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影像上海—沪上生活


  
  常德路上南京西路北面一点这家法国米其林评星的意大利咖啡,有时休息天路过会里面或门外坐着喝杯咖啡

  
  南面是静安嘉里中心,瑞欧百货

  
  北面这里如果到浦东机场可以这里乘大巴或在这里值机托行李的,浦东机场到达的最晚一班航班会有最后一辆机场大巴到这里,不过我遇到过这最后一班到市区的大巴挤满的,还是打车吧,这方面的管理这二年不知是否提高了。

  
  过了航站楼,就是久光百货,南京西路这段的商业比步行街那段要提高不少。

  
  久光百货对面静安公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辟建静安寺路公墓,俗称“外国坟山”,1953年市人民政府投资18万元将公墓改建成公园,1955年10月3日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公园毗邻的中共上海市委办公楼受到冲击,园西草坪辟作大字报张贴区,成排的芦席棚上贴满大字报,园内人流如潮,秩序紊乱,树木花草大部被践踏。1971~1972年在园内建地下防空工程,公园停止开放,绿化再次遭到破坏。
  1973年起进行全面改建,利用挖防空工程的出土改造地形,调整了绿化布局,新建售品部、长廊,重新整修道路、下水道。 1998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决定,以地铁2号线延安路高架建设为契机,对静安公园实施改建,旨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具有现代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休闲、健身、娱乐、观赏、旅游于一体的敞开式都市花园。公园由日本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上海静安区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施工。1999年9月25日改建竣工后实行免费对外开放。
  2000年至2001年获得上海市园林系统“双优公园”、上海市 “七不”文明公园、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2009年,根据《上海市绿化行业社会公众满意评价调查报告》,静安公园等10个公园市民最满意。

  
  静安公园门口这个地方天气好可以坐下喝杯咖啡,这个地方我们公司原来好几个同事会来门口坐坐喝杯咖啡。

  
  到这里一定向北走到百乐门,
  1931年开工,一年后完工。共投资60万两现银。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 ,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是当时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故称弹簧地板;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而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百乐门舞厅在以前是非常有名的,故事也不少,涯友有兴趣还是百度研究吧。

  
  这里修路有二年了,大概是地铁吧,这附近八十年代先造了上海宾馆,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超过国际饭店的建筑,现在这个位置看不到了,银灰色的原来是希尔顿大概是1985年开业的,现在也换了牌子了,在原希尔顿和新建的高层间是贵都大酒店。
  中午刚说了LAVAZZA下午又坐这里下午茶了

  

  
  这个假期还有二天,今天还是常德路走到南京路,不过今天南京路向东走,昨天是向西走的。

  
  南京西路南侧西面是瑞欧百货上面有照片的,东面就是静安嘉里中心,里面也是百货,后面有办公楼。
  向东走,过了铜仁路,马路北面上海外事办边是玫瑰园,春天这里玫瑰很多,再向东上海商城波特曼

  
  南面延安西路门是上海展览中心,这是五十年代北方那个国家建的
  过了西康路是恒隆广场

  

  
  这里住过这么多名人

  
  花园公寓因为每栋建筑后都有花园而闻名

  
  再过去就是安乐坊

  

  
  梅龙镇吃饭在南面,酒家昔日是社会名流贤达的聚会佳地,如今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特级酒家。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华国事访问期间,慕名专程品尝,对“梅家菜”备加赞赏。
  梅龙镇酒家以70年的细心研磨和精到锤炼,形成了“香嫩滑爽、清香醇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独特风格。“梅家菜”的蟹粉鱼翅、干烧明虾、水晶虾仁、富贵鱼镶面、干烧四季豆等近百款的传世经典菜肴被列入中国名菜谱。酒家装潢新颖独特,兼具古典与现代韵味。
  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6年在“驻沪海外人士看上海”评选活动中,评为全市唯一一家“最喜欢的上海餐馆”。2007年被评为“上海名牌”。2008年荣膺“全国十佳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殊荣。
  再东面静安别墅

  
  孔祥熙,蔡元培曾住过这里

  
  静安别墅边凯司令买蛋糕咖啡忘记拍一张了,这栋楼以前是向阳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泰兴大楼原名麦特赫斯脱公寓,位于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934号。建筑占地面积为14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620平方米,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

  
  大华公寓,第一西比利亚是由中国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卖俄罗斯皮货的,我小时候是没有了,大概是九十年代又恢复的。

  
  再东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家沙了,王家沙点心是中华老字号了,这个常常排队的,最近的鲜肉月饼,平时其他糕点都排队买的

  
  过石门一路星巴克上海工坊店,门口也是常常排队的,里面的照片以后上

  
  上海电视台1958年在新永安大楼顶,1974年搬到这里新电视塔约210米,对面原新城游泳池,夏天排队游泳常看到工人爬在塔上油漆,当时每年都油漆的,现在电视塔是东方明珠了,新城游泳池也不见了,南京西路变化很大。

  
  过了这里就是成都路了

  
  德大搬到这里了,小时候只记得在南京东路四川路,小时候我父亲每年冬天会带我去吃一次司盖阿盖,日式铁板烧。看了这个介绍才知道原来在塘沽路的,那里离我祖父家老房子不远。经典的老三样,德大色拉、罗宋汤、炸猪排,腓力牛排、葡国鸡、红烩牛筋等传统特色佳肴。原来在四川路角,喝咖啡吃蛋糕环境还是可以的,搬到此地来过一次,装修风格还可以,底楼喝咖啡的老爷叔有时说话比较大声,毕竟这一代爷叔和上一代的教育环境不同了。

  
  人立,以前是专做男装和西服的,东面还有一家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成立于1928年,到了培罗蒙那里走进了人民公园忘记拍一张照片,以后补上。

  
  再前面就是功德林了,上海最有名的吃素饭店。上海功德林,中国近代佛教服务性组织。1922年由简照南捐资建立。内设蔬食处和佛经流通处两部分。其中蔬食处由赵云韶管理,设黄河路南端。佛经流通处由江味农负责,初设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旋迁贵州路,再迁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主要刻印、流通佛教通俗读物、经咒、图像、法器、名香等。建立功德林的目的,是以提倡蔬食来推广佛教,又以宣传佛教教义来提倡素食。
  功德林( GODLY )创始于1922年,是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企业,享有素食鼻祖之称。总部设在上海。其著名的菜肴有黄油素蟹粉、素鸡、素鸭、素火腿, 招牌菜有金刚火方、天竺素斋、罗汉素斋、如意紫鲍、普渡众生、白果芦荟等。
  上世纪20年代时,鲁迅、柳亚子和30年代时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及黄炎培均为该店常客,在史良生前回忆录中曾有《怀念功德林》一节。

  
  再过去黄陂北路口新造的仙乐斯广场和明天广场路。仙乐斯广场原来外面是一个花鸟市场,进去一点是上海杂技场,好多年前拆了,估计现在不大有人知道这个花鸟市场了。这一路过来原来还有一家专门卖航模的商店,也没有看见,不知是没注意还是关了,我们小时候常会到那买一个船模,飞机模型的材料,回家照着图纸自己搭,那时的材料不像现在拼上就可以,买来的都是木块,需要自己画线,切削,打磨,拼装,油漆,做好后蛮有成就感的。

  
  现在挂牌是历史博物馆,原来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都在延安东路上的

  
  乌达克的作品,以前的房屋建筑学课本上有介绍,不知现在是否保存。
  补充几张南京东路70~80年前的四大公司的现在照片。

  
  节假日,南京东路步行街人实在太多,浙江路东面段还是人少点时再去拍照介绍。走到湖北路,向南还是去上海书城对面的御兴记吃苏式面去。人也不少,还好能找到座位,原来来这一直吃双人套餐一碗蟹粉,一份三虾,一条桂鱼,一份小菜二份面条。现在时节说三虾没有了,自己是6-8月有,套餐只是二份蟹粉面加桂鱼。说一句额,原来套餐一直258元,昨天问怎么牌子写415元了,回答说还是打折到258元一份双人套餐。

  

  
  这个是师傅们在大堂里拆蟹肉
  裕兴记是这个裕

  
  这个是5月份时去吃的
  假期最后一天,背个相机去拍四川北路,本来计划暂时到海宁路,后来一路到过桥,去看看以前另一个去冬游的地方,是冬天温水游泳池,在桥上看到今天云很好,跑去隔壁的二白渡桥(乍浦路桥)拍外滩了

  
  不管哪里有台风,上海的云马上就这样了

  
  拍一段视频
  四川北路向北快到底的时候转了二个弯,上海的老马路转来转去的有好几条,最北面的鲁迅公园门口的四川北路是东西向的,影像中,马路北侧是鲁迅公园,南侧都是日式建筑。

  
  老建筑的日式屋顶都被树挡住了,这段不长,过了虹口公园是甜爱支路,前面有甜爱路,恋爱的人散步去处。

  
  这里开始南北向一小段,到前面又转了个弯,二侧建筑不少挂着重地牌子,所以没有拍照,转角地方还有一个以前是宪兵司令部,也没有拍照,走到头是这里

  
  这里面搞成景点了
  海伦路文化一条街

  
  三四十年代重量级文人大都住这

  
  门口的路牌,我小时候还看到不少马路这样的路牌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
  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多伦路与上海的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没有他们的奢华辉煌,显得有点不起眼。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童年。
  以上是百度摘录

  
  白崇禧上海的住宅

  

  
  这个景云里鲁迅曾住过,现在的旧居纪念馆在山阴路大陆新村

  
  中华艺术大学,1925年12月28日创建,1926年1月开始招生。这是由上海艺术大学一部分进步学生,在陈望道、陈抱一、丁衍镛等教师支持下,退出上海艺术大学而创办。一所综合性艺术大学,校址初设于青云路,后迁至江湾路三山里93号,又迁窦乐安路233号(今多伦路201弄2号)。陈望道为校长,陈抱一为校务委员会 ,夏衍任教务长。该校前期设有文学科(主任夏衍兼)的中国文学系(主任陈望道兼);绘画科(主任许幸之)的西洋画系(主任陈抱一兼);艺术教育科(主任丁衍镛)的音乐系(主任镜慕贞)、图画手工系(主任张联辉)。后期增设新闻系、中国画系及图案科。郑伯奇、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李铁声、王学文、钱杏邨、沈起予、沈叶沉(沈西苓)、王一榴(王敦庆)、卢炳炎、徐悲鸿、洪野等都在该校任教,该校成立后,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心。1929年,进步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在此诞生。1930年2月,进步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成立后会址设于此。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往此举行成立大会。1930年8月,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后的总部也设在这里。该校是年停办。

  
  多伦路的改建,马路边全部开了小店,这个招牌又被哪一位学“艺术”的标准过了

  
  据说当年永安公司的员工住这里,开这样一个大公司,员工大部分广东同乡过来,一方面同乡熟悉,另一方面当时的百货业广东走在前面,就像现在开一个企业也要有一批熟手道理一样。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因为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诸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在多伦路201弄2号还留有左联会址与纪念馆。这些左翼文学健将们的故居也多在这条小路上。

  
  光绪三十二年的医科举人,在上海发财建了这栋楼

  

  
  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后称美华书馆)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兴建的教堂。

  

  
  这么短的多伦路有这么多作家聚集很不容易

  
  四川北路长春路的长春公寓,长春公寓原名北端公寓(又称“北斗公寓”),建国后以长春路来命名为长春公寓,原建于1928年,由沙逊华懋地产公司投资营造。
  华懋地产公司是新沙逊洋行下属主要经营上海房地产业的公司,全名为“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成立。1927年公司建成华懋高级公寓两幢(即锦江饭店中楼与北楼):1928年~1930年,兴建凡尔登花园公寓,与此同时在虹口北区建造北端公寓与沙逊裙楼。虹口南端沿苏州河畔建造河滨大楼。

  
  南面一点四新,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四新食苑,当年称之为新芳斋糕团店,是家老字号企业。在许多老上海人心中,有着诸多的记忆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年市中心区域,说到吃汤团,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四新食苑。
  北面山阴路,大陆新村鲁迅故居

  

  
  和鲁迅家隔一个门矛盾故居

  
  山阴路马路不宽,比较有生活气息

  

  
  山阴路的老房子质量都是比较好的

  
  这附近的房子都是有点年头了

  
  这个位置就是著名的内山书店,因鲁迅而出名
  四川路刚开始就遇到边上二条文化街,多伦路和山阴路,接下来继续沿四川北路向南海伦西路不到这个位置应该就是永安电影院

  
  永安电影院原名上海演艺馆,位于四川北路1800号,1925年由屈臣氏汽水工厂改建成电影院。

  
  四川北路麦丰里,建于1911年到1935年是英式联排住宅,不知道能否修旧如旧保护起来。

  
  四川北路横浜桥,最近又在修,桥小名气蛮大,很多人一听横浜桥就知道在那里
  前面种花的木栏杆的是横浜桥

  
  海伦西路也都是老房子,看来不久也要改建了

  
  这里应该也是永乐坊的房子

  
  横浜桥的西侧看得到地铁站

  
  四川北路东宝兴路口全部是新房子了

  
  四川北路川公路口

  
  再向南基本都改建了

  
  这是四川北路武进路北面的几栋新建筑

  
  华籍建筑师庄俊设计,周瑞记营造厂承建,由原大陆、中南、金城、盐业四家银行共同投资建造,故名。四行大楼,1932年竣工。占地面积606平方米,建筑面积310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坐东朝西,现代派风格。立面均衡对称,窗间墙作间接的竖线条构图,褐色面砖饰面,顶层设一排排出阳台。该处原设计为旅馆,后作公寓,多为银行职员居住。

  
  这是到了海宁路口了,海宁路东面一个街口内有国际电影院,胜利电影院,解放剧场等,虹口区四川北路和海宁路是上海电影院的早期发源地,以后再说电影院。

  
  这个新建的

  

  
  昆山花园路,作家丁玲曾在此居住

  
  昆山公园原址原为养鸭塘,1893年租界方辟建为公园,以后仅对外侨开放。1934年始对华人开放。最早名虹口公园,后称儿童公园、昆山广场。1938年改为昆山儿童广场公园,现在是昆山花园

  
  四川北路再往南邮电俱乐部,小时候也是一个看电影的地方

  
  天潼路上就是新雅饭店
  应该是新亚饭店,新亚大酒店位于四川北路天潼路422号。由五和洋行英籍设计师席拉设计,桂兰记营造厂承建,1933年兴建,翌年1月竣工开业,是沪上以经营粤菜为主的大酒店。上海新亚原为新亚酒店在上海设立的分店,1956年以后收归国有,现为独立经营。原来是新亚集团的,

  
  四川路桥北边的邮政大厦前面介绍过,走走到这了,本来准备先到这桥的,过桥是四川中路,突然想起小时候四川中路我常来游泳的室内游泳池就在前面去看看还在吗?八十年代读大学时,还约同学一起来这冬天游泳,是温水池的。

  
  问了门卫,以前里面的游泳池还在吗?回答:游泳池关了有快二十年了。
  手机里看了下,前几天南京东路上海还有几张照片没上这个补一下

  
  小时候去外婆家,吃好午饭一定要午睡,我睡不着,就只能躺着等,等外公午睡起来,会带我到这附近来散步了,顺便还会买个点心给我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