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大宗师六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交,说些和上面四个奇葩差不多的交友宣言,然后他们三个就成好朋友了。过了一段时间,子桑户死了。还没有埋的时候,孔子知道了,就派子贡去帮忙料理丧失。子贡是个好知客。子贡去了之后,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个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唱和道,唉,桑户啊,唉,桑户啊,你已经从人生中返璞归真了,但是我们还留存在人间啊。子贡问他们,面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法吗?两个人相视而笑,说,你懂个屁。

  子贡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孔子,问,他们算是什么样的人啊,看起来也没什么修行的样子,放浪形骸,面对尸体唱歌,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们,他们究竟算什么样的人啊。孔子说,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些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外的人,而我孔丘只是个让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内的人。方外之人和方内之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我竟然派你去吊唁,我实在是考虑的太不周到了。他们这些方外之人正在同造物主交朋友,而遨游在天地中的浑同一气中,他们把活着看作是身上的多余赘肉和瘤子,把死亡看作是身上溃烂的脓包。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觉得活着和死亡有好坏之分呢?在他们看来,生死只不过是寄托在不同的物体上,而如果寄托在混同齐一的宇宙大道上,内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体,外可以忘记自己五官感触到的景象。生死始终循环反复,无法知道开头和结尾,恍恍惚惚徘徊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的遨游在无为的境界中,他们怎么会庸人自扰的拘束于世俗的礼节,用这些遵守礼节的表象,来让众人欣赏呢?

  子贡问,那么老师咱们遵循什么呢?孔子说,我是已经天命安排的拘禁在礼法的桎梏中的人了,虽然这样,咱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那种方外之人。子贡问,他们的道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鱼在深水里才能怡然自得,人在大道中才能活的舒服。深水里的鱼,不需要人喂饲料而食物充足,生活在大道中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却能自得清静。所以说,人在大道中就如同鱼在深水中一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才能自在的忘记一切。

  子贡问,请问什么叫做不拘于俗的奇人呢?孔子说,这种奇人嘛,就是境界不同于世俗,却和宇宙大道境界一致的人,所以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小人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君子,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君子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小人。

  终于死人了。先说一个小点,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所有的礼仪,其实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在有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礼仪的存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没有礼这个概念的。出门要穿衣服,这是礼,自己在家穿不穿衣服无所谓,哪怕只有自己和狗在家,不穿衣服也没事。所以,礼仪的本质是什么,是在意别人的感受。说到在意别人的感受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礼仪的境界是很低的了。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传说喝呲了酒,光着屁股在屋里跑,来客人了问他怎么不穿衣服,刘伶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服,你跑到我的裤衩中干吗?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一派上古真人混天地万物而齐一的思想啊。就是这个刘伶,因为政治上全是当时已经不吃香的黄老之道的思想,政治上极为不得意,在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天天除了喝酒就是喝酒。偏偏在那样的乱世,这样一个挫人反而活到八十岁左右,尽享天年。这有没有道理?这就是道理。这就是人间世最后一段楚狂接舆讲的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道理。

  说到兴头上,再说一个竹林七贤中阮籍的段子,他去酒吧喝酒,喝呲了就躺老板娘旁边睡了,老板看见了也相信他不会有什么不轨举动。这说明,蔑视礼法的前提是,你不能干影响别人的事,只要实际上不影响别人,表面功夫上失礼一些,在社会上一般情况还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这种所谓的失礼,其实是有好处的,下一节再讲。世说新语这本书对于修道很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大堆持老庄思想的人的具体生活内容,微博体,好理解,而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那帮士大夫们毕竟境界不能和上古高真相提并论,对于修仙的初学者来说,更加接地气。

  但是,再初学者,也要有个基础,也要基本了解道家思想的总体框架,打个比方就是要知道我需要垒的是金字塔,而不是央视大裤衩楼。如果不懂总体框架,就学竹林七贤,那叫邯郸学步,自寻死路。今天讲这三个奇葩的故事,这在礼法上是正反合中反的例子,下一节孟孙才是一个合的例子,我们可以直接学那个合,门槛很低的。

  然后我想强调一下,这个故事里的三个奇葩,还有上一节里的四个奇葩,他们不是最高境界的代表,他们不是值得模仿的对象。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好学的是什么,是放浪形骸,是不拘礼法,是蔑视世俗。但是这个反的阶段最好赶快过去,进化到合的状态,不要以放浪形骸为手段,以放浪形骸为目的,那不叫修仙,那叫打着道家的旗号耍流氓。另外,在这个反的短暂阶段,最好不要和别人有太多接触。

  既然死人了,就说说如何让自己能够接受和直面人世间的痛苦和死亡。首先,要强调一个概念,所有的情感,在不考虑别人的时候,都是主观的,也就是只和自己有关。没有一个度量衡能够衡量死一条宠物鱼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死一条宠物狗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往上类推,就不说了。所以,训练这一点,只需要训练自己的心力就足够了。

  具体怎么练,先从最远,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开始练。打个比方,先看看最近遥远的国度,有一条鲸鱼搁浅死掉了的新闻,然后想想庄子中的道理,嗯,遥远的国度,动物,活着和死了一样,那关我屁事。脑子里简单做个思维导图。然后再看看日本人捕杀鲸鱼的纪录片,嗯,人也是宇宙大道一份子,人杀等于天杀,想明白了,还是不关我事。再关注一下杀鸡杀猪,再到杀狗杀猫,混同齐一,道理都一样嘛。然后再了解一下非洲饿死的儿童,阿富汗战乱的难民,我们国家经常报道的不幸的故事,这些都想明白了,自己身边的人,熟人,朋友,再到远亲,他们如果有机会遭遇不幸的时候,做个思维导图,想想庄子的道理,就都可以淡定了,再往上说,我就不用说了,直到自己,把自己都想透了,就足够了。这时候,也就根本不会慈悲了。这种心力的锻炼,是一个笨方法,慢方法,但是适用于所有人,有的人有特殊的境遇,也许一下子就看透了,虽然可能看透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境界在庄子中是什么水平。比如说参加过战争的老红军,老国军,老八路,老志愿军,他们很多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带有残疾。但是其中很多人都能得高寿。理论上那时候条件那么恶劣,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死亡,很容易就把生死看透了。心力强,境界高,就不容易得心病。

  这还不是终极大招,终极大招后面再讲吧。这一节文字其他的那些境界的描述,老生常谈,就不说了。
  大宗师七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啊,他母亲死了,他在那假哭,不感觉他很难过,守丧期间也不哀痛,这样的人却因为善于处理丧事而闻名鲁国。难道还能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却博得虚名的吗?我实在感到奇怪。

  孔子说,孟孙才已经尽力做到了守丧的孝道,他在通晓一般办丧事的道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对于生死问题,我们想选择,却不可能做到。一般人还是局限于喜欢活着,所以对于死亡难免伤心哭泣。而孟孙才不追究活着的来源,也不追究死的后果,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顺应生死变化,只不过是静静的面对那不可测知的千变万化而已。如果现在正在变化,哪能知道尚未变化的事物呢?如果现在还没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变化过的事物呢?可是我孔丘和你颜回,大概还在梦境中没有觉醒呢。孟孙才虽然惊讶自己的母亲从生到死的变化,却不感到特别的伤心,人为生死如同搬家更换住宅一样,却不是真的死去。孟孙才虽然在生死观方面特别觉醒,但是别人哭泣他也跟着哭泣,这只不过是他为了随同世人才表现出的样子。现在世人只是认为大家彼此暂居的人形是我罢了,其实怎么知道这个暂居的人形真的是我呢?再说了,你梦见自己变成鸟在天上飞,梦见自己变成鱼在水里游,不知道现在对话中的你和我是醒着还是正在做梦呢?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这句看不懂不解释了。所以只有安于自然的安排,顺应生死的变化,才能够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宗师篇里面,每个故事里都要借人物对话讲一大堆悟透生死的道理,其实说来说去都差不多。我们还是把关注点聚焦在孟孙才身上吧。孟孙才的境界比前面的七位奇葩要高得多了,那七位遇到一般人认为不好的事情,刻意要表现出自己觉得好的样子,岂不知高兴和悲伤也是一对双胞胎,假如真的觉得生和死没有什么区别,或者深刻的理解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是无法知道的。那么面对没有区别的事情,是应该不带感情的。所以说他们只是刚好处在反的阶段。孟孙才就高明的多,他面对母亲死亡的事情,也没有什么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哀伤的,有来吊唁的人哭泣,他也跟着假装哭几声。为什么?因为孟孙才知道,他不需要依靠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狂士来表现自己境界的高妙,他知道做的和别人差不多,也就是道德经中的和其光同其尘,对自己的生活是方便的。当然孟孙才的境界还没有修炼到家,他依然被颜回发现了是假哭。要是演技再专业一点就好了。不过那样的话,也就没有故事可以讲了,也就没有存在感了。在道家的修炼中,境界越高,存在感越差,孟孙才就远不如七个奇葩给人的印象深刻,这也是道家修炼中的一个普遍又有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境界处在反这个状态的时候,是很有存在感的,很引人瞩目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竟处于正的状态,还是合的状态。如同那个偈子说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一样。人世间目前最高境界的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走同一条马路,坐同一班地铁。但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如果有一天,找到了,那说明他还不是那个境界最高的人。

  我们再说第二个话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孟孙才,整个鲁国都觉得他办丧礼办的好呢?是全国人民都能理解他的境界吗?当然不是。是他和光同尘的高度足够高,他明白别人看待和参加一场丧礼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在双方都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礼这个东西,有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重要的, 但是礼数高到什么程度,对一般人来说是完全不重要的。比如说同学聚会,如果我穿个睡衣去,必然引人侧目,觉得我脑子是有毛病的,但是我穿夹克和我穿燕尾服去,对大家来说有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反而如果我每次都穿燕尾服参加社交活动,突然有一天一场活动我穿夹克去了,主人必然记恨于我,觉得我对他失礼了。可是如果我每次参加活动都穿T恤裤衩去,这一天活动我穿夹克去了,主人还会觉得我很不错呢。所以我说过,在俗世中,保持比较低层次的礼,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朋友每次来家里做客,都上好茶,某天好茶喝完了,只有普通茶了,就是失礼。那么每次都上普通茶就是了嘛。说回丧礼的核心需求。其实,绝大多数人参加丧礼,表达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我来了。那么只要满足他的这个核心需求,就是有一个场合能让吊唁的人来,就足够了,其他的细节,越简单,越方便,参加者就越高兴,越觉得你办的好。比如我们参加追悼会,一般来说也是为了表达我来了,不来就很失礼嘛。我们会喜欢逝者家属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念一个小时悼词吗?我们会觉得哭的越伤心,悼词越长,文采越好,说明他们越有礼数吗?不会的,我们希望的肯定是,赶紧进行,赶紧让围着遗体转一圈告别,赶紧结束,赶紧回家,一切有利于这个路线的都是好的。逝者家属嘛,他们像孟孙才一样哭两下就行了,至少别笑,就行了。

  别说丧礼,婚礼也是如此。我们最烦的是什么婚礼?是婚礼本身又臭又长,司仪煽情不断,家长挨个讲话,熬到下午一点了还不上菜的婚礼。那么什么样的婚礼是最好的婚礼呢?菜好吃的婚礼是最好的婚礼。本来吗,大家对你们的家庭,恋爱经历也没有那么的感兴趣,来参加就是一为了表达我来了,二为了吃一顿好的。所以最好的婚礼就是有钱都花在刀刃上,婚礼简单,快速,菜式美味,丰盛。说到婚礼,和丧礼还有一个共同点。婚礼的时候,所有人都很高兴,虽然他们对于这俩人结婚之后日子过的幸福不幸福是完全不知道的,连新人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所有人都很高兴。而丧礼呢,虽然大家谁也不知道逝者死了之后高不高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所有人都很悲伤。其实在我看来这种高兴和悲伤都是没有什么逻辑依据的。不过,我不是教别人参加婚礼不高兴,参加丧礼不悲伤,而是要别人怎么样,或者别人觉得应该怎么样,就跟着表面上怎么样就是了。我常说,我培养道士,但是不培养术士,我培养真人,但是不培养好人。这里说的道士,是修道的人,不是道教的神职人员。这里的真人,也不是以刷存在感为目的的奇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