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六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交,说些和上面四个奇葩差不多的交友宣言,然后他们三个就成好朋友了。过了一段时间,子桑户死了。还没有埋的时候,孔子知道了,就派子贡去帮忙料理丧失。子贡是个好知客。子贡去了之后,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个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唱和道,唉,桑户啊,唉,桑户啊,你已经从人生中返璞归真了,但是我们还留存在人间啊。子贡问他们,面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法吗?两个人相视而笑,说,你懂个屁。
子贡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孔子,问,他们算是什么样的人啊,看起来也没什么修行的样子,放浪形骸,面对尸体唱歌,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们,他们究竟算什么样的人啊。孔子说,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些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外的人,而我孔丘只是个让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内的人。方外之人和方内之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我竟然派你去吊唁,我实在是考虑的太不周到了。他们这些方外之人正在同造物主交朋友,而遨游在天地中的浑同一气中,他们把活着看作是身上的多余赘肉和瘤子,把死亡看作是身上溃烂的脓包。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觉得活着和死亡有好坏之分呢?在他们看来,生死只不过是寄托在不同的物体上,而如果寄托在混同齐一的宇宙大道上,内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体,外可以忘记自己五官感触到的景象。生死始终循环反复,无法知道开头和结尾,恍恍惚惚徘徊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的遨游在无为的境界中,他们怎么会庸人自扰的拘束于世俗的礼节,用这些遵守礼节的表象,来让众人欣赏呢?
子贡问,那么老师咱们遵循什么呢?孔子说,我是已经天命安排的拘禁在礼法的桎梏中的人了,虽然这样,咱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那种方外之人。子贡问,他们的道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鱼在深水里才能怡然自得,人在大道中才能活的舒服。深水里的鱼,不需要人喂饲料而食物充足,生活在大道中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却能自得清静。所以说,人在大道中就如同鱼在深水中一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才能自在的忘记一切。
子贡问,请问什么叫做不拘于俗的奇人呢?孔子说,这种奇人嘛,就是境界不同于世俗,却和宇宙大道境界一致的人,所以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小人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君子,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君子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小人。
终于死人了。先说一个小点,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所有的礼仪,其实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在有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礼仪的存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没有礼这个概念的。出门要穿衣服,这是礼,自己在家穿不穿衣服无所谓,哪怕只有自己和狗在家,不穿衣服也没事。所以,礼仪的本质是什么,是在意别人的感受。说到在意别人的感受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礼仪的境界是很低的了。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传说喝呲了酒,光着屁股在屋里跑,来客人了问他怎么不穿衣服,刘伶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服,你跑到我的裤衩中干吗?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一派上古真人混天地万物而齐一的思想啊。就是这个刘伶,因为政治上全是当时已经不吃香的黄老之道的思想,政治上极为不得意,在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天天除了喝酒就是喝酒。偏偏在那样的乱世,这样一个挫人反而活到八十岁左右,尽享天年。这有没有道理?这就是道理。这就是人间世最后一段楚狂接舆讲的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道理。
说到兴头上,再说一个竹林七贤中阮籍的段子,他去酒吧喝酒,喝呲了就躺老板娘旁边睡了,老板看见了也相信他不会有什么不轨举动。这说明,蔑视礼法的前提是,你不能干影响别人的事,只要实际上不影响别人,表面功夫上失礼一些,在社会上一般情况还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这种所谓的失礼,其实是有好处的,下一节再讲。世说新语这本书对于修道很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大堆持老庄思想的人的具体生活内容,微博体,好理解,而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那帮士大夫们毕竟境界不能和上古高真相提并论,对于修仙的初学者来说,更加接地气。
但是,再初学者,也要有个基础,也要基本了解道家思想的总体框架,打个比方就是要知道我需要垒的是金字塔,而不是央视大裤衩楼。如果不懂总体框架,就学竹林七贤,那叫邯郸学步,自寻死路。今天讲这三个奇葩的故事,这在礼法上是正反合中反的例子,下一节孟孙才是一个合的例子,我们可以直接学那个合,门槛很低的。
然后我想强调一下,这个故事里的三个奇葩,还有上一节里的四个奇葩,他们不是最高境界的代表,他们不是值得模仿的对象。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好学的是什么,是放浪形骸,是不拘礼法,是蔑视世俗。但是这个反的阶段最好赶快过去,进化到合的状态,不要以放浪形骸为手段,以放浪形骸为目的,那不叫修仙,那叫打着道家的旗号耍流氓。另外,在这个反的短暂阶段,最好不要和别人有太多接触。
既然死人了,就说说如何让自己能够接受和直面人世间的痛苦和死亡。首先,要强调一个概念,所有的情感,在不考虑别人的时候,都是主观的,也就是只和自己有关。没有一个度量衡能够衡量死一条宠物鱼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死一条宠物狗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往上类推,就不说了。所以,训练这一点,只需要训练自己的心力就足够了。
具体怎么练,先从最远,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开始练。打个比方,先看看最近遥远的国度,有一条鲸鱼搁浅死掉了的新闻,然后想想庄子中的道理,嗯,遥远的国度,动物,活着和死了一样,那关我屁事。脑子里简单做个思维导图。然后再看看日本人捕杀鲸鱼的纪录片,嗯,人也是宇宙大道一份子,人杀等于天杀,想明白了,还是不关我事。再关注一下杀鸡杀猪,再到杀狗杀猫,混同齐一,道理都一样嘛。然后再了解一下非洲饿死的儿童,阿富汗战乱的难民,我们国家经常报道的不幸的故事,这些都想明白了,自己身边的人,熟人,朋友,再到远亲,他们如果有机会遭遇不幸的时候,做个思维导图,想想庄子的道理,就都可以淡定了,再往上说,我就不用说了,直到自己,把自己都想透了,就足够了。这时候,也就根本不会慈悲了。这种心力的锻炼,是一个笨方法,慢方法,但是适用于所有人,有的人有特殊的境遇,也许一下子就看透了,虽然可能看透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境界在庄子中是什么水平。比如说参加过战争的老红军,老国军,老八路,老志愿军,他们很多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带有残疾。但是其中很多人都能得高寿。理论上那时候条件那么恶劣,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死亡,很容易就把生死看透了。心力强,境界高,就不容易得心病。
这还不是终极大招,终极大招后面再讲吧。这一节文字其他的那些境界的描述,老生常谈,就不说了。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交,说些和上面四个奇葩差不多的交友宣言,然后他们三个就成好朋友了。过了一段时间,子桑户死了。还没有埋的时候,孔子知道了,就派子贡去帮忙料理丧失。子贡是个好知客。子贡去了之后,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个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唱和道,唉,桑户啊,唉,桑户啊,你已经从人生中返璞归真了,但是我们还留存在人间啊。子贡问他们,面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法吗?两个人相视而笑,说,你懂个屁。
子贡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孔子,问,他们算是什么样的人啊,看起来也没什么修行的样子,放浪形骸,面对尸体唱歌,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们,他们究竟算什么样的人啊。孔子说,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些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外的人,而我孔丘只是个让心灵遨游于人间礼仪法规之内的人。方外之人和方内之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我竟然派你去吊唁,我实在是考虑的太不周到了。他们这些方外之人正在同造物主交朋友,而遨游在天地中的浑同一气中,他们把活着看作是身上的多余赘肉和瘤子,把死亡看作是身上溃烂的脓包。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觉得活着和死亡有好坏之分呢?在他们看来,生死只不过是寄托在不同的物体上,而如果寄托在混同齐一的宇宙大道上,内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体,外可以忘记自己五官感触到的景象。生死始终循环反复,无法知道开头和结尾,恍恍惚惚徘徊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的遨游在无为的境界中,他们怎么会庸人自扰的拘束于世俗的礼节,用这些遵守礼节的表象,来让众人欣赏呢?
子贡问,那么老师咱们遵循什么呢?孔子说,我是已经天命安排的拘禁在礼法的桎梏中的人了,虽然这样,咱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那种方外之人。子贡问,他们的道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鱼在深水里才能怡然自得,人在大道中才能活的舒服。深水里的鱼,不需要人喂饲料而食物充足,生活在大道中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却能自得清静。所以说,人在大道中就如同鱼在深水中一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才能自在的忘记一切。
子贡问,请问什么叫做不拘于俗的奇人呢?孔子说,这种奇人嘛,就是境界不同于世俗,却和宇宙大道境界一致的人,所以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小人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君子,在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作是君子的,在俗世之间却被看作小人。
终于死人了。先说一个小点,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所有的礼仪,其实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在有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礼仪的存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没有礼这个概念的。出门要穿衣服,这是礼,自己在家穿不穿衣服无所谓,哪怕只有自己和狗在家,不穿衣服也没事。所以,礼仪的本质是什么,是在意别人的感受。说到在意别人的感受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礼仪的境界是很低的了。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传说喝呲了酒,光着屁股在屋里跑,来客人了问他怎么不穿衣服,刘伶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服,你跑到我的裤衩中干吗?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一派上古真人混天地万物而齐一的思想啊。就是这个刘伶,因为政治上全是当时已经不吃香的黄老之道的思想,政治上极为不得意,在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天天除了喝酒就是喝酒。偏偏在那样的乱世,这样一个挫人反而活到八十岁左右,尽享天年。这有没有道理?这就是道理。这就是人间世最后一段楚狂接舆讲的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道理。
说到兴头上,再说一个竹林七贤中阮籍的段子,他去酒吧喝酒,喝呲了就躺老板娘旁边睡了,老板看见了也相信他不会有什么不轨举动。这说明,蔑视礼法的前提是,你不能干影响别人的事,只要实际上不影响别人,表面功夫上失礼一些,在社会上一般情况还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这种所谓的失礼,其实是有好处的,下一节再讲。世说新语这本书对于修道很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大堆持老庄思想的人的具体生活内容,微博体,好理解,而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那帮士大夫们毕竟境界不能和上古高真相提并论,对于修仙的初学者来说,更加接地气。
但是,再初学者,也要有个基础,也要基本了解道家思想的总体框架,打个比方就是要知道我需要垒的是金字塔,而不是央视大裤衩楼。如果不懂总体框架,就学竹林七贤,那叫邯郸学步,自寻死路。今天讲这三个奇葩的故事,这在礼法上是正反合中反的例子,下一节孟孙才是一个合的例子,我们可以直接学那个合,门槛很低的。
然后我想强调一下,这个故事里的三个奇葩,还有上一节里的四个奇葩,他们不是最高境界的代表,他们不是值得模仿的对象。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好学的是什么,是放浪形骸,是不拘礼法,是蔑视世俗。但是这个反的阶段最好赶快过去,进化到合的状态,不要以放浪形骸为手段,以放浪形骸为目的,那不叫修仙,那叫打着道家的旗号耍流氓。另外,在这个反的短暂阶段,最好不要和别人有太多接触。
既然死人了,就说说如何让自己能够接受和直面人世间的痛苦和死亡。首先,要强调一个概念,所有的情感,在不考虑别人的时候,都是主观的,也就是只和自己有关。没有一个度量衡能够衡量死一条宠物鱼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死一条宠物狗人类是什么伤心程度,往上类推,就不说了。所以,训练这一点,只需要训练自己的心力就足够了。
具体怎么练,先从最远,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开始练。打个比方,先看看最近遥远的国度,有一条鲸鱼搁浅死掉了的新闻,然后想想庄子中的道理,嗯,遥远的国度,动物,活着和死了一样,那关我屁事。脑子里简单做个思维导图。然后再看看日本人捕杀鲸鱼的纪录片,嗯,人也是宇宙大道一份子,人杀等于天杀,想明白了,还是不关我事。再关注一下杀鸡杀猪,再到杀狗杀猫,混同齐一,道理都一样嘛。然后再了解一下非洲饿死的儿童,阿富汗战乱的难民,我们国家经常报道的不幸的故事,这些都想明白了,自己身边的人,熟人,朋友,再到远亲,他们如果有机会遭遇不幸的时候,做个思维导图,想想庄子的道理,就都可以淡定了,再往上说,我就不用说了,直到自己,把自己都想透了,就足够了。这时候,也就根本不会慈悲了。这种心力的锻炼,是一个笨方法,慢方法,但是适用于所有人,有的人有特殊的境遇,也许一下子就看透了,虽然可能看透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境界在庄子中是什么水平。比如说参加过战争的老红军,老国军,老八路,老志愿军,他们很多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带有残疾。但是其中很多人都能得高寿。理论上那时候条件那么恶劣,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死亡,很容易就把生死看透了。心力强,境界高,就不容易得心病。
这还不是终极大招,终极大招后面再讲吧。这一节文字其他的那些境界的描述,老生常谈,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