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鬼八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瑵,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这是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这个猴子在吴王面前得瑟,被射了还继续得瑟,于是就被乱箭射死了。跟其他猴子一样见人就跑,什么事都没有。这个故事教我们的是,藏拙。很多人喜欢高调的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如果是处于世俗功利目的,那也就罢了,也算有得有失。比如演员太低调就不利于事业发展。但是更多人这样做并没有明显的世俗目的,只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厉害的人而已。这样做的根本动因,是出于自己对于自己是个厉害的人没有自信。所以需要靠显示给别人看,靠别人的肯定来换取自己的自信。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做都跟这猴子一样危险。别人知道你厉害,出于自保,就要防你,出于嫉妒,就要害你,这些不利和风险,都是自己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故事里的颜不疑领悟了这个道理之后,回去拜师,藏拙,三年之后大家都称赞他了。最后再举个藏拙的例子。杀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杀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想不到这个人是你杀的,让你作为杀人凶手的嫌疑处于无的状态。最高境界是你杀了人之后,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个人被杀了。让杀人案件这件事处于无的状态。刚才说的状态只是其次,最下乘的境界才是杀了人之后,所有人都怀疑是你杀的,就是抓不到你,让自己这个人处于无的状态。偏偏有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犯罪分子,出于炫耀的目的,故意展示自己的技术,或者留下工具和痕迹。然后才谋求警察想不到自己,抓不到自己。其实这跟那个猴子没什么区别。
徐无鬼九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入见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尝居山穴之中矣。当是时也,田禾一睹我而齐国之众三贺之。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若我而不有之,彼恶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这个故事讲的是正反合,南伯子綦境界很高,颜成子问他您怎么境界这么高,南伯子綦说我在山洞里隐居的时候,齐王来看我一次齐国人就会多次祝贺他,这说明我一定前面追求了名声,有了名声才会如此,如果没有名声,那就没人知道我,更没人知道我境界高了。这就说明,南伯子綦自己知道,在名的方面,自己是经历过反这个过程的,有过名,才能知道有名多么不好,才能不追求名,才能境界提高,到合的状态。接下来讲,他悲痛那些丧失自己本性的人,然后又悲痛那些悲痛别人丧失自己本性的人。因为因别人而悲痛,不也丧失了自己本性么?然后又悲痛那些因为悲痛别人丧失本性而悲痛的人。最后慢慢就知道什么都不该悲痛,境界就越来越高了。这还是个正反合的例子。他一定要把反走到极致,对世人起情绪,对起情绪的人起情绪,对,对起情绪的人起情绪的人,起情绪。这才知道原来根本不该对任何人起情绪。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逻辑思辨历程啊,别说做了,我描述起来都这么复杂。所以可见,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反要想走到极致是多么不容易,而且这一关,连南伯子綦都要过,别说我们了。所以,该追求名利就去追求,该起情绪就起,别想那么多,反这个过程过去了,才有真正的合。当然,如果某些关根本不存在,也别去故意人为给自己制造关隘。没有人必须所有关都过,所有事情都看透。因为世界太复杂,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存在的就让它不存在就好。生活已经很复杂了,别找事,别作死。
徐无鬼十
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首先说,这个故事是个纯寓言,因为孔子和孙叔敖,市南宜僚不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不重要。这个故事就是用来讽刺我的。讲的是,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句话都不用说,很简单就能把一个重大复杂的事解决了。就是因为他们境界很高,可以行不言之教。孔子能理解他们的境界,所以讲这件事的时候没有使用逻辑,只是陈述了一下事实,可以叫做不言之辩,而世界上的事情这么复杂,不是用知识和智慧就能够完全覆盖的,所以在知识和智慧无法企及的领域,就不要说话了,更不要辩论了。向儒墨那样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就很危险。大海接受所有河流的汇入,所以才很大。圣人对天下所有事物都能施及自己的德泽,可是百姓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所以那些活着没有爵位,死了没有谥号,从不聚藏财物,也没有名声在外的人,才是境界足够高的人。简单说就是境界越高,存在感越低。这个逻辑前面讲过很多次了。就像狗不因为善于叫就算是优良品种,人也不会因为善于言辩就算是境界高的人。只要有心追求自己境界高,境界就高不到哪去。所以我前面说过,只要还想成仙,就不可能成仙。就是这个道理。最终,境界的追求还是要从自己本心的不追求,无欲望,不使外物影响自己的本心入手,才能成就高的境界。我写到这里当然很惭愧,前面说过,道这个东西,张嘴就错,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我写到这个份上,如果不合道就算是犯罪的话,简直可以判无期徒刑了。不过我也明白,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反的过程,有朝一日,我自己都忘了我写过这些东西的时候,这件事才算是合吧。现在还不行,反还没有走到极致,还要继续往前走。但是我应该知道,反,就是反,错,就是错。
徐无鬼十一
子綦有八子,陈诸前,召九方歅曰:"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九方歅曰:"梱也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梱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子则祥矣,父则不祥。"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识之。而梱祥邪?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吾未尝为牧而牂生于奥,未尝好田而鹑生于宎,若勿怪,何邪?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吾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今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无几何而使梱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之于齐,适当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终。
这个故事很有趣,很滑稽。大概是说南伯子綦有八个儿子,境界这么高的人年轻的时候竟然会有八个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到底都做了什么?而且还会找人给儿子们看相算命。这种事我都干不出来。看到这里我也就心安了。笑。他问算命的八个儿子谁命最好,算命的说梱命最好,应该是会一直在国君身边吧,因为他一辈子都有肉吃。那个年代大概只有大臣一级或者王公贵族才能天天有肉吃。南伯子綦就很伤心啊,他说我是修道的,我不希望儿子们有世俗的荣华富贵,这就好像不放牧打猎突然有动物出现在自己屋子里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有这样的好事,就一定有特殊的灾祸啊,只有求诸宇宙大道,合于自然才是正常的啊。后面发生的事很反讽,这个一辈子有肉吃的梱,被派遣出使燕国,路上被强盗抓住了,强盗觉得完整的人不好卖,干脆砍掉一只脚吧。于是就砍掉一只脚卖到齐国了,正好当了个看门的,跟着主子一辈子有肉吃。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证明那个时代的绳索等禁锢人的工具不太靠谱,如果是后世,一定是完整的人比残疾人好卖,而且值钱啊。这也证明了前面把器皿吊在房梁上是愚蠢的行为。这都是寓言,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这个滑稽的故事告诉我们,突然得到的利益,如果背后没有清晰的利害关系,往往就隐藏着相应的灾祸。就好像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对你嘘寒问暖,在享受这份关怀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个人不是就要结婚了,就是从事卖安利,卖保险,银行客户经理,这些工作的,更可怕的是要借钱。修行也是一样,遇到好事了,背后一定隐藏着损失和风险,所以从逻辑上还是什么好事都不要遇到的为好。就如同最好在马路上不要看见别人丢失的钱包,其次是看到了也不要捡。但是,我们境界不够高,人在红尘中,各种情绪如群魔乱舞,逻辑上能想到,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多了去了。因为太多了,所以还是习惯了为好,否则这种因为做不到而产生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是对修行影响更大的情绪。修道哪那么好修,今天过一关,明天过一关,没这回事,这就是个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事,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吧。
徐无鬼十二
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这是个讲仁义必将危害的故事,很浅显就不说了。要点在于只要有仁义,有标准,就一定会成为弄虚作假贪婪成性的人的工具,他们有想要获得的地位,又有了仁义这个可以让自己有别于别人,以帮助他取得地位的标准,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天下的统治者,这样的人成为天下的统治者,人民就一定会遭殃。事实也是如此,多少农民起义领袖,起义的时候都喊着对人民有利的口号,吸引大家跟着他起义,而一旦成功了,又变成了和他们推翻的帝王一样的帝王。人民还是没法改变命运。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仁义这个概念,可供他们利用,来欺骗人民,而使用这个概念来欺骗的人,历史证明,都是言而无信的。
徐无鬼十三
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娄者。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自以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是以谓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长毛,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此以域进,此以域退,此其所谓濡需者也。卷娄者,舜也。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来之泽。"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而不得休归,所谓卷娄者也。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这一段是抨击了三种不合道的人,沾沾自喜的,偷安一时的,自找苦吃的。学会一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距离真正的宇宙大道还有多远的距离,偷安一时的人就好像猪身上的虱子一样觉得挺舒服挺好,最后杀猪的时候跟猪一起毁灭了。自找苦吃的人,就像舜一样,自己具有膻羊肉一样的德行,所以可以吸引蚂蚁一样的百姓,尧把天下传给了舜,舜一辈子为了百姓辛苦到死而空有禀赋无法修行,这就叫自找苦吃。我觉得这一段的根本是在骂舜,而且骂的非常难听。
与之相反,神人不喜欢众人依附,就算众人来依附也不特别亲近,因为不特别亲近,没有什么好处,也就没有怀揣利益目的人来依附,于是神人就可以对谁都无所谓亲近,无所谓疏远,一视同仁,融合万物,这才叫做真人。真人就应该如果从蚂蚁的角度,放弃对膻味的追逐,从鱼的角度,相忘于江湖,从羊的角度,放弃有膻味这种属性。也就是抛弃一切欲望,情绪,和属性。只用眼睛看到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听耳朵能听到的,用心感受心能感受到的,这样才能公平无私,变化符合宇宙大道的规律。上古时代的真人能顺应自然之道行为处事,将生死齐物,宇宙大道的规律就好像用药治病一样,什么药治什么病,什么时候被当作君药来用,这其中的规律是说不完的。这没什么好讲的,该讲的前面都说过好多次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种,就是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不是一个人写的,大家各写各的,重复就不可避免。
无鬼十四
句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这一段讲越王勾践被困的时候,文种这么厉害的人,知道如何保全越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保全自己,以至于勾践灭吴的时候,就把文种杀了。就像猫头鹰的眼睛晚上好用白天不好用,白鹤的腿长了好用短了不好用,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所适应的和所局限的。下面说万事万物也都有其存在所依靠的事物。如果人为破坏这种所依靠的事物,就会很危险,所以眼睛看到的太多,耳朵听到的太多,心灵追求的太多,都是有危险的,只要心中还有智慧这个概念,就潜藏着危险,而且危险会不断的加剧。因此人们把耳聪目明知识智慧当作宝贝,是很愚蠢的。这里可以用一句话就可以举个例子,叫做,看破不说破,朋友还能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说破的人太多了,因为用吴王和猴子的故事解释,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需要靠别人的肯定来给自己自信。
后面一段,说人站在地面上,脚踩的范围很小,但是要通过脚没有踩的地方才能往前走。同样对于宇宙大道和自然来说,人所了解的知识是很少的,如果要想要了解宇宙大道,就要通过那些无法了解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唯物主义以外的东西。总之,就是不要谋求通过有限的知识去参悟无限的大道,那就和站在原地没有区别。然后的,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这是本文作者提出的一套他自己对于大道境界解读的全新的话语体系,而又没有足够的材料告诉我们这七大到底准确的都是在描述些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套话语体系当作一碗不给勺的鸡汤就行了。庄子这本书写到这,对大道的描述已经够多的了。不过这里的一套全新话语体系还有个用处,就是跟别人讲道的时候用,用来故意把对方说迷糊。它的好处是,出自庄子,苗正根红,在杂篇徐无鬼中,熟悉的人不多,而且原文没有足够的解释,你想怎么解释就可以怎么解释。总之它的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被用来悟道的方法都不可靠,只有不悟道,才能悟道。这个逻辑链条还是和庄子其他篇章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