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则阳一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个状况,开篇写作则阳,后面都写作彭阳,从行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人。有学者考证,出现这种状况大概是小篆中则和彭两个字长得差不多,所以搞错了。所以我说,对庄子这本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把这本书从小篆改写成隶书的人,另外一个是把庄子从五十二篇删削成三十三篇的郭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是这副模样,都是他们三个人的功劳。天知道这十万字左右的庄子中,又有多少字被那个改写成隶书的人给写错了。至少从这里的错误来看,他的工作做的不太认真。不过,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和老子那本书的区别,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字字珠玑,惜墨如金,而且往往没有什么上下文可供参考,所以如果一字错,文意大变,后人连论证和揣测的机会都不多。而南华经篇幅很长,大多是故事,义理在故事中,就算错几个字,一般也无伤大雅。


  说故事,讲的是这个叫则阳的人去楚国,想见楚王,请一个人际圈和政治圈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引荐,他的引荐失败了,楚王不见。于是他找到另外一个人,那个人说我肯定不行,得公阅休才行,然后把公阅休吹捧了一番,说对于楚王这种狠角色,只有他那样圣人级别的隐士,可以行不言之教,仅仅用自己的境界和修为就能影响周边的人,才可能让则阳和楚王说上话。这里对于夷节这种无道之人的鄙夷就不必多说,仅仅靠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混迹在社交圈里,和他交往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反而会有损自己的心性。那么问题来了,或许他的追求和志向就是他所做的这些呢,他和管仲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他和管仲的区别在于,管仲可以依靠自己的修为和境界办成按照社会常理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可以被自己屡屡坑害的鲍叔牙成为他一生不离不弃的知己,可以让若非腰带钩子的存在,就差点被管仲亲手射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对他完全信任。而夷节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施展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的场合,再小的事情都无能为力。所以面对楚王,连引荐一个人这种事都办不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一个人命非常好,运气非常好,不妨多跟他打交道,而倒霉蛋子还是离他远一点为好。这在逻辑上说得通吧。


  与夷节相反,公阅休这样以江河山林为家的隐士,不用才智,不用技巧,甚至话都不用说,就能让和他交往的人享受春风般的温暖,就能像徐无鬼中的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样,用简单的方法办成困难和复杂的事情。楚王这种别人完全摸不透的人,如果想说服他,也只有这样圣人级别的人物才能做到了。可能我们觉得公阅休这种级别的例子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确很难。那么我说个接地气一点的例子。在一个圈子里,什么样的人普遍人缘最好?只要圈子足够大,成员的属性足够复杂,一定不是左右逢源的人人缘最好,也不是拥有类似性格开朗,幽默,英俊美丽,善于言谈等等属性的人。因为任何一种属性,只要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无论是出于厌恶还是出于嫉妒。那么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得一部分人的欢心,而另外一部分人很讨厌他。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要谋求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人没问题,因为成功往往取决于一部分人对你有多好,而只要另一部分人不要对你坏到愿意付出成本去伤害你就行了,或者伤害不到你,也行。社会中几乎没有没人讨厌,憎恨的成功者,如果有,几乎就是圣人。连袁隆平在网上都有些非议,更别说各路明星,商人了,谁没有人骂呢。但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假如一个人仅仅谋求人缘好,谋求不失败,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属性趋于无,对谁都不过分的亲近,对谁也不过分的疏远。这样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不坏。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二元论的,只分好和坏,不是我们倡导的三分法,好,坏,无。那么不坏,不错,其实他默认的就是一个好的,正面的评价。不但不会害你,还会愿意给予你一些小的帮助。这样的状态虽然对成功助力不大,但是至少没有风险和损害,用易经中常说的话,叫做,无咎。最后再啰嗦一句,我认为个人的心性,修为和境界,和在做具体事,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谋取世俗的成功,是可以分开的。并不是说追求一个很大很宏伟的目标,就说明这个人一定境界很差。反而,如果境界很差,一定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就算一时得到,也会摔的很惨。因为只要人还在红尘中,还在谋求世俗中的事情,所谓大的追求,小的目标,不都是小大之辨么。
  则阳一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个状况,开篇写作则阳,后面都写作彭阳,从行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人。有学者考证,出现这种状况大概是小篆中则和彭两个字长得差不多,所以搞错了。所以我说,对庄子这本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把这本书从小篆改写成隶书的人,另外一个是把庄子从五十二篇删削成三十三篇的郭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是这副模样,都是他们三个人的功劳。天知道这十万字左右的庄子中,又有多少字被那个改写成隶书的人给写错了。至少从这里的错误来看,他的工作做的不太认真。不过,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和老子那本书的区别,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字字珠玑,惜墨如金,而且往往没有什么上下文可供参考,所以如果一字错,文意大变,后人连论证和揣测的机会都不多。而南华经篇幅很长,大多是故事,义理在故事中,就算错几个字,一般也无伤大雅。


  说故事,讲的是这个叫则阳的人去楚国,想见楚王,请一个人际圈和政治圈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引荐,他的引荐失败了,楚王不见。于是他找到另外一个人,那个人说我肯定不行,得公阅休才行,然后把公阅休吹捧了一番,说对于楚王这种狠角色,只有他那样圣人级别的隐士,可以行不言之教,仅仅用自己的境界和修为就能影响周边的人,才可能让则阳和楚王说上话。这里对于夷节这种无道之人的鄙夷就不必多说,仅仅靠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混迹在社交圈里,和他交往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反而会有损自己的心性。那么问题来了,或许他的追求和志向就是他所做的这些呢,他和管仲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他和管仲的区别在于,管仲可以依靠自己的修为和境界办成按照社会常理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可以被自己屡屡坑害的鲍叔牙成为他一生不离不弃的知己,可以让若非腰带钩子的存在,就差点被管仲亲手射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对他完全信任。而夷节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施展聪明才智和交际手腕的场合,再小的事情都无能为力。所以面对楚王,连引荐一个人这种事都办不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一个人命非常好,运气非常好,不妨多跟他打交道,而倒霉蛋子还是离他远一点为好。这在逻辑上说得通吧。


  与夷节相反,公阅休这样以江河山林为家的隐士,不用才智,不用技巧,甚至话都不用说,就能让和他交往的人享受春风般的温暖,就能像徐无鬼中的孙叔敖和市南宜僚一样,用简单的方法办成困难和复杂的事情。楚王这种别人完全摸不透的人,如果想说服他,也只有这样圣人级别的人物才能做到了。可能我们觉得公阅休这种级别的例子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确很难。那么我说个接地气一点的例子。在一个圈子里,什么样的人普遍人缘最好?只要圈子足够大,成员的属性足够复杂,一定不是左右逢源的人人缘最好,也不是拥有类似性格开朗,幽默,英俊美丽,善于言谈等等属性的人。因为任何一种属性,只要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无论是出于厌恶还是出于嫉妒。那么这样的人往往是很得一部分人的欢心,而另外一部分人很讨厌他。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要谋求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人没问题,因为成功往往取决于一部分人对你有多好,而只要另一部分人不要对你坏到愿意付出成本去伤害你就行了,或者伤害不到你,也行。社会中几乎没有没人讨厌,憎恨的成功者,如果有,几乎就是圣人。连袁隆平在网上都有些非议,更别说各路明星,商人了,谁没有人骂呢。但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假如一个人仅仅谋求人缘好,谋求不失败,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属性趋于无,对谁都不过分的亲近,对谁也不过分的疏远。这样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不坏。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二元论的,只分好和坏,不是我们倡导的三分法,好,坏,无。那么不坏,不错,其实他默认的就是一个好的,正面的评价。不但不会害你,还会愿意给予你一些小的帮助。这样的状态虽然对成功助力不大,但是至少没有风险和损害,用易经中常说的话,叫做,无咎。最后再啰嗦一句,我认为个人的心性,修为和境界,和在做具体事,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谋取世俗的成功,是可以分开的。并不是说追求一个很大很宏伟的目标,就说明这个人一定境界很差。反而,如果境界很差,一定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就算一时得到,也会摔的很惨。因为只要人还在红尘中,还在谋求世俗中的事情,所谓大的追求,小的目标,不都是小大之辨么。
  则阳二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这一段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圣人具有的特点。不仔细讲了,简单总结就八个字,尽量齐物,顺从天性。下面以美女为喻,讲圣人对自己德行和对万事万物的大爱,像美女对自己美貌的评价一样,既知道,又不知道。即听说过,又没有听说过。简单说,就是尽量处于无的状态。自己没有评价,也没有来自外界的评价。这样他的大爱就可以不受任何影响的维系下去,完全依靠自己的天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接着又做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人对故乡故国的感情一样,无论改变了多少都会是喜欢的和亲近的,这就是出于人的天性。我接着说美女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很多女孩子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自己的自拍照,尤其是有了美化图片的工具之后,拥有这种兴趣爱好的女孩子就越来越多了。其实除了职业需要之外,我们很少能在普通人的自拍中发现绝色美女,为什么?因为绝色美女们对自己的美貌有十足的信心,所以不需要用这种方式,从别人的反应处来获取自己很漂亮的自信,别人的反应接受的越少,天性保存的越完整。上等美女和绝色美女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天性,在平时描述的时候可以诠释为气质。而包括演员,艺人,明星在内的那些绝色美女,刚出道的时候往往被惊为天人,出道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觉得没有之前漂亮。是因为审美疲劳么?不是,是因为她们在聚光灯下,不可避免的接收大量的关于自己长相的信息和反馈,这些信息和反馈都会对对他们的天性造成损害,损害了天性,美貌至少从气质上打些折扣,以前是天人,慢慢就坠落凡间了。而那些越出道越漂亮的,其实卸了妆都是路人。所以人,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天性。这也是婴儿的可爱之处,因为他们只有天性。
  则阳三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这一段说的是冉相氏认识到大道就如同一个圆环。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一个圆环,就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也无所谓方向,万事万物所有人都如同圆环上的点一样,每个点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经常说通往大道的路一定会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如果一件事只有一条路能办成,这件事一定不合大道。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圣人,就不再留意天的存在,不再留意人的存在,不再留意开始的存在,不再留意外物的存在。简单说就是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在乎了,不起任何情绪。这样才合于大道。下面又举了个例子,说汤拜他的司御门尹登恒为辅相,司御门尹各种解释不同,反正是很小的官就是了。跟他学习大道像个圆环的道理。登恒突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也不起什么情绪。汤跟这么小的一个小官学习,也不起什么情绪,所以他们两个都被认为是境界很高的代表。孔子认为,正是因为登恒做到了对这件事不起情绪,所以才能成为汤的好辅相。可是这跟孔子又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最后一句就更唐突了,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荣成氏说,不计较时间才能忘记岁月,能做到无内,忘我,才能做到无外,忘物。关于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时间应该是绝对的,因为它有个标准的度量衡,多长时间是一秒,多长时间是一个小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们作为人,明显能经常感觉有时候时间过的快,有时候时间过的慢。似乎越是人的注意力被某件事牵引出离的时候,感觉时间越快。那么时间到底是唯物的和绝对的,还是唯心的和相对的。我现在也没有答案。
  关于阿法狗和李世石下围棋

  已经下了四盘棋了,三比一,电脑赢了,作为一个曾经会下围棋的人,随便说几句,我现在棋力不明,但是一定很烂,小学时候参加过我们省的少儿围棋比赛,二胜七负,惨不忍睹,然后我就不玩了,因为我发现我不是围棋领域的人才,那么会下就够了。



  因为我爹会下围棋,且是改革开放后这个世界上第一批接触并专业学习计算机的中国大陆人,所以他从小就告诉我,由于围棋过于复杂,计算机无法穷举,所以计算机永远无法战胜人类,在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时候,我十二岁。



  那么当然这几天我也会和爹座讨论围棋的人机大战和李世石的失利,现在的计算机计算能力依然无法穷举,但是计算机能力已经强大到了可以进行足够有效的学习了,学习了足够技术和经验的阿法狗就足够战胜人类了。因为现代围棋是一门技术,而所有技术领域人类最终都会被电脑碾压。



  先说个段子,有人问计算机为什么不和人类比麻将,因为麻将不是完全信息博弈游戏,而围棋是其中最复杂的,换成人话就是,麻将有运气因素,围棋没有,如果打麻将,人类可能打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计算机。回忆一下游戏厅里的麻将机。。。



  更何况围棋在日本是作为一种道的存在,就像茶、花、剑、书一样,追求的是境界,而不是技术,至今,日本的数目法都不要求棋下完就可以判断胜负,如果没有棋下不完就判断胜负的技术,那就不能在棋道中登堂入室,而最近三十年,日本围棋衰落也正是因为围棋越来越不追求道,而是追求技术造成的,比的是计算力,尤其是规定时间内的计算力,比谁少犯错误,谁能有计算机错误少呢?



  如果回到五十年前,日本下围棋的方法,一盘棋不限时间,分几天下完,人类或许在两年内还可以一战,甚至不用柯洁,我们号称前五十步天下第一的聂卫平棋圣都能赢它,只不过老年人的计算力早就不行了,以术对抗计算机,已经沦陷了,以道对抗,计算机永远不行,这也是今天李世石赢了的原因,已经输了,胜负心放下了,人心近于道心,棋力就强了。



  面对已经可以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人类是否因该感到恐慌?大可不必。至于网上说的如果阿法狗为了自保而故意输掉,才是可怕,更是戏谑。因为,输能自保,自保很重要,这些观念只能是人类教给计算机的。更不要说阿法狗学习的围棋规则,学习用的棋谱等教材都是人创造的。说的直白一点,阿法狗只是计算的更加有效率而已,什么时候,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创造和人类没有关系的观念、道德,哪怕是创造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游戏,才有点可怕,注意,只能是游戏,而不是比赛,因为输赢这个观念也是属于人类的。



  最后开个脑洞,如果我说我是人工智能控制并附体在我身上的,你们有办法证伪吗?所以,很多没法证伪的事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阿法狗厉害,但并不可怕,很快就会有顶尖棋手研究怎么弄懵它了,或者说发现和利用bug。那时候好戏才算开始。

  2016.3.13


  下面是我和爹座晚上关于这个话题面对面的讨论。他比我还关注这个话题,这个围棋的话题和人工智能的话题。为此他还专门问了他的一些同班同学,包括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权威,裘宗燕。具体是谁我也不知道,可以百度。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阿法狗只不过是装有先进下围棋程序的设备而已,和人工智能根本不沾边。因为总要有人告诉阿法狗,在下棋的时候要做什么吧?目的是什么吧?这和人类告诉计算器给我算算一加一等于几有什么本质区别?小大之辨而已。而规则,规则就更简单了,人类只需要告诉阿法狗五句话足够了。1,一替一步走。2,只能放空位。3,不能立刻提劫。4,存在贴目。5,占的多的算赢。其他所有的都不是规则,而是经验,经验让它自己从几十万棋谱中学去吧。所以,阿法狗在专业人士眼中根本和人工智能不沾边,至少要到它自己告诉自己自己该干什么,才算。还有最后一句,这些道理跟专业外的人士,说不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人,包括现在学计算机的,都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从七十年前的图灵到现在,没有任何进步,有的都是硬件的进步,计算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能耗越来越低。仅此而已。



  至于人类如何判断是输给了阿法狗学习和计算的效率,还是输给了阿法狗对围棋的理解?这个很简单,找个棋手跟阿法狗下超过19乘19路的围棋,比如25乘25,然后计算一下,规定个贴目,让他俩下,双方都没有下过,没有学过,没有经验,也没有学习资料。这时候比的才是理解,才是境界。从第四局李世石78手挖就把阿法狗挖懵圈了的经验看,可能20乘20的围棋就能让阿法狗彻底懵圈。
  则阳四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剌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之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鎬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这是个讲小大之辨的精彩故事,魏惠王和齐威王盟约,齐威王背约,魏惠王就想去刺杀齐威王,有人觉得这样太下作了,应该光明正大的去派兵攻打,有人自以为境界高,觉得发动战争也太下作了,应该不要发动战争,保持和平,增强国力即可。境界最高的人出现了,他认为行刺,用兵,强国,这都是有为的,而不是无为的,都是境界低下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真正境界高的是,不把这当回事,该干嘛干嘛就是了,作为君主,生什么气啊,修道多好啊。而且,这个人境界高的表现还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说这番话,也是境界低的表现,提出这样的建议,和提出行刺,用兵,强国的建议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小大之辨而已。因为,只要提出建议,说明还是对对方,也就是对君主和国家,还有某种利益追求,还希望对方怎么样做,还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别人。这里的魏惠王,就是庚桑楚篇中魏武侯的儿子。


  接下来说惠子听到这个故事,就带戴晋人去见魏惠王。惠子曾经担任过魏惠王的相国,这应该是史实。戴晋人跟魏王说,有一只蜗牛,它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了争地盘打仗,一死就是好几万。魏王说这不是扯淡么。戴晋人说,宇宙之大,无边无际,从宇宙的角度看来,这小小的魏国,和里面小小的魏王,不就相当于蜗牛触角上的国家么。魏惠王怅然若失,送走了戴晋人,跟惠子说,这个客人的境界简直跟尧舜一样啊。惠子说跟他的境界相比,尧舜简直微不足道啊。从这个角度看,惠子不是不懂道,而是懂道,就是不修道。想想也是,如果不懂道,怎么能成为庄子的朋友呢。


  我们都为了自己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上和情感上的小事烦恼,和魏国的国家大事相比,我们这些事算得上什么,可是就连一国大事,如果放在宇宙的范畴内思考,也小的如同蜗牛的触角一样。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齐物。这个逻辑我们都懂,已经理的很清楚了,但是距离做到还很遥远。这个故事也只能当作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的时候,看看来帮助自己想开点吧。
  则阳五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孔子去楚国,看见有农民忙碌,子路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孔子说他们是追随圣人市南宜僚的人,市南宜僚是个隐士,把自己藏在百姓之间,默默的修自己的道。子路想见市南宜僚,孔子说,人家知道我了解他的境界,也知道我来楚国了,所以一定以为我来是帮楚王召唤他的,所以他会把我看作多嘴的人。他的境界都不愿意听多嘴的人说话,更何况亲自见到呢,所以我们是找不到他的。子路不信,去市南宜僚家看,果然家里没人。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隐士,一般人是找不到的,能被一般人找到的,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想被别人找到。就像我想被你们认识一样,因为我完全有选择不被任何人认识的权利和机会。但是我至少不卖终南山茶叶。
  则阳六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鄾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故事很简单,守卫长梧的人告诉子牢,处理政事,管理人民一定不能粗心大意。以前我种地的时候,不努力种地,收成就不好,第二年我努力种地,收成就很好,我全年都能吃饱饭。庄子听到这番话,说,现在很多人保养自己的身体,呵护自己的心神,就像这个守卫一样。用外力变更天赋,偏离本性,灭绝真情,丧失精神,所以凡是粗暴践踏自己自然本性的,再生出来的欲望和情绪就会成为阻塞真性的祸根,持续发展下去,就会诱惑自己彻底丧失自然本性,于是全身流脓穿孔,毒肿疥疮,发烧遗精等等。


  写的很吓唬人呢。但是这一段文字直白的道出人的心性,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很遗憾的是,既没有举出实例,也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所以反而给人一种吓唬人,恐吓人的感觉。这个论证过程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在多说了。
  则阳七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这个故事值得讲的不多,大概是一个人在齐国给一个死刑犯收尸,说天下坏成这个样子,你只不过是先死了而已。然后开始对社会进行批判,大概的意思还是老一套,只要动用智慧,设立标准,贵难得之货,社会和人心的败坏就是逻辑的必然。这样的桥段在庄子中已经很多了。所以就不必再多说了。我更有兴趣的是第一句话,他跟老子说想要去云游,老子说云游没有意义啊,无论哪都和这一样。他坚持要去,而且要先去齐国,老子也没有更多的阻拦他,总之就是一句话说到,再多了没有。可见老子对自己的弟子,也不那么上心。老子之所以说无论哪都和这一样,是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不同的见闻,都齐物了,跟我说的对这个世界不好奇,意思差不多。我发现,道家的人物,似乎都不太喜欢出门,不太喜欢见人。当然这是相对的,是和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的人物比的。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都是这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高道大德也很少游历,愿意接触的人也不多。可能道家人物算是宅男的始作俑者吧。再后来,道士们开始有了云游访道的传统,呵呵。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