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江西组工微讯开设“小康路上”系列专栏之组织部长篇,通过讲述组织部长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认识感悟、生动实践,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
今天和小微君一起来看看下面三位组织部长的扶贫故事。
脱贫要“摘帽”,更要稳得住
浮梁县委常委
县委组织部部长
叶 青
扶贫不仅仅是任务。在不断深入帮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不去了解他们人生的历程,就无法鼓舞他们致富的勇气,不去了解他们生活的坎坷,就无法帮助他们重拾向往美好的信心,在扶贫这条路上,我不仅是组织部长,更要做好一名帮扶干部。
我帮扶的其中一户贫困乡亲名叫朱贵善,今年63岁,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4年前同他的第一次见面。那时候诰峰村党支部书记带我到朱贵善家中,相互介绍后,我第一感觉,就是他们的眼中只有紧张和拘束,脸上也没有笑容。“你岁数比我大,我就叫你朱大哥了,我是你们的帮扶干部,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告诉我”,经过我耐心的沟通引导,朱贵善才逐步打开了心扉。
沟通中我了解到,朱贵善是土生土长的诰峰村人,家里有8亩田地,早年的朱贵善勤劳肯干,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80年代就成家并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生活过得算是有滋有味。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2013年,他的儿子朱镇权因为车祸造成了四级残疾,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儿子的身体状况也让他举步维艰。
每次上户,我都积极宣传帮扶政策,同他们谈未来规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也先后联系帮助他们办理低保和落实健康帮扶政策。现在,朱贵善家中养了十几只鸡,家里也收拾的整整齐齐,每次走访都能看到新的变化,也感觉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多了起来。
2018年,朱贵善家进行了危房改造,房子焕然一新,看到他们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我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更让我欣喜的是,他们有了走出阴霾、就业致富的信心。
那是在一次上户走访中,朱贵善大哥拉起了我的手,神情有些紧张地说,“部长,现在日子好过了,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找工作,但是都离家太远了,不方便照顾儿子,实在没办法,想找你帮帮我啊!”我对他们能主动摆脱贫困的想法感到欣慰,同时也想到,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才能确保稳得住、能致富,防止返贫。
通过多方打听,我了解到江村乡的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现在还缺一名保洁员,且诰峰村建设的农家书屋也差一名图书管理员,都离他们家挺近的,我当即联系了诰峰村党支部书记朱根善,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在朱根善书记的支持下,朱贵善顺利进入了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朱贵善的妻子郑带娣也到村委会做了图书管理员,两个岗位一年能有10800元的收入,加上养老金和低保金,日子将越来越甜。壮经济,既要脱贫更要致富
2018年和2019年,我帮扶的两户贫困乡亲分别顺利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亲们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通过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提高带领贫困乡亲脱贫致富的能力。
产业兴旺,百姓才能富裕。诰峰村之前是没有产业支撑的,这不利于贫困乡亲脱贫。我结合诰峰村生态优势,与村“两委”干部充分讨论,探索生态农业开发之路。2018年4月,我们推行“党建+扶贫+公司”模式,与景德镇佳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诰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诰峰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集生态农业、牧渔、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园”,引导农户发展种植,带动贫困户增收,发展村集体收入。
目前,通过养殖虎纹蛙30亩,种植雷竹70亩,每年能为贫困乡亲分红近千元。2018年12月完成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村民致富的道路,加之贫困乡亲到村产业扶贫基地务工的工资等,贫困乡亲逐步树立起了“只要勤奋努力,都能脱贫致富;只要生态保护好,绿水青山真能变成金山银山”的信心。
今天的诰峰村生机勃勃,明天的诰峰村,道路将更为宽广整洁,产业将更为富裕,小康路上将一个都不会掉队,贫困乡亲的笑容将越发灿烂。脱贫源于奋斗 下一站是幸福
万年县委常委
县委组织部部长
邓荣军贫困户因病、因残或者是缺劳力等原因,生活按下了缓慢键甚至是暂停键,而党员干部“拉一把、扶一程”,对有的贫困户来说,人生可能就获得了“重生”。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在与贫困户“结亲戚”的近四年时光里,我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头,下足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绣花功夫。
2018年底,老徐的儿媳妇娶进门了,今年还喜添新丁,抱上了大胖孙子,从三口之家到五口之家,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徐现在每天忙着带孙子,笑得合不拢嘴。老徐家门口种了三棵桔子树,今年挂果格外多,像极了他们家现在的生活——硕果累累。“喜摘贫字添福字,不忘初心向党心”,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干部,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是我们甜蜜的使命。家门口的“致富路”要想富,先修路。杨桥白石村小组的通村乡道原来是一条杂草土泥路,这段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经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严重影响了全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村民怨声载道。2018年,我帮助杨桥村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40万元,兴修了一条宽6米的通村公路。原来的泥泞小道变成如今宽敞的水泥大路,圆了村民们期盼已久的“大心愿”,也打通了村民勤劳致富的“快车道”。“无恒业者无恒心”。我深知,脱贫攻坚,产业是根。在苏桥杨桥村这样的偏远小山村,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帮助贫困户稳脱贫、稳致富。四年来,杨桥村党支部大力实施“先锋强志”工程,即由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作为脱贫工作“先锋指导员”,组织致富能力强的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作为“先锋作战员”,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
吉安市青原区委常委
区委组织部部长
黄明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场大战大考中,从党组织的淬炼历程来看、从挂点村的工作经历来看、从帮扶对象的悄然变化来看,我深有感触,有收获、有感动、有启示……党组织的淬炼成长
“这几年,区委高瞻远瞩,高位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抓出了实效。2019年,我们富田镇所有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都达到10万元以上,村里有钱了,在落实民生事业上就有了保障,我们脱贫攻坚就更有信心。”谈起未来,富田镇党委书记颜小斌感慨地说道。
新圩镇马塘村是我挂点帮扶的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8人。“穷、落后”曾是这个村的代名词。
2016年4月,第一次来到马塘村调研,座谈会上,村干部、小组长你一言我一语,村里缺产业、缺项目、缺资金......,大家的发言让我压力倍增。我集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村入户,逐村逐户摸排走访,制定了“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环境美村”的帮扶思路。
针对帮扶力量薄弱,及时从组织部机关选派2名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正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题,迅速多方筹资,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闲置的场所,依托传统酿酒技术发展酿酒产业。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就达到5万元,2019年达到15万元,2020年,通过争资争项,正在抓紧推进合作社综合体建设,配套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建成后预计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达30万元。
针对村内环境脏乱差,集中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组织机械、人员逐村清理残垣断壁,打通多条断头路,空旷地上全部种上花草,此举得到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
如今的马塘村,环境美人心齐,村党支部有号召力,有凝聚力,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发展劲头。
单身汉的悄然变化
“黄部长,现在有疫情,我把大年初二女儿的‘回门酒’取消了,只有等下次再请您来我家做客……”。放下电话,我心里轻松了许多。给我来电话的人叫刘金明,是我的帮扶对象之一。年前女儿出嫁了,应风俗打算大年初二办“回门酒”,并邀请了我。由于受疫情影响,各地禁止办酒席,我正准备打电话把这个禁令告诉他,又担心他不理解不支持的关键时刻,刘金明却主动来电告诉我他取消了酒席,真的不容易!
2016年,初识刘金明,感觉他整个人一脸颓废,家里又脏又乱。在了解到刘金明是因妻子早年病世,孤身一人抚养女儿,感觉生活没盼头、没激情的情况后,我决定帮他重树信心、筑牢保障。于是我就隔三岔五上门与他谈心,看到他家卫生差时都会帮他扫一扫,鼓励他要一切向前看,人穷志不穷、家穷家不脏,决不能得过且过。看到刘金明能吃苦、肯干活,我又主动介绍他到高速公路上、砖厂务工。
2016年,他女儿考入新余技师学院时,及时帮助落实雨露计划, 2019年7月,又介绍他女儿到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务工。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刘金明的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有了起色,人也有精神、有劲头,家里的卫生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了,生活之余,他还经常主动参加村里的公益劳动。2019年,面对突发的洪水,刘金明第一个响应村里号召,主动参与巡夜巡堤,监测河水变化,帮助村民转移财物,一直走在抢险救灾的最前线。2020年春节,得知村里设立疫情防控劝返点后,他便主动与村干部、党员一起守路口、做劝导、24小时轮流值守,忙碌在村里的抗“疫”一线,成为了马塘村脱贫攻坚中感恩奋进的先进典型。
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怕身心累,不惧脚沾泥。因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将继续以昂扬的斗志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