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不正,土法不土,苗疆有蛊,谓之瘟瘴。

  中医讲脾为土,肝为木。木主生发,土主供养。而现在夹在中间的胆囊胰腺生病,有点象土地荒漠化的味道。

  土喜暖爱芳香,也就是说杂草丛生,鸟语花香。木喜津液充足,酸甜适口,营养丰富。

  津液可由胃提供,一副麦门冬汤,能为肝脾提供充足的津液,好多种醒脾的芳香物,又能让脾脏胰腺醒过来。象霍香叶,木香,佩兰等等,几乎很多的植物花香,脾都喜欢。更有归脾丸的人参,黄芪,当归,补气血安神。补不成问题。

  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排泄。这才是关键。没有排泄,补啥都是一肚的坏水。仅仅只是稀释了一些。

  这时大柴胡汤中的承气汤就成了主角。大柴胡汤就是由小柴胡汤与承气汤二合为一的。中医中的承气汤,可不是味补气药,而是味排泄药。几乎所有的脏腑经络都有它们各自的承气汤。肝有肝的承气汤,脾有脾的承气汤。脾的承气汤叫做调胃承气汤。

  不管啥承气汤,其思路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冲淋。一生津,二归经,三泄泻。一般都是用大黄,芒硝,生石膏。

  人参杀人无数,大黄救人无功。明白承气汤的功效后,那么治胰腺炎,胰腺癌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用二个承气汤排邪,大柴胡汤,和调胃承气汤。因调胃承气汤就是麦门冬汤加大黄。故这里就可以不写。但虽不提补写,可心里一定要明白,这里面其实也是有调胃承气汤的功劳。

  至此,三个方剂就出来了。用大柴胡汤,排泄。用麦门冬汤,生津。用归脾丸加味,或直接就用醒脾散醒脾。三方合一,生津冲淋,归经醒脾,排泄清热,齐活。
  人嘛!就是个一进一出的耗散结构。进得多,出得少,瘀了。进得少,出得多,虚了。

  虚则补之,瘀则泻之,多简单的事情啊!补用三黄,地黄,黄芪,黄精。泻也用三黄,大黄,麻黄,黄芩。

  中医只需学好这六味药就可以了,没那么多复杂。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我等民科的责任。

  抓住主线,然后再学细节的归经,气血,学起来就容易很多。这就好象化学一样,万变都离不开,酸,碱,盐。中医也一样。温热是酸,寒凉是碱,那毒就是盐。治病就是在排毒,排盐。
  我就是三把刷子,三板斧,抓住滋阴壮阳,温补气血,通淋排邪,活血化瘀,这条主线不放松。

  外加运用六个逐瘀方,八九个承气汤,就能行走江湖了。能排邪的才是个好医生。承气汤看似是在排大便,其实是在排脏腑湿热内裹,这与排小便的复方金钱草又有些不同。

  但不管是啥,只要大小便通畅,就能将湿热排出。作为排邪学派的核心,只要学懂了承气汤也就学懂了排邪学派的主流思想。
  我的抖音是没法看了,这几天净是癌啊,尿毒症啥的,这不是在诱我犯罪嘛!

  其实癌啊!真的就好比是在一块烂木头上长了一群毒蘑菇。而人为何会成一块烂木头的呢?还不就是湿热。而为何会湿热呢?肺气没有肃降。那何为肺气呢?血中的含氧量不足。类似于长期的慢性高原反应。

  血中的含氧量低,就是肺气不足。所谓的肃降就是血氧没能供到全身,脏器都处在无氧运动状态。同时吃得又好,动的又少,身体中的汗与毒素,排又排不出,泄又泄不下,只能慢慢的结累在体内成一种湿气裹身。

  这是种通病,也是不动力的顽疾。只要社会发展,人的体力活动减少,人就会得这湿热裹身的毛病。

  都说吃饭荤素要搭配,但如果不搭配呢?如果疏菜中全是些青菜呢?那么就会荤多蔬少。

  其实都是现代的狗屁营养学所捣的鬼。认为只要是蔬菜就可以了,其实仅有蔬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药膳与食疗。

  广东人凉茶吃得多,患癌的人少。北方人患癌的人多。尤其是从北方来男方工作的,没有喝凉茶的习惯更容易湿热裹身而成烂木头一块。
  为什么黄芩白术汤,祛湿的效果比较好,很直接。你们可知晓。黄芩又叫做土山茶根。就是其作用与茶叶有些类似,却要比茶叶要利害很多。茶叶加白术就类似于是在吃黄芩白术汤。

  但此方我多不推荐,因为还有一味更温和全面的黄芪白术汤在这里。只可惜黄芪白术汤是个复方太乱。此方不下有十余种配方,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是因人而异,一人一方的。有的重补气,有的重补血,有的重发汗,有的用细辛五味子重内敛通淋道。更绝的还有大黄,活生生的要变成一副祛湿承气汤的节奏。

  而我为什么不推荐黄芩白术汤呢?因为这是个单方。就好象现在的茶叶一样是个单方。且白术只通泄中焦湿热,那上焦与下焦呢?白术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黄芪白术汤的这个方子就出来了。说说是黄芪白术汤,但里面是黄芪,黄芩,茯苓,白术,泽兰,这祛三焦湿热利泄的都有。还有补血的熟地,当归,党参,更有活血行气的川芎,有疏肝平肝的柴胡,芍药,滋阴的麦冬,五味子,更有利尿的石韦,玉米须,与下泄湿热通大便的大黄。

  此时的这个黄芪白术汤,已经不是祛湿那么简单,其功效更象是个承气汤。是肺肝脾胃三合为一的增液承气汤。对这块湿热裹身的烂木头来讲,更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全身祛湿。

  这里没有利用发汗的通道,只用了小便与大便这二个祛湿排邪的通道。有些的黄芪白术汤里是有桂枝的。但这里却用了五味子,五味子是有收敛向内的作用,与细辛有些类似却要比细辛安全。因为解表发汗与收敛向内是自相矛盾的,用了解表就不能收敛,用了收敛就不能解表,只能二选一。

  我还是那句老话,医术好不好,在于排邪好不好,这个原本是个祛湿方,却硬是让我整成了一个祛湿排邪的承气汤出来。如再加个消痈散结的化瘀汤,什么癌症不能消啊!

  中医治脾胃的确有些难。主要是会忽略好几个因素。

  一是茯苓。茯苓是除上焦湿气的,而上焦就是头脑,头脑湿重就会没胃口。不会分泌胃液。

  二是白术,白术是除中焦湿气的,而中焦就脾胃,脾胃湿重就会懦动停摆。舌头尝不出味道,味同嚼蜡。

  三是醒脾,健脾不醒脾等于是白搭,而醒脾就是种香辛料。木香,丁香,香砂仁等等,我们的调味料大多都具有醒脾的作用。可是当香辛料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是肺也有问题。

  四是补肺气,开嗅觉,助肠胃懦动消化。一般是用黄芪,人参,党参啥的补肺气。没有肺气就没消化。

  五是补酸味益肝胆,促胆汁分泌。象陈皮,乌梅,话梅,山楂啥的。我们叫做生津。反正唾液与胆汁都可用酸味的草药来增补。

  六是补血。这个大家都清楚。大枣啊!当归,川芎啥的。

  然后就要分寒热了,寒的就需生姜,热的就需薄荷。当然这二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下面。

  七是泄下焦湿热。这个很多的科班都不清楚的。其实脾胃的问题,大多都是下焦湿热的问题。泻下焦湿热,走小便的是泽泻,走大便的是大黄。尤其是以大黄的效果最为直接。一通大便下来,胃口就开了。不管污不污,效果好就行。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国内的归脾丸,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丸,还是补中益气汤,其实都是这种思路。不过今天看了日本人的蚬壳胃散后,到真让我开了眼。日本人的传承,的确比我们完整。加了大黄,薄荷后,效果立即就出来了。

  三焦祛湿,通淋排便,然后再用山药,薏米,黄精,麦冬,重建肠道益生菌,助脾胃生化五谷,补血升气,回归正常。高,实在是高。简简单单的道理,说出了一个增液承气汤的全部核心。

  

  这里的故纸就是补骨脂。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