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女王风云录

  众人皆知德雷克是英格兰海盗之王,这些年来在大海上横行无忌,专门挑西班牙船只下手,给西班牙人造成了很大麻烦。开辟新航道、环游全世界、掠夺大宝藏,他所干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普通人能干成的,堪称英格兰航海第一人。因此,他在发言相当重要,大家都竖起耳朵来听。
  只见德雷克面带自信,并无大战将至的紧张感,而是胸有成竹地说道:“海盗方面,我们大概能拉出60艘左右的武装船只。加上海军现有的军舰,以及一些后勤舰艇,满打满算100多艘船是有的,虽然总吨位比不上西班牙舰队,但数量方面也没差多少。而且刚才霍金斯将军也说了,打仗不是单纯拼数量,战争的胜负是受到很多因素所左右的。我个人完全赞同霍将军的说法,他这些年研发‘复仇号’新型战舰的时候,我和他也交换了不少意见,关于海战方面的思路,我和他是差不多的。”
  德雷克顿了顿,整理一下讲话的思路,接着说道:“西班牙人表面上看起来人多势众,其实作用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在船上运载了大量士兵,严格来说,这些士兵其实并不是海军,而是坐在船上的陆军。如果我们跟他们进行接舷战,或者英格兰海军防线失守,被他们登陆本土,那么这批坐船的陆军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跟他们接舷战,不让他们登陆我们的国土,那这批士兵还有用吗?压根儿就不起作用。”
  “这一支西班牙舰队确实有很多船,但其中有很多都是运兵船,而不是战船,我们只要保持远程火力压制,直接用炮火将他们击沉,他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去年之所以能率领一支小型舰队,连续在西班牙港口骚扰三个月,靠的就是远程炮击,而不是接舷近战。西班牙那么多个港口,船只的数量比我的舰队船只数量多了不止十倍,但我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谁又能奈何得了我?”
  “西班牙人过时的海战理念,迟早有一天要吃大亏,这一次,我要给他们一个天大的教训,好让他们明白,他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由于我平时所率领的船只火力不足,无法对西班牙舰队造成足够的杀伤,因此恳请女王陛下将海军的全部精锐战舰交由我来指挥,由我来做先锋,与西班牙人决一死战!至于霍华德司令只需要稳坐后方,指挥其他船只即可,如若前方战事不稳,后方船只及时支援,彼此之间也好有个照应。”
  伊丽莎白深深地看了一眼德雷克,把全部海军精锐交给德雷克来指挥,基本上是等于把整个国家的命运都交到德雷克手上了。如果作为先锋的精锐舰队失败了,那么后方的武装船只几乎不可能赢得胜利,极有可能也会跟着一败涂地。一旦海军失败了,被西班牙士兵登陆英格兰本土,那后果不堪设想,伊丽莎白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王位还能不能坐得稳——不,这已经不是王位不王位的问题了,而是生与死的问题,她到时候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此时此刻,伊丽莎白也无法马上下决定,她把视线转移到舰队司令霍华德身上,问:“霍司令,你怎么看?”
  霍华德脸色有些犹豫,如果把海军精锐全部交给德雷克指挥,那他这个舰队司令基本上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说出去确实不太好听。但如果由他身先士卒、亲自指挥作战,他却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本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当时的英格兰海战最强者,不是舰队司令霍华德,而是海盗之王德雷克。霍华德之所以能成为舰队司令,原因并不是他的海战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弟,仅此而已。如果抛开这层身份不谈,他的本事拍马也赶不上德雷克——不,应该说是坐船也赶不上。
  霍华德思忖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成全德雷克,毕竟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士来做,他就没有必要瞎掺和了。反正这场海战要是赢了,他作为舰队司令,自然少不了他的那份功劳;要是输了,第一个背黑锅的肯定是德雷克,他连甩锅的理由都想好了:“指挥海军精锐的人又不是我,有什么问题去找德雷克呀,输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于是霍华德便开口说道:“既然德雷克此番主动请缨,那便依他又何妨?海军前锋,非智勇双全之士不可担任,我看德雷克就很符合条件嘛,给年轻人一个表现的机会,也是很应该的!在这里,我举双手赞成!”
  霍华德此话一出,伊丽莎白便顺水推舟,她看了看在座的其他大臣,道:“德爱卿心怀忠勇,可谓肱股之臣。朕今日有意加封其为英格兰舰队副司令、海军中将,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德雷克此前在海军之中并无实职,按照正常程序来说,应该让他从普通士官开始做起,即便是想要将他提拔重用,也绝不是一下子就提到舰队副司令、海军中将这个位置。
  只不过正常程序需要在正常时刻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如今英格兰已经进入了危急存亡之际,这显然是非常时刻,当然要用一些非常手段,才能解决这种非常问题。
  要想打海战,在当时的英格兰,还有比德雷克更强的人吗?没有了。既然没人比德雷克更强,那让他做海军中将,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因此,诸位大臣并无一人反对,尽皆点头道:“陛下圣明,臣附议。”
  “臣亦附议。”
  “附议。”
  就这样,德雷克临危受命,正式入职英格兰皇家海军,从海盗船长变成了海军中将。
  接下来,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就成了摆在德雷克眼前的一个头等问题。
  其实,关于这一场海战的具体打法,德雷克在刚才发言的时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总的来说就是八个字:远程炮击,拒绝近战。
  以往那种依靠船只吨位优势,运载大量步兵,打仗的时候直接冲上去进行接舷战的海战方式,说实话已经过时了。既然这个年代已经有了舰载大炮,那就应该发挥大炮的优势,御敌于千米之外,为什么非要冲上去近战呢?
  一寸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分险,能用40米长的大刀,就绝不用39米的,这才是战争的精髓。科技手段进步了,那战争手段也应该跟着进步,有高科技不用,非要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肉搏,这不是傻子么?
  在海军内部的作战会议中,德雷克明确指出:“海上的事要由船来解决,和步兵没有关系。”
  近战步兵的数量再多,本质上也还是步兵。没有接受过对应训练的步兵,根本就无法胜任复杂多变的战争场景,不会因为所乘坐的载具不同而发生变化。
  步兵骑上马,只能叫做马背上的步兵,而不能叫做骑兵;步兵坐上船,只能叫做甲板上的步兵,而不能叫做海军;步兵乘飞机,只能叫做机舱里的步兵,而不能叫做空军。
  如果不能理解上述事实,单纯认为“步兵+载具=新兵种”,这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如果步兵不能很好地和载具合为一体,那载具根本就是拖累。
  骑马可能会摔跤,坐船可能会晕船,坐飞机可能会恐高,辅助手段不能为人所用,这不是自己坑自己吗?
  21世纪的大街上这么多马路杀手,车祸随处可见,你要是调查一下这些人的证件,极少人是无证驾驶,基本上个个都是有驾驶证的。然而有驾驶证不一定就是老司机,这些马路杀手在本质上其实只是开车的行人,走路才是最合适他们的出行方式,只不过他们不明白而已。
  可惜的是,当时的西班牙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在船上运载了大量的步兵,在海战的时候就能发挥出巨大作用,能让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然而英格兰人的作战理念已经领先了他们一个时代,人家只玩炮战,根本就不和你玩接舷战,你船上的步兵再多,也只不过是活靶子而已,能起到什么作用?
  落后的战术理念,让西班牙人的这一次远征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就让我们稍微加快一下时间的流速,看一看两军交战之前发生的故事。
  1588年,决战之前。
  陆军将军罗伯特·达德利在伦敦城外的提尔伯利地区安营扎寨,假如英格兰海军不幸战败,那么这里就是最后的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西班牙人冲破这道防线,就能长驱直入,兵锋直指王都,届时英格兰将迎来灭国之祸。
  在战前进行作战动员,鼓舞士气,是很有必要的。为此,罗伯特特意邀请女王前往驻地发表演讲,而女王也欣然应允。她在书房里思索许久,考虑自己到底该说些什么,她拿出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不断涂涂改改,花了很大功夫,才把自己的发言内容确定下来。
  决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英格兰海军有一批快艇早已率先出动,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了接触,在视线范围之内监视西班牙舰队的一举一动,将情报源源不断地反馈回去。
  无敌舰队的前进速度并不快,因为一支军队的整体行军速度并不取决于最快的那支队伍,而取决于最慢的那支队伍。假如速度差距太大,就会造成首尾脱节,除非是到了最后冲锋的时刻,才会让先头部队脱离队伍,否则在日常行军的时候还是保持整体行动的。
  但不管无敌舰队走得多慢,他们始终还是要到达英吉利海峡的,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在英格兰的港口已经集结了大量船只,这其中既有皇家海军战舰,也有私人武装舰艇,海军和海盗联起手来,准备打一场国运之战。
  海浪不断拍打着船只,海风吹得船帆猎猎作响,海鸟久久盘旋而不落地,天空中似乎有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让人觉得万分压抑。
  在岸边,在提尔伯利的临时营寨里,士兵们擦拭着他们的武器,在进行着最后的作战准备。
  他们此时的心情很复杂,既想要展现自己的勇敢,想要为国作战,却又不太希望自己能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假如海军能御敌于千里之外,那才是最好的。只不过,把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别人身上,这似乎又不太合适,他们此刻的心情就好像是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不管队友如何努力,他们始终是松懈不得的。
  在这种复杂而迷茫的心境之中,士兵们听见了一阵“哒哒”的马蹄声。
  是谁呢?谁来到了这里?
  他们走出营帐,就看见了他们的女王,伊丽莎白·都铎。
  女王陛下一身戎装,显得很是英姿飒爽,精神焕发。罗伯特将军站在她身旁,亦是身姿挺拔,雄姿英武。
  集合的号令迅速传遍整个营地,士兵们簇拥在女王身旁,如同众星拱月一般。里三层是人,外三层是人,漫山遍野都是人,而伊丽莎白就是在这样的人群之中,面带微笑,向大家挥手致意:“我亲爱的子民们。”
  女王的眼中似乎有光,注视着她的子民,仿佛在注视着她的孩子——谁又能说不是呢?她终身未嫁,亦或者说嫁给了英格兰,作为一国之母,有哪个英格兰人不是她的孩子呢?
  女王深深地吸入一口气,尽量使自己的胸腔充实起来,以便自己的音量能大起来,尽可能让周围更多的人能听见她的声音:“罗伯特将军邀请我到阵前给你们发表演讲,我同意了。但是,也有人劝谏我,说我是千金之子,理应坐不垂堂,怎能深入险地呢?军营之中,人人全副武装,万一有人想要行刺于我,那该怎么办?”
  “我深深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为了我的生命安全着想。可是,”说到这里,女王停顿了一下,她双手平举,手掌摊开,仿佛要拥抱她面前的子民,眼中满含深情,道,“难道现在正站在我面前的你们,就不担心我的生命安全吗?难道我英格兰的好儿郎,不为国家而战,不为国王而战,反而要为西班牙人而战吗?难道你们手中的武器,不是指向敌人,而是指向亲人吗?”
  此时此刻,女王的声音猛然提高了八度,她握紧拳头,高举一只手臂,道:“来,大声告诉我,你们究竟为谁而战?!”
  身旁的罗伯特率先拔出佩剑,直指天穹,用尽全身力气大吼道:“为大英而战!为女王而战!”
  在这一瞬间,英格兰士兵们全都举起了他们的武器,他们的热血在沸腾,眼中燃烧着信念的火焰,声浪如山呼海啸一般,响彻这片天地:“为大英而战!为女王而战!”
  “为大英而战!为女王而战!”
  “为大英而战!为女王而战!”
  嘹亮的战吼声呼喊了数次之后,女王示意大家停下来,她满脸欣慰,说:“这就是你们的答案,同时也是我为什么敢于来到此处的原因。我忠诚而又可爱的子民们啊,你们是我最可靠的后盾,又怎会伤害我?”
  “只有彻头彻尾的暴君,才会对自己的子民产生恐惧和猜疑,但我不会。基于你们对我的忠诚,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将永远信赖你们,永不怀疑你们。仁慈而伟大的上帝可以见证,一直以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神的旨意,正如同你们愿意为我而战一样,我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你们的忠诚与正义之心。”
  士兵们静静倾听着女王的演讲,从她的声音之中,他们似乎能感受到女王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同。确实,不论女王是何等身份,她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在全副武装的人群之中,她的生命安全很难得到保证。假如她身边有人想要刺杀她,那她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死亡的概率很大。
  然而这种看似危险的举动,一旦加上“士兵们都忠于女王”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再是危险,反而变得万分安全了——有谁会畏惧自己的忠诚卫士呢?这显然是没有的。
  在士兵们激荡的思绪中,女王继续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说道:“正因为我对你们无比信赖,所以我才会来到军营之中,由你们将我簇拥。正如同你们现在所见到的一样,今天,我来到这里,不是因为政治作秀,不是因为心血来潮,更不是因为个人穷极无聊想要娱乐和消遣,而是因为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我下定决心要参与这场战斗,与你们同生共死,去守卫我们的国家。”
  说到此处,女王几乎是用嘶吼着的嗓音来倾吐自己的心声:“为了我的上帝!为了我的国家!为了我的人民!为了我的荣耀和我的血统!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都要赢得这场胜利,哪怕付出生命,哪怕倒在尘埃里,也在所不惜!”
  “我知道,我只有一具弱女子的身体,但是!”女王的胸腔几乎要炸裂开来,她的心脏“咚咚”作响,显示出无比的力量,“我有一颗作为英格兰国王的万丈雄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我都不会屈服!每当我想起如同臭虫一般肮脏恶心的西班牙,或者欧洲的其他国家,竟敢来犯我们的领土,我就气愤到爆炸!这是对英格兰莫大的侮辱,比对我个人的侮辱还要严重百倍千倍万倍!”
  “个人之耻可忍,国耻决不可忍!因此,我要拿起武器,与你们并肩作战,成为你们的统帅,你们的长官。你们对此次战斗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我都将不吝奖赏。”
  “战士们!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在此期间,我委托德雷克中将作为我的代表,代替我指挥这场大海上的战斗。在以往的战斗中,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作战能力,让西班牙人闻风丧胆。相信在他的英明指挥和你们的英勇作战之下,我们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任何胆敢与我们的上帝、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为敌的人,都将被碾为尘泥,饱尝失败的苦果!”
  网上其实有关于这段演讲的翻译,但我看过之后不太满意,感觉直译起来缺了点儿味道。因此在写作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动。原文大意为:
  我可爱的子民们:
  为了避免背叛行为,有些考虑到我们安全的 人曾劝我们注意不要把自己性命交托给武装的群众,但是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不相信我忠实又可爱的人民的,这只会让暴君们胆颤 。我总是按神的意旨行事,我最大的力量和安全保证依赖于忠实的心和正义的动机。因此,我来到了你们中间,正如你们看到的那样,在这个时候,我要的不仅是消遣和娱乐,而是要下定决心参与战,发挥核心的作用,和你们大家一起同生死。为我的神,我的国家,我的人民,我的荣誉,我的血统甚至牺牲在尘土中也无怨无悔。我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弱质女子,但我却有着王者也是一个作为英国国王的雄心。想想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居然敢来侵犯我们的领土,这是多大的耻辱,这比对我个人的侮辱还要严重的多。因此,我要拿起武器,成为你们的统帅,审判官,和对于你们英勇抗战的奖赏者,我知道,你们的勇敢是应当得到奖赏的,从(西班牙腓力二世)那儿的情况来看,我以向你们担保,你们会得到他们的补偿的。同,我的中将(德雷克)将作为我的代表,以前腓力从未那么重视过他。相信依赖我的将军和你们的团结和勇敢,我们将会很快取得大的胜利,打败那些我的神,我的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敌人。
  翻译这段话是真的累,我就半吊子英文水平,对着其中的单词看了又看,几乎有半数以上的词汇都要查字典,才能把大概意思弄明白。
  虽然累是累点,但写完之后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写出了自己所想象的那一幕场景。
  写完这段演讲后,再用几千字写一写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就可以进入收尾环节了,初步预计距离完结还有一万字左右吧。

  
  这书可能会出版,但出版社要看宣传渠道。
  愿意帮忙发朋友圈宣传的读者麻烦在底下留名。
  伊丽莎白演讲完毕,士兵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愿意为女王陛下抛头颅洒热血,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们也要奋勇直前,绝不后退。
  伊丽莎白对此表示十分满意,她指出,要咬定目标,落实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战争预备工作,为英格兰的伟大崛起做出贡献。
  在提尔伯利军营中,伊丽莎白还深入到训练场、炊事班、装备库等区域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处,伊丽莎白听介绍、看演练、问进展,详细了解防御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伊丽莎白强调,当前的国际形势较为复杂,西班牙亡我之心不死,国防建设一定要抢抓时间节点,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实到位。
  伊丽莎白调研结束离开军营后,英格兰皇家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陆军将军罗伯特马上召开了一场会议。在会上,罗伯特要求各级将士深入贯彻落实女王陛下重要讲话精神,勤训练、抓备战、争胜利,奋力实现英西战争“开门红”,确保本次战争态势开好局、起好步。要精准施策,加强学习,熟读兵法,围绕英格兰国防整体规划,做好王都伦敦保卫工作,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着力破解国防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防御驻地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作用。
  关于提尔伯利军营的相关新闻,就报道到这里。下面,让我们调转镜头,看一看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情况。
  无敌舰队之所以叫做无敌舰队,那不是因为西班牙人爱吹牛,而是因为他们在以往的战斗之中,确实横扫天下,无人能敌。依靠大量的船只和士兵,西班牙人在对外战争中一直保持数量及火力上的优势,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胜绩,给了他们无比的自豪感,让他们有信心在大海上面对任何敌人。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无敌舰队的总司令、战功卓著的圣克鲁斯将军于1588年2月蒙主宠召,飞升天堂,享年62岁,结束了他并不年轻的生命。圣克鲁斯将军的逝去,对无敌舰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且现在又恰巧碰上西班牙与英格兰决战的关键时刻,可谓是群龙无首,境况堪忧。
  不得不说海盗王德雷克在1587年的偷袭行动很成功,假如他行动失败的话,无敌舰队前进的脚步根本不会被拖延一年,圣克鲁斯将军会在1587年率领无敌舰队挥师北上,迎战英格兰舰队。
  然而德雷克的偷袭行动拖死了圣克鲁斯,拖慢了无敌舰队的脚步,给了英格兰更多的战前准备时间,假如没有他的这一次行动的话,英西战争的历史走向,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模样。
  当然,历史是不存在“假如”这种说法的,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没发生就是没发生,不管后人如何遐想当时的情况,都不会对历史本身产生任何影响。
  圣克鲁斯将军死后,由谁来接替他的职务,就成了摆在菲利普二世国王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西英之战势在必行,菲利普二世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英格兰人这些年来一直在挑衅他的威严,他一定要把英格兰人踩在脚底,才能出一出他胸中的那口恶气。
  菲利普二世思来想去,最后下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任命西多尼亚为无敌舰队总司令。
  西多尼亚何许人也?
  首先,他是一位名门贵族——没有贵族身份是不可能身居高位的,就如同英格兰舰队的总司令是查尔斯·霍华德一样,他的海战能力当然比不上德雷克,但他是大贵族,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亲,就凭这个身份,他在海军之中的地位就不可能低于德雷克。所以霍华德是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德雷克只能做副司令、海军中将,这就是区别。哪怕霍华德将此次英西战争的大部分指挥权都移交给了德雷克,但他依然在名义上是英格兰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没有之一。
  西多尼亚作为一名大贵族,他此前长期在安达卢西亚担任地方总督。安达卢西亚位于西班牙南部地区,南临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就如同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一样,是本国的一个重要出海口岸。
  由于安达卢西亚港的特殊性,西多尼亚虽然不在西班牙海军之中任职,却给西班牙海军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的组织筹划下,大量的军需物资通过港口源源不断地运到军舰上,许多有志青年也在此地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西班牙海军战士。
  所以,西多尼亚不是海军,胜似海军,相当于是西班牙皇家海军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在战争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多尼亚掌管着西班牙海军的粮草和士兵,他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
  基于西多尼亚此前为西班牙海军所作出的贡献,菲利普二世认为他是继任无敌舰队总司令的不二之选。
  于是,菲利普二世就将西多尼亚叫到王宫之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西啊,我们无敌舰队现在缺一个统帅,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派你去做总司令,希望你在新的岗位上能够继续发挥真抓实干的精神,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啊?咦?呀?”西多尼亚当即就愣住了,他是真的没想到,国王陛下这次召他入宫,竟会是这么一个安排。
  片刻之后,西多尼亚道:“组织上还能再研究一下吗?我没什么海战经验,现在一下子就要当总司令,我担心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太重,没法子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呀!”
  菲利普二世笑呵呵地说:“小西啊,我知道你是个谦虚有礼的好同志,但做人如果太过于谦虚,反而就不好啦!这个总司令的位置,除了你之外,谁坐上去都不合适。你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组织上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时准备将你提拔重用。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组织上信任你,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不是,我这不是谦虚,实在是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呀!”西多尼亚有点急了,说,“陛下,您要是叫我在陆地上打仗,我肯定是万死不辞,但大海上的事情我是真的不了解呀!我承认我以前确实是为咱们的无敌舰队做出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但那都是后勤方面的工作,前线战争可真是一点儿都没接触过呀!您现在叫我去指挥海战,那不是外行指导内行,瞎指挥嘛!”
  “嗨,你这么说可就不对了!”菲利普二世摇摇头,说,“打海战而已嘛,很简单的!你是舰队司令,开打的时候又不用你亲自上阵,只要喊一声‘给我上’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小兵嘛!咱们西班牙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你就算是对你自己没有信心,也要对他们有信心啊!”
  “好吧……”西多尼亚心知自己无法再推辞,只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当时他就吟了一首诗来表明心迹,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男人不能说不行,就算不行也要行。既然领导看好我,我又岂能再闪躲?大江东去浪淘尽,我做舰队总司令!”
  “好!好!好!”菲利普二世高兴地拍了拍手,说,“年轻人,我看好你!去吧,我的总司令!”
  就这样,西班牙皇家海军后勤服务中心主任西多尼亚同志,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受到领导赏识,从此升职加薪,走上了人生巅峰。
  西多尼亚今年只有38岁,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他接受了组织上的任命之后,立刻骑上战马,日夜兼程,来到了里斯本。
  里斯本是葡萄牙首都,自从西班牙吞并葡萄牙之后,菲利普二世就将这座城市纳入到了他的统治范围之中。原本驻扎在这里的是圣克鲁斯将军,但他飞升天堂之后,停靠在港口的西班牙舰队就陷入了混乱不堪的状态,根本就没有一个能拍板定调的人。
  如今西多尼亚远道而来,作为国王陛下钦定的舰队司令,一下子就让将士们有了主心骨,大伙儿都等着他来发号施令,让舰队秩序重回正轨。
  不得不说西多尼亚在主持工作方面确实有一套,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调研,掌握了舰队的基本情况之后,很快就任命了几个专业人士当他的副手,来处理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当时,西多尼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船只进行维修、加固和保养,确保船只能以最好的状态出发;二是增加无敌舰队的船只数量,尽可能地扩张队伍;三是提高了舰载大炮的数量和弹药量,使得火力更加充足;四是给水手们全副武装,除了船上的后勤人员之外,绝大多数战斗人员都配备了盔甲、长矛和火枪等基本装备;五是尽可能地在船上运载更多的粮食,确保大家在远征途中不至于断粮。
  总的来说,西多尼亚在里斯本所做的工作,和他之前在安达卢西亚所做的工作是基本一样的。为海军舰队提供后勤服务,使舰队能以最好的状态出发,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也做的挺好。
  若非如此,菲利普二世也不会对他的工作业绩加以肯定,并将他提拔重用,让他担任舰队司令一职。
  然而我们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后勤工作做得好,能等同于前线工作也做得好吗?
  显然这是不能等同的。就比如一位炊事班班长,每天都能给战士们提供最好的伙食,结果因为他做饭做得好,就派他去冲锋陷阵,期望他有更好的表现——你猜他的结局会怎么样?
  又比如说建筑工人搬砖搬得好,所以派他去卖房;农民种地种得好,所以派他去养鱼;警察抓贼抓得好,所以派他去做法医……你再猜猜,这些人的结局会怎么样?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上述职业都有很大的关联,都属于国防事业、房地产和建筑业、农林渔牧业、警察职业……因此这属于同一职业体系内的职务变动,理应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同样的成绩——
  别逗了,这种做法跟瞎扯淡有什么区别?
  术业有专攻,能做好本职工作就算不错了,还能指望人家做好本职以外的工作?假如你面前有一个优秀的牙科医生,你敢让他去给孕妇做一个剖腹产手术吗?反正牙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日常工作都是从人体里面拿出一样东西,似乎也没差多少嘛!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展开讨论,上述的各种骚操作都是大错特错的。
  所以,菲利普二世让后勤中心主任担任舰队司令,这种做法实在是错的离谱。即便他再怎么看好西多尼亚,至少也应该让西多尼亚在大海上磨炼一番之后,再做此安排也不迟。
  不过这也不能怪菲利普二世,毕竟西班牙舰队以往的战绩实在是太过于亮眼,简直就是无敌的代名词。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情况,当然会觉得菲利普二世的安排有问题,但就当时而言,谁会料到无敌舰队也会有失败的一天呢?
  d
  d
  时间来到1588年4月25日。
  经过多日筹备之后,无敌舰队终于要出发了。
  其实西多尼亚不想走,他还想留,他想要更多的时间来把整个舰队都武装到牙齿。
  然而时间不等人,菲利普二世也不等人,在此之前,他已经同意让西多尼亚再多准备一些时日,现在不可能让他再继续这么等下去了。
  临行之前,西多尼亚来到里斯本大教堂,向上帝诚心祷告,希望无敌舰队这一次远征能够大获全胜。
  如果上帝他老人家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当他听到西多尼亚的祷告之后,现在应该是进退两难的状态。
  因为不仅仅是西班牙人信仰上帝,英格兰人也同样信仰上帝,既然大家都信仰上帝,大家也都在开战之前向上帝祈祷求胜,那么上帝他老人家到底应该保佑谁呢?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国开战,必有一输。莫非输的那个国家是因为信仰不够虔诚,祷告不够专业,贡品不够昂贵,所以才遭致了失败的结局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国与国之间也不必打仗了,有什么矛盾直接拿到教堂里去解决就得了,双方各自派出一批专业神父,来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神学竞赛,就连竞赛内容我都想好了:
  一是默写《圣经》,默写出的字数越多、正确率越高,说明信仰越虔诚。
  二是对《圣经》进行阅读理解,理解的程度越深,说明信仰越虔诚。
  三是将一些珍贵贡品抛向天空,如果上帝接住了,就说明上帝接纳了这位教徒,他的信仰很虔诚;如果上帝没接住,让贡品掉了下来,就说明上帝没有接纳这位信徒,他的信仰不虔诚。
  四是考察教徒愿不愿意为上帝流血牺牲,愿意就往自己身上捅一刀,得一分,捅两刀得两分,三刀得三分,多捅多得分,不捅不得分。别跟我说什么“人被捅就会死”之类的话,以信仰为武装的人应该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真正的信徒会得到上帝的庇护,就算死了也能原地复活,难道你不相信上帝的神力吗?
  任何一位神父,只要通过了上述四轮考验,在全身插满刀子、一个个血洞“biubiu”往外喷血的情况下还能活着走出教堂,那就说明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能够代表本国赢得本次比赛。
  同时这也说明另一个国家的神父信仰不够虔诚,没资格做上帝的信徒,输了这场信仰比赛,也就等于输掉了战争,直接向敌人投降就可以了。
  假如两个国家的神父都没能活着从教堂里走出来,或者都活着从教堂里走出来了,那就算平手,换一批神父进入教堂里继续比赛,总是能分出个胜负的。
  不要觉得这种比赛太残酷,其实一点儿都不残酷,顶多也就死个几百号人就解决问题了。总比两国之间开战,动不动就死几万人要好多了吧?省下来的那些军费还能用来改善老百姓生活,岂不妙哉?
  可惜的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两个宗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以这种神学竞赛的形式来确定胜负的。祷告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虔诚,打仗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凶狠,也不知上帝他老人家在天上看到的时候,心里面是个什么想法。
  且说这无敌舰队起航之后,发现天公不作美,一路上都是逆风,行驶得十分费劲。
  在大航海时代,风帆动力的船只遇上逆风,要想继续前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会掌握逆风行驶的技能,这涉及到物理层面的空气动力学,由于风帆两侧的气压不同,风力会使帆船获得动力,只要船帆与风向保持一定的夹角,通过“Z”字型来行驶,最终就能达到逆风前进的目的。
  但不管是再怎么经验丰富的老船长,逆风行驶的速度始终比不上顺风行驶的速度,而且长时间的逆风行驶太过于消耗心神,因此在大多数时候,船长们还是更愿意等待合适的海风,再出海也不迟。
  如果风力再大一点的话,那就不是逆风行驶的问题,而是船只会不会侧翻的问题。真到了那种时候,就别想航行了,还是安心在港口待着吧。
  总结一下,在大航海时代,要想驾驶一艘帆船在海上行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风力太小,船走得慢;风力太大,怕被掀翻;逆风行驶又过于费劲,而且速度也提不上去;唯有恰到好处的顺风,才是帆船最期待的风。
  然而这世上哪来这么多恰到好处的顺风呢?只要不遇到大风暴,那就谢天谢地了,其他事情真的不能指望太多。
  无敌舰队出发不久,越吹越猛的逆风就让舰队不得不停下了脚步,一艘艘船只在港口停泊着,等待合适的海风再出发。
  无敌舰队这一等,就足足等了差不多一个月。
  在此期间,舰队司令西多尼亚也没有干等着,他和其他将领们聚在一起,交流海上作战经验,推演西英两军交战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还编印了一份《海战纲领》,内容包括如何航行、如何布阵、如何传递作战指令等,内容可谓是十分详尽。
  这份纲领被分发到了无敌舰队所有船只上面,让船长和水手们共同学习,以便于作战的时候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同进同退。
  同时,西多尼亚还让船员们保持一定强度的军事训练,把熟悉英格兰附近海域情况的船员分配到各个战斗编队的船上,让大家心中有底,两军交接的时候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总而言之,西多尼亚作为无敌舰队的总司令,真的是已经努力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可惜的是,西多尼亚并不知道,在大海的另一侧等待着他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对手……
  1588年5月底,西多尼亚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海风,他马上下令让无敌舰队起航,继续朝着西北方向的英吉利海峡前进。
  西多尼亚本以为接下来的航行会顺风顺水,但他没想到的是,老天爷再度跟他开起了玩笑。这一路上,风向变化的速度比川剧变脸的速度还快,东南西北风轮着刮,时而大风时而小风时而无风,把无敌舰队的船只吹得颠三倒四、七零八落,原本整齐有序的队伍活像是幼儿园小朋友排队一样,彻底乱了阵脚,一会儿排成S型,一会儿排成B型,海风吹乱了船员们的发型,也吹乱了他们的心。
  可怜的无敌舰队像一棵海草随波飘摇,在浪花里舞蹈,一个不小心就相撞了,船员们感觉真的心好累,无法继续航行了。
  就这样,又经历了大约一个月的航行之后,在6月底,无敌舰队再度找了个港口停泊了下来,开始修补船只、补充粮食、救治伤病,顺便也等待一下合适的风。
  这一停又停了一个月,无敌舰队终于完成了新一轮的休整,把状态恢复到最佳。同时,他们等待已久的顺风也来了,海风自南向北吹拂着,仿佛要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送去北方的英吉利海峡。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去吧,我的无敌舰队,把敌人统统碾碎!
  1588年7月29日,经过了漫长的航行之后,无敌舰队终于来到了英格兰西南部的海域。在这里,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西多尼亚下令让无敌舰队进行最后的休整,同时把各个编队的高级将领召集到一起,开了一场战前会议。
  在会上,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发表了重要讲话。
  西多尼亚指出,本次远征行动是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度重点攻坚项目,为全年工作谋篇布局,激励广大将士积极作战,决意在全海军范围内掀起“大干1588年”热潮。该项行动涉及1588个攻坚作战细化项目,“点、线、面”深度结合,全面谋好“攻坚战”,奋进“新征程”。
  西多尼亚强调,本次远征行动旨在打击英格兰海盗在大西洋的嚣张气焰,为西班牙商船在海上的正常贸易行为保驾护航,让天主教的光辉再次撒播到不列颠群岛,可谓是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军上下务必要对此高度重视,抓好贯彻落实。
  西多尼亚要求,本次远征行动要做到“年初承诺,年底兑现”,要奋战一整年,推平不列颠,要锤爆英格兰人的狗头,把英格兰人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各战斗编队、各作战舰艇要严格按照已谋划的攻坚作战计划,立即“激活”状态投入攻坚作战任务,坚定信心、狠下决心、坚持恒心,奋战“新征程”攻坚使命。
  西多尼亚表示,本次远征行动要重实干、真落实、严督办,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航海水平与作战能力,努力提升攻坚成效;要认真做好形势分析,抢抓机遇做好通盘谋划,务实创新实现作战胜利;要从严从紧监督,不断强化攻坚作战保障,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跟进攻坚作战任务执行情况的督查和督办,确保各项任务有落地、有进展、有成效,为无敌舰队再立新功。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具体事项,本次会议情况由战地记者尘洛若影为您现场报道。
  时间来到1588年7月31日。
  红日方升,天刚破晓。
  英吉利海峡的风缓缓吹拂,在湛蓝的海面上掀起一阵阵白色波浪,老船长们驾驶着帆船在海上飘荡着,甲板起起伏伏左摇右晃,晃得人有些莫名心慌。
  不,那不是莫名的心慌。
  因为真的是山雨欲来了,大战将至了,每个人心中都悬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不知何时才能落地。
  此时此刻,英格兰舰队集结在北,西班牙舰队排列在南,一艘艘帆船填满了这片海域,彼此都进入了对方的视线当中。
  “呜——”战斗的号角声响起,双方的主力战舰上升起了战旗,把开战的信号传达给了在场的每一位水手。
  风帆扬起,帆船在风力的推动下,把海水从中破成两半,化成两道乳白色的波浪,沿着船身的两侧流动,在海面上留下一条条细长的痕迹,就像是帆船的尾巴一样,随着船只一路前行。
  两军之间相互冲刺,使得船与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忽然,船停了。
  更确切地说,西班牙的船没停,英格兰的船停了。
  英格兰舰队的船只前进到一定距离后,不再继续向前冲,而是将船头调转90度,用自己的船身来迎战西班牙的船首。
  看到英格兰舰队的这一举动,西班牙人的心中不禁升起了一阵疑惑:在这个位置停下,他们到底是想干什么?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答案。
  在英格兰船只的船身两侧,摆满了漆黑冷硬的炮管,一颗颗弹药放置在两旁,炮手们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发射。
  “Fire!”
  英格兰舰队副司令、海军中将、“复仇号”指挥官弗朗西斯·德雷克大手一挥,向炮手们发出了作战指令。
  “轰!”
  一声炮响,象征着英西两国的舰队正式开始在大海上交战。
  伴随着这声炮响,“复仇号”以外的其他英格兰战舰也紧随其后,对西班牙舰队展开了炮击。
  “轰!”
  “轰!”
  “轰!”
  仿佛是中国人过年时放鞭炮一般,只要第一声响起,就再无消停的时刻,连环炮响不绝于耳,彻底撕碎了这片海域原有的静谧。
  只见一枚枚炮弹以极快的速度,冲出了炮膛,冲向了敌船,然后如同地崩山摧海啸天塌一般轰然炸裂,震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仿佛在这片海天之间除了炮响之外,再容不下声音。
  不,假如仔细去看,认真去听,就会发现在这响彻天地的炮声之中,还夹杂着其他声音。
  你看,水手们面对炮弹时,脸上那惊恐万状的神情,然后你再去听,听水手们张大嘴巴奋力嘶吼,他们在提醒战友们小心;
  你看,有些炮弹没能命中目标,落入水中掀起道道水柱浪涛,然后你再去听,听水柱腾空而起再哗哗坠落的声音;
  你看,有些炮弹在船上炸开,刹那间硝烟四起火焰升腾,然后你再去听,听甲板破碎木屑翻飞船帆撕裂的声音。
  面对英格兰舰队的炮击,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士兵们握紧了自己手中的武器,恨不得冲上去和敌人拼杀一场,然而他们现在根本就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是炮击,是人类有史以来射程最远的攻击方式,他们背后所背着的弓箭、腰间所挂着的火枪、手中所持的刀枪剑戟,在面对这种攻击的时候,根本就是鞭长莫及,没有任何反击的余地。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同样的道理,只有炮火才能迎战炮火。
  面对英格兰舰队的炮弹攻势,西班牙无敌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当即下了命令:“炮手各就各位,马上还击!”
  其实根本就不用西多尼亚开口,海战经验丰富的炮手们早已在第一时间做好了开炮的准备,他们将炮弹装进炮膛,将炮管瞄准敌船,然后点燃引线,“轰”的一声就将炮弹发射了出去。
  只见炮弹划破天际,在半空中留下一道抛物线,冲向了英格兰战舰,然后……
  “哗啦”一声,炮弹在距离英格兰战舰数百米外的位置落水,一道道水花飞溅,显得极为壮观。
  无敌舰队的炮手继续开炮,又是“轰”的一声巨响,又是一道抛物线,最后又是“哗啦”一声……
  “轰!”
  “哗啦!”
  “轰!”
  “哗啦!”
  “轰!”
  “哗啦!”
  ………………
  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英格兰的炮弹能击中西班牙战舰,而西班牙的炮弹却只能砸进水里听个响?

  西班牙炮手不信邪,他们以为这只是运气问题,于是他们继续装弹,继续开炮,然而一次次的尝试之后,却发现情况根本没有丝毫变化。无论他们如何瞄准,如何调整炮口高度,都无法命中敌船,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挡在英格兰战舰的前面,没有任何一颗炮弹能穿过这层封锁,对英格兰战舰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此时此刻,不仅是西班牙人心生疑惑,就连很多英格兰人也百思不得其解,莫非万能的上帝真的站在了英格兰人这一边,要帮助他们赢得胜利吗?
  不,这绝不可能。
  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人——教皇陛下,历来是对西班牙十分支持的,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多年来为了守护信仰,打了无数场宗教战争,把异教徒打得满地找牙,他们不曾背弃上帝,为何上帝会背弃他们?
  既然不是上帝的问题,那就肯定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西班牙人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射程,是射程!英格兰大炮的射程比我们的大炮射程更远,所以他们能打到我们,我们却打不到他们!”
  直到此时,西班牙人终于如梦初醒,想明白了问题关键的舰队司令西多尼亚赶紧下令,道:“快快快,满帆前进,满帆前进!敌军的火力比我们猛,和他们进行大炮互射太吃亏了!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与敌船的距离,然后跟敌军进行接舷战!”
  站在桅杆顶端瞭望台上的旗手听见了西多尼亚的指示,赶紧挥舞手中的旗帜,向其他舰艇的旗手传达全速前进的命令。
  很快,旗手们一个接一个,把旗语传递到全军各战舰,舵手们努力掌控着船只,朝着英格兰战舰的位置驶去。
  在舵手奋力前行的同时,炮手们也没有闲着,他们估摸着距离应该差不多了,就继续开炮,试图对英格兰战舰造成打击。
  “复仇号”上的德雷克看着西班牙战舰朝自己扑过来,他没有丝毫慌张,反而“嘿嘿”冷笑一声,从容淡定地下达了最新的作战指令:“炮手暂时停火,舵手马上后退!”
  很快,英格兰战舰就停止了开炮,船头调转方向,朝远处驶去,根本不给西班牙战舰靠近的机会。
  就这样,刚刚开战不久的两国舰队,并没有出现战况愈演愈烈的情况,反而暂时消停了一些,在大海上开始了一番追逐。
  在风帆动力的大航海时代,船只行驶的速度由风速决定,一般情况下,和人类慢跑的速度差不多。假如风力很小,船速会变得更慢,在无风的情况下,船连动都动不了。
  相比之下,陆战的速度可就快多了,全速跑动起来的步兵都能比战舰稍快一些,更不要说那些战马上的骑兵了,两军相互冲杀只在电光火石之间,那叫一个干脆利索。
  所以,这一场海上追逐战的局势,严格来说并不是特别紧张——至少不会比陆军交战更紧张。德雷克甚至有空坐下来喝一杯茶,好整以暇地看着西班牙战舰在他屁股后面慢慢地追。
  这本书能出版就出版,不能出版的话,写完伊丽莎白的故事就完事。
  09年我还读大学的时候,在天涯连载《半壁史书》不到半年,就有好几家出版社找我出版了,如今这书连载了一年多,人气低迷,点击回复十分稀少,出版遥遥无期,感觉好像在玩单机。
  或许我是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了,换个网站也许会更好。
  虽然西班牙战舰上的船员们很想追上英格兰战舰,但要想追上敌人,又谈何容易?风力是一样的,所以两国战舰能获得的动力也是一样的,跑起来的速度自然也就相差无几,哪能说追上就追上呢?
  此时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在追求一个体态轻盈的少女,少女“咯咯”娇笑,蹦蹦跳跳,时不时还回头说一句:“来追我呀,笨蛋!只要你追上我,我就让你嘿嘿嘿……”
  大汉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很想冲上去把少女当场扑倒、就地正法,然而他泥足深陷、举步维艰,跑起来的速度如同八十老奶,到头来只能看得到、吃不着,根本就不能得偿所愿。
  没办法,追逐船只就像追求少女一样,恰如大海捞针,实在太难了啊!
  渐渐地,西班牙人发现,他们和英格兰人的距离非但没有缩小,反而逐渐被拉大了。
  西班牙人看着越来越远的英格兰战舰,心中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大家都是帆船,为什么你就能比我跑得快呢?
  英格兰战舰拉开了和西班牙战舰之间的距离之后,再次停了下来,然后万炮齐鸣,再度向西班牙战舰发起炮击。西班牙战舰不甘示弱,和敌船激情对轰,然而每一发炮弹都是精准入海,砸到水里听个响,没有对敌船造成任何伤害。
  西班牙人看着这种一边倒的局势,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大家都是大炮,为什么你就能比我射得远呢?
  是啊,这到底为什么呢?英格兰人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能让帆船跑的更快,大炮射的更远?
  答案只有两个字:科技。
  虽然大家都是帆船,但英格兰的造船科技,比西班牙稍微先进了一点点;虽然大家都是大炮,但英格兰的锻造科技,比西班牙稍微先进了一点点。
  就这么一点点的科技差距,让英格兰战舰的速度比西班牙战舰的速度稍微快了一点点,让英格兰大炮的射程比西班牙大炮的射程稍微远了一点点。
  或许,一点点的差距不足以决定胜负,但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加起来就是很多点的差距,对战争局势的影响可就大了。
  上几张图,以便阅读。
  图为1:96的“复仇号”船模。
  战舰具有双层甲板,船身两侧装有一排炮弹。
  桅杆中上位置搭建了瞭望台,方便观察海面情况。
  
  在以往的岁月里,欧洲沿海各国的造船技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在造船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船只的吨位越大,在海战的时候优势就越大,西班牙舰队就是靠着大型战舰+大量船员+接舷战的战术,在海战的时候无往不利,成为了海上霸主。
  直到后来,英格兰的霍金斯和德雷克遭受西班牙舰队袭击,兄弟俩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国内。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霍金斯痛定思痛,不再出海远洋,而是转入海军任职,从事新型战舰研发工作,最终建造出了“复仇号”。
  在霍金斯入职海军的这一时期,英格兰不再追求大型战舰,而是改为中型战舰,吨位约500吨,只有西班牙大型战舰的三分之二左右。
  除了降低吨位之外,“复仇号”战舰还舍弃了高高的船楼,在甲板上几乎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高耸的桅杆伫立在那里,随时准备着扬帆起航。
  同时,“复仇号”还设置了双层甲板,底层甲板装备18门大炮,通过船身的射窗发射实心炮弹;上层甲板装备同样数量的大炮,另外在船首、船尾还装有少量的小口径火炮。
  这样的战舰纯粹是为了炮战而生,根本不去考虑接舷战,唯一的作战目标就是在炮弹耗尽之前,将敌船彻底击沉。
  相比之下,西班牙战舰还是沿袭老一套作战思路,船上有很高很高的船楼,船楼里有很多很多士兵,时刻准备着在接舷战的时候,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开枪、射箭。
  但问题是,人家压根儿就不跟你玩接舷战,你的船楼再高、士兵再多,又有什么用?难道你想用弓箭和火枪去跟人家的大炮对射吗?
  大战舰、高船楼,在接舷战的时候是一把好手,在炮战的时候只能被人打成狗。哪怕你心里不服,也想跟别人玩炮战,但别人的大炮射程比你远,他打得到你,你打不到他,你能拿他怎么样?
  冲上去接舷战吗?
  想得倒美,拿什么来冲?
  有一句话叫做“船小好调头”,大型战舰想和中型战舰比灵活,这可能吗?
  大战舰因为吨位的问题,移动速度本来就不快,再加上船只在移动的时候,高高的船楼会形成很大的风阻,这就更加拖慢了速度,无法快速移动。
  人家的甲板上全是轻便的风帆,你的甲板上全是笨重的船楼,你要是还能比人家跑得快,这还有天理吗?
  英格兰战舰拥有速度和射程优势,海战的时候能够完全占据主动,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轻松写意,来去自如。西班牙舰队空有无敌之名,却无无敌之实,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有些战斗的胜负,早在开打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与其说是战争的胜利,不如说是科技的胜利,谁能在科技方面领先一步,谁获胜的几率就更大一点。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压倒性的科技优势,那么在战争方面的优势也是压倒性的。
  在大航海时代初步崭露头角的英国,已经展现了它在科技方面的可怕之处。在不远的未来,英国的科技实力将会变得更加可怕,那里将会诞生物理之神牛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将会因他提升一大截;那里将会诞生蒸汽机大王瓦特,人类文明将会因他而走入蒸汽时代,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
  西班牙输给这样的国家,冤不冤?
  不冤,一点都不冤。
  时代更替,江山易手,旧王退位,新王登基。
  旧时代的海上霸主,不过是新时代海上霸主的踏脚石罢了。
  写作容易,出版不易,这一年多连载下来,时间精力花了不少,但终究是白费。
  目前得到是反馈是公费出版不够格,赚不到稿费;自费出版得让我自己花几万,到头来还得倒贴。
  既然希望渺茫,我也无心再写下去了,就先连载到这里吧。
  反正故事我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最终的结局也很简单:
  英格兰舰队战胜了西班牙舰队,最终奠定了英格兰的崛起之势,伊丽莎白实现了她称霸海洋的梦想。到了1603年,女王驾崩,遗诏传位给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
  再见,各位。
  我换个网站写网文去了,勿念。
  故事写完了,但是不想更新。
  唉。
  英西两国海军交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胜负的天平开始无可阻挡地向英格兰舰队倾斜了。
  虽然在那个年代,大炮还只是实心弹,还不会爆炸,威力始终有限。但不管威力再怎么有限,也还是铁家伙,而战舰是木头做的,只要被炮弹命中,就会被砸出一个大洞,随着大洞越来越多,沉没就是必然的结局。
  在不断轰鸣的炮响之中,终于,一艘西班牙战舰的船身开始倾斜,船舱开始进水,船体开始下沉。
  “完了完了,这艘船要沉了!大家快跑啊!”船上的水手们眼见大事不妙,口中惊叫连连,会水的直接跳船逃跑,不会水的就拎起一块木板,也跟着跳进了海里。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船上会有不会水的“水手”呢?
  答案很简单, 西班牙战舰上运载着大量的步兵,按照原本的作战计划,这些步兵会和英格兰舰队进行接舷战,或者直接在英格兰登陆,对英格兰本土发动袭击。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步兵不能被称之为海军,而是“海上的陆军”,不会水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当西班牙战舰沉没的时候,这些不会水的水手就遭遇了生死大劫,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靠着一块木板逃出生天,运气不好就沉到底,直接凉凉。
  当然,就算是会水的水手,遇到船只沉没的情况,命运也好不到哪去,生还的几率顶多比其他人大了那么一丢丢。如果遇到救援,那就能活下来,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自求多福,祈祷海浪能把自己冲到岸边,不然的话,再会水也逃不开一个死字。
  此时此刻,这些会水的水手们奋力游动,朝着还没沉没的船只游去,而那些船只也向水手们靠拢,并且丢下了缆绳,把他们拉了上来。
  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外力干扰,那当然可以把所有人都救上来,但现在是战争时刻,不远处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英格兰舰队,怎么可能让西班牙人的救援行动进行得这么顺利?
  英格兰人虽然信教,但他们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趁你病,要你命,才是他们的作战信条。
  看到西班牙战舰沉没,德雷克当即下令,让英格兰舰队朝着西班牙的救援船只开炮。
  德雷克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你救,就要遭受英格兰战舰的袭击,自己也可能沉没;你不救,直接远离逐渐沉没的战舰,固然保障了自身安全,却要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西班牙人感到很痛苦,很憋屈。多年以来,他们在大海上称王称霸,何时受过这样的委屈?他们不打别人就不错了,几时轮到别人这样打他们?
  “该死的英格兰人!有本事就面对面真刀真枪干一场啊,这样远远地打一炮就跑,算什么英雄好汉!”西班牙人气得简直要骂娘了。
  然而西班牙人再怎么骂也没有用,毕竟距离太远,英格兰人听不见。而且就算听见了,别人也不会理他们,反而会跳得更欢,继续用炮弹袭击他们。
  “司令,咱们现在该怎么办?英格兰人的炮火这么猛,已经有战舰沉没了,咱们到底救还是不救?”军中的下级将领心急火燎,向舰队司令西多尼亚请示。
  西多尼亚心想你问我我问谁,我以前一直在陆军司令部上班,现在突然被抽调到海军司令部工作,而且第一场战斗就碰上这么大的阵仗,我心理压力也很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片刻之后,西多尼亚咬咬牙,道:“留一艘船在附近救援,其他船只向前冲锋,保持火力输出,为队友提供掩护!”
  “遵命!”
  随着西多尼亚一声令下,原本因为一艘战舰沉没而略显慌乱的西班牙舰队再度活跃起来,继续朝着英格兰舰队发起冲刺。
  但是不管西班牙舰队怎么冲刺都好,他们始终无法拉近两军之间的距离,英格兰舰队就像是被拴在毛驴面前的萝卜,一直晃荡来晃荡去,仿佛再向前一步就可以够得着,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有接近的可能。
  战争仍在继续,炮火仍在蔓延,第一艘西班牙战舰的沉没,仿佛是一个不详征兆,第二艘沉没的战舰也出现了,然后是第三艘,第四艘……
  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又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
  终于,英格兰战舰的炮弹打光了,西班牙战舰的炮弹也打光了。
  持续数日的战斗,让西班牙舰队损失了大约十分之一的战舰,反观英格兰舰队,却是毫发无损,射程较短的西班牙大炮根本无法对其造成有效杀伤。
  战争打到这一步,双方都有些累了,缺乏炮弹的英格兰舰队无法再发起下一轮炮击,但西班牙舰队要想靠近敌船进行接舷战,也丝毫没有机会。
  两国的战舰就这样在大海上对峙着,你前进我就后退,你后退我就前进,既不战斗,也不远离。
  一时之间,这片原本热闹了数日的海域忽然间沉寂了下来,没有了大炮的轰鸣声,也没有了水手的嘶吼声,只剩下海风吹得船帆猎猎作响,以及涛声依旧,浪花涌动。
  海域虽已沉寂,但人心依旧难安。每个人都知道,这绝不是终结,后续还会有更为惨烈的战斗,具体会演变成什么状况,谁也不知道。
  在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旗舰上,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向下级将领发问:“关于下一步作战计划,你们有什么想法?”
  沉默片刻之后,有人答道:“现在这种局势,继续对峙下去也没什么意义,我建议先就近靠岸休整,再做打算。”
  “其他人呢?你们有什么想法?”西多尼亚环视众人,问。
  “我也觉得应该先休整。”
  “我没意见。”
  “我同意。”
  西多尼亚见众人意见一致,便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靠岸休整。反正敌人现在也没有炮弹了,估计也不能拿我们怎么样,如果他们敢靠近,我们就跟他们来一场接舷战,让他们知道厉害。”
  随后,西多尼亚便传令下去,集结剩下的战舰,要求大家一起靠岸。
  西班牙舰队的船员们一听说准备靠岸了,都感到一丝轻松,连日以来的作战实在是太苦太累也太惨了,每个人的心里都绷着一根弦,随时可能断掉,如今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番,这机会实属来之不易。
  于是,西班牙舰队便扬起风帆,不再朝着英格兰方向前进,而是换了个方向,停靠在了加莱港。

  
  “司令,我倒是有个主意。”德雷克拿出几个船模,在海图上一字排开,说,“敌船现在抛锚靠岸,位置集中,行动不便,我们可以用火攻的方法,派几艘火船冲入敌阵,狠狠地烧他们一回。”
  “火攻?”霍华德看了德雷克一眼,问,“具体怎么操作?有几分把握?”
  “首先要看风向,其次要看海潮。”德雷克解释道,“必须是顺风,才能让火船以最快速度冲入敌阵,如果逆风的话,敌人很容易就能躲避。还有最好是涨潮,这样的话海水能推着我们的火船前进,这也是一种加速,如果退潮的话就困难一点,海水会把我们的船只往后拉,不容易靠岸。如果能同时满足顺风和涨潮的条件,再适时点燃火船,这种火攻的战术就很容易奏效,反之就比较困难。具体成功的把握不好说,这事儿主要看天意,我们只能祈祷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
  “天佑英格兰,上帝一定是站在我们这边的。”霍华德以一种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你的建议我采纳了,你马上去安排一下,我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西班牙战舰燃起熊熊烈火。”
  德雷克点头道:“司令果然爽快,好,我现在就去准备。”
  说罢,德雷克便起身离开会议室,回到了他的“复仇号”上。
  一场针对西班牙舰队的火攻行动,就此展开。
  翌日,傍晚。
  红日沉入海,海上生明月。
  今夜的月亮尤其大,尤其圆,月色尤其皎洁。
  常住海边熟悉海况的人都知道,月亮会掌控潮汐的涌动,当这样一轮圆月升起时,也就意味着要涨潮了。
  一道道海浪从大海深处涌出,然后一路行进,直到岸边,不断拍打着沙滩、礁石,以及停靠在港口的船只。
  俄而风起,然后云涌。
  海风似乎和海浪约好了似的,和海浪保持一致的方向,也吹向了岸边。
  在这样的海浪和海风之中,岸边的船只不断晃动着,晃动着,仿佛在演奏一首永不停止的摇篮曲,晃得人昏昏欲睡。
  然而这并不是安逸的摇篮,而是残酷的战场,守夜的哨兵们根本无心睡眠,他们时刻关注着海面的情况,防止敌人发动突袭。
  夜,越来越深。
  在黑夜极深之时,有八艘英格兰舰艇运载着大量的可燃物,离开了原来的队列,悄然驶向了西班牙舰队所停泊的港口。
  海风吹,海浪推,海船之间的距离在拉近。
  在千米之外,水手们开始点燃船只,很快,船上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冲天,灼热而明亮。
  仿佛是一个信号,一艘火船燃起之后,很快,就有两艘火船燃起,然后是第三艘,第四艘……直至所有的英格兰舰艇都燃起大火。
  水手们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这艘火船也不能待了,他们放下几艘小船,然后乘着小船离开。
  接下来,海风和海浪将会替他们完成收尾工作,推动这艘燃烧的火船冲向敌人,只要船与船之间相互接触,大火就会蔓延到另一艘船上。
  由于停泊在港口的船只足够密集,所以这艘火船的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前提条件是没有遭到拦截,或者敌船始终抛锚不动。
  当然,这样的前提条件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对面的是西班牙人,而不是西班牙死人。只要人还没死,就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无论是谁,看到这样一艘火光冲天的船只朝自己驶来,第一反应就是要跑,跑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停靠在港口外围充当移动哨所的小型舰艇看到燃烧的英格兰火船的时候,立即开始敲锣打鼓,口中惊叫连连,把警报传递给停靠在港口内侧的大部队。
  仿佛是一滴冰水掉进了热油当中,西班牙舰队一下子炸开了锅,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在睡梦之中被匆匆忙忙跑进来的水手叫醒:“司令,司令!大事不好了,英格兰舰队派出几艘火船朝我们冲过来了!”
  “什么?!”
  西多尼亚在床上和衣而卧,本来就睡不熟,如今听到水手的报告,眼珠子顿时就睁开了,整个人睡意全无。他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起身,心急火燎地跑出船舱,刚来到甲板上,就看到远处火光冲天。
  伸出手指数了数,一,二,三……八艘,足足有八艘火船,正气势汹汹而来!
  “司令,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有水手慌忙地大喊。
  西多尼亚简直要疯了,英格兰人真是阴魂不散,连个安稳觉也不让人睡!他咬牙切齿,嘴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嘶吼,似乎要宣泄一下胸中的怒气和怨气,然后下达了一个紧急指令:“全军听令,马上砍断缆绳,满帆离港!绝不能让这些火船接近我们!”
  “遵命!”
  西多尼亚的命令,以最快速度传遍西班牙舰队,水手们纷纷砍断缆绳,扬帆起航,远远地避开了火船。
  若是在平常,缆绳是不必砍的,起航的时候,水手们会慢慢把缆绳拉起来,把船锚重新放回到船上。但在这种紧要关头,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当然是跑得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西多尼亚之前安排在港口之外的侦查舰艇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两位勇敢的船长指挥水手靠近火船,然后向火船扔出钩爪,牢牢地勾住了火船的船板。
  接着,这两艘无人控制的火船被侦查舰艇直接拖走了,偏离了原定的航向,不再对西班牙舰队具有威胁了。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六艘火船能威胁到西班牙舰队,哪怕危险系数已经有所降低,也还是需要西班牙人使出浑身解数去全力应对的。
  不得不说的是,西班牙人长期以来称霸四海,他们的航海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面对这种紧张局势,水手们也还是体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条不紊地操控着船只离开了港口,没有被英格兰的火船撞上。
  在离港的过程中,只有两艘西班牙舰艇发生了碰撞,相对于西班牙舰队庞大的队伍来说,这种小失误几乎微不足道——毕竟当时三更半夜黑灯瞎火,眼睛并不是看的很清楚,而且局势这么紧张,忙中出错也很正常。
  总体而言,西班牙舰队为了规避火船而逃离港口的操作,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好。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西班牙人解决了旧的问题,却又迎来了新的问题。
  第七十五章 “无敌舰队”的覆灭

  四散逃离的西班牙舰队,原本紧密有序的阵型已经被彻底打乱了,这就给了英格兰人在局部区域以多打少的机会。
  趁着西班牙舰队阵脚大乱的机会,英格兰舰队分成了两个编队,一队由舰队司令霍华德带领,另一队由海军中将德雷克带领,两位将军看准目标,率领大军冲向了几艘西班牙大型战舰,对其展开了围攻。
  在此之前,西班牙人曾经很想和英格兰人进行接舷战,现在终于得偿所愿了,英格兰人真的冲上来了,但他们却不开心了。
  接舷战可以,但不应该是在这种局势下进行接舷战,明明西班牙舰队在总人数方面仍占据优势,现在却不得不以少打多,这叫他们怎么打?
  仓促应战的西班牙人,很快就在战斗中落入下风,哪怕他们拼死作战,仍然无法赢得这一场战斗的胜利。
  一个西班牙人倒下了,两个西班牙人倒下了,三个西班牙人倒下了……最后,一整船的西班牙人都倒下了。
  战舰上布满了战斗的痕迹,弩箭插在甲板上,插在船舱上,同时也插在西班牙人的尸体上。
  到处都是弹孔,到处都是刀劈斧砍的痕迹,原本堂皇气派的大型战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令人目不忍视。
  这一场小规模的接舷战后,西班牙舰队重整旗鼓,再次集结兵力,试图与英格兰舰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接舷战。
  然而英格兰舰队却根本不给机会,霍华德和德雷克见好就收,下令停止作战,率领舰队离开战场,退到了距离西班牙舰队千米之外的地方。
  两军再度开始对峙,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也动,一切都仿佛最初的样子。
  然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攻守之势已经逆转了。
  最初,西班牙人满怀信心而来,认为英格兰人不过是土鸡瓦狗,随手可灭。然而这段日子以来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严重打击了西班牙人的自信,“无敌舰队”的气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为什么我们的舰队全面落后于敌人的舰队?速度不够敌人快,炮火不够敌人猛,就连最具有优势的接舷战,也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样的战斗真的能赢吗?这样的战斗真的还有必要持续下去吗?
  终于,有一部分西班牙人的士气开始崩溃了。在这一场战争中,他们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格兰舰队根本不给他们接近的机会,这样的对峙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英格兰舰队背靠英格兰本土,几十公里的距离,随时可以回去补给,而西班牙舰队呢?劳师远征来到英吉利海峡,粮草一天比一天少,他们还能再坚持到什么时候呢?就算能坚持,也无法对英格兰舰队造成威胁,那这样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顾一切地冲向英格兰本土,进行登陆作战吗?
  这根本就不可能,一旦靠近英格兰本土,就要面临陆地和海上的双重攻击,到时候背腹受敌,战况只会更加惨烈,更加没有获胜的希望。
  太难了,这真的太难了。原来无敌舰队也不是无敌的,不是不败的,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他们也会失败,也会无可奈何,而这种痛苦的滋味,是他们以前从未体会过的。
  不打了,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也不会赢,不如直接掉头回家,回到美丽富饶的西班牙。那里有母亲温暖的怀抱,有妻子温柔的话语,有好酒美食等待着自己,难道不比在大海上漂泊要好得多吗?
  这样的想法一旦在心头滋生,就再也无法抹去,它开始不断蔓延,蔓延,直至布满所有神智,让人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
  于是,西班牙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很愤怒地发现,有几艘舰艇没有保持队列,而是逐渐脱离阵型,甚至是调转船头,试图离开战场。
  “该死!他们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西多尼亚简直要气疯了,在这种紧要关头,居然有人想要临阵脱逃,拖他后腿!
  西多尼亚当即下令:“快快快,快给我拦住他们!”
  很快,试图逃离战场的西班牙舰艇就被自己的友军团团围住,动弹不得。一群士兵冲了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把船长给绑了,然后把船长拉到西多尼亚所在的旗舰上,听候发落。
  西多尼亚看着被五花大绑的几位船长,目光如刀锋一般冰冷而尖锐,似乎要把他们的心肝都挖出来一般。他咬着牙,握着拳,厉声喝问道:“谁让你们后退的?”
  几位船长低着头,不敢正视西多尼亚,谁也不敢说话。
  “说话啊!你们都哑巴了吗?!”西多尼亚压抑不住自己心头的怒火,声音大得简直连千米之外的英格兰舰队也能听见。
  船长们自知理亏,还是不敢说话。
  “不说话?不说话以为就没事了吗?!”西多尼亚走过去,一脚把其中一位船长踢倒,吼道,“我刚才看的很清楚,是你的船只第一个后退的!上阵杀敌没见你冲得有多快,逃跑的时候你倒是快得很啊!”
  “司令,对不起,我……”这个船长痛哭流涕,似乎十分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不用跟我说对不起!有什么遗言,你去跟上帝说吧!”西多尼亚看着这位船长,下定决心要杀一儆百,他吩咐左右,道,“来人,给我把他吊起来,挂到桅杆上去,让所有人都看到当逃兵是个什么下场!”
  在大海上,把人丢到海里去喂鱼,只是基本操作。把人吊到桅杆上,在太阳底下暴晒脱水,直至变成一条风干的咸鱼,才是最为严苛的刑罚。
  船长惨叫着,哀嚎着,他不断求饶,希望西多尼亚能放他一马,然而西多尼亚不为所动,只是眼神冰冷地看着他,任由他的身体仿佛被升起的旗帜一般,从甲板一路被升上了桅杆顶端。
  船长的哀嚎声持续了很久,直到他的嗓子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才停止了下来。最后,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终于不再挣扎了,连呼吸都失去了力气,任由生命力在他的体内逐渐流失,直至彻底失去意识……
  西多尼亚要处死一位临阵脱逃的船长很容易,但他要想挽回濒临崩溃的士气,却是千难万难。
  为此,西多尼亚不得不召集舰队主要将领,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讨论的结果让人很是沮丧,哪怕是身经百战的海军将领,在这场战争中也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格兰舰队的打法实在是太赖皮了,仗着移动速度快的优势,根本不跟你玩近身作战,就这么不远不近地耗着你,让人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两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那就不可能分得出输赢,然而英格兰人耗得起,西班牙人却耗不起。一个是在家门口打仗,另一个却是劳师远征,这怎么能比呢?
  更何况,英格兰舰队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之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无论是炮击、火攻,还是短暂的接舷战,他们都对西班牙舰队造成了不小的损伤,而他们自身付出的代价却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英格兰队主场作战,顺便还打了个3:0,后续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就已经是锁定了胜局,只要等裁判吹哨宣布比赛结束就可以了,心态轻松得很。
  反观西班牙队,这时候的心态肯定是爆炸的,踢球踢了这么久,战绩还是零蛋,整个人又累又饿,队友又被红牌罚下场,哪怕再怎么想赢,也难以冲破对面的防线,实在是让人太忧愁了。
  西班牙舰队的将领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假如海风将我们吹向英格兰舰队,那我们就全力冲刺,争取再战一场;假如海风将我们吹向北海,那就打道回府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战争的局势:
  连日来的混战,让英西两国舰队的位置一变再变,此时英格兰舰队位于英吉利海峡的西南方向,而西班牙舰队则位于东北方向。
  倘若沿着英吉利海峡的西南方向行进,则可前往西班牙;倘若沿着东北方向行进,最终将会来到北海——北海位于不列颠群岛东部、丹麦及挪威西部、法兰西北部。
  一旦西班牙舰队进入北海,要想回到西班牙,最短的途径就是绕行不列颠群岛一圈,然后一路南下,才能在西班牙登陆。
  因此,西班牙舰队下一步往哪走,取决于海风把他们吹向哪边。
  很难想象国与国之间赌上国运、惨烈至极的一场战斗,打到最后竟然要由海风来决定战争的走向,然而这就是事实,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实。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世间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天来决定的。
  你要火攻,天要下雨,你怎么赢?你要种地,天要干旱,你怎么种?
  天意如此,无可奈何!
  这一次,在这场战争中,天意站在了英格兰人这一边。
  一阵东北风刮了起来,把西班牙舰队吹离英吉利海峡,吹向了北海。
  直到此时,西班牙人才终于明白,这一场战争是真的没有办法再打下去了。
  进入北海之后,西班牙舰队一路向北,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回国之路。
  英格兰舰队不远不近地跟在西班牙舰队身后,因为英格兰东部地区在北海有一段漫长的海岸线,很难说西班牙舰队会不会选择在某个港口登陆,他们不得不防。
  就这样,西班牙舰队在前,英格兰舰队在后,在北海航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西班牙舰队驶离了英格兰领海,来到了苏格兰所辖的海域,又航行了一段不短的距离之后,英格兰舰队才放下心来,调头离去。
  接下来的路,就让你们自己走吧,我们不奉陪了。
  两个舰队分道扬镳之后,西班牙舰队一路向北,继续航行。
  此时,西班牙舰队已经来到高纬度地区,骤降的气温给水手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出发之前,他们准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粮食,但谁也没料到要绕行不列颠群岛一周,因此御寒衣物准备得极少。如今驶入北海,水手们被冷风一吹,一个个冻得哆哆嗦嗦,缩在船舱里没法出门,有些身子骨比较弱的水手,直接就生了病,小日子过得极其煎熬。
  在大海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除了寒冷的气候之外,西班牙水手们还遇到了大雾、风暴,这使得原本整齐有序的队伍被分隔开来,运气不好的船只直接就掉队了,或者在浓雾中失去方向,亦或者被狂风不知道吹到了哪里。
  气候条件不好,地理条件也好不到哪去,由于缺乏对这片海域的航行经验,陆陆续续开始有船只触礁、搁浅,只能呼叫救援。有些船只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被其他船只拉一把还能继续航行,有些船只就比较惨,直接撞出一个大洞,海水直接就奔涌而入,能把船员救过来就算不错了,救船就不用想了,等着沉到底吧。
  没办法,大海实在是太过于凶险莫测了,尤其是在不熟悉的海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假设在水深1米处有一块礁石,一艘船吃水0.9米,驶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另一艘船吃水1.1米,看着前者驶过去没问题,它也跟着屁颠屁颠地驶过去,结果直接就触礁了,能找谁说理去?
  船只有大有小,航行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出现意外是正常的,不出意外才不正常。
  在这段艰苦而漫长的航海之旅中,西班牙舰队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船只和船员折损近半。英格兰舰队没有做到的事情,这片变幻无常的大海却做到了,而且做的更凶,更绝,更狠。
  直到1588年10月,西班牙舰队的残余部队才回到祖国,那惨不忍睹的景象,哪里还有半点“无敌舰队”的风貌?
  这一场战争的结局,惊动了整个欧洲,让每一个意图开拓海域的国家都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无敌舰队是可以被打败的,海上霸主是可以被取代的。既然英格兰可以,那我为什么不可以?
  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西班牙称霸四海无人能敌的场景,终究要逐渐落下帷幕了。

  
  根据情报显示,无敌舰队的残部目前已经回到西班牙北部港口,其中半数以上的船只遭到严重损坏,几乎已经无法战斗。目前,西班牙方面已经派出了大量的修船工,来抢修这些船只,但由于工程量巨大,因此无敌舰队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战斗力。至于港口方面的防御设施也比较简陋,没有足够数量的哨塔和大炮,难以应对来自海上的攻击。
  收到情报之后,伊丽莎白坐在办公室里想了很久。最后,她决定征召一批心腹大臣,来开一个分析研讨会,研究部署对西班牙的下一步军事行动。
  在会上,这份军事情报被分发给诸位大臣,等到大家都把情报看过一遍之后,伊丽莎白开口道:“诸位爱卿,你们对当前的局势有什么想法?”
  只见德雷克当仁不让,率先答道:“陛下,我认为现在应该乘胜追击,派兵突袭无敌舰队所在港口,将其一举歼灭,让西班牙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
  伊丽莎白闻言,感到十分心动,她深深注视着德雷克,问:“德爱卿,你此番计划有几分胜算?”
  德雷克道:“胜算有几分,关键要看陛下的投入有几分。毕竟打仗就是打钱,投入越大,胜算越大。”
  伊丽莎白思忖片刻,道:“此战至关重要,你先提交一份具体作战方案给我,如果我觉得可行,就在经济方面给予你最大限度的支持!”
  德雷克点头道:“好!请陛下稍等几日,我这就回去准备方案!”
  伊丽莎白面带喜色,道:“那我就静候佳音!”
  数日之后,德雷克把一份军事行动方案递交到了伊丽莎白手中,将其中所涉及的人员、经费、船只、弹药、补给等各方面数据写得清清楚楚,此次行动的具体来说有两大目标:
  第一,彻底摧毁无敌舰队的有生力量。西班牙海军遭此重创之后,必将一蹶不振,要想重新积累起同等的力量,没个十年八年根本办不成。如此一来,英格兰海军将会迎来一段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海上霸主之路指日可待。
  第二,攻占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只要攻占里斯本,并扶持葡萄牙前任国王的庶子安东尼奥上台成为新任葡萄牙国王,就能够肢解伊比利亚联盟,让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的掌控,并大幅削弱西班牙的综合实力。

  

  

  

  

  
  行了,故事我连载完了。本来还有几千字的总结评语,但不能直接发上来,要截图太麻烦了。结语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就不发了。
  连载到此结束,我换个网站写小说了,勿念。
  一个好消息:小说可能会出版,连载可能会继续。
  一个坏消息:小说需要改动的地方很多,短时间内不会更新。
  目前的情况是七月份可能会合出版社正式签约出版,最快可能八九月份实体书面世。
  我现在每天改文,增删了很多内容,总字数比之前多了几万字,估计完本会有30多万字。
  耐心等待,改完之后恢复更新。
  这段时间一直在与出版社联系,对本书进行了修改。目前已连载部分约28万字,实际已完成部分31万字。现更新部分内容。
  序言

  古往今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一个国家的最高权柄通常由男性所把持,女性统治者堪称凤毛麟角,极其稀有。比如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只出现了大唐武则天这么一位女皇帝,至于大汉吕后、大清慈禧之流,虽然是当时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却有实无名,终其一生也未曾拥有“皇帝”的头衔。
  相较而言,西方世界名至实归的女性统治者数量比中国多了不少,欧洲许多国家都曾被女王所统治,就比如在不列颠群岛,就曾经出现过英格兰的玛丽一世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玛丽二世女王、安妮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以及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女王。
  除了英国之外,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丹麦等国家,也都曾出现过女王。这些欧洲国家出现女王的次数很多,从14世纪开始算起,每隔几十上百年就会出现一个,累计到当代,数量足有三十多个。
  如果说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枝独秀的话,那么欧洲各国女王便是百花齐放,彼此之间争奇斗艳,其中固然有昏庸无能之辈,但亦不乏明君英主,甚至堪称本国历代君王当中的最强者,为后世所称颂。
  在中国,女性若想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其过程唯有嫁人-守寡-掌权三部曲,皇后的身份的必需的,公主绝无可能登上大位;在欧洲,无论王后还是公主,都有问鼎至高的可能性,嫁人并不是掌权的必要条件,公主也能合法地继承王位,而且这种方式才是欧洲社会的主流,因为嫁人而称王的情况反而较少出现。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从公主变为女王之后,为了不让别人分去自己的权力,甚至终身未嫁,做了一辈子的单身贵族。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意思是说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个国君,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在绝大多数时候也是如此。然而伴随着女王的出现,双王共治也就成为了可能,比如在15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与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成婚之后,各自分管一半的西班牙领土;又比如在17世纪的英国,经过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国王和玛丽二世女王这对夫妻共治天下,在英国史上被并称为“威廉和玛丽”。
  总而言之,女性要想在男权社会中取得一番成就,这绝非易事。而女王作为欧洲国家的特色产物,从她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争议性、故事性,以及不确定性。通过女王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欧洲各国的历史演变和起伏兴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对欧洲女王的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并汇总成书,以飨读者。本书的时间线大致从14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为止;空间线则包含英国、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丹麦等欧洲国家,在此期间,将会有十几位女王或无冕之王先后登场。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本文将会带你走进欧洲女王的世界,品读女王波澜壮阔的人生,领略欧洲风云变幻的时代。
  是为序。

  尘洛若影
  2021年6月2日
  《欧洲女王风云录》写作大纲

  第一部:都铎玫瑰——女王荣耀与悲歌

  故事简介:
  英国曾经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将旗帜插满整个地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如果要深究“日不落帝国”的成因,那么就必须回溯到16世纪的英格兰都铎王朝,由伊丽莎白女王所一手主导的“黄金时代”。
  那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西方世界波诡云谲,充满变数。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矛盾不断,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休,这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利益的冲突。在这复杂而动荡的局势中,孤悬海外偏居一隅的英国,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才实现了自身的崛起,从欧洲二流国家蜕变为世界一流强国?
  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为了获得一位男性继承人,不惜经历六次婚姻,让自己的六位妻子“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的亨利八世;身负血海深仇,经历无数磨难,将新教徒杀得人头滚滚,最终留下“血腥玛丽”称号的玛丽·都铎女王;只要爱情不要江山,为所爱之人赴汤蹈火奋不顾身的“断头女王”斯图亚特;以及开创不世功业,为英国称霸天下奠定基础,堪称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君王的伊丽莎白一世……
  接下来,就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走进数百年前的英国黄金时代,见证英国女王的荣耀与悲歌。
  字数:30.7万(已完结)

  第二部:帝国崛起——女王光辉日不落

  故事简介:
  自英国都铎王朝结束之后,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接连登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光荣革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
  资本主义的星火逐渐在英国形成燎原之势,工业革命的浪潮将英国推上世界之巅,原本偏居一隅的欧洲岛国率先崛起,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斯图亚特王朝开创英国历史之先河,威廉三世国王与玛丽二世女王双王共治,史称“威廉与玛丽”;安妮女王从双王手中接过权柄,真正实现英格兰与苏格兰两个王国的合并,大不列颠王国自此崭露头角;汉诺威王朝最后的女王维多利亚在位时期,日不落帝国空前强大,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日不落帝国极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清朝极弱时期。维多利亚与慈禧都是女人治国,但为何英国人将维多利亚引以为荣,中国人将慈禧引以为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接下来,就请你穿越数百年时光,从一场兵不血刃的“光荣革命”开始看起,见证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之路。


  字数:约30万(未完结)
  第三部:白衣女王——西班牙伊莎贝拉

  故事简介:
  19世纪,英国曾问鼎天下,号称“日不落帝国”。但这一称号最早的起源并非英国,而是西班牙。早在16世纪,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曾自豪地宣布:“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作为地球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的命运与大航海时代息息相关。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对美洲开展了持续的探索,使西班牙占据了先发优势,成为了大航海时代的海洋霸主。而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他的航海事业,与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15世纪的时候正处于双王共治时代,由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执掌江山。多年以来,卡斯蒂利亚王国都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王国,现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从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脉相传。
  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总喜欢穿一身白衣的伊莎贝拉女王,从困境中走出,在斗争中崛起,绝世独立自强不息,最终实现爱情事业双丰收,奠定了西班牙称霸海洋的基础;只可惜白衣女王的女儿并无她这般本事,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后竟落得个“疯女胡安娜”的污名……
  接下来,就请你来到15-16世纪的西班牙,见证卡斯蒂利亚王国白衣女王伊莎贝拉和疯女胡安娜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字数:约20万(未完结)
  第五部:神圣罗马——帝国女皇特蕾莎

  故事简介:
  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这个帝国并不是统一而牢不可破的整体,而是诸侯国之间松散自由的联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类似于中国周朝时期的天子,虽然实际上的势力范围并不广,但理论上拥有号令诸侯的权力,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忽视的存在。
  1740年,奥地利大公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驾崩之时,由于他并没有儿子,便留下遗诏,传位给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莎。虽然她终生不曾自称“女皇”,但世人仍以“女皇”之名来称呼她。
  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女皇之路遍地荆棘,特蕾莎即位之初,便因为性别而遭致非议,并最终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继承战争。艰难取胜的特蕾莎,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之后,七年战争转瞬而至,她与俄罗斯伊丽莎白一世、法国蓬帕杜夫人组成“三条裙子”联盟,再次迎战强敌。特蕾莎在位的40年时间里,她与大半个欧洲作战,没有丝毫软弱与退缩,她的丈夫和儿子先后继承罗马帝国皇位,与她共治天下,让行将就木的神圣罗马帝国发出了最后的光辉。
  接下来,就请你来到18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见证最后一位女皇的荣光。

  字数:约20万(未完结)
  第六部:无冕之王——法兰西的王太后

  故事简介:
  数百年来,欧洲各国女王频出,法兰西王国却对此冷眼旁观,从未赋予女性王位继承权,导致历史上并无女王出现。因此严格来说,法国女性的事迹并不能被纳入《欧洲女王风云录》中,然而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这个国家命运与欧洲的脉络息息相关,如果因为没有女王就不写法国史,这个系列未免有些缺憾。
  法国虽无女王,却有执掌大权的王太后,权柄与国王无异,将其称之为“无冕之王”,亦无不可。况且,纵观整个欧洲历史,伟大的女王有很多,但是伟大的王太后则十分少见,将法国王太后的故事纳入到本系列当中,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基于上述原因,作者决定以法兰西两位著名王太后为切入点,通过探寻两位无冕之王的人生事迹,进而对法国历史产生一定的了解。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法兰西16世纪真正的无冕之王,一手把持朝政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17世纪的法兰西 ,一手培养出“太阳王”路易十四,被其尊称为“伟大国王”的安妮王太后。
  接下来,就请你来到浪漫之都巴黎,见证两位法兰西王太后的美丽与哀愁。

  字数:约20万(未完结)
  第七部:权倾三国——北欧王玛格丽特

  故事简介:
  地理概念中的“北欧”,通常指的是北欧五国,即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其中,冰岛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其余北欧四国则相互接壤。
  在历史上,北欧五国同气连枝,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十分接近,你若有兴趣查阅一下北欧五国国旗,会发现它们就连国旗都非常相似,除了颜色不同之外,图案是完全一样的。19世纪,曾有人试图将丹麦、挪威和瑞典联合成一个国家,可惜并没有取得成功,然而在14世纪,有一个女人却成为了三国共主,她便是北欧之王玛格丽特。
  在这个故事里,你将会看到,玛格丽特从丹麦开始崛起,逐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挪威,最后再征服瑞典,成为权倾三国的女王。她一生致力于统一北欧各国,将丹麦、瑞典和挪威合并在一起,组成卡尔马联盟,使得北欧三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时至今日,玛格丽特的历史功绩仍为北欧民众所铭记。
  玛格丽特女王的故事,是《欧洲女王风云录》时间线最早的故事,同时也是本系列最后的故事。接下来,就请你回到14世纪的北欧,欣赏女王的英姿。
  字数:约15万(未完结)
  如果七部曲能全部出版,那就写完七部曲,给大家连载一百多万字。
  如果七部曲不能出版,或者不能全部出版,那就给大家看个大纲。
  尽我之努力,然后一切随缘。
  下面开始更新《欧洲女王风云录》第二部:帝国崛起——女王光辉日不落
  第一章 光荣革命

  革命,是矛盾与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无可抑制的爆发,意味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的果实来之不易,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流血、牺牲。
  关于革命,毛 曾有一个重要论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回顾人类历史,因为革命而引发的战争实在太多了,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尤其是改朝换代期间发生的革命,战争惨烈的程度更是令人目不忍视。
  这世上流血的革命多如牛毛,相较而言,不流血的革命则凤毛麟角。因为极其稀少,所以意义重大,值得被人们铭记,甚至可以被冠以“光荣革命”之名。
  在讲英国玛丽二世女王的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从英国的一场光荣革命开始看起。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回到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开启的时刻。
  1603年3月24日,统治了英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永远地闭上了她的眼睛。由于她终生未婚未育,都铎家族彻底失去了继承人,都铎王朝也就宣告结束了。
  对于英格兰民众而言,女王驾崩是一种难言的悲哀,但对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而言,女王驾崩是莫大的欢喜。因为女王驾崩之前,指定他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而英格兰王国一直以来都在不列颠群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不列颠群岛的第一大国,他能够成为英格兰国王,相当于乡巴佬进城,村长变市长,叫他如何不高兴呢?
  自此以后,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来到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由于斯图亚特是他的姓氏,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遥想当年,詹姆斯一世的母亲玛丽·斯图亚特心心念念想要继承英格兰王位,使出了无数手段,结果却被伊丽莎白女王三刀砍去了大好头颅,成了断头女王;如今她的儿子啥也没干,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英格兰王位,真可谓世事难料,造化弄人。
  詹姆斯一世作为一个外来客,他与英格兰贵族、民众之间的相处是很不和睦的。他一岁的时候就当国王了,从小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养成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性格,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鼓吹“君权神授”,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是上帝专门派下来管理民众的使者,天老大他老二,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以前詹姆斯一世在苏格兰当国王的时候,自我感觉就好得不行,如今来到英格兰当国王,更是感觉自己要上天了。因为按照当时的政治格局,英格兰国王同时也兼任爱尔兰国王,所以詹姆斯一世实际上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国的国王。
  不列颠群岛就这么三个国家,詹姆斯一世简直就是一统三国,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事业,他心里真的是美滋滋,干脆就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国王,凌驾于历代君王之上。
  自视甚高的詹姆斯一世,对他手下的臣子当然是很看不起的,这就引发了君臣之间的一些矛盾。
  在当时,英国的政治体系是国王与议会共治天下,国王固然权力很大,但议会的权力同样不小,很多政策都需要经过议会的审批,才能够真正推行。就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的时候,假如遇到王权与议会相冲突的情况,那她往往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以免双方矛盾激化。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位玩平衡的专家,能兼顾国内各个派系的利益,但詹姆斯一世不是平衡专家,他喜欢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办事,而不是倾听其他人的声音。
  詹姆斯一世的这种做法,导致君臣之间的相处很不融洽,然而不管再怎么不融洽也好,詹姆斯一世毕竟是国王,议会成员毕竟是臣子,到头来也只能让他坐稳王位了。
  1625年,詹姆斯一世回归上帝的怀抱,去天堂继续当上帝的使者。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继承王位,开始了新的统治。
  查理一世像詹姆斯一世一样,平日里也喜欢鼓吹“君权神授”这一套,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他的很多做法甚至比他的父亲更加激进,导致君臣之间的裂痕比以往更深。
  更为严重的是,查理一世的婚姻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那就是他娶了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妻子,来自法兰西的公主亨利埃塔·玛丽亚。
  英格兰作为一个新教国家,对于天主教是非常敌视的。查理一世娶了这么一位天主教妻子,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很大隐患,民众对此极其不满,认为他的宗教立场有很大问题,没能彻底和天主教划清界线,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对新教不利的举动。
  事实上,哪怕查理一世啥事儿也不干,他的妻子玛利亚也不可能会闲着。毕竟她是一位天主教徒,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传播天主教信仰,自从嫁到英格兰之后,她就一直试图让身边的新教徒改信天主教。为此,她甚至还特意兴建了一座天主教教堂,这座教堂的外观看上去平平无奇,内部装修却极其豪华,能让人进去之后感到极大震撼,进而对天主教心生向往。
  事实证明,玛利亚王后的做法生效了,她成功地将一部分新教徒转变为天主教徒,让天主教势力在英国有所抬头。对此,玛利亚王后感到十分得意,她觉得自己拯救了迷途的羔羊,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了信仰,让天主的荣光重新在英国境内撒播开来。
  玛利亚王后这个天主教徒高兴了,可是英国的新教徒却感到不爽了。对于那个时代的欧洲人而言,信仰之争就是生死之争,一不小心就要出人命的,玛利亚王后如此肆无忌惮地在英国传播天主教信仰,这让他们怎么受得了?
  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新教徒对玛利亚王后极其仇恨,进而对查理一世国王也产生了仇恨:该死的查理,难道你就不管一管你的老婆吗?你到底是站在你老婆这一边,还是站在英国全体新教徒这一边?
  事实证明,查理一世是站在他老婆这一边的。当时,英国曾有人对玛利亚王后进行批评和指责,结果玛利亚王后毫发无损,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却被判刑、坐牢,直接就来了个无期徒刑,吃了很大的苦头。
  查理一世不解决问题,却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让他与臣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了。到了1633年的时候,查理一世任命一个名叫威廉·劳德的人成为英格兰大主教,这愈发激起了民愤。
  英格兰大主教的正式称呼叫做“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全英国教会的主教长,地位十分尊崇,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记这么复杂的称呼,还是简单称其为英格兰大主教就好了。在上一个故事当中,我们有一位老熟人,专业为亨利八世主持婚礼的托马斯·克莱默同志,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只可惜他后来被血腥玛丽女王给烧成了焦炭,骨灰都被扬了,结局实在是有点惨。
  之所以要说威廉劳德坐上大主教之位,会激起民愤,是因为这位大主教的屁股坐得有点歪,不偏向新教,反而偏向天主教。他在主持教会仪式的时候,不喜欢按照新教的规矩来,反而喜欢按照天主教的规矩来,让参与仪式的新教徒感到极其恶心,仿佛吃了苍蝇一般。
  我们中国人可能不太理解宗教仪式的重要性,那现在不妨来做个类比:中国人的婚礼仪式往往会有新人拜父母的程序,假如你今天去参加某个婚礼,看到的却是父母拜新人,请问你会有什么感觉?
  相信没有哪个中国人会觉得这样的婚礼仪式是合理的,那么同样的道理,当时也没有哪个英国的新教徒会觉得这样的宗教仪式是合理的。
  倘若威廉劳德只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推行这个宗教仪式,那可能问题也不大。但问题是,不单只威廉劳德的屁股做歪了,连查理一世的屁股也坐歪了,这君臣二人在英格兰搞事还不够,居然想要联手把这个仪式强加给苏格兰教会,在苏格兰也搞起来,让这两个王国的宗教活动得到统一。
  假如这事儿真被查理一世和威廉劳德搞成了,那整个不列颠群岛的宗教仪式可就跟新教没啥关系,直接就跟天主教挂钩了。因为爱尔兰本来就是一个天主教王国,宗教仪式毫无疑问是按照天主教的程序来,要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也进行偏向于天主教的宗教仪式,那以后还会有新教的立足之地吗?
  今天你要我改仪式,明天你是不是要我改信仰?我要是不改,后天你是不是要把我宣判为异教徒,把我绑到火刑柱上烧死?
  宗教问题就是欧洲人的原则问题,而原则问题是绝对不能让步的。
  当信仰新教的苏格兰人民收到来自伦敦的诏令的时候,他们出离愤怒了。
  他们宣布要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拒绝执行查理一世的命令,不低头,不让步,不妥协!
  这下子,可就轮到查理一世出离愤怒了。当时他就拍了桌子骂了娘,怒道:“反了,反了!连国王的话都敢不听了,信不信我砍死你啊?”
  查理一世马上组织起了一支军队,让他们去砍苏格兰人。只可惜这支军队砍人不成反被打,好多人的脑袋就像西瓜一样,直接被苏格兰人给锤爆了,剩下那些脑袋没被锤爆的,也被揍得灰头土脸,最终只能哭着回家了。
  这帮人回到伦敦之后,查理一世一看,咦,发生什么事了,怎么我的人少了这么多?再仔细一问,原来是这帮人在苏格兰被狠狠揍了一顿,有些人扛不住,直接就当场去世,凉了。
  查理一世看到他的手下这番惨状,拍桌子骂娘已经形容不了他此时的怒气了,他简直要气得原地爆炸螺旋升天,不把苏格兰人揍得满脸桃花开,他们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查理一世当时就要组织起一支新的军队,去跟苏格兰人再战一场,但结果很遗憾,他发现自己组织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没钱。
  没办法,这年头大家都不好混,地主家里也没余粮,国王也不是想打仗就能打仗的。派兵出征,总得给人家发武器装备吧,工资多多少少也该给一点吧,你要是啥也不给,就想着打白条,那谁乐意帮你打仗呢,在家种菜难道不香吗?
  查理一世没办法,只能召开议会,伸手问议员们要钱。要是在平时,他是很看不起议会的,他觉得这帮议员屁本事没有,一天到晚就想着分他的权力,真是想太多了,王国就得国王说了算,几时轮到臣民说了算?
  然而查理一世现在受形势所迫,心里面再怎么不情不愿,也得耐着性子,在议会上听议员们对他的抱怨。议员们好不容易才有一次发言的机会,自然要毫无保留地倾诉心声,这个说他这里做的不好,那个说他那里做的不对,这个说他这里有毛病,那个说他那里有缺点,这个说他这里要改正,那个说他那里要认错……
  查理一世听着议员们的抱怨声,心里简直烦透了。他只觉得自己左边有五百只小鸡,一直在叽叽叽叽;右边有五百只小鸭,一直在嘎嘎嘎嘎;前面有五百只蚊子,一直在嗡嗡嗡嗡;后面有五百只青蛙,一直在呱呱呱呱……
  好端端的一个议会,吵得像菜市场似的——不,连菜市场都没这么吵,至少买菜的时候不需要用80分贝的音量大吼,但议员们群情激愤的声音绝对超过了80分贝,简直要先叫破议员们的喉咙,再震破查理一世的耳膜。
  不得不说,英国议会的吵闹喧哗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哪怕直到21世纪的今天,英国议会也还是很吵,开会的时候不从座位上跳起来吼两声,感觉就像是白来了一样,体现不出自己的存在感。这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光荣传统,使得议员们一个个都练就了大嗓门,开会场面之激烈堪比辩论会总决赛。
  如果要进行对比的话,中英两国开会时的样子简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中国人开会的时候,领导在上面讲,观众在下面听,喧哗是不可能喧哗的;英国人开会的时候,领导在下面讲,观众在上面听,安静是不可能安静的。
  之所以要说英国的领导在下面讲,是因为英国议会的会场格局是两边高中间低,领导站中间,议员坐两边,四面八方都有目光投向领导——中国是不流行这种会场的。
  当然,英国的议会也不是所有时候都很吵,至少在上院开会的时候,议员们就比较安静,一个个都显得很有绅士风度。
  事实上,英国议会的组成部分共有两个,一个是上院,一个是下议。
  上院的英文名称叫做“HOUSE OF LORDS”,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上院就是贵族勋爵们的议院,简称贵族院。lord指的是贵族、勋爵,身份地位很高,英国国王或女王与大臣交谈的时候,一般会将大臣称之为“My Lord(我的勋爵)”,相当于中国皇帝开口说“爱卿”一样。至于中国人口中所说的“陛下”,在英国那边则叫做“Your Majesty”。
  由于上院的议员们都是大贵族、大勋爵,如此高贵的身份就使得他们无法像市井之徒那样,动不动就跳起来大吼大叫,所以上院开会的时候往往很有秩序,大家都正襟危坐,显得彬彬有礼的样子。
  但问题的关键是,上院的议员虽然身份尊贵,但议会的主要权力却不在上院,而在下院。
  与世袭制的上院议员不同,下院议员是通过选举而产生的。下院的英文名称叫做“HOUSE OF COMMONS”,字面意思是指平民们的议院,简称平民院。
  下院的议员成分很复杂,按身份来划分,包含一些小贵族、资产阶级、乡绅、骑士、街坊平民等;按地区来划分,则包含来自英国各地的议员。下院一共有650个席位,根据英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任何年满18周岁的英国公民,只要平时遵纪守法,且没有精神病、不是破产老赖,都可以竞选下院议员职位。此外,英国还特别规定,上院议员不得竞选下院议员,因为下院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民众,上层大贵族与中下层民众之间存在天然的阶级隔阂,不能代表中下层民众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在下院会议中发声——当然,旁听可以,只要有空座位就行。
  正因为下院的议员成分相当复杂,所以会场才会相当嘈杂。为此,英国人甚至编了一个段子,内容是这样的:
  “你愿意一辈子跟600名吵吵闹闹、臭烘烘的生灵挤在一起吗?”
  “当然不愿意,所以我从不参选议员。”
  下院吵归吵,闹归闹,却是英国的权力核心,英国首相经常在下院和议员们展开辩论,有时候场面相当活泼欢乐,甚至堪称激情四射。因此有中国网友给英国下院取了个别名,叫做“英国德云社”。
  在天涯越连载越感觉自己在玩单机,人气极其低迷
  介绍完英国议会的基本情况之后,现在让我们回到1640年,看一看查理一世和他的议员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查理一世目前最大的诉求是:钱。他需要钱去打仗,没钱啥也干不了。
  下院议员目前最大的诉求是:权。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话语权。
  双方目前最大的矛盾是:查理一世只想从议员们口袋里掏钱,却不想让他们分权;议员们只想从查理一世手中分权,却不想给他一分钱。
  双方的诉求是完全矛盾的,这怎么可能谈得拢呢?所以这次议会前前后后持续了三个星期,最终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查理一世得不到他想要的钱,只听到了无休止的指责和抱怨,震得他的脑瓜子嗡嗡响,一怒之下就直接关闭了议会,再也不想听议员们瞎嚷嚷了。
  由于这次议会只持续了三个星期,所以叫做“短期议会”。
  既然有短期议会,那么相应的,就会有长期议会。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再次心不甘情不愿地召开了议会,也就是所谓的“长期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到1653年,才宣告结束,和短期议会相比,它存在的时间确实够长了。
  其实查理一世并不想开这个议会,但他真的是没办法了,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境内闹事闹得很凶,他的军队打又打不过,最后只能停战赔款,但他连赔款的钱都没有;英格兰人也不消停,各地都有市民暴动,对他的统治表示抗议,还递交了请愿书,要求他重新召开议会。
  如此内外交困,查理一世根本无力应对,只能召开议会,寻求议员们的帮助。然而从此刻开始,有求于人的查理一世,就不得不任人摆布了。
  长期议会开启之后,议员们以叛国罪的名义逮捕了深得查理一世宠信的劳德大主教,既然他屁股坐歪了,不偏向新教,反而偏向天主教,那干脆连脑袋也不用要了,砍了吧。
  劳德大主教被砍之后,议员们进一步扩大战果,他们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国王的权力加以大幅限制,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且本届长期议会只能由议员宣布解散,而非由国王宣布解散。查理一世先前巧立名目征收的很多苛捐杂税,都被长期议会废除了,同时,议员们还郑重其事地在法律条款里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一切税收都必须经过议会同意。
  税收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查理一世失去了征税的权力,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经济来源。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查理一世没了钱,还能高高在上吗?显然是不能了。
  对此,查理一世服不服呢?他当然是不服的。
  不服就要搞事情,他隐忍了一年多之后,感觉自己准备充分了,就在1642年1月亲自率领卫兵前往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试图抓捕下院的几名领袖。
  然而下院领袖也不是瞎的,查理一世这么大的阵势,他们当然看得见,哪能这么轻易就被查理一世抓住呢?当时就脚底抹油,溜进了伦敦城中。
  查理一世来势汹汹,又想在伦敦城中四处抓人,然而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伦敦市民的集体反抗,他们拿起武器,向查理一世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让他赶紧滚开,这里不欢迎你!
  查理一世和他的卫兵队就算长着三头六臂,也打不过伦敦这么多市民,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人了。他一路向北,来到诺丁汉城,在这里建立了大本营。
  驻扎下来之后,查理一世越想越气:哪有国王被驱逐出王都的道理!难道这些人眼中只有议会,没有国王吗?真是反了天了!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宣布,说议会造反,背叛国王,实乃人神共愤之举,要求各路诸侯起兵勤王,剿灭议会乱党!
  就这样,一场内战正式爆发了。
  这场战争打得很艰难,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本身,更因为查理一世的国王身份,让议员们的心生顾虑。当时的一位议会军将领曼彻斯特,更是说出了一句名言:“即使我们战胜国王99次,他仍是国王;可只要他击败我们一次,我们都得被绞死。”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之处。中国历朝历代发生了无数次内战,皇帝如果被击败,往往只有死路一条,新的皇帝会将他取而代之,怎会给他失败99次的机会?
  《史记》当中有一句话,叫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二世保不住他的皇位,各路诸侯都想来争一争,谁能最终胜出,谁就能一统天下,谁还会记得前朝的皇帝?
  中国这种群雄逐鹿争皇位的情况,在欧洲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有,也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争夺,与平民无关。如果一个欧洲人在出生的时候没有王室血统,那他这辈子都别想当国王,根本不存在继承王位的可能性。想要像中国这样,农民也能通过起义的方式来夺取王位?那可真是想太多了。
  不得不说“君权神授”这种思想在欧洲实在是太流行了,毕竟当时的欧洲人几乎就没有不信教的,只要你信了教,那就得遵从神的旨意,神将权柄授予国王,哪能轮得到普通人对此提出抗议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世界会发展,时代会改变,就连曾经高高在上的天主教也分裂了一个新教出去,“君权神授”只不过是天主教的教义之一,挡得住人们思想解放的洪流吗?
  大人,时代变了。
  最终,查理一世兵败被擒,在1647年2月,苏格兰人以40万英镑的天价,将他交给了英格兰议会。40万英镑的购买力,在那个时代大约能买100艘500吨的战舰,足以把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组建起来,由此可见查理一世的身价之高。
  英格兰议会花了大价钱把查理一世买回来,议员们坐在一起协商该如何处置他。当时的议会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偏向于保守的长老派,一个是偏向于激进的独立派。长老派对查理一世还抱有幻想,认为他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给国王一个认错的机会,大家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独立派的想法和长老派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了那么多仗,到头来却还是让查理一世继续当国王,那这个仗打了还有什么意思?
  长老派和独立派之间政见不合,互相拆台,最终引发了新一轮内战,而查理一世则乘乱逃脱。这一场内战的最终结果是独立派取得胜利,查理一世也于1648年12月再次落入了议会的手中。
  当时的议会首脑名叫克伦威尔,他的做法相当激进,直接就快刀斩乱麻,在1649年1月连续召开四次庭审,最终宣判查理一世犯有“叛国罪、挑起内战罪、破坏法律和人民自由罪”。
  对于一个国王而言,“叛国罪”这个罪名简直就是在搞笑,至少查理一世就是这么认为的——从来都只有臣子背叛国家,哪有君王背叛国家的道理?所以查理一世在庭审期间根本就懒得为自己辩护,别人爱说什么就是什么,他甚至觉得整个法庭都是在搞笑,世俗的法庭有什么权力去审判君权神授的国王呢?
  然而不管查理一世怎么想,这些罪名最终都落到他头上来了。1月30日这天,查理一世被斩首示众,成为继斯图亚特女王之后的第二位断头君王。
  说起来,斯图亚特家族可能有些风水不好,英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断头君王,全是他们家族的人,而且一个是前任女王,一个是在任国王,前任和在任、男和女都占齐了。
  我们中国人生孩子喜欢凑成一个“好”,英国的斯图亚特家族反其道而行之,砍头凑成了一个“好”,我也不知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俗语有云:屠龙者终成恶龙。
  弑君者克伦威尔将查理一世斩首之后,开始了他在英国的独裁统治,很多议员对此表示不服,最终在1653年召开议会想要对抗他,结果却被他强行解散了议会。这一届从1640年开始的“长期议会”,也就到此结束了。
  我们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通常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导致国王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君主立宪制得以正式实施,一种全新的政体被建立起来了。同时,查理一世被当众斩首,也打破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在民众内心之中埋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让人们从思想层面得到了解放。
  如此看来,查理一世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愿他安息。
  查理一世被斩首之后,英国又先后迎来了两位国王: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他们分别是查理一世与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所生的长子和次子。关于查理二世的事迹,我们不必管他,只要看詹姆斯二世就行了。
  1633年,詹姆斯王子呱呱坠地,本该幸福快乐地长大,只可惜在他很小的时候,英国就爆发了内战,结果他直接就被关押了起来,日子过得惨兮兮。后来他在1648年的时候瞅准机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女装大佬,成功掩人耳目,漂洋过海逃到了荷兰。
  查理一世被斩首的消息传到荷兰之后,詹姆斯王子吓得不行,两腿一哆嗦,就溜到法国去了。法国是他老妈的娘家,在这里,詹姆斯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加入法国军队,为法兰西而战。
  1658年9月,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与世长辞,死前指定自己的儿子理查德为护国公继承人。这种父死子继的做法,与国王并无不同,只不过换了一个名义而已,因此遭到了民众的普遍质疑。
  如果理查德能证明自己的实力,那倒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他没有实力,无法证明自己,根本就压不住军中其他将领,反而被别人给压制住了,一点儿浪花也翻不起来。
  结果到了1659年5月,理查德就被迫辞职,灰溜溜地走人了。
  理查德这一走,英国政府就陷入了权力真空期,现在群龙无首,谁来当老大才好?
  英国人心里一寻思,算了吧,反正克伦威尔玩的也是父死子继那一套,只不过把“国王”换成了名义上的“护国公”而已。既然要玩,那就玩咱们以前熟悉的玩法,反正大家都认可,没有争议,省得扯皮。
  于是英国人就漂洋过海,把流落在外的查理王子和詹姆斯王子这两兄弟给接回来了,说国王这个位子始终是要有人坐才行,不然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查理王子你是老大,按惯例应该由你来当国王,詹姆斯王子你是老二,是第二顺位继承人,就这么愉快地决定啦!
  就这样,在1661年4月,查理王子成了查理二世,到了1685年2月,他驾崩了,轮到他的弟弟詹姆斯当国王,成了詹姆斯二世。
  此时的詹姆斯二世,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关于他继位之后的事情,我们稍后再讲,现在先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1659年,26岁的詹姆斯王子遇见了22岁的女子安妮·海德。这一场邂逅说不上浪漫,与郎才女貌无关,也缺了几分海誓山盟,纯粹是因为政治需要,所以两人就在一起了。
  1660年,两人正式举办婚礼,并开始了传宗接代的千年大计。
  在婚后的11年时间里,安妮海德仿佛生育机器一般,连续生了8个孩子,如此高频率的生育,最终导致她被拖垮了身子,在生完第八个孩子之后,很快就没了呼吸。
  至于这8个孩子,只有2个活到了成年,另外2个不满四周岁就死去,4个不满周岁就夭折。王室家族尚且如此,普通家庭更不必说,古时医疗卫生条件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
  幸存下来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其中一位家中排行老二,名叫玛丽·斯图亚特;另一位家中排行老四,名叫安妮·斯图亚特。巧合的是,这两位公主后来都当了女王,让斯图亚特王朝散发出了最后的余晖,直到安妮女王因为死后无嗣,这才让汉诺威王朝接过了权杖。
  接下来,这个故事当中的第一位女主角,玛丽·斯图亚特,即将闪亮登场。由于她的名字和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一模一样,所以我们还是直接叫她玛丽二世(Mary II,1662年—1694年)就好了。
  1662年4月30日,玛丽二世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捏着两个小拳头,不知所措地大哭起来。一对年轻的夫妇看着她,脸上满是慈爱的笑容,说:“小宝贝,欢迎你的到来。从此以后,你的名字就叫做玛丽。”
  时间过的很快,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玛丽二世从哇哇大哭,到牙牙学语,从连滚带爬,到健步如飞,从黄毛丫头,到窈窕淑女,真可谓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关于玛丽二世的八卦,之所以要说是“八卦”,是因为我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大家随便看看就行,莫当真。
  坊间传闻,说玛丽二世是英国史上唯一的同性恋女王,在她的少女时期,曾爱过一个女子,那个女子的名字叫做弗兰西丝·阿斯普利。据说玛丽二世给弗兰西丝写了三百封信,在信中,她毫不掩饰地称呼对方为“丈夫”。
  我对这个传闻很感兴趣,然而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些信件的相关资料,因而无法确定此事的真假。
  相较而言,我在撰写《都铎玫瑰——女王荣耀与悲歌》一书的时候,查阅了很多资料,看过很多信件的副本,比如亨利八世写给安妮博林的情书、罗伯特写给伊丽莎白的情书、斯图亚特被关押期间与外界的密信等等。有了这些详实资料作为支撑,写作的时候才能了然于胸,有的放矢,不至于贻笑大方。
  基于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关于玛丽二世同性恋这一事件,属于历史八卦范畴,大家知道可能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确实有人知道这些信件的具体出处,那也不妨联系我(新浪微博:梁吉泉;微信公众号:尘洛若影),好让我开开眼界。
  不管玛丽二世少女时期爱过谁,爱的是女子或男子,她的婚姻都不是由她做主的。生在王室家族,就要有政治婚姻的觉悟,一切都是出于政治考量,婚姻与爱情是完全可以割裂开来的。
  那么,玛丽二世最终嫁给了谁呢?
  接下来让我们转移视线,把目光投向英吉利海峡对面的尼德兰。
  尼德兰是荷兰的前身,原本属于西班牙,在菲利普二世执政时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比英国要来的更早,但由于这次革命最终的结果只是建立了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而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再加上尼德兰在国际上的地位远远不如英国,所以我们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并没有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
  在1650年的尼德兰,一个名叫威廉·亨德里克·范·奥兰治(William Hendrick Van Orange)的男孩出生了。他是尼德兰大总督兼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唯一的儿子,在他出生的前八天,威廉二世就因为感染天花,不幸去世,连自己的儿子长什么样都没能看到。
  有些事情就是时也命也,同样是感染天花,伊丽莎白一世就能活下来,威廉二世就得死去,导致两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截然不同,这有什么办法?
  11月14日,小威廉刚一出生,便成为了奥兰治亲王,原本因为威廉二世的死去而感到悲伤的人们,看到新生儿那可爱的样子,心中的忧愁也不由自主地变淡了。
  小威廉的母亲名叫玛丽·亨利埃塔·斯图亚特(Mary Henrietta Stuart,1631年-1660年),这个名字看起来是否有点眼熟呢?斯图亚特,是当时英国国王的姓氏,亨利埃塔,是查理一世的王后亨利埃塔·玛利亚的名字。所以,她的名字是以父之姓,以母之名,前面再加一个欧洲人常用的玛丽,才凑成了现在的她。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故事里已经出现过很多很多个玛丽了,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玛丽,我真的无法想象在欧洲大街上喊一句“玛丽”,到底会有多少个美女回头,大概会有很多很多吧。
  这位玛丽看着自己的儿子,心中油然生爱,她思来想去,决定给儿子取名查理。因为她的父亲是查理一世国王,兄长是查理二世国王,如果她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查理三世国王,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然而当这位玛丽将自己的意见告知孩子的奶奶的时候,对方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不,我要给他取名威廉。”
  “为什么?”
  “因为他的父亲是威廉二世,所以他以后要继承父亲的基业,执掌尼德兰大权,成为威廉三世。”
  为了给孩子取名字,婆媳二人起了一番争执,至于争执的结果则是:
  我的孩子,当你出生的那一天起,整个尼德兰的的森林都在低语着这个名字:威廉·亨德里克·范·奥兰治!
  我的孩子啊!我自豪地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成为正义的化身。
  记住,我们一直都是以力量和智慧在统治着王国;
  同时,我也知道你会在谨慎地使用自己强大的力量;
  但是真正的胜利是激励人民的希望!
  总有一天我的生命将抵达终点,
  而你将加冕为王!
  从婆媳二人争执的结果来看,威廉三世的母亲在尼德兰的地位并不高,存在感也不强。事实上,威廉三世的监护人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的舅舅,关于他的很多事情,他的母亲说了不算,另外两位监护人说了才算。
  玛丽感觉自己在尼德兰没什么存在感,后来干脆跑到法兰西住了好几年,让威廉三世度过了一段没有母爱的童年——当然,他的父爱也是没有的,毕竟他的老爹早就凉了。
  到了1660年底,年仅10岁的小威廉正式进入了父母双亡的阶段,他的母亲步了父亲的后尘,也感染了天花,直接凉凉。没办法,天花的传染率和致死率实在太高了,好端端的一个人,碰上天花之后说凉就凉,对于欧洲人而言,天花就是盘踞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按照很多小说的故事桥段,父母双亡的主角的标准配置,意味着从此以后要一飞冲天,闯出一番大事业。而小威廉的人生轨迹确实也是按照主角模板来运行的,随着岁月流逝,他逐渐成长了起来,把尼德兰的大权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威廉三世的具体成长过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直接拨动时间的指针来到1675年。
  这一年,威廉三世已经25岁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龄青年了。如今他的权力逐渐稳固,婚姻大事也是时候该提上议程,不能再拖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