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随笔更新 【京外婚姻为什么难配对?北京剩女为什么超过80万?】下

京沪(不含广深)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大量在底层的单身男性最终选择了返乡娶妻,他们直接就从配对市场中消失了。这导致之前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剩女,变成最弱势地位了。
我们经常说,女人都是主动剩下,男人是被动剩下。这句话在京沪圈就反过来,但凡这里相亲市场中活跃的男性,他都属于只要想向下兼容,随时都能脱单,他们单身的唯一因素是不想向下兼容(想平娶)具体表现为,北京男中产特别想娶一个女中产,男土著特别想娶女土著。
而对于自身资源很有限,只能动不动生孩子警告的女性,就变成该鄙视链的最底层了。
所以我为什么一再强调,生育价值这种东西在光棍村或许有吸引力,在大城市千万不要拿出来说,只能自取其辱,原因就在这里了。生态结构本质就不一样。
上文分析了结构不对称的问题,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把京外两地的男女配对有什么难度?我认为最大的难度在于两者互相鄙视。
由于鄙视链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我不想用歧视这个词,因为我们都属于无产阶级大家庭,谁也不能歧视谁)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先说在京圈内部就存在一条很长的鄙视链。
笔者可以简单的解构为:西城>东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近郊>远郊。
也可以用前门四合院为核心,成圆形向外鄙视:后海前门>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周边。
以此类推,也可以按家里几套房,在京居住几代人,北京话的卷舌音纯正不纯正等进行鄙视链。
可见就算土著内部的鄙视链也是错综复杂,在这个鄙视链的最末层就是土著娶了非土著的婚姻。老家儿一般会认为,孩子没什么硬伤优先找城八区土著,不行就近远郊。如果娶到非土著,普遍家庭内部是要纠结挣扎一段时间的。
而在京工作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态?他们看北京土著往往就是一种科举上来的看八旗子弟的感觉,也是一种油然而生的鄙视。这种鄙视往往是老子/老娘,经过多少社会竞争,走了多少独木桥,老子在自己的村庄/小镇/小城 也是高帅富/白富美般的存在,你除了投胎作弊了还有啥能带,怎配与我高贵的做题家相提并论?就比如帖子里也有脑补我是靠继承的废人,我说我21岁网店就皇冠了,他们是不喜欢听的。因为世人觉得张麻子必须满脸都是麻子,你没有麻子我就看你不爽想弄(neng)死你。
所以我们要知道,鄙视链(或者说歧视)它永远是互相的,你看黑人和白人是不是互相怼?但如果强势方歧视弱势方,能给对方造成实质伤害。弱势方歧视强势方,只能给人家添加笑料。所以我们普通老百姓歧视富二代不劳而获,人家呵呵一笑。但人家想搞你就能暴击伤害。
在京务工,或者落户的所谓新北京人,他们之间也存在鄙视链。
简单结构为:985-211>普通大学>低学历。
拿到京户>未来可拿京户>拿不到京户。
买了房>首付买房>买不起房。
进国企>进私企>小商小贩。
这个鄙视链有多复杂你就知道了,土著非土著之间互相鄙视。我们把他们勉强凑成一对,他们互相都觉得自己受委屈了。都想让对方伏低做小,这就难办了。要克服这种结构性的问题,需要男女双方有大智慧,家庭要够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