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汽车后市场行业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
说的是一位车主郑先生,在自己爱车发生爆胎之后,送到汽修厂进行维修,但最后工作人员在没有告知他的情况下,将其他一些零部件擅自更换,最后维修费用总价高达14万元人民币。
郑先生认为,在事故发生之后,自己检查过,发现只是左前轮胎发生了爆裂,且轮毂有变形。他自己查询过这两个零配件的市场价格,一条轮胎市场价是800元,一个轮毂也只需1000多元,绝不会到十几万元的地步......
01
各种渠道维保乱象,由来已久
看到这个案例,大家是不是突然想起刚发生的两个相似的事件?也就是东风日产和上汽大众售后部门违规操作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小事故砸坏再修,保养项目跳过不做等。
实际上,这种航线乱象已经由来已久。早在几年前的央视3.15晚会上,就曾报道过修理厂“无病假修,小病大修”的问题。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个问题是早就存在,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这个乱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者不懂汽车维修常识,加上目前新车销售利润下滑明显,要提高盈利就得从售后维修动脑筋,而消费者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正好给了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小编十年前进入汽车行业,一开始在某汽车垂直类门户网站供职,对接区域内所有经销商门店。由于门店跑得多了,和店里的消费者沟通机会也多了。那时候我就发现,这些车主对于在4S店的维修保养的费用和质量都不太满意。
但对这样的高收费是否会合理却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追究,毕竟如果不去4S店,就要自己找外面的修理厂,还会引发所谓的“脱保”问题,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听之任之。
02
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仍需加强监管
然而,汽车后市场行业在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商的崛起、零配件联盟的建立,行业里出现了很多新面孔,产业链也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在走。
汽车的维修和保养,离不开零配件本身。它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有固定周期的产品。但是它依然属于零售行业,跟我们熟悉的零售业态比较类似,它的整个生产结构也是从生产商到分销渠道再到整体的零售终端,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这一块跟所有的零售业态都是类似的。
不同于传统的零售业态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体系:
第一是我们熟悉的4S店体系,如果车在保的话基本都会在这个渠道里进行维修保养;第二是独立车后,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汽修连锁、社会修理厂等,其实从小来讲是所谓的街边夫妻老婆店,从大来讲是比较综合性的维修厂,都是大小不一的分布。
可以说,大大小小的后市场企业,加上层次不齐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导致了这些乱象。有媒体针对终端车主进行过集中调查,有些消费者反映汽车维修时遇到过“小病大医”、配件只换不修、故意延长工时、偷工减料、副厂件当正厂件卖、修复件当新配件卖、清单列出有些项目未修等情况,而经营者故意隐瞒产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有欺骗和误导消费行为。
小编认为,未来几年汽车后市场优胜劣汰会加速,随着新能源车持续发展,行业内关店失业潮来临是大概率事件。优胜劣汰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仅仅靠传统经验管理维修厂、或者靠投机取巧薅消费者羊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总体来说,谁先升级转型,适应行业趋势发展,谁就会占领先机。
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