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7


四十五、从汉文帝到汉景帝
汉朝有两个皇帝的陵墓没被盗过,一个是汉文帝的霸陵,一个是汉景帝的阳陵。
霸陵据说是因为陵墓里没啥盗墓贼看得上眼的值钱东西。
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其实嘛,皇帝的陵墓,再怎么薄葬,也有不少好东西的,能保持不被盗掘,主要是藏得比较隐蔽。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呵呵,人家连个正儿八经的封土堆都没让你看到,挖山是个大工程,如果传言挖空了也没特别多值钱的宝贝,你猜会有人去这么费力?
文帝的老娘薄太后陵被盗,有六件陶俑流落到美国,后来还是国家出面跟苏富比多方交涉,才要回来的。
古代敢于正大光明盗掘帝王陵墓的都是历史上数得上名号的的,比如赤眉、董卓、曹操之流的,但他们盗墓只看重金银珠宝,对那些陶罐陶俑毫无兴趣,而这些东西流传到后世可能是无价之宝。
本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跟大家讨论文物挖掘技术,而是引申一下,从陵墓葬制可以看出文景两位皇帝的为人,那是一脉相传的藏得深,且没有安全感。
特别有意思的是,文景两位皇帝都以孝顺老娘而闻名,但他们可没把自己的老娘给藏好,而是厚葬,放在很显眼的位置,所以两位太后的墓都早早的被盗了,所以两位大孝子隔三差五的抬出老娘当挡箭牌,看来是一以惯之的。
到下一代的汉武帝,人家修茂陵那叫一个大气,后来赤眉军自然也就没讲客气。
其实文景两代皇帝,从老子汉文帝开始,一直都活得兢兢业业,因为帝位得之不正,所以总是受制于各方面势力,连正大光明的改正朔,易服制都办不到,更别提利用皇帝的身份干一些滥用权力,任性胡闹的事。
一代人有一点人的三观,有些在现代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当年可能真的让人难以理解。
比如说封建制度,其实从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两千多年的王朝社会,但封建依旧还是深入人心。
所谓封建,就是周朝及以前的分封建国制度,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贵族制度。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里面有个《佞幸列传》,不是贵族出身的骤然当了大官,在司马迁这种世家子弟看来,这就是佞幸,捞偏门的。
那么不是贵族出身的刘邦当了皇帝,难道没有人对对此不满?
到五代十国的时候,兵痞子们算是让大家明白了,皇帝,兵强马壮的就当得,很可惜,西汉那时候大伙都还没那个觉悟。
本身刘邦的皇帝位置就已经惹人非议了,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起来造反。
到汉文帝,这个更加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当了皇帝,外则藩王,内则功臣,个个都以为自己有跟皇帝匹敌的权利,所以皇权被再三再四的挑战。
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两代人想尽了办法,用尽了手段,才把自己的皇权给维系住。
太史公对汉文帝算是难得的好评了一把,但对汉景帝却很少褒扬,不说话不带表默认,更像是一种沉默的抗议。
从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其实是把类似于周+秦结合的半大一统王朝制度给拧回到秦始皇式的皇帝制度的一个艰苦的尝试。
汉文帝起了个头,汉武帝最终完成了真正的皇权大一统,中间这位看起来碌碌无为,心机深沉,怕老妈,沉溺女色的汉景帝,绝对是被人低估了。
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6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 ,享年四十七岁。 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属于刘恒的年代过去了,他在位23年里,虽然屡屡碰壁,被功臣和藩王们联手起来用所谓的传统压制得无法施展抱负,但他对自己的太子刘启言传身教,还请了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晁错来辅佐。
他用自己的仁孝形象来拉天下的好评,并在不知不觉里,让群臣习惯了信任自己那位贫苦出身,瞎了双眼的老婆窦太后,他在不显山漏水的为自己的儿子捯饬出了一门煊赫的外戚。
七国之乱未起,他早就跟心腹谋臣贾谊商量好了,经营梁地,作为中央的屏障,一度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送过去当梁王,送贾谊当梁王傅,只可惜小梁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也因内疚而英年早逝。
最后窦太后的小儿子刘武被该封到了梁地,手下居然聚拢了一大批顶尖的人才,比如说韩安国。
假如没有刘恒生前的安排,后来七国之乱平起来哪里有那么容易?
用细柳营驻军霸上的周亚夫,功臣二代里最锋利的矛,去刺造反的七国,最后藩王和功臣的问题几乎都被解决了,这才有汉武帝后来经略天下的余地。
刘启承上启下,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只不过看对谁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