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41


四十九、吴楚七国之乱(中)
造反其实是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我们这一辈现代人,还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洗礼,往往想当然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军队,就能随随便便的造反。
这是后来礼崩乐坏的晚唐五代军阀门才会干的事,汉初离先秦不远,还是个根深蒂固的贵族社会。
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也只好认了龙当爹,把自己的亲爹变成喜当爹的,这样才能解释,何以平民出身的刘家老三,居然能当上了皇帝,而你不行。
看到没有,从刘邦以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人生的,只有刘邦,是龙生的。
所以问题来了,假如刘邦因为是龙的儿子,才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子孙们当然有资格当皇帝,但侄子、侄孙子们从神仙血缘上讲,应该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又有什么资格当皇帝呢?
所以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野心很大的吴王刘濞一定要拉着嫡长子系的齐地诸王一起谋反,为此不惜亲自到齐地走了一遭。
陈胜吴广虽然喊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最后还是打着楚后裔的旗号,建立的政权,因为老百姓不认没有种,老百姓还是希望跟着有种的走。
那些真普通人家出身的,最后还要被有种的楚怀王或者项羽封一遍,才算是名正言顺了。
封建思想害死人啊,但你处于封建社会,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当你搞懂这一切,就会搞明白藏在吴王刘濞野心背后的犹豫。
好多人都说,既然吴王刘濞那么爱造反,当年诛杀诸吕的时候干嘛不跳出来争个皇帝当当?
当时最最名正言顺的造反头目是高皇帝的嫡长孙齐王刘章,齐地本钱要比吴地厚得多,跟着一起造反赢了屁都捞不到,输了一定会输个精光,刘濞野心很大,但不是个蠢货。
等名不正言不顺的汉文帝当上了皇帝,吴王一面在吴地大搞经济建设,铸钱煮盐,私连炼兵器,包庇藏匿各种犯罪分子。
因为经济基础雄厚,因此吴国的老百姓可就享福了,不用缴税,连服兵役都能得到吴王的补贴,想想看,那地方上的势力还不喜笑颜开,这种领导谁不喜欢呢?
当年刘邦看着这位骁勇的侄子时,大侄子没准也在偷偷的想着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
他还没勇气考虑“彼可取而代之”的事。
多少年来,当皇帝的威风一直就像跟毒刺一样在刘濞的心里越扎越深,越是深,就越是学着皇帝叔叔当年的隐忍功夫。
假如你细细的比照刘邦在沛县当小吏的做派和吴地这位新贵王者的做派,难道品不出一点点相似吗?
当年王陵的妈妈拼死都要让儿子跟着忠厚长者刘邦,那么吴地老百姓看来,吴王刘濞难道不算是个忠厚长者吗?
只要胜利了,自然而然可以再找一个神仙爸爸。
刘邦反秦那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吴王刘濞其实也在筹谋着让朝廷逼他造反。
第一次机会是吴太子之死。
我在前面写过对汉景帝杀死吴太子的一事的怀疑,以汉文帝这么爱脸要脸的作风,但凡真是刘启这么轻狂浮躁,为了游戏就杀了一位位高权重诸侯王的太子,难道刘恒就没有别的儿子可以当太子了?
即便是窦皇后实力雄厚,那不是还有个皇后最爱的小儿子刘武在吗?废了刘启立刘武,偏心眼的妈哪里会不乐意?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对汉景帝的评价都不算太高,连文景之治都是文帝为主,仿佛汉景帝就躺那里坐享其成。
我一直认为这里主要的原因是汉景帝出于稳定政局考虑,诱杀了穿着朝服上班去的晁错,被史家认为侮辱了士大夫,因此一致痛恨。
所以每次史笔写到刘启,总要曲笔让人产生种种恶感,比如说暴躁易怒,居然为了玩棋,就拿着棋盘把一个诸侯王太子给打死了。
真是太骇人听闻了,这简直是个暴君的坯子。好吧,反正是种种原因,吴王太子的死就被算在刘启身上了,汉文帝于是用上好的棺材装起来,赶紧给遗体送到吴地。
结果吴王一下子找到理由蹦跶了,做了一件非常有失臣子身份的事,把儿子的棺材又给送到了长安,还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天下刘姓诸侯王都是太公的血脉,长安死了就埋长安,何必给我送回来。
当时把个汉文帝也气的够呛,不过这个话里也藏着邪性,汉文帝当年被推举为皇帝的时候不还假惺惺的辞让过,说叔叔楚王刘交是长辈也当得皇帝,再挂个太公的子孙,那么言下之意就是,你刘恒当得皇帝,我也当得。
当然,这也是刘濞仗着年长,刺激汉文帝的一个手段,假如皇帝被激怒了,那么刘濞就可以在诸侯王里撒泼打滚,控诉皇帝太子失德,说不定还可以撩拨一些有继承权的王们联合起来,武力跟中央政府谈判,毕竟亲儿子被皇太子给打死了,吴王占了道理。
很可惜,擅长化骨绵掌的刘恒不吃这一套,收下吴太子的棺椁,按照礼法给他厚葬了。
这下吴王无话可说,干脆自称有病,不履行诸侯去长安觐见皇帝的义务,要是有书信催问,就胡乱打发个使者去解释。
于是吴地派一个使者就被扣一个,双方算是僵持上了。
最后吴王一看自己的实力,道理都不足以直接硬扛中央,但走到现在也绝不能到长安去自己送死,这胆色还学刘邦呢,好在有的是钱,于是上下花钱,说动了许多朝中高官帮腔,又寻到了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使者出使长安。
使者一上去就说,您看,吴王现在僵在那里了,他是没办法没脸来也不敢来,吴太子死了,对他打击很大,心里也难过,您又一再扣住吴地的使者,吴王心里害怕,身体也开始垮了,长安路途遥远,真要过来请罪,说不定就会支撑不住,死在途中了。横竖一个意思,服软可以,长安是不来的。
聪明人之间沟通,是不需要太多废话的,于是刘恒赐给了吴王几案和手杖,允许他不来长安,并且放回了吴地的使者,因为皇帝当时并没有能力和吴王直接刚,这一招叫以柔克刚,大家算是各让一步就此作罢。
但按下暂停键不等于这事就完了。
吴地继续高调发育,刘濞开始发展外联工作,疯狂扩展朋友圈,就差没满世界发文@各路好汉,求共同造反了。
我们能用历史的眼光来对照一下晋代的八王之乱,作乱这件事,只要有人起了头,但凡是带头闹的还能得到好处,哪怕是暂时拿到好处,都会引发无数阴谋家的觊觎之心,最后就真的天下大乱了。
所以汉景帝一上台,那么急迫的让晁错主持削藩其实并没有错,诸侯迟早要反,不如主动逼他们反,趁着汉帝国的根基牢靠,还能比较容易收拾这帮反贼,真要搞成尾大不掉,那就麻烦了。
吴王刘濞在没动手造反之前,对未来憧憬得挺美的,以为自己靠着这么多年积攒的丰厚身家,对付刘启那个暴躁小子应该是小菜一碟子。
然而,真到了要动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造反没那么容易。
二十多个诸侯王里,怎么谈条件,最后只有吴楚赵加上齐地诸王参加谋反,连淮南王刘长那一系都没人愿意来掺和。
这还不算,齐地还没起兵,诸王内部就开始闹起来了。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诛杀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结果皇帝自己把晁错给杀了。
但造反这件事,向来是开工没有回头箭的,只好咬着牙,带着张罗出的部队,向长安进兵了。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吴楚联军其实战斗力没那么强。
因为吴王刘濞在吴地这么多年,对老百姓都是恩养,吴地的经济靠着造钱,煮盐,搞得也挺不错的,老百姓平时不交税,和平了几十年,连服兵役都可以雇人替代,还是吴王出钱。
从古至今商贸繁华地都会成温柔富贵乡,老百姓和平久了,无缘无故的,突然你就要人家去战场上帮你卖命,还是造一个口碑很好的中央政府的反,谁会真的同意啊。
当然,我一直说吴楚两地本来是项羽、韩信的旧地,地方上反汉的顽固势力还在,但战心战斗力,再也不可能跟当年项羽江东子弟纵横天下的时候能相比了。
这种部队往往顺风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的,逆风局很容易溃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