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内经知要》读书札记

  缘起
  
  自从《医人异事》陆续贴出之后,有不少同学在回帖中表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兴趣,并且希望我能写一点纯粹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可是这个命题忒大了点儿,是大学问家们才做得起的事情。我一个小大夫,把肚里这点糟粕都吐干了,恐怕也凑不成一本儿。
  事有凑巧,这月初几位同学在网上开了《内经知要》的学习课,推选我做学习小组的组长,逼我每天讲几句读书的心得。几天下来,竟然也凑了不少句。于是整理了一下,斗胆贴到网上来,给对中医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做一个借鉴和参考。学生纯粹班门弄斧,其中的错谬难免贻笑大方,还请各位天涯的高人不吝指正。
  
  释题
  
  最近传统医学被炒得很热,讲《内经》、讲保健的书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按照传统医学中五运六气的记时方法,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自从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头三十年是以军事建设为中心,再三十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年恰逢建国六十年,我国已经度过两纪一周,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初见成果。推测一下,接下来的一周主题差不多该换成精神文明建设了,从此以往的若干年,必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时刻。现在举国掀起读诵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真是顺应天命,顺遂潮流的好事情。我们大家也都来做个弄潮儿,找出在角落里蒙尘的典籍,好好学习一番吧。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义理深邃广远,文句古奥晦涩,不适合初等学者研读学习。明代名医李中梓先生,选辑了《内经》中的经典辞句,给我们编著了一个《黄帝内经》的节略本,供我们学习参考。这个事情真是功德无量,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站在《黄帝内经》渊博的大海前望洋兴叹的时候,体贴温存的李中梓老师的递给我们一瓶由他自己过滤生产的“念莪牌纯净水”,这就是《内经知要》。
  
  我手里的本子,是清代名医薛雪重校过的版本。薛雪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和那个著名的叶天士都是江苏吴县人,而且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大医家。但是两个人理论见地不同,谁也不服谁,所以经常互相抨击。薛雪不但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扫叶山庄”,还自称为“扫叶山人”。叶天士呢,就管自己的书房叫“踏雪宅”。以此表明互相鄙视的意思。
  据说后来叶天士的母亲生病了,作为儿子,叶天士不敢给母亲吃药性猛烈的方剂,所以导致老太太的病迁延不愈。后来薛雪听说这件事情,就笑叶天士没有胆气,顾虑太多,说如果药物能够对症,是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后来这个话又传回叶天士的耳朵里,一语惊醒梦中人。给叶老太太吃了猛药,结果老太太的病很快就好了。然后,叶天士亲自登门感谢薛雪的指点,后来俩人尽释前嫌,成为好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古至今喜欢讲八卦、嚼舌头的人一直都很多,但是在无意之中他们也曾做过一些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囧。
  俗话说“医不自治”就是这个道理,传统医学作为一种依靠医师个人经验和判断能力为诊治手段的医疗方法,医师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医师自身和亲人的疾患,通常或因为过度的轻视或重视,影响医师的判断能力,从而导致诊疗失误的产生。大家记不记得《大宅门》中有段戏,是白景琦他妈白文氏得了病,是请别的医师来看诊,自己家名医不少,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是这个“医不自治”的道理。
  
  好吧,今天我们先讲这些,很多都是闲话,正文的内容,从下一节开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个间隙,去找一下配套教材,再见。
  道生
  
  老子一直是一个神秘又深沉的老头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长出了白色的胡子。他的形象最适合做古代文明的代言人,神秘、奇异、不能用常理琢磨。他的个人著作《道德经》的开端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嗯,几个字绕来绕去的绕几下,就先把我们给绕晕了。可道不可道,玄玄又玄玄,你到底啥意思啊?一着急就把书给扔了,不能接受就扔墙角,不能理解就囫囵吞。这是我国历来的优良教育传统,记得以前我的祖父教我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很惶恐的问祖父这篇讲的是什么意思,祖父板着脸,说:不必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读几遍之后我已兴味索然,直到有一天读过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才对《大学》这一篇的内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正如西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人民眼中也有一千个老子和他的“道”。这六个字让古今学者,纠结争论了几千年。根据1973年出土的帛书《道德经》这一句原文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在汉代为了避文帝刘恒的讳,于是把“恒”字篡改为“常”,本来就已经很玄了,这样一改,还真是玄之又玄,引发了无数为求甚解的同学们的揣摩和猜测。
  据说《道德经》这书并不是老子本人写的,而是他在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的任期内,利用职务之便对上古时期的图书做的摘抄笔记。这样的事情我小时候也做过,曾经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读书时看到的让我十分得意的名人名言,后来觉得有些人的话纯粹是蒙人,于是逐条删批,最后批得一条不剩的时候,我发现我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道德经》的体例和我的小本儿的体例,的确很像。身为博览全书、心智成熟的图书管理员,所写作的著作,难道只是破碎凌乱的语句而已么?未免太匪夷所思了一点。所以笔记说,我觉得还是比较可取的。
  上面我们曾提到“守藏室”,这是司马迁的原话。“守藏室”是个什么单位呢?有人说是国家图书馆,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周礼》上说:“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守藏室”乃是天府的一个下属机关,是专门掌管国家的珍宝和祭器来的。比如已经出土的周代“龙纹大鼎”很有可能就被老子守护看管过。当然,其中肯定还有传说中的上古神器——九鼎。除了这些之外,肯定还有无数琳琅满目的上古珍宝归老子看护管理。也许老子这个有心人,在闲暇的时候,曾经细细查看过各种宝物上镌刻的铭文,他觉得有道理和深刻的话,逐一记录下来,所以就攒成了《道德经》这本书。他摘抄的那些话,都是上古文明的精粹吧,否则也不会被人镌刻在宝物上的对不对?我们设想更大胆一些,也许在这些宝物里面,有一些甚至是史前文明的遗留也未可知。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首先要感谢老子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文明记载,让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受益。
  那么,“道”究竟是在说什么?古来的注家,一开始就在这个字上遮遮掩掩,推来推去,说什么“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道德经》的各种英译本,也几乎都把第一句译成:“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南怀瑾老先生就比较直接,他指出“道”有五种含义,在《道德经》的首句里,“道”指的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其实我们用摩登的词汇转释一下的话,“道”是规律和真理。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是对“道”的最好注解。这个规律和真理唯一依靠的母体就是自然,但是自然也是变动不居的,如果我们给道下一个定义的话,就已经背离道的路径了。真的存在规律和真理么?自然有些时候是不会按套路出牌的。这就是“道,可道,非恒道。”想要表达的意思。《道德经》的后文中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原来,最上乘的真理和奥秘,已经超乎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外了。
  你看,李中梓老师在《内经知要》的开篇用了“道生”这个题目,让学习医术的人,首先要懂得依照“道”的准则来对待生命,还真是深得上古智慧的三昧啊。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以前讲的都是废话,正式的课文从这一条才正式开始。这一句,是《素问》原文第二节的第一句话。这句之前讲的是什么呢?上来先是夸奖黄帝一通,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神奇。接下来就黄帝的发问,黄帝提问的对象是谁呢?是他的老师岐伯。《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黄帝提问,岐伯或者其他专业人士来回答问题的这种形式来编写的。当然,这本书是轩辕氏与其臣子的对话实录的可能性,可谓微乎其微。只是后人借用黄帝的名号,显示书中内容的尊贵罢了,你看,连黄帝这么神异的科学家(史载黄帝在农业、纺织业、手工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诸多领域皆有建树,所以此言不虚)都不了解人体的秘密,还要谦虚的向他的老师请教。你们、你们、和你们,难道不觉得人体的奥秘非常之神奇么?
  那么黄帝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呢?他说,以前的人都很健康长命的,活一百岁还象年轻人一样,现在的人怎么才刚刚过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呢?你看,编写《内经》的那个时侯,人是五十岁开始衰老的。我们现代呢?人从几岁开始衰老的?
  你要知道,时间这个东西,不过是人为制造的一个概念而已,并不是确实存在的。我这样讲给你听,你一定认为我是一个疯子对不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冬至夏至,这不都是时间存在的证据么?为什么要说哪只是一个概念呢?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有些人活到五十岁就死了,有些人活到一百几十岁才嗝掉。他们都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只是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传统医学把每个人的生命平均分成100等份,无论这个人度过了多久的时间,如果他已经走过了一半,我们就说他的生命年龄已经五十岁了。而他的时间年龄有可能是七十岁,也有可能只有二十岁。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儿童早衰症。得这种病的小孩子,会以十倍于常人的速度衰老。十几岁的孩子看起来就象八十岁的样子,大概活到二十岁就死掉了。他们真的就是“老死”的哦,会罹患跟老人家一样的心脑血管病,最后因抢救无效死亡。所以,现在你还觉得时间这个东西是可靠并且真实的么?你再次看到秒表奔驰的时候还会一如既往的伤感么?好好保养,你会比别人多享受更多精彩的,相信我。
  那么判断生命年龄的标准在哪里?就在《黄帝内经》里,哎呀,你现在有没有觉得《黄帝内经》真的很神奇?《灵枢·天年》里面说:十岁的人喜欢跑,二十岁的人喜欢快走,三十岁的人喜欢慢步走,四十岁的人喜欢坐着,五十岁的人眼睛会昏花,六十岁的人喜欢躺着,七十岁的人皮肤枯萎,八十岁的人经常会讲错话,九十岁的人身体已经枯竭空虚了,到了一百岁生命就应该完结了。现在有很多同学,很多,只有二十几岁可是一整天都是懒洋洋的,浑身没力气啊,能坐绝对不站,能躺绝对不坐。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的生命年龄有几岁,wow,有六十几岁,对不对?虽然看起来还算是年轻人,可是身体的状况已经很差了,生命竟然已经被耗费掉三分之二,去日无多哦,好恐怖。不过呢,也不必太担心,从现在开始好好调养一下,还是能够补的回来的。我以前身体状态也不是很好啦,24岁那年,狠下心来过了一整年贫穷但是悠闲懒散的老年生活。早早睡晚晚起,尽量吃自然健康的的食物,有完全放松的心情,还会有适当的锻炼,偶尔再吃一点小小的不要。你们猜结果怎样,我在那一年里竟然又长高3公分。直到现在,还会偶尔恍惚的臆想,自己是不是仍然在十八岁的发育期,囧rz。不过还好,现在我的记忆力,比同年级的人还是要稍微好一些。
  那,我们讲到,我们的时代比《黄帝内经》那个时代的人衰老的还要更快对不对?那怎么办才好哩?岐伯在分析完人体衰老的原因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课文就是从解决办法的第一条开始的。
  上古时期的圣人。圣人是什么人呢?《说文解字》说:圣,通也。引申一下,就是上古时期通晓养生之道的贤者,他们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是说:要及时的避开“虚邪贼风”啊!
  “虚邪贼风”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在不利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最先被提到和强调?“虚邪贼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如何才能避免?我们下节课再讲。
  虚邪贼风
  
  李中梓老师在注解中说:从身体后方吹过来的风,会对人造成伤害,所以叫做虚邪贼风。这句话太奇怪,太不科学了,对不对?每个方向都会有风刮过来,人体的每个部位都会感受到,为什么只有从身体后方吹来的风才会对人造成伤害呢?
  学习医学的兴趣,在于对医理本身的探究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远远不够的。背诵一个秘方,只能治疗一种疾病;明白一条医理,却可以放诸万物而皆准。所以我们都要向小沈阳同学学习,要不停的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医人异事》中曾经提到过大脑能量供给的循环圈。能量从后背上升,被大脑利用,然后从正面回归到肾,重新充电。有没有同学想过,能量团在肾部完成充电之后,是依靠什么动力从后背上升到头部的呢?难道在后背有架电梯,还是有条轨道运输线?哈,被我问到了吧,我不讲你就没想到过这些对不对。按照自然规律,水是要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往低处流动的。如果想把水运送到高处,就需要强大外力的干涉,帮助水抗拒地心引力做逆向的运动。这样一来,势必会给身体曾加很多额外的负担。所以身体采用了一种更智慧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蒸腾作用,中医的术语叫做气化。在《内景图》里说:半升铛内煮山川。这个“半升铛”指的就是膀胱,它象是一口锅,在丹田火的加热下,把液态的营养物质蒸腾挥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这条人体最大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的经络管道,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供应身体日常活动的需要。
  这一股热流,到达脑部的时候,就必须要降温了。大脑是人体能量消耗的大户,能量在被使用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热,因此大脑的温度一般会比体温要高2℃左右,而大脑的蛋白质在42℃以上的时候会被逐渐破坏,所以发烧烧到温度很高的时候,就会把脑子烧坏。就象电脑的处理器,人脑在温度过高的时候,也会出现反应迟钝和判断失误的情况。比如茶茶同学在透支两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只LV包包的时候,她给出的解释是“我当时头脑一热……”,我们从纯粹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这种说法极其的科学并且合理。
  人体为了给输送到脑部营养的物质降温,在极其合理恰当的部位,打开了三处降温窗口,以接受外部的冷气对营养物质进行降温。其实,这三处不但是通风降温口,还是人体经络与外部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它们分别是风门、风池和风府,一共有三处五个穴位,分布在人体背面的颈肩区域内。我们见到亲密的婴孩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去抚摸他们的后脑表达我们的爱意;看到可爱的阿狗阿猫也会用手去摸它们的头颈;情侣们在kiss的时候,经常会把手托在发际线的附近,这三个动作的作用部位正好是风池和风府的所属。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亲密和信任,我们经常勾肩搭背,而这个动作恰好又是作用在风门的区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可能都是人类交流方式的历史遗留,也许在更早的蛮荒时代,人类交流并不使用语言,通过生物电的传导,就能够互相了解彼此的意愿。人手是信息发射器,三个和风有关的穴位就是接收天线。
  关于风,在《素问》中有一篇专门的《风论》,里面说:“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医里面讲的风,并不单纯的指空气的流动而已。正体汉字的“风”字这样写——風。《说文》曰:风动虫生。篆体的写法,就象是流动的能量后面藏着一只小虫子。古人没有显微镜这样的科学仪器,所以不知道细菌病毒这样的说法。但是外界环境明明没有明显的改变,身体却患病。聪明的古人隐约觉得是有一些小虫子夹杂在流动的空气里侵袭人体,才导致人体患病的。所以就把所有肉眼看不到、身体感觉不到的致病因素,统统称之为风。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外部的恶劣环境和身体的亏虚,我们可以通过防护调养来改善,但是风是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况且也并不是所有的风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怎么分别?总不能为了不受伤害一天到晚躲在密室里不出来吧?所以圣人教导我们:只要在合适的时候,躲避对人体有害的风就可以了。
  风除了会夹带细菌、病毒,还会夹带生物电波、宇宙射线、异常温度等等N多种信息能量对人体造成影响。比如有些同学是经常背对冷气机的送风口或者窗户的缝隙坐的,凉爽的风天天能吹到自己,感觉很爽,可是没爽多久他就出现了颈肩部僵硬酸痛的症状,这就是脑后风夹带寒气侵入人体经络造成的病变了。象是这样的情况,最好能调整坐向,或者改变风口的送风方向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天气过于阴冷的时候,围一条围巾,把风门、凤池保护好,也是不错的选择。古人在冬天都会穿斗篷,也叫披风,是把风挡在外面的意思。这种外衣真是太科学了,既能够把后背的整条膀胱经都保护好,令其免受风寒的侵袭,又不会因为过于严密厚重而让人体过热。我国古人发明制器的时候,都有放无比精巧细腻的心思在里面,使之合于天道人伦。现代人没文化到自以为是,冬天穿上厚毛衣厚毛裤外面再套上羽绒服,然后问我说:你看,我穿的这么暖和,怎么还是会不断的感冒呢?他不知道,他那些厚厚的装备不过是马奇诺防线,后脑没有保护好,寒风跐溜一下就钻进来,不会得感冒才奇怪。我说,你头发这么短,以后出门戴个帽子、围个围巾就会好一些。他照着去做,果然就比较不容易受寒了。
  我们平时的感冒分为两种,一种叫风寒,一种叫风热,都和风有关系。这两种感冒都不会有高烧、剧烈咳嗽之类的严重情况出现,只是鼻塞、流涕、咽痛等轻微的不适。我们从症状名称上可以看得出来,传统医学认为这是病原体入侵人体之后,引发的症状。有些病原体进入人体,会消耗人体“热性的能量”,让身体变得怕冷,叫做风寒感冒;而有些病原体进入人体,是消耗人体“凉性的能量”,让身体变得口渴燥热,像是上火一样,就叫做风热感冒。这两重感冒鉴别的重点在于痰(鼻涕)和舌苔的颜色,如果是白痰白舌苔,就是风寒感冒,适合吃感冒清热颗粒或者正柴胡饮颗粒这样的药;如果痰和舌苔的颜色是黄色,就适合吃桑菊感冒颗粒或者银翘解毒颗粒这一类的药。我个人认为治疗感冒的药物中,颗粒剂的科学中药效果会好一些,服用方便又容易被迅速吸收起效。但是一定要用沸水冲泡趁热喝下,效果才会好。如果没有颗粒剂,把药片、药丸搞碎再煮一下或者用沸水冲,效果也很好。这跟药力的走向有关系,我们在以后会讲到。
  感冒了就吃消炎片或者抗生素,不是好方法。结果通常有两种,一是服用化学药物一周左右之后,感冒康复。其实不吃药,感冒也会一周左右好,不相信你可以试一下。再就是,感冒症状没有了,但是有持续不断的咳嗽,这其实是把病菌压到器官或肺里去了,根本不是真正的康复,相反咳嗽是感冒严重之后的表现,身体已经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你如果吃对了治疗感冒的科学中药,所有的问题应该会在两天之内得到解决,是不是很奇妙?
  答复 李宜和 uv45 两位老师,六经辨证属于伤寒论学术系统,本帖是面对中医初学者的幼稚园水平级讲座,难免贻笑大方。如有更高要求,敬请参阅专业书籍。“感冒”一词,遍传街头巷尾、妇孺皆知,乃是外感冒风之省称。明代名医戴元礼之著作《证治要诀·卷二》中注解曰:“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后世医家于此症著述颇丰。风寒、风热明确之辨证分型,最晚不晚于明末。非如君言:“感冒肯定是西医的说法”。
  班门弄斧,小引一例。冀望各位于学术勤加考据探究,深入典籍,智慧如海。
  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民国时期的医学名家余无言老先生,在《伤寒论新义》一书的自序中,曾经提到对经文注释时首先要有“以经注经”的严谨态度,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来理解发挥,才不至于走上邪妄的道路。什么叫“以经注经”呢?就是在理解经文时,征引经典的其他条文,或者与经典同时代的书籍,来推理疑难的语句,就叫做“以经注经”。我们先不追究《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至少它最后被修订完善的时期可以判定是在汉朝,我在读《内经》和《伤寒》的时候,都喜欢抱一本《说文解字》,这是汉朝的字典,我们通过它才能了解古人到底想向我们表达何种意思。
  “恬澹虚无”,这四个字历来有很多解释,最近听一个讲座,里面的老师说,这是四个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老师说根据他的考证,恬的意思通舔,是自我疗伤的意思。我听到这里禁不住哑然失笑,老师的学问还真是广博啊。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文解字》里是怎么说的。
  “恬,安也。澹,水摇也。”咦?恬要安静,澹又要摇动,到底是要怎样啊?嗯,同学,你理解错了。澹这个字,现在有的本子上把这个字写成“淡”,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澹字的本意是水波摇动的样子,这个词组的主体是水,而不是动。水为什么会摇动呢?“靡微风,澹淡浮”班固在《西都赋》里如是说。因为风吹过它,因为你碰过它。水是顺从的,用方的瓶子盛它就变方,用圆的杯子盛它就变圆。在这句话里,澹是为了形容顺从才被用到的。恬澹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安静而顺从。笑。你看,这是多么温柔的境界啊,我们中有谁能够做到?
  虚无这两个字我们现在还在用,虚是中空,还有个壳子在。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连壳子都不在了。李注:“虚无者,虚极静笃,即恬澹之极,臻于自然也。”恬澹到极点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在恬澹时期“我”是水,还是有形有质的,还会流淌,还有波动。如果进入了虚无的状态,“我”这个观念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却是无处不在,因为“我”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这就是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人能做到一切顺随自然,按照规律办事,“精”和“神”就不会被无端浪费掉,当这两种能量充足的时候,肉体就象罩了一个保护罩,一点缝隙都没有,再厉害的疾病也无法侵袭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以,真正的“不生病的智慧”,不是教你怎样吃补品,怎样服鱼生,怎样敲敲打打,而是教你学会顺从天地自然。人类对自然多一份尊敬和服从,就会少一分疾病和痛苦。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刚好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大步行进。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李注:真,天真也。大家说,最真实的东西是什么?美元么?那不过是一张绿色的纸片。黄金吗?那不过是一种地下的矿藏。从我们肉体的角度来看,最真实的是天地自然,还有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游戏规则——道。它严苛平等,赏罚分明,锱铢必较。如果谁破坏了游戏的规则,必然会受到最恰当的惩罚,丝毫不差。所以,我们说“道”才是最真实的所在。
  最顺从“道”的人,才是最真实的人。他通过服从,认识了“道”的游戏规则,所以能够掌握并且预见到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精”和“神”不但不会被无端浪费,反而能够得到补充。这些充沛的能量不断地滋养和守护他的“神”——那种对我们来说极易流失和熄灭的生命光芒。此时,他的肉体已经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所以能够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这就是他顺从“道”修行养生的成果。
  
  道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神仙的名目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这么多的神仙从哪里来?都是从人中来的。坊间传说的八仙,每个都曾是世俗中人,他们因为种种机缘,学道、顺道、修道、得道,通过实践把自身与天地融为一体,吸收了宇宙间的能量补充到“神”,当“神”强大到可以摆脱肉体束缚的时候,就大功告成了。所以真正的神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如同庙堂的泥偶,褒衣博带,面目慈祥的呆立在神案后享受香烟纸火。而是一种没有形态又无所不在,可以自由的往来于天地宇宙之间,继续寻求最高尚最深刻真理的生命形态。
  
  古人向来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为什么?生命太精彩了,宇宙的奥妙太多了,短短的几十年根本就探索不完嘛!活的越久,见识越多,才越快乐。上从秦皇汉武,下到黎民百姓,几乎都对长生不死有着几乎疯狂的痴迷。四大发明里面,有一半是方士们研究不死药之时发明的副产品。
  可是到了现代,人就不这么想了。觉得生命真没有意思啊,经常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啊?他的生命里没有智慧的光明作为向导,人生就失去了追求的力量,从而变得索然无味了。我劝他们要好好保养身体,他们说,不用啊,我活到四十岁就可以死了。这样的人生还真是悲哀。只是,你二十岁的时候可以说这么潇洒的话,等你到了四十岁真正罹患了不可挽救的疾患的时候,也许会比谁都怕死的。真的,这样的人我在临终关怀所见得多了。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当意识到死亡正在慢慢逼近的时候,少有人是真正不怕的。我们现在不奢求修仙成道、长生不老,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百年,顺利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答复 艮背行庭 老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若世间人皆能发大乘心,如来何苦说法四十九年,开八万四千种法门?
  若以最上般若附会黄老之说,如以七宝珠玉装点圊园。随缘教化可矣,不必陷沦如斯。
  很多人问到膀胱经走向的问题,集中解答一下。同学们还真是好问能学啊,先赞叹一下。笑。
  其实这里是我说漏了嘴,讲了不该讲的东西。相信关注这个问题的同学,都是读过一点经络普及书的,知道什么经络走向阴升阳降的道理。首先大家要明白:人,包括动物的身体是这个世界上最细微最精密的构造了,无与伦比。经络不象各位想象中那么简单——好似一根下水管道,气血精津都在里面哗啦哗啦的绕来绕去。如果这么简单,用几根橡皮管子就能造出人造人了,还去搞克隆技术做什么。每种能量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轨道和运转方向。其中的奥义,如果能熟练掌握,杀人活人易如反掌,比如点穴术。所以,这些知识历来被医、道两家看成是洪水猛兽,不肯轻易传授,被当做最终极的秘密予以保守。我也是在跟随几位老师学习的时候道听途说了几句,怎么趸来怎么卖而已。
  如果让我对膀胱经的气血流向做一个详尽的解释,实在是逼鸭子上架。不过我不妨给大家留一根引线,也许有心的同学,能顺着引线钓到大鱼,笑。
  《灵枢经·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上节条目: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而强者.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三个部分,可以合在一起讲,联系上一次讲到的“真人”境界,说的是修道者四种不同的level。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其实这四章经句里面暗含了一个判断评价的标准,还没有发现么?仔细找找看。对了,那就是修道者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真人“提挈天地”,至人“游行天地之间”,圣人“处天地之和”,贤人“法则天地”。
  真人是把天地看成玩物的,你看提、挈这两个字,都是以“手”作为偏旁。天与地,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星球,在真人的眼里就象一个手把件一样,是可以翻来覆去,把玩戏弄的,这确实已经到了“神”的境界了。
  至人就要差一些,他还摆脱不了天地的束缚,但是可以摆脱地心引力,天上地下随便他玩,在地球上没有他不能到的所在。另外,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的异能,我们可以称之为“仙”。他们虽然要比“神”低一档,但也还是很牛气的。黄帝很有意思,他用了一个“强”字来形容“至人”,看来他还是经常有上bbs的啊,囧。这样的仙人,如果继续努力的话,就可以修炼到神人的境界。
  “圣人”就不过是比较聪明的人类而已了,他们懂得趋利避害,是好的养生学家。吃绿色健康食品、按时作息,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低调、沉稳。工作状态放松清闲,没有什么思想负担。以心态平和愉快为追求,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满足,这样的人想要保持健康长寿是很容易的事情。
  你看,做个圣人是不是还蛮容易,现在电视广播里巴拉巴拉每天讲,教你怎么怎么养生,都是在教你怎么做个圣人呢。按照这个标准,我暗自思量一下,自己也能算半个圣人了,哈哈。做到了圣人的程度,去搞个讲座,那就是【圣人之教下】,还记得这一句么?我们正文第一节讲的就是这个。
  不过,理论上的东西,历来都是说得容易做起难。看似很简单的要求,有的时候我们实在是很难做到。不但是外部环境的阻挠,还有我们自身的习性使然。我十一二岁就跟祖父开蒙学内经,到20岁的时候,有些篇文条目已经能够做到了然于心,可是自己连半句话都做不到。前面,joanna_wangs 说TA为了买漂亮衣服,所以总想着拼命赚钱。我20岁读大学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啊,天天想着买新款的energie,还有evisu啊什么的。那个时侯为了这些没用处的东西,不知道糟蹋了父母多少钱,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圣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被服章”,只穿合适自己身份的色彩和花纹的衣服,而不以向世俗炫耀为乐。炫耀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是害怕被忽视、鄙夷,同时又希望得到关注、赞赏。内有忧思,外有所求,人就不“真”了。为了别人去“装”,其实也是在“做假”,这样的话就已经离开“道”很远了。
  我们平时说,小孩子“天真”。小孩子是很真啊,他们对吃和穿都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的,他们追逐的是内心真正的快乐。你看他们玩泥巴,玩一下又用脏手去抓糖吃,弄得满身都是泥巴。我们大人看起来又脏又无趣,可是他们就玩的很开心啊,乐此不疲的。我们大人讲究卫生,动作要高贵典雅,吃个点心又怕奶油落在礼服上,看起来是很美好的事情。那我们和小朋友比比看,谁会更开心一些啊?你走在路上用心看,十个小朋友有九个笑得很开心;十个大人里面没有一个是不皱着眉头的。我们虽然穿着漂亮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还是会不开心,还是动不动就想和别人吵架。我搭巴士的时候,如果想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就要笑一下,身边的人都会用怪异的眼光看我呢,笑什么笑啊,神经病。你看,他自己痛苦,也不准别人快乐。
  内心真正平静安详的人,比如我,哈哈,都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自己活得开心舒服,才是最好的事情。我现在一个周下来都懒得剃胡子,剃胡子做什么,要给人看我有多干净嘛,我干不干净关你屁事。穿30块一件的地摊货,片儿鞋,乱头发,和经常来我家收废品的老伯走的是一个路线。有一次我这个样子去那个高级商场给朋友选礼物,是gucci还是buberry来着,忘记了,进去之后没有一个人搭理我。我说,你拿那个香水给我看看。导购小姐老不情愿的拿了一下,还不忘叮嘱我要小心些,别摔了。我喷一点在手背上,想分辨一下香料味道的时候,导购小姐的眼珠子快都转到540度了。结果又看了几只,最后买过。刷卡的时候,导购的笑容明显就变多了,还欢迎我下次再来。我不知道我走之后,她们会不会议论,这个土鳖要买香水来做什么。世间的人都太在乎表相了,所以忽视了最内在也是最真实的那些东西,只是觉得这样的生命有些可怜。曾经拜访过一个老师,真的就是能够打破表相束缚的那种人,穿的不太干净,据说也不太常洗澡,但是身上并没有怪的味道。每天去马路上捡些瓶瓶罐罐,换了钱去买馒头吃,如果遇见别人吃剩下的东西,他直接拿来吃,连捡废品的工作都可以省了,每天就吃一餐。回到家就守着一屋子的书,读书、写书。那真是圣人,我比不上的。我虽然要求衣能蔽体、食可果腹就可以,没有什么太高的标准,可是别人吃剩下的,我还是会觉得有些脏。老师不一样,他把一切的执着都已经彻底放下了。所以他晚上读书,写字都可以不用灯的,你能想象么?如果人愿意舍弃一些东西,他必会得到另外一些新的东西。
  圣人讲了这么多,接下来就是贤人。贤人们“法则天地”,他们虽然仰慕“真人”,但是自身的修养认识还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只是能够遵循自然的规律而已,既便如此,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其实也已经是修道的一种形式了。这样的人可以对生命有所帮助,但是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依照这个标准,一个好的中医师是可以被称之为贤人的,利用自己的学识,按照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去治疗疾病。但也不是所有的病都能够治好,有些时候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圣人是根本不会得病,贤人会得病,但是他懂得得病之后如何去治疗。在看这个帖子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朝着贤人的方向,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了,请大家起立鼓掌庆祝一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