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之死

  等到孙膑去了齐国,因为确实太有才,所以齐国著名将领田忌立马赏识他,并以贵客的待遇与之交往,为感知遇之恩,聪明的孙膑也立马设计出了一种标新立异的赛马规则,让在赛马中从未赢过齐威王的田忌大发了一回,赢得了久违的胜利,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赚到的比以前输掉的还多得多。

  有了这么威风的赛马操作,孙膑当然便由此爆得大名,让喜出望外的田忌笑得见牙不见眼,还趁热打铁把“鬼点子”特多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与他认真探讨兵法之后,也是眼前一亮,颇为赏识他的兵法修为,可谓是相见恨晚,立即拜他为军师。

  而随着孙膑在齐国的得宠,也预示着孙膑的师兄弟庞涓人生恶梦的开始。毕竟曾经信错了“历史伪善者”庞涓而吃尽苦头的孙膑,也绝对有理由向这位嫉妒成性的“好兄弟”报仇雪恨、讨还血债,何况出身军事世家浑身是计的孙膑,也早已技痒难耐,渴望在战场上淋漓尽致地计杀仇人,那样的报仇更是显得有技术含金量,胜得更加痛快,更有成就感,况且这还是两大国之战争游戏,玩起来绝对也更有历史纵深感。
  晚安
  果然,初出茅庐的“战争机器”孙膑,立马就给世界军事宝库贡献了一个光耀千古令人亮瞎眼的经典作战案例,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现在还被广泛引用于各行各业的“围魏救赵”,它也是孙膑用兵生涯中著名的“两陵战”(即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之一,而马陵之战的“隐强示弱”更是直接要了盲目乐观的庞涓的命,让憋屈了很久的孙膑痛快淋漓地报了仇,桂陵之战的“围魏救赵”更是古代中国三十六计中最精彩、最有想象力的智谋,妙就妙在那种不落俗套的反向思维、出奇制胜,可谓是令人脑洞大开的新颖战争游戏,由此身残志不残的孙膑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最奇妙的“计谋集成块”。

  以下,我们先来叙述让孙膑一战成名的桂陵之战,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孙膑与庞涓的第一次战场之狭路相逢,也直接催生了三十六计第二计之“围魏救赵”的华丽出世。

  话说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比较弱小的卫国(一说中山国),让其签了城下之盟,成了亲附赵国的“卫星国”,这就激怒了利益受损的魏国,因为这叛变了的卫国却是曾经向魏国进贡的小弟,所以被“剃了眼眉毛”的魏惠王自然十分震怒,后誓死要向不给面子的赵国还以颜色,于是派大将庞涓以五百战车浩浩荡荡讨伐赵国,急围赵国都城邯郸。
  晚安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国军队,眼看国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自然是手忙脚乱,直后悔贪图小利得罪魏国招致报复,才招来了这可能的灭0国之灾。无奈之下,只好求助盟国齐国出面相救,事成之后必有重赏,云云。

  这救场如救火,何况又有重礼相赠,齐国自然十分愿意帮忙,也很想成就霸业的齐威王,立马就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火速前去打救赵国。这也就给了很想报恩雪恨的孙膑对垒庞涓的历史舞台,让他有了浮出历史水面的有效载体,原本很欣赏孙膑的齐威王是想让其独当一面做主将的,但谦虚的孙膑却自愿做配红花的绿叶,以自己是“刑余之人不可为将”为理由,推荐自己的“恩主”田忌为挂0帅,他本人便优哉游哉地隐藏在背后做出谋划策之事。

  一开始,颇有一点匹夫之勇的田忌,也曾像此前赛马时的横冲直撞,一揽无余地以八万大军直取邯郸,一点矫情都没有,这个爽是爽了点,但副作用也挺大,弄不好是两败俱伤,所以很善于运筹帷幄的孙膑却表示反对,他认为硬磕魏军胜算不是很大,而且作为调解者只可智取不可蛮干,排解纠纷不能一味用强,正如劝架,更是不能亲自下场一起打架或拉偏架,这和握拳强打乱丝一样,只会越帮越忙,所以要派兵解围,只能跳出思维定势,避实就虚迂回包抄然后一拳击中要害,让其没有了再打下去的能力,自然就能结束战斗。
  晚安
  基于这样一种新颖的逆向思维,那么摒弃陈旧打法追求出奇制胜便成了最佳战法。于是很喜欢标新立异的计谋大师孙膑(比如他给田忌设计的不落俗套的赛马规程),立马建议田忌放弃直取邯郸参与打架的预想,而是趁着魏国军队重兵围困邯郸造成其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大好时机,挺进大梁,让魏国首尾不能相顾,以便迫使其撤回重兵保卫都城,然后“曲线救赵”,正是这种石破天惊的新颖构想,让后世惊艳并多方实践的“围魏救赵”战法瞬间横空出世,给中华军事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其的新颖独特和可操作性,所以得到了田忌和齐威王的赞赏和同意。于是当齐军到达魏赵交界之地时,齐军便立马变换行军线路,然后作为疑兵之计,孙膑假意让战斗力较弱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迷惑麻痹魏军,而齐国大军却迅速开赴大梁,形成围攻之势。

  其实说是围攻大梁,那也只是一种障眼法,真实的意图却是让回师救都城的魏国军队钻进孙膑预设的包围圈里痛击,这样既可解赵国之困,又能“围点打援”,歼灭魏军,可谓是一箭双雕。
  晚安
  果然,听说齐军在魏国地界搞事情,占据要地,甚至要围困兵力空虚的大梁,让带兵攻赵的庞涓也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撤离邯郸回国救驾,不料在回途中,又在齐军选好的伏击地桂陵遭遇伏击,一时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又没有提防的魏军便迅速溃不成军,大败而回,至此邯郸之围遂解,齐赵皆大欢喜。

  而此种智谋含金量很高的新颖打法,更是让默默无闻的“刑余之人”孙膑,一跃成为战国有数的一线战将,从此名满天下,胜就胜于那份令人脑洞大开的迂回包抄的反向思维,攻其必救之点(围魏),以此诱敌前来救援,让其钻入设好的口袋里,再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个措手不及(“围点打援”),出奇制胜,基本上胜利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想象力的新奇战法,之后还影响到了近现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大量“移情”于现代人的爱情或生活场景之中,很有生命力,也为曾经“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智商超群而致残过得很惨的孙膑,赢得了超越时空的艳羡目光,光荣跻身世界一流战将的行列。

  关于这个,果然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最佳注解。

  毕竟,一战成名的孙膑,又凭借着自己超凡脱俗的另类计谋,以“隐强示弱”的著名战法,于十三年之后又故技重施设伏于马陵,让仇人庞涓兵败自刎,一雪前耻。
  晚安
  那么,孙膑的马陵之战又是怎样隐强示弱、巧妙设伏再次战胜把自己害惨的庞涓的呢?

  所谓的“隐强示弱”,其实就是一句有点促狭的“减灶”可交代,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有心的战将也可通过观察敌方的开饭灶数判断得出敌军兵力。基于此,为了迷惑敌军,于是有意让其犯错而主动造假,明是减灶却是增兵,从而麻痹对方诱敌深入加以伏击。就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都让庞涓判断失误,从这也可以看出庞涓技不如人,只能愿赌服输。

  关于这,史曰: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大意就是说,公元前341年,野0心膨胀总想做盟主的魏惠王与赵国结成军事同盟,派庞涓发兵与赵军一齐攻打韩国。一时韩国军0情告急,遂向齐国求救。

  在此中军情背景下,颇为冷静的齐威王还是有足够耐心静待战局的变化,作壁上观,以便对后续有针对性地作出战略部署。

  
  晚安
  当看到魏赵势如破竹,韩国五战全败后,怕危及自己安全的齐威王才组军参战,继续以田忌与孙膑这对战国“梦幻组合”加持挨打的韩国,且还是炒起孙膑桂陵之战用过的“围魏救赵”之冷饭,又一次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去。因为孙膑很了解庞涓这位师兄弟的个性,比较刻板且容易骄傲自0大找不着北,再次上当也是在所难免,桥段不怕旧只要有用。

  果然,一听到齐军又一次趁都城军力空虚直奔大梁,庞涓又得乖乖地回师救急。其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这次孙膑虽然克隆了桂陵之战的战法,但却没有完全照抄,而是增加了“减灶增兵”的障眼法,以隐强示弱的“疑兵之计”,引诱很容易骄傲轻敌的庞涓上钩。

  “我知道他们三晋之兵素来剽悍骁勇,并因此轻视齐国,以为我们齐人都懦弱胆怯,可谓是声名在外啊。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就假意给他们装出了一个胆怯的假象,玩一玩心理战,以迷惑他们,诱其轻敌而败亡。兵法上也有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基于魏军一向瞧不起号称胆小不经打的齐军的心理,为迎合他们的张狂情绪,我们正好用一个减灶诱敌法,在进入魏境之后先设十万个灶,然后在第二天减到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到三万个灶,以此诱骗魏军,以为我们齐军因怕打仗而大量逃亡掉队并心生轻敌之意,进而再设伏打他个措手不及。”孙膑在认真观察分析战场形势之后,便决定在马陵设下埋伏捉拿庞涓。
  晚安
  果然一路追踪而来的骄傲庞涓,一看到齐军三天士兵逃亡了三分之二,胆怯之名还真不是“浪得虚名”,一番轻视之下也不多考虑一下此中是否有诈,轻骑冒进之下最终兵败马陵,连命都丢了,呜呼哀哉。

  话说足智多谋的孙膑知道庞涓上当之后,早已胸有成竹计算好庞涓追兵能够到达的人数,以及追上自己的具体地点,孙膑不仅估计出了魏军的大致行军速度,还准确算计到了他们应该在天黑之前赶到马陵,而且通过地形观察,马陵道路狭窄难行,旁边又多断崖险阻,可谓是易守难攻,绝对是打伏击战的不二之选,所以便果断在此埋伏兵马,把骄傲得不似人形的庞涓打个措手不及。如此周密部署,庞涓当然也是在劫难逃。这个正是兵书所云“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汇战”的精准应用,孙膑对兵法的运用可谓是娴熟于心,不是浪得虚名。

  而做好了伏击的兵力投入之后,孙膑还急中生智,让人把夹道上的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露出的显眼白木上面赫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准备停当之后,便命齐军善射的弓箭手手持上万张弩,一同埋伏在道路两旁,告诫他们“天黑之后见到火光就一起放箭”。果然天黑之后到达马陵的庞涓来到了削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有字,为了看个究竟,于是便钻木取火点燃火把来照明。这个正中下怀,成了夜晚“最亮星火”的魏军,无意间也成了齐军神射手的明晃晃的靶子,死都不知啥回事。
  晚安
  魏国士兵正在稀里糊涂地读着,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抓住难得机会万弩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顿时阵型大乱,惊慌失措,难以形成战斗队形,立马兵败如山倒。庞涓自知是自己轻率冒进惹的祸,看到败局已定,一死难免,无计可施的他只好悲壮自刎,临死前还心有不甘地说:“总算让这小子成名了(“遂成竖子之名”)!”打败了庞涓之后,齐军乃乘胜追击全歼魏军,还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由此名扬天下,“兵法修列”。

  马陵之战以要报仇的孙膑畅快胜出、以偿还嫉妒“原罪”之庞涓黯然被迫自刎而亡(一说是被乱箭射死)的惨烈结局收场,往日恩怨虽然是了结了,但由此造成的历史震荡和纠结,却不是轻易就能绕开甚至于“一刀两断”的,看似是一种普通的个人恩怨和报仇故事,但却给战国历史走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晚安
  皆因孙膑与庞涓都是当时能影响军事走向甚至于历史走向的顶尖战将,从表面上看,这纯属是同门师兄弟的单纯“上位战”,正如史评人钱德苍所言:“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斗智斗勇的结果,庞涓因“人类七宗罪”之一嫉妒而惹祸身亡,孙膑被害得身残隐忍多年苦等报仇雪恨机会,最终手刃仇人的孙膑大仇得报还藉此成名,应该也是心情畅快的,但是作为交战两强国的核0心战将,两人之斗法始终都影响到了所代表国家的军事实力与政0治实力,就一个孙膑策划的报仇高潮部分马陵之战,“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战国策》)损失十万之众的魏国经此一役,损失惨重,可谓是元气大伤,也失去了争霸筹码,没了霸主地位,虽然齐国能在胜出之后短暂称霸东方,但两败俱伤之下,通过商鞅变法变得强盛的秦帝国待机崛起,进而以张仪的“连横法”把互斗变弱了的六国各个击破,一统天下,冷手捡了一个热煎饼,始料不及。而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据说商鞅、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门徒之一,“鬼才”鬼谷子也可谓是老顽童周伯通所玩的“左右互搏术”的鼻祖,而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老鬼的“左右互搏术”的最佳CP。

  所以,由此有人说孙膑和庞涓两个人都失败了。
  晚安
  因为,尽管表面上孙膑是胜利了,但他们效力的国家都失败了,都成了秦国的牺牲品,个人恩怨祸及了国家安危,有点得不偿失也。

  当然,两国最后覆0亡还有其他原因,而且也不能单纯指责孙膑不够大度,毕竟潮语也有云:“不经别人苦,莫劝他人善”,正如某些历史研究者所说:“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楚,以圣人道德的思想来劝告他人,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一件事情。”

  不过,“孙庞之争”确实是历史副作用较大,因为孙膑成功报仇后顺便把魏国实力削弱,只是“表面上看为齐国争霸带来了一丝先机,但熟悉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最终秦国后来居上,并且建立了大一0统的封0建帝0国。”(网友语)

  毕竟,鹬蚌相争,最终是秦国得利也。
  晚安
  坑0杀四十万赵军杀0人如麻的白起自裁身亡

  古代哲人老子说过这样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夫乐杀0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毕竟杀生太重阴气郁结,那怎么说都是不大吉利,至少在经历辉煌的长平之战坑0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之后,作为大秦战神(且既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又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的杰出军事家),却没有享受同等的荣耀,还因功高震主惹来君臣猜忌,最终以手刃赵卒数十万的那双厉害无比的手,亲手自裁结果了自己,人生以悲剧收场,大有古诗“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的悲壮意境,不知道临死时他后悔做了大秦万劫不复的“杀神”了没有,杀0人而“被自0杀”,这果然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伤人又自伤,杀0人而不得志,甚至连命都赔上了,睿智的老子可谓是一言成谶。

  那么,战绩彪炳千古的了不起神将白起,怎么就落下了个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了呢?这个就得重点从白起所处的历史背景所造成的个人性格悲剧,以及让其奠定了史诗级“历史殿堂人物”地位的长平之战说起。
  晚安
  话说白起是楚平王嫡孙白公胜的后代(此外还有其是秦武公之子公子白的后代等其他说法),也算是出身名门望族,有王室背景的他,以及“代为名将”的显赫世系,自然是和出身类同的孙膑一样天赋过人、桀骜不驯、熟悉兵法、善于用兵打仗,而且十分幸运的是,他出生和成长时期的秦国,也早已国力强大,有问鼎天下的霸业资本。其时的秦昭襄王(也称秦昭王,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通过几次著名的战役,把其他几国揍得满地找牙,也显示了天下霸主的雄姿,而很有那么点军事天才的白起,也幸运地担当了其中的主将。

  却说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雄心勃勃想做“天下霸者”秦昭襄王,因为东扩需要要东进,却被韩魏联军扼守崤函古道以阻,秦王大怒之下,立即任用秦相魏冉推荐的白起为主将,对垒“阻人发达”的韩魏联军。初出茅庐的白起一上任,就凭借雄厚的军事资本,秀出了自己足智多谋的一面,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不与严阵以待的韩魏联军正面碰撞,而是另辟蹊径绕至对手后方,先弱后强多次击破韩魏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然后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歼敌皇皇二十四万人,这就是让白起脱颖而出、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战后他也因战功显赫升任国尉
  晚安
  伊阙之战一出手,就灭了韩魏联军超过二十万人,如此有想象力的庞大数字,当然也为他后来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并以坑0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历史战绩,毫无历史争议地获得了一个“人0屠”称号,这样的杀0神称号除了令人胆寒,也顺便给功高震主的白起带来了杀身之祸,毕竟曾经为刘邦六出奇计安天下的陈平,都担心自己的奇门阴招会祸及子孙,何况手上积聚如此之多的冤魂的白起,那种“报应不爽”的担忧,绝对是有的,他又是那么的桀骜不驯有个性,连君主的命令都敢抗拒,不得好死自然也是在预期之中。可怜一生领兵三十年、夺城七十座为秦国完成天下霸业作出极大贡献的白起,就在君主猜0忌、同僚嫉妒的情况下,用自己锋利无比、杀人无数的神剑,亲身结果了自己,这个悲剧意味也太浓了。

  那么,为白起带来骄人战绩又惹来杀0身之祸的长平之战,是怎样的一种惨烈战争呢?

  据有心者统计,白起一生杀生近百万,其中伊阙之战、攻魏之战以及长平之战都在十万之上,尤其是长平之战超过了四十万,几近白起杀生数的一半(一说达到了四十五万),据此成了史上最佳“杀人魔0王”(还真是唐诗“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最佳诠注)。
  晚安
  那么,为何白起如此热衷于杀0人事业以斩首为乐呢?这个就得追溯到鬼谷子另一门徒商鞅身上,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的。

  关于商鞅变法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这也是当时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秦国得以飞速发展的契机,尤其是通过“商鞅新政”武装的秦国,军力还得到了极大提高,就因商鞅新政中的“奖励军功”规定,即按斩首数量来赏赐爵位、田地、官职,所谓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原本就十分尚武好战的秦兵自然是跃跃欲试,是吃干饭还是喝稀粥就看这一回了,在军功和官职的诱惑之下,秦兵自然成了嗜0杀无度的虎狼之师,战场也变成了屠0场,即使作为主0将的白起想阻止都无济于事,没有军功你什么都不是,所以手下为了功名而滥杀无度的罪名,也顺便入了白起的数扣到了其头上,既然秦兵成了屠0夫,那么统兵的白起自然也成了“屠0夫魔0头”,推脱不掉的历史责任。这个既是制0度的悲哀,也是白起的悲哀。

  所以,基于如此的制度设定与战法,那么长平之战的坑0杀四十万就有了切实的“制度保证”,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毕竟被训练成了超级“杀0人机器”的秦兵,为立战功杀红了眼那也是可以预见。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评价白起时,大致曾说“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天下为止,约战死200万人,白起杀了一半”,但却缺少证据支持。

  
  晚安
  曾经有人怀疑数字的真实性,在那种没有现代武器和经济0制裁手段的冷兵器时代,要坑0杀现代中等城市人口的规模谈何容易,何况仗打到最后也损失惨重的秦军,是否还有余兵余力搞起这种规模宏大的“杀0戮工程”,确实值得追问,毕竟也有考古资料显示,长平古战场尸0坑的尸骨都是死后堆起来的,很多不是活0埋,不过白起的杀0人如麻却是被坐实了的。

  要说长平之战变成惨烈的疯狂杀0戮,也是有其发生的深刻历史背景的,最主要的是想争霸天下的秦国输不起,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秦国几乎是顷尽全国兵力,征发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参战,如果不能全胜,给赵国以毁灭性打击(包括杀0降),让赵国东山再起的话,那么秦国的一统江湖美梦便会烟消云散,绝无翻盘可能,何况是杀0人成瘾以追求军功为唯一目的的秦兵,不管是杀死或活0埋敌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数据之大也是可以预期的。

  历史上,秦赵两国曾经为了自己各自利益“渑池会盟”,也成就了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之类将相和的历史佳话。

  但是,处于战事频繁、利益纷争的战国,各国之间的所谓会盟,也只不过是为本国利益的暂时妥协与勾兑而已,争取一点有利的战争时空,然后当利益再次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殊死火拼又会水到渠成。
  晚安
  基于此种并不单纯的结盟目的,当秦赵结盟的“蜜月期”未过(或且说甚至没有蜜月期),各种合谋连横就暗流汹涌,以追求军功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白起到处攻城掠地,此时六国疲于奔命,各自遭受实力强横的秦国的攻击,此间白起还大破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华阳之战就斩首十三万,大获全胜。

  华阳之战后,白起带领的虎狼之师更是愈战愈勇、捷报频传。那也是白起生命中最惬意的时光,直到秦赵的“上党之争”并由此爆发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不仅创造了一生中的最佳杀0绩,还由此将相失和、君臣猜0忌,自己也终于从战争高地重重跌了下来,直至赔上了卿卿性命,可谓是得不偿失,果然军功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不小心割死你没商量。

  那么,秦赵的“上党之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华阳之战赵、魏、韩三国完败之后,白起继续率军猛攻韩国,仅陉城之战就斩0首五万,长驱直入的秦军还于公元前262年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战略重地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也被有效断绝。
  晚安
  眼看上党守不住,韩桓惠王只好忍痛割爱,下令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出,以换取秦国罢兵。居然“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不愿做亡国奴的硬气冯亭却不想降秦,然后密谋把上党献给赵国,先以归附之名向赵国伸出橄榄枝,向其示好以换取韩赵联盟共同抗击秦国。

  不战而收获别人土地,有这等便宜捡,收到了冯亭请求之后,赵孝成王当然是笑得合不拢嘴,正准备笑纳,却遭受了平阳君赵豹的极力反对,认为此中有诈,冯亭这是要赵国陷入不义之地,借献地之名行嫁祸之实,好让秦国调转枪头攻打赵国,以解韩国之危,因此接受上党所带来的祸害比得到的好处要大得多。

  这个,从后来因为接受上党而爆发的秦赵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来判断,基本上也算是准确。

  那么,既然是这么个亏本买卖,这种得不偿失的事为何后来又被赵王采纳了呢?

  原来,这此中居然有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的“功劳”。
  晚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