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向中国倾销有害鸦片,本来就是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人打开中国门户预谋已久的阴谋诡计,加上获利丰厚,获取既得利益的英国绝对不会因林则徐的一纸声明而乖乖听话,自断财路,继续阳奉阴违在广东沿海大做鸦片走私贸易,且拒绝交出手中绝大多数鸦片。
面对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和蛮横态度,早已下了禁烟决心的林则徐当然也是毫不手软针锋相对,立即派人包围做不法贸易的外国商馆,下令捉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看到鸦片贸易受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鸦片战争中“如雷贯耳”之名字),立马前来商馆策动烟贩子不要交出鸦片,同时想带走颠地。
对于洋人的阳奉阴违,心明眼亮的林则徐早已看穿看透,尽管他们迫于清0廷高压象征性地交了1037箱鸦片,但停泊在伶仃洋海面上的鸦片船却还有26000箱鸦片左右,可谓是以小博大,想蒙混过关。所以心里有底的林则徐,立马也不留情面地揭穿了英国鸦片贩子的瞒天过海之计,还把义律以及想逃跑的颠地等鸦片贩子软禁在商馆里。
此时怒气冲天、气急败坏的义律看到大势已去,于是贼脑筋一转,以退为进玩了一不可告人的阴招,那就是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下令英国商船上缴鸦片烟,还煞有介事地宣布全部烟价由英国政府来赔偿,目的就是把处理鸦片之问题上升到国0家层面,借此恶化中英两国外交关系,从而为英国政0府此后发动侵0华鸦片战争提供有力借口,也为力主禁烟的林则徐被贬新0疆埋下了伏笔,可谓是阴0谋成分很浓重的一条毒计。
既然洋大人已经“认怂”,林则徐便下令把海面商船上的2万多箱收缴,等候发落。
接下来,便到了万众期待的虎门销烟之激动时刻。
公元1839年6月3日,这天天气晴好,林则徐也心情大好地下令把收缴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鉴于以往销毁焚烧后的鸦片渗入地下还可回收,明显烧得不够彻底,于是此次林则徐特别向有经验的人取经,把焚烧的鸦片加上海盐和石灰,让其彻底渣沫化无法再用,就这样经过23天的销毁,在浓浓的烟火之中,才把多达二百多万斤的害人毒品全部有效销毁,可谓是大快人心,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同时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而虎门销烟那万众欢腾的动人历史场面,更是沉重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赢得了民族尊严。
虎门销烟也可以说是林则徐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让其瞬间成了闻名中外的伟0大人物,为此受到道光帝的亲切嘉奖。
只是,福兮祸所伏,因为倾销鸦片本来就是英国打开中国门户的强力手段,而且禁烟让鸦片贩子损失惨重,于是包0藏祸心的英国趁机发动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最终战败的清廷迁怒于强力禁烟的林则徐,基于此种历史背景和历史纠结,林则徐被洋人毒0杀的传说也顺利出笼。
既然获得了入侵中国的极佳借口,早有瓜分中国狼0子野心的英国,作为列强侵华的“马前卒”,便于1840年悍然通过了侵华战争的决议案,组成了包括义律在内的远征军领导层,以48艘舰船4000军人从印度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高大上”地美其名曰保护国际贸易的公平性。
战争初始,由于林则徐防御及时措施得当,曾让张牙舞爪的英国侵略军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且连战连败,无奈之下英军只好改变进攻策略和路线,放弃“难啃骨头”广东,沿海北上攻陷防守薄弱的武汉定海,然后挥军进抵天津大沽口,威逼大清统治心脏北京。其时的腐0败清政0府看到自己的统0治权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为了自保立马低下高傲头颅,在派人紧急议和的同时,曾经因禁烟而嘉奖林则徐的道光皇帝,此时也立马成了史上最炫的一条“变色龙”,把禁烟有功的林则徐作为换取英国息兵的“替罪羊”, 以“办理不善”为名顺势革职查办,最后便是远流新疆,让其走进了人生深渊。也正是在赴戍途中,林则徐写下了那首忧国忧民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励志诗。
那么,远贬新0疆的林则徐,为何后来又深陷洋人投0毒而死的传说之中了呢?
原来,在新0疆受苦几年之后,林则徐又获得了清0廷的启用机会,在历任了西北、西南的巡抚、总督要职后,因为镇抚广西反0清拜上0帝会起0义的需要,清0廷又于1850年10月任命其为钦差大臣,风风火火地赴广西弹压洪秀全的金田起义,不料刚心急火燎地行到广东省普宁行馆,却突然旧病加剧,旋即于当年11月22日迅速死掉,享年66岁,死时还凄厉地三呼“星斗南”,让人迷惑不已甚至疑窦丛生。
所以,对于一个即将统领广西甚至总督两广的重要政0治人物的突然死亡,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作为他当时的贴身幕僚刘存仁,后来也通过多年的多方取证考查,言之凿凿地直指林则徐是被人恶意投0毒致死的。
支持毒0杀的人认为,作为中国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的独特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在劫难逃的理由,何况其时他又有即将总督广东广西的趋势,对于因其虎门硝烟而损失惨重的不法洋商,鉴于林则徐可能再次断其财路的巨大忧虑,进而恨之入骨地买通厨子投0毒谋0杀他,一了百了,那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不然一个原本就“病入膏肓”的重度病人,清廷也不会在知悉他的死讯前还要让他署理广西巡抚之职,总0理广西“剿匪”事务。
尽管之前他是有疝气之病,但并不影响他的正常工作,却在两广任上一命呜呼与世长辞,且暴0毙的表面证供居然是常见的痢疾,是因食用了巴豆导致腹泻不止虚脱而亡,皆因督师广西的林则徐又即将督抚广东,所以广东十三洋行总商会会长伍氏(曾被老林修理)除此而后快,让人投0毒害0死了他(被收买的厨子郑文发在林则徐食用的鸡丝粥里加了巴豆、黄蜡等药,郑后来也被灭口了)。
而从林则徐临死时那“星斗南”的怪叫,据考证便是洋商聚居之地“新豆栏”之谐音(福建方言“星斗南”与“新豆栏”的发音相同,一说是“星豆栏”,广州十三行附近一条街的名称,林则徐是福建侯官县人)。
当然,对于毒0杀的说法,从来没有正史支持,《清史稿》本传只简单一句:“行次潮州,病卒”。而《闽杂记》载曰:“公患痔漏久,体已赢,至是力疾起行,十一日抵潮州,复患痢,潮守刘晋请暂留养疾,不可。次日遂薨于普宁行馆。”甚至于新近发现的史料也说林则徐不是被毒0死,且林则徐长子林汝舟还认为“林则徐的死因不是被毒0死也并不只是腹泻”,还牵涉到医生的用药过失而致死(老林死时陪同他的是他的次子林聪彝)。
总之,一代爱国名臣就这样扑朔迷离地告别了人世,死后更是聚讼纷纭,到现在还是谜一般的存在,谁都说不清楚,陡吊后人胃口,但他的不幸逝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让人唏嘘不已。
猛张飞憋屈死于脾气大?
作为三国猛将,张飞的刚猛火爆的脾气也是远近闻名的,而他的意外暴0死(其实从其性格特征来说他的暴0死也不是令人太感意外),与他同样是“万人敌”的关二哥相比,关二哥对自己的士卒部下体恤有加却对士大夫横眉冷对,他老哥可好,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且对部下动辄打骂,连大哥刘备都看不下去了,连忙劝其不要那么臭脾气,动不动打骂士兵,不然的话日打夜打又留其在旁侍候,保不准哪一天有心存怨恨的会调转枪头对准自己,等于是给自己安装了一个贴身的“定时炸弹”,“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
果然,以后历史的发展正好应验了刘备的话,张飞最终被心怀不满的部下在睡梦中割去头颅,憋屈地死于自己不良的情绪管理上。
其实,关于他的死,正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只讲是其部将张达、范强(《三国演义》误写作范疆)所杀,“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可谓是惜墨如金,只寥寥三字,你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兔崽子用何种方式结果了猛张飞,所以也给了野史和演义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张飞的遇害故事便变得神秘而富有想象力起来。
既然正史难开金口,以下我们就结合把张飞之死讲得最绘声绘色的《三国演义》之故事细节一并用上。
关于张飞,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不陌生,这个长坂坡上一声吼就让曹操几十万大军吓得半死拼命撤退的“神人”,在真实历史里也是赫赫有名的蜀汉名将。张飞在正史中的威风事大致就是“当阳挡曹军,义释严颜,击败魏国名将张郃”,他既是蜀汉先主刘备的结义兄弟,又是刘备儿女亲家,亲上加亲的那种,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宠儿”,居然就有不怕死的部将趁其熟睡之时,把他曾经十分傲娇的头颅轻松割去,并把之当作最贵重的“见面礼”,投奔孙权去了。
那么,作为一个敬君子也应该比较有君子之风的古代猛将,怎么就被底下小人算计憋屈死去了呢?皆因其不同凡响的“历史脾气”和没有心机的大老粗性格,动不动发怒不恤士卒的结果,当然也把性命搭了进去,连死都不知啥回事。
当然,张飞一开始可能也不是这样,只是后来因为他二哥关羽意外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急火攻心之下,报仇心切的张飞才变得心浮气躁,常常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虐待下属,把怨气洒在部下身上。对此,刘备都为其捏一把汗,常常提醒他说:“你这样经常鞭打健儿,又让受尽委屈的他们侍奉左右,迟早会出事。”
果然,后来发生的事情应验了刘备的忧虑。
当然,对于张飞之死,很多人都形容是“咎由自取”,是他暴戾性格害死了他,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都直言不讳地点名批评他的暴躁无常,好体罚部下,《三国志》就说其“暴而无恩”,最终也只能是“以短取败”。因为以这么臭的脾气,还兼酗酒无度、逢人便打,不被反噬那才是怪事。谁跟这样不会体恤部下的领导谁自认倒霉啊,能忍的自然忍住了,但不能忍住的也只能以牙还牙让其在温柔乡里稀里糊涂死去,落下个英雄气短的千古笑柄,呜呼哀哉。
古往今来醉酒误事甚至因此丢了卿卿性命的大有人在,但作为一个知名武将却不是壮烈地死于战场,却是屈辱地死于醉梦之中,那才是令人津津乐道的终极原因。
说起张飞因酒而死,似乎与他的关二哥却脱不了关系。虽然张飞的好酒早就天下闻名,且醉酒误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当年在徐州曾因硬逼吕布老丈人曹豹喝酒不成而抽其五十大鞭,终被神勇吕布赶出徐州。
还好这次没有因酒丧命,但无酒不欢的他第二次发酒疯运气就没有第一次好了,直接憋屈地去见了阎王,也就是死都不知啥回事的那种,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是也。
却说张飞的第二次发酒疯,是缘于自己敬爱的关二哥突然败走麦城而被杀,最终是张飞因二哥之死悲痛过度而借酒消愁,怒气攻心之下加倍鞭打士卒,死于其皮鞭之下的也不在少数,以至于有生命之虞的部将张达、范强先下手为强直取其性命,所以说张飞是因关羽而死,后来的刘备之死,多多少少也是因为要为兄弟报仇引起的,这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桃园结义三兄弟,不能同日死但却死成了连环套,且此中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结义之酒、青梅煮酒、温酒斩华雄、佯醉战张颌还是因醉酒打人搞出人命,三人的历史命运几乎都与酒息息相关,可谓是“成也是酒、败也是酒”,令人唏嘘。
关于张飞醉酒打人丢命的历史故事,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所载,大致如下。
大约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骄傲轻敌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擒杀之后,消息传来,一时蜀汉群情汹涌,刘备、张飞更是悲愤不已,并誓死为兄弟报仇雪恨。作为国主的刘备,还愤激到了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且不顾比较冷静的诸葛亮、赵云的苦苦劝告,于一年多之后决意倾全国之力出征东吴,心浮气躁、一意孤行要为关羽讨还血债,踏平吴地。
其时,镇守阆中(今四川阆中)的张飞,一听到大哥大兵压境讨伐吴国,自然也是一呼百应,准备带领上万士兵从阆中出发,到江州与大军会合。
而张飞因为二哥的意外惨0死,此时也正整日沉浸于悲痛欲绝的情境之中,每天以酒浇愁以泪洗面,醉酒之后为了排解郁结之气,还经常不分青红皂白鞭打士卒,以此发泄深重怨气,下狠手之下,还有人被其活活打死了,场面十分恐0怖。
对于张飞的好打人,心明眼亮的刘备也曾苦苦相劝,说你一通不知好歹地乱打之下,自然会有人怀有仇怨,你还不知防备继续让他们侍奉左右,说不定哪一天会被人寻仇,这是“取祸之道”自取灭0亡啊。而对于大哥的好意提醒和善意劝导,粗心大意的张飞却没有当一回事,甚至连一点改过的心思都没有,酒疯一发继续以打人为乐。
其实人的性格是比较难以改变,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很多的时候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好言相劝而轻易改变,何况又是史上闻名的暴戾“酒王”张飞,不“喝酒致死”那才是怪事。
所以,不管是刘备劝还是诸葛亮劝,喝酒就发酒疯的张飞还是我行我素,打人上瘾,就因为二哥的大仇未报急火攻心啊。
其时,准备出征的张飞,急需置办一些白旗白甲让全军挂孝伐吴,于是心急火燎地限令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范疆)二人三日内造出十万白旗白甲,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侍候。
而对于如此之重的生产任务,不说在连年兵荒马乱生产力低下的三国时代,即使是放在当下,用现代化机器日夜赶工未必就能按质按量地完成,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强人所难。
故此,接到任务的张达﹑范强便十分委屈地提出异0议,且低声下气地央求张飞宽限几天,因为三天时间绝对做不来。原本这确实是正常诉求,但报仇心切的张飞哪管那么多,此时的他恨不得生出一双隐形的翅膀飞越吴境把孙权给砍了,所以酒气冲天的张飞,立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抗命的张达﹑范强迅速绑到树上,各打了五十大鞭,直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吐血不止,那个惨啊就不用提了。
“不说三天,二天都嫌多,我限你们明天就一定要置办停当,逾期就斩首示众。”打完之后,张飞还骂骂咧咧地给他俩下了死亡通知书。
听张飞这么凶狠一说,张达﹑范强也懵了,瞬间就被震得头皮发麻,反正横竖都是死,最后把心一横,两人一合计立马就有了先下手为强把张飞“咔嚓”掉的险恶用心,我死不如你死也。
所以,被打得半死的张达﹑范强恶向胆边生,反正自己都被他打得路都走不稳了,哪还有什么精力去筹备什么白旗白甲呀,到时完成不了任务,张飞也会要了自己的小命,情急之下便祈求老天爷开眼,让张飞当夜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以便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果力大如牛的猛张飞,让自己逃出生天。
果然,心情十分郁闷的张飞当晚又是喝得酩酊大醉醉卧床上,早有准备的张达﹑范强为了保命,趁机拿着匕首(一说短刀)悄悄地溜入张飞帐中,正准备手起刀落之时,突然发现醉倒床上的张飞怒目圆睁,让不明就里的他们吓了个半死,正准备逃之夭夭,突然却听到张飞一阵响亮的鼾声。
原来,这奇人张飞是睁眼睡觉的,一听到了张飞的雷鸣般的打鼾声,才知道张飞已经处于熟睡状态,所以他们才安心地将匕首刺向张飞,一阵狂刺之下把睡梦中的张飞刺死,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一代猛将以此种憋屈的方式告别人世,也算是奇事一桩,悔不该对部下如此刻薄凶狠啊,这个迟早是会出事的。
张飞一死,自知闯了大0祸的张达﹑范强也不敢久留,于是迅速割下了张飞的头颅,连夜去投奔孙权。
知道张飞已死,张飞军营都督便无奈送表给刘备通知其死讯,刘备一听不由大叹道:“噫!飞死矣。”(《三国志•张飞传》)
这大致就是张飞死亡的全过程,让人节操和眼镜跌碎一地,时为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而张飞一死,短短时间内就失去两个好兄弟的刘备,自然是气得失去了理智,并不顾诸葛亮的苦苦相劝,失心疯般地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孙吴为兄弟报仇,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自己也病死于白帝城,三个发誓同日死的三国英雄,却因不冷静的报仇死成了一个十分具有悲情色彩的“连环套”,这不仅是蜀汉的憋屈,更是历史的憋屈,冲动是魔鬼也。
隋朝名将贺若弼因逞口舌之快而惹来杀0身之祸
历史上,因为多嘴多舌而遭受人生毁灭性打击甚至于丢了卿卿性命的人物多如牛毛,所谓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正是不经大脑一时贪爽的致命结果,古代先贤鬼谷子也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后人说:“口可以食,而不可以言。”另一先哲庄子也有“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主张,类似于“出头的椽子先烂”或“枪打出头鸟”等哲思小语的意思,虽然不是直接说逞口舌之快会遭殃,但表达的意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教导吾辈凡事不能太逞强不能先出头,不然很容易先被摧残甚至于惹来杀0身之祸,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也。
而此时正主隋朝名将贺若弼,正是死于口不择言之上,呜呼哀哉。
那么,贺若弼究竟口出了什么狂言而招致杀0身之祸的呢?
贺若弼作为将门虎子,又文武双全,屡建奇功,且在平定淮南和隋灭陈之战中都有大作为,声名鹊起之后当然也很容易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的时候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了,早已忘记了古代先贤“孜孜淑淑,所以保终”的箴言,有时候张狂起来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到当帝王是空气,于是口无遮拦之下怼天怼地怼皇0帝,骄傲自满、自恃功高与上司争长短的结果,不仅被怀有忌讳之心的隋文帝疏远,最终还被有点残0暴的隋炀帝以“诽0谤朝0政罪”把他杀0掉,正所谓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不加约束地逞口舌之快,在某些特定地方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有丧失性命的危险的。
而最奇特的是,居然贺若弼与他的父亲都是因逞口舌之快而枉送性命,简直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最佳诠释,那么都是智商爆棚的古代良将的这对父子俩,为何就“前赴后继”死于自己的“大嘴巴”上了呢?何况吃了胡乱说话的大亏的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临刑前还孜孜不倦地教导自己的宝贝儿子要三缄其口,不要有事没事在领0导面前乱放炮,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会像我一样因一时口舌之利而死于非命,居然聪明过人的贺若弼还是没有吸取教训,没记得前车之鉴,情商不在线啊,所以有西方哲人也大叹道:“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也曾是一个以武艺高强、为人忠直的北周名将,当过金州刺史,却因为心直口快怨言频出(难道多嘴也有基因遗传吗),由此得罪北周权0臣宇文护而遭谄害致0死。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再重蹈覆辙,于是临死前的贺若敦便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话前一定要三思,毕竟皇权社会忌传是官场必修课,政0治高0压下人人自0危,曾经周厉王时代就到了“道路以目”噤若寒蝉的失语状态,言传不慎便会招来杀0身之祸,李林甫曾警告官0员不要胡言乱语,不然就会象乱叫的仪仗马一样被拉出去砍了,连上等草料都吃不到了。即使是三国猛将吕布闯进义父董卓的卧室与情人貂蝉调情,都不敢大声喧哗而是以目传情,可见忌传的重要性,不然死都不知啥回事。
正因为贺若敦因0言获罪,说自己军0功卓著却没有被重用,而被恼羞成怒的权0臣宇文护加害,逼其自裁,所以不能实现平定江南夙愿的他死前要自己的儿子完成自己的遗志,而要完成自己的遗志就必须要保住性命谨言慎行,不要再说太多怨言被人构0陷步其后尘。最后怕儿子印象不深刻,而煞有介事地用锥子向贺若弼的舌头猛0刺,顿时鲜0血直流。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为父亲的良心用心,贺若弼当然是记忆犹深,记在了心上的那种。
应该说最初的时候,贺若弼是能很好地运用了父亲用鲜0血和生命谱写的“保命秘方”的,还曾成功因忌传而保住了性命,果然是活学活用的一把好手。
却说贺若弼从父亲惨死的教训中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加上自己又能文能武本领过硬,很快就得到齐王宇文宪(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的青睐,爆得大名之后的贺若弼更是谨言慎行,生怕被嫉妒之人造0谣生事陷0害自己,父亲临死时的哀叹还历历在目仿似昨天,由于防意如城,所以也是相安无事。
到了周武帝的时候,由于太子品行不端还多加掩饰,看不过眼的上柱国乌丸轨出于公心,于是对武帝说:“臣以为太子文过饰非,不是当天子的材料,关于此事我也曾与贺若弼商议过。”武帝是一个认真的人,而且对太子的管教很严格,以期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下任皇帝,一听到乌丸轨如此一说,瞬间如坐针毡,连忙把贺若弼找来问个究竟。
一听到皇帝找自己,且煞有介事地问起了谈论太子的事,心中很是清醒的贺若弼自然不敢怠慢,虽然乌丸轨说的是实情,但鉴于太子的皇帝接0班人地位已经是板上钉钉不可动摇,相信武帝也不会因为太子的撒谎成性而动了国本换掉他,权衡利弊之下,所以就否认了自己说过的话,不然等太子真的成了皇帝,会够自己喝一壶的。
“据我所知,太子的品德学问都相当不错,且每天都有进步,看不出他有什么缺点呀。”很识时务的贺若弼连忙违心地撒谎道。
经贺若弼这么一说,周武帝也不再追问什么,倒是吃了哑巴亏甚至怀疑贺若弼有心陷0害自己的乌丸轨,十分愤怒地质问贺若弼为何食言而肥,贺若弼却云淡风轻不当一回事地答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贺若弼这一深谋远虑的未雨绸缪,果然也救了自己一命,后来太子继位当皇帝(即北周宣帝),自然是说其坏话的乌丸轨惨遭杀0害,而说其好话的贺若弼当然是保命成功幸免于难。
这个可谓是贺若弼坚决贯彻落实父亲保命指示的具体体现,执行效果也相当不错。只是随着贺若弼后来为隋文帝献上灭陈十策,还成了南下攻陈的行军总管,立功无数,地位显赫的贺若弼逐渐忘记了父亲的教诲,人性中那种争权夺利的致命陋0习也暴露无遗,毕竟血液中还是流淌着父亲“好放炮”的基因,好议论朝0政说人是非的贺若弼,终究不能把闭嘴慎言的好作风进行到底,后来还因埋怨自己立大功却不受重用,为待遇不公大放厥词而得罪杨坚父子,由此埋下了被0杀祸0根。
曾经在北周时期,贺若弼就因跟随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连出奇计而扬名立万,盛名之下却让有心立隋代周的杨坚忌讳,曾干脆利落地撸了他的官职让别人代之。
此后成了隋朝开国皇帝的杨坚寻求灭陈良策,在重臣高颎的力荐之下,贺若弼才有了咸鱼翻生的机会,作为行军总管的他率领隋军把南陈军队杀得大败,却在进入陈朝皇宫之时,南陈后主陈叔宝已被另一隋将韩擒虎捷足先登先行抓住,抢了头功,自己功劳也排在贺若弼之前,对此贺若弼自然不服,认为是韩擒虎瞎猫碰到了死老鼠,冒领了他的功劳,还讲了一大堆不好听的话。此时因为争功气昏了头的贺若弼,早已把老爹的尖锥刺舌戒胡言乱语的历史场景忘得一干二净,还十分冲动地与韩擒虎大吵大闹骂声一片,吵到最后还拔刀相向,要大干一场的样子,场面很是难看,经隋文帝调解オ平息了这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