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
规模究竟有多大?
真相简直不敢相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就已经为自己的空军“东山再起”打下伏笔,在德国各部门安插了一批军事航空部门的指挥官。另外,成立了许多滑翔机俱乐部,培训大批飞行人员。1926年后,更抓住巴黎协定撤消对民用航空的限制这一机会,扩充民航事业,培养出大批空地勤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德国和苏联1922年签订的《拉帕落协定》所附秘密军事条款精神,由德国提供航空工业的科技情报,苏联提供场地,生产飞机和培训飞行人员。容克公司由德国政府出资8000万马克在莫斯科附近建立一个飞机制造厂;从1926年到1933年,德国在苏联利别斯克训练中心和设在高加索的一些机场,培训了大批飞行员。那些后来在二战时担任德国空军重要指挥官的军官,许多都是在苏联培训出来的。这就为德国空军的重建准备了大批人才。
二战时的德国空军,是当时世上最强大、最先进和最具战斗经验的一支空军。德国空军于1935年阿道夫·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后正式成立,用途主要是为支援闪击战横扫欧洲。其中,德国的飞机大部分都比较先进,在技术上胜过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国家。虽然德国空军的人员规模庞大,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万人。但德国空军的一线作战飞机却并没有那么多。多数时候一般只有5000架左右。少的时候只有3000多架一线作战飞机。
二战德国空军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JG52和JG54联队以傲然于世的战绩标榜天下之外,其他的诸如“野猪”夜间战斗机联队等,都是王牌飞行员辈出的部队。但是,二战德国空军真正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是首创“空地一体战”和“近距离支援”战法。当纳粹德国空军于1934年初建时,大部分人员均来自于陆军。随后,德国空军迎来第一次实战——西班牙内战。德国空军组建“秃鹫军团”参战,开始积累有限但及其重要的实战经验。德国人发现,如果有陆军地面指引人员表明攻击坐标,“斯图卡”的轰炸效果会成倍提高。为此,“无线电小分队”开始在陆军地面部队试运行组建。1939年波兰行动,德国陆军的首批四支“无线电小分队”开始运行,将波兰人的前沿重点军事目标指引给前线空军攻击部队,随即展现出的画面,便是呼啸而至的“斯图卡”对目标进行精确、高效投弹。受此影响,尝到甜头的陆军,马上开始将此法推广,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成为第一批受益部队。至法国战役打响,德军一线攻击部队,基本做到了“无线电联络分队”的全覆盖,当地面攻击受阻时,空中打击可随时呼叫,人类战争史上真正的“空中近距离支援”开始逐渐成熟。此后,英美俄等交战国开始纷纷效法德国空军。时至今日,此法已经成为各主要大国的基本作战模式。
接下来总结一下德国空军的作战理论。
第一,把空军作为推行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希特勒上台后,注重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尽可能庞大的空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使用这支空军对周边国家进行恐吓。
第二,坚持空军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为主的思想。1936年后,这种指导思想逐渐在德军中占了上风,希特勒对这一思想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这种思想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这种思想的确立,直接对二战中德国空军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德国空军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思想,在德国推行的闪击战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德国空军也由此成为一支主要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力量。
突击军品
欢迎光临
关注我们
了解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