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望气士》:历史悬疑,揭示未解之谜,揭露藏镜之人

  下周一发下卷
  
  第十二系列 :钦天监
  第一百六十七章 雷家当铺
  诸人离开天临山庄,不知不觉间,到了钱塘渡口。他和皇帝以及昭云公主下了马车后,又在马车里放上了两块大石,用五两银子雇了一个马夫,让他驾着空马车朝东方驶去,想以此迷惑追兵。

  待到渡船过了钱塘江,就是萧山镇境内,龙欢不敢怠慢,让皇帝和公主换了百姓的服饰,诸人乔装打扮一番后,又匆匆离去。就这样,龙欢一行人等,一路小心谨慎,几日后才到了宁波府境内。

  宁波府是浙江重镇,黄昏时分,三人来到了城中一处小巷口。这个小巷十分的僻静,甚至连当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巷子的名字。在小巷中七拐八弯走了几百步后,天启帝在一座昏暗的庭院前停了下来。

  借着门前灯笼发出的昏暗灯光,龙欢抬头望去,见到门匾上写着‘雷家当铺’四个大字。
  “皇上,就是这里吗?”
  天启帝点了点头。

  三人顿住了身形,龙欢轻叩着门环,过了许久之后,房门才嘎嘎的打开,一张如同树皮一样苍老的面孔,出现在门缝之中。
  “你们找谁?当铺已经打烊了”

  天启帝从怀中掏出天球仪上的紫微星,回道:“老人家,是水大人让我们来这里的”
  老人看了看紫微星,问道:“是哪个水大人?”
  “万历年间的探花,水万山”

  “哦”老人探头瞅了瞅巷子左右,见到四下无人后,这才把天启帝等人放了进来。
  “老人家您贵姓?”龙欢抱拳问道:“您认识水万山水大人吗?”
  “你就叫我老雷好了,敢问公子贵姓?”
  “小生姓龙,水大人是我的岳丈”

  “原来是姑爷啊”老雷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道:“老朽本是水府的管家,告老还乡后,老爷就把这处宅子交给了我,这十来年老夫就一直在这里开当铺谋生了”

  龙欢竖着耳朵,听了听四周的动静,探查出院落中并没有杀气后,便朝天启帝点了点头。
  老雷领着三人穿过外堂,进了里屋,又拐进了屋子后的杂物房中。
  “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柴房”老雷指着一面墙壁道:“几个月前老主人派人在这里敲敲打打,老朽也不敢多问。老主人只是说,要是有人找到了这里,他自然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哦?”天启帝瞪大了眼睛。
  “不打扰诸位了”老雷在柴房中留下两盏灯笼和一些干粮后,便转身离去了。
  “水大人在这种柴房中放了什么东西?”天启帝看着龙欢。
  “微臣找找看”龙欢移开了柴火,猛然之间见到了墙壁上有一幅怪图。
  “这是天象图”天启帝惊讶道。

  龙欢摸着嵌入墙壁中的石球说道:“这每一个石球如同星辰一般,都可以移动,是不是只要摆出冬至日那天的星象,就能打开机关?”
  “也许吧”天启帝走到了墙壁前,拨弄着墙上小球。当所有的小球都到了指定位置后,墙壁后面就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

  “皇上小心”龙欢护在了天启帝的身旁。须臾之后,只听‘咚’的一声,暗门打开了。
  龙欢提着灯笼在暗道里照了一照,见到里面是一排向下的石阶。
  “走吧,龙侍卫,我们下去看看”
  “这里面是否有机关?”

  “机关术我最熟悉不过,放心,此处的机关都没有启动”
  “好”。龙欢等人进了暗门,向下走了数十米后,就进了一处石室之中。
  “看,那里有个木箱子”昭云公主指着石室的一角说道。

  撬开了木箱,里面是满满的一箱子书。龙欢随手翻看了几本书,这些书从《墨子》到《吕氏春秋》,从《史记》到《汉书》不一而足。唯一奇怪的是,每本书都有一些地方被注释。比如《墨子?迎敌祠》就把“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一段,进行标注。这所有的书籍,只要是关于望气士的地方,都被注解了。

  “看来标注这些书的人,好像只关心望气士。他到底是谁?会不会是老泰山?”

  龙欢又在箱子里翻看了一下,在木箱之中,还有一个小红木箱。打开小木箱后,见到里面恭恭敬敬的放着一本书。它被黄锦包裹,端端正正的其中。
  “这本书怎么会被黄锦包裹?”龙欢心中不由一惊,黄色是天子之色,就是肱骨大臣也不敢乱用,难道这本书是皇家流传下来的吗?愣了一下后,龙欢把书递给了皇上

  天启帝看着锦书也同样诧异,脸上还有不快的神色,他挥了挥手说道:“龙侍卫,你把书中所写的念给朕听吧!实不相瞒,朕十三岁才开始读书写字,如今还有很多字认不全”

  “微臣领旨”。龙欢小心翼翼的翻开了书的第一页,岂料才看了几眼,额头就涔涔冒出冷汗,心头不由乱跳。当看到扉页上的名讳后,龙欢再无犹豫,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双手恭恭敬敬的把锦书高举,口中颤抖说道:“小臣龙欢,叩拜‘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愍皇帝’。冒犯之处,望两位先帝恕罪”

  “什么?”天启帝同样大惊,接过了龙欢手中的锦书。天启帝也知道,龙欢口中的两个谥号,分别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谥号。这小小的一本书,竟然是几百年前两任皇帝留下来的,怪不得会被如此慎重的保存着。当见到扉页上的玉玺印后,天启帝再也不犹豫,扑通一声也跪了下来,

  道:“不肖子孙朱由校拜见两位先帝”。昭云公主见到皇帝哥哥跪了下来,跟着跪在了身后。
  天启帝恭恭敬敬的对着锦书磕了三个响头后,站起了身来,对龙欢说道:“龙欢,你把书中所写给朕听听!”
  “臣,不敢看”
  “不是让你看,而是让你代朕看,明白吗?”

  伴君如伴虎,在皇上身边知道的越多,就越有杀头之祸,龙欢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这本书关系到岳丈水万山的下落,又不得不看。琢磨了一会后,龙欢把锦书拿了起来。可是这书中前几页的内容,就把龙欢看得心惊肉跳,因为写的竟然是大明开国时候的‘洪武迷案’。

  按书中所言,朱元璋当政时候,每当有大将出征,洪武皇帝都会摒退左右,和大将密谈。可奇怪的是,朱元璋和大将商议的不是行军的谋略,也不是作战的方法,而是和大将们谈起了一本名录。在这本名录上写着数百本古书的书名,朱元璋要求大将们无论如何也要设法收集古书,只要能找到其中一本古书,即使作战失利了也不要紧。更奇怪的是,朱元璋要求大将们万万不能私自偷看书中的内容,更不能与旁人谈论此事,要不然就是犯了欺君之罪,有抄家灭门之祸。朱元璋还特别嘱咐道,大将们得到书籍后之后,就要快马送到南京应天府,一刻也不能耽搁。

  天启帝听到龙欢说到这里,茫然的摇了摇头,对于此事,他虽然贵为大明的天子,但是也没有听说过。

  龙欢深吸了一口气,又翻看了后面几页。按书中所写,在这些寻找古书的大将名单中,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沐英、李善长等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烁古耀今的大人物。不过当朱元璋得了天下后,他们却都明着暗着被杀害了。朱允炆是皇太孙,他不忍看到开国功臣一个个受到杀害,于是数次劝阻他的皇爷爷朱元璋。可是没想到洪武皇帝只是不断的痛斥建文帝,却不告诉他缘由。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他终于把朱允炆召入了宫中。也就是在这次觐见中,建文帝知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强大的舞蹈
  第一百六十八章 望气之士
  建文帝知晓了什么秘密?龙欢继续看了下去,原来朱元璋让大将们找的书目,都是刘伯温列出的。那列出的书目,都是谶言、天文、占侯之书,大多是历代望气士所写的关于预测国运的书籍,其中包括梅花诗、马前课、推背图等等,无一不是古今奇书。

  朱元璋是贫民出生,没有显赫的身世。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除了机遇和能力外,最主要的就是靠着谶言书的力量。以刘伯温为首的很多人,都信了谶言书中的内容,相信朱元璋是应运而生的天子,所以才会投奔他。但是如今天下太平,这些谶言书如果让手握重兵的大将们看到了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会相信借机造反,所以朱元璋才会郑重其事的不让大将们翻看书中所写的东西。

  洪武帝虽然是千叮铃、万嘱咐,可是还是有一些大臣忍不住翻看了,还有些大将自己虽然没有翻看,却或多或少的听旁人说过书中所写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大臣的举动,都被密探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也许是因为心中不安,也许是因为想要帮子孙安定天下,所以他竟然在十几年间把开国功臣杀得干干净净。而在这些所有的功臣之中,只有沐英能侥幸逃脱,因为探子说他从来没看过这些书,别人要给他说此事的时候,他也抵死不看,这才逃脱了劫难。
  “沐英?”龙欢看到这里突然一惊,心道:“龙堡本是大明屯兵苗疆的城堡。据说沐英在龙堡之时,曾得到一本古书,又上送给朱元璋。难道那本书是在龙堡附近找到的?”

  龙欢看着其他将领的命运,不知不觉间,心凉了。狡兔死,良狗烹。如若此时龙欢身边的皇帝不是天启帝而是朱元璋的话,他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会不会以后也会身首异处?

  天启帝听到这里,瞪大了眼睛,不解的问道:“这些书中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太祖皇帝会这么害怕?”

  龙欢稳了稳心神,翻开了后面几页。原来那时候建文帝和天启帝一样,有着同样的疑问,朱元璋为了让建文帝了解来龙去脉,便密诏刘伯温进宫。当神相刘伯温听完建文帝的疑惑后,他微微一笑,首先说起了望气士的由来。
  “望气士?”建文帝瞪大了眼睛。

  龙欢对此也同样感兴趣,他继续读出了书中的内容。原来望气士由来已久,据说从伏羲创造了先天八卦后,望气士就出现了。他们常常会在清晨、黄昏或者雨后的时候,在山林中一边打坐练气,一边观察山川的变化。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之时,望气士就更加活跃的出现在历史舞台。秦始皇想建立万世基业,于是便广派望气士去五湖四海打探龙脉。过了几年后,有望气士说,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不顾身子疲弱,当即到东南方出巡。到了南京城的时候,始皇帝便命人挖了秦淮河,断了金陵的龙脉。可是望气士却说天子气跑到镇江的京岘山,于是秦始皇马不停蹄赶到了镇江。又听从望气士建议,让三千穿着红色囚服的囚犯,把整座山挖断了,并此地改名为丹徒。让秦始皇气氛的是,龙气跑的比兔子还快,数日之后,望气士说龙气到了丹阳县。始皇帝又来到此地,一边让囚徒把这里的山脉都挖断,一边把所有直的道路改成弯曲的,把此地改名为曲阿。可是龙气好像总和秦始皇作对,这一次它又到了嘉兴府。始皇帝也不死心,故技重施,让囚犯在此地一顿乱挖,还下旨让囚徒在坑中留下了许多污秽之物,并把此地改名为囚拳。

  就这样,秦始皇和龙气你追我跑,好不热闹,最后到了沛县。为了永久镇住龙气,秦始皇在沛县修建了‘厌气台’。当此台修建完成后,望气士说龙气被锁住了,到了此时,秦始皇终于心满意足的回了咸阳。

  数年之后,秦始皇驾崩了,他困住龙气的地方出了个刘邦,最后推翻了大秦的统治,建立了汉朝。由于刘邦深知望气士的可怕,所以汉朝建立后,望气士消沉了许久,少见史书记载。可是即使如此,望气术也一代代的传了下去。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各朝各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出名的望气士,如刘歆、诸葛亮等人。

  天启帝听到这里,忍不住心神向往,他问道:“望气士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龙欢想了一想,答道:“风气士也属于风水术士,但是他们却是风水术士中的最厉害的一群人。相传只有能看出天子之气,看到国运的人,才能称之为望气士”
  “龙爱卿也是望气士吗?”

  龙欢摇了摇头道:“我的道行太浅了,就是看人气也不熟练,更别说地气和国运了”。

  “龙侍卫不必灰心,以你的资质,他日必成大气,会成为朕身边的望气士”
  “多谢皇上吉言”。龙欢的目光又回到了书中。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出了两位大名鼎鼎的望气士,这就是李淳风和袁天罡。某日李淳风望星辰之气,以占卜国运,没想到不知不觉间,体内气息突然混乱不堪,时刻都有丧命的危险。恰在此时,袁天罡来了,他双手靠在李淳风背上,以体内的真气,弥补李淳风的不足。就这样,两人合力之下,终于完成了旷古烁今的望气士巨著,《推背图》。由于推背图推算国运十分的准确,几百年间,一直被认为天书。

  到了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他深知《推背图》的可怕,只要有此书在,那么天下就不得安宁。可是当下《推背图》又流传很广,反复思索之下,赵匡胤命宰相赵普按着真本的《推背图》为蓝本,伪造了许许多多假的推背图,并把这些假书送到了民间。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依葫芦画瓢,也伪造了其它许多占侯类古书。接下来的几百年中,由于百姓看到的多是假的《推背图》,故而常常预测不准,所以渐渐的这些国运书就没人相信了。

  时光总是去伪存真的高手,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时候,经过数百年的大浪淘沙,那些推算不准的《推背图》都失传了,最后只剩下六本最接近于真本的《推背图》。而这六本《推背图》后来分别由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蓝玉、沐英等人得到。

  龙欢看到这里,心情已然不能平静。他虽然修习‘望气寻龙诀’,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此诀的最高境界,竟然能看到天子之气,能从星辰之气中看到国运。他也怎么也没有想到,徐达等人的死竟然和《推背图》等书籍有关。

  当朱元璋收集完所有能找到的谶言书后,就把这些书籍都交给了刘伯温,希望神相能找到其中的真本。可是不知不觉间全天下收集来的谶言书却越来越多,刘伯温一个人看不过了,多番思索之下,他就找到了当时钦天监的监正‘公孙推步’一起琢磨。

  “哦”天启帝听到这里,心中多少明白了点。可是龙欢看到‘公孙推步’这个名字后,却呆若木鸡,因为藏书山庄的第一任庄主,正是‘公孙推步’。

  在这本锦书后面又写道,朱元璋和朱允炆召见刘伯温这日,正是刘伯温送上真本《推背图》和其它真本谶言书的第三天。朱元璋由于不知道这些送上来的书是真是假,就想考考刘伯温,他先是指着身前一个倒扣的小碗问道:“此中有什么?”。结果刘伯温想也不想,开口答道:“不是月来不是日,金龙啃来少半边。是个炊饼!”。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果然本事很大,一边让刘伯温以歌为名,用更直白的话说说此后的国运,一边暗地里则把刘伯温口中所说的事情和真本《推背图》等书对照。最后发现刘伯温果然没有骗他。

  天启帝不解的问道:“这难道就是《炊饼歌》的由来?”
  “是”龙欢点了点头,道:“也有人把诸葛亮的《马前课》、邵雍的《梅花诗》、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炊饼歌》并为古今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天启帝陷入了沉思中。

  龙欢又往下看了过去,朱元璋得到真本《推背图》和《炊饼歌》后,即惊喜又担忧,总是害怕这些奇书泄露出去,从而动摇国本。经过几个月的长考之后,朱元璋首先颁布了《禁天文令》,严禁民间翻阅占侯、推步等书,所有此类藏书都要上交给朝廷。寻常百姓要是看了此类书籍的话,就会满门抄斩。

  天启帝此时已经听的呆呆入神,他问道:“这占侯和推步到底是什么意思?”
  “占侯简单的来说就是占卜,推步是指一种步伐,是望气士观察星辰的时候所走的步子,类似于臣的寻龙步。”

  天启帝皱眉问道:“为何龙侍卫对这些事情这么熟悉?”
  “这?”龙欢突然想起了朱元璋颁布的《禁天文令》,虽说此令已然多年没人提及,但是却依然是大明的法令。想到此点,龙欢不由心急,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天启帝的身前,道:“微臣斗胆,曾无意间学会一些于此相关的武功,望陛下赎罪!”

  天启帝看着惶恐不安的龙欢,心中反而坦然,他笑着说道:“龙公子,你既然是朕的带刀侍卫,就不是贫民百姓了,所以并未犯《禁天文令》的律法。从今天起,朕就赐你为御前三品望气士”。

  “这……”龙欢没想到没过几日,自个的官位就连升了三级。
  “怎么?龙爱卿没不满意吗?”
  “微臣领旨谢恩”

  “对了”天启帝又问道:“下面还写着什么?”
  龙欢又开始翻开了书的后面几页。朱元璋颁布了禁天文令后,还觉得不放心,于是又用赵匡胤的老法子,让刘伯温等人伪造了许多假书,并有意无意让这些假书流传了出去。

  天启帝似有所悟的说道:“其实不瞒你说,朕的紫禁城中,也珍藏着《推背图》、《炊饼歌》等书,可是这些书说的事都不甚准确,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列祖列宗们就没人相信那些书了”。

  “哦?”龙欢被天启帝一言惊醒,许多想法一下都涌入了脑海中。
  “龙爱卿,你说紫禁城的那些书是不是都是假的?”

  “这……”。龙欢知道,天启帝的直系老祖宗是明成祖燕王朱棣,而朱棣是夺了侄子朱允炆的位,才迁都北京的。换句话说,天启帝看的书,是明成祖留下来的。如果说真本的预言书开始一直由朱允炆保存的话,那么朱棣拿到的可能就是假书。

  当龙欢把此中的缘由,婉转的说了一遍后,天启帝又问道:“那真本究竟在那里?这锦书中有提及吗?”。

  龙欢心惊胆跳的翻着后面几页,要是书中真有提及的话?那么自己不是怀璧有罪?以后时刻有杀头的威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