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不易,擦亮慧眼



每个人的成长账本里
或大或小,都有一笔“被骗支出”
它的普遍程度
堪称人生支出中的“必修项”

今天
我们请来了几位已经“身经百战”的朋友
和大家聊聊他们的中招经历
或许,这些故事能帮你省下“被骗支出”

01

“我给相亲骗子,交了瓶拉菲当学费”
大学刚毕业那年,注册了个相亲网站的会员。刚上线,就有女生聊天,当天就约了见面,我一路沾沾自喜,一笔会员费换了个女票,太赚了吧。
结果妹子一见到我,二话不说,先给自己来了份豪华套餐,紧接着说服我点了瓶09年的拉菲。几杯下肚,她句句不离酒,我们俩的聊天方向也在“买酒”的路上一去不回。
直到看到她跟服务员心照不宣的眼神呼应,我才反应过来,什么相亲,她就是个职业酒托。虽然后来趁机溜了,但卡上的钱也没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突然送上门的爱情,省下这笔被骗的钱,留给未来的真爱吧。
02

“说好的知识付费,买来的却是焦虑”
10个年轻人,8个都尝试过知识付费吧。
什么“30分钟精通PS”、“一周从编程小白到大神”......我也没经住这样“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根本没想清楚自己需不需要,就盲目跟风买课。
结果所有课程内容都是点到为止,一周后,我整个人陷入“好像都会了,又好像啥也不会”的焦虑里。“一夜变大神”的美梦和我的报名费一起,打了水漂。
步入职场快5年的现在,才逐渐明白,当初这笔钱与其说是付给了知识,不如说是付给了焦虑营销。它抓住人焦虑却懒惰的漏洞,一诓一个准。
下次再剁手买课前,不如先考虑清楚自己的短板,再合理投资。
03

“急功不能近利,只会让代价翻倍”
学生时代被流传在各个qq群里的“小说手稿录入、会议文件录入,用打字软件赚钱”的信息骗过。
行骗手段之严密,堪比俄罗斯套娃。
前前后后,一共有四个人接待了我,在眼花缭乱的流程里,我先是交了99元会费,接着又是300元押金,再接着是400元软件激活费。后来,为了拿回之前交的这些钱,依然抱着侥幸心理,越交越多,最后所有钱都打了水漂。
与其急功近利朝“钱”进,不如省下这笔教训费,在自己的专业上好好精进,才是升职加薪的真正捷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虽然骗局种类无限,但找到了正确应对办法
便能举一反三,省下这笔“被骗支出”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骗子经常利用的3种心理
希望大家借此擦亮慧眼,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01
经济学——沉没成本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他说:“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候,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此类情况下,骗子一般都不会直接开始行骗,而是提出一个通常人们都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小小要求,进而引导你一步步走进圈套。
例如文中“打字兼职”的例子,第一轮的骗局一般都是不过百的小钱,让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但随着骗局的深入,你会为了赎回第一轮的小钱,不断投入,数额也会越来越大。
02
心理学——同体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在1961年曾通过一项实验表明,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的吸引力就越大,从而在交往中对对方产生理所应当的认同感。
利用同体效应,骗子会在行骗前,先与你建立共情,让你觉得他是“自己人”。最经典的就是喊孤寡老人“妈!爸!”,或是对大学生说“大家都是出来兼职的,都不容易,我为什么要骗你钱?”此类话一出,你立刻会对骗子产生一种“亲切感”。
因而,在听到这种貌似温情的话后,一定要保持理智,思考这种话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03
哲学——自我选择效应
自我选择效应表明,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对自己的认知同理。
骗子在行骗时,总是持长篇大论,个中论点也经常呈跳跃式,内容极为发散。这样的套路,看似是在绕晕你,实则迎合了你的“自我选择心理”。在骗子浩浩荡荡的论点里,总有一两句是与你心境相符的。
因此,你很容易屏蔽那些不符的话,从而对骗子产生认同感,进而掉进他们的圈套。

赚钱不易
希望大家都能擦亮慧眼,看清骗局
把钱花得聪明,花得漂亮~
本周话题
除了这些,你还有过那些“被骗支出”?
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一起擦亮眼睛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