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裸体壁画,动物精神,与企业家信心指数



封面图 |《黄金时代》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信心到底是什么?
01
石头与指数
1979年,首都机场一幅名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壁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幅画的作者是42岁的画家袁运生,他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表现傣族人民的自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三个正在沐浴的女性裸体出现在壁画中。
迫于社会压力,有关部门要求袁运生修改壁画,「起码要让女人穿上短裤」。但袁运生拒绝修改。
不久,邓小平到首都机场参观,汇报人员请邓小平定夺。邓看完表示:没什么好争议的,艺术表现很正常,我看可以。他还说要多印,印出来卖给外国人。风波暂时平息。外媒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性裸体像,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后来,这幅画也成为霍英东的定心丸。他说:「当时投资内地,就怕政策突变,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
霍英东「观画识风向」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开篇——柳传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关于养牛的新闻。
1978年11月,34岁的柳传志走进办公室,像平常一样拿起《人民日报》翻阅,激动不已地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他形容:「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吴晓波后来翻遍那年的《人民日报》,都没有找到关于养牛的文章,只有一篇科学养猪的新闻,在第三版上,标题为《群众创造了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或许是柳传志的记忆出现了偏差,但无论如何,他从细枝末节里接收到了时代变迁的信号。
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1980年代的深圳蛇口试验区,袁庚让人做了一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大标语板树在门口。1984年邓小平视察蛇口,袁庚拿这个标语投石问路: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认可了这个口号,即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深圳的改革实验,袁庚才有信心真正放开手脚。
那时候的企业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正是这些富有启示意味的日常符号,变成一块块石头,让他们踩着前进。信心来源往往都是这些小石块,而不是某些宏大叙事。就像煎饼摊老板可以根据多加一个鸡蛋的顾客数量感知大环境的冷暖,华清嘉园对面那家「枣糕王」或许比数据更早看清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衰。
信心是一种对于未来稳定性的预期。企业家信心在经济活动中是个重要的指标。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活跃,说到底就是两件事,企业家敢不敢投资,居民敢不敢消费。「在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温家宝总理的名言,至今依然被很多人引用。
1999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企业家信心指数,把企业家们对外部环境的抽象感知用统计数据呈现出来。统计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方式进行,覆盖不同行业,结果按季度发布。满分200,100分是警戒线,100分以下即意味着企业家信心落入「不景气」区间。
自发布以来,只有两个季度数据跌出及格线:2008年四季度,以及2020年一季度,分别为94.6和90.86——前者源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者承压于当年初的新冠疫情。最高点产生于2007年,四个季度均在140点上下。2008年之前,是统计上企业家信心最高涨的时期。
企业家信心指数并不像GDP、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那么受人关注,且直接映射当下经济的冷暖强弱。相比之下,这是一个相对主观而又抽象的集合。但正如《置身事内》作者、经济学者兰小欢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信心于经济而言很重要,它能把虚的点成实的。
02
2008:信心比黄金重要
2008全球金融危机这年,「信心」成为国内从官方蔓延到社会生活空间的时代叙事。
先是2008年9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纽约会见美国经济金融界人士时, 提出「在经济困难面前,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年底在日本,面对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他又强调,「我想对大家讲,现在最重要的是信心」。国际媒体称之为「信心喊话」。他提出的「四个信心」中,就包括企业对经营、群众对消费两个。
温家宝还现身珠三角、长三角调研企业经营困局,所到之处依然把「信心」挂在嘴边,表示「企业要靠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靠信心渡过难关」。
次年1月底到2月初,温家宝出访欧洲各国,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这趟访问的主题被定为「信心之旅」,在新华社的报道里,温家宝扮演了「信心使者」的角色。
没有人统计过,金融危机以来「信心」二字出现了多少次。201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主标题定为:信心与希望。
对传播学稍有了解就会发现,此举与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年的「炉边谈话」异曲同工。19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之际,罗斯福多次以广播为媒介与大众交流,在总统府会客厅的壁炉前接受采访,传递新政内容,提振商界和人民信心,成为公共传播史上的知名事件。罗斯福在演讲中也说过:我们遇到的问题并不严重,要有信心。
《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流行语」中,有一个是「口红效应」。口红效应说的是,经济出现危机时,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和文化产品不会受到冲击,照样会有好市场。这个词被寄望于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泰国正大集团高管李绍祝响应局势,发表《企业家的信心是战胜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一文,验证了「口红效应」的说法。他提到,泰国1997年处于亚洲金融风暴的漩涡,通讯、地产等产业都遇到重创,但正大的农牧业、养殖、食品等主业因民生所需,反而成为正大集团抗拒金融危机和稳定泰国市场的坚实基础。
分解2008年四季度惨淡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也能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表现出差别:最低的两个行业是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87.2和95.6;而像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等行业,尚能维持在100-110区间。
非典时期的数据可以与此形成强烈对照:2003年第二季度,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43.9、75.6和71.4,触目惊心;相比之下,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2.7、107.4,相对平稳。
这大概就是两种不同类型原因导致经济下行时,行业所受影响的显著区别。其他时期的数据,大家可自行对比。
2008年,与「口红效应」同时入选的十大流行语还有「不折腾」。
2008年12月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三不」,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不折腾」是北方方言, 这个从未有过的提法让人们倍感新奇,也难倒了不知如何翻译的国外媒体。互联网上,人们为给「不折腾」找到最佳译法跃跃欲试,像「翻来倒去」(don't flip flop),「别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别反复」(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踌躇」(no dithering),「没有重大变化」(no major changes)。
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译法,「no trouble making」,直译为「不找麻烦」。
与胡锦涛的「不折腾」和温家宝的「信心论」一起到来的,是对中国经济影响甚深的「四万亿」计划。在此后的两年里,「四万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助推器,但关于这个药方对经济短期提振和长远发展的得失利弊,经济学界至今争论不休。
在「市场派」的吴敬琏看来,「四万亿」最终呈现为几个特点:「宏观调控以行政调控为主」成为政策主轴,「看得见的手」越来越强大;以及,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中央企业得到偏执性的扶持,民营企业几乎颗粒无收。
一组数据可以为吴敬琏的结论提供佐证:在企业家信心指数大幅回升的2010年一季度,大、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52.0,136.1和121.1。
无论如何,光荣与伤痛交织的2008年过去了。《南方周末》例行送上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用自己的方式为国人带来抚慰。这篇新年献词的结尾写: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03
动物精神
2014年岁末,各大机构发布的2015年经济展望中,渣打银行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说法——「重振动物精神」(Rekindling animal spirits)。这份报告认为,2015年全球经济的改善,投资者、企业抑或家庭的信心尤为关键,信心「比数据的改善更为迫切所需」。
「动物精神」一词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是非理性的那部分心智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和活力的象征。例如自发的乐观和信心,可以算作「动物精神」的重要表现。
凯恩斯在书中论述:如果个人要创办企业,除了需要合理的计算之外,还需要冒险精神的支持。即使自身经验让人们了解可能会面临风险,但是有了这些合理的计算、冒险精神的支持,那些创业先锋们会抛掉对失败的恐惧,如同一个健康的人把死亡的预期置之不理一样。我们的理性驱使我们在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但是我们的原动力只能依赖于我们的想象、情绪和机会。
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到的一个说法跟「动物精神」概念类似:经济学谈的决策,是科学决策,基于数据和计算,得出唯一的最优解,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企业家决策不是基于统计模型,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企业家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这么看来,企业家信心其实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客观判断和预测,正如前文所说,是一种对未来稳定性的预期;另一部分则受非理性的、未经合理计算的冒险精神所驱使。
用吴晓波的话说:中国经济改革,向来有「闯关」的传统,即所谓「看见绿灯快快行,看见红灯绕开行」。所谓「闯关」,也有「动物精神」的意味。
当然,作为某种「非理性」,动物精神是一个中性词。信心常常膨胀,激情有时会溢出,火势难以控制,创新与过界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信心不足同样危险。
最近一段时间,业界人士纷纷撰文称察觉到「企业家信心不足」的危险,尤其是「动物精神」的隐退。丧失信心与获得信心一样,都像传染病,扩散得很快。关于「提振企业家信心」的呼声密集出现,业内也开展了一轮自我打气的行动。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企业家日,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企业家信心的提案》。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像农民、教师等群体一样,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应该拥有像「教师节」「农民丰收节」那样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然而,以企业家群体今时今日在舆论场里的名声和地位,在这个关头提出「设立企业家日」,可能并不太合时宜。
不久前,张勇现身阿里每年的亲友日,也提到「信心」这个如今互联网行业最稀缺的价值。如何诠释「信心」,张勇全然诉诸于内部力量:今天最了解阿里的是我们自己,要对所有的阿里人自己有信心,对做的事情有信心,信心来自于我们为客户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我们鼓励大家正视问题,并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阿里内部宣传册里写。
4月25日,A股大幅调整,上证指数失守3000点,下跌5.13%,创下近两年多来最大单日跌幅。《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四大行业报均在头版发声力挺A股,为市场灌注信心,颇有些悲壮的意味。中证报的标题是,《熬过春寒,播种未来》。
更早的2019年11月,曹德旺出席《中外管理》杂志论坛,面对现场「经济寒冬,企业如何活下去」的提问,曹德旺给出的对策同样是,「要坚定信心,你想活下去就能活下去,不会被淘汰掉。」他为在场的民营企业家打气:「不要等待,不要去借钱,自强不息地活,自己救自己。本着向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经营企业。」 
信心好像不再是一种乐观的性格,而是成为一种生存本能。
在同月的另一场论坛上,曹德旺对媒体提了个意见,认为把还不起钱的企业家称为「老赖」不太公平,希望媒体笔下留情。「有的人破产了,有的赖,有的没有赖,赖的毕竟还是少数。」曹德旺多年来都是诚信经营、重视财务管理的典范,也是中国企业家里屈指可数在舆论场上拥有「豁免权」 的人。但他说出这个想法,想必也有唇亡齿寒之感。
这些年来,始终满怀信心(至少表面上看起来)的大概只有任泽平了。从始至终,他都是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看多中国经济的「大多头」立场从未改变。
两个月之内,他在公众号上把同一篇文章发了4遍,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从现在起,开始乐观》。他说,如果不是乐观主义者,你就不会对未来有信心。这句话是对读者说的,也像反复讲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总有人要做那个「激发勇气」的人。
这篇文章里,任泽平列举了未来长期的「十大乐观」因素,提醒人们应该着眼长远,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应该在炮火中挺进,在烟花中撤退。」
到目前为止,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迟迟未发布。企业家们大概只能听任泽平一句劝:从现在起,开始乐观。
参考资料:
[1]《改革开放初期首都机场壁画惊动中央领导,邓小平拍板,霍英东心安》 来源:北京晚报
[2]《胡锦涛演讲中提「不折腾」引发网友热议 「不折腾」透露大智慧》 来源:共产党员
[3]《阿里的望远镜和指南针》 来源:字母榜
[4]《激荡三十年》 中信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bd@beyondfun.cn
转载联系 | 微信  flfmn00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