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四分之一跨境资产,亿万富豪有一半是它的客户,瑞士银行是如何炼成的



封面图 | 《如何抢银行》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欧美国家长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看到一位瑞士银行家跳出窗外,你就跟着他往外跳,他不仅可以软着陆,而且还能用这种方式赚到钱。」
 
短短一句话,就把瑞士银行家的本领说得神乎其神。但这段时间,同样相信这句话的俄罗斯富豪们有点懵: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犹豫了一周,瑞士还是决定跟随欧盟的脚步,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冻结欧盟制裁名单上所有个人及实体在瑞士银行的资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瑞士银行对俄罗斯客户的负债为230亿美元,其中214亿美元为存款。不仅如此,由于瑞士一贯的中立原则,俄罗斯有80%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选择在瑞士进行,当瑞士也加入欧盟制裁国之列,这些交易岌岌可危。
 
不单是俄罗斯,瑞士银行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据瑞士银行家协会统计,瑞士银行持有全球跨境资产中的25%,资产总额是全国GDP的467%,全球50%以上的亿万富翁都是瑞士银行的客户。
 
瑞士全国人口仅800多万,面积仅4.13万平方公里,只有广东省的四分之一大,这样一个国家是如何培育出足以影响世界的瑞士银行的?
 
01
沾满鲜血的纳粹黄金
  
1997年12月,英国伦敦举办了一场国际会议,包括法国、英国、美国等41个在二战中参与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均参与其中,会议讨论的重点只有一个:如何处理三方黄金委员会所持有的剩余纳粹黄金。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掠夺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大多来自受侵略国的中央银行,也包括一些平民的私藏,甚至包括集中营受害者嘴里镶嵌的金牙。战争结束后,1946年9月,美国、英国和法国组成三方黄金委员会,旨在追回这些被抢走的黄金,归还给受侵略的国家。经过努力,三方委员会追回了大约337吨纳粹黄金,陆续归还给受害国政府后,委员会还持有大约5.5吨黄金尚未处理。
 
就在三方委员会为了这5.5吨黄金伤脑筋时,一名来自瑞士联合银行(UBS)的职员爆出惊天丑闻。他发现,瑞士联合银行的高层正在销毁大量孤儿账户的文件,这些文件要么是关于已故犹太客户无人认领的遗产,要么是纳粹时期德国银行的账簿,其中还包括巴斯夫等德国大企业持有的战时股票账户。
 
换言之,瑞士联合银行有私吞这笔战争财的嫌疑。
 
爆出这一猛料的职员名叫米歇尔·克里斯托弗·梅里,他是瑞士联合银行安全部门的安全专家。1997年1月8日,他把证明上述行为的文件带回家,交给一个瑞士犹太组织,最终曝光给新闻界。
 
梅里事件直接促使委员会迅速结束对剩余纳粹黄金的处置,将人们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瑞士银行可能存在的纳粹账户和受害人账户财产处置中。1997年12月,伦敦纳粹黄金会议召开,三方委员会决定将5.5吨黄金全部捐给大屠杀幸存者,1998年9月9日,完成捐赠后,委员会正式解散。
 
一年后,梅里事件的大结局也来了。
 
经过近3年的调查,瑞士银行系统1933-1945年开设的680万个账户中,有270万个账户没有现存文件,剩余410万个可查账户中,只有约5.4万个账户可能与大屠杀受害者有关。根据瑞士的长期回报率,瑞士各家银行将把这些账户1945年的账面价值乘以10倍,等待账户继承人领取。至于梅里爆料的销毁孤儿账户文件,调查结果显示,个别银行采取了欺诈行为,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一起有组织、系统性的销毁行动。对于这一结果,犹太人道组织协会和诸多大屠杀幸存者表示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将瑞士银行告上法庭,最终获赔12.5亿美元。
 

瑞士联合银行内,由无人认领的黄金重新熔铸而成的金条
梅里以一人之力,曝光了银行高层的可耻行为,并推动大屠杀受害者获得赔偿。但是,梅里并没有成为瑞士人心中的英雄,反而被瑞士苏黎世当局带走进行司法调查,他的家人也受到死亡威胁,最终他们一家通过政治庇护逃到美国,改为美国籍。
 
梅里被迫逃到美国的原因,恰恰是瑞士银行辉煌的秘密:瑞士银行保密法。根据这一法案,瑞士银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对工作内容缄口不言,任何时候都不能说出客户的资料,一旦披露客户信息,即被视为刑事犯罪。
 
保密原则在瑞士银行业流传了200多年,直到1934年以成文法的形式融入瑞士法律体系。巧合的是,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上台,纳粹开始统治德国,大量犹太人外逃,由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以及瑞士银行的保密原则,他们纷纷在瑞士银行开设账户。与此同时,德国经济已经出现崩溃征兆,纳粹军官也想方设法收集财富,存往自己的瑞士银行账户。
 
因为瑞士银行保密法,迫害者和受害者双方,都将瑞士银行当成自己存储财富的最终希望之地。尽管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没能活着拿回这笔财富。
 
当硝烟散去,瑞士银行的崛起的真相才显露出来。
 
02
中立国的武器
 
瑞士是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国家:63%的人说德语,23%的人说法语,10%的人说意大利语,还有少部分人说罗曼语。所以瑞士人自嘲:这是一个由不想当德国人的德国人、不想当法国人的法国人和不想当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组成的国家。尽管如此,瑞士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仍然很高。
 
1815年,瑞士在维也纳会议上正式确立中立国地位,1848年,瑞士联邦成立,随后工业革命席卷全国,贸易发达,银行业随之发展。
 
但瑞士银行真正的腾飞,始于战争。
 
一战刚开始,瑞士银行家就冒着炮火,往来穿梭于欧洲大陆,宣传其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说服富豪们将财产转移到瑞士。当战争愈演愈烈,各国政府纷纷增加税收,用来支持战争时,瑞士政府顺势推出低税收政策,瑞士银行家又以避免征税的由头,说服富有家庭在瑞士存钱。
 
二战期间,除了上述大屠杀迫害者和犹太受害者都在瑞士银行存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轴心国和盟国的交战,世界货币体系混乱不堪,瑞士法郎是为数不多能真正在交战双方自由流通,并保持汇率稳定的货币。为了兑换瑞士法郎,交战双方都向瑞士出售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又反过来促使瑞士法郎保持汇率稳定,各国富豪为了资产保值,再次涌入瑞士银行。
 
战争过去后,富豪们发现了和平时期在瑞士银行存钱的最大好处:避税。
 
瑞士银行严格实行保密制度,当富豪成为银行客户后,除了银行和他本人,没人知道他有多少资产,母国政府也无从课税。尽管富兰克林说过,「人生有两件事无法避免,死亡和税收。」但对于许多富豪而言,躲进瑞士银行,就是避税的最直接办法。于是瑞士银行留住了这些带着硝烟味道的财富,通过再投资,为客户和自己赚取大量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瑞士银行并非指一家银行,而是所有始于瑞士的银行,其中人们最常误会的是瑞银集团(UBS Group)。
 
如今的瑞银集团,由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瑞士银行公司(SBC)在1998年合并而成,由于1997年的梅里事件,瑞士银行业声誉大损,两家银行竞争几十年,同时遭受重大打击后决定合并,成为瑞士最大的银行机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银行。
 

瑞银集团苏黎世总部
瑞士信贷是瑞士第二大银行机构。除了瑞银和瑞士信贷之外,瑞士还存在着400多家大大小小的银行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外界认知中的瑞士银行。
 
在瑞士,银行与银行之间是不同的。
 
拿瑞银举例,它体量庞大,盈利能力绝佳,早早就成为一家股份制公司,在多个证券市场上市。瑞银有非常完备的公司架构设置,有7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了招揽富豪,瑞银都会耗费重金,冠名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诸如帆船、高尔夫、一级方程式比赛,又或者艺术展、音乐会、歌舞剧表演,在这些特殊类型的活动中,私人银行家就会趁机邀请新客户开设账户。
 
但还有一些瑞士银行,遵循着自1700年代传下来的规矩,以「祖业」为主,代代相传,只服务少数特定的家族客户。这些银行的体量并不大,但深受客户信任,因为相比起瑞银这类公司化运营的银行,这些银行的银行家和客户之间已经有了数代人的交情,是真正用自己全部身家为客户财产作保的人。低调、妥帖、信任,是这类银行的核心卖点。
 
瑞士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盖克斯曾剖析过瑞士银行的发展历程。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的起源》中,他分析道,瑞士银行实行保密制度是瑞士资产阶级共同的选择,他们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将利用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以中立国地位为盾牌,把工业和金融作为我们的武器。」
 
因势利导,以弱制强。这就是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在大国政治的舞台上,为自己争取的最佳出场方式。
 
03
谁在动摇瑞士银行的命脉
  
1999年,在电影《007之黑日危机》中,詹姆斯·邦德问出一个致命问题:如果连瑞士银行家都不能信任,世界会怎样?
 
事实上,全球富豪对瑞士银行家的信任,让各国政府伤透了脑筋。
 
长期以来,英国、法国、美国对瑞士银行作为全球避税天堂的事实非常不满,尤其是美国政府,瑞士银行每多两个亿万富翁客户,其中就有一个来自美国。为了打击这种趋势,美国接连出台多项法规,强化对离岸金融的管理,加大对不合作的避税天堂的惩罚。
 
美国政府先拿瑞士银行的顶梁柱,瑞银集团,开了刀。
 
2008年5月,前瑞银雇员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在美国被捕,在减轻刑罚的诱惑下,他主动交代自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帮助美国富豪们转移财产至瑞士银行,又是如何巧妙操作,帮他们避税投资的。
布拉德利·波肯菲尔德是瑞银的资深员工,在他被捕之前,为了让他保守秘密,瑞银还慷慨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的离职金,可见他对瑞银集团的运行内幕了如指掌。
根据他所交代的情报,美国国税局一下子就抓住了瑞银的小尾巴。经过一年多的拉锯战,瑞银最终败北,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提供4450个美国纳税人在瑞银集团的开户情报。瑞士政府在考虑瑞士整体银行业稳定的情况下,也决定退让一步,正式对外发布声明:将按照经合组织制定的避免双重税收协定标准,向相关国家提供银行开户人的账户情报。
 
至此,瑞士银行的银行保密制度破开一个大洞。尽管银行家们事后处处找补,但瑞士银行终究不再是可以按照一国法律,无视他国利益的存在了。
 
关于金融危机,有人曾提出过一个奇特的观点:出现危机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分配。这个观点换个说法放在瑞士银行身上也恰如其分:造就瑞士银行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流动。
 
自18世纪起,瑞士银行便坚守银行保密制度,至20世纪,终于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崛起,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今,瑞士银行迎来一个全新的考验:在各国政府紧盯税收和资产流动的背景下,瑞士银行又该如何吸引新的财富?这个问题,同样值得任何一个致力于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去探索。
资料来源:
[1]张亚飞:《瑞士银行秘密》,人民邮电出版社
[2]Emma Thomasson:Special Report: The battle for the Swiss soul, REUTERS
[3]Matthew Wills : The Origins of Secret Swiss Bank Accounts, JSTOR DAILY
[4]Jane G. Song: The End of Secret Swiss Accounts? The Impact of the U.S.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FATCA) on Switzerland's Status as a Haven for Offshore Accounts,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Business
[5]Lucy Komisar:  Offshore banking, the secret threat to America. Dissent
[6]Higher Fees And Trading Help Double UBS Income, Bloomberg News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bd@beyondfun.cn
转载联系 | 微信  flfmn001 
3月17日晚8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与吉林大学教授李晓将就「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等话题展开对谈。届时,「冯仑风马牛」视频号将直播这场对谈,欢迎收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