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科学大咖——轻松幽默、文理皆宜的科技简史

  1597年,德国医生李巴维写成《炼金术》(Alchemia)一书,集中梳理了炼金术在冶金、制药上的应用,勾勒出了“化学”这一学科的轮廓,这本《炼金术》被称作历史上第一本化学教科书。17世纪初,自称“火术哲学家”的海尔蒙特提出了“气体”概念,并对气体进行了分类。海尔蒙特反对四元素说,也反对三元素说,他用著名的“柳树实验”说明植物是由水元素构成的。神奇的是,有着科学精神的海尔蒙特竟然声称自己用水银炼成了金子。也许海尔蒙特是在努力推销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今天来看他只可能是在吹牛。
  把化学从炼金术中剥离出来、确立成为一门科学的,要归功于富二代波义耳。
  波义耳的父亲是爱尔兰南部科克郡的首富,拥有大量的田产和庄园,儿子女儿一大堆,波义耳在1627年出生,排行第十四。小时候的波义耳对大自然很好奇,总有一大堆“为什么”,家里来了客人,必然会被波义耳缠着问这问那。波义耳8岁时与哥哥法兰克一起进入伦敦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学习,两人各有一个仆人伴读。两个仆人一方面伺候两位公子哥的生活,一方面监督两人的学习。两位仆人曾经给家里打小报告说,两位公子哥各自有个嗜好,法兰克嗜好赌博,波义耳嗜好读书。
  波义耳在伊顿公学学 后,父亲又送他到欧洲大陆游学,并派一名家庭教师和一名仆人陪同。从1639年到1644年的五年间,波义耳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学习。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波义耳的家庭也卷入了战争,他的父亲和哥哥们加入了王党军,与议会军开战。波义耳父亲在1644年的一次战役中受伤而死,家庭的变故让波义耳不得不结束欧洲的游学,返回了战乱中的英国。
  处理完丧事,波义耳分得了一大笔财产,他暂时寄居在伦敦的姐姐莱涅拉夫人家中。莱涅拉夫人非常好客,当时有一些名流住在她家里避难。这些名流们也分成了王党派和议会派进行争论,外面炮火连天,里面嘴炮连天。除了谈论政治,这些名流还谈文学谈艺术谈科学,年轻的波义耳是其中的一个聆听者。在这里,波义耳认识了科学教育家哈特利伯,哈特利伯介绍波义耳加入了不谈政治不谈文学不谈艺术专门讨论科学的定期聚会。波义耳把这个松散的茶话会一样的组织称为“无形学院”,此时波义耳才18岁。

  
  波义耳
  1646年,议会军首领克伦威尔攻占了王党派的大本营牛津,逼近伦敦。由于时局动荡,波义耳离开伦敦,来到了英格兰南部多赛特郡,住在了父亲留给他的庄园中。波义耳此时还没有当科学家的想法,他想当一名作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不过波义耳身体欠佳,他和笛卡尔、帕斯卡的身世很相似,从小母亲去世,从小也是体弱多病,而且有点口吃。有一次生病,医生开错了药,差点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给药死。从此以后,波义耳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找医生看,他自己学医自己开药方,这一点又和笛卡尔一样。所以,波义耳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他还翻阅了帕拉塞尔苏斯、李巴维、海尔蒙特的书,尤其海尔蒙特的思想对波义耳影响很大。波义耳在欧洲大陆游学期间读过伽利略、笛卡尔的著作,但他更崇拜培根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归纳法,曾反复研读《新工具》。波义耳不缺钱,他也想和帕拉塞尔苏斯、海尔蒙特一样,建设一个实验室自己制药。
  1650年左右,波义耳的实验室在庄园建立,波义耳自己开始炼金,主要是燃烧实验和金属的溶解与转换。波义耳这时发现,自己对炼金实验是无比的热爱,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波义耳的作家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那些文学作品恐怕已经垫桌脚了。
  一次实验中,波义耳把浓盐酸溅到了女仆摆在桌子上的紫罗兰上,波义耳把紫罗兰用水冲了冲,又插回花瓶里了。过了一会儿,波义耳偶然看了紫罗兰一眼,突然发现紫罗兰变成了鲜红色。有着科学敏感性的波义耳立刻觉得这事情不寻常,他让女仆摘来一大堆紫罗兰,用各种酸性溶液浸泡,发现都可以使紫罗兰变红。接下来,波义耳不但把自己家的紫罗兰摘光光,邻居家的紫罗兰也遭了殃,波义耳把紫罗兰的浸出液收集起来,用它来检验溶液酸性,非常简单方便。酸性解决了,溶液碱性怎样检测呢?好了,不但是紫罗兰了,周围的花草树木全被扒秃噜皮,甚至根茎也不放过,波义耳对其一一进行酸碱实验。波义耳最后发现,在石蕊地衣中提取的浸液变色最为明显,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波义耳把纸条用石蕊浸液浸透,然后烤干,制成了石蕊试纸,以此来检测溶液酸碱度。
  石蕊试纸是今天化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研制石蕊试纸是波义耳运用培根科学归纳法的成功案例。
  波义耳在远离战乱的多赛特郡住了八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做炼金实验,波义耳通过实验逐渐认可了海尔蒙特的观点,认识到什么“四元素”、“三元素”都是错的!
  @ty_135837990 2021-07-01 15:44:13
  挺 喜欢科学史的,楼主出书了吗?有卖吗?想买个给儿子
  -----------------------------
  没有出书,现在出版社不喜欢这样类型的,哈哈
  @ty_135837990 2021-07-01 15:55:39
  炼金这件事,后来有了升级版,就是水银变黄金,用什么粒子轰,
  现在又有更升级版,就是虚拟货币,,,么么哒
  -----------------------------
  对,现代炼金术!
  @ty_135837990 2021-07-01 15:58:18
  化学中的求道,,,,
  儿子初中毕业了,读高中,
  有个选考的问题,
  想要学医,选化学跑不了~~~如何提高他学化学的兴趣???
  -----------------------------
  生物恐怕也得选吧
  @花花舞台多缤纷B 2021-07-01 22:50:06
  熟知科技成果诞生的过程,对孩子,特别是对从事科技创造的人来说,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比如,若知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产生的过程,牛顿、莱布尼兹等创造微积分的经历,就能使科技创造者正确对待科技创造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与挫折,并启发、指引从事科技创造的人,避开陷阱与弯路,更顺利的进行科技创造。
  -----------------------------
  感谢兄台的支持!
  @板桥渔翁 2021-07-02 10:18:34
  原子这个概念,是理解哲学和科学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希腊时期的原子概念属于哲学,因为这个概念属于纯思辨,并无任何说的过去的实证。比如他说物质是由有限的原子组合而成,有限的原子都有哪些?没有!什么物质由什么原子构成?没有。所以它只能算是思辨,就是哲学吧。
  但是假如原子概念由波义耳再次提出,就是科学了。他可能发现了氧气和碳,甚至计算出存在二氧化碳。别看他只知道了这三样,化学这门已经属于科学......
  -----------------------------
  多谢兄台一直以来的支持!
  1648年,英国内战基本结束;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英国政局表面上趋于稳定。克伦威尔任命科学活动家威尔金斯担任牛津大学瓦当学院的院长。威尔金斯曾在伦敦组织了一个科学团体,自称“哲学学会”,威尔金斯前往牛津后,在牛津又建立了分部。波义耳度过了寂寞单调的八年,无比怀念当年无形学院那种探讨科学的氛围,一群朋友聊聊科学,偶尔插科打诨讲个段子,在愉快中获得灵感,多么美好。所以,波义耳于1654年迁往了牛津,加入了威尔金斯的科学俱乐部。
  波义耳很快在牛津建设起自己的私人实验室,但他体弱多病,频繁的实验让他体力不支,几次晕倒在实验台旁边。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波义耳考虑招聘几名助手。威尔金斯手下一位没有工资的助手非常喜爱波义耳的豪华实验室,听说招聘助手立刻跑来应聘。波义耳不好挖人家威尔金斯的墙脚,没有答应。这位助手没有放弃,三番五次地跑来磨,甚至请求波义耳只管饭就行。威尔金斯知道这情况后,开玩笑地对波义耳说:“你们波义耳家管他饭吧,我想管也管不成了。”波义耳这才收留了这位助手。
  这位助手便是罗伯特·胡克。
  胡克是一位优秀的实验家,尤其擅长研制仪器设备。波义耳聘请胡克当助手,实在是如虎添翼。
  就在波义耳迁居牛津、聘请助手这一年,德国马德堡市长格里克进行了著名的半球实验。格里克在全市市民的观看下,让助手把两个铜质半球灌满水,垫上橡胶圈合在一起,格里克用他发明的抽气泵抽走中间的水,这样铜球里面就是真空了。格里克让市民们来试试能不能拉开,有些四肢发达的壮汉上来,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拉不开。格里克令人牵来了八匹马,一边分四匹,套上缰绳,用钩子挂住铜球。马夫用鞭子抽打着马用力拉,两个半球仍纹丝不动。格里克又加上了八匹马,在一声巨响声中,半球拉开了!
  这位爱好科学的市长用事实证明了大气压的强大威力,马德堡半球实验也让这位市长青史留名。

  
  马德堡半球实验
  @autud 2021-07-03 09:20:06
  真可以出本书,配些图
  -----------------------------
  嗯嗯,我计划写到工业革命,然后全文修订一下,看看有没有出版的可能。感谢兄台的支持!
  @mogule2017 2021-07-03 10:10:36
  胡克出现,牛顿就快了
  -----------------------------
  是啊,快了
  @mogule2017 2021-07-03 10:15:37
  看看科学牛人的轨迹,我对儿子说为何读书,简单,“满足自己对自然的好奇心”,还对儿子说好奇心是人类前进最重要最伟大的动力,确实如此啊,让牛人们孜孜不倦的不就是好奇心吗
  -----------------------------
  是啊是啊
  得知消息的波义耳也想拥有一台格里克那样的抽气泵。废话不说,说干就干,波义耳带领他的团队立刻投入研制工作。波义耳不擅长制造仪器,抽气泵的研制一度停滞,波义耳有点气馁了,但胡克最终给做出来了,令波义耳佩服至极。惠更斯访问英国时,波义耳很自豪地展示了这个发明,惠更斯不甘人后,回国自己也造了一个。
  波义耳运用抽气泵进行了大量的气体实验,证明密闭容器中的定量气体在恒温下压强和体积成反比。15年后,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独立发现了这一规律。这便是气体三大定律之首的“波义耳——马略特定律”。
  波义耳在发表这一定律时,特别提到了胡克,波义耳说:“我只是想出来了理论,实验都是胡克帮我做的,这里面有他很大的功劳。”
  1661年,化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怀疑的化学家》出版,作者正是波义耳,时年34岁。
  波义耳模仿伽利略的手法,《怀疑的化学家》用对话题材写成,波义耳借用“怀疑的化学家”的嘴,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和帕拉塞尔苏斯的三元素说提出了质疑和抨击,他认为自然界的元素远远不止这么几种,应该还有很多,他给出了元素的基本定义,即原始的、简单的、没有混杂的物质,是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波义耳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组成,微粒形成粒子团,粒子团具有物质特有的性质。这个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分子”概念。但波义耳认为火也是微粒组成的,植物燃烧,植物中的火微粒散失到空气中了,剩下一堆灰;金属燃烧,则吸收了火微粒,因此金属增重了。这便是“火微粒说”。曾跟随波义耳研究燃烧现象的德国化学家贝歇尔用三种土质来解释燃烧。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则在老师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燃素说”,其理论与“火微粒说”差不许多。“火微粒说”和“燃素说”都是错误的理论,但恰恰是这错误的理论,使得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了出来,不再受亚里士多德和帕拉塞尔苏斯两人理论的束缚。
  波义耳把分析法和定量法引入化学实验,这给以后的科学家进行化学研究做了好的表率。波义耳主张,进行实验要把每一步都要写清楚,以便同行能够重复实验。这就是科学实验的一个极重要原则——可重复原则。你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果,别人能通过你的实验也要得出同样的结果,不然的话实验就没有意义。不仅化学,其他自然学科也要遵守这个原则。举个例子,1969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韦伯声称探测到了引力波,引起了世界轰动,各地的科学家制造了无数类似的韦伯探测器,几年下来,并没有人探测到引力波,韦伯因此被称作了大骗子。
  抱歉,您所提交的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请确认后再提交。
  又来了!
  克伦威尔独裁期间,伦敦的学术活动几乎销声匿迹。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1660年,曾经被威廉·哈维照顾的那位王子查理二世复辟,登上了英国王位。这个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王子性情温和,登基之后实行了较开明的政治制度,伦敦的学术活动逐渐频繁起来。伦敦的哲学学会在建筑师雷恩的提议下重新成立,威尔金斯被推选为 ,身在牛津的波义耳也是成员之一。1662年,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威尔金斯、雷恩、波义耳、胡克等人成为第一批会员。查理二世仰慕波义耳的大名,专门赠予他一座庄园。

  
  英国皇家学会(油画)
  1668年,波义耳的姐夫去世,波义耳从牛津迁到伦敦,又一次住在了姐姐莱涅拉夫人家中,并在姐姐家后院建起了实验室。
  波义耳虽然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但他一生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在科学研究上却又不惜重金建设实验室,甚至买黄金、钻石来进行实验。和笛卡尔、惠更斯等人一样,波义耳终身未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1671年,波义耳中风,很久才治愈。1680年,皇家学会推举波义耳担任会长,波义耳讨厌那些繁文缛节,以体弱多病为由拒绝了。1691年,波义耳相依为命的姐姐莱涅拉夫人去世,仅7天后,波义耳伤心过度而逝世。波义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把遗产的一部分赠予了教会,设立“波义耳讲座”专门宣讲教义,另外一部分赠给了哥哥法兰克,一部分赠予了科学基金会。
  波义耳认为数学只涉及自然界的数和形,物理只研究运动问题,生物学只是描述性的学科,只有化学是在关注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所以,化学是揭开自然奥秘的关键!波义耳在《怀疑的化学家》中写道:“化学绝不是医学或药学的婢女,也不应甘当工艺和冶金的奴仆,化学本身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方面。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
  中国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写道:“从波义耳开始,化学被看成一门理论科学。”
  波义耳成功把化学确立成为一门科学,使化学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但是,波义耳没有能够奠定近代化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在化学界,波义耳砸破了一个旧世界,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任务只能等到一百年后那位被送上断头台的科学家来完成了。
  第18章 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1590年,荷兰眼镜商亚斯·詹森闲着无聊,他把店里的各种各样镜片组合起来,看看有什么效果。当他把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时,发现可以把非常细小的东西给放大,比放大镜厉害多了。亚斯·詹森不懂光学原理,也缺少科学家的眼光,他没有发掘出这个小玩意儿的价值。
  1609年,伽利略自己制造出了望远镜。既然玻璃镜片组合起来有放大功能,那么除了看星星,应该也能看跳蚤。伽利略又把望远镜改造了一番,制出了一台可以放大微小物体的显微镜,用它来看一些小动物非常有趣。伽利略说,他用显微镜把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伽利略有科学家的眼光,却对这些恶心的小昆虫提不起兴趣,所以他没有向微观世界发展,显微镜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伽利略后的几十年,显微镜的使用并没有普及,只是在少数人中使用,而且就是来看一些小动物。当时的人们特别喜欢抓住跳蚤、虱子之类的小虫子塞到镜片下观察,所以这种放大仪器常被称为“跳蚤镜”。半个世纪后,一位意大利乡村走出来的医学学生使用跳蚤镜有了重大发现。
  马尔比基,1628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出生这一年,威廉·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正式出版。马尔比基的父母虽然是农民,却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上大学,但在1648年,马尔比基的父母同时死于流行病。马尔比基伤心欲绝,下定决心改学医学。1653年,马尔比基获得了博罗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博洛尼亚大学,马尔比基思想激进,他主张进行人体解剖实验,触犯了宗教势力,被挤兑走了。马尔比基去了管理相对宽松的比萨大学。在比萨大学,马尔比基一边任教一边进行解剖实验,与别人不同的是,马尔比基每次实验都会使用显微镜这个新设备观察解剖后的结构。马尔比基发现,在青蛙和乌龟的肺里存在一种小管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血液被隔开并流过曲折的脉管。”这里的“脉管”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毛细血管。1661年,马尔比基出版《关于肺的解剖观察》,正式发表了这一发现。至此,威廉·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缺失的一环终于给补上了。马尔比基凭这一发现,跻身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可惜哈维在四年前去世了,没有看到这一幕。
  除了发现毛细血管,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还发现了舌头上的味蕾和皮肤上的色素层,并描述了脊髓与大脑通过神经纤维束相连。1668年,马尔比基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692年教皇聘请他担任了私人医生,1694年在罗马去世。
  前面说过,波义耳的助手罗伯特·胡克是一个一流的仪器制造大师,同时也是个一流的吹牛大王。
  1635年,胡克出生于英国的怀特岛,从小体弱多病,长大后身高不敢恭维,还驼背;因得过天花,留下了一脸麻子。1648年胡克父亲上吊自杀,胡克的生活陷入困境。年仅13岁的胡克不得不中断学业,到伦敦的一个油画匠家里当学徒。此时的胡克真属于“矮矬穷”的屌丝,为了谋生,他做过教堂的领唱、一些大款的侍从,受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这些苦难的经历让胡克的性格产生了扭曲。胡克吝啬、爱慕虚荣、见不得别人好,可以说都和这些苦难经历有关。胡克虽然性格扭曲、外表欠佳,但他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幸运的是,威斯敏斯特的校长发觉这孩子很聪明,当一个画画的学徒太可惜了,便资助他完成了中学课程。胡克于1653年考入牛津大学,因为穷,胡克还得做一些勤工俭学,他给威尔金斯当无薪水只管饭的助手。波义耳来到牛津后,胡克应聘为波义耳的助手,领上了不错的薪水,苦难的生活这才有了转机!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挂牌成立,在波义耳推荐下,胡克担任了学会的总干事和实验主任。
  胡克给波义耳当助手期间,协助波义耳研制了抽气机、气压计等实验仪器,当他听说显微镜后,自己设计图纸,自己磨制镜片,自己调试安装,于1663年也造出了一台复式显微镜。
  胡克用这个复式显微镜观察我们身边的微小动物,先后观察了苍蝇、跳蚤、虱子等等。胡克凭借当年画画学徒打下的基础,自己手绘了60多张标本图,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简直像照相机拍出的黑白照片,我们在网上可以搜到这些图。在观察软木纤维时,胡克看到了一个挨着一个的小孔,如同蜂巢一样,胡克用“小隔房”(cell)来为其命名,“Cell”翻译到国内就是“细胞”。
  胡克又用显微镜对大量矿物、植物、动物进行了观察,积累了大量资料,于1665年出版《显微图谱》,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显微图像专著。
  波义耳很是赞赏胡克,看到了这位年轻人很多优点,但也发现了胡克的一个毛病,那就是太吝啬。波义耳开给胡克的薪水不低,但胡克省吃俭用,给人的感觉是一贫如洗。二人出身不一样,波义耳是富二代,对于钱不在乎;胡克却家徒四壁,对于钱不能不在乎。不管怎么说,波义耳与胡克的关系是不错的,胡克对于波义耳也是感激至深的,在一些传记中常常记载着胡克对这个科学家不服,对那个科学家不忿,明枪暗箭怪话连篇,对波义耳却从来没有诋毁过。
  不可否认胡克是一个一流的科学家,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地质学、建筑设计上都有重大成就。高中物理学到的弹簧“胡克定律”就是以他来命名的。胡克不喜欢专心研究一个课题,他总是从一个课题跳到另一个课题,泛而不精,又爱自吹自擂。他说自己掌握了三十多种飞行方法,但不能公布,因为别人会偷走他的技术;他声称自己制成了一个3厘米长的望远镜,性能比15米的望远镜还要好,可惜在伦敦大火时被烧了……别人都没见过,谁知道真假。别人逐渐了解胡克好吹牛的脾气,背地里称胡克是“骗子”,属于撒谎不脸红的那类人,如果用汉语给他起个外号,那肯定就是“胡大炮”。
  除了吹牛,胡克还自命不凡自觉高人一等,经常看不起别人,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牛顿。牛顿不好吹牛,但在打击对手的方面比胡克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位巨人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胡克发明的显微镜

  
  胡克手绘的虱子

  
  胡克手绘的跳蚤

  
  胡克看到植物组织中的“小隔房”
  @门部关相 2021-07-06 15:54:30
  楼主你是位真大神,不但知道从哲学到科学到现代学科的进步顺序,而且对科学家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都知道得非常详细,令我非常非常佩服!在我心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明白,今天蹭楼想请教一下楼主。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7本,大约300余万字,比孔子+孟子的著作多出几十倍。亚里士多德基本和孟子是同一时期,而纸的出现最早不会超过西汉。那么问题来了,300余万字的巨作是写在什么介质上才保存下来的?需要......
  -----------------------------
  兄台实在是过奖了,无论是科学的进步或是科学家的生平,几乎都是抄来的,哈哈。至于亚里士多德的三百万字著作,肯定有托伪的,要不然怎么能有这么多。我认为这不是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成绩,而是逍遥学派的成就。
  @Elcid2017 2021-07-06 19:12:10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question/27732612
  这是知乎上的回答。
  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则是单线传承,脉络比较清晰。他生前把自己的书、手稿和讲义传给了他学园的接班人Theophrastus,Theophrastus又传给Neleus of Scepsis,这哥们把整套著作带到Scepsis之后,它们就被遗忘在一个地窖里,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所以亚里士多德去世后他的学说实际上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手稿被重新发现,带回雅......
  -----------------------------
  感谢兄台的知识补充!
  通过前文阅读,朋友们会发现荷兰的镜片业非常发达,最早的望远镜、显微镜都出现在荷兰,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惠更斯曾跟随斯宾诺莎磨镜片,并改进了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磨镜片也能磨成个科学家,列文虎克就是最好例子。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以编篮子为生。因家境不好,列文胡克只接受了中学教育,16岁就去阿姆斯特丹的布店里当学徒,22岁回到代尔夫特开始经营自己的布店。列文虎克在代尔夫特娶妻生子,一生都在这里生活。
  刚刚说了,荷兰是制造镜片的大国,列文虎克从事布匹生意,需要使用放大镜检查布料的质量。列文虎克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购置了一套磨砂抛光的仪器,自己磨制镜片。不磨不知道,一磨吓一跳,列文虎克发现自己在磨镜片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磨出来的镜片漂亮美观,质量比市场上的还要好,放大倍数比市场上的还要高。列文虎克自己加码提高难度,除了磨制放大镜,又学着组装显微镜。
  布店生意不是很忙,磨镜片太单调,闲得无聊的列文虎克四十多岁时在市政府谋了一个看门人的工作,赚点外快。当然了,这工作也很清闲,就是给市公务员们开门关门而已。门岗值班时,列文虎克就用他自制的显微镜看小东西,也许是拍死的一只蚊子,也许是从另一位看门大爷身上捉来的虱子。来来往往的市领导们也许觉得这个看门人挺奇怪,天天捣鼓几根长管子几片破玻璃,开门不及时,没点眼力劲儿。殊不知,这些曾经在一个城市里前呼后拥耀武扬威的市长副市长部长秘书们通通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而这个拿着破管子看跳蚤的看门人却名留人类史。
  列文虎克不懂光学原理,但他把各种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放大倍数极高的显微镜,看到了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列文虎克没有科学概念,做这些也都是为了好玩儿,不过他有一位医生朋友名叫格拉夫,格拉夫鼓励列文虎克把这些观察结果整理出来寄给英国皇家学会,最好同时也给皇家学会送去一台他的显微镜。作为一个小生意人,列文虎克警惕心骤起,他神经质似的把显微镜收了起来,索性连好朋友格拉夫都不让看了。格拉夫真是哭笑不得,他又不断地耐心劝说这位疑心颇重的朋友:兄弟,别人不是贪图你的宝贝,也不是偷窃你的技术,只有公开你的发现,才能让大家认识到你的成就,藏着掖着只能默默无闻地了此一生……
  在这位好朋友的劝说下,列文虎克终于同意把自己的观察记录整理出来寄给英国皇家学会,至于显微镜,那想都别想。1673年,41岁的列文虎克在没有任何科学指导下,用荷兰语(他只会荷兰语)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皇家学会,信中有虱子、蜜蜂等小动物的嘴和眼睛的观察记录,还有真菌、孢子的观察记录。列文虎克不懂科学文章的要求规范,他的信写得又臭又长,时不时还把自己的简历和看大门的心得夹在中间写一写。荷兰语已经把皇家会员们整得头大,七拉八扯的行文更是让人不耐烦,再加上列文虎克的观察记录算不上新奇,所以他的信没有引起皇家学会会员们的重视。

  
  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
  @剩土 2021-07-08 07:22:59
  磨制玻璃镜片的最大用途应该是近视眼镜吧?大众普遍的需求,望远镜,显微镜还是小众需求。不过欧洲人得近视的,比亚洲人种(中日韩)少的多,人种生理先天优势。中国人古代近视眼也少,因为中国在引进西方铅字印刷之前,书的字体特别大,看书不累。你想,木板刻字,字体能有多小?木头的纤维就决定了字体不可能小。
  -----------------------------
  现在近视的人实在太多了
  列文虎克并未气馁,当然,他也犯不上气馁,因为他本就没打算公开自己的发现。在之后几年,他坚持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写信寄给皇家学会,这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一项工作。写信的同时,列文虎克继续改进自己的显微镜,不断提高放大倍数,当他把镜片几乎磨成球形时,他制造出了二百年间无人超越的、可以放大250倍的显微镜!
  1676年,皇家学会再一次收到了荷兰这位市政府看门大爷的信,当这些成员们例行打开信,大略看看信的内容时,却被震惊到了!列文虎克声称,他在雨水中看到了极其微小的生物,它们在水中快速地游动,列文虎克发挥自己的想象,形容它们有鳍、有腿、有头发,是一群“淘气的小畜生”,它们有时拉帮结派粘成一团,有些不愿聚堆则会挣扎出来,拉成螺旋的小细丝……列文虎克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微生物”。继雨水之后,列文虎克又观察了雪水、海水,以及认为非常干净的水,但都发现了这些小东西(列文虎克看到的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包括古生菌、细菌、真菌、水藻、虫藻、变形虫等等)。它们无处不在!
  皇家学会部分成员用学会里的显微镜观察雨水、池塘水,什么也没看见。一些人就认为荷兰这位看门大爷在故弄玄虚,这几年写了那么多信都没啥影响,现在开始大忽悠了。
  面对质疑,列文虎克写了一篇誓词寄给皇家学会,又请了神甫、律师作证,而且豁出去寄给了皇家学会一台他制造的显微镜。这样一来,皇家学会不得不正视列文虎克所说的内容了。如果是假的,列文虎克没必要这样兴师动众。
  皇家学会推选实验主任胡克来验证列文虎克的观察结果。胡克按照列文虎克所写的显微镜操作方法和流程重复了实验,果然看到了微小的生物!
  列文虎克,一个看门人,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列文虎克凭借着一台简易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一个数量惊人、种类惊人的物种,打开了一个壮观的新世界。多么新鲜,多么震惊,无怪乎当时的人们排着队去列文虎克家看一看这个新世界,而市政府那个门岗要挤爆了。
  列文虎克对这些不速之客很不耐烦,大部分予以拒绝,不让进家门,一是没时间天天应付这些看热闹的,再一个是列文虎克严重怀疑这些人中有想偷他显微镜或者镜片的。列文虎克对自己的技术严格保密,终其一生从未传授他人,以至于他死后一百多年才出现与其放大倍数相同的显微镜,严重影响了科学的进展,这算是列文虎克的一个缺点。
  发现微生物后,列文虎克继续把感兴趣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677年观察精液时发现了带着尾巴的细胞——精子。列文虎克再次发挥想象,他说看到了精子头部的胎儿。
  之后列文虎克的观察记录也许让人吃饭没有胃口,列文虎克观察自己的牙垢和粪便,也发现了他所说的“微生物”,列文虎克说自己一丁点牙垢中生活的这些小居民数量能顶得上整个荷兰王国的人口。至于粪便里,列文虎克大概看到了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和对人体有益的大肠杆菌。
  列文虎克还独立发现了连接动脉与静脉的毛细血管,并且发表了这一观察结果。由于列文虎克对科学界的进展不太清楚,不知道已经有一位名叫马尔比基的前辈早已经发现了毛细血管。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但他也就是刚开布店时曾来过一次英国进货,之后一直生活在荷兰。英国女王、德国皇帝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看看微生物,访问荷兰时都曾拜访过列文虎克。1698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亲自到荷兰学习造船及航海术,邀请列文虎克参观他的舰队,同时也想看看微生物。列文虎克带着显微镜欣然前往,让这位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满足了一下好奇心。
  1723年,列文虎克病逝,享年91岁。临终前他寄给了皇家学会26台精心打造的显微镜。可惜后来皇家学会多次搬家,这批珍贵的遗赠给搬丢了。
  列文虎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波义耳、惠更斯、牛顿、胡克、莱布尼茨、哈雷……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列文虎克能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他高超的技术分不开。列文虎克在显微学上傲视群雄,在17、18两个世纪间无人超越。
  胡克、列文虎克利用刚刚诞生的显微镜将生物学带进了微观世界,但微生物学发展缓慢,之后一个世纪还停留在外部观察上,微生物、细胞内部有什么还不得而知。直到19世纪显微镜改进后,细胞核、细胞质相继发现,完整的细胞学理论才由施莱登、施旺总结出来。
  列文虎克对这些不速之客很不耐烦,大部分予以拒绝,不让进家门,一是没时间天天应付这些看热闹的,再一个是列文虎克严重怀疑这些人中有想偷他显微镜或者镜片的。列文虎克对自己的技术严格保密,终其一生从未传授他人,以至于他死后一百多年才出现与其放大倍数相同的显微镜,严重影响了科学的进展,这算是列文虎克的一个缺点。
  发现微生物后,列文虎克继续把感兴趣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677年观察精液时发现了带着尾巴的细胞——精子。列文虎克再次发挥想象,他说看到了精子头部的胎儿。
  之后列文虎克的观察记录也许让人吃饭没有胃口,列文虎克观察自己的牙垢和粪便,也发现了他所说的“微生物”,列文虎克说自己一丁点牙垢中生活的这些小居民数量能顶得上整个荷兰王国的人口。至于粪便里,列文虎克大概看到了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和对人体有益的大肠杆菌。
  列文虎克还独立发现了连接动脉与静脉的毛细血管,并且发表了这一观察结果。由于列文虎克对科学界的进展不太清楚,不知道已经有一位名叫马尔比基的前辈早已经发现了毛细血管。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但他也就是刚开布店时曾来过一次英国进货,之后一直生活在荷兰。英国女王、德国皇帝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看看微生物,访问荷兰时都曾拜访过列文虎克。1698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亲自到荷兰学习造船及航海术,邀请列文虎克参观他的舰队,同时也想看看微生物。列文虎克带着显微镜欣然前往,让这位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满足了一下好奇心。
  1723年,列文虎克病逝,享年91岁。临终前他寄给了皇家学会26台精心打造的显微镜。可惜后来皇家学会多次搬家,这批珍贵的遗赠给搬丢了。
  列文虎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波义耳、惠更斯、牛顿、胡克、莱布尼茨、哈雷……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列文虎克能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他高超的技术分不开。列文虎克在显微学上傲视群雄,在17、18两个世纪间无人超越。
  胡克、列文虎克利用刚刚诞生的显微镜将生物学带进了微观世界,但微生物学发展缓慢,之后一个世纪还停留在外部观察上,微生物、细胞内部有什么还不得而知。直到19世纪显微镜改进后,细胞核、细胞质相继发现,完整的细胞学理论才由施莱登、施旺总结出来。
  第19章 巨人出世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一次和朋友们聊天,与老司机们聊天不同,伏尔泰这些文豪们聊的话题都比较高大上,伏尔泰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最伟大的人?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凯撒,有的说是亚历山大,还有人说到了克伦威尔,伏尔泰都没啥反应。直到有一个朋友说是牛顿,伏尔泰这才表示赞同。伏尔泰说,“我们所尊敬的,就是用真理的力量征服我们思想的人。”
  前文讲造纸术发明者蔡伦时,曾提到美国作家麦克·哈特搞出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位名人排行榜,他把牛顿排在第二名,仅次于穆罕默德,在第三名耶稣和第四名释迦牟尼之前,牛顿夹在了三位大神之间。当然了,这只是麦克·哈特的一家之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排行榜。但是,不管是谁来对影响人类的伟人们进行排名,牛顿进入前十名都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科学家排行榜,牛顿当之无愧排行第一。
  写牛顿及其探索自然的历程很难,不是资料少,而是资料太多,很多资料、传记说法不一,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牛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争议的人。牛顿并非完人,他的名言“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并非我们上学时所理解的谦虚,意思恰恰相反。接下来,我们尽量还原出一个接近真实、接近凡人的牛顿。
  牛顿是人,不是神!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因为他要比人类史上的绝大多数人勤奋。

  1643年1月,牛顿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乡村伍尔索普,当时正值英国内战,战争把整个国家打得满目疮痍,伍尔索普作为一个偏僻乡村,受到的波及不是很大。
  牛顿是个遗腹子,出生时父亲已去世,牛顿还是个早产儿,接生的人都以为这个孩子活不下来。当然了,这个赢弱的早产儿终于还是挺了过来。1646年,他的母亲改嫁附近村子的一位牧师,留下年仅三岁的牛顿让姥爷姥姥照顾,牛顿那怪异、孤僻、偏激的性格与缺失父爱母爱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母亲的再嫁给牛顿的人生留下了一丝阴暗。
  8年后,牛顿的那位继父去世,母亲带着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回来了,但是母子之间的隔阂已经形成,无法挽回。牛顿既讨厌他妈,又讨厌那三个弟妹。一年后,12岁的牛顿到格兰瑟姆镇中学读书,租住在学校附近,终于逃离了那个讨厌的家庭。
  牛顿性格孤僻,很难与同学相处,但他极力想与同学们搞好关系,却又苦于无法沟通,得不到同学们认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风车的故事》,讲的就是牛顿在中学时自己造了一架小风车,本打算以此吸引朋友们的注意力,却被一位同学给嘲笑了,说他只会做木工,却讲不出原理,深深伤害了牛顿的自尊心。
  故事的真实性不好说,如果是真的,那位嘲笑牛顿的同学也许会在惶恐中度过余生,深怕牛顿哪一天会回来给他讲《原理》。
  牛顿动手能力很强,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突出,中学时代的牛顿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学生,泯然众人,根本看不出那超常的天赋,二百多年后的爱因斯坦与牛顿如出一辙。
  牛顿16岁中学毕业,按常理应该继续接受大学教育,但牛顿他妈觉得没这个必要,牛顿的生父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却经营起一个大农场,在村子里有头有脸。所以牛顿他妈认为,识字多少无所谓,作为家中的长子,回家干点农活才是最实在的。牛顿他妈叫牛顿回家来放羊。
  牛顿对农场的活根本不上心,放羊经常把羊放丢了,赶猪能赶到别人家地里去。牛顿喜欢做的,要么找个树根下读书,要么就是干木工造个小玩意儿。牛顿的母亲指派一个老仆人指点牛顿干活,牛顿则贿赂老仆人把活给包了,牛顿则偷偷溜走了。在牛顿妈眼里,牛顿就是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败家子儿,看见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好在牛顿的舅舅是个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发现牛顿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便和牛顿中学时的校长结伴一起来劝牛顿妈送牛顿上大学,接受再教育。鉴于牛顿的恶劣表现,牛顿妈只好同意送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去读书。
  牛顿在家放了一年羊后,又返回了格兰瑟姆中学,为考取剑桥大学做准备。
  1661年,18岁的牛顿如愿考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所学专业是文学(竟然是文科生)。相比哈维、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惠更斯等神童,牛顿上大学时已属于大龄学生。
  剑桥大学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出身贵族的特权生,有出身富商地主的自费生,还有出身平民的公费生、准减费生,以及出身穷苦人家的减费生。按理说牛顿家境不算差,但他妈才不愿出太多钱供他读书,所以牛顿沦为了最低等的减费生。按照学校规定,减费生要为学校打扫卫生、出公差等等以补贴学费,今天大学也有这种优惠,算是勤工俭学,不是丢人的事情。但牛顿那时的减费生还要给特权生打扫房间,甚至要清洗尿桶,简直就是特权生的奴仆,这就很不人性了。所以那时的减费生退学率非常高,谁愿受这种侮辱!
  胡克、牛顿在学校就是这种处于最下层的学生,处处受人歧视,被特权生们瞧不起。面对歧视,胡克努力去交往,扩大朋友圈以改善这种境遇;而对于孤僻的牛顿,这些屈辱简直是雪上加霜,倔强的牛顿完全把自己隔离起来,既然没有朋友,那索性就孤独到老,他对所有同学都是一副冷漠的面孔;当然,所有同学也不愿和这个冷漠的人打交道。如此一来,牛顿心无旁骛,一心扑在了学习上。

  
  牛顿
  @Elcid2017 2021-07-11 14:48:04
  楼主好!不知楼主后面科学史会更新到现代科学家吗?看到了牛顿,私以为后面麦克斯韦也在排队。个人最崇拜麦克斯韦啦!
  -----------------------------
  目前只打算先写到工业革命,后面的看情况而定吧,感谢兄台一直以来的支持!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最完美的公式。
  @Elcid2017 2021-07-11 14:48:04
  楼主好!不知楼主后面科学史会更新到现代科学家吗?看到了牛顿,私以为后面麦克斯韦也在排队。个人最崇拜麦克斯韦啦!
  -----------------------------
  @鲁西狂人 2021-07-11 16:21:07
  目前只打算先写到工业革命,后面的看情况而定吧,感谢兄台一直以来的支持!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最完美的公式。
  -----------------------------
  @Elcid2017 2021-07-11 16:59:26
  也好,近代以后的科学史已经很清楚了,没有任何争论,倒不用刻意科普了。
  最近10年国内挂起了一股歪风,认为古代科技知识大多是西方人剽窃中国的,妄图颠覆人们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认知。不过反方向刺激有志之士能够花费时间给大家科普人类科技知识的发展、积累过程。
  “俗人无语”兄科普了古代古代文明的数学、天文学发展过程;兄台这次又综合科普了多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
  本人曾有幸听过师昌绪院士的讲座,介......
  -----------------------------
  兄台的回复令我诚惶诚恐,我当初写这个帖子时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只是想把科学史捋一捋,前面引起争论是让我没有料到的。
  感谢兄台的鼓励!
  @板桥渔翁 2021-07-11 19:57:04
  希望你写到普朗克为止,首先到普朗克,科学发现的内容都是中学水准可以理解的,故大家也感兴趣。第二普朗克以后就进入到现代科学了,了解的人少。三是,普朗克以前群星灿烂,有的小学文化搞科研,可以破除科学迷信。
  -----------------------------
  我目测写到工业革命大约二十多万字,提纲已经列好了,这可以算作第一部。如果写第二部(目前尚无提纲),那就写到普朗克,或者是两朵乌云。
  感谢兄台一直以来的支持!
  @mogule2017 2021-07-12 06:26:34
  测试能否回复
  -----------------------------
  天涯又抽风了!
  牛顿一直按时上所有规定的课程,但他的必修课成绩一般般,他常涉猎课外知识,泡在图书馆阅读自然哲学家如伽利略、笛卡尔的著作。牛顿有一个小笔记本,专门用来记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小本本里分门别类记得满满的,里面有对盐的本质、磁的本质、太阳和行星的本质、重力的本质等等问题的探讨。大三时,牛顿开始对光的本质产生兴趣,他在集市上买了一个三棱镜来做颜色实验,把白光分解成了彩色光谱。有一段时间,牛顿对光的实验进入狂热状态,他把自己关在黑屋子中,先通过镜片盯住太阳看一段时间,然后再把视线移到黑暗处,不断眨眼,通过视网膜上的残留影像来揣摩太阳的真实面目。连续实验几个小时后,牛顿眼前除了一个大亮斑外,啥也看不见了,三天后才恢复视力。牛顿为了探究眼球如何感知色彩,他竟然将一把锥子插进下眼眶,用锥子压迫眼球来造成黑白变换甚至彩色光环。很多传记都说牛顿实验太过鲁莽,没有弄瞎自己的眼睛算是幸运,其实科学史上玩命的实验数不胜数,不知有多少科学家把生命献给了科学事业。
  牛顿大学专业是文学,但他在大学两年间自学了高等数学。1664年,圣约翰大学研究员卢卡斯向英王查理二世申请,在剑桥大学设立了一个数学讲座,剑桥大学的巴罗教授获得了第一任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的职位,牛顿经常跑去听巴罗的数学课。牛顿通过自学以及旁听,把数学水平提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一个文科生,竟然搞出一大堆让无数理科生头疼的定律、定理,还有微积分,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牛顿的课外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主修文学专业却成绩平平,就在他将要面临结业考核时,伦敦大瘟疫爆发了。
  瘟疫先从伦敦开始,到了夏天开始向四周蔓延,最严重时一天夺取了七千人生命,仅一个夏天就有数万人丧命。迫于严峻形势,剑桥大学开始疏散师生,牛顿也离开了剑桥,返回了故乡伍尔索普,住在他妈的庄园中。从1665年夏天到1667年初,牛顿在这里度过了平静的近两个年头。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那么1665、1666牛顿躲避瘟疫的这两年可以称作“牛顿奇迹一年”、“牛顿奇迹二年”。

  
  牛顿色散实验
  关于牛顿,除了风车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苹果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牛顿在伍尔索普的果园中读书,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砸中了牛顿的大脑袋,万有引力由此诞生。这个故事当然是杜撰的,是后人添油加醋把牛顿神化而来的。对于重力问题,牛顿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关注,并记在了那个小本本上,伍尔索普居住的这段日子,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来研究重力问题。
  牛顿认为,重力和太阳吸引行星运行的力两者本质是相同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灵感!但是计算行星轨道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开普勒拿到第谷的数据后,用了十八年才算出开普勒三定律,如果按照开普勒的方法,牛顿也得花费差不多的时间。但牛顿高超的数学天赋帮助了他,在1665年末到1666年初这段时间内,牛顿自己设计出一种计算曲线斜率的方法,这便是后来所说的“流数法”,也就是微积分。牛顿运用微积分这一神器,很快导出了行星脱离太阳所需的力与其到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有随手拿起纸就写的习惯,他的这些计算过程就写在了他母亲一张旧契约纸的反面,而且留存至今。此时,万有引力已具备雏形,但尚不成熟,由于当时太阳与地球、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不准确,地球的大小也不精确,牛顿这一公式无法得到正确的验证,所以牛顿仅点到为止,将这一问题搁置了下来。
  1666年夏天伦敦大火意外使瘟疫消失了,1667年初,牛顿返回了剑桥大学,第二年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担任了研究员。这时候,牛顿开始迷恋上炼金术,他阅读了波义耳大量的文章,做了大量的炼金实验,如同当年的光学实验,牛顿投入炼金实验也近乎疯魔,他经常彻夜不眠地守着火炉。这些事情,牛顿都是偷偷地进行,他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在学校搞炼金术,有关炼金术的发现与心得他从不发表。波义耳啥都敢写啥都敢说,但波义耳是富二代,没有什么顾及;牛顿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和地位来之不易,他不能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
  @ Elcid2017:关于微积分确实有争议,牛顿自己说在伍尔索普就发明了微积分,但他使用的是几何方法,根本没有莱布尼茨的先进。但不能否认,牛顿用他的流术法导出了平方反比律。我们今天用惠更斯的离心力公式和开普勒三定律是可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但牛顿自己用微积分先导出与惠更斯等价的向心力公式,而后在开普勒三定律基础上导出平方反比律,而且得使用微积分对行星轨道进行验证。
  在大学中,牛顿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巴罗教授。巴罗教授非常欣赏牛顿的才华,他曾送给牛顿一本丹麦数学家墨卡托(非制图学家墨卡托)所写的《对数的技巧》,牛顿读后写了一篇心得《无限极数的分析》,令巴罗大为惊叹。巴罗鼓励牛顿发表这篇论文,但牛顿说什么也不肯。巴罗只得带给皇家学会的会员们私下传阅。这时的牛顿很像日后测量出引力常数的卡文迪许,有了发现从不发表。
  1669年,巴罗升任英国王室教堂的主牧师,临走前他推荐牛顿接替了自己的职位,牛顿因此成为剑桥大学第二任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此时牛顿年仅26岁。
  牛顿接着巴罗的内容继续讲述光学,与巴罗照本宣科不同,牛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自己的实验发现以及几何学运算,和巴罗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当然是更高的层次。数学讲座的学生们听牛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却一个个干瞪着大眼不知其所云。等到第二年,牛顿再来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也没有了,全跑光了。这和当年开普勒上课时的遭遇一模一样!在这之后担任卢卡斯讲座教授的27年间,牛顿几乎都是面对空空的教室。即便是没有学生,牛顿仍会一本正经地走到教室,站在讲台上,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大声读讲义,他读完了光学讲义再读数学讲义,读完了数学讲义又介绍他发现的原理、定理。就像卡尔·萨根在《宇宙》中所写的那样,开普勒、牛顿的那些学生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牛顿对着空气或者书桌或者墙壁念完他的讲义,便迫不及待返回宿舍,继续做他的光学或炼金实验,年终他会把讲义如数上交。直到1687年《原理》出版后,牛顿声望大震,他索性不去教室装模作样地上课了,不干活只坐领薪水,剑桥大学也不会开除他了。
  @长亭短亭行 2021-07-14 19:29:27
  记号
  -----------------------------
  感谢支持!
  @ty_思路451 2021-07-14 22:22:17
  哎呀,这里有这么好的帖子
  -----------------------------
  感谢兄台捧场!
  @鹏飞 2021-07-14 23:22:08
  打个点
  -----------------------------
  谢谢支持!
  在教授光学的过程中,牛顿做了大量的光学实验,证明了光是由有色光谱混合而成,但牛顿仍没有发表论文的想法。1671年,他根据光学原理,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台反射式望远镜。巴罗知道后立刻来找牛顿,劝说牛顿将这台望远镜送到皇家学会展示。这个设计巧妙、制作精良、比折射式望远镜先进得多的望远镜引起了皇家学会的轰动,皇家学会专门写信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荷兰的惠更斯。此时惠更斯已是科学界的泰斗,得到惠更斯的认可才算是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结果可想而知,惠更斯对牛顿发明的这个反射式望远镜大为赞赏。
  因为这项发明,1672年年初,皇家学会便推选牛顿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刚刚当选会员的牛顿自信满满,他一改往日不发论文的作风,主动把他的光学理论写了出来,寄给了皇家学会的秘书奥尔登伯格,这便是发表在皇家学会《通报》上的《光与色的理论》。奥尔登伯格在皇家学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却遭到了胡克的抵制。牛顿因此陷入了与胡克以及其他反对者的论战之中,不久惠更斯也卷入其中。第一次发表论文就遭遇了这种不痛快,让牛顿烦不胜烦,他再次把自己封闭了起来,隐藏在三一学院实验室,日复一日地做实验。关于这次论战,我们在后文《第一次波粒大战》中会详述。
  1677年,胡克接替奥尔登伯格担任了皇家学会秘书,牛顿虽然是皇家学会成员,但几乎与皇家学会断绝了来往,重新陷入了静默中。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牛顿的再次爆发是1687年《原理》的出版。
  《原理》出版前的牛顿是非常勤奋的,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从来不运动或者休闲,浪费一分钟在他就像是损失了几小时光阴,他经常忘记吃饭,即便是吃饭也是站着吃几口,接着投入工作。因为生活的不规律以及做了太多的炼金实验,牛顿四十多岁头发就已经灰白了。行文至此,不仅又想起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有些人天生聪明,有些人后天努力,有些人既聪明又努力,牛顿、爱因斯坦就是最后的这类人。
  @小小的大伯 2021-07-15 08:20:54
  写的挺好!
  -----------------------------
  感谢兄台的鼓励!
  @迷茶小姐 2021-07-15 11:37:52
  默默支持下楼主
  -----------------------------
  谢谢!
  @DABO10252017 2021-07-15 08:43:47
  科学就是发现表象背后的数学。
  -----------------------------
  物理学尤其如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