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骞与“飞将军”李广出右北平征战匈奴,因迟误军期,让李广功败垂成,失去了封侯机会,张骞用侯爵赎罪,才捡回一条命,削职为民。

  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才张骞也不会甘居草莽的。

  随着大汉攻打匈奴的节节胜利,再次打通西域又提上了议事日程。那时候,由于神勇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直打到了祁连山,连匈奴浑邪王都率部投降了汉朝,故此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成了无人地带,再没有匈奴侵扰,再后来干脆连漠南都没有了匈奴人身影。因为浑邪王归降汉朝以后,汉军遂将匈奴势力全部驱逐到了漠北。随着匈奴军力的削弱,自盐泽以东不见了匈奴人踪迹,因而使汉朝前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无阻。

  其时,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又惦记着西域未竞的事业,多次问已经削职为民、无官一身轻的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趁机建议汉武帝联合乌孙对抗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也直接促成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9年。

  因为皇帝有心再通西域,张骞更想凭此“政治翻身”,当时已经失去爵位的张骞,便以闯荡西域十几年的资历,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皇帝。
  晚安
  “既然陛下有意联合西域各国共击匈奴,我想乌孙国实为首选。那时候,我被扣压在匈奴,就听说乌孙王叫昆莫。乌孙与大月氏都是位于祁连和敦煌之间,是个小国,大月氏趁机攻击它,杀掉了昆莫的父亲难兜靡,夺其土地,亡国的乌孙人只能四散逃命,跑到匈奴。当时昆莫刚刚出生,傅父布就翕侯也抱着昆莫随大伙逃跑。跑着跑着,就饿了,傅父必须给昆莫找到食品,就把他先藏在草里面,不让人看见。说来神奇,当傅父回来时,居然看见狼在给他奶吃,甚至于还有乌鸦都叼着肉丢给他,有如神助,也预示了昆莫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后来,傅父便带着他归附了匈奴。匈奴单于果然很喜欢这个有灵性的孩子,认为他一定成为栋梁之材,于是高兴地收养了他。等昆莫长大成人之后,单于又十分信任地把他父亲原来的百姓再交给他管理,还让他带兵打仗,昆莫果然也不负众望,屡建奇功。最后他没有忘记向单于请求报杀0父之仇,出兵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只好迁徙到大夏的地方。昆莫获得大月氏的百姓和领土之后,实力大增。刚巧碰上匈奴单于死了,他就趁机搞‘独0立’,宣布不再臣服匈奴。匈奴人恼羞成怒,立马派兵要灭他,却连匈奴人都被他打败了,以为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有神附身,从此以后不敢再惹他,而是躲得远远的。现如今匈奴单于刚刚受到汉朝的沉重打击,兵败如山倒,正被我方所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旷无人,蛮夷民族的人都留恋故乡,加上又贪图汉朝的金银财宝,如果此时此刻我们适时派人用丰厚的礼物笼络乌孙,引他们东迁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另一说法是乌孙故土),然后与我朝结盟,为了加固关系,我朝还可采取和亲政策,把公主许配给昆莫作夫人,与他结为兄弟,这样一来,好处多多,他们也该会听从我朝的调遣,那么这就好象是断了匈奴的右臂一般。而且与比较强大的乌孙结盟之后,那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也都能招来成为我朝的藩属,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张骞果然是有备而来,说起话来一套套的,不带眨眼。
  晚安
  就这样,汉武帝被张骞说动了,还特意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的庞大使团,每人配备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以及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缯帛赠品。

  而且,张骞还十分有远见地带上许多持节副使,如果沿途有通往别国的道路,即派这些副使前往其他国家探访,进行大规模外事活动。

  当然,此般征程,还是那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翻版,不算是很顺利,也彰显了张骞通西域的艰苦卓绝。

  据《资治通鉴》报道,张骞到达乌孙之后,有为的乌孙王昆莫虽然接见了他,态度却十分倨傲,礼数不周,完全不像对待一个世界超0级大国应有的仰视眼光(事实上他也不知道汉朝有多大)。

  为人宽厚和讲信义的张骞却不以为忤,还是乐呵呵地把汉天子的丰厚见面礼送给了乌孙王,并转达汉武帝的谕旨:“汉朝此番来到贵国,是为了联合两国0军队共同抗击匈奴。如果贵国能东返故土居住,那么我大汉将把公主嫁给国王,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倘能如此结成盟军合力进击匈奴,则匈奴必将败亡,请国王三思。”

  就这是汉朝“断匈奴右臂”的最初设想。
  晚安
  当然,设想是美好的,实行起来却有点困难,因为乌孙国距汉朝太远,根本不知汉朝为何物,是强是弱。最重要的是,乌孙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强邻匈奴的藩属国,与匈奴相距又太近,朝中大臣全都畏惧匈奴势力,西汉根本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依靠不上,所以根本没有东迁的意愿,以免到时两头不到岸,只能抓狂,得不偿失也。

  所以,张骞那时候尽管在乌孙呆了很久,大家也是“哥俩好”地猜拳行令,革命小酒天天喝,乌孙王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一直对汉朝的结盟共同击匈置之不理,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看到在此干耗着也不是个事,张骞于是采取灵活手腕向其他国家打主意,便派出副使向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附近各国进行多头联络。

  对于这,乌孙王并没有异议和阻止。乌孙国最后甚至乐意派翻译、向导送张骞回国,同时为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探听虚实,还派使者数十人、马数十匹随张骞到汉朝来进行回访,然后才知道汉朝地域之大实力之强。

  有了这样的必要铺垫,虽然不能达成军事结盟的最初目的,却也从此发展了两国的友好关系。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之后,乌孙王昆莫听说汉朝十分强盛,于是便有了攀“富亲戚”的意思。

  后来,他派使者到长安请求与汉和亲,愿意娶汉公主,结为兄弟之邦。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便把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结为秦晋之好,从此历史上留下刘细君那首著名的“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的思乡之歌。“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刘细君死后,汉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通过“美女外交”,汉与乌孙正式成了兄弟之邦,也使乌孙成为了汉朝牵制匈奴的一个重要军事同盟,实现了张骞最初的梦想,同时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上的诸多交流,善莫大焉。
  晚安
  (3)“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归汉后的情形。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张骞光荣地回到了长安,鉴于他的西域之行的强大政治、军事和科学考察之功用,回来之后,汉武帝授予其大行令官职,以示表彰,具体工作也就是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算是专业对口。

  而跟着他回访汉朝的数十名乌孙使者,也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汉武帝得到乌孙使者送的数十匹良马,这位十分爱马的铁血皇帝更是喜笑颜开。

  第二年,张骞去世。又过一年多,张骞所派遣出使各国的副使大部分也都与该国使者一同回来,这些使者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地,据说去得最远的汉使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而各国使者来长安回访,更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从此汉朝的使者更是殷勤往来于西域各国,这种外交活动一年多则十几次,少也有五六次。

  而为了取信各国,这些汉使都用张骞“博望侯”的名头,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都一同记住了他。

  关于西域的概念,我们在前文作了必要的交代,为了解得更加深入一点,在这里再引用一下《资治通鉴》的完整资料:“西域凡三十六国,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窴(一作于阗),合流东注盐泽。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循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里海、咸海以北)焉。”
  晚安
  在汉朝通西域以前,西域各国都受匈奴节制,匈奴日逐王曾专门设置僮仆都尉统辖西域各国,奴役其人民。直至公元前60年,西汉政0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地区才正式归汉朝统0治。

  最后,我们根据史料来简单评价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不仅沟通了亚欧大陆交通要道,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同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也为后来西汉政0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为此,他完全可以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且他以“持节不失、平等互利、相互尊重、诚实守信”从事和处理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确立了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成为了后世的光辉典范,也可堪称“外交之父”。

  最重要的是,他在外交和科考过程中,还善于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除了留意军事地形和情报,还发现了汉人因战斗机动性和装备上不如人家的关键性问题。

  所以回来时带回了“汗血宝马”和“玄铁”( 铸剑用)等样本,以便汉军改进与游牧帝国匈奴作战时的装备和攻击机动性能,为后来卫青、霍去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地击败匈奴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作战思想,从而成就了汉武帝“铁0血皇帝”的不世武功神话,功不可没。
  晚安
  总之,张骞通西域有着多方面的历史价值,所以柏杨老先生把他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相提并论是站得住脚的,立论很充足。

  他的西域之行,不仅大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人文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自百科资料)

  张骞的伟大科考探险之旅,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之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产生重要的“拓荒牛”般促进作用,还对此后的东西方发展格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让人们彻底记住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英勇探险家。

  后来,鉴于乌孙王不肯东还,汉朝为了隔绝匈奴与羌人部落的联络通道,便在浑邪王旧地设置酒泉郡以及武威郡,并迁徙内地百姓来开荒屯垦,成了边防一道有效屏障。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使团(商团)曾络绎不绝地往来出使,大的一行数百人,小的也有一百多人,“山间铃响马帮来”,驼铃响处,边境贸易繁忙,以后随着对西域的逐渐熟悉,这种热情才有所下降,使团(商团)人员以及所携之物便逐渐减少。
  晚安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汉武帝得到大宛出的汗血宝马,爱得发疯,还命名为“天马”,为了投其所好,于是去大宛搜求的汉使者如过江之鲫,还由此引发了一场被柏杨先生称为“不荣誉”的天马之战,为了三千余匹汗血宝马不惜伤亡十万将士,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汉武帝的亲戚李广利攻打大宛之战。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战争介质汗血宝马是何许神物。

  汗血宝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传说是一种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马(一般马的最高速度大约就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据报道“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可见此种神马的不凡功底,古往今来它也成了很多军事家和政要的坐骑,大家都十分喜爱,汉武更是喜不自胜,要发动战争来夺取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它实在是太有POWER了。
  晚安
  (4)“天马之战”

  据说,古代帝王大都爱马,尤其是难得一见的良马,周穆王有八骏(李商隐曾为此写了“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著名调侃诗),而“马上得天下”的戎马倥偬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六骏,爱得不得了(史称他老爹李渊还专门献良马给其表兄弟杨广而能加官进爵呢),我们此时的正主汉武帝更是良马“发烧友”,喜欢打仗和炫耀武力的他也最喜欢马,听说大宛有如此神马(传说成吉思汗也曾骑过),当时是即刻要流口水,非要弄回来不可,以柏杨的说法就是“大宛王国贰师城(乌孜别克哈马特城)有一种世界上最好的马,名‘汗血马’,流出来的汗像血一样,每天能跑五百公里。刘彻当即派使节携带二十万两黄金,作为价款。又用黄金铸成一个金马,作为礼物,向大宛王国购买。”,所以由此引发一场伤亡惨重的“不正义战争”都在所不惜。

  那么,为何他会派打仗能力很平庸的大舅子李广利出征大宛呢?难道汉朝没有良将了吗?这就得从头说起。
  晚安
  话说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因为有倾国倾城貌,又能歌善舞,而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又远没达到完善境界,除了通过赀选、举孝廉等方式,一条重要的晋官渠道就是外戚进身,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当官”,皇0亲国戚有“南风窗”,基本上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皇帝,当然乐呵呵地任用自己人,比如为西汉灭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卫青、霍去病就是卫皇后的亲属,并不是说外戚就全是草包,既然打仗能任用卫霍,那么任用李广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李广利和卫霍的能力有天壤之别,但既然出征大宛需要将领,那么正好给自己的大舅子立功显贵的机会,何乐而不为?这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也,两全其美。

  汉武帝之所以要动大宛的脑筋,一是恼怒大宛以为汉朝离其较远,中间隔着广阔的瀚海,鞭长莫及,所以不派使者通好;二是大宛有天下最名贵的汗血宝马,恰巧在大宛的贰师城(出征大宛的李广利正好叫“贰师将军”),汉使者馋涎欲滴,想得到宝马,居然大宛国王把其藏起来,甚至拒绝观看。这就让爱马爱得发疯的汉武帝不惜以兵戎相见来争夺。

  因为此前汉武帝曾派壮士车令一行带着千金以及用纯金铸成的一匹马去大宛,以其用之换取汗血宝马。

  车令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大宛之后,向大宛国王毋寡说明了来意,那就是用金马换宝马,毋寡这家伙居然十分傲慢地拒绝了汉使者的请求,反正他已经搜罗了很多汉朝的金银财宝,并不稀罕汉朝的金马和黄金,而且汉朝远在天边,你又不能奈得我何,不服的话你就咬我嘛,谁怕谁?所以坚决不换,国宝是也。
  晚安
  总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宛国王不仅对汉使极不礼貌,还极其傲慢地侮辱汉使道:“我们大宛不缺黄金和用金铸造的金马,谁稀罕?想用这种普通货色来换我们独一无二的汗血宝马,你们汉人别做梦了。” 而这一时的逞强之气,也终于换来了大宛的灭顶之灾,最后连这个傲慢的国王还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呜呼哀哉。

  想我大汉何等强盛之国,居然为了区区几匹马而受辱,千里迢迢、餐风宿露、历尽艰险而来的车令却遭此奇耻大辱,当然甚为气愤,恼羞成怒的他按捺不住于是破口大骂,恶语相加,甚至愤激地用锤击破金马,扬长而去,大不了大家一拍两散,最终两方也因为自己的不冷静付出了惨重代价。

  见到汉朝使者在自己的地盘撒野,大宛众贵族都非常恼怒,认为汉人太没礼貌太轻漫无礼了,于是都咽不下这口气,所以立马宣布汉使是不受欢迎的人,同时强行驱逐出境。

  这还没完,大宛国王为自己受到的轻视耿耿于怀,想给汉人一点颜色看看,我不发威你还以为我是病猫了,所以利令智昏地下令驻守东部边境的郁成王率兵拦截,一阵猛攻之后,把势单力薄的汉使杀个一干二净,然后吞掉了汉使携带的所有金银财宝,大0大出了一口恶气,并由此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消息传到长安之后,踌躇满志的汉武帝当然为这种逆天的事气得七窍生烟,这宝马没见着,居然还是自己损兵折将,威风尽失,于是便召来群臣商量对策,密谋着反制措施,把大宛杀个片甲不留。
  晚安
  看到天子有意出兵,曾经出使大宛的姚定汉等人便趁机奏道:“大宛其实是一个大漠小国,军事力量薄弱,只要派三千精骑,配以强弩射杀,保准立马就能把它给灭了,何足挂齿。”汉武帝一听,也认为姚定汉等人说得很对,沙漠小国何惧其哉,之前浞野侯赵破奴就曾率七百精骑干净利落地生擒过楼兰王,量大宛人也不过如此,当然便是跃跃欲试了。况且汉武帝此时正想封宠姬李夫人的娘家人为侯,于是任命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以属国骑兵六千人为战斗班底,同时征发各郡国之品行不端的“问题青年”(恶少)数万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征讨大宛。之所以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就因为他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到贰师城去夺取好马,表示志在必得是也,故此这次的战争也可称为“天马之战”。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骑兵六千,步兵数万,带着大汉天子的殷切期望,远征大宛。

  可惜李广利并不是一个大将之才(对李广利的重用历史牛人司马光也颇有微词,认为不辨才识就委以重任,只为了让外戚封侯,不如直接封来得痛快),当然不会获得同样是外戚的伟0大卫青的战果(当时卫青已为革0命鞠躬尽瘁,死了),甚至可以说是被弄得灰头土脸的。

  因为此次的非荣誉战争,便决定了它那么一点“失道寡助”的意味,至少在最初的战斗中,汉军被弄得十分狼狈,尽管汉兵不算很少,甚至于颇有一点以大欺小的况味。
  晚安
  其时,踌躇满志的皇亲国戚李广利同志一路领兵出玉门关,然后进入地域广袤的沙漠地区,沿途人烟稀少,沙碛成堆,鸟不拉粪,要不是为了传说中的天马,以及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宛人,谁会想要领教这份苦楚?

  在路上,偶尔经过一些不知名的小国,见汉兵到来,不能抗衡便只能紧闭城门,高挂免战牌,咱惹不起躲得起是也,所以那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军0民鱼水情从没发生过。

  汉军得不到有效补给,后勤供应便成了问题,要得到食品和粮草,就必须采取军事行动夺取城池。

  不过,李广利并不是一个打仗的好把式,尤其是他手下的乌合之众,战斗力较差(恶少嘛,调戏个把尼姑还算得心应手,做正规军打仗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更由于人生地不熟的,又没有神人张骞那种超强的军事地形和情报搜集能力,无头苍蝇般一路攻过去,几乎是十打九输,侥幸攻下了,才能取得粮草补给,让士卒马匹饱一餐饥一餐的,很不好受。城太坚攻不下的,只能掉盔弃甲继续前进,战死和饿死的极多。

  而当汉军到达大宛的郁成时,士卒已经死伤大半,仅剩下数千人,而且劳师远袭,找不到吃的,更是疲惫不堪,一个个面黄肌瘦,都饿得不成人形,战斗力可想而知,难怪大宛国王如此“看小”汉朝,果然不出他所料。

  带着如此孤军深入的残兵饿将,前无接应,后无增援,李广利也只能集中兵力猛攻瞎打了一阵子,由于郁成城坚,加上杀害汉使的郁成王严防死守,除了丢下更多的汉兵尸体,最终还是空手而归。
  晚安
  当汉军在郁成受阻的消息传到大宛国都时,大宛举国欢腾,庆祝胜利(当然他们高兴得也太早了,忽略了一个东方大国为了面子而死战的决心,耗得起也)。

  看到伤亡如此惨重,而且可用之兵越来越少,李广利考虑到小小郁成城尚且攻不下来,又遑论城坚炮利、严阵以待的大宛国都呢?当初的牛皮算是吹破了,为了不遭受全军覆没的命运,权衡利弊之后便决定撤回敦煌,这仗总共打了两年,回来之时剩下的士卒只及出发时的十分之一二,几乎是连内裤都差点打没了,和全军覆没几乎是同一个概念。

  遭受如此败绩,李广利也不好向皇帝交差,只好把失败原因赖到劳师远袭、缺乏粮草、没有增援的客观条件上,想班师回去之后,等具备良好条件时再去攻打大宛的国都。汉武帝不仅没有等来宝马,还等来了大败的消息,一个小小大宛都收拾不了,以后还如何号令西域诸国?不仅大夏等国将看不起汉朝,乌孙、轮台等国也将以随意侮辱汉使为乐,大宛的好马更加不会进贡汉朝,从而使汉朝成为各国的笑柄。

  于是,当天子接到李广利上0书之后,极为震怒,因为这也太丢大汉面子,长别人志气了,所以当听到败军之将李广利要开溜时,立马派使者把守玉门关,同时下令军队有敢入关者斩0立决。
  晚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