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李广利一听,差点被吓死,为了保命,只得滞留在敦煌,不敢踏入玉门关半步。就这样,因指挥不力和孤军远袭,第一次远征大宛完败。

  当然,对于这样的结果十分不满又心高气傲的汉武帝,一定是继续策划夺取天马计划,何况这又事关大汉面子问题,绝对是要死磕到底。

  其时,汉朝丧失了赵破奴这支部队之后,很多公卿大臣们都希望停止征讨大宛,以便集结力量对付更多凶悍的匈奴。而爱马的汉武帝一方面力排众议,一方面又继续运筹帷幄,作另一次攻打大宛的周密部署,务必干净利落地灭了大宛,才能挽回颜面,维护大国天威,这是当时压倒一切的政0治任务。不然的话,以后就任由西域小国耻笑汉朝了,这可是事关国体,不能等闲视之也。

  所以,这次汉武帝为了增加胜算,大0大增加了攻打大宛的军力,还部署了周密的军需补给和后援接应计划。

  首先,皇帝继续赦免囚徒、征发恶少以及边塞地区的骑兵充实兵员;其次为广开征兵渠道,还下令全国犯罪的官吏、逃亡者、入赘妇家的男子、商人等七种人,一律充当军人前往攻打大宛。故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被派到敦煌增援李广利的人数达六万之众,还不包括其他私人0武0装在内。这次的出征装备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共征调了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数以万计,以及十分充足的粮食和兵器,戈矛弓弩齐备,军需品很充裕,一付“不破大宛终不还”的志在必得样,单从各地调到征讨大宛部0队中的校尉军官就达五十多人,显示了必胜的决心。
  晚安
  一切打点停当之后,太初三年李广利又一次奉命从敦煌出发,远征大宛,全国为之瞩目。为做好后勤策应增援以及边境布防工作,这次汉武帝吸取了上次孤军深入、轻率出师而招致失败的教训,同时增调了十八万戍卒进驻酒泉、张掖以北地区严密布防,还在居延、休屠两地增设两个军事据点,屯兵以卫护酒泉。这样,一方面能防匈奴趁火打劫,切断大军的补给钱;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远征军的后援,便于接应。此外,还征调了许多支前民兵,为贰师将军运送粮食的车辆和役夫可谓是人声鼎沸、络绎不绝。

  此次的征战,非常壮观,一路上旌旗千里,云辎万乘,刀光剑影,尘土飞扬,天山雪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出征图啊,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不愧是古代有数的铁血皇帝,也只有他才能支撑起这么威武雄壮的战争画面,令人血脉偾张、手舞足蹈。

  看到如此阵势,西域人都看傻了,还一改了前次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西汉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各国更是城门大开,好像迎接自己的子弟兵一样热情。
  晚安
  反正到处展现出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感人画面,同时轰轰烈烈地演绎了一出“军0民鱼水情”的剧情,纷纷为士卒提供酒食,供给马料。史曰:“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

  总之,如此劳师动众,汉武帝当然是要大军务必破城。

  为此,仗还没打响,汉天子就未雨绸缪任命两名良马鉴定师和保养专家充当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准备在大宛城破之后挑选好马,送回汉地,可见其决心之大。

  一路上,西域各小国慑于汉朝天威,都望风披靡,当然也有例外,轮台国就是宁死不降的一块“硬骨头”,生生要以“鸡蛋掷石头”的勇气拦截强大的汉军干一仗,既然不服,那便只能是以拳头讲话,看谁的拳头够大了。汉军旋即狂风暴雨式攻城,只几日就收拾停当,在城中进行了一场大屠0杀,以震慑诸方。

  等摧枯拉朽地打败轮台之后,各国无不震惊和慑服,汉军自此向西一路顺利推进,再也没有遭到武0装反0抗,到达大宛国都的精兵强将就达三万之众,大宛全国都受到震动,并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架势。

  有了上次的胜绩,一开始骄傲的大宛军队利用地利、人和主动出城迎击,想一鼓作气歼灭立脚未稳的汉军,汉军以精良的弓弩应对,一时万弩齐发,箭如雨下,大宛军大败而逃,入城拒险坚守。
  晚安
  看到敌人不再轻率出击,而是凭着坚固城池负隅顽抗,一时汉军也没有更好的攻城办法,李广利此时突然想起了大宛城中无井,只靠汲引城外河水供应全城,为此汉武帝还曾很有预见性地派水工随军前往,以备不时之需,于是灵机一动挖开外河水源,将河水引向别处,既可以断开供水,还能利用旧水道挖洞攻城,一举两得。

  一下子供水成了问题,城中军民生活都没有保障,个个忧心忡忡,汉军还摆出打持久战的态势,将全城团团包围四十余日,城中大宛人更是苦不堪言。

  为了摆脱困境,一些大宛贵族便商议对策,密谋道:“目前的祸害是大王毋寡惹出的,要不是他不自量力将汗血马隐藏起来,还不顾外交礼节将汉朝使臣杀死,便不会招致汉人的攻击。如今之计,也只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我们杀掉大王,献出好马,汉军自然就会停止进攻,撤围而去。如果硬撑下去,城破之日,也正是我们家破人亡之时。为了国王逞一时之能而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全部化为乌有,太不值得了,我们没必要做国王的陪绑和殉葬品。反正我们这样做了,如果汉朝还不依不饶,我们再血战到底也不迟。”大家一听,也认为合情合理,所以都表示同意,然后联合起来将大宛王毋寡杀死,作为交换条件,让他为自己的严重政治错误“隆重买单”。

  恰巧此时大宛的外城被汉军攻破,大宛最骁勇善战的猛将煎靡被汉军俘获,根本就无心恋战。城中的贵族极为恐慌,连忙派人割下大宛王毋寡的人头,用木盒子装好,前去见李广利,以此显示投降息兵的诚意。
  晚安
  “你们汉人这么兴师动众地长途奔袭,不就是为了我们的汗血宝马吗?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汉军不再攻打大宛,我们愿意将所有的好马都牵来,任凭你们随意挑选,要多少有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愿意无条件为汉军提供粮食,只要你们停止对我们内城的进攻,罢了干戈即可。当然,如果你们恃强凌弱,执意要和我们血战到底,我们也没办法,便只能将所有的宝马杀死,然后奉陪到底,大不了来个玉石俱焚。而且康居的援军又即将到达大宛,等援兵一到,我们两国将内外夹攻汉军,到时候你们汉军将会腹背受敌,故此请将军仔细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是战是和你们看着办吧。”大宛使者不亢不卑地说。

  经大宛如此一说,李广利也不是傻瓜,掂量之后还是使出了那招屡试不爽的“和为贵”。

  因为大宛内城确实坚固,最重要是的,汉军在他们的主场作战,东道主的粮草当然很多,足够他们硬撑起一场持久战,而汉军又劳师远袭,猛攻了四十余日才攻陷其外城,军士也早已筋疲力尽,不知还能撑多久。

  此外,大宛邻国康居正对汉军虎视眈眈,随时可以攻击汉军,只是慑于汉军的强大未曾采取行动而已。
  晚安
  更要命的是,李广利得知大宛人利用汉人俘虏,叫他们传授凿井技术,供水问题立马得到改善,想困死他们早已成了泡影,反正此次兴兵前来讨伐大宛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诛杀罪0魁祸首毋寡,以及得到汗血宝马,而今毋寡已经伏诛,连人头都送给汉朝了,甚至于大宛还主动要献出宝马,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能给汉天子交差了,如果还不依不饶,这也太不厚道了,如果他们因此而誓死抵抗,汉军未必就能攻下固若金汤的内城,加上他们联合康居内外夹击,到时战败的可能还是大汉,傻子才会这样干也。

  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李广利便见好就收,接受了大宛的求和条件,汉朝罢兵。

  于是,大家皆大欢喜。

  大宛贵族们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当然十分高兴,立马将所有的宝马献上,以便汉军自行挑选,同时还送给汉军许多肥壮牛羊及葡萄美酒,作为犒劳。

  汉兵于是欢天喜地地左挑右选,最后把数十匹顶级好马,还有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尽收囊中,并扶立过去对汉朝态度最为亲善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成为大宛新国王,同时与其订立盟约结为友好国家后,班师回朝。

  而在之此前,李广利本想先仗着自己的优势兵力攻取十分难缠的郁成城,为被害的汉使报仇雪恨,最终因心中没底,更怕一时难于攻克,反生枝节,于是才一劳永逸地直取大宛城的,果然也成事了,算是英0明了一回,看来李广利并不是那种蠢到家的人,用兵不如卫霍等人那么高超而已。
  晚安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英明决定。

  因为当初李广利率领大军自敦煌起兵西进时,曾兵分几路讨伐大宛。而倒霉的校尉王申生率一千余人前往郁成时,却被强悍的郁成王十分干脆地灭了,只有数人侥幸逃出生天,跑到了李广利的大本营。

  当然郁成王也有倒霉的时候,随着李广利在大宛国都用兵的节节胜利,郁成王的末日便宣告到来。

  当王申生军的幸存者逃回汉朝大本营之后,李广利立马命搜粟都尉上官桀继续前往攻打郁成城,一阵猛攻之下,守不住的郁成王便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到康居国寻求政0治庇护,上官桀也紧追不舍,一定要把这个杀害汉使的罪魁祸首捉拿归案,所以一直追到康居。

  以前康居还和大宛眉来眼去的,似乎关系挺好,不过康居王一听到汉军已打败大宛且两方和解之后,得罪汉朝的郁成王便成了“烫手山芋”,也只能脱手将其献给上官桀,因为不想和汉朝为敌烫死自己。

  郁成王由此落网,等待他的也是黑色的厄运。其时,上官桀让四名骑兵将郁成王押回李广利大营等候发落。谁知上骑士赵弟怕狡猾的郁成王在半路上跑掉,自己担当不起此种责任,所以先斩后奏把郁成王给干掉了,一代枭雄一命呜呼,悔不该当初强出头把汉使给杀了,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是也,报应不爽。
  晚安
  李广利凯旋归来,带回了汉天子魂牵梦萦的汗血宝马,一时欢声雷动,举国庆贺。汉武帝显然十分高兴,立马大摆庆功宴,祝贺胜利,同时封皇亲国戚李广利为海西侯,以表其战功,虽然为了三千宝马让十万军士伤亡,有点得不偿失的况味。

  当然,公允地说,此次的远征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震慑西域诸国确立汉朝天威方面,那是大有裨益的。

  据史载,当李广利耀武扬威地得胜回朝时,沿途经过的西域小国一听说实力强横的大宛被汉军攻破,从此再也不敢轻视大汉,而且自动自觉派其子弟跟随李广利来到长安拜见汉天子,并留在长安充当人质,同时向汉朝进贡,愿意臣服。因为有精兵六万的强大0大宛国尚且不能抵挡汉朝的进攻,国王被杀,国都被破,其他实力远不如大宛的西域小国便同时掂出了自己的斤两,要保住生存权,也只能是归附汉朝,成为附属国,自甘居小弟位,唯西汉马首是瞻。

  既然大家都有心臣服,从此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和来往也就更为密切,大家如此亲善和睦融洽相处,最终也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奠定了良好的政0治基础及和平环境,西域由此纳入了中国版图,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广利功不可没也。
  晚安
  尽管死伤那么多军士李广利难逃其咎,从道德层面上来说还十分卑劣,但从军事和政治的“广角镜”上来看,这次远征的历史意义是应当得到充分地肯定的。大史家班固还在《汉书》中将“开通西域第一人”张骞与李广利并入一个列传中相提并论,也是有其充足理由的,这个必须要辩证地看。

  (5)李广利之死

  事实上,关于此场“天马之战”(前后两次),很多史学家都颇有微词,正如著名史评家柏杨先生所言,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荣誉”战争,为三千宝马伤亡了10万左右将士,而且大都是非战场性损耗,连汉代学术大师刘向也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言下之意,这损失确实是太大了,简直就是得不偿失,是典型的败家行为。
  据史载,李广利从敦煌进军讨伐大宛时,跟随其出征的士卒有六万之众,这还不包括庞大的私人武装在内,可谓旌旗猎猎,声威震天。而大军打了一仗回来之后,士卒仅剩下万余人;至于战马方面,出关时有三万多匹,入关时,却仅剩下了一千匹,几乎是丧失贻尽。
  晚安
  而此次人员战马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并不是敌方如何的“英勇善战”,正如天下第一猛将项羽所说“非战之罪”也,因为士兵大都是“非战争减员”,换句话说真正死在战场的士兵倒不是很多,也不像第一次讨伐时因缺乏军粮而大批饿0死,而是因以李广利为首的将领以一己之私利,大肆贪0暴所致。

  因为这些骄横跋扈的将领,不仅不以人为本、爱兵如子,还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大肆掠夺甚至虐待自己的士兵,从不爱惜。比如把军用物资据为己有,肆无忌惮地侵吞士兵粮饷,使很多优秀的汉家儿郎转死沟壑,暴0尸异域。

  关于这,刘向还点名道姓地指责战争指挥官李广利“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也就是因主帅等人的不体恤,甚至于是劫匪式的疯狂0掠夺,让士兵们不仅不能“醉卧沙场君莫笑”地豪迈战死,而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地横死,成了悲催的“可怜无定河边骨”,无主孤魂是也。
  在道德层面上来说,李广利绝对是一个品质卑劣的正主,后来因为私心膨胀,为立储问题得罪了皇帝,加上征讨匈奴用兵的失败,最终也投降了敌国,落得个横死他乡的下场。

  虽然李广利这仗打得不是太漂亮甚至于有点窝囊,汉武帝为几匹天马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去攻打大宛,而且李广利连敌国首都内城都没攻下,要不是大宛一些怕死的贵族“吃里扒外”,谁胜谁负还颇费周章呢。比此于远征匈奴“气吞万里如虎”,也同样是皇亲国戚的卫青、霍去病来说,李广利的军0事指挥才能可谓平庸到了极点。而即使如此,因为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天马的汉武帝还是不计其过失,乐呵呵地给其加官进爵,跟着他的一干将领也大都升了职,打败郁成王的上官桀被任命为少府,连私自砍了郁成王的赵弟都被封为新侯,皆大欢喜。

  而且此次的封官许愿是非常“大面积”的,几乎是到了“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地步。史曰““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谪过行,皆黜其劳,士卒赐直四万钱。”难怪那些人自掏腰包自组军队都要去打大宛,因为在“无功不得封侯”的西汉,这确实也是一种精明的“投资法”,至少自愿随军出征的人能“官过其望”,即所授之官职都超出了这帮精明的“投资人”所期望得到的回报,出征的囚犯还能免罪重获自由,而士卒得到的赏赐价值达四万钱,参加这样的“天马之战”,还真是“物有所值”也,还能从一个侧面窥见了汉天子浓重的“好马情结”。

  总之,这是一场实打实的“天马之战”,既让皇帝得到望眼欲穿的天马,也能扬我国威军威。因为自从大宛被汉朝打败之后,西域各国就再也不敢小瞧汉人,不然的话,下一个要破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各位小年快乐
  晚安
  由于各国慑于大汉的势力,所以争着要臣服大汉,从此派往西域的汉使团基本上都能平安顺利地完成使命,不再有被谋害之虞。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的驿站,到处建起亭台楼阁,轮台等地还有汉朝派兵驻守的屯垦处,兵卒达数百人,以保护过往的汉使团,解决不时之需。

  当初,匈奴人听说汉军征讨大宛,曾经企图截击,后来见到汉军此次部署严密且声势浩大,才不敢与汉军硬碰硬,只是策动楼兰国袭击汉朝使臣,然后断其通道。

  汉军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派人捉住了楼兰王押到长安大兴问罪之师。

  势力弱小的楼兰王只好委屈地说,楼兰作为一个小国夹在汉朝与匈奴两个大国之间,成了如假包换的“政治三明治”,如要想不被灭国,不这样做那还能怎么样?你还是多多包涵吧,如果你能保护我们楼兰,我愿率本国百姓迁入汉朝境内,云云。话说到这个份上,汉武帝也只能放他回国,叫他协防匈奴。对于首鼠两端的楼兰人,匈奴从此也不再信任。

  后来被汉朝扶植的大宛国王昧蔡因为太过于亲善讨好汉朝,被国内反0对势力杀死,另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大宛国王,却又愿意派蝉封的儿子到汉朝充当人质。汉朝也只能顺应其变,派出使者进行镇抚。蝉封还愿意每年向汉朝进献天马二匹,表示外0交政策不变,“马照跑,舞照跳”。
  晚安
  至于“功臣”李广利是如何死的呢?以下一并说说。

  李广利之死,也可以说是因为太贪心所至,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最终误了卿卿性命。因为他居然和自己的儿女亲家丞相刘屈氂密谋搞个“废储运动”,要立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昌邑哀王刘髆为太子,最终事败,投降匈奴后被杀。

  因为李广利这家伙本事不大野心却不小,他在领兵出外打仗之时,还不忘在朝中运作自己的势力,策动非正常的立储程序。

  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为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儿子,所以刘屈氂在为李广利出征送行时,李广利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要为昌邑哀王刘髆立储一事多费心,多给皇帝灌迷魂汤,因为如果昌邑王能当上太子做上0皇帝,那么刘李两家当然是好处多多,政0治前途也会变得高枕无忧了。

  昌邑王是李广利的妹妹、武帝宠妃李夫人所生,大家都是亲戚,也关系到自己的巨大利益问题,刘屈氂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便着手运作起来,积极搭建自己的利益链,放手赌一赌。

  可惜刘屈氂操之过急动作又太大,这副作用就很大,最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换储君的事情太大,几乎是动了国本,如果没有很大的政0治能量,或者是皇帝之意,会很难成功。偏偏刘屈氂又没有自知之明,为此事弄得满城风雨,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地步,这当然不好玩,不久便大祸临头,随着内者令郭穰向朝廷告发了刘屈氂和李广利要让昌邑王为帝,以及刘丞相老婆恶毒诅咒皇帝早死之事,经过一番实地调查,情况属实,属于谋0反罪,刘屈氂便被押往长安东市腰斩,其老婆儿子同时被处死,李广利妻儿也一同下狱,听候发落。
  晚安
  李广利自从攻打大宛之后,这些年也大都是戎马倥偬,和匈奴人常年作战,且互有胜负。一听到立储事件败露之后,立马便有点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他的幕僚胡亚夫劝其投降匈奴保命,他此时还心存幻想,想用打败匈奴立功来换取皇帝回心转意,放过他自己,所以十分地犹豫不决,没能下定决心投降匈奴。于是便率军继续北进渡过郅居水,和匈奴大战一日,当李广利发现自己的长史诸人要叛0乱劫持自己时,立马将长史处斩,果断退至燕然山。

  李广利最终被匈奴的优势兵力拦击,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然后匈奴人连夜派人在汉军前路秘密挖了一条很深的濠沟,再从汉军背后发动猛攻,进退两难的汉军因此大0乱,眼看大势已去,李广利更是不敢恋战,只能投靠了胡人。

  匈奴单于早闻李广利大名,所以对其十分礼遇,恩宠竟在卫律之上,还把女儿许配给李广利,这便埋下了李广利被杀的祸根。因为卫律十分妒忌李广利,所以想了一条毒计阴李广利,以便铲除阻碍自己发达的老李。

  当其时,正好单于的母亲大阏氏病了,卫律于是指使胡人巫师谎称已故老单于曾说如能生擒李广利,就用他来祭旗,以祭祀土地之神,保匈奴平安。既然如此,李广利便难逃一死了,后来李广利果然被匈奴人处斩,用来祭祀。李广利临死时还算是一条好汉,骂骂咧咧地说我做鬼也要灭了匈奴什么的,颇有点豪气干云的味道。

  汉武帝一听说李广利投敌,立马咬牙切齿地将其妻儿满门抄斩。
  晚安
  第5章 开疆拓土-奠定中华大帝国版图

  (1)为何要收服南越国

  汉武帝因其强大的文治武功,无疑是中国最伟0大皇帝之一,他治下的西汉被誉为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以其令人炫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中国带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朝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0强大的国家,是这位桀骜不驯又雄才大略的“追风少年”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野性昭彰的英雄年代,以其阔大的世界情怀赢得了八方朝圣,威风无比。正是如此强大的文化心理认同感,中国人便开始和汉人同化,确立了大汉民族的基本概念,这也正是汉武帝这位铁0血皇帝的伟0大历史功勋之一。

  因为在整个汉武帝时期,他积极开疆拓土,除了踏平匈奴、打通西域,还东定朝鲜、南平南越,经营西南夷,可谓是荡平“四夷”,建立了空前辽阔的中华大帝国,奠定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