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晚安
  好,以下我们开讲汉武帝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先讲讲其设立大学发展教育的具体内容。

  (2)创建太学

  因为要“独0尊儒术”,所以就必须要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而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要兴办各类学校,于是汉武帝就创建了太学、乡学,同时设立举贤制度,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0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据史载,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0高学府,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太学,而太学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正式确立。

  因为既然要推行儒家思想,就要官办儒学教育,太学由此应运而生。而当时的太学,据说只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科书,其他各家学说通通不开讲,这样一来就需要儒学大0师来当教授,因此而设立《五经》博士,而且只有研习儒学《五经》才有当博士官的资格,其他的诸子百家博士官一律不用。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配套工程,汉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也就是兴办乡学,全都规定教授儒经,由学成的博士弟子员“优与授官”。经此一役,天下仕人改弦更张,一心向儒,蔚然成风。
  晚安
  正如某些历史研究者所说:“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因为这显然是在实践封0建社会那最经典的“学而优则仕”理念,把兴办教育与选官制度强行捆绑,如果没有儒家经典护身,那么连官场的晋身之道都被封死了,这是非常厉害的一招。到了后来,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大家都趋之若鹜,史曰:“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0师众至千余人。”千余名儒家大师应运而生,冲的就是那最诱人的功名利禄。

  果然应了那句经典哲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有了办学的动力与压力,也就是封建朝廷必须能有效控制中00央集权垂直式的各级官僚机构,就必须用儒学大一统兴办的太学和乡学作为一种统一的官员生产流水线作业,培养一批用儒家大一统思想武装头脑,并牢固树立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和宗法思想的官人,以便听命于最0高统0治者,官学也成为生死攸关的维护和巩固中0央集0权制的关健所在,于是太学的产生便成为了汉武帝首先要解决的人才培养配套工程,加大思0想禁锢,也有效解决了吏治问题,可谓是一石二鸟,手段不是一般的老辣。
  晚安
  据称,太学的兴办,有两个历史人物功不可没,首当其冲当然是儒学大0师董仲舒,他可谓是总0设计师;而另一个呢,就是阴0人很有一套的公孙弘(此人兼治儒法两家)。
  这两人都曾是把《公羊春秋》学得十分到家的大学者,唯一的不同是一个动嘴一个动手,一个献策于前,一个以丞相之职实施在后。一个司理论提出,一个付之实践,配合得天衣无缝。太学从无到有,他们居0功至伟,是开拓型人物。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同理,太学的兴办和发展也符合这种通用性的发展模式。

  史料显示,汉代太学初创时期规模很小,大概和现在的乡村小学的规模大致相等,只有几个教师(经学博士)和几十个学生(博士弟子),和乡村私塾差不多,万事开关难啊。加上汉武时期穷0兵黩武让财0政十分吃紧,学校拨款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学校是办起来了,但却发展得比较缓慢,直到“昭宣中兴”,国力强盛,教育事业中兴便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汉宣帝有心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因此太学也有了“枯木逢春”之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据称汉昭帝时有一百太学生,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则增至二百人。西汉末年虽然王朝衰败,而太学生数目却不断增多。“王莽新0政”期间还扩建太学,增设博士。到了东汉时期,不管政0治形势如何变幻,太学都保持一定的发展。
  晚安
  到了汉质帝时,太学生还曾高达三万人,且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由此有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也不知此种推断是否科学,至少太学生的数目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汉武时代太学不是很兴盛,属于初创时期,但他的开创意义却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且教师少、学生少并不预示着汉武帝无事可做,事实上汉武帝对推动汉朝文化的发展功劳很大。

  (3)“歌德式”文化机构

  汉武帝是创造很多历史第一的猛人,比如说他在历史上以国家名义第一次进行全国范围征集图书,同时置写书官、立藏书策,广开搜书、献书之路,一时间“书积如丘山”,据说政府和皇家藏书室的藏书多达几万卷,可谓是琳琅满目,空前丰富,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为汉代教育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学术基础和研究条件,对太学和乡学的发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如前文所说,汉武帝还是一个不错的文学家,他能诗善赋,在他的时代直至昭宣中兴,也正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中华词赋和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另一也堪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对唐诗发展的作用相当。
  晚安
  基于汉武帝重用贤良文学之士、重视文化建设,那么他设立文化机构,罗致四方人才为其的“文化大一统”摇旗呐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乐府,也就是政0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这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机构,那些走街串巷搜集民歌、民词的人就是政0府机构的文化专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恍惚还有此类下乡做文化调查和采风的文化人员),由此形成的乐府诗,还是中0国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对后世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而基于汉武帝当时的政0治需要,被他罗致御前的,既有词赋家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也有音乐家李延年等。

  东方朔和司马相如都是当时的文化名家,本书开篇曾提到过“滑稽大0师”、汉代有名的“小品王”东方朔。而司马相如大家更加不会陌生,他就是那位“私奔正主”、汉赋大家。甚至于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也在皇帝的罗致之列,可谓是牛皮哄哄、粒粒皆星,人才济济是也。

  当然,这些文化名家,除了一些必要的插科打诨和不痛不痒的议论朝0政,基本上他们的文化功能便只能是装点门面的“歌德派”而已,正如皇0家文0工团第一“红牌” 李延年给皇帝宗庙所奏的雅乐,除了歌0功颂德、万世其昌,不会有太多的针砭时弊的实质内容,只不过是为封0建文化的“虚假繁荣”鼓噪造势、装点门面罢了。
  晚安
  所以,这些文化名人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说白了他们只是皇帝豢0养的“俳优”,为了两餐献诗作赋,颂扬社稷,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御0用文人而已。“滑稽大王”东方朔本来就是皇家“倡优”,只在御前逗笑大王。而词赋大家司马相如的大赋,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说“在文化的脂肪上挠痒”,充其量就是为皇帝唱赞0歌。

  要不是遭受“宫0刑之辱”的司马迁,因为个人的人生巨变而幡然醒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离0经叛道者,或许汉武时代的大一统文化的基调又会底色更暗一点。

  因为司马迁发愤图强著成的“史家之绝唱”《史记》,与其他来自底层的诗歌所形成的“文化异0端”,照亮了整个西汉文坛,因这些都不是“歌德派”的招牌产品,故更具文化生命力。

  有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环境,那么好0大喜0功的汉武帝接下来必然要做的,就是诸多显示皇0恩浩荡的排场阔大的文化庆典和文化活动,如果这也算是“文化创造”的话。

  汉武帝的好0大喜0功、挥霍无度,除了“尊王攘外”的穷0兵黩武,以及好造访神仙、大造宫室建华丽楼堂馆所之外,表现在文化追求的排场方面,那就是大举进行封禅和国祭等显示皇0权的庆典活动,尤其是颇为劳0民伤财的封禅活动,据史料显示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一说6次),在古代帝王中几乎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
  晚安
  封禅是古代君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庆典礼仪,也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型文化典礼,其在中国政0治制度中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那么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的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其《史记•封禅书》中给出的条件就是太平盛0世或天降祥瑞,二者必居其一,说白了也就是贤明帝王才有资格担此大任。汉武帝的文0治武功大家当然是耳熟能详,所以他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大家可能也没有异0议。尤其是在他狠狠收拾不可一世的草原大0帝国匈奴之后,这种张狂于天地之间的豪情更是急切,也更是无可厚非。

  据说上古三代,只有炎、黄与尧、舜、禹等功德无量的圣王才有资格行封禅之礼,而依《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秦0始皇和汉武帝。

  史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之后,立马劳师动众、不可一世地到“五岳之首”泰山设宽1丈2尺、高9尺的大坛(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较为有名的有十次),举行第一次的筑坛祭天,为此他还把年号改为元封,以示纪念。大家在庄严的祭祀音乐声中跪0天跪地,乐之不疲,也显示了“君0权神授”的无上权威,好不热闹。
  晚安
  除了最0高级别的“封禅”,汉武帝还热衷于明堂、郊祀等国祭活动,什么祭太一,祭后土,祭五畤,五花八门花样翻新,还三年一轮回,无非就是为了显示他治下的太平盛况,国泰民安。

  而每一次祭典大都是兴师动众、劳0民伤财,不仅忙坏了他的大国舅、皇家第一乐手李延年,又是作曲又是指挥,还得找来童男女组成演唱方队,同时万马奔腾浩浩荡荡向目的地进发,几乎就是一种比赛花钱的穷折腾,烧钱烧到HIGH爆的那种。

  虽然,这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文化示0威”,却硬生生把之演绎成文化大繁荣景象,让人啼笑皆非。

  关于这,正如某些文化学者所评:“乍一看这种文化繁荣,外观上冠冕堂皇,光鲜照人,本质上却是阿谀大一统集0权的宫廷文化。”也正是这种阿谀奉承、没有异0端的“文化极盛”,极大地摧残了后来的自由思想和文化碰撞,光鲜外表之下难掩败絮其中,正应了著名学者顾颉刚论及独0尊儒术的负面影响时所指出的:“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从此以后,中华文化难以再现昔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状。

  (4)马前泼水为哪般

  好,讲完了汉武帝“文化大一统”的基本内容,以下我们找一些汉武时代的文化强人的趣事来过过瘾。

  晚安
  话说董仲舒这个儒家大0师,除了皇皇巨论,似乎总是板脸教人的居多,趣事估计在他身上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所以在此略过。

  至于很会装穷、很会政0治表演的“放猪娃”公孙弘,如果没有他的身体力行,“独0尊儒术”的局面要形成可能会放慢一些,何况他又那么阴阳怪气,即使是“独0尊儒术”的首倡者董仲舒他都不放过,用阴招让其外任而不能在朝廷与自己和皇帝争宠,趣事也不是很多,同样一笔带过。

  那么,就先讲讲西汉词赋家朱买臣的故事吧,因为他有一个“覆水难收”的伟0大典故。而著名的《三字经》里面的“如负薪,如挂角”这两个典故,负薪读书指的就是朱买臣,挂角攻书指的是隋朝李密。

  朱买臣这个曾把大儒公孙弘驳得哑口无言的大辩士,为何曾惨到要“负薪读书”的地步呢?现在我们就来“忆苦思甜”一番。

  原来朱买臣家里很穷,偏偏他又是一个书呆子,除了喜欢读书,其他的大都不喜欢,包括发家致富治理产业什么的。既然家穷,自己又不动脑筋发家致富,所以生计便成了问题,四十多岁了还只能是与妻子崔氏一起到山上砍柴卖钱来糊口,所以妻子对他十分有怨气,非常看不起他,常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而最让妻子看不起的是朱买臣作为两餐都没着落的穷人,居然砍柴的时候还惦记着要读书。史料显示,他每次在砍柴之后,还一边背着柴草,一边摇头晃脑地大读其书。而跟在他后面的妻子,最受不了的就是朱买臣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大声吟诵,让路人皆惊,当怪物一般观赏。
  话说董仲舒这个儒家大0师,除了皇皇巨论,似乎总是板脸教人的居多,趣事估计在他身上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所以在此略过。

  至于很会装穷、很会政0治表演的“放猪娃”公孙弘,如果没有他的身体力行,“独0尊儒术”的局面要形成可能会放慢一些,何况他又那么阴阳怪气,即使是“独0尊儒术”的首倡者董仲舒他都不放过,用阴招让其外任而不能在朝廷与自己和皇帝争宠,趣事也不是很多,同样一笔带过。

  那么,就先讲讲西汉词赋家朱买臣的故事吧,因为他有一个“覆水难收”的伟0大典故。而著名的《三字经》里面的“如负薪,如挂角”这两个典故,负薪读书指的就是朱买臣,挂角攻书指的是隋朝李密。

  朱买臣这个曾把大儒公孙弘驳得哑口无言的大辩士,为何曾惨到要“负薪读书”的地步呢?现在我们就来“忆苦思甜”一番。

  原来朱买臣家里很穷,偏偏他又是一个书呆子,除了喜欢读书,其他的大都不喜欢,包括发家致富治理产业什么的。既然家穷,自己又不动脑筋发家致富,所以生计便成了问题,四十多岁了还只能是与妻子崔氏一起到山上砍柴卖钱来糊口,所以妻子对他十分有怨气,非常看不起他,常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而最让妻子看不起的是朱买臣作为两餐都没着落的穷人,居然砍柴的时候还惦记着要读书。史料显示,他每次在砍柴之后,还一边背着柴草,一边摇头晃脑地大读其书。而跟在他后面的妻子,最受不了的就是朱买臣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大声吟诵,让路人皆惊,当怪物一般观赏。
  话说董仲舒这个儒家大0师,除了皇皇巨论,似乎总是板脸教人的居多,趣事估计在他身上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所以在此略过。

  至于很会装穷、很会政0治表演的“放猪娃”公孙弘,如果没有他的身体力行,“独0尊儒术”的局面要形成可能会放慢一些,何况他又那么阴阳怪气,即使是“独0尊儒术”的首倡者董仲舒他都不放过,用阴招让其外任而不能在朝廷与自己和皇帝争宠,趣事也不是很多,同样一笔带过。

  那么,就先讲讲西汉词赋家朱买臣的故事吧,因为他有一个“覆水难收”的伟0大典故。而著名的《三字经》里面的“如负薪,如挂角”这两个典故,负薪读书指的就是朱买臣,挂角攻书指的是隋朝李密。

  朱买臣这个曾把大儒公孙弘驳得哑口无言的大辩士,为何曾惨到要“负薪读书”的地步呢?现在我们就来“忆苦思甜”一番。

  原来朱买臣家里很穷,偏偏他又是一个书呆子,除了喜欢读书,其他的大都不喜欢,包括发家致富治理产业什么的。既然家穷,自己又不动脑筋发家致富,所以生计便成了问题,四十多岁了还只能是与妻子崔氏一起到山上砍柴卖钱来糊口,所以妻子对他十分有怨气,非常看不起他,常有离家出走的念头。

  而最让妻子看不起的是朱买臣作为两餐都没着落的穷人,居然砍柴的时候还惦记着要读书。史料显示,他每次在砍柴之后,还一边背着柴草,一边摇头晃脑地大读其书。而跟在他后面的妻子,最受不了的就是朱买臣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大声吟诵,让路人皆惊,当怪物一般观赏。
  晚安
  因为按照当时的观念,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正所谓有钱才有闲,而有闲才读书,穷得三餐不继还穷显摆书卷气,那就是犯傻冒酸气,甚至于是不务正业,懒惰加摆不正自己的人生位置。跟着这种迂腐又没出息的男人,这当然惹妻子既羞又恼,大声呵斥他不要再出声了,不然的话大家一拍两散,也就是威胁他说要离婚,各奔前程。据说那时候要离婚很容易,不用官0府出证明,只要丈夫一纸休书就行,这个还蛮好玩的。

  “老婆子,别生气,你那么势利眼干嘛。我不会长久受穷卖柴草的。有人曾断定我五十岁才会发达,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你再忍一下,多点耐心,过几年我们就会过上幸福而富足的生活,你等着吧。”朱买臣言之凿凿笑着说,似乎并不是在开玩笑。

  这事确实很诡0异,就像朱买臣的诡0异升0官路线图,到了点还果真是上去了,那就是他所说的年龄点什么的,不然也不会演绎历史上相当诡0异的“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的悲喜剧了。

  “真是不知羞字如何写,你连自己都差点养不活,也不知哪天会饿0死在沟渠之中,还做梦能升0官发财,夫0贵妻荣,做你的白日0梦去吧!这苦日子我受够了,即使你以后是国老三公,我沦为乞丐,都不会乞到你门上的,现在只想求你休了我,我好再嫁人过日子。”面对老公十分空洞的豪言壮语,早已受够了的老婆崔氏几乎是对他吼了起来。
  晚安
  这以后,果然老婆软缠硬磨,要让朱买臣写下休书,老婆崔氏这么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说话又那么难听,是个男人都会受不了,于是朱买臣便爽快地写下了休书,说是老公休妻,不如说是崔氏休夫,因为那时候的她,早已通过媒婆物色到了一个家境殷实又会过日子的张木匠做备胎,比起只会呆读书的朱买臣,那确实是强多了。

  后来,崔氏跟着新丈夫张木匠确实也是过了一段小康富足的日子,至少比跟只会做不切实际的梦的书呆子朱买臣过得幸福多了。

  话说有一次,朱买臣上山打柴,刚好碰到在墓地扫墓的崔氏和张木匠。那时候扫墓有点穷讲究,那就是不能带熟食,而是要用锅把祭肉就地煮熟。这样就必须要用柴草来烧,所以正好需要朱买臣砍的一担柴,大家皆大欢喜。既然生意都做了,夫妻俩也不能像仇人一样恶语相向吧,何况一夜夫妻百日恩,崔氏也觉得自己负了他,既然有缘在此相遇,于是就大方招呼穷困潦倒的前夫吃了一顿,当可怜也好示威也罢,或者是陪个不是,反正吃完饭夫妻就此别过,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不久以后,历史的诡0异点出现了,因为只会“负薪讴歌”的砍柴郎朱买臣果然正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发迹了,而且官当得还不小,是封疆大0吏的太守,还是自己家乡的太守也就是会稽太守,衣锦还乡啊。
  晚安
  这确实是太有戏剧效果了,这正是“宁欺败家子,不欺读书人”,是金子始终会发光也。所谓否极泰来,人生暗透之后,就会再亮起来的。

  接下来,便上演了千古悲喜剧“马前泼水”的故事,而且这故事不知喂肥了多少古往今来的野史小说、戏曲唱段和影视节目。这也是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历史故事,很多人津津乐道也。

  据说和滑稽大王东方朔一样,朱买臣也是通过上书求的官,谁叫他即使填不饱肚子都要研读《春秋》呢,是崔氏耐不住寂寞和贫穷而已,她后来才知道自己“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后悔莫及,还不得善终,呜呼哀哉。

  关于这个,史曰““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也就是说朱买臣趁会稽郡年终上计的机会,随掌计簿的官吏为卒押送行李车入长安,同时趁着公差向皇帝献平定东越策,从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遂做太守。

  当然此中还有一个曲折离奇的过程,甚至于史书还曾说他因驻0京缺钱沦为“乞丐”呢,富贵当然不是探囊取物那样唾手可得啊。

  总之,要飞0黄腾达绝对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老天爷不把你折0腾得九死一生,你休想轻易得到。
  晚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