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
西汉著名帝王系列传记三部曲(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长篇连载)
现在讲讲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后失声痛哭的稀奇事。英雄末路之泪当然是十分悲壮,可惜项羽自己却哭得太早,也说明他心胸不够开阔,太容易气馁,没有跌倒了站起来的百折不挠精神(可能是之前他太顺的缘故吧,没有好好地上挫折教育课,要加强个人修养啊),原本他如果想办法过江东再聚众卷土重来,把姿势放低点,继续苦心经营,而不是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庶几还有政治翻盘的机会,可惜在紧要关头,项羽这莽匹夫居然只会自顾自地搂着宝马香姬泪流满面,十足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作派,却不是寻找出路进行政治翻身,少有的英雄气短,别人还夸他情深意长很有人情味呢,这就稀奇了,你是政治人而不是演戏的,OK。
不错,没人说他没有人情味,可惜是用错了地方,这是典型的把原则当儿戏,难怪他手下只有一个可用的大谋士范增也被他赶走了,他本来就是刚愎自用主次不分的主啊。
不错,没人说他没有人情味,可惜是用错了地方,这是典型的把原则当儿戏,难怪他手下只有一个可用的大谋士范增也被他赶走了,他本来就是刚愎自用主次不分的主啊。
据说听到四面楚歌的那一夜,项羽连夜起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本身就办法不多只会横冲直撞的天下第一猛将也只能在军帐中喝闷酒了。反正在最后的关头,此时的他早已无心作战,更加不用说考虑战争如何进行下去,如何撕开敌人的重重包围东山再起(多想想刘邦在荥阳被他围困的苦日子吧,胜利哪有唾手可得的),已经完全失去信心的他只会哭哭啼啼(想像不到一个一次可以残暴地坑杀20万降卒的人,居然也有如此柔弱的一面,不知是该可怜还是该嗤之以鼻),比最柔情的女人还柔情。
总之,此刻的他心中惦记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大美人虞姬,以及他的宝马乌骓马,这是两样他平时须臾离不开的宠物。想到伤心处,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深情款款地吟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总之,此刻的他心中惦记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大美人虞姬,以及他的宝马乌骓马,这是两样他平时须臾离不开的宠物。想到伤心处,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深情款款地吟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他最感叹也最不甘心的是,自己贵为天下第一猛士,居然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这确实是有点悲哀,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枉我有能拔山的力量啊,盖世英雄时运不济呀什么的,和刘邦遭遇不顺时总是问其谋士“这可怎么办”语气相同,人生追求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儿女情长一个天下为公,性质当然完全不同。
也许有人还会比较刘邦置父妻和儿女生死于不顾的狠毒事来说事,甚至于会发出“嫁人就要嫁项羽”的感慨,因为在危急关头,这项羽也太有人情味太招女孩喜爱了,这么有情有义的男人打灯笼都难找也,难怪他死后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了。
也许有人还会比较刘邦置父妻和儿女生死于不顾的狠毒事来说事,甚至于会发出“嫁人就要嫁项羽”的感慨,因为在危急关头,这项羽也太有人情味太招女孩喜爱了,这么有情有义的男人打灯笼都难找也,难怪他死后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了。
可惜项羽还是弄错了自己的角色,前文就曾经多次说过,这是在战场上在政治圈子里,他首先是一个政治人,一个军事家,有很多人跟着他吃饭,性命也在他的手里捏着,而他却舍大家而顾小家,这是典型的小家子气,他在最危急的关头,亲自把自己的统帅角色和天下大业全毁掉了,还博得了后人的廉价同情和掌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本末倒置。果然如他的亚父范增所说,天下已定,小子不足与谋也,你就等着身败名裂啦,没别的选择。
那时候,项羽的军营里,火把点起,酒宴升起,这最后的晚餐也太悲伤太催人泪下了。在生离死别之际,有情郎项羽深情地把美艳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和她共舞起来,“虞姬呀小虞,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难道益了刘邦这个没当上皇帝就有八个老婆的小无赖不成?唱着唱着十分感性的项羽,就一道道流下了不轻弹的男儿热泪,泪如泉涌啊,为什么要掉眼泪?是因为有情人要分别啦。
那时候,项羽的军营里,火把点起,酒宴升起,这最后的晚餐也太悲伤太催人泪下了。在生离死别之际,有情郎项羽深情地把美艳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和她共舞起来,“虞姬呀小虞,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难道益了刘邦这个没当上皇帝就有八个老婆的小无赖不成?唱着唱着十分感性的项羽,就一道道流下了不轻弹的男儿热泪,泪如泉涌啊,为什么要掉眼泪?是因为有情人要分别啦。
项羽唱了几遍,大美人虞姬在一旁随声应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反正要誓死相随的样子,因为是英雄末路,所以这场“霸王别姬”的场面也变得十分的感人。看到小夫妻依依不舍的情景,项羽的左右侍者全都跟着泪流满面,哭得稀里哗啦的,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仰视主人的。
哭过之后,项羽便飞身上马,带领八百多精锐骑马随从后面,趁夜色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奔而逃。天刚亮的时候,唱了一夜楚歌疲惫不堪的汉军才发觉项羽跑了,于是刘邦立即命令汉军的主力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务必拿下他的人头,绝对不能给他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不然的话刘邦就有难了,这是不容置辩的。
哭过之后,项羽便飞身上马,带领八百多精锐骑马随从后面,趁夜色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奔而逃。天刚亮的时候,唱了一夜楚歌疲惫不堪的汉军才发觉项羽跑了,于是刘邦立即命令汉军的主力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务必拿下他的人头,绝对不能给他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不然的话刘邦就有难了,这是不容置辩的。
项羽的乌骓马跑得飞快,是匹著名的千里马啊,当他渡过淮河时,他的八百骑兵部下仍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然后,刘邦这曾威风八面的项兄弟就特别倒霉,到达阴陵时居然迷了路,而且更加倒霉的是,他去问一个耕田农夫,农夫却故意骗他说:“向左边走就是。”项羽带人向左疾驰,却陷进了泥沼之中,才知道那老农夫骗了他们,气得破口大骂,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也,这事刘邦碰到不比项羽少,包括彭城大败的那次也是被项羽追到江边差点淹死,要不是天公作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让刘邦带几十骑侥幸逃脱,刘邦早已被好兄弟乱刀砍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啊,是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然后,刘邦这曾威风八面的项兄弟就特别倒霉,到达阴陵时居然迷了路,而且更加倒霉的是,他去问一个耕田农夫,农夫却故意骗他说:“向左边走就是。”项羽带人向左疾驰,却陷进了泥沼之中,才知道那老农夫骗了他们,气得破口大骂,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也,这事刘邦碰到不比项羽少,包括彭城大败的那次也是被项羽追到江边差点淹死,要不是天公作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让刘邦带几十骑侥幸逃脱,刘邦早已被好兄弟乱刀砍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啊,是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就因为老农的机智,让项羽耽搁了一点时间,因此汉兵能追上了他们。项羽只得拼命逃,带着自己的骑兵向东到达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骑了。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兵强马壮的样子。
这回看到对手人脚齐整旌旗猎猎,连英雄无比的“万人敌”项羽自己也估计再难以全身而退了,甚至于可能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役了,于是早就视死如归的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项某人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次征战,阻挡我的所有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谁谁就会兵败如山倒,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太顺的人一遇到挫折最终也是自暴自弃的多,因为他的字典里没有挫折二字也不想好好面对),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号为霸王。然而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天不容我奈之若何。今天肯定要决一死战了,所以我们必须打好最后一场漂亮仗,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而且一定要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大家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我,而不是我项羽没本事不会打仗,非战之罪也。”
这回看到对手人脚齐整旌旗猎猎,连英雄无比的“万人敌”项羽自己也估计再难以全身而退了,甚至于可能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役了,于是早就视死如归的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项某人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次征战,阻挡我的所有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谁谁就会兵败如山倒,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太顺的人一遇到挫折最终也是自暴自弃的多,因为他的字典里没有挫折二字也不想好好面对),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号为霸王。然而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天不容我奈之若何。今天肯定要决一死战了,所以我们必须打好最后一场漂亮仗,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而且一定要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大家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我,而不是我项羽没本事不会打仗,非战之罪也。”
话音未落,于是项羽把身边的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冲杀。
其时,人数绝对占优的汉军把项羽他们围个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一大片,这更加鼓起了学得“万人敌”本事的项羽的杀敌欲望,他是一个遇强愈强的人,对手越强他越兴奋,单兵作战能力更是大到爆棚。项羽对骑兵们说:“拿剑来,让我们杀个痛快,看我怎么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大喝一声之后,项羽就命令自己的骑士四面驱马飞驰而下,并约定一齐冲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
其时,人数绝对占优的汉军把项羽他们围个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一大片,这更加鼓起了学得“万人敌”本事的项羽的杀敌欲望,他是一个遇强愈强的人,对手越强他越兴奋,单兵作战能力更是大到爆棚。项羽对骑兵们说:“拿剑来,让我们杀个痛快,看我怎么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大喝一声之后,项羽就命令自己的骑士四面驱马飞驰而下,并约定一齐冲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骑上马,一路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狂野厮杀,汉军哪挡得住天下第一猛将的强大攻击力,纷纷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痛快淋漓之间即时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项羽果然也杀掉了一名汉将践了约。这时,汉军骑将赤泉侯杨喜在后面紧紧地追赶项羽,项羽恼怒地瞪大牛眼呵叱他,声若巨雷,简直是天雷滚滚也,赤泉侯惊慌失措地连人带马吓得倒退了好几里,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神奇啊。
趁着汉军慌乱之间,项羽与他的骑兵按约定在三处会合了。败退的汉军不知项羽跑到了哪里,就把部队也分为三路,再次包抄上来。看到汉军又紧逼上来,正逞个人英雄主义杀得性起的项羽又驱马冲了上去,电光火石之间砍杀了一名汉军都尉,同时又斩杀了百八十人,楚军骑兵再聚集时,发现自己仅仅折了两个人,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战绩。于是项羽踌躇满志地问自己的骑兵们说:“怎么样?兄弟们,我没说错吧?”他的随从都十分敬佩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钦敬钦敬,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不绝也。”
当然,如果纯粹从打仗的角度来说,项羽绝对是当时的一等一高手,无人能出其右,名符其实的楚汉第一猛将也。
当然,如果纯粹从打仗的角度来说,项羽绝对是当时的一等一高手,无人能出其右,名符其实的楚汉第一猛将也。
(17)“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项羽和刘邦两人的人生牌面来说,刘邦基本上没有哪一手是好过他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会打仗的项羽,还是输给了根本不能和他处于同一量级的刘邦呢(就是刘邦的第一猛将和心腹樊哙也不是他的对手啊)?这个就牵涉到了政-治角色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项羽首先示人的是统帅而不是士兵,他应该着力的是战争形势和战略意图,也就是对战-争全局的控制性问题,而不是能杀多少敌人的士兵,这正如将兵越多越好的韩信批评他的那样,项羽是典型的匹夫之勇,是一种角色错位,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没有别的结局。正因项羽老搞不清自己的真正身份,尽管他打起仗十分好看十分酷,也很有审美效果,让跟着他的将士很是享受很是脸上有光的样子,不像刘邦这个“无赖”出身的人在他将要烹-杀他父亲时,还嘻皮笑脸地要讨一杯羹喝,当然惹来很多卫道士的攻击,说刘邦做人不地道不人道没孝道,那么只有冲上去和项羽同归于尽才地道吗?这明显是一种匹夫之勇。
从项羽和刘邦两人的人生牌面来说,刘邦基本上没有哪一手是好过他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会打仗的项羽,还是输给了根本不能和他处于同一量级的刘邦呢(就是刘邦的第一猛将和心腹樊哙也不是他的对手啊)?这个就牵涉到了政-治角色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项羽首先示人的是统帅而不是士兵,他应该着力的是战争形势和战略意图,也就是对战-争全局的控制性问题,而不是能杀多少敌人的士兵,这正如将兵越多越好的韩信批评他的那样,项羽是典型的匹夫之勇,是一种角色错位,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没有别的结局。正因项羽老搞不清自己的真正身份,尽管他打起仗十分好看十分酷,也很有审美效果,让跟着他的将士很是享受很是脸上有光的样子,不像刘邦这个“无赖”出身的人在他将要烹-杀他父亲时,还嘻皮笑脸地要讨一杯羹喝,当然惹来很多卫道士的攻击,说刘邦做人不地道不人道没孝道,那么只有冲上去和项羽同归于尽才地道吗?这明显是一种匹夫之勇。
反正项羽老是搞混自己的角色,经常性人格分裂,在他该大方时他却小气,比如分封事宜;在他该有所决断时他又过于婆婆妈妈,把原则当琐事甚至于当交换筹码,这个说得够多的了。你是统帅你是一国之君,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这正是他最缺失的领-袖元素,正因为如此,他才老是逞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大局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败亡那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在这一方面,刘邦正好相反,刘邦虽然打架单挑的能力也不是很弱,但老刘还是斩钉截铁拒绝了项羽下的战书,统-帅打架那不是笑掉人们大牙啊,这么没身份没谋略的事你项羽也好意思提出来,也说明你在政治上根本不成熟,甚至于太孩子气太不开窍,而刘邦的真本事正是知人善任,该谁干些什么能干什么,他心知肚明一清二楚,谁也不想骗他,干起来也不会那么没章法没那么累,在这种遵循“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世界,有时候强并不只是指有一身蛮力,有令大姑娘为之眼前一亮的胸肌腹肌,还要食脑,明白不?
而在这一方面,刘邦正好相反,刘邦虽然打架单挑的能力也不是很弱,但老刘还是斩钉截铁拒绝了项羽下的战书,统-帅打架那不是笑掉人们大牙啊,这么没身份没谋略的事你项羽也好意思提出来,也说明你在政治上根本不成熟,甚至于太孩子气太不开窍,而刘邦的真本事正是知人善任,该谁干些什么能干什么,他心知肚明一清二楚,谁也不想骗他,干起来也不会那么没章法没那么累,在这种遵循“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世界,有时候强并不只是指有一身蛮力,有令大姑娘为之眼前一亮的胸肌腹肌,还要食脑,明白不?
晚安
再说了,会杀人,会骑马,会射箭,只不过是一个好士兵应该做到的功课而已,即使是能在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也只不过是有做将领潜力的杰出士兵而已,离领-袖人物或统-帅的标准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真正的统-帅决不是贪图一时的快意恩仇,而是综观全局的平衡能力,甚至于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中,有力挽狂澜反败为胜的魄力和勇气,而不仅仅是图一时的痛快和浅薄的炫耀。此外,在挫折和逆境面前,一个统-帅必须是沉着应战,镇定自若,寻找转机,而不是一览无余地表现出心浮气躁,毫无章法,遇事只知道哭,那和妇人之仁没有什么区别,政治也只能让你走开,也就是说取消了你的参赛资格。
真正的统-帅决不是贪图一时的快意恩仇,而是综观全局的平衡能力,甚至于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中,有力挽狂澜反败为胜的魄力和勇气,而不仅仅是图一时的痛快和浅薄的炫耀。此外,在挫折和逆境面前,一个统-帅必须是沉着应战,镇定自若,寻找转机,而不是一览无余地表现出心浮气躁,毫无章法,遇事只知道哭,那和妇人之仁没有什么区别,政治也只能让你走开,也就是说取消了你的参赛资格。
而项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肯过江东,连最后的政治翻-盘机会也自动放弃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项羽的目光短浅,注定干不了夺取天-下的大事,至少不会将革-命进行到底。
横冲直撞地战到最后,这时候跑到乌江边的,也只剩下他这个有千里马坐骑的孤-家寡-人和一小撮骑兵随从了,英雄末路的格式基本上几乎都是这个样子了,好可怜,想当年千军万马英气勃发的项大王落到这步田地,想起来还真是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如果你不够狠,最后哭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横冲直撞地战到最后,这时候跑到乌江边的,也只剩下他这个有千里马坐骑的孤-家寡-人和一小撮骑兵随从了,英雄末路的格式基本上几乎都是这个样子了,好可怜,想当年千军万马英气勃发的项大王落到这步田地,想起来还真是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如果你不够狠,最后哭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其实,项羽那时是落魄了点,还不至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他听从那个亭长(哈,刘邦也是杰出亭长,果然也是有眼光的人)劝告的话,或许又有人生之另一洞天也。
那时候,项羽在江边踌躇,正在考虑要不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好驾着一只船等在那里要接他,亭长满怀信心地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一千里,民众亦有几十万,以你这种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只要振臂一呼,也足够在江东继续称王啦。所以,我希望大王快快渡江。反正现在乌江上就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即使追击致此,因为没船当然没法渡江,也只能望江兴叹啦。”
那时候,项羽在江边踌躇,正在考虑要不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好驾着一只船等在那里要接他,亭长满怀信心地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一千里,民众亦有几十万,以你这种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只要振臂一呼,也足够在江东继续称王啦。所以,我希望大王快快渡江。反正现在乌江上就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即使追击致此,因为没船当然没法渡江,也只能望江兴叹啦。”
“谢谢亭长好意,算了吧,不是我不能打仗,而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想当初,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雄赳赳气昂昂地渡江西征,打遍天下无敌手,如今却输得一败涂地,只有我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乡亲怜爱我让我继续当王,我还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啊,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心中难道无愧乎?”早已没有雄心壮志并视死如归的项王笑了笑说道。
所以,在最后关头,在还有一线希望进行政治翻-盘的情况下,短视项羽不是如何盘算着要进行人生翻盘,而是要保留自己的英雄本色,一个天塌下来也不怕的堂堂正正男子汉大丈夫的光辉形象,甚至于连刘邦都有点敬佩他了,却绝对不会学他此种不成熟的政-治人角色,那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而已。
所以,在最后关头,在还有一线希望进行政治翻-盘的情况下,短视项羽不是如何盘算着要进行人生翻盘,而是要保留自己的英雄本色,一个天塌下来也不怕的堂堂正正男子汉大丈夫的光辉形象,甚至于连刘邦都有点敬佩他了,却绝对不会学他此种不成熟的政-治人角色,那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而已。
“我知道亭长您是位有德行的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乌骓马征战了五年,曾经日行千里,快如闪电,所向无敌,我不忍心把它杀掉,就送给您吧,您要好好帮我照顾它啊。”项羽又对亭长伤感地说。
然后项羽命令随从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追兵作最后博杀。一阵歇斯底里的猛打猛冲之后,光项羽一个人就独自杀掉汉军几百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那么容易,杀人恶-魔现世般的,当然刀剑没长眼睛,项羽身上也被汉军砍了十几处,伤得不轻。正在有点支撑不住的时刻,项羽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惊奇地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吕马童这时面对项羽,正好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有意指给旁边的王翳介绍说:“这就是项王。”
然后项羽命令随从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追兵作最后博杀。一阵歇斯底里的猛打猛冲之后,光项羽一个人就独自杀掉汉军几百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那么容易,杀人恶-魔现世般的,当然刀剑没长眼睛,项羽身上也被汉军砍了十几处,伤得不轻。正在有点支撑不住的时刻,项羽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惊奇地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吕马童这时面对项羽,正好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有意指给旁边的王翳介绍说:“这就是项王。”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买我的人-头,原来我的脑袋这么值钱,看在是老相识的份上,不如我就把这个大红包送给你吧!算是一种顺水人情了。”项羽豪气地说。
说完,猛项羽便挥剑自-刎而死,留给后世的可能永远是景仰和同情,连他的死对头刘邦都被感动得泪水哗啦啦的。难怪有人也曾说,人生在世,项羽是负责来秀英-雄主义的,而刘邦却是来当天子的,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大家都冥冥之中被上-帝安上了固定的人设,并不能说当了天子才是最成功的,姑且听之吧。
说完,猛项羽便挥剑自-刎而死,留给后世的可能永远是景仰和同情,连他的死对头刘邦都被感动得泪水哗啦啦的。难怪有人也曾说,人生在世,项羽是负责来秀英-雄主义的,而刘邦却是来当天子的,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大家都冥冥之中被上-帝安上了固定的人设,并不能说当了天子才是最成功的,姑且听之吧。
眼疾手快的王翳首先抢得项羽的头,其他骑兵奔跑向前互相践踏争抢项羽的躯体以便立功受奖,甚至于因为相争而使汉军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性的弱点啊。
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马分尸的悲壮样。然后这五个人把所得肢体拼合在一起,正好是项羽的全身。因此刘邦只好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算是兑现了自己的封赏诺言,牙齿当金使。
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马分尸的悲壮样。然后这五个人把所得肢体拼合在一起,正好是项羽的全身。因此刘邦只好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算是兑现了自己的封赏诺言,牙齿当金使。
项羽死后,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鲁县起先不降服,刘邦原先是想血洗鲁城的,但刘邦平生又最敬佩恪守礼义的忠勇之士,看到他们为君主守节,于是心生一计就拿着项羽的人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乡亲最终也归顺了。对于刘邦的曾经的好兄弟和天-下事业的死对头项羽,原本刘邦就有一种敬仰,他也曾三番五次放过刘邦,他们俩确实都是乱世的英雄,英雄当然都重英雄,所以刘邦便主张厚葬他,还给他亲自发丧,痛哭吊唁了一通后才离去,如果要说流泪的价值,这个可能才是真正的英雄泪吧,你们说呢?
因为当初俩人的共主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等项羽死了之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刘邦就以鲁公这一封号把项羽安葬在谷城。至于项氏各宗族,刘邦也都不加杀戮,天下人都知道刘邦是出了名宽厚仁爱的,甚至于重视民心多于重视家人,从这你就知道刘邦分一杯父亲的肉汤的良苦用心了,而不是什么别人所说的寡-廉鲜耻。
因为当初俩人的共主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等项羽死了之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刘邦就以鲁公这一封号把项羽安葬在谷城。至于项氏各宗族,刘邦也都不加杀戮,天下人都知道刘邦是出了名宽厚仁爱的,甚至于重视民心多于重视家人,从这你就知道刘邦分一杯父亲的肉汤的良苦用心了,而不是什么别人所说的寡-廉鲜耻。
其实看似没有什么大本事的刘邦能得天下当然有他的理由,这世上没有多少幸运儿可说,那只是骗不努力的人的成人童话而已,你以为如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而且,刘邦不仅不杀项羽家人,对有恩于刘邦的还大加封赏,封项伯(“鸿门宴”上立大功也)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属于项氏,刘邦还给他们赐姓刘,以示亲热和重视。刘邦在关键时刻可能因为政治利-益心-狠手辣,不过刘邦绝对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不然的话也没有丰沛集团子弟的誓死相随了。
而且,刘邦不仅不杀项羽家人,对有恩于刘邦的还大加封赏,封项伯(“鸿门宴”上立大功也)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属于项氏,刘邦还给他们赐姓刘,以示亲热和重视。刘邦在关键时刻可能因为政治利-益心-狠手辣,不过刘邦绝对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不然的话也没有丰沛集团子弟的誓死相随了。
而反观刘邦的好兄弟,也就是据说和舜的眼睛一样有双瞳子的项羽,他趁秦末大-乱之势骤起于草莽,只用三年时间,就率领诸侯灭掉了暴-秦,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却又莫名其妙地挂掉了,正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就因为他此中犯了很多原则性的错误,才不能让他的势力保持长久。比如项羽舍弃高屋建瓴的关中之地,怀念家乡,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坑-杀将士,斥诸武力,残暴异常,而又埋怨诸侯王背-叛自己,到死的那一刻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是一个劲哭着说:“上天要灭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个也太他-娘的荒谬透顶啦(我这样的粗人还真想骂他几句最毒的话),不败落都几难也,所以说做事必须要分清主次,不能把原则当儿戏,放弃主干而纠缠枝枝叶叶的事,那样也只能得不偿失了。
所以,在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就决定了项羽这个盖世英雄的悲剧,就因为他这个统-帅是那么的沉不住气那么的惊慌失措,这当然不是一个好兆头。回溯那会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谁灵机一动带头唱起了楚歌,在深夜里还显得特别嘹亮。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歌声响起,致使楚军士卒立马厌战思乡,军心顿时瓦解(不禁也想起了刘邦在南郑的日子),毫无战意了,而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时,曾经英雄盖世的项羽不禁又儿女情长起来,大为吃惊,低声和左右嘀咕道:“难道汉军已经完全攻取楚地了吗?不然的话怎么楚人这么多呢?”这个当然算是已经完全泄气,只能跟着感觉走,能杀多少就杀多少汉兵,败局已定。
总之,四面楚歌悠然响起时,本来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尽得楚本土之地,于是心理崩溃意志瓦解,这个对心高气傲的项羽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连最后的坚持勇气也整没了,于是连夜带八百精锐奇兵遁走,乘夜色突围向南飞驰。项羽一走,群龙无-首的楚军也只能四处溃散。刘邦急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遂杀项羽于东城,楚军被斩-首八万,几乎是项羽的所有老底,这才平定了楚国,刘邦也顺理成章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草根天子。
总之,四面楚歌悠然响起时,本来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尽得楚本土之地,于是心理崩溃意志瓦解,这个对心高气傲的项羽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连最后的坚持勇气也整没了,于是连夜带八百精锐奇兵遁走,乘夜色突围向南飞驰。项羽一走,群龙无-首的楚军也只能四处溃散。刘邦急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遂杀项羽于东城,楚军被斩-首八万,几乎是项羽的所有老底,这才平定了楚国,刘邦也顺理成章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草根天子。
当然,刘邦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从一个没有多少政-治背景的小游侠出身到打下大汉江-山,绝对有其的历史必然性,够我们体味一辈子的了,成功当然可以复制,成功的要素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和能简单复制的,不然的话草根天子就不会稀缺得如当今的国-宝大熊-猫了,嘿嘿。
下一大章,我们来开讲刘邦是如何坐-稳江-山的。
下一大章,我们来开讲刘邦是如何坐-稳江-山的。
晚安
第2章 大开杀戒-刘邦是如何坐稳江山的
(1)与时俱进的叔孙通如何解决“治国难题”
打败了项羽之后,总算迎来了太平日子,当然接下来就要选出天-下共-主也就是皇帝啦,因为虽然天无二日,那样的话大家都会被晒死,不过俗话也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群龙-无首的那也容易出-乱-子。
于是,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诸侯和将相都共同请求刘邦做皇帝,要刘邦做大汉真正的掌舵人。
(1)与时俱进的叔孙通如何解决“治国难题”
打败了项羽之后,总算迎来了太平日子,当然接下来就要选出天-下共-主也就是皇帝啦,因为虽然天无二日,那样的话大家都会被晒死,不过俗话也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群龙-无首的那也容易出-乱-子。
于是,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诸侯和将相都共同请求刘邦做皇帝,要刘邦做大汉真正的掌舵人。
“我听说过,皇帝称号有能者居之,我是一个虚有其名没有贤德的人,所以我想我担当不起皇帝这种尊号,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刘邦立马谦虚地说,又复习了一次别人推举其当沛公时的有意推托。
“大王起于草莽,诛灭暴-逆,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立功者裂土封侯,号令天下。大王作为统-帅,如果不做皇帝,我们倒都要怀疑自己的王侯称号的合法性了。故此,我们誓要大王接受皇帝称号,这样大家都变得名正言顺了,皆大欢喜也。”群臣齐声说道。
“大王起于草莽,诛灭暴-逆,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立功者裂土封侯,号令天下。大王作为统-帅,如果不做皇帝,我们倒都要怀疑自己的王侯称号的合法性了。故此,我们誓要大王接受皇帝称号,这样大家都变得名正言顺了,皆大欢喜也。”群臣齐声说道。
在刘邦的再三谦让下,大家还是立意要刘邦做皇帝,说他做皇帝对国家大-大有利,刘邦也不好意思再推让,这样下去就有一点虚伪做戏的成份了,你爷爷刘邦我从来都是直爽的人,这种腐儒行径还是少一点为好。
于是,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北,初建都在洛阳,后来迁到长安,汉国也算是架构齐备功德圆满了,甚至于可以翘起二郎腿享受享受一番了,可惜这只是一种奢望而已,因为很多新问题等待刘邦去解决呢。
于是,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北,初建都在洛阳,后来迁到长安,汉国也算是架构齐备功德圆满了,甚至于可以翘起二郎腿享受享受一番了,可惜这只是一种奢望而已,因为很多新问题等待刘邦去解决呢。
最关键的是,刘邦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人,而且又特别不尊重不推崇那些繁文缛节,而之后那些跟刘邦打天下的军-棍立马又吵成一锅粥,在朝堂上舞枪弄棍的,没有规矩还真是难成方圆,因为规章制度是一切国家方-针政-策得到有效施行的重要保证,建章立制便立马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确实是一种有别打仗的全新课题,而刘邦却又不知如何妥善地管理国-家,那样的话叫刘邦去打一仗还痛快,这就只能依靠刘邦曾经很看不起的酸文人,而最终协助刘邦建立文官治理体-制的还是大儒叔孙通也。
说到叔孙通,他原来是秦朝的博士,他知道刘邦对儒生特别不敬,所以一直不敢向刘邦推销他的那一套文官治理制度。连他的学生也感觉读书都没有出路和前途了,读书无-用论啊什么的。
说到叔孙通,他原来是秦朝的博士,他知道刘邦对儒生特别不敬,所以一直不敢向刘邦推销他的那一套文官治理制度。连他的学生也感觉读书都没有出路和前途了,读书无-用论啊什么的。
关键是,那时候刘邦正在为他手下的那班军-棍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的功臣犯愁,因为这帮大老粗整天在刘邦面前没大没小,他们在公堂之上也是吵吵闹闹很没规矩,乱过六国大封相,这工作就没法做下去,这也一直是刘邦郁郁寡欢快乐不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马上得天下,当然不能马上治天下,那是要闹笑话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性质和工作方法,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可能是叔孙通看穿了刘邦的心思,立马趁热打铁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还是有点担心,怕那帮老军-棍不听话,不守新法,制订了也没用,白忙活。于是叔孙通又说,从前的三皇五帝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虽然时代不同各朝的礼仪也有所不同,但陛下你也想通过参照古代礼仪以及秦朝礼节,结合当时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汉朝的礼仪规矩,然后由皇上你亲自演练并严格加以实行,汉朝的礼仪朝制一定能建立健全起来。
马上得天下,当然不能马上治天下,那是要闹笑话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性质和工作方法,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可能是叔孙通看穿了刘邦的心思,立马趁热打铁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还是有点担心,怕那帮老军-棍不听话,不守新法,制订了也没用,白忙活。于是叔孙通又说,从前的三皇五帝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虽然时代不同各朝的礼仪也有所不同,但陛下你也想通过参照古代礼仪以及秦朝礼节,结合当时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汉朝的礼仪规矩,然后由皇上你亲自演练并严格加以实行,汉朝的礼仪朝制一定能建立健全起来。
叔孙通这么一现身说法,刘邦后来感觉这礼仪不仅能管治君臣,约束行为,还能管治天下,助刘邦坐稳江山,看来腐儒也有可取的地方,这叔孙通还真是会知时而进,战争年代刘邦就很听陈平、张良的话,只要对刘邦有好处,刘邦也是来者不拒,照用可也,这正是刘邦的豁达大度之处,素质啊,谁说刘邦是“小竖子”不足与谋?刘邦是扮猪吃老虎,胸怀大着呢。
当然,说到叔孙通这个能知时而进的“小竖儒”,确实是一个很会变通很会察颜观色的人,刘邦因为素来不喜酸腐文人,所以对儒生基本都是有点大不敬的,儒生来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甚至会把腐儒的帽子摘下掷地,然后当众向之解恨般撒尿,所以很多儒生都怕来见刘邦,而这个叔孙通却和那些人不同,特别会来事,而不是死守酸规矩的书呆子,心里活络着呢!
当然,说到叔孙通这个能知时而进的“小竖儒”,确实是一个很会变通很会察颜观色的人,刘邦因为素来不喜酸腐文人,所以对儒生基本都是有点大不敬的,儒生来见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甚至会把腐儒的帽子摘下掷地,然后当众向之解恨般撒尿,所以很多儒生都怕来见刘邦,而这个叔孙通却和那些人不同,特别会来事,而不是死守酸规矩的书呆子,心里活络着呢!
有一次,刘邦见到穿儒服的叔孙通,那种十分令人压抑的扭扭拧拧和繁文缛节,刘邦立马就变得十分烦燥和厌恶起来,原本很多儒生都是榆木脑袋不易变通的,这家伙倒好,可能是知道了刘邦不喜他的服饰,于是乃变其服,服短衣,与时俱进,还真是孺子可教也,刘邦立马也转忧为喜,就因为他的这种圆通态度让刘邦刮目相看,这便是刘邦后来接受其推销的制度礼仪的重要原因之一,果然经过确立了叔孙通的文官治理制度之后,那帮山大-王再也不敢在朝廷上胡搅蛮缠了,可谓是秩序井然也,刘邦这个九-五之尊便有面子了很多,再没有人在朝堂上公然开堂会撒泼了,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叔孙通之所以有如此的不同腐儒的景象,原因就是他的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其实揭起叔孙通的底子,他还是“三姓家奴”呢,先是事于暴-秦,后来又投奔喜怒无常的项羽,再就是来投奔对儒生十分不友好的刘邦,比起前两者,刘邦也不是很好招呼的(就因刘邦对人有时很倨傲,连大名鼎鼎的英布都因为被其怠慢差点想自-杀),尤其是儒生见刘邦如见鬼,怕得要命,为什么叔孙通能让刘邦青睐?他之所以能左右逢源,他的门生可谓是道出了真谛:“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叔孙通之所以有如此的不同腐儒的景象,原因就是他的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其实揭起叔孙通的底子,他还是“三姓家奴”呢,先是事于暴-秦,后来又投奔喜怒无常的项羽,再就是来投奔对儒生十分不友好的刘邦,比起前两者,刘邦也不是很好招呼的(就因刘邦对人有时很倨傲,连大名鼎鼎的英布都因为被其怠慢差点想自-杀),尤其是儒生见刘邦如见鬼,怕得要命,为什么叔孙通能让刘邦青睐?他之所以能左右逢源,他的门生可谓是道出了真谛:“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说白了,就是这家伙特别能谄媚上意,揣摩人主心理,特别能委曲求全投其所好,善权-变,“面谀”也正是叔孙通屡试不爽的一个“护身符”和政治敲门砖。
史载在秦二世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起而反-抗暴-秦,天下当然是议论纷纷啦,其时聚在一起的一群秦朝博士也议论此事,众口一词皆曰是造-反,这当然惹偏听偏信的秦二世不高兴,面有怒色啊,昏-君基本上都是喜欢报喜不报忧的。然而,很会察颜观色投其所好的叔孙通却提出了另类标准,尽管是一派胡言,他还是振振有词地说道:“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从此以后“何足挂齿”也成了新的流行词,风靡一时,秦二世听了当然很高兴。
史载在秦二世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起而反-抗暴-秦,天下当然是议论纷纷啦,其时聚在一起的一群秦朝博士也议论此事,众口一词皆曰是造-反,这当然惹偏听偏信的秦二世不高兴,面有怒色啊,昏-君基本上都是喜欢报喜不报忧的。然而,很会察颜观色投其所好的叔孙通却提出了另类标准,尽管是一派胡言,他还是振振有词地说道:“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从此以后“何足挂齿”也成了新的流行词,风靡一时,秦二世听了当然很高兴。
晚安
总之,由于叔孙通巧妙地提供了另一种说事标准,同时迎合了上意,便大-大地满足了秦二世的虚荣心和处事口径,让人主紧张的神经缓和了下来,换句话说就是舒缓了惶恐心理,可谓是很高明的马屁,是一个善于知时而进的很得分的“马屁精”。
最后,叔孙通得到皇上的重赏,还授予了他博士称号,而那些实话实说陈胜吴广造-反的博士全都被投进了监狱,可谓是祸从口出。所以说做人当然要会变通,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就如刘邦接受张良陈平他们任命韩信为真王的那次,也是会变通的成功一例,有效地避免了一场兵-变和恶战,不然的话历史可能会改写呢。
最后,叔孙通得到皇上的重赏,还授予了他博士称号,而那些实话实说陈胜吴广造-反的博士全都被投进了监狱,可谓是祸从口出。所以说做人当然要会变通,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就如刘邦接受张良陈平他们任命韩信为真王的那次,也是会变通的成功一例,有效地避免了一场兵-变和恶战,不然的话历史可能会改写呢。
当然,刘邦也是一个心里亮堂的人,绝对不会那么好骗,他知道谁的计谋对他好谁的误他大事,这就是耿直人主的一种高明,不会被奸佞牵着鼻子走,甚至于刘邦犯了错,他都会大方地承认错误,刘邦尤其痛恨那些糊弄上-级的人,一经发现就会严惩不贷。
因为没有谁会一贯正确,更没有谁会十全十美,即使是很多人认为的小人,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下也是能摆上用场的,英-明的君主当然要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来成就自己的大事,这就叫做吐纳和摒弃,扬长避短也。
因为没有谁会一贯正确,更没有谁会十全十美,即使是很多人认为的小人,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下也是能摆上用场的,英-明的君主当然要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来成就自己的大事,这就叫做吐纳和摒弃,扬长避短也。
这个就正如刘邦用著名辩士侯公从项羽手里救回他的父亲妻子,而且就用了一次,就图侯公能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尽管刘邦知道叔孙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的见风使舵之骑墙派作风更是刘邦最深恶痛绝的,他最恨的就是“有奶便是娘”的两-面派分子,这个可以参照刘邦对带丰沛子弟背-叛过他的雍齿的仇恨言行比对,关键是叔孙通能给刘邦解决具体问题,刘邦就敢重用他。因为刘邦最初的礼法过于简易,对刘邦的那些山大-王式大臣没有什么约束力,于是用了叔孙通呕心沥血制订的礼法之后,群臣“莫不振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尊卑规格立现,刘邦乐得做一个尊-贵皇帝,让人们顶-礼膜拜,当然十分拉风。
最重要的是,叔孙通有一个特别能与时俱进的头脑,他虽然是儒生,却不像大多数儒生一样因循守旧拖泥带水,而且很会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处事方法,刘邦就喜欢他这种圆通的处世哲学。在他降汉后,很是能因应时势做出很多较好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叔孙通有一个特别能与时俱进的头脑,他虽然是儒生,却不像大多数儒生一样因循守旧拖泥带水,而且很会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处事方法,刘邦就喜欢他这种圆通的处世哲学。在他降汉后,很是能因应时势做出很多较好的判断。
比如说,在争夺天-下的打仗阶段,他常向刘邦引荐豪强、力士,这当然是对的,却被同行嗤之以鼻,认为他投机取巧背离了儒家主张,不过后来叔孙通向刘邦提出制定礼仪时,却又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因为坐天-下的守成阶段,文人儒生就比较可靠,而且还能参与管理天-下。
说起来还真是有趣,在刘邦接触的也比较重用的典型儒生郦食其、陆贾却与叔孙通形成了鲜明对比。郦食其、陆贾都能以儒生面目并坚守儒家主张来面君,叔孙通却是以迂回曲折的知时而进甚至于不惜否定自己的身份来达到目的,而且效果还比较好。
说起来还真是有趣,在刘邦接触的也比较重用的典型儒生郦食其、陆贾却与叔孙通形成了鲜明对比。郦食其、陆贾都能以儒生面目并坚守儒家主张来面君,叔孙通却是以迂回曲折的知时而进甚至于不惜否定自己的身份来达到目的,而且效果还比较好。
其实,郦食其在陈留求见刘邦的时候就知道刘邦不好儒,甚至于用打骂来侍侯他们,中间人还意味深长地正告他不能以儒生面目出现,不然会自讨没趣自取其辱,然而郦食其坚持以儒生的面目出现,面对歪坐在床上让漂亮女子洗脚的大不敬刘邦也不跪拜,一句“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而使刘邦对其肃然起敬,原本想话不投机就把他赶走的刘邦连忙整理好衣衫敬请他上座,共商国事。
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智慧卑睨傲视权-贵和世俗尊卑秩序的不卑不亢的淡定态度,还真是让刘邦刮目相看,甚至于有点仰视的味道,刘邦并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很多时候还很开放,刘邦只是看不起那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装有料的腐儒而已,对于能助其打天下的有用儒生,刘邦从来没有轻视过(还很重视和崇敬他们),正是因为和郦食其的切磋,使刘邦在先入关中时抢得了先机,积蓄重要的军事力量,不可谓不伟-大也。
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智慧卑睨傲视权-贵和世俗尊卑秩序的不卑不亢的淡定态度,还真是让刘邦刮目相看,甚至于有点仰视的味道,刘邦并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很多时候还很开放,刘邦只是看不起那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装有料的腐儒而已,对于能助其打天下的有用儒生,刘邦从来没有轻视过(还很重视和崇敬他们),正是因为和郦食其的切磋,使刘邦在先入关中时抢得了先机,积蓄重要的军事力量,不可谓不伟-大也。
而陆贾这家伙花岗岩脑袋更硬,居然能在刘邦大骂他的时候不被吓倒,而是加以大-无畏的顶撞,其实刘邦最欣赏的,就是这种能坚持正确主张的敢-死之士,而蔑视那种为了一己之私而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便是刘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候大儒陆贾总是有意无意在刘邦面前引经据典,时时称引诗书,晃来晃去地让刘邦头都大了,刘邦生平就最怵“且乎者也”的背书,不仅无趣且迂腐,少年时就经常被老师灌输得头昏眼花而逃课(方圆百里有名的“逃学威龙”也),到大自然和社会上学习直接知识,因为祖宗的老古董让刘邦很头疼,刘邦根本不感兴趣,也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刘邦死读书不如让刘邦去死。
那时候大儒陆贾总是有意无意在刘邦面前引经据典,时时称引诗书,晃来晃去地让刘邦头都大了,刘邦生平就最怵“且乎者也”的背书,不仅无趣且迂腐,少年时就经常被老师灌输得头昏眼花而逃课(方圆百里有名的“逃学威龙”也),到大自然和社会上学习直接知识,因为祖宗的老古董让刘邦很头疼,刘邦根本不感兴趣,也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刘邦死读书不如让刘邦去死。
所以面对陆贾那“填鸭式”孜孜不倦地给刘邦灌输的古代文化,他非常恼火,这不是难为刘邦吗?刘邦一见到书本就想打瞌睡,连启蒙老师都用戒尺敲过他,就是不能让他爱上书,你陆贾就只有死读书的本事,让你去项羽手中帮刘邦领回他的父妻,又不见你的三尺不烂之舌那么顶用,还不是空手而归,没用的腐儒一个,想到这刘邦就有气,侯公却一出动就侃晕了项羽,乖乖放人,那才是真本事。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没好脾气的刘邦立马破口大骂。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没好脾气的刘邦立马破口大骂。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陆贾这回不知是不是吃了豹子胆,居然敢当面顶撞刘邦。
而在这一电光火石之间,刘邦突然从陆贾的话语里得到了某种启发,所以最后刘邦不是要治老陆的罪,而是要大-大表扬老陆一番,并进行了必要的反思,最终通过用儒生制定礼仪,不是使天下太平了吗?还何来大臣们在公堂上吵成一锅粥的拔剑击柱状?“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十分有反思意义,很意味深长啊,难道暴秦不是因为“马上治天-下”才那么快失去天-下的吗?
而在这一电光火石之间,刘邦突然从陆贾的话语里得到了某种启发,所以最后刘邦不是要治老陆的罪,而是要大-大表扬老陆一番,并进行了必要的反思,最终通过用儒生制定礼仪,不是使天下太平了吗?还何来大臣们在公堂上吵成一锅粥的拔剑击柱状?“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十分有反思意义,很意味深长啊,难道暴秦不是因为“马上治天-下”才那么快失去天-下的吗?
所以通过陆贾们的据理力争,一时还掀起了总结秦失天下和汉得天下的大讨论,成为了席卷全国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热门话题,街谈巷议也,并对汉帝国立-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连这些热潮都深深触动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邦,不喜儒生的刘邦也因此受到了儒学的熏陶和教育,窥见了儒学对巩固皇-权的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刘邦以后不再轻视,并加以发扬光大。
总之,正是因为郦食其、陆贾等有见识的大儒“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让刘邦知道儒生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充满了创造精神,知识分子的这种坚持真理的自重,他们在为生民造福的崇高理想的召唤和鼓励下,自觉成为了一种自我激励机制,“铁肩担道义”般地敢于与权力对峙或抗争,不怕脑袋搬家,努力以道制势,坚持高远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良知,并由此对现实政治和君主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永远坚守做人的良心,这个正和刘邦永远的偶像信陵君“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政治理念相符,刘邦当然没有抗拒和打压的理由,而是要大加褒扬大加扶持也。
总之,正是因为郦食其、陆贾等有见识的大儒“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让刘邦知道儒生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充满了创造精神,知识分子的这种坚持真理的自重,他们在为生民造福的崇高理想的召唤和鼓励下,自觉成为了一种自我激励机制,“铁肩担道义”般地敢于与权力对峙或抗争,不怕脑袋搬家,努力以道制势,坚持高远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良知,并由此对现实政治和君主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永远坚守做人的良心,这个正和刘邦永远的偶像信陵君“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政治理念相符,刘邦当然没有抗拒和打压的理由,而是要大加褒扬大加扶持也。
晚安
当然,叔孙通通过对自我身份的否定,来赢得皇帝认可并由此办成了大事,和郦食其、陆贾殊途同归,也是一种不赖的处世哲学,刘邦甚至于相信叔孙通不是故意软弱,也不是刻意谄媚,倒是很欣赏他的灵活手法和圆通哲学,而且正是叔孙通给刘邦解决了最棘手的“治天下”难题,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识时务者为俊杰,刘邦始终这样认为。
(2)为何要对明星职业经理人开杀戒
好了,打下了江山,又用叔孙通等人的礼仪制度解决了坐天下的最初程序,形成了最初的官场行为方式和习惯,让大家有条不紊地成为国家这架强大机-器的有用零件,按部就班运转着,日子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国家也在这样的有效运作下,得到持续稳定和发展。
当然,刘邦并不是一个好讲大道理的人,你爷爷刘邦我也不是一个很文雅的人,那样说的话等于是变相骂他,其实从炮火里爬出来的人当然知道江山稳不稳,除了规章制度以外,还有枪-杆子抓在谁手里的问题,这是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政-权建设问题。
好了,打下了江山,又用叔孙通等人的礼仪制度解决了坐天下的最初程序,形成了最初的官场行为方式和习惯,让大家有条不紊地成为国家这架强大机-器的有用零件,按部就班运转着,日子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国家也在这样的有效运作下,得到持续稳定和发展。
当然,刘邦并不是一个好讲大道理的人,你爷爷刘邦我也不是一个很文雅的人,那样说的话等于是变相骂他,其实从炮火里爬出来的人当然知道江山稳不稳,除了规章制度以外,还有枪-杆子抓在谁手里的问题,这是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政-权建设问题。
因为,从刘邦在丰西泽释徒率众起-事的那天起,刘邦就知道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最朴素原理,及至做了沛公并豪情满怀地想要做他自己的的永远偶像信陵君那样的大豪杰,率丰沛子弟雄赳赳气昂昂开赴前线的那天起,刘邦更加知道谁能赢得部-队的信赖谁就是强者就是领-袖,而好兄弟雍齿的背后一枪简直就是一个长鸣警钟,让刘邦从游侠世界的义气里彻底地醒了,从此以后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政-治颜色的自主漂白,换句话说不再以兄弟义气为行事准绳,而是切切实实地用制度管人,规范一切管理制度。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这天-下颜色的问题,是姓刘或是别的其他姓氏的问题。刘邦也知道他的江山是通过他最信得过的丰沛集团联合其他外姓王给打下来,算是一个封侯者和诸侯王两者的强强联合。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这天-下颜色的问题,是姓刘或是别的其他姓氏的问题。刘邦也知道他的江山是通过他最信得过的丰沛集团联合其他外姓王给打下来,算是一个封侯者和诸侯王两者的强强联合。
封侯者当然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丰沛集团骨干力量成员,有的还多次救驾,所以朝中重臣几乎都是他们的了,刘邦的利益便是他们的利益,因为汉政权建立后,以前在战争年代与丰沛集团唇齿相依的紧密层政治-亲善关系继续有效,而这些人也继续成为汉政-权结构的主体和骨干,这个一方面反映了刘邦对他们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更是说明了他们对刘邦的忠诚程度,刘邦还曾和他们击手保证“天下王者不姓刘而共击之”呢。
这丰沛集团绝大部分成员当然是没有什么可提防的,否则,那就太残酷无情了,如果革-命的成果就是要自己绝大部分亲人和朋友的命,无论如何这个毒手刘邦是下不了的,再怎么说刘邦也是以宽厚仁爱著称,刘邦绝对不可能因为巩固江-山而大面积滥-杀功臣,那样的事不是你爷爷我刘邦能做得出来的,刘邦本来就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君主,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关键是要巩固江山就必须要大开杀戒,这个便只能落到想以此立威并赚取政治资本的权妇吕后等人身上了。
这丰沛集团绝大部分成员当然是没有什么可提防的,否则,那就太残酷无情了,如果革-命的成果就是要自己绝大部分亲人和朋友的命,无论如何这个毒手刘邦是下不了的,再怎么说刘邦也是以宽厚仁爱著称,刘邦绝对不可能因为巩固江-山而大面积滥-杀功臣,那样的事不是你爷爷我刘邦能做得出来的,刘邦本来就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君主,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关键是要巩固江山就必须要大开杀戒,这个便只能落到想以此立威并赚取政治资本的权妇吕后等人身上了。
你要问刘邦有没有杀过人,刘邦当然不会否认,从最残酷的战争中爬过来的人哪有双手不沾鲜血的道理,那是出家人而不是统-帅,刘邦还没有到“立地成佛”的仁爱程度,当然刘邦决不会像他的好兄弟项羽一样一次就坑-杀二十万人,刘邦不玩那样的杀-人游戏,那确实有点没人性不地道。
那么你问刘邦都杀些什么人了呢?据说刘邦只杀他认为必须要杀掉的人。那么什么叫做必须要杀掉呢,谁这么罪-大恶极必须要干掉呢,这个又是如何界定的呢?这就得看此人是不是与大汉公然为敌或者成为了大汉的潜在威胁了。这个是原则问题,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即使他是刘邦的亲兄弟都没情面可说,这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谓既要善待对手又要重视对手,甚至于要严防对手。
那么你问刘邦都杀些什么人了呢?据说刘邦只杀他认为必须要杀掉的人。那么什么叫做必须要杀掉呢,谁这么罪-大恶极必须要干掉呢,这个又是如何界定的呢?这就得看此人是不是与大汉公然为敌或者成为了大汉的潜在威胁了。这个是原则问题,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即使他是刘邦的亲兄弟都没情面可说,这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谓既要善待对手又要重视对手,甚至于要严防对手。
而如果你又问刘邦有没有冤杀过人,有,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刘邦也曾是被他的好兄弟项羽追得屁颠屁颠的,最险的那一次,要过河没有船,看着要跳进河里淹死了,要不是那阵狂风大沙,刘邦早已成为项羽的刀下鬼。在荥阳被围困,还是靠陈平的“美人计”得以慌乱逃跑,说得轻佻点,你爷爷我刘邦就是帅,难怪刘邦很有女人缘,很多人都投怀送抱的款式(陈平这家伙也是勾富-婆最拿手的大-帅哥,怪不得他们合作得那么零距离无障碍),反正都是九死一生中活过来,你说谁不冤?大家各为其主,或且说为自己的集-团利益在搏杀,死都当是壮烈牺-牲的,角度不同,冤杀的理解就不同了,就像俗话所云:“就看你怎么说了”,嘿嘿。
因为从刘汉江山的角度,有些人就必须得杀,比如横刀立马的彭越彭大将军虽然是冤,但非杀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句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声如雷!说白了,我要自己建立的汉国世世代代姓刘的,那就是要建立一统-江山的大汉王朝,当然不能允许有异姓王的存在和坐大,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些不姓刘的主要竞争对手即异姓诸侯王迅速灭掉,以防止其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到时让他们尾大不掉就麻烦了,等于是让项羽再生也,把江山拱手给人。
因为从刘汉江山的角度,有些人就必须得杀,比如横刀立马的彭越彭大将军虽然是冤,但非杀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句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声如雷!说白了,我要自己建立的汉国世世代代姓刘的,那就是要建立一统-江山的大汉王朝,当然不能允许有异姓王的存在和坐大,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些不姓刘的主要竞争对手即异姓诸侯王迅速灭掉,以防止其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到时让他们尾大不掉就麻烦了,等于是让项羽再生也,把江山拱手给人。
刘邦从来就是说干就干的人,只要是关系到王朝政-权的巩固和政治安危的要紧事,绝对没有怠慢的道理,就算是对不起自己曾经沧海的亲密战友,要狠下杀手时刘邦决不会手软,这就叫做“抬得起,踩得下”,决断影响政治高度,由不得你优柔寡断,因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真理,这些事情是顾不上想什么冤不冤的,一犹豫就是婆婆妈妈的项羽作派了。
不过,刘邦在对付这些异姓王上是尽量在总量上实行严格控制的,也就是说要杀的人数量上要非常有限,不然的话一片腥风血雨的也不好看,弄不好树敌太多会引起天下大-乱,得不偿失,必要的怀柔还是要讲究的,所以能不杀的也尽量不杀,必须是那些有能力危-害大汉江山,又已经磨刀霍霍、蠢蠢欲动露出反相要挑战中-央-权威的大诸侯王才会列入打击范围。
不过,刘邦在对付这些异姓王上是尽量在总量上实行严格控制的,也就是说要杀的人数量上要非常有限,不然的话一片腥风血雨的也不好看,弄不好树敌太多会引起天下大-乱,得不偿失,必要的怀柔还是要讲究的,所以能不杀的也尽量不杀,必须是那些有能力危-害大汉江山,又已经磨刀霍霍、蠢蠢欲动露出反相要挑战中-央-权威的大诸侯王才会列入打击范围。
所以,刘邦的三次比较大的剿灭诸侯王活动,便是集中在楚汉战争最有战斗力也最有能力和刘邦争天下的三大战神韩信、彭越和英布身上,这个甚至可以说是非打不可的另类“卫国战争”。
基本上,从来这三大异姓王就不大服刘邦,甚至于从来都是同床异梦,力拧不成一股绳,要不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项羽,也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结盟过,他们早就和刘邦翻脸了,这个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在会盟攻打项羽的最后关头,韩信、彭越还因没有得到封地而消极怠工不来和汉军会师,这就是典型的山-头主义,和中-央讨价还价,说得严重点,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你不吃掉我我就吃掉你,所以这几场仗非打不可,是没有回旋余地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
基本上,从来这三大异姓王就不大服刘邦,甚至于从来都是同床异梦,力拧不成一股绳,要不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项羽,也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结盟过,他们早就和刘邦翻脸了,这个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在会盟攻打项羽的最后关头,韩信、彭越还因没有得到封地而消极怠工不来和汉军会师,这就是典型的山-头主义,和中-央讨价还价,说得严重点,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你不吃掉我我就吃掉你,所以这几场仗非打不可,是没有回旋余地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