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不仅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更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在梁思成参与保护的古建中,哪一座是他最爱的呢,是北京城的牌楼和城墙,还是唐以前就修建的五台山佛光寺,抑或是日本奈良的各种古建?
如果让林徽因来回答,答案一定是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1933年,梁思成带人测绘应县木塔时,林徽因因为有事未能参与,但一直通过书信了解详细情况。她曾把相关情况,发表在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上:
“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从林徽因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梁思成为了应县木塔已经是废寝忘食,忘记自我了。为啥梁思成这么爱这座塔呢?
应县木塔的准确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应县木塔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我们做个比较,修建于明清的故宫,其最高建筑是太和殿,连同下面的三层台基一共高37.44米;我国最高的铁塔是咸阳千佛铁塔,高33米;我们所熟知的西安大雁塔是砖石结构,连同台基的通高是64.517米。这样一对比,就显示出这67.31米高的木塔是多么难得。
梁思成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时,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在信里写到: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lming(无可比拟),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为了拍摄应县木塔的细节,梁思成爬到楼顶,一只手抓住塔尖生锈的铁索,另一只手不断按下相机快门。这时,突然响起了一声惊雷,梁思成吓得浑身一抖,差点失手掉下去。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塔尖的珍贵照片。
为了修建这座塔,共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民谣唱到“砍光黄花岭,修成应州塔”。全塔无钉无铆,全靠一群无名工匠,搭建起这座相当于如今20层高楼的木塔,并让它历经千年而不倒。
史料记载,应县木塔建成后,共经历过40多次地震,地震级别较高时,周围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应县木塔屹立不倒。
到了近代,由于阎锡山、冯玉祥大战,应县木塔先后被200多发炮弹击中,尽管伤痕累累,但主体建筑依然完好。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把这里作为制高点,架设机枪,负隅顽抗,战斗中木塔又挨了12发炮弹。
经历千年的风雨、地震、炮火,应县木塔依旧傲然挺立,这里面蕴藏着无可估量的建筑价值,难怪梁思成见到它后会如此激动。他与自己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莫宗江,花了整整两个星期进行测绘。
梁思成和弟子在测绘时发现,各层的外柱尽管已经有些倾斜,但问题并不大,“这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
然而,这原本不太严重的问题却被人为加重了。在梁思成测量木塔后的第二年,当地政府决定维护木塔,然而他们请来的不是文物专家,而是风水师。
风水师认为,塔里的夹泥墙和斜撑过于累赘,还破坏风水,便把二到五层的夹泥墙改为了格扇门窗,这样一来,的确是“轻盈”“美观”了不少,但塔的整体结构被严重破坏了。
梁思成心痛的称此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果不其然,应县木塔很快便开始倾斜,如今,已经倾斜到肉眼可见的地步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木塔还开过一次用于公审的“万人大会”,尽管能够显示出应县木塔的结构之神奇,但类似的活动进一步加重了应县木塔的负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7位院士和30余位专家学者,为扶正木塔出谋划策。最终,大家拿出了4个方案:
方案1:落架大修。也就是把木塔全拆了,然后像搭积木一样重新拼起来。这个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复原木塔,但由于应县木塔的技术过于复杂,光斗栱就有54种,拆塔容易拼塔难。很多建筑结构、珍贵壁画搞不好一碰就碎,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所以这种方案太激进。
方案2:支撑加固。这个方案有两种操作,要么是给木塔“拄拐杖”,在关键部位做支撑;要么是给木塔“装假肢”,在木塔内外竖立起全新的钢结构框架。但这种方案治标不治本,只能延缓倒塌的时间,而且时间一久,做支撑的这些钢铁架子反而会伤害原来的木结构。应县木塔也不是真正的木塔了。
方案3:上部抬升。这个算是折衷的方案,把不需要重点维修的二层以上部分先转移出来,然后把一二层落架大修,这种方案比全部落架大修要稳妥一点。但技术上依然问题重重,二层以上怎么切割,一二层能否修好,修好后,上面的部分怎么重新放回去……这些都是未知因素。
此后,应县木塔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先后有50多位专家考察过木塔,有23家高校、科研部门、设计单位完成了40多项勘察项目。然而,相关方案论证了三四十年,却迟迟不能落地。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了解到了两个土方法,一个是被验证过的“迫降纠偏法”,这也是古代常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地基较高的一侧下方掏土,让其慢慢回落。1995年,太原市在矫正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东塔时,经过精密测绘,采用“直接掏土纠偏法”,慢慢掏土,经过40多天让较高的一侧逐渐回落,然后又用两年的时间进行观测与维护。
但这个方法要因地制宜,而且应县木塔不属于整体倾斜,而且是木塔,采用这种方法的难度更大。
另外一种尽管保守,但很有创意,那就是在应县木塔外面再建个大号的仿制品供游客参观,尽量延长木塔的寿命,等到技术成熟时再解决。这种思路在博物馆里很常见,很多展品其实都是复制品,完全能够满足参观需求。
旅游方面更不用担心,现在的黄鹤楼、滕王阁都是钢筋混凝土的,还带电梯,游客照样如潮,洛阳白马寺外的石雕白马也是现代工艺品,游客一样摸的挺起劲。仿制木塔只求个形似,也可以用一些现代技术,所以难度并不大。希望相关部门可以适当考虑。
尽管中国地大物博、文物众多,但主要是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的,还有不少是近些年为了旅游重建的。唐朝及以前的木建筑全国只有四座,都在山西。宋金辽时期的木建极为罕见,应县木塔这种个头高、体量大,保存完整,技术完美的,全世界也是独一份。我们还是要多想办法,不能让它经历了千年风雨后,却在我们眼前倒下。(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