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有个神秘的地方叫“百慕大”三角,不小心误入的人往往是九死一生。在河北,也有这样一个邪性的地方,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帝在此住过后,全部惨死,堪称“皇帝的百慕大”。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的沙丘,被称为“困龙之地”,在这里住过的三个皇帝,商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最终都死得很惨,赵武灵王和秦始皇还都是直接死在这里。
此后的很多年里,皇帝是不敢在这儿住了,但在这一带起义造反的人却很集中。沙丘宫所在的广宗县在秦朝及汉朝初期均属于巨鹿郡,到了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封孝王玄孙刘如意为广宗王,在此建广宗国,取“推广宗子之意”。
到了东汉时期,改为广宗县,仍属巨鹿郡。广宗自古便有尚武之风,是梅花拳的发源地,燕赵的慷慨之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项羽的巨鹿之战是在这一带打的,东汉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张宝、张梁,清朝义和团运动的领袖赵三多、景廷宾等都出生在这一带。
从“困龙之地”到“造反集中营”,沙丘到底经历了什么?
最早在沙丘建宫殿的,就是著名暴君商纣王,纣王是后世给他的称号,他是帝舜的后人,叫帝辛,姓子,名受,我们也可以叫他子受。
纣王是一个比较残暴的君主,对内加重税赋,严刑峻法,对外连年征战,尽管对平定四方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过于专横暴虐的他,让商朝的统治集团出现了矛盾与分裂。
历史上的纣王没有《封神演义》里那样不堪,但荒淫无道、劳民伤财的事的确没少干。纣王不仅在国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大兴土木,还在沙丘一带修建苑台,亭台楼阁、山林鸟兽、酒池肉林一样不少。沙丘苑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纣王时不时就来沙丘苑台玩耍,各种荒淫不堪入目。后来,周武王率各路诸侯讨伐殷商,纣王在大势已去后,登上朝歌的摘星楼自焚,落了个惨死的下场。
周朝取代商朝后,依然延续了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强大些的诸侯国有了挑战周王室的资本,于是,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出了位了不起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嬴姓赵氏,名雍,出生于赵国的国都邯郸(今属河北省),他从小就是个狠人。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因病去世,年仅15岁的他仓促继位。这时,魏惠王想报以前的两国之仇,便联合楚、秦、燕、齐四国,带上军队,相约去参加葬礼,被誉为“五国会葬”。
赵国一看这架势,顿时慌了,哪有五个国家都派精兵来组团参加葬礼的?这分明是想趁赵王年幼,借机图谋赵国啊。
然而,赵武灵王虽然年幼,但行事颇为老辣。他先是命令全国进入战备状态,然后联合位于五国之间的韩国和宋国,赵、韩、宋三国组成品字形结构,让这五国的任意一国都面临着多面受敌的局面。又重金贿赂越王、楼烦王,让他们分别攻击楚国与燕国。解除了燕、楚两国的威胁后,剩余三国与赵、韩、宋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了。
赵国军队把前来的会葬的五国军队拦在边境外,由于大形势发生了变化,五国军队也只能派几个使者来参加葬礼了。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天生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还是著名的改革家,最先在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将汉民族的骑兵实力拔高了一大截,连同时期的秦国也要避其锋芒。
不过,这些军事成果让赵武灵王有些飘了。公元前299年,40出头的赵武灵王把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让他负责内政,自己则以主父的身份掌握军权,主要负责对外作战。
依靠强大的军事能力,赵武灵王先后覆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老赵在自己生前禅位给儿子,确实彰显了他的自信与风度,然而他之后干的事就有些糊涂了。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赵何已经表现出了优秀接班人的资质,然而赵武灵王却又心疼起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章了。
赵章原来就是太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很有赵武灵王年轻时的风范。但赵武灵王因宠幸吴娃,于是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后来,赵武灵王看到赵章在觐见他弟弟赵何时,那种萎靡不振的样子,很是痛心。
这时,由于齐、秦、韩、魏、楚等国因为连年混战,已经不是赵国的对手了,地处北方、称霸草原的赵武灵王又燃起了野心,想要收回赵何的权利,全力称霸中原。然而,赵何在其老师肥义的辅佐下,已经坐稳了赵国一号人物的位置。
赵武灵王发现赵何对自己的很多举措并不支持,赵章又很可怜,就想出了个馊主意,计划把赵国覆灭代国得来的代郡(范围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带),都封给赵章,让他做代王,与赵何分庭抗礼,自己再做这俩王的“王中王”。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赵国的完整,赵何与肥义等人都不同意这个方案。双方你来我往,明争暗斗,逐渐淡忘了亲情,都想除掉对方。赵何身居王宫,赵章等人没有机会,赵武灵王便以看墓地的名义,逼迫赵何等到沙丘行宫来。
于是,赵章与赵武灵王住一宫,赵何方面住一宫。赵章手下的人计划先下手为强,把赵何和肥义约过来杀了,然而肥义预感到不对,单独赴宴。赵何见肥义迟迟不归,设法逼问赵章方面的士兵,才知道肥义遇害了。
赵何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便率军击败了赵章与赵武灵王的军队,把他们围在宫里。此后,赵何又派人杀死了赵章及其手下,但赵何也不敢担负弑父的罪名。既然杀也不能杀,放也不能放,就只能把赵武灵王堵在宫中。
宫中的粮食本就不多,能吃的也就是些点心与水果。赵武灵王又气又恼,最后活活饿死了。这便是最著名的“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原本有一把好牌,开始打得也不错,但最后“悔牌”的举动,让一家人反目成仇,还差点分裂赵国,最后也落个惨死的下场。而下一个死在这里的君王是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游天下,每一次都能引来很多吃瓜群众,项羽和刘邦都曾在人群中看过秦始皇。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后,说了一句“无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了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二人也的确成为了灭秦主力。
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其身体情况不是太好,走到平原津(山东德州平原县西南)时就已生病。然而,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个“讳疾忌医”的人,谁也不敢多说,一来二去就把病给耽误了。
走到沙丘宫时,秦始皇的身体已经恶化到了生死边缘。弥留之际,他决定把皇位传给比较贤德的扶苏,便让太监赵高等起草诏书,让远在边疆的扶苏把军权交给蒙恬等人,然后回咸阳继位。
然而,诏书还没写完,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赵高知道,一旦扶苏继位,一定会重用蒙恬、蒙毅,而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过死刑,还是秦始皇帮他免于一死。赵高便想改立自己的学生、扶苏的弟弟胡亥为皇帝。
随行的还有丞相李斯,尽管李斯是扶苏的岳父,但他也知道扶苏重用的是蒙恬、蒙毅,自己的丞相之位很难保住,自己的政策也难以贯彻。赵高便是利用李斯的这种心理,一步步把他说服。在两人密谋下,扶苏自杀,胡亥登基,蒙恬、蒙毅皆蒙冤而死。
在胡亥、赵高的带领下,秦王朝很快走向了末路。帮助胡亥登基的李斯,也因多次劝谏胡亥,被胡亥与赵高借机灭族。不知道秦始皇泉下有知的话,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其实,地方本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不管是商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其悲剧根源都是因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今,曾在此欢歌的帝王都已成为尘土,沙丘遗址依然在为我们讲述着关于兴亡的故事。(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