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从主观上分析一个建筑的象征意义,单纯比较其金钱价值,那么最“值钱”的古建一定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外观为13层,实际为9层,整体高度达200余米,在修建的过程中耗费了堪称天价的金银珠宝。
著名的五世喇嘛灵塔花费了白银104万两,塔面包裹的金皮就耗费黄金11.9万余两,约合3700多公斤(古代16两为一斤),还使用了15000多颗珍珠、玛瑙、宝石等,灵塔里有一颗在大象脑里生成的超大珍珠——象髓珠,堪称无价之宝。
仅从这一座灵塔,就可以看出布达拉宫的豪华程度,据不完全统计,修建布达拉宫的黄金使用量达到32吨,使用的珠宝价值更是10倍于黄金。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在这里都不再是带有夸张意味的形容词,而是客观地描写与陈述。
然而,就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的正下方,有一片名为“雪监狱”的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被称为“吃人的魔窖”。管理监狱的机构叫雪巴列空,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一种办事机构,集行政、司法、税收等多种职能为一体,为当时的领主服务。
在雪监狱里,折磨人的刑具达25中之多,有手铐、脚镣、石帽、竹签、剁手脚的刀子、挖眼的铁勺、站笼、皮鞭、木枷等。这里还有蝎子洞,重点犯人要被投入洞中,被成群的蝎子活活蜇死。更恐怖的是,雪监狱里至今还存放着旧时被剥的人皮……由此可见,雪巴列空的残暴程度。
这样的辉煌与邪恶交织在一起,让人不免深思,经济并不发达的西藏地区,为什么能够兴建起如此费钱的建筑?这建筑下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罪恶与丑陋?我们先从布达拉宫的建造过程谈起。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首府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最初是吐蕃王朝的赞普(君长)松赞干布所建,为了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
后来,很多宫殿都被雷劈了(西藏是雷击灾害的多发地,仅2020年就有7起雷击事件),还有不少宫殿毁于战火。我们如见看到的布达拉宫,主要是17世纪五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
十三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用了3年建成。共耗费黄金1.88万两(约合587公斤),镶嵌的玛瑙近十万颗,灵塔坐像前陈设的一座珍珠塔,由20万颗珍珠串成。我们很难想象,在积贫积弱的民国时期,这里竟然能造出如此豪华的建筑。
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呢?在旧西藏,农奴主阶级占西藏人口5%,包括三大领主(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他们占有西藏全部的土地、山林,以及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等财产。西藏90%的人口是农奴,他们没有人权,完全依附于农奴主。
当时的西藏政府是“政教合一”,可以说这5%的农奴主阶级占有了将近100%的财富,自然能有大量“闲钱”修建同样是“政教合一”的布达拉宫。他们一手握强权(如上文提到的雪巴列空),一手抓信仰,把农奴拿捏地死死的。
那时的农奴到底有多惨呢?我们看几个真实记载的数据和例子:
1950年,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即便有房子也是又黑又小,窗户就是一个洞,里面没有家具,只有枯草和麻袋片,是货真价实的“蜗居”。
在西藏自治区的档案馆里,保存着两位贵族聊天的信件,上面讲到“我打牌输给你五个农奴,还有五只羊”,在这些贵族眼中,农奴完全和动物一样,可以用于租让、转让、赌博、抵押、赠送或出卖给其他领主。
档案馆里还有一份更加可怕的信:“为喇嘛念经祝寿……需当时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即送来。”您看看他们需要的是啥东西,就知道他们眼中的农奴到底属不属于人类。
当时的《十三法典》规定,农奴主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后,可以用一定数额的金钱进行赔偿,金额的高低根据被害者的地位而定,最廉价的性命就是一根草绳:“人分上中下,上上者命价极贵。……杀铁匠、屠夫等,赔命价草绳一根。”
那么,农奴主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就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喝的是威士忌、人头马,穿的是绸缎、牛绒、猞猁皮、豹皮、水貂皮。在一个农场主的厨房里,就有近20名工作人员。当时的尼木宗(今拉萨市尼木县)领主闲着无聊,便拿农奴取乐,将他们作为射击的活靶子。
更让人无奈的是,农奴与贵族都是天生的,无可改变的,你越努力、越优秀,结局反而会更悲惨。著名的艺术家、原西藏话剧团团长索朗绕登,曾是旧西藏大贵族桑颇家的佣人,他回忆说:
“少爷骑在我的背上,我跑来跑去,反正我是一个马、牲口,那是经常有的事。而且少爷上学的时候,有时候考试了,他们考试不及格,然后不是打这个少爷,而是打我们,打我们的脸……打了以后脸上出血,后来慢慢有个洞,喝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水都能流下来,我是经历过的。”
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这样的命运还将一代代重复。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在西藏地区存在了近千年的农奴制被推翻,他们第一次成为自己的主人。由于西藏的基础过于薄弱,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51年至2008年,国家就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如今的西藏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这里带来了发展与希望。
布达拉宫记录了西藏的文化与艺术,也见证了发生在它眼底的罪恶与丑陋。脚下那座“吃人”的雪监狱,已经随着消失的农奴制失去了往日的作用。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远方的问候。很多人都已经遗忘了这里发生过的黑暗往事,但这样的遗忘,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