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型农民起义都在黄泛区?轻视此地的政权都被淘汰了


黄泛区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最近一次被大家热议是2017年美团招聘时,公开列出了四大条件:1、不要简历丑的;2、不要开大众的;3、不要信中医的 ;4、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
除了第一条还能理解,剩余的三条纯粹是卖布的不拿尺——胡扯,第四条地域黑还把不少人整懵了,东北大家都知道,那黄泛区是什么个概念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黄泛区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次黄泛区的形成就是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抗日无能的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止日军,在郑州市附近的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近90万人死亡,390万人流亡、1250万人受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场能够淹没三个省份的大水,该让人多么的绝望。
“花园口决堤”还严重破坏了中原一带的生态环境,造成此后旱灾、蝗灾不断,最终酿成了饿死300万人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无视人民的蒋介石政府也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最终只能落荒而逃。
笔者梳理黄泛区历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发生在黄泛区一带,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东汉的黄巾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那些无视黄泛区百姓死活的政权,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我们先看看黄泛区的范围,黄泛区顾名思义就是“黄河泛滥的区域”,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的区域,而是根据黄河的决堤情况而变化。黄泛区基本上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一带,包括今天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东部等区域。

秦末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大泽乡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这里的砀山、萧县至今还有“黄泛区经济果木林区”。陈胜吴广起义掀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曲,让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东汉的黄巾军是由张角三兄弟率领的,这三人先是在魏郡一带用法术、咒语招揽信徒,后在张角的家乡巨鹿起义。东汉时期的魏郡包括今天的河北邯郸及山东冠县、莘县及安阳北部,巨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河北邯郸及山东冠县、莘县均属于黄泛区,河北邢台、河南安阳则位于黄泛区边缘地带。黄巾军起义被公认为三国时代的开端。
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和元朝的红巾军起义不仅在黄泛区爆发,还都与黄河泛滥有着根本关联,这两个起义都导致了大一统王朝的覆灭。
隋大业七年(611年),河南、山东等地发生大水灾,淹没四十余郡,此后山东、关中地区也爆发了旱灾、瘟疫。然而,隋炀帝不仅不好好治理灾害,还大肆征兵,征讨高句丽。为了造大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押送工匠的士兵都经常和工匠一起饿死在路上。士兵和工匠尚且如此,那些普通的灾民更加恓惶,为了吃饭“民相卖为奴婢”(《隋书·五行志》)。
无家可归的人们在翟让、李密、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的带领下,以滑县(今河南安阳市滑县)瓦岗寨为根据地,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在河南豫北地区转战,还曾控制河南开封到鹤壁浚县一带的永济渠,震惊朝野。
由于内部矛盾严重,瓦岗军逐渐走了下坡路,但反隋势起义已经呈燎原之势。后来,隋炀帝被禁卫军的负责人宇文化及给杀了,天下大乱,不断有势力拉拢瓦岗寨各部,更是加剧了瓦岗军的分裂。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大破李密军。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等被俘,邴元真、单雄信等向王世充投降,李密率残兵两万将士投奔李渊。后来,李世民又击败王世充等势力,出身瓦岗军的程咬金、秦叔宝等人也随唐军征战,成为唐朝的开国名将 。
元朝则是个更为奇葩的存在,在它四处征战时,可谓横扫宇内,摧枯拉朽,无可匹敌,但治理国家的水平实在是有些“拉胯”,尤其不擅长水利。
数字显示,元朝的统治时间只有97多,但水灾次数高达1870次,平均每年有19.27次,是历朝之最。对比之下,清朝268年有1581次,平均每年5.9次;明朝276年有1034次,平均每年3.75次;宋朝319年有628次,平均每年1.97次。可以看出,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确不太擅长水利,但元朝尤甚,是清朝的3倍,宋朝的10倍。
元代水灾泛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游牧民族出身,不够重视水利;二是在定都在元大都(今北京),相对于北宋的首都开封,元大都远离黄河,对河患治理持消极态度。其实骨子里,都是因为元朝统治的傲慢与偏见。
元朝统治者崇尚武力,并不重视汉文化,不仅没有像清朝那样主动融合各民族,反而大搞种族歧视。此外,元朝统治者内斗激烈,又穷兵黩武,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试想一下,一年爆发20次水灾,老百姓还怎么活呢?
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在河南开封一带决堤,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开封兰考东北),灾区人民死者过半。由于黄河决堤后,冲坏了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为了国库收入,向来对治理黄河不上心的元朝政府,这次也难得地重视了一下。
“仅仅”过了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政府就派人挖河道了。他们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280里的新河道,把黄河东引,与淮河一起入海。本来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负责监工的官吏还克扣河工的吃饭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到了年底,元顺帝又送了一个“惊喜”,他大胆进行“金融改革”,开足马力,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最后只能以物易物了。
先是“开河”,后又“变钞”,苦不堪言的老百姓都憋着造反了。最先站出来的,是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他们提前在新河道的必经之路上埋一个独眼石人,然后,一边宣传白莲教的教义,一遍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等到独眼石人被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顿时传遍了大河南北,起义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了。1351年,策划这次“事件营销”的韩山童、刘福通,在河北邯郸永年县的白鹿庄聚众三千,盟誓起义。
在元朝军队的围剿下,韩山童很快被杀,刘福通则突出重围。同年五月三日,在刘福通在安徽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再次起义,由于起义军以头裹红巾作标记,故史称“红巾军”。
1355年到1363年之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红巾军里还走出一位大人物——朱元璋,他看清局势后到南方发展,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红巾军起义因黄河泛滥、民不聊生而起,起义之地河北邯郸、安徽阜阳、安徽亳州也都属于黄泛区,并最终引导广大的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不可一世的元朝。
纵观黄泛区的历史,这里作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又一次次因为黄河泛滥而饱受苦难。而这一次次天灾的背后,其实总有人祸的影子,那些轻视百姓的政权也早已经被人民所推翻。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极为重视各地的水利工程,还成立了专门的“河南省黄泛区复兴局”,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成立了黄泛区农场,地跨河南省周口市的西华、扶沟两县。如今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果蔬贮藏基地,生猪出口基地。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人民胜利渠等一批引黄灌溉水利工程的兴建,极大改变了河南粮食生产局面。据河南省水利厅统计,经过40年的建设和改造,灌区内作物灌溉周期平均缩短了4到6天,河南省内引黄灌区年节约水量8.13亿立方米。昔日的“黄泛区”已经变身“黄灌区”。
黄河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轻视百姓。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曾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真正能击败强权的还是人民。如今的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部分“地域黑”却不断传播负面能量,这样的人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化春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