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终于退休了,从今天开始讲一分钟恐怖故事

  几时有空写一个长篇的,省得天天想故事太辛苦
  几时有空写一个长篇的,省得天天想故事太辛苦
  今天原计划写两个故事的,但是一直找不到时间,明天公司又有客人不知道能不能忙里偷闲。印证了一句话:再无聊的人也会有忙的时候。
  -------------------------------------------------------------------------------------------
  
  
  《一生中的几个瞬间》
  
  
  “春天来啦——”舞台上,一群活泼的孩子从幕后呼喊着奔跑出来,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声,他们生动而又略显笨拙地表演着森林里春天来临的喜悦。他看到他的孩子装扮着一身树叶和花朵,生涩地在台上翩翩起舞,小脸庞擦得红通通的。他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角落,黑暗中热泪盈眶——那时,他刚刚与妻子离婚,孩子交给妻子抚养,他经常在放学的时候,躲在幼儿园门外的角落看着孩子走出来,然后被前妻抱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
  “叮——”小学校园里放学的铃声刚响,一群早已按捺不住的孩子顿时从校门蜂拥而出。他藏在远远的一个角落,看到自己的孩子孤独地走在后面,身后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他在门口停下来四处张望了一下,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两角钱,转过身子向旁边的一个杂货店铺走去——那时,他的前妻已经再婚了,嫁给了一个丧妻多年的男人,他们希望他不要再来探望孩子,他们说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个家。
  “啪——”中学的围墙上扔下一个书包,接着上面露出几个脑袋,几个少年敏捷地从校园里面爬了出来,轻松地跳到外面的林荫道上。他坐在街道对面的花圃旁,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得高高大大的,象一个壮小伙子。孩子捡起书包,从里面掏出一包香烟,熟练地叼在嘴上,漫不经心地吐出一片烟雾——那时,他的前妻已经病逝了,将孩子留给了那个整天喝酒的男人。
  “呜——呜——”警车鸣叫着刺耳的警报声,停在了监狱的门口,一名护卫的警察从驾驶室里伸出脑袋,在向荷枪实弹的门卫解释着什么。他就呆呆的站在这囚车旁边,看到他的孩子坐在靠窗的位置,身上穿着囚服,手上戴着手铐,脑袋剃得光光的,正面无表情地向他看过来。他的孩子因为用菜刀杀死继父,刚刚被宣判为无期徒刑——此时,他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牵挂着孩子,一直默默地跟在他的身边。
  
  
  
  3227#作者:染子末路 回复日期:2010-7-26 9:46:00
    每看一次就惊叹一次
    不过楼主会不会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呢
  -------------
  
  老夫早已江郎才尽了
  
  ----------------------------------------------------------------------------------
  
  
  《腋中蛹》
  
  
  “医学是什么?”谭教授经常如是说:“医学就是人学,研究人的科学,不仅仅包括医术,与人有关的一切知识,都可以用在临床治疗中。优秀的医生,必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谭教授给我最大的启迪,那就是对医学更加开阔的认识,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的理解“科学是相通的”这句话,因而局限在自己的领域里难以突破。
  大四第一次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是谭教授,那时我们在湘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门诊各科室轮流坐诊。当然,虽然我同样身着白大褂,胸前挂着个牌子,其实凡事必须听谭教授发号施令,以观摩为主,少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一天上午,来了一对夫妇。虽然那时是盛夏,但是那名男子竟然身穿灰色的卡几布夹克,一幅不胜寒意的样子,我不禁多看了他几眼。男子在妻子的搀扶下,在面前的凳子上小心地坐了下来,脸色阴郁,沉默不语。他的妻子瞪了他一眼:“你倒是说话呀,病在你的身上,你有什么症状就说出来嘛!”男人低着脑袋,死气沉沉,就是一言不发。
  他的妻子没办法,把病历本往桌子上一放,拉起他的手,帮他把上衣脱了下来。我随手翻了一下他的病历,知道他的名叫赵达,今年三十岁,看样子身体一直不是很好,病历上的记录密密麻麻,隔三差五就有一次。
  女人麻利的脱下赵达的衣服,把他的胳膊往上一抬,对谭教授说:“医生,你看。”言语之中,好象有一种极为厌恶的感觉。我们顺势看过去,只见赵达的腋下有些异常,在那茂密的腋毛之中,好象结着一个个白色的东西。谭教授拿起镊子,轻轻翻动他卷曲的腋毛,原来在他的两腋之下,竟然生满了白色的扁长物体,比米粒略大,形状象一个个胶囊。再细细一看,皮肤下还有几颗冒出了半个身子,另一半还埋在毛孔里,显然这些东西都是从他的身体里钻出来的。谭教授小心地夹起一个放在灯光下观察,然后一使劲夹破它的外壳,里面流出的是淡黄色的液体。“咦,象是蛾子的蛹。”谭教授奇怪地自言自语。
  “对,是蛾子。”女人在旁边冷冷地说,然后就开始讲述起这个怪病的原因来。
  一个多月前,赵达过三十岁生日,按照地方风俗,男儿过而立之年,家里为他置办了几桌酒席,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来为他祝寿。宴会那天,来宾们都连番举杯庆贺,好不热闹。赵达家的屋后有一口鱼塘,那天晚上正好下了些雨,于是一些飞蛾便飞进了家中避雨。这种情况本来在农村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但是偏偏那天不巧的是,赵达正被村里一名老人敬酒,张口欲饮,一只硕大的飞蛾竟然误打误撞,径直飞进了他的嘴里。他当时正要将满满的一杯白酒仰面一饮而尽,刚好连这只飞蛾也吞进了肚子里,连一点反应过来的余地也没有。赵达吃进了这只蛾子后,总觉得是一种不详之兆,从此经常产生幻觉,郁郁寡欢,一个月之后,便发现大批大批的蛾蛹从腋中冒出,无论使用外擦或内服药皆无法中止,而赵达本人也逐渐变得性格古怪,难以沟通。
  谭教授听完,深思了片刻,略微疑惑地对我说:“人体的天然机制,但凡入口之物,无论有害无害,首选的排泄途径是经大小便排出体内。赵达这只飞蛾进到口中,似乎没有理由在肚子里能够停留一个月,然后自己寻觅另一个通道,从腋下的毛孔中钻出来。”
  我点了点头,说:“要不然,干脆让这些蛾蛹慢慢自己从体内排出来算了?”
  谭教授翻着一本厚厚的图文词典,然后摇了摇头说:“这行不通,你看,这是灯蛾的说明,其母体可以一次繁殖上万只虫卵,而白蛾一次受精,可以产生多达十几万个受精卵。按照这个速度,蛾卵不可能自行排清,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些蛹在发育成虫之前不能钻出人体的话,可能会出于求生的本能,集体在体内四处寻找新的路径,到时候就险象环生了。”
  我张目结舌,无以应答。这是什么怪病,该如何处置?
  谭教授想了想,对赵达的妻子说:“我猜想可能飞蛾进入人体之后,正好赵达肠胃中有大量的高度白酒,所以它不但没有死,反而处于一个半冬眠状态,体内的受精卵得以继续发育。至于为什么它们会从腋部排出来,我想请你们稍微回避一下,我们要商量商量。”
  两人搀扶着走了出去,掩上了门口。谭教授对我说:“你看出这个男人有什么异常之处吗?”
  我想了想,说:“这人非常内向,性格不开朗、敏感……”
  “对,你观察得很好。”谭教授打断了我的话,笑了笑说:“世界上有很多现象,现代科学尚无法解释,比如说中国的气功。气功的原理是与唯物主义相驳的,简单地说,就是人在脑子里默念着身上有一股气在沿着经络运行,久而久之,身体里就真的产生了一股真气,我们把这称为‘意念’。这个病人赵达,我判断他性格比较悲观,容易陷入胡思乱想,他在无意之中吃进飞蛾之后,自己产生了古怪的想法,反复幻想飞蛾在体内运行,然后从腋下钻出体外。蛾类本身也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受到了赵达意念的影响和控制,就不但没有从大便中排出去,反而久而久之就真的按照着他的意识运动起来了……”
  我一听那么复杂,着急的问:“那怎么办?”
  谭教授笑了,在处方单上写了一个泻药的名字,示意我快去取来。我很快地从西药房拿到了两片高效致泻药,谭教授把赵达单独叫了进来,让他躺在床上,拿出一个摆锤在他眼前摇晃起来,我一看这架势,竟然是要做催眠治疗。
  只见谭教授把摆锤的速度逐渐调整成匀速运动,其摇晃的周期大概接近每秒钟一下,这正好是人的脑皮层运动的频率。“请看着这个摆锤,不要眨眼睛,不要想东西……”谭教授在一边轻轻地诱导着,我看见赵达的眼神慢慢地暗淡了下来,显然已经进入谭教授的控制之中,他的脑皮层运动已经在无意识中跟随着摆锤的指挥了。这时,谭教授开始减缓摆锤的速度,同时向他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哪一年出生?你喜欢什么?你做过什么错事……”赵达一一作达,最后,谭教授停止了摆锤,他的眼睛还直勾勾地盯着他悬在空中的手,此时,他已经处于仿睡眠的高度松弛状态了。谭教授用命令的语气对他说:“现在,你身体里的蛾子想出来了,你喝下眼前的药,它们就会全部从你的肚子里,通过大便排出体内。全部的,一个也不少!”
  赵达听完,听话地拿起桌上的两片药,吞服进肚子里。“我看到,所有的蛾子和蛹都已经从你身体里的四面八方游过来,集合在你的大肠末端了,它们都很急着出去,你准备好了吗?”谭教授看着他的眼睛,提高了音量重复地说着。赵达点了点头,同时我们听到他肚子里传来翻江倒海的声音。“快上厕所去吧!”谭教授说着,塞给他一卷手纸,向他一指卫生间的方向,他立即风一样地冲过去了。
  赵达的妻子不解地从门外伸进一个脑袋,问:“医生,怎么样了?”
  谭教授对着她招了招手,让她进来,说:“人病好治,心病难医。这个蛾子的问题,今天应该已经解决了,但是你的丈夫,性格太悲观多虑,如果不改,将来你们前途难卜啊……”
  
  
  
  
  
  
  
  
  
  3238#作者:浮华颜色 回复日期:2010-7-26 11:32:00
    剽窃!
  ---
  
  你的留言让我触目惊心呢
  
  能否祥加解释告知老夫呢?
  
  
  -------------------------------------------------------------------------------------------不好意思,稍加改动一下
    
    
    《一生中的几个瞬间》
  
    
    “哇——”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辆白色的推车被护士缓缓推了出来,疲惫的母亲躺在上面,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微笑。她的身边躺着一个幼小的婴儿,正闭着眼睛咧着一张无牙的小嘴放声痛哭。我当爸爸了,我有孩子了,我要一辈子保护着他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时候,他刚刚结婚一年,生活对他来说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春天来啦——”舞台上,一群活泼的孩子从幕后呼喊着奔跑出来,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声,他们生动而又略显笨拙地表演着森林里春天来临的喜悦。他看到他的孩子装扮着一身树叶和花朵,生涩地在台上翩翩起舞,小脸庞擦得红通通的。他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角落,黑暗中热泪盈眶——那时,他刚刚与妻子离婚,孩子交给妻子抚养,他经常在放学的时候,躲在幼儿园门外的角落看着孩子走出来,然后被前妻抱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
    “叮——”小学校园里放学的铃声刚响,一群早已按捺不住的孩子顿时从校门蜂拥而出。他藏在远远的一个角落,看到自己的孩子孤独地走在后面,身后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他在门口停下来四处张望了一下,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两角钱,转过身子向旁边的一个杂货店铺走去——那时,他的前妻已经再婚了,嫁给了一个丧妻多年的男人,他们希望他不要再来探望孩子,他们说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个家。
    “啪——”中学的围墙上扔下一个书包,接着上面露出几个脑袋,几个少年敏捷地从校园里面爬了出来,轻松地跳到外面的林荫道上。他坐在街道对面的花圃旁,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得高高大大的,象一个壮小伙子。孩子捡起书包,从里面掏出一包香烟,熟练地叼在嘴上,漫不经心地吐出一片烟雾——那时,他的前妻已经病逝了,将孩子留给了那个整天喝酒的男人。
    “呜——呜——”警车鸣叫着刺耳的警报声,停在了监狱的门口,一名护卫的警察从驾驶室里伸出脑袋,在向荷枪实弹的门卫解释着什么。他就呆呆的站在这囚车旁边,看到他的孩子坐在靠窗的位置,身上穿着囚服,手上戴着手铐,脑袋剃得光光的,正面无表情地向他看过来。他的孩子因为用菜刀杀死继父,刚刚被宣判为无期徒刑——此时,他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牵挂着孩子,一直默默地跟在他的身边。
    
  
  ------------------------------------------------------------------------------------------
  
  家里有小孩收到录取通知书了,还是二本,给他写一个大学的故事。
  
  
  《苹果》
  
  
  我这个人,没有远大志向,对读书也不求甚解。年轻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一直以来,我认为大学就是那么回事,无非名气二字,既然我不沽名求誉,那也费不着花那么大功夫去考什么名牌大学。另一个方面,我总是以为如果自己够努力, 哪个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的高中同学何大门就不一样,从中学开始,他就一门心思考取顶尖的大学,为此他付出了许多。何大门大学本科上北大物理系,然后在我们四处面试找工作的时候,他毅然地去了英国牛津大学,此后音信全无。十年后,何大门终于从遥远的不列颠回来了,此刻除了一张如雷惯耳的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文凭,其它他一无所有,而我们大多数同学此时都已经有家有室,事业上小有成就了。
  何大门博士假期回来探亲的时候,我就开着自己那辆桑塔娜,专门探访了他。十年过去,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微胖的中年人,前额秃发,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有些呆板。我们见了面,说了些这些年的经历,他的阅历很简单,说来说去都是学校里的事情,我不禁好奇地问他:“你把青春全部投入在学习和研究上,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何大门想了一想,说:“在国外求学太苦了,有时侯想起来,觉得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后来,我博士快毕业那一年,我的导师告诉了我一个故事,我才明白我追求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一天,我的导师跟我在校园里漫步,他问我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牛津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回答他,那是因为前人的研究积累下来的基础,再加上后人的不断努力。导师摇了摇头,说这不全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这里有别的地方不可能有的条件,使得学物理的人没有到过牛津,那就永远也摘不到物理学皇冠上的明珠。”
  “我的老师问我,是否知道物理学大师牛顿的故事?我告诉他,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只要读过书的孩子都听老师讲过。牛顿躺在苹果树下乘凉,结果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在他的脑袋上,他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理论。这其实是一个后人想象出来的故事,用来教育孩子们注意观察、寻找灵感,事实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并不是因为苹果砸中了脑袋。”
  “我的导师就停了下来,问我:为什么全世界都在编造一个假的故事,来解释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呢?难道这有什么意义吗?我说我不知道,我的老师就笑了,他告诉我:全世界只有牛津的博士研究生才知道这其中的秘密,我们从牛顿生前中的日记中意外的发现,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苹果成熟了,都不会往地上掉,而是往天空上飞走,从1665年开始,苹果就逐渐不往天空飞去了,开始往地上落下来。牛顿对这一现象感到非常好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研究万有引力,但是只有我们才知道真相,我们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理论。”
  何大门若有所思地说:“假如我当初不是拼着命进了牛津,今天我可能在国内哪一个大学冥思苦想,还自以为发现了科学的真理呢!”
  
  
  
  ----------------------------------------------------------------------------------------------
  
  
  《红水西三》
  
  
  话说贾宝玉看破红尘,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其实说起来,这是他向现实发泻不满的一种行为艺术,并非内心大彻大悟而顿生了切尘缘之念,所以对于佛家的清规戒律和起居作息,他打心里不打算遵守。方丈见他行为放纵,心中极为不满,一心想将他轰出山门,但无奈此时宝玉的降龙十八掌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一介僧徒根本拿他没半点办法。
  这一天,宝玉看着远山绵绵,白云悠悠,又想起了林妹妹多愁善感的模样,内心愁苦无比,便顺着下山的小路,一路走到一个小镇上。当时正值盛夏,街上行人不多,只有河边的一个酒馆里,坐了好些乘凉聊天的闲人。宝玉便进了小酒馆,找到靠窗的一张桌子坐下来,向店小二要了二斤狗肉、一坛老酒,自顾喝了起来。
  酒馆门前有一棵扬柳树,树干水桶般粗大,比屋顶还高几分,不时有几只乌鸦停落在树上,大声鼓噪,甚是嘈杂。店中喝酒的人嫌其喧闹,便向店主抱怨起来:“老板,你这怎么回事?就餐环境也太差了,噪音不绝于耳,早知道这样我们就去星巴克了!”
  店小二赶忙满脸陪笑,拿起一根竹杆去驱赶乌鸦,怎料没过片刻,他前脚刚走,乌鸦又飞回来了。如此反复几次,狼狈不堪。宝玉看在眼里,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站起来大声说道:“你这样太麻烦了,看洒家的。”他几大步走到树跟前,衣袖一掠,迈起马步,双臂抱住树干,瞪圆双眼,猛叫一声:“起!”说时迟那时快,这棵扬柳树顿时斜斜地摇晃起来,倒在地上,整个树根都刨出泥土,满树的乌鸦四处逃散。
  “好——”酒馆内的顾客纷纷喝彩叫好起来。
  这时,一名面白体胖的年轻僧人站了起来,走到宝玉面前,双手合十道:“这位师父,功夫好生了得,可否容许我请你一杯酒,同时跟你商量一件大事?”
  宝玉欣然应许,两人便找了一个清静位置坐了下来,那名和尚娓娓而谈起来:“如今之天下,黑白不分,善恶难辩,人类正经历一场道德危机。要杜绝此乱世之相,惟有不远千里,前往西天,取得一部真经,传授与世人,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遵从道德。这是一个艰苦的任务,也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我看你身手不凡,应该用在功德千秋的大业上,试问你是否愿意前往?”
  宝玉一想,毅然答应道:“好的,那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就是洒热血、抛头颅也在所不辞!”
  那和尚笑了笑,说:“那就太好了,我叫唐三藏,是此次任务的总指挥,你就做我的徒弟,一路为我挑担牵马、开路驱妖吧!”
  于是,两人出发,一路西行,坎坎坷坷地走到了成都。当时成都已经是一个大都市,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两人边走边看,颇为新鲜。走到城门,却看到街边站着一个汉子,神色颇为惆怅。两人均感诧异,不禁多看了几眼。
  “这位施主,问君能有几多愁?请问你神情落落是为了哪般?”唐僧忍不住走上前去,好心地询问了起来。
  那人看了唐贾二人一眼,长叹一口气说:“我要桃园三结义,但是还差两个人。”
  唐僧一笑,说:“桃园三结义?这个游戏不错,我们二人可以加入,你看如何?”
  那人喜出望外地说:“真的吗?那太好了!我叫刘备,你们叫什么名字?”
  唐僧想了想,说:“我叫张飞!”看了宝玉一眼,宝玉心神领会,也编了一个名字:“我叫关羽。”
  于是,三人走进附近一个庭院,只见院中种着几棵桃树,当中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香炉。三人各点燃一枝香,在桌前齐齐跪下,朗声说道:“刘关张三人,今日在此结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罢,将香火插上香炉。
  刘备高兴地笑了,对着唐、贾两人说:“真好玩,就是还不过瘾,要不再玩一下?咱们玩打仗吧,去那边打曹操他们。”
  
  
  
  谢谢大家的无私顶帖。
  
  真是众口难调呀,有的人嫌不够恶心,有的人说少讲恶心的,有的人不给讲小孩,有的人题材不限。
  
  
  ----------------------------------------------------------------------------------------------
  
  
  《厨》
  
  
  “启事:本餐馆传统名菜烤猪誉满海内外,声名远扬。为了使祖传手艺进一步发扬光大,今日开始对外招收学徒。要求:男,年龄16至22岁,身体健康,初中以上文化,无不良嗜好,待遇从优,有意从速。”
  张小书坐在一个大房间里,显得有些局促和忐忑不安。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此前他起码求职了一百次,但是无一成功。过不了多久,屋子里又进来两个青年人,看起来跟他一样初出茅庐,甚至比他还土头土脑几分,他心中略微安定了一些。三个人围着一张方桌老老实实地坐着,没怎么敢说话,在等待新老板出来发号施令。
  门推开了,一阵香气飘了进来,两个大师傅提着一个热气腾腾的木桶走了进来:“大家不要着急,先尝一尝我们的驰名肉汤,要学做菜,就得先懂得品菜,吃得多了,自然就会做了。”说着,拿出三个大碗,给他们每人盛了满满的一碗:“吃完自己添,一定要吃得一点不剩。”说完,两人拍着手走了出去。
  张小书小口地尝了一下,鲜甜美味,说不出的浓香,胃口一下子就放开了,捧起大碗就喝了起来。其他两人也不甘落后,吃得“啧啧”出声,满头大汗。过了半个小时,一桶满满的肉汤被一扫而空,三个人肚子都涨鼓鼓的,象是每人抱着一个皮球。看来,这就是广告上说的“待遇从优”吧?
  “吃完了吗?年轻人就是体格好,不错!”两个师傅又走了进来,这回推进了三个更大的水桶,一人多高,然后接在水龙头上,拧开水伐,桶面上就腾腾冒起蒸气来。“吃完了就洗个干干净净的,做厨师这一行,就是要讲究卫生。”张小书等人按照吩咐,脱光了身上的衣服,爬进水桶里,水有些烫,漫过了胸前,但是十分的惬意。他们就只露出一个脑袋,互相望着,让热水烫红了肌肤,从里到外都说不清的舒畅。
  “泡够了吗?那就起来吧!”两位师傅又出现了,把他们从水桶里拉了出来。张小书身上红通通的,浑身疲软,有些晕乎乎的感觉。“大家坐下来,先烤一下火,把身子烤干了。”师傅从外面拖进三具炉子,炉火烧得很旺,象血一样鲜红。三个人分别坐在炉火前的椅子上,没一会儿,身上就冒出一层油脂,从味道上来看,显然就是刚才喝下去的肉汤,现在开始从毛孔里渗透出来了。张小书浑身上下软乎乎的,他瘩拉着脑袋坐在那里,动也懒得动一下,突然身体一转,原来是师傅旋转着椅子开始烤他的背部了。
  另一个师傅也开始忙了起来,他拿着一碗焦黄色的调汁,用一把刷子在他们身上飞快的刷上色彩,这时候火力也加大起来,张小书看到自己身上的皮肤已经起泡了,然后慢慢地变成一层金黄色的硬壳。他看了一眼另外的两个人,他们也都渐渐地萎缩成一团,辨别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终于,师傅把炉火调暗了下来,然后拿出一些工具,开始在他们身上加工。先是把他们的耳朵割了下来,然后用一个模具压扁,再安在脑门上用一根牙签固定起来。接下来,把他们的大腿都割了下来,挖出一块圆柱型的肉,安在鼻子上。下一步,把两只前臂都切掉,剩下的胳膊用剪刀加工了一下,看起来象两只膀蹄。最后,把他们的阳具切了下来,安在屁股上竖着象一根尾巴。
  师傅把切下来的零碎装进一个空桶里:“这些,明天又可以做肉汤。”
  张小书等人分别被摆进一个大托盘里,放上车子推出了饭厅外,那里很多客人已经在排队等上菜了。师傅一露面,脸上马上换上了热情的微笑:“新鲜烤猪出炉啦!”转而看着他,低声地问:“现在你学会烤猪的做法了吧?”
  
  
  
  
  3264#作者:toni1027 回复日期:2010-7-26 16:24:00
    还是没明白,苹果为什么向天空飞,后来又落地的呢?楼主,阿能解释一下
  
  -----
  
  这没有什么为什么
  故事只不过表达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也就是颠覆传统的另类想法而已。鬼故事就是鼓励人无限使用想象力。
  
  
  
  
  3268#作者:1246071364 回复日期:2010-7-26 16:55:00
    太不好看了,就真的,而且是越来越不好看
  
  -------
  兄弟:
  
  太谢谢你顶帖了!
  
  
  --------------------------------------------------------------
  
  我有一个梦想
  
  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CCTV,白云黑土向你致敬。
  本人的帖子今日点鸡率就过百万大关了,在此历史时刻,向关注本帖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曾几何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几个小故事,便发了一篇小小文,后来心想再发几个吧,再后来又想再发几个吧……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自己能不能做一个楼,能有一百万的点击,XX的回复?这个事情有些容易气馁,因为点不点击不是你能决定的,回不回复更不是你能控制的,但是就是因为心里有这么一个愿望,我就坚持着基本每天都写一篇,直到现在。
  今天,不管怎么说,我的一个目标算是达到了,当然,故事好坏任由评说,酸甜苦辣心中自知。
  我的理念:大雅若俗,大智若愚
  
  
  顶
  我的灵感大多来自生活中,他人命题或者材料作文我往往写不出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