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现在已经奶奶大妈级,但年轻却美遍四海八荒的殿堂级女神(从一线到绿叶)

  前言

  生命就是这样,

  不管荣辱、对错,那都是自己,

  没什么好后悔、羞耻的,

  更没什么好逃避、遮掩的。

  还后悔、还觉得羞耻、还想逃避、想遮掩,

  只能说明还没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
  
  民国有两部女人传记值得细扒:

  一是宋氏三姐妹;一是京剧冬皇孟小冬。



  宋家姐妹三个,不用多说,妥妥的一部近代中国政坛风云录;至于孟小冬,因为太冷门,容我费些笔墨多啰嗦几句。



  知道她的,大抵是因为梅兰芳。因为陈凯歌拍了一部电影,叫《梅兰芳》,章子怡在里面饰演的就是孟小冬。



  但要说清楚她是梅兰芳的什么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女朋友?红颜知己?老婆?小妾?外室?还是梅兰芳的……女人?她对于梅兰芳的意义和身份,就连陈凯歌,都不得不别扭着说,甚至得编着瞎话去圆,为了成全他的大主题和梅兰芳的大师光辉,干脆把孟小冬的事实改了个面目全非。



  因为有这么一句话:有了孟小冬,完美大师梅兰芳就不完美了。
  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有了孟小冬,大流氓杜月笙就成了真君子。


  一个女人,竟成了男人好坏的「试金石」,让我想起了江湖流传已久一句话:不要听男人说政治,男人的政治,更能从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女人看出端倪。



  原话不记得,意思大致不差。扯远了,说回孟小冬。



  孟小冬因为梨园名伶的身份,注定不像陆小曼、林徽音、凌叔华这些闺阁名媛那样,一生最大的跟头也就是男人。鱼龙混杂、进退权衡,始终是孟小冬要面对的现实。



  所以,孟小冬的人生经历,更有职场传奇女性色彩,读起来够味、带感。美丽、有才、个性强、路子又野,注定了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同时,孟小冬顶着「梨园冬皇」的称号。都称「皇」了,能跟她往来相关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她这辈子,堪称是一部民国三教九流的浓缩史,包揽:各路军阀头头、「三不将军」、民国四公子的私密生活;第一流氓帮派——青帮头子黄金荣和杜月笙之间的尔虞我诈;梨园行的另类操作、名家更迭。



  所有这些,一幕幕华丽登场又落幕,是她一生命运起伏的大背景。跟着她,三教九流的内里毛窍不说了解个通透,大概齐是有的。


  
  我先说说孟小冬是干什么的。


  简单粗暴介绍,她是个唱戏的。唱的还是须生戏。须生,就是长着长胡子、成熟男人或老男人的戏,行话也叫老生、正生、胡子生,老生的那一把飘逸的大胡子,行话叫髯口。

  乾旦和坤生(就是男扮女和女扮男)的出现,很有中国特色。



  乾旦(男扮女)之所以出现,很好理解,古代女人足不出户,让男演员扮作女人,势所必然。但让女人扮演男人的坤生,却不是势所必然,而是事发抽风。



  坤伶(女演员)最早出现在光绪末年。那时候女人唱旦角。只是到了1913年,突然政府开起了倒车,禁令男女同台演戏,女子要唱戏,只能组成全女子班,即坤班。因此,坤生便出现了。但那也只是一阵风的事情,随后不久又解禁了。但坤生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却意外给戏迷新的刺激,便保留至今。



  1915年,孟小冬8岁拜师入行的时候,正是第一代「坤伶须生泰斗」李桂芬声名鹊起之时。



  孟小冬出生梨园世家,打爷爷辈起就是老徽班出身。她从小看着父亲叔伯家里、台上练功做戏,艺术的启蒙就是须生戏,做女须生,是顺理成章的事。
  
  学戏有多苦?



  孟小冬4岁开始,每天天没亮跟着父亲出门去吊嗓、练基本功。京剧行当有个基本功叫「拿大顶」,俗称倒立,时间短还好,久了,脑部充血、眼压升高,会特别难受。孟小冬是个犟脾气,连拿大顶这种单调功夫都要做到最好,一次能坚持一顿饭功夫,从父亲去面馆开始,一直到他吃完阳春面回来。



  这世上,家世再好,也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最后拼的还是自觉、努力,不然,哪儿来那么多「废柴二代」?



  孟小冬后来在台上,不少绝活就是这么练成的。据梨园行的后辈回忆,孟小冬演《乌盆记》的刘世昌,踩着厚底靴,穿着大领大襟的褶子,带着髯口,一个空翻越过桌案,髯口一丝不乱。她的这套动作,当时许多男须生上台都偷懒,直接从桌面上滚过去。京戏这东西,本来就是一个象征艺术。道具陈设一概精简,靠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体现人物内里的气质。演员用不用功,表演效果天差地别。



  别看孟小冬空翻这个一秒钟的功夫,是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练出来的。孟小冬的胞弟孟学科,在一次练功翻滚中,不慎摔坏了脑子,改行做了会计。



  8岁那年,孟鸿群找她的姨夫——孙派仇月祥当她的师傅,并签了师徒契约。契约规定,孟小冬跟仇月祥学艺三年,学成后三年演出的全部收入归师傅,第四年一半归师傅,一半归家里。就这样,孟小冬算是正式入了行。她每天除了吊嗓子、学唱腔、习身段、背念戏词,还得为师傅捶背、沏茶、装烟丝,除了吃饭睡觉,孟小冬跟其他学戏出身的孩子一样,睁眼白天,闭眼黑天,没日没夜用功。



  倒不是她姨夫不懂心疼外甥女,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孟小冬:吃这碗饭,不仅要受得了苦,还得躬着身子小心做人,因为吃的就是张口饭。认准了自己的位置,不管以后多红,别忘了,社会给的定位就是个戏子。



  跟着师傅半年,孟小冬就有首演机会,应邀参加一个军阀的堂会。这个军阀是个戏迷,懂行,她一开嗓,军阀就在底下叫好。军阀认定孟小冬一定能成角,非让孟小冬拜在他的门下,并赏了她两块大洋。



  尽管五大三粗的军阀让八岁的孟小冬手足无措,但第一次亮相就被堂会主人如此青眼有加,给孟小冬增加了不少自信。其后,孟小冬三次驻临无锡等地。12岁,孟小冬签约上海大世界。一年后,与大世界签约期满,转而签约上海青帮黄金荣开办的共舞台。



  这一年是1920年,张爱玲刚刚出生。23年后,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12岁的孟小冬,已经在大上海有了一席之地。



  后来,在共舞台,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花边大新闻——上海滩大流氓黄金荣与民国四公子卢小嘉冲冠一怒为红颜。事儿本与孟小冬无丝毫干系,却偏偏对孟小冬的命运产生接二连三的吊诡影响。
  
  事件中的红颜美女,叫露兰春,比孟小冬年长10岁,是孟小冬的同事兼前辈。但事情发生的时候,孟小冬已经离开共舞台,在汉口跑码头。



  露兰春是共舞台的台柱,也唱须生,因为长得美貌,长期被黄金荣霸占,过着白天给共舞台唱戏挣钱、晚上给「麻皮」黄金荣卖笑卖身的屈辱生活。
  
  某天,卢小嘉在台下看戏,看的正是露兰春的《落马湖》。露兰春扮演的黄天霸出场念白亮相以后,要把腰间垂带踢上肩头。但露兰春连踢了三次,都没能完成。卢小嘉见共舞台的台柱也就这个水平,不停吹口哨喝倒彩。露兰春又羞又气。



  其实,露兰春也是有苦说不出。白天她要上台演出,晚上又要被黄金荣糟践,身体早就被折腾坏了,而台上须生的做打功夫最吃劲,台上出丑、砸饭碗,是迟早的事。

  彼时的黄金荣,再加上满脸麻子,大家自行想象。

  
  黄金荣当时也在台下,他混道上的,最要紧的是脸面,眼见自己女人在自己的地盘被人轻贱,就是打他的脸。黄金荣一个眼神,一帮徒子徒孙抢上包间把卢小嘉胖揍了一顿,又像狗一样把卢小嘉扔出了共舞台。



  靠着法国人在上海滩威风惯了的黄金荣,早已经膨胀得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了这么一个社会现实:在上海滩,多的是像露兰春这样可供他随意玩弄欺凌的蝼蚁,也多的是可以把他当蝼蚁一样践踏凌辱的「大人物」。



  不过黄金荣色令智昏,不知道被他当狗一样扔出共舞台的卢小嘉,就是一个他惹不起的「大人物」——皖系军阀卢永祥——的儿子。



  卢小嘉,鼎鼎大名的民国「四大公子」,他除了没事做他的花天酒地富贵闲公子,出手狠辣绝对不亚于经年混战的军阀叔伯们。当年上海警察厅厅长,就是他一枪崩掉的。



  如今,黄金荣惹的就是这么一号人物,后果可想而知。



  卢小嘉从未受过这种屈辱,从医院出来,脑袋上还扎着绷带,直接派人把黄金荣抓进淞沪护军司令部,一顿暴打,丢进监牢。



  事情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经过杜月笙、张啸林一番奔波周折,双方以黄金荣和徒子徒孙认错、露兰春陪唱卢小嘉三天为条件达成和解。



  自此,黄金荣在青帮的威望一落千丈。



  「权力宝座」就像最热门的妓院头牌鸳鸯床,从不虚席。有黄金荣的「跌霸」,就有杜月笙的「起势」。一直作为黄金荣手下的杜月笙,逐渐成青帮最大势力。



  至于露兰春,事后黄金荣虽娶了她,但不久又另结新欢,露兰春本就恨极了「麻皮」黄金荣,遂跟一富家子弟暗通款曲,又偷了黄金荣一大笔财产,与其私奔,后再遭抛弃,38岁客死天津。



  一代名伶、如花美眷,就这么颓败了。



  卢小嘉事件发生那年,孟小冬14岁。



  露兰春的舞台风姿,曾经同台演出的孟小冬比谁都清楚。私底下,两人亦师亦友,后来让孟小冬红透天津卫的新戏《阎瑞生》,当年是露兰春的首演,这出戏,孟小冬得她不少指点。



  露兰春是孟小冬踏足舞台的第一个亲身榜样,对孟小冬心里的震动可想而知。孟小冬终生性格谨慎、秉持理性,甚至孤傲决绝,就是她对抗这个污浊世界的清醒选择。



  很多时候,人不是生来就那么冷、那么硬,只因为她见识了太多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发生在她身上的概率如此之高,使她不得不变冷,不得不变硬,不然,她的漫漫人生路,何处是归程?
  
  师傅仇月祥带着孟小冬跑码头,闯荡名气,先后去了九省通衢的汉口、泉城济南府、畿辅门户天津卫。



  这段时期,孟小冬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也从小女孩发育成大姑娘,引来一些不怀好意的狂蜂浪蝶。其中最惊险的一次在济南,孟小冬差一点成了张宗昌的小妾。

  张宗昌,属张作霖麾下,是奉系军阀头子之一,人称「三不知将军」、「五毒将军」,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女人」,此人真的很有毒。



  孟小冬去张府唱堂会,还刻意装扮了一番:穿着长衫,带着宽檐礼帽,把帽檐拉得很低,脚上穿一双松紧口的黑色布鞋,素面朝天,完全是一副男孩子装扮。



  就这样,孟小冬还是没能逃过「五毒将军」的精光贼眼,非要纳孟小冬做妾。吓得孟小冬和师傅连夜卷包袱准备逃跑。幸运的是,张作霖突然来了个急电,召他北上,孟小冬躲过一劫。


  
  孟小冬于是匆匆离开济南,下一站是天津卫,也是她跑码头最难最关键的一关。



  天津卫难在于,此地戏迷水平高,口味刁钻,又有几家报刊如《大公报》等,他们的戏曲评论文章在全国影响力都是一等一。所以,梨园行有句俗话,「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



  但正因为难,所以当时唱戏的都要过天津卫的关,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架势。



  17岁的孟小冬,初来乍到,又是名誉攸关,铆足了劲地唱,而且都是日夜连场。除了单演《空城计》、《捉放曹》、《珠帘寨》等几出骨子戏(指某剧种或某行当的经典剧目,如这三出是须生的经典剧目),还与白玉昆、赵小楼等名角搭戏。



  多年磨练,得见真功夫。



  谭派(须生的开宗之派)名票王君直,眼尖耳精口也直,一见孟小冬,惊为天人;有名的戏迷笔杆沙大风成了孟小冬一辈子的顶级铁杆粉丝,「冬皇」美誉,就出自他的笔下。



  孟小冬不仅为天津的正宗票友推崇,她清绝俊美的外貌、刚柔相济的扮相、宜古宜今的气质,还吸引了大批学生戏迷,算是为梨园行积累了后备新生力量。



  这批学生,几十年后都成了白发老者,还有不少人发文回忆当初对孟小冬的痴迷。



  天津,是孟小冬一生的福地。



  不过,孟小冬知道,学艺无涯,她的下一站,是北京。那里高手如云,心气高傲的孟小冬,总想把技艺磨练得再精细一点。只是没想到,篷山此去,还遇上了让她一生爱恨难辨的梅兰芳。
  
  梅兰芳多牛?如今听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有人慕名看了网络上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跟我说,也不怎么样嘛。我摊手。录那视频的时候,梅兰芳都已经60岁了,妥妥的「照骗」了。不妨看看他年轻时的扮相,虽然京戏的精华,扮相只是极表象。

  我们抛开「大师」、「伶界大王」这些称呼,只说两件事,看他牛不牛:



  一,世界上所有的表演,包括戏剧、影视、歌剧等等,共分三派,就有一派叫「梅派」;(这里要特别感谢专业朋友的指点:做为表演三大体系的梅派,是传统京剧表演的统称,包括谭派、程派、杨派等诸多门派,因为梅兰芳在国际上的名声最显,所以只以梅派代称,特此更正)

  二,在日本,梅兰芳是神的存在,享受国宴级别的待遇(日本首相和内阁大臣全体出席)。后小日本侵华,请!请!请!就是请不出梅兰芳,还不敢怎么样,毕竟是神啊。拒了小日本,梅兰芳转头就给抗战义演,啪啪啪打小日本脸。小日本急了,开始威胁,梅兰芳索性留起了胡子,叫蓄须明志,就是不给你们小日本唱。咋滴!


  梅兰芳是这样一个男人:能把女人演得比女人还柔媚,腔子里又有一股刚强的血性,长得也好,脾气温润,「爱他的人,从二八闺阁少女到八二垂垂老翁,都恨不能嫁之、娶之。」



  这就是18岁孟小冬爱上的男人,真不能因为梅孟分飞的结局说孟小冬当时看走了眼。
  
  1925年,在北京第一舞台的一次义务演出中,梅孟第一次相见。



  那时,孟小冬18岁未满,才小有薄名;梅兰芳31岁,刚过而立,名震中外。那天晚上的戏,都是名角。名气最大的梅兰芳、杨小楼压大轴,最后一个出场,合演《霸王别姬》;余叔岩、尚小云压轴,合演《打渔杀家》;孟小冬、裘桂仙倒数第三,合演《上天台》。



  这次排演顺序,是典型的梨园行规矩,牌越大、叫座越好,出场越靠后。



  孟小冬刚下场到后台卸妆,准备回家,突然乌压压来了一群人,簇拥着一个斯文儒雅的西装男子进来了。有人小声在叫:“梅兰芳!梅兰芳来了!”孟小冬出于好奇,扭头去看,还没看仔细梅兰芳的模样,梅兰芳从她前面一阵风过去了。



  年少成名的孟小冬,对梅兰芳心里多少有些不服,她决定留下来,等着开场,她想看看梅兰芳到底有什么好。



  她悄悄站在戏台一角,屏息以待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这一看,孟小冬彻底服了。
  
  任何圈子,没进去的时候,觉得神秘莫测,进去了之后,发现其实很小,而且稍微拐个弯,中间连个某某某,马上发现,都是熟人。



  孟小冬才遇见了梅兰芳,不多时,就有人请她跟梅兰芳同台了。也是一个堂会,本来跟梅兰芳搭戏《四郎探母》的「杨四郎」余叔岩辞演了。戏提调(安排角色、节目秩序的人,《红楼梦》的贾蔷担此职)提议孟小冬,如此,孟小冬应邀前去对戏。



  这一场对戏后,孟小冬对梅兰芳好感又加深了一层。



  二人在戏里,乾坤颠倒。孟小冬演杨四郎,对着梅兰芳饰演的铁镜公主信誓旦旦、情意切切;梅兰芳的铁镜公主对孟小冬的杨四郎侠骨柔肠、情深似海。



  戏外,梅兰芳给孟小冬提供专业意见说:杨四郎和铁镜公主乃是小夫妻谈家常,语速不宜过快,起调不宜太高。说得孟小冬脸上一红,她正是因为第一次面对大师、面对在场的戏坛铁笔齐如山,不知不觉只图逞强表现,倒把人物给忘了。



  缘分这事,不管良缘孽缘,都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像孟小冬这种个性强、心气高的女子,一般富家子弟、地霸军阀有的钱财权势自然不看在眼里,但梅兰芳这一款这一号的,却能正中孟小冬的芳心。



  一颗高傲的心,必须先得了她的敬意,才能得了她的情意。其时其地,以孟小冬的才华容貌,能让她起敬意的,除了梅兰芳,真难有别人。这就是我们的爱情:天时地利人和,说是玄妙,其实是凑巧遇上而已,不是他,还会是另一个相似的他。



  而梅兰芳,无疑也是动了心的。不然,不会从此以后,只要他唱《四郎探母》,总邀请孟小冬合演;更不会放着家里两房太太,一反平常的行事作派,用「名定兼祧」这样的话,半是宽慰半是欺骗地给孟家承诺。



  男人真动了心,贼胆会像入水的胖大海,直直膨胀。
  
  梅孟最终结合,还少不了一个最大助力——梅党。



  先说说梅党是个什么东东。



  现在很多大牌演员,背后一般都有两个团队支持:一个是专业的经纪人团队;一个是有组织的粉丝团队。



  民国时期的梨园行,大牌也有团队,不过只有一个,组成人员有四类:



  一类是金爸爸,成名前花钱捧角的;
  一类是配戏的角色演员;
  一类相当于现在的专业经纪人,包括发通稿、联系演出、甚至修改剧本等等专业非专业琐事全包;
  还有一类相当于现在的粉丝,只管捧人场的。


  梅兰芳叫座最好,名气最大,他的梅党(对外有个名称,叫剧团)声势最浩大,人数也最多。核心人物是「金爸爸」、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



  这个梅党,对撮合梅孟相当卖力。



  起初孟小冬是有顾虑的。因为彼时梅兰芳有两房太太。正房王夫人膝下无后,且重病缠身,在天津疗养;二房夫人福芝芳,已经生儿育女,位置坐稳。



  但齐如山上门对孟小冬及家人说:梅兰芳实际上是过继给大伯家的,按照习俗,可以兼祧两房。这就是梅孟故事中,最醒目的四个大字:名定兼祧。



  意思很简单,就是梅兰芳因为是两家共有的儿子,所以,他有权利娶两个正房老婆。之后,梅兰芳还带着孟小冬去天津拜访正房王夫人,以图用正房夫人打消孟小冬的疑虑。



  王夫人对福芝芳是心怀怨念的,巴不得梅兰芳娶了年轻貌美的孟小冬,当下跟孟小冬保证,她死了,她的正房名分归孟小冬。至此,19岁的孟小冬放心地笑了,笑得跟普通爱恋中的女子一样傻。



  1927年正月二十四,梅孟由冯耿光证婚,结为伉俪,洞房设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对外严格保密,孟小冬金屋藏娇的糊涂日子开始了。



  孟小冬从8岁登台,小心又谨慎防狼防盗,终究还是没能逃脱「情」这一关。她不知道的是,梅兰芳能成大师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此热心奔走的齐如山梅党们,其实也只是看客图热闹,顺带把她当作对抗福芝芳的棋子。因为钱,梅党与福芝芳之间,矛盾很深。
  
  1933年9月5、6、7日,天津《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天《孟小冬紧要启事》,启事中说: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两位名家,一封分手信,直接在报上广而告之,多少人说孟小冬做得太绝。能做这么绝,除了有孟小冬本身性格刚烈的原因,内中曲折,当真是让人一声叹息。



  梅兰芳偷娶孟小冬,福芝芳后来是知道的。



  但福芝芳是个极聪明又厉害的女人。



  福芝芳对自己、对梅兰芳、对梅党还有梅家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她还有一个厉害的妈。她这个妈,在当时的年代,因为痛恨丈夫无能,直接带着女儿闯荡大上海,做起了单亲妈妈。女人的苦,女人要如何生存,她有很多血泪的教训和经验传授给女儿,而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最有效和实用的:忍,再伺机而动。



  遇上这么高段位的对手,是孟小冬的劫数。


  
  很快,如胶似膝的梅孟生活,迎来了第一次考验和挑战——一桩因孟小冬而起的枪杀案发生了。



  命案的凶手,是孟小冬的一个粉丝,叫李志刚。他得知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顿生歹意,意图绑架梅兰芳,结果阴差阳错,杀了无辜的梅党铁杆张汉举。这一事件,对梅兰芳的影响很坏,为了平息风波,梅兰芳赔了张家一栋房子,外加2万大洋。



  这事棘手、赊财、狼狈,但梅兰芳很理性,他没有过多责备孟小冬。只是他二人没想到,事情引起了另外一个连锁反应:当家的老太太,梅兰芳的大伯母、过继母亲(也称祧母),一口咬定孟小冬是个灾星,坚决不许过门。



  老太太的本意是爱子心切,梅兰芳无从辩驳,只好另买了一处院子安顿孟小冬。



  偷娶熬成了外室,孟小冬心里不平衡却又无可奈何。她练书法、学画画、继续拜师学艺,但就是不能登台演出。



  爱开始变味了,变成了怨,变成了不甘心。



  她开始与福芝芳争风吃醋。福芝芳生孩子梅兰芳冷落了她,她闹脾气要梅兰芳带她出去演出;梅兰芳为了安抚福芝芳,带福芝芳温泉散心,孟小冬赌气回娘家;梅兰芳带福芝芳去天津演出,孟小冬一怒之下,自己跑到天津,冒然登台,跟梅兰芳唱起了对台戏。



  两个女人,明里暗地较劲过招,逐渐有了高下之分。



  福芝芳吃醋发脾气,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又积极怀孕生子。而孟小冬,因为失望,因为名分未定,因为被媒体、被梅党的「福派」嘲笑,因为年轻气盛,因为越来越觉得不值,因为失了经济收入又没了舞台和事业,还因为她小产之后不能生育,种种压抑,显露出她有抑郁倾向。



  压倒梅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梅老太太的葬礼。
  
  1930年8月5日,梅兰芳访美归国,在天津太古码头刚刚下船,便被告知梅老太太于前一日逝世的消息,即刻回家奔丧。



  老太太死了。这是个讯号、更是个转折,孟小冬知道,福芝芳更知道。



  得知讯息的孟小冬,立刻换了一身孝服,直奔梅宅。而福芝芳那边,早有防备。



  管家在梅宅门口大手一伸,拦住孟小冬:请孟大小姐留步!



  「孟大小姐」这一声称呼,深深刺痛了孟小冬,把她孤傲、刚烈的性子激了起来。孟小冬在门口跟管家争执起来,吵闹了好一阵,梅兰芳才从里面赶了出来。梅兰芳看着里外众多看客,觉得很丢面子,冷着脸说:你添什么乱啊,你先回去,三两天我就过去。



  孟小冬心里恼恨,不明不白嫁给他多年,名分一事,老太太葬礼就是个定乾坤的标志,她如何肯退,又能退到哪里去?孟小冬顾不得人多,把当年名定兼祧的承诺当众说出来质问,但她没有质问梅兰芳本人,只问当初作保的齐如山。



  无奈,梅兰芳转而进屋求福芝芳松口。福芝芳挺着孕肚,以一尸两命相要挟。梅兰芳只好悄悄派人,把孟小冬的舅舅叫来,让他去打发孟小冬回家。



  孟小冬回到家就病了,随后去了天津,皈依佛门,养身清心。



  而后梅兰芳三顾孟宅,搬出了孟小冬年老体弱的母亲进行说和,孟小冬答应再相处试试。事实上这份感情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勉强维持了不到一年。



  1931年7月某天,孟小冬和梅兰芳有过一次长谈。详细内容不得而知,谈话最后以「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为终,正式向梅兰芳提出分手。



  那天晚上,梅兰芳在孟宅门外,站了整整一夜,雨也下了一夜。仆人几次出来催梅兰芳离开,梅兰芳一动没动,隔墙望着院内,祈求孟小冬回心转意。



  长门始终紧闭。



  分手之后,外界突然有了种种传闻,说梅孟分手,是梅嫌弃孟小冬红杏出墙,甚至造谣说孟小冬与奸夫有私生女。孟小冬一怒之下,发了那篇《孟小冬紧要启事》以证清白。



  梅孟的爱情,从才子佳人的喜剧开始到最终劳燕分飞,都说孟小冬爱错了人,梅兰芳把事给做差了。



  其实爱情哪里有什么对错。在那个年纪,那样的心境下,遇上了那样一个让自己动心的人,爱上了,这份爱,无论过程和结局怎样,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没必要回头再去后悔。因为生命就是这样,不管荣辱、对错,那都是自己,没什么好后悔、羞耻的,更没什么好逃避、遮掩的。你还后悔、还觉得羞耻、还想逃避、想遮掩,说明你还没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
  
  分手既成事实,情分没了,钱还是要谈个清楚明白。



  当初孟小冬正红,嫁给了梅兰芳,从此不让登台,家用也是有一搭无一搭给着。现在婚一离,本来指望孟小冬养家的十几口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一点积蓄也没有。活命是现实。



  离婚谈钱,本属正大光明天经地义。因为梅兰芳的经济大权一直掌握在冯耿光手里,孟小冬决定请个法律顾问,好弄明白自己的权益。



  期间,杜月笙的四姨太、孟小冬的金兰姐妹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去上海散心,孟小冬正烦着,也就去了。



  说起这个杜月笙,也是个妙人。
  
  杜月笙和孟小冬第一次见面是1925年10月,起因就是露兰春。



  那时杜月笙奉黄金荣的指示去抓盗财私奔的露兰春。他想着露兰春跟孟小冬关系不错,便千里迢迢从上海找到北京,在孟宅门口踟蹰了半日,觉得不妥,想了个更好的法子——跟踪。



  他每天到戏园子听孟小冬的戏,散场以后尾随,一连听了数天,跟踪了数天,完全没有露兰春的消息,他自己却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孟小冬。



  于是,他把跟来的小兄弟提前打发回了上海,自己跑去理发店,净面理发,买了套新西装,顿时鸟枪换炮,流氓变绅士。看着镜中的自己,杜月笙很满意,揣着名帖,这才到孟宅正式登门造访。



  孟家收到名帖,看见杜月笙的大名,吓了一跳。孟鸿群亲自倒茶、敬烟,接待这位上海来的「佛爷」,孟小冬陪坐。杜月笙有意无意把话题往孟小冬身上引,孟小冬就是不接茬,聊了半天,杜月笙见孟小冬始终客气中透着冷淡,便起身对孟小冬抱拳说:「杜某希望哪天有幸,专请孟小姐光临上海。」孟鸿群赶紧起身替女儿答道:「杜爷客气,一定一定。」



  这一见,杜月笙算是知道,自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其实,杜月笙不知道的是,孟小冬对他不感冒,除了他的身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两个月之前,孟小冬刚刚跟梅兰芳对了第一场戏,接着又连续在一起出演了几次堂会,心里只有梅郎,哪里还把他这个「跺跺脚,能让上海抖三抖」的流氓大亨呢。



  不得不说,在孟小冬的故事里,命运实在是一个奇怪的圆。转着转着,又回到1925年这个节点了。
  
  她这个圆,还不止是时间上的圆。当初孟小冬被福芝芳逼走天津,痛恨梅兰芳懦弱失信,曾经信誓旦旦说自己要嫁一个「跺跺脚,能让地面抖三抖」的大丈夫。如今,孟小冬离婚,就真到了「跺脚抖城」的男人家里。



  对于孟小冬的到来,杜月笙自然是满心欢喜。他听说孟小冬要跟梅兰芳打官司,便建议私了,由他出面跟梅兰芳谈。果然,一个电话的事,杜月笙代梅兰芳先垫付4万大洋的离婚赔偿费给孟小冬,如此,皆大欢喜。



  说杜月笙是个妙人还在于,他虽是流氓出身,行事做派比绅士还体面体贴。他虽然爱极了孟小冬,想孟小冬想了十几年,如今她也算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了,但他偏不趁虚而入。只是时不时按照孟小冬的喜好,收集一些古玩字画,让靠得住的人千里迢迢从上海专递到北京孟府。一来二去,孟小冬对他越来越有好感。



  而他示爱的方式也别出心裁:送了一只带盖子的美人肩插花梅瓶。寓意是:梅没了,我这只盖子,配你这个美人瓶,你看合适不?



  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流氓会撩妹啊(此处划重点)。



  自梅孟分手后,梅兰芳和福芝芳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生,日子越过越好,而孟小冬,自此孤寂了8年,能不动心才见了鬼。



  孟小冬委身杜月笙,成了他的情人。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次,孟小冬甚至都没有提自己的名分。曾经那么不顾身份和颜面,也要在梅兰芳那里挣一个名分,怎么到了杜月笙这儿就什么都不计较了?爱杜月笙爱到了不记名分的地步?



  显然不是。她对杜月笙,真要爱到那里地步,也不会依然坚持住在北京,只偶尔跟杜月笙见个面。她是伤怕了,也看透了。更何况,在杜月笙那里,已经有四房厉害的太太,她再要斗,哪里来的精力和勇气?这样来去自由的情人关系,不过是情非得已且最省事的无奈之举。
  
  爱情碎裂,婚姻无望,孟小冬始终清醒。她明白她的凭仗是大舞台,与杜月笙的感情,只是点缀,是依靠,是不受人欺负的保障,其他的精力,都放在学戏、唱戏上。她拜了很多师傅,学他们所长,精进和完善自己。



  1947年8月30日,杜月笙60岁生日,正值两广、四川和苏北等地发生大水灾,杜月笙个人出资,在自家祠堂举行为期十天的全国堂会义演。义演所有门票收入、寿礼收入全部用以赈灾救灾。这十天堂会,几乎囊括了所有大家名家。梅兰芳和孟小冬自然也不能少。为了避免两人尴尬,梅孟错开,梅兰芳演了8场大轴,孟小冬演2场大轴。



  孟小冬的技艺,在这次赈灾义演中达到登峰造极,唱《搜孤救孤》,孟小冬一声「娘子不必」迷倒了无数票友,「冬皇」的地位正式奠定。



  1949年4月,蒋介石召见杜月笙,希望他带着家眷一起迁台。杜月笙不想去,也不敢留,最终做了个折中的决定,转驻香港。惶惶不安的孟小冬跟着一起去了。



  到了香港才一年,传来台湾当局对杜月笙的攻击谩骂,于是他决定再跑远一点,去法国。这一次,孟小冬不吭声。杜月笙问她,她反问:



  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


  杜月笙恍然大悟,本来以为孟小冬喜欢自由身,所以不提结婚的事。他二话不说,当即召集全家宣布:去法国的事暂时缓一缓,现在最要紧,是我跟阿冬的婚事。



  上海霸王办事有气魄,不顾家人以他身体为由各种反对,立刻派人下帖定席,很快正式拜堂成亲。如此,孟小冬正式成为杜月笙的五姨太。杜月笙将儿女们全部召集在孟小冬面前,让他们把「阿姨」的称呼改成「妈咪」,并将最小的儿子杜维善过继给孟小冬,希望她老来有所依靠。



  一年后,1951年,杜月笙病逝于香港,终年62岁。
  
  杜月笙一死,杜府分崩离析。



  临死前,杜月笙把一整箱别人欠他钱的借据烧毁,目的是不让子孙为钱财之事与人对簿公堂。再加上杜月笙性喜交友,出手阔绰,待他去世,所有家资竟只有20万美金,孟小冬分得2万美金。那年,孟小冬才43岁,人生,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盘算了。好在她有名气、有技艺,在港在台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不少写孟小冬传记、文章的人,为读者描绘一个恋梅恨梅、晚景凄凉的孟小冬形象,说孟小冬的房间里,始终放着梅兰芳的照片,日日相对(这是陆小曼对徐志摩),又说梅孟分手后,孟小冬再不肯见梅兰芳。事实有些出入。



  孟小冬对梅兰芳忘不了,也对,谁又没有失忆症,能忘了自己的初恋初婚,但若说恋梅恨梅,我暂存疑义。



  50年代初,在一次聚会上,孟小冬和张大千(没错,就是张大师)开玩笑赌酒喝,孟小冬要是喝了,张大千得给孟小冬画一幅画,张大千要是喝了,孟小冬要为张大千清唱一出。结果,戒酒多年的张大千喜不自胜,赶紧连浮两大杯。孟小冬大大方方唱了一出梅派的《霸王别姬》,唱念做打,俱是当年梅兰芳亲授。若说孟小冬真是几十年如一日对梅兰芳爱恨绵绵,恐怕心不至于这么大。



  再说见面一事。1955年,梅兰芳曾受总理委托,亲自去香港劝归孟小冬,梅孟二人见了,但梅并没有说动孟。



  其实,如果对孟小冬性格了解足够深入会发现,这种牵牵绊绊、纠纠缠缠的事,她做不来,爱了就爱了,断了就断了。



  戏里孟小冬扮的是男儿身,叫人雌雄莫辨,骨子里,孟小冬也有男人的断和识。红颜薄命,在那个时代,作为女戏子,命运更是多舛,她不但能保全自身,还能成就一定的江湖地位,不得不说,是她这份男子气的断与识帮了她。



  有人说,孟小冬一生没有情感归依,不如福芝芳幸福。福芝芳同样作为梨园女伶,能得到如此难得的圆满,自有她的福气,更有她难得的女性智慧。但那个时代,更多的美貌名伶,是露兰春的遭遇。孟小冬只是在她能选择的范围内,做了当时最正确的决定,这就够了。



  至于说她老年孤寂,有环境的原因也有孟小冬自身的性格原因。据说她有一个亲生女儿,出生不久就送人了,不过只是据说。



  人生漫漫,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晚年是何等光景?只求当下,做尽量遵从自己内心的断与识。



  1977年5月27日凌晨,孟小冬于台北逝世,终年70岁。
  
  末言

  张爱玲说:



  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女人一生似乎也总是碰上两种男人。



  一类是许仙。我们喜欢他模样俊俏、知情识趣、温柔多情,做个情郎真是样样都好,可一旦嫁给他,这个男人的多情变成了软弱,识趣变成了退缩,可恨他一点担当也没有。



  还有一类是西楚霸王。他们有魄力有识断,有浓烈的雄性荷尔蒙。不过是,嫁给了西楚霸王,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成了他的世界,得按他的规则走。



  梅兰芳有点像许仙,有才有貌也有情,但就是没有断的魄力。他不爱孟小冬吗?当然爱。这一生,他做过的不多的出格事都是为了孟小冬。他对孟小冬不留恋吗?孟小冬的分手话说得那么绝情了,还在她的院子外站了一个晚上,想让她回心转意。



  但就是这样,他作为一家之主,又有兼祧的传统支持他,他还是不敢违抗福芝芳。要知道,福芝芳当时也不是正房,却能做得了他的主。难怪齐如山说梅兰芳:除了唱戏,其他事情,概无决断。



  嫁给梅兰芳这样的男人,就要有福芝芳的智与决,因为他不会拒绝外面的花花草草,你要去修理他身边的花花草草,你要去撸袖子给自己的家扎紧篱笆。



  遇上西楚霸王这样的男人,他的决和断,是女人很难左右的,就算是孟小冬这样决绝刚强的女人,也得按他的规则委屈着自己,除非你能离得开他。
  
  楼主寄语

  想起对女人最残酷的一句话,

  大概就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

  此话的确又道理,一个人在没读书的时候,心与眼是不通明的,没形成宏观的世界观,也没有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女人,在没见识的情况下,所有关心的事情也只是家长里短,最大的理想也只有丈夫小孩,因为她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生,于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神奇的,让人难以相信的奴化女性的习俗依然在世界各地盛开,而这些地方,无一不是重男轻女,教育程度低,而且生存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

  例如印度,在许多地方,连厕所也没有,特别是农村,因为建厕所,在他们心中,有辱神明,于是女性一般户外解决,但因为受性侵的事件过多,于是就有个早晨天未亮相约到户外解决大小便问题的“妇女晨起队”。平时想如厕,只能尽量忍着。

  你是否觉得惊讶?

  是的,在这世界许多未开化,未受教育的土地,恶遍地开花,而且女性生存条件恶劣,因为无才,没有其他选择,所以安分守己,便成了大多男人眼中的“德”。

  女性在社会上,由于生理结构,我们需要养育下一代,也因为我们有生理期,所以我们的身心相对承受更多,但我们要相信,无论时代巨轮怎么转,无论我们身在哪里,最重要仍然如孟小冬一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只要努力,才能与命运抗衡,选择自己愿意走的道路,当走错了,仍然有底气重新来过,走出一条更好的道理。

  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女人,努力让我们的世界观更立体,摆在门前的选择更多,不能说更多选择是否好坏,但起码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不会因为浅薄而无处安放。
  1967年7月,上海。人们发现法国公园外的小水果店里,突然来了一位年约60岁的女售货员。这位衣着整洁,身姿优雅的老妇人招呼著来买西瓜、桃子和鸡蛋的顾客,举止仪态总有掩饰不住的得体端庄。

  一群群红卫兵从她身边冲过。当街一家有名的绸布店老招牌被拉了下来。有人在街当中放了一把火,把招牌扔在火里烧着了。围观的人在喊叫。老妇人默然观望。她知道他们是在“破四旧”,上海正时兴的新潮流。 指指点点后,街坊们渐渐知道了她。“她——就是原来永安百货郭家四小姐……”

  是的,民国时期风靡大上海的名门闺秀郭婉莹,英文名Daisy,就是她。
  
  永安百货--上海标志性建筑
  郭婉莹是澳大利亚的第二代华人,淘金潮时期中国移民的后代。1909年出生于悉尼的她,是家里第7个孩子,童年在Petersham区度过。

  1917年,他的父亲郭标(George Kwok Bew)举家迁往中国定居。一方面是为了逃离澳大利亚当年的白澳政策,另一方面也向往当时上海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生活。

  郭标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开办了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百货。直到现在,它仍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郭婉莹9岁时,爸爸的永安百货开业。她记得爸爸的永安大楼有6层高,十分宏伟壮观,有漂亮华美的橱窗陈设,夜晚下的霓虹灯流光溢彩。

  百货商店里,到处是琳琅满目的欧美进口商品: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钟表、美国的大电器、英国的家居用品,还有酒馆和游乐场,茶室还有奶油冰淇淋配草莓。

  永安百货开业当日,观者如堵,整个南京路都为之人满为患。人们争先恐后的抢购,原准备卖3个月的货物在20天内即告售罄。
  
  家喻户晓的永安公司与之前的先施,以及之后的新新、大新两家百货公司,几乎成为上海滩十里洋场的代名词,代表着高雅、尊贵、时尚、经典,连白领女性们的休闲读物,甚至都是百货公司的内刊。

  作为贵族千金,郭婉莹11岁进入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新式女子学校中西女塾就读。中西女塾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宋氏三姐妹就曾在这里就读。

  郭婉莹在这所中西结合的名校里,学习了音乐、科学,阅读了许多图书馆里的英文书报,并培养了终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还学会了如何做个称职的宴会女主人。
  
  高傲的上海公主
  1928年,19岁的郭婉莹从中西女塾毕业。像其他名媛一样,在社交场上崭露头角,并定下了一桩门庭般配的婚事,在大上海的流金岁月里,这位年轻高傲的上海公主正踏在金光大道上,未来的路 看起来锦绣灿烂。

  有一天,她的未婚夫送给她美国玻璃丝袜时说:“这袜子真结实,穿一年都不坏。”郭婉莹觉得不能容忍,“我不能嫁给一个和我谈论丝袜结不结实的男子”,她不能容忍没有趣味的生活。她拒绝了这位富家子弟向自己的求婚,走进了燕京大学主修心理学。

  未婚夫从美国回来,用枪指住她逼她回心转意,她镇定的回答:“你不杀我,我不会跟你结婚。你杀掉我,我也不可能跟你结婚了。”

  在永安公司又新建一栋22层永安新厦的第二年,25岁的郭婉莹嫁给一位和她情趣相投的男子吴毓骧。吴毓骧19岁时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到清华大学的留美预备部读书,后又被送到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

  吴毓骧是福州林则徐家的后代,到他时,已经是清寒的书香门第。人们都说他高攀了郭家四小姐。
  
  郭婉莹是一个精致的人,

  拥有精致的生活,

  而吴毓骧除了有点才气,

  会花样讨人开心,

  其他什么都没有。

  一个富家小姐嫁给一个穷小子,

  许多人都在等着看两个人的“好戏”。

  事实证明,三观不合的婚姻,

  迟早出问题,

  “好戏”果然上场了。

  吴毓骧婚内爱上一个寡妇,

  常常与其厮混,甚至毫不遮掩。

  1943年,婉莹生第一个孩子,

  在医院难产生了两天都没出来,

  而丈夫却在外面风流不归。
  
  骨子里坚强的婉莹,

  并没有因此哭天抢地,

  有一天丈夫再次不归,

  她平静地来到寡妇家,

  把吴毓骧带了回去。

  第二天,她像新婚那会儿,

  亲手给丈夫做精致的早餐,

  每天把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

  用包容拯救自己的婚姻,

  从此,丈夫再没见过那个寡妇。

  本来,婚姻的不幸就足够让女人难过,

  但这不是终点。

  丈夫出轨的事情发生后,

  婉莹开始有意识地独立起来,

  她和朋友一起开了家服装店,

  专门设计礼服,

  不紧不慢地从事服装事业。

  这在当时是中国创新性的第一家“霓裳新装社”,专为上流社会名媛淑丽设计、定制具有中国元素的高级成衣。她在国际饭店定期举办茶会,让太太小姐们可以边品茶边观看服装模特们展示的各种华服。

  这个时髦高档的“霓裳新装社”,她做得有声有色。 然而这时,日本人的战火已经逼近了上海。

  不久,一架架日本飞机飞到了上海上空,丢下了炸弹。人们乱哄哄逃离上海躲避战火。锦霓新装社关门了,郭婉莹失去了她喜爱的工作。她怀着身孕离开上海暂避香港,在孩子要出生之前又回到上海。

  日本人炸了他丈夫的牛奶厂,她的丈夫也失业了。 他们的女儿静姝在1938年出生。当孩子3岁时,她出家门去工作,为杂志拉广告,补贴家用。

  太太小姐圈子里议论纷纷,这骄傲的郭家四小姐千挑万选,还是嫁错了人,落得自己出去抛头露面。她听了倒也并不在意。

  1943年的中国大地,炮火隆隆。34岁的郭婉莹难产生下了儿子中正。 两年后,日本投降。熬过了战争,一直事业不顺的吴毓骧终于时来运转,进入国家敌产管理局工作,负责管理德国人在沪的资产。


  
  吴家的日子又一天天丰实起来。郭婉莹重新过上富足的少奶奶生活,她还养了一条漂亮的德国种大狗。 吴家的女佣叫金花,做茶房的是一个叫松林的男孩子。松林有时不小心打碎了碗,金花就向少奶奶告状。

  当着金花的面,少奶奶郭婉莹说,要是碗都是不会碎的,还要碗铺子干什么呢?等到没人的时候,郭婉莹叫住松林,嘱咐道,下次不要一次拿太多碗,小心一点。

  “少奶是好人。”松林50年后这样说。 在当时去过他家的晚辈日后的回忆中,吴家清一色的福州红木家具,总是擦的雪亮。客厅的圣诞树高到天花板。吴家厨子做的福州菜很棒。少奶奶做的冰淇淋,上面还洒著核桃碎。

  1947年,吴毓骧终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兴华科学仪器行,在国际贸易上站稳了脚。郭婉莹把女儿送到一个白俄芭蕾舞演员在上海开的私人学校里,学习芭蕾舞。她还和几个朋友请了一位俄国宫廷糕点师来家里,教她们做俄式蛋糕。
  
  1958年3月15日,郭婉莹在洗脑班上接到通知说,公安局的人正在家里等她,要她立刻回家。果然有两个警察在家里等她。他们是通知她,吴毓骧已经被捕,罪名为“通敌卖国,侵吞国家财产”,并要她把丈夫要用的简单行李送到思南路的看守所。那些可以送去的东西,包括衣服、被子、毛巾和草纸,但不可以送牙膏牙刷,怕牙膏里藏毒药,牙刷的硬柄会用于自杀。

  郭婉莹几乎惊倒。她颤着手为丈夫收拾包裹,和儿子一起准备送到第一看守所。离家前,突然电话铃炸响。郭婉莹接了电话,这是一个匿名电话,陌生人告诉她,她丈夫的汽车停在九江路上。

  当时所有的资本家都已把私家汽车锁在自家车库里,改雇三轮车上班。唯有吴毓骧,每天开着自家的福特汽车去,就是直接去厕所取拖把做清洁,他也要开了车去。

  郭婉莹和儿子提着包裹找到看守所。警察接过包裹,发给她和儿子中正一个号码:1675。吴毓骧已经不存在了,他成了一个号码,直到三年后他在提篮桥监狱医院去世,他一直叫1675。

  送完包裹,郭婉莹和中正在九江路找到那辆黑色福特车,将它开回了家。福特车掠过南京路相去不远的永安百货,郭婉莹握紧方向盘,她知道这栋大楼已经离她越来越遥远了。

  回到家,她默默把车泊进车库,熄了火,再没有去碰它,直到它被政府没收。 临近家门的时候,15岁的中正在后面叫住她,说:“妈咪,今天我长大了。”这个少年因为自己的名字在学校被人批判和嘲笑,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忠政,“忠于政府”。

  后来,常常是中正每月一次,代替无法出来送东西的妈妈,为关在这里的爹爹送了整整三年的东西,每次他都耐心的眼巴巴的看着警察将家里东西送进门去,再返回来,他会带回一张纸片,上面有爹爹写的自己的号码,表示东西已收到,也就是说,爹爹还活着。这位少年把这张小纸片攥在手心里,走回家。
  
  吴毓骧每次都要家里带棉线去,郭婉莹不知有何用。直到丈夫去世,她从关押地取回遗物,才发现丈夫所有衣服上的扣子都被人剪掉。他只好将棉线搓成小绳子,代替扣子。

  吴毓骧被捕后,已经进入北京中央芭蕾舞团的女儿找了一个演出的空档回到上海的家。她的家已经空荡荡了。父亲不在了,茶房松林也走了,当了工人。唯一欣喜的是,她发现弟弟长高了。

  在丈夫被逮捕后,郭婉莹被发配到上海东北部远离市区的外贸农场劳动改造,她在那里喂猪。冬天,她被派到南码头的外贸出口仓库里,去剥大白菜被冻坏的菜皮。剥净的白菜从这里出口去香港。那是她家许多亲人现在居住的地方。每天工作结束,她的双手已经完全冻僵。自此,她的十指逐渐变形僵硬。

  不过,她已经顾不得了。她必须每天早上5点起来赶路,7点到农场干活,晚上要等参加完政治学习,10点才能上路回家。回到家,中正常常早已睡熟了。

  只有一次,中正被妈妈叫醒。睁开睡眼,他看到她的笑脸,她的鬓发已经白了,粗硬的手掌上正捧著一只旧纸盒,她热切的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只小鸡,毛线团一样,暖绒绒。

  1961年,吴毓骧在提篮桥上海监狱医院突然去世。郭婉莹被通知可以在火化之前,去监狱医院的停尸房最后看丈夫一眼。郭婉莹问他们,为什么不在丈夫还活着时,让她看他。回答是,一时不知道你在哪里。敷衍潦草的应付,郭婉莹心寒至极。

  那三年里,每个月他们都去送东西,而她一直在外贸系统的农场里劳动改造。中正高中毕业后,因为父亲的问题,没有大学录取他。

  他俩来到监狱医院,在一个小房间里,他们看到了停放尸体的窄床,1675躺在上面,整个身子都抽巴了,以至于郭婉莹觉得,他的头像插在筷子上的苹果,他看上去好像是饿死的一样。

  中正没有哭,他只是觉得冷。郭婉莹把自己的手绢盖在丈夫脸上,就带着中正回家了。她也没有哭。

  几天后,她取回了丈夫的骨灰盒和遗物。当丈夫的骨灰回到家,郭婉莹痛惜难抑,伏在骨灰盒上,哭着说了一声,“活的长短没什么,只是浪费了你三年的生命啊!”
  
  丈夫死后两年,她被发配到青浦乡下,砌墙喂猪,劳动改造。八个女人挤在原是鸭圈的棚子间,连翻身都不能。睡觉时,先把稻草铺在烂泥地上,再把各自的铺盖铺在稻草上。到了早上,身下的东西皆湿。

  乡下厕所靠近一条小河。郭婉莹刚去时,刷牙洗脸,不知从哪里取水。别人告诉她去取河水,村里人都这样。郭婉莹拿着牙刷牙膏来到河岸上,看到人们在河边忙忙活活,洗衣服、洗菜。

  让她大吃一惊的是,还有人在上游洗他们的木制马桶。郭婉莹拿着牙刷牙膏,又回来了,一连三天,没有刷牙洗脸。后来有人告诉她,她们每天喝的水也是从那条河里打上来的,只不过放一些明矾在里面消毒。

  青浦劳改地要挖鱼塘,别人不相信她能坚持下来,她不仅坚持下来了,还完成了指标。
  
  后来,她接到通知,要求她马上回上海,公安局找她。 回到上海的家中,她从警察手里接到了丈夫的判决书,含冤死去的吴毓骧被判现行反革命。

  作为反革命妻子的她必须为丈夫的罪行还清6万4千美金和13万人民币的巨额债务。听到这些,年过半百的她紧闭双眼,没有掉泪。

  随后是彻底抄家,所有家产,连同她的首饰衣服,床单瓷器,甚至当年的婚纱,一一被估价,运走,全部充公。 亲手挖过鱼塘的她安慰自己的孩子不要担心,“没有什么是妈妈做不到的,也没有什么能吓住妈妈。”

  那时,中正已经趁政策松动的空隙,上了同济大学,女儿静姝因为家庭关系,整个芭蕾舞团出国演出,就留下她和几个家庭背景不好的演员不能去。

  在调离农场后,郭婉莹又被调到外贸职工业余大学去教英文。四清运动轰轰烈烈在业余大学展开,她理所当然又成了靶子。全校停课开长会,每个老师都要发言批判她的罪行,哪怕是从来不认识的老师。

  有一次,学校召开批判大会,让她站在中间,人们轮流站起来发言批她。也许他们谴责她的那些事过于充满想像力,以至于郭婉莹自己都想笑出来。

  她的工资一下降为24元,掰手指头算算,除去同济大学儿子每月的15元生活费,和自己一个月3元的上下班交通月票,只剩下6元钱,还不够她吃饭。

  她不吃早餐,在学校食堂吃最便宜的午餐,可她实在忍受不了再在红卫兵的叫喊声中吃食堂的晚餐,她去了波丽家吃晚餐,很快就被红卫兵发现,说她们是搞地下串联。

  她不再被允许去波丽家,只能去找最便宜的小吃店。她曾买过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那时,她家里的仆人已都遣散了。
  
  在永安百货1966年旧牌被砸掉,彻底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的那一年冬天,郭婉莹和上大学的中正被红卫兵扫地出门,连冬天的衣服也没带全。

  他们蜗居在6平米的小房子里,与另外两家人合用厕所。当他们把几件被允许带出来的家具搬到亭子间里,发现屋顶还是漏的。

  这一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早上,她醒来时,常常发现自己的脸上结著冰霜。然而在这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她仔细的用一只被煤烟熏黑的铝锅,烤出了还有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1967年1月,她得知郭家在上海郊区的墓地已被红卫兵捣毁,自己父母亲的铜棺被撬开,墓碑被敲掉,连丈夫的骨灰盒也不知所踪。

  在失去所有的珍爱,失去她的家,失去她的丈夫和他的骨灰,连同她的尊严后,她已经一贫如洗。

  而接下来的一幕幕,更让她触目惊心。她看到波丽家被抄,看到被红卫兵殴打过的波丽脸上、手上的淤青。

  儿子中正在同济大学突然被认定为反动学生,被学校强行关押隔离。

  1969年,60岁的她被发配到崇明岛上的东风农场劳动改造。这是她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去劳改地劳动。

  她每天要清洗盛满粪水的马桶,把沉重的没有把手的木制马桶抬到粪池边倒掉,然后把它搬到小河边洗干净,再搬回宿舍。

  她每天去挖河泥。常常早上5点出工,没有早饭吃。她已经老了,没有力气下去挖河泥,于是被安排去照看大灶,为工人们烧开水。

  她小心翼翼的烧炉火,突然火灭了,她马上探头查看炉子,这时从烟囱里吹下风来,炉里的柴突然又烧起来,她的脸上一下子布满黑灰,半边的头发和眼睫毛都被烧掉了。 1971年,郭婉莹退休,得以从崇明农场回来。
  
  1976年,郭婉莹与好友汪孟立结婚,

  经历过那么多,

  她太明白,让人眼花缭乱的人或者物,

  大多是假的或错的,

  只有最简单朴实的人,才最真。

  汪孟立就是一个最真的人。

  婚后的生活很美好,

  他们一起旅行,

  一起谈天说地,

  一起告别灰暗的时代,

  可惜最终没能走到老。

  四年后,丈夫汪孟立患癌病逝。

  郭婉莹再没结婚,

  她婉拒子女接她出国居住,

  或者回国照顾她的想法,

  开始独自生活。

  骨子里的风骨和硬气,

  决定了她对人生的选择:

  不向命运屈服,

  也不必怨天尤人招人同情,

  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活下去就好。

  1976年文革结束,隔年,她被请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所里的专业人员上英文课。 这时的上海开始逐渐恢复和国外的贸易联系。1982年,郭婉莹被请到咨询公司担任商务信函顾问。

  80年代,郭婉莹飞去美国探亲,还去了新加坡,看望了自己丈夫家族的亲人。 1987年,澳大利亚重开驻上海总领馆,郭婉莹开始协助领馆的工作人员翻译文件、教中文,并担任中澳关系史顾问。

  这时的永安百货像变脸一样,又更名为华联商厦。不过,它的更名早已和她没有关系了。就连流连在记忆里的家,都已经难觅踪迹了,更何况父亲生前的这座楼呢。

  她的孙女说,奶奶真的是不同的,她不像别的老太太那样站成一堆说闲话,从来不像老人那样不注意自己的美。奶奶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子,总让人喜欢看她。后来,业余大学又请她回去,每星期为英文口语课录音。中正反对。可是,她还是回去了。


  
  文革后,做过吴家茶房的松林又回到了上海,辗转找到了她家。这时的他已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人。以后,他常常去她那儿,帮她收拾家,搬搬东西,就像自家人一样。

  郭婉莹的子女全部去了海外,他们多次要求郭婉莹过去与他们同住,她拒绝了,留在上海。在上海一个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房间里,默默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她坚持一个人独立生活,并以精致的妆容见人,安详、体面,干净。直到她离世的最后时刻。松林一直在照顾她。

  有一天,她想吃小馄饨,让松林去买。松林说外面肉馅太脏,还是买肉回来自己做干净的。郭婉莹叹了一句,我早就不是从前的少奶了啊。等松林做好了小馄饨。她已经没有胃口吃了。 1998年9月24日,近90岁的郭婉莹去世。

  “去世的时候,她一定是难过的,因为我为她洗脸的时候,擦到了她的眼泪。”松林说。

  1990年,郭婉莹在去世前几年,曾经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81岁生日。她去看了她8岁时离开的老房子,依稀还记得在离开前,她对小朋友们说,爹爹要带着全家到一个叫“上海”的中国餐馆吃饭。

  上海,对那个穿着蕾丝裙子,有着恬静额头的小姑娘,是多么遥远啊。 这一次,在澳洲政府特别举行的仪式上,她被给予迟了近一个世纪的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然而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
  
  纵观郭婉莹的一生,不因出身富贵而娇,不因生活苦难而乱,安静从容;尽管年华逝去,财富散尽,刻进骨子里的优雅高贵却是时间带不走抹不掉,超脱人世间。

  岁月流转,该逝去的已经逝去了,包括青春和梦想,连叹息声都遥远了。可是该留下来的应该留下来,比如沉思和清醒。


  
  末言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

  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郭婉莹的挽联如是写,

  写出最好的她:

  生而为人,身净如水,

  笑如春风,心怀暖阳。

  真正强大的永远不是磨难,

  而是这样一颗饱经磨难却仍然明亮的心;

  一个贵族的贵气也不在吃穿,

  而是在电闪雷鸣之下依旧保持风度。

  郭婉莹的风骨和优雅,

  是融在血脉中的。

  不在富贵中迷失自我,

  也不在困顿中放弃自我,

  不管生活如何对你,

  请记得笑着生活。
  楼主寄语

  如果您没处于云端,根本不懂得云端坠下的痛,从高处跌至谷底,心里落差并不是谁都能承受,参考蓝洁瑛。而如果曾经在云端的时间足够长,见识过享受过好的,当在谷底,特别是十年浩劫,见识的都是人性至黑暗至恶毒的一面,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又如何能熬过?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或者子女,应该如何磨练心智,在逆境到来时,还能像郭婉莹那样微笑面对,在苦难时还能抬起头?

  首先,人生的苦难是正常的,就如雨季冬季一样,当你一直在云端,你再开心,没有对比,慢慢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珍惜和知足常乐对你来说很遥远,人总是这样,当失去了跌倒了,才悔恨,才觉得往昔是多么幸福,苦难其实更让你明白,珍惜眼前幸福,把握当下生活的道理。

  其次,当你正在苦难中,请好好爱上它。因为处于苦难中,人大多身心折磨,感觉身心制肘,抑郁,焦虑,看不到尽头,如郭婉莹那样,在苦难里浸泡数十年,是如何在晚年中淡然对待?尝试爱上它,因为只有心态改变了,苦难才会开出花,日子也从难熬中尝到一点点甘。人是生来要受折腾的,有没有发现,日子平顺时倒没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有苦难,并且熬过了,战胜了,回头看,却觉得苦难没什么,而且因为自己熬过,内心有一种战胜感和自豪!而且,你不得不承认,在苦难中,你的意志是最坚强的,内心那团火是燃烧得最旺的,斗志也是最昂然的,参考高考,当然置身其间,你是否犹如地狱般难熬艰辛,但是过后,那种空虚感会如毒蛇般侵蚀你,甚至多年后回顾,那地狱般的三年待考,却是你人生中知识最丰富,最有目标理想的天堂?

  最后,请记住,任何事物两面性,面对苦难,我们既要奋起挣扎,也要记得,在苦难中昂起胸膛,高歌前进,穿越苦难,回甘人生!如郭婉莹一般,有最美的心志,有最强的韧性,有打不垮的贵族血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顾城与顾国?

  佳人难再得。

  如今民国已经渐渐远去,名媛风华成为了印刻在时光中的回忆,不再鲜活。美人们纷纷退隐、藏于市井之中,再难寻起芳踪。

  从年少轻狂走到白发苍苍,似乎不费吹灰之力。

  曾听别人说,那些让人铭记于心的名人去世,不能叫做去世,而是“排着队上天堂”,只有天堂才能将他们聚在一起,永不分离。

  “上海滩最后的大小姐”严幼韵于5月24日当晚,在纽约家中去世,年龄112岁。严家的美女们,只剩一个102岁高龄的严仁美在世。
  
  严仁美膝下如今有四代人,一共37口人,最大的曾孙也已经十七八岁了。晚辈分散在全国各地,经常打长途电话慰问,每逢过年,孙辈们就争着要给这位世纪老人发“红包”。汶川地震时,她还给灾区捐出了5000元钱,这就是从那一封封孙辈们给的“红包”里抽出来的。

  她维持着一个健康长寿的老人该有的生活样式,每天按部就班:看看报纸,练练毛笔字,有时也记记日记。她经常给好友吴靖写信,你来我往,一个星期总有零星的一两封书信来往。

  时间会沉淀一切,唯独不会抹去记忆。

  在严仁美的心中,老年的生活是温馨的——这正是她渡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所抵达的岸。
  
  严仁美出生在一个海派大家族,家教极严,思想开明。她的曾祖父严筱舫(名信厚)是李鸿章的幕僚,出了名的实业家。他曾任天津长芦盐务帮办,后来在官家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并亲自出任董事。他为人活络,头脑灵活,在商业上如鱼得水。

  这位严家的传奇富一代只有一个儿子严子均。子均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在他的经营下,严家家财得到了充分的扩充,旗下拥有著名的源丰润银号,还经营源吉、德源两家钱庄。天津的华楼金店、南京路上的老九章绸庄,也是他的。

  前两代不予余力的奋斗,让严仁美一出生,就有了一个富庶的家。而且,此时,严家已不再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也不是暴发户似的富二代,借着财富与人脉的集合,他们成为了上流社会真正有头有脸的人。

  此时,积累财富就不只是靠单打独斗了,需要靠联姻来巩固社会地位。严仁美的父亲严智多是严家的嫡长孙,他要娶的人,正是上海房地产富商刘梯青的女儿,刘承毅。

  在家族财富最成熟的阶段,严仁美的出生让父辈失望了,因为,她是个女孩。

  母亲刘承毅知道生了个女孩后,当场哭了起来。她可是冒着早产的危险,熬了三天三夜才把孩子生下,花了大价钱才保得母女平安。这下可好,严仁美瘦巴巴的,头上连根毛都没有,很是难看。

  严子均一看,反倒觉得孙女可爱,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给她取个带‘美’字的名字,她就会越长越好看的。”

  可母亲还是老一套,对严仁美计较颇多,她个子矮了,她干着急。她头上不长头发,她也干着急。后来,她又生了弟弟,才高兴起来。
  
  严家的教育最初都是在家里进行,年龄大一些才去学校读书。本来严仁美觉得这没什么,可后来见自己的好友吴靖去了启秀女校读书,她心里又是嫉妒又是羡慕,向家里要求自己也要去上学。

  启秀女校管理严格,学生一律住校。严仁美年龄太小,只好让奶妈一起陪读。

  过了几年,家里有位姑姑大学毕业,要去著名的中西女塾教书,严仁美也要求一起去。家里自然是反对,理由是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没用,总归是要嫁人的。书本知识,在家庭里根本用不上。

  严仁美没有退缩,她去求最疼爱她的爷爷。爷爷一发话,严仁美顺利进入中西女塾。

  中西女塾的课程设置相当紧,而且是全英文授课。校园里随处能看见美国老师步履匆忙。严仁美因为听不懂英语,也因为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成绩可说是一塌糊涂,最好的时候,也只能在中下。

  学习上的差距暂时无法弥补了,倒是社交一直是她的强项。很快,她便有了一个高端的“闺蜜团”,连上她自己,团里一共八个女孩子,全都是名门望族的小姐。

  中学闺蜜合影,后排右二为严仁美
  
  她就像那时候多数的名门闺秀一样,热衷社交、喜欢结交无数的朋友。不过她最好的朋友还是吴靖。吴靖比严仁美大三岁,思想见识非常超前。严仁美上初中时,这位思想超前的朋友竟然逃婚了。

  严家的长辈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直觉得这就是读书惹的祸。只有读了书的女子,才会反抗婚姻。

  他们给了严仁美最后通牒:要么回家歇着,要么嫁人,当然禁止与吴靖通信。

  严仁美当然不服:我这读得好好,怎能说不读就不读了?

  父亲为逼她就范,要她每门功课考90分以上,否则别想在学校里混日子,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了。

  严仁美被这么一逼迫,只好发奋。

  毕业时,门门功课都是A,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资格。亲戚朋友纷纷祝贺。

  父亲一看急了,耍起赖来。“这次不管怎么样,就是不许读了。”他命令道,另外还透露了另一个不准读书的原因:严仁美已经许配给马家了。

  严仁美一听,气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绝食抗议。没过几天,她果然把自己给气病了,医生说她得了肺病。没办法,父亲只好延迟婚期,让严仁美到杭州外公家修养。

  一年后,她渐渐好转,但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听从了父亲安排,嫁入了马家。她本想结婚后再继续深造,可是孩子的出生扑灭了她的求学念头。她内心深处其实还是个喜欢相夫教子、平静度日的女孩。

  马家为人非常保守,全家上下总是冒着一个封建气息。严仁美却非常的西洋化。在家里,她过得并不好。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放松下来,她每周都去南京路惠罗公司的楼上参加英国人主办的西式烹饪班,然后把自己学习时制作的西式小点心带回来给婆家人吃。

  她还与赵四小姐一起四处兜风,那时,上海滩上只有两辆别克敞篷车。一辆是严仁美的,一辆是赵四的。追随两人的,还有赵四小姐的兄嫂赵燕生、吴靖夫妇。

  严仁美的“闺蜜亲友团”,右一是严仁美,左三是赵四小姐。
  
  不过,这些都是严仁美喜欢的新派玩法。对于她那个年轻的丈夫而言,四处兜风只是招摇,他更喜欢在十里洋场封闭的舞场与各种“场所”出入,他找女人,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民国时期,男人们也刚刚接触“谈恋爱”这个概念,多数男性的思维也转不过来。他们以为新式婚姻只是文人们闹着玩儿,显摆自己的肥皂泡泡,没当真。梁启超不也娶了姨太太么?

  丈夫的出轨,夫家是默许的。这让严仁美简直无法忍受。

  她想离婚,可是自己娘家不支持,夫家也劝和不断。

  她想起了自己的“亲友团”。

  严仁美与当时的名门盛家关系很好。又因为心灵手巧会做美味面包,笼络了宋霭龄与宋美龄两位权势日渐凸显的女人。不仅如此,她与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仪关系非同一般。

  于是,她说自己要离婚,盛家、宋家和孔家一呼百应,都支持她离婚。


  
  从不顺心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后,她多次争取儿子的抚养权,却都没有成功。

  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她一直留在上海。盛家准备离开,留下一处房产。严仁美很喜欢这样的花园洋房,就粉刷一新,准备搬进去了。

  可战争让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膨胀。没几天,一个叫山本的日本人就来到上海挑选自己的战时住宅了。挑中哪一幢就抢哪一幢。很不幸,他看上了严仁美的住所,不仅如此,他更看中了严仁美的美貌。

  严仁美刚住进去,山本便派人传话说他也要搬进去,同住。

  前来报告的人说,山本是个部长,虽然是个日本人,但人真的挺好的,又还没有结婚,严仁美嫁给他一定不会受委屈。

  她吓得躲到了娘家,山本紧追不舍。后来她又躲到了叔叔家,山本不屈不挠地骚扰她,甚至还派人盯梢。最后严仁美把所有亲戚家都躲了个遍,追随她的山本摸清了她的家族分布情况,总是打扰不断,把亲戚们弄得又气又急,担惊受怕。严仁美无可奈何,只好闭门不出。

  下图右二为严仁美。
  
  结果,是孔令仪托人叫她去重庆,手续都帮她办妥了。这次,她想带儿子一起走,她到夫家说情。夫家死活不放人,放话说要带可以,只能带走女儿,儿子一定要留下。严仁美舍不得儿子,只好放弃出行。

  这下子,被打扰得忍无可忍的亲戚们怒了。当年逼她结婚的父亲也开始着急。再躲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干脆再给严仁美找一门亲事算了,火速办理,飞速相亲,紧急嫁人,三个月后,严仁美在战火硝烟中觅得良婿,遂下嫁。

  成全了严仁美这段战火婚姻的人,叫做李祖敏。他为人诚实,是家里四姨太的第六个孩子,所谓非嫡非长,属于那种父母也不怎么关心婚事的子女。正因为没有逼婚,李祖敏学历很高,光华大学经济学毕业,好几年里,他都专专心心在火柴厂里当老板。

  1943年4月12日,两人举行婚礼。为了防止山本前来捣乱,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前呼后拥着十几个保镖,十分风光。但是,婚礼照印出来后,只见保镖们个个昂首挺立,把新娘、新郎淹没在包围圈中,不见踪影。

  两人火速认识又急急忙忙地结了婚,没有时间相互了解。可是,婚后才是他们了解彼此的起点。严仁美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过相夫教子的生活,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诚实守信、一起吃喝玩乐,一起平淡度日。而李祖敏正好就是她想要的人,他从不沾花惹草,而且鄙视这种行为。

  两人有一子一女。严仁美一直想把与前夫生养的孩子们的抚养权都要回来。解放前,她不断上诉,最后都败诉了,只获得了孩子探视权。1949年,她研读了新颁布的《婚姻法》,再去上海市人民政府起诉,这会儿三个孩子都回到她身边。

  接下来几年来,她一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抗美援朝时,她还积极带头捐款。

  她也经常参加女青年会等的一些社会活动。

  右二为严仁美。
  
  八十年代,夫妇两曾出国探访故友。不过很久就回到国内,继续着幸福的小日子。

  李祖敏去世后,她独自生活。她长寿,所以也有女儿先她去世了,但她没有自暴自弃。此时的她儿孙满堂,晚年并不孤独。

  晚年的温馨成了这一生跌宕起伏的急刹车,她并不急着与过去大家族的朋友联系,她更喜欢陪伴在子女身边。

  她更喜欢朴实的生活,一个世纪前家族的兴衰和家财万贯仿佛已经成为历史,与她无关了。

  之前,她学会了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权利。

  如今,她懂得了知足。
  
  楼主寄语

  婚姻触礁了怎么办?

  究竟马伊琍更值得效仿,还是早大半世纪出生的严仁美更值得参考?

  婚姻是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联合起来,然后一起对抗生活。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我们在生活面前,扛住了老板的白眼,亲朋的疏离或真情流露,父母的年老银发,子女碎钞机的消费还有他们让人头疼的教育,我们的另一半,本来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一起分担生活的重担,一起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也一起分享得来不易的幸福果实,如果在这关系中,夫妻两人不再同心同德,而是利益的捆绑,或是出现了家暴,第三者,就完全跟婚姻的定义意义背道而驰。

  对于我来说,家暴出轨是底线,绝不姑息迁就容忍,或者有家庭的小孩会考虑小孩的身心成长,但是,不幸的婚姻不单让夫妻喘不过气,同样也让小孩喘不过气。

  家暴不说,说出轨。

  每个人对于另一半出轨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人选择离婚,有人却选择原谅。如果你痛苦万分,但却愿意继续前行,首先要考虑的是以下几点:

  1)很现实,经济因素。
  离开自己的伴侣后,是否有经济能力独立生活?或者离婚后,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财产分配?虽然很现实,但人总是要生活,谁也不能任性,在选择离开前,必须理性大于感性,考虑到以后的生活来源,这就是我说的,婚后必须依然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们的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我们,我们必须保持好姿势,才能在突变之前,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2)出轨的性质。
  这个颇为复杂,人性的阴暗面交叉万千,但有二种,楼主觉得离得拍手称快。

  首先是嫖!别相信什么灵魂与肉体分离,什么走肾不走心,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两具豪无感情的基础为了某种欲望,互不相识扭转缠绵于一体,大家赤果果,这是什么?是动物的原始本能,是兽性,是大脑分泌激素的驱使,有人就是分泌得超旺盛,就说明什么?说明嫖是他的必需品,是大脑正常反应,这种反应让他分辨不了伦常、羞耻和责任,而且因为是自然反应,所以千万别相信有杜绝一说,只会不断持续发生,所以一旦伴侣出现嫖,真的可以转身离开。当然你会说,有些人嫖过就不嫖了,告诉你,那是因为他折腾不动了,否则,动物本性,喜嫖的男人不会改。

  再次,出轨发现不羞耻,反让你去适应习惯。如果出轨被发现,他觉得对不起你,而你又觉得他真心悔改,他主动回归家庭,回到正轨,斩断情根,那你或许可以因为多年感情,给他一个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悔改之心,反认为正常,甚至公开化,你就要立刻离开,因为他已经忽略你的感受,忘了你的自尊,只享受自己的愉悦,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名存实亡的婚姻只会让你扮演更可悲的角色,必须及时止损。

  最后,千万人有千万种婚姻,我们在婚姻中,慢慢明白,懂得经营,爱得尊严,相互扶持,才是婚姻的本质,即使真的遇见婚姻的暴风雨,我们都要学会记住初心,方能得到始终。
  一百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封闭未开的年代。

  1896年6月的一天,西方的电影,不,那时国人叫它西洋影戏,来到上海的一个弄堂。顿时,这玩意成了上海人追捧的时尚。

  一)出生豪门
  1904年出生于上海的杨耐梅(那时她还叫杨丽珠),自小跟随有钱并有闲的妈妈,就领略了银幕上演员的无限风光。小小的她,对中国当时男扮女装的“文明戏”很不屑,她认为他们表演造作忸怩,装腔作势,如果自己演,肯定比他们演得好。
  大富商爸爸认为,演员就是戏子,再怎么光彩照人,被人追捧,也难登上大雅之堂。于是,爸爸把她送入务本女中,让她专心学业,毕业后,父亲计划让她出国留洋,学业上能有所成就。
  杨耐梅早对表演发生兴趣,哪里有心思读书,所以成绩平平。但是,她的演讲、唱歌、跳舞、演戏却样样拿手。
  
  二)毛遂自荐
  一天,上海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上映,观众席上的杨耐梅被女主角王汉伦吸引,一散场,她就备车奔往明星公司,她决定要演一出“毛遂自荐”的戏。当杨耐梅敲开明星公司的门时,苦于找不到《玉梨魂》女配角的郑正秋、王汉伦欣喜若狂,原来,杨耐梅的气质像极了女配角——美艳、娇纵的富家女,双方一拍即合。
  1923年,《玉梨魂》公映后,很卖座,杨耐梅把放荡、风流的交际花演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崭露头角,获得大众好评,更加坚定了她要走一条演艺之路。虽然拍摄时导演的苛刻,杨耐梅也受了不少委屈,可为了演艺梦,哪算得了什么?
  接下来,公司要她在《苦儿弱女》中扮演一个丑陋恶毒的地主婆,一个十足的反派人物,杨耐梅委屈,但想想自小就有的演艺梦,咬咬牙,接了。
  
  演完地主婆,公司专门为她量身制作一部电影《诱婚》,杨耐梅是女主角,演里面的摩登女郎。这次,杨耐梅高兴极了,拍摄期间,她换着花样烫头发,提一大皮箱衣服来到影场,不停换穿。她,施展着挑逗妖媚的眼神,学着国外明星的表情,尽情表演!
  电影公映后,上海一片轰动,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粉丝的追逐,媒体的追捧,让成功的杨耐梅兴奋、晕眩。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太享受了!
  当父亲知道女儿自甘堕落,沦为戏子,火冒三丈,坚决反对。然而此时的杨耐梅,如何放的下自己如日中天的表演?
  杨耐梅离家出走了,公然和演《空谷兰》的男主角朱飞同居,她演里面的女主角。
  由于,接二连三扮演那些风流放荡的女子,人们似乎把她定位在这一女性角色上。她很苦恼,更不甘心,她要扩展她的戏路!
  接下来,她主演了《良心复活》《湖边春梦》里的女主,她用声形并茂、精湛的演技,创造了许多正面女性形象,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定格!
  
  三)创业破产
  杨耐梅成名了,应酬颇多,拍摄场地,一改往常的守时,她,常常会迟到,加上朱飞从中的挑拨离间,她和明星影片公司闹起了矛盾,她走出来,自己准备筹办了“耐梅影片公司”。杨耐梅,这个把表演事业当做人生第一位的女子,为了影片公司的成立,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她把自己卖了,卖给盘踞山东的军阀头子张宗昌,十四天时间!只为张宗昌出资!
  公司办起了,她根据当时报刊新闻,一个叫余美颜的故事,决定自己公司拍摄一部电影,起名《奇女子》,她演女主。可以这么说,杨耐梅从小到大,家境富裕,对于金钱,她从没有规划。成名后,更是不在话下,华贵服装,精美珠宝,豪宴、赌博、抽大烟,生活极度奢侈。拍摄《奇女子》期间,她和朱飞的生活,也是如此。
  不久,筹资用完,眼瞅着一部电影不能结尾。这时,父亲,还有一个留美归来的经济学博士来到她身边,帮她解决了后续资金。
  
  电影公映后,反响很不错,然而,她多年的赌博、吸毒、奢靡的生活困住了她,资产早已挥霍一空!
  留美博士陈君景,父亲是跟随孙中山多年的人,生意兴隆,家境殷实。这个留美的青年,并不在乎杨耐梅的过往,反而为她的艺术表演所折服,欣赏她大胆泼辣、敢作敢为的新思想。于是,他三番五次来求婚。


  
  四)沦为乞丐
  杨耐梅呢,在她心里,其实还是想表演,追求的永远是演艺事业,但是,现实里的太多矛盾,种种纠纷,让她疲惫不堪。所以,面对陈君景的求婚,答应了,她知道与爱情无关。息影嫁人,回归家庭,是她很现实很无奈的选择。
  嫁人后的杨耐梅,是另一番模样,戒了赌,戒了赌,还生了一个女儿!
  如果生活这样下去,杨耐梅也还算不错。无奈生活不与她太多安宁。父亲被奸人所害,财产被洗劫一空,夫家的生意每况愈下,最后,他们不得不靠变卖家产度日……
  这还不算,相处二十多年的夫妻,不知是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还是脾气秉性难和,最终离婚!离婚后的杨耐梅在上海,女儿和爸爸在台湾。
  女儿终究放不下杨耐梅,派人打听,听说母亲已在街头流浪乞讨,就赶紧和女婿赶往上海接走杨耐梅……
  
  五)警世遗言
  1960年,杨耐梅病逝于台湾。
  死前,她留了这样一段话:“余衷想前世,如春梦一场,甚思同业后辈,以余为借鉴,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
  杨耐梅,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上银幕,扮演风流浪荡的女子。为了演艺事业,不惜和家庭决裂,她的大胆敢为,为旧中国电影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第一批影星的功劳!当然,她最后留下的话,也需要我们今天的艺人谨记!
  
  楼主寄语

  浅浅分析下杨耐梅的遗言

  “余衷想前世,如春梦一场,甚思同业后辈,以余为借鉴,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

  文言文中,余代言我,衷指的是内心,然后前世意思是自己这一辈子。所以“余衷想前世”的意思是,我真心地回顾自己这一辈子。

  “如春梦一场”,春梦是指美梦,好梦,春天是万物复苏,指欣欣向荣之象,大意就是如发了一场美梦。

  “甚思同业后辈”,甚是非常的意思,思不是思念,而是考虑,思虑。大意就是,非常思虑到跟我从事同一个行业的后辈。也即是指演员,明星,在娱乐圈的人。

  “以余为鉴”,以就是将,介词。余就是我,为就是当作,也是介词,鉴,就是镜子。大意就是,将我作为例子借镜。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二句:

  “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这两句意思较易懂,跟我前文的楼主寄语殊途同归,就是指得意时,风光时,要记得保持平常心,因为会得意忘形,继而乐极生悲,大自然都有阴有阳,人的境遇又怎能违背大道,一直处于快乐风光无限的境地呢,所以在顺境中,更要保持平常心,时刻提醒自己,警惕变幻,该干啥干啥,别暗自得意洋洋,金钱上要懂得节约剩余,因为人不会永保青春,体力每年下降,脑力也经常超负荷,将节约剩余下来的金钱、资源留作老年,为自己年老作打算。

  多么深刻和痛的领悟!杨耐梅一生跌宕起伏,出身富贵,到一线明星,要风得风,众人敬仰,裙下之臣无数,可惜按压不了欲望,纵欲是走向灭亡的必然,上帝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当自己得意忘形,纵情声色犬马,染上赌毒,生命就会被侵蚀,继而走向破产行乞惨死,郁郁不得志而终的道路。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的人生,真的如杨耐梅所说一样,千万要自律,别纵欲,让欲望支配的人生,最终走向毁灭!

  这是一个网红的故事

  网红已故,但是美却经得起岁月的敲打

  美得出众,且天然去雕饰

  她非娱乐圈人,而且现存照片只有两张

  平头百姓,名不经传

  但她的美貌却是跨时代的

  岁月流传

  美人不败
  
  一个生于1923年的女孩徐谟佳,18岁时的青涩和脱俗之美,穿越70多年岁月,依然在泛黄相片上,保持栩栩如生的笑颜……惊艳之余,对她乱世中的人生充满好奇。

  据《I时代报》报道,昨天《“最美上海Lady”从未输给过时光》照片一经刊出,引发一片惊艳声。照片中的人是谁?在她不输时光的美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昨天采访了照片主角的几位家人,还原这位“最美上海Lady”一生中幼年丧父、战火离乱、中年丧女等诸多坎坷经历和晚年的幸福生活。


  
  出身名门

  幼年丧父 老宅遭日机炸毁

  照片中的人叫徐谟佳,出生于1923年的上海徐家汇。徐谟佳的儿子刘先生告诉记者,母亲曾经多次说过,自己是徐光启的后人,从小住在一座很大的宅院里。我们没求证过,“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代后人。”

  刘先生介绍说,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幼年家境富裕,她的父亲当时“是一位官员,喜欢画画,还喜欢收集玉器。听我母亲说,当时家里堆着很多珠宝。”不过,在徐谟佳八九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日本侵略中国,日军飞机炸毁了她家的老宅,从此这位富家千金开始品尝生活的艰难。

  经历坎坷

  演过电影 也搬过麻袋

  刘先生告诉记者,母亲年轻时曾在一部电影中演过角色,是演一个小丫鬟。不过,在当时的大家族中,觉得女孩子从事演艺工作是不体面的,所以不许她再演戏。后来,母亲结识了一位来自南京大户人家的“少爷”,也就是刘先生的父亲。两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结婚后徐谟佳便留在家中专心相夫教子了。

  经过几年战乱,上海终于解放。因为当时物资贫乏,徐谟佳夫妻也像周围所有人一样,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一家老小,只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于是,徐谟佳也走出家门工作。她做过展览馆的讲解员,做过街道工作人员,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在工厂里干过搬运铁块、麻袋的力气活,以补贴家用。刘先生说,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从没听到母亲抱怨。“她是那种享福享得,吃苦也吃得的人!”
  
  遭遇打击

  最漂亮的爱女30岁离世

  刘先生兄弟姐妹四人,都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基因,外表出众。刘先生介绍说,自己的大哥已经60多岁,但看上去仍然显得年轻帅气。最漂亮的小姐姐不仅面容很像妈妈,非常漂亮,而且身材高挑,当时是附近出了名的美女。但不幸的是,小姐姐30多岁就去世了,这让母亲非常难过。

  今年19岁的刘都是徐谟佳的孙子,也是网上流传最广的这张“最美上海Lady”照片提供者。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每天晚上和奶奶一起睡,奶奶会讲这位小姑姑的事情,夸奖小姑姑家的表哥,鼓励他向表哥学习。

  一生善良

  从没见她发过火

  刘都说,奶奶对自己一直非常宠爱。犯错被爸妈罚面壁,奶奶会替自己求情;想要买什么东西爸妈不许,奶奶会偷偷塞钱给自己。奶奶对周围的每个人都非常友好,非常善良,从来没见过奶奶发火。

  更让刘都记忆深刻的是,奶奶朋友众多。“她生病住院时,每天很多人去看望她,我们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她有这么多朋友!”徐谟佳重病住院的时候,对照顾自己的护工也非常友好,甚至把自己的手镯送给护工。

  刘都告诉记者,小时候只觉得奶奶非常慈祥,奶奶去世后家人整理奶奶的照片,他看到奶奶年轻时的照片,发现奶奶真的很美,所以把照片发出来。“去年正好是奶奶90岁……”说着说着,刘都的声音哽咽了。
  
  楼主寄语

  这是一个缘分的故事。

  美得动人,美得自然,美得让人过目难忘,却于身后,以后人公开的方式一举红了,然后让我们有幸看到奶奶当年的美。

  这并非一个非常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像我们一样,平平凡凡淹没在人海,没多少人知道,但却真实地存在过,短短的片篇,道尽了一切的不容易。

  她不是一线明星,身后却以一线姿势红遍网络,或者我们更应该从她生前平凡的故事看到自己的身影,还有人生轨迹。

  人的一生,经历很多,曲折的,伤感的,难以逾越的,但当我们的心在磨难中慢慢恢复,有什么是可以让我们支撑下去的信念?

  首先是希望,人活着就有希望,许多时候并非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内心觉得自己做不到,畏缩在安全区不愿前行,不妨让自己从安全区走出来,您的不甘心可能因为您的努力,将不可能变成希望。

  其次是善良,这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突然觉得好像很可笑,也没多少人真的懂得它深层的意义。善良是种下善因,在将来某一刻,就会以美好的果实回赠您,或您的下一代,不经意的举动往往埋下际遇的种子。举手之劳,小小的善举也会让您身心愉悦,但切记善良是小小的日常的点点滴滴,不能在罔顾自身生活的大善,参考众飞。人性的弱点就是习惯,当您的付出让别人觉得习 以 为常,那也是最危险的,一旦失去了付出,往往会反噬您。所以善良是从小事做起,以自我能力为标准,命运之花才会慢慢绽放。

  人心险恶,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希望的心,良心做人,一切肯定会水到渠成,平凡一生,倔强一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要写的是两个人

  胡蝶与阮玲玉

  并列写,是因为某读者

  男朋友出国留学了,剩下她

  十年感情一朝尽

  她只想到死

  或者

  我的文字能给她一点勇气

  至少,让她明白

  爱情真的没你想象的美好

  其实它是苦的

  只因逝去

  记忆加以修饰

  便一切都美了


  
  胡蝶和阮玲玉,两位最当红的民国电影女明星,一个在25岁芳龄于屈辱和绝望中自杀,一个历经那个动荡年代,活到1989年,获得无数殊荣。两人的起点差不多,为何命运相差如此悬殊?
  
  作者:海力布的传说

  胡蝶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担任当时铁路系统官员,她从小跟着父亲北上南下,走了不少路。历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一个人增长见识的不二法门。她又是家中独生女,备受宠爱。这样的家境培养出了明艳、豁达的胡蝶。

  胡蝶先后在广州、天津、北京读书,后来考入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学校——中华电影学校。科班毕业,顺利成长演了女主角,一炮而红。


  
  相比来说,阮玲玉的身世则凄惨的多,她六岁丧父,母亲到一大户人家帮佣。这家的主人当时是上海崇德女子中学的校董,在母亲的恳求下,阮玲玉得以半价进到这所中学学习,当时里面全是有钱人子女。如果一切顺利,她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嫁的一个体面人。

  可命运让她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张家的四少爷张达明爱上了阮玲玉,带着阮玲玉私奔。养尊处优的少爷离了家并没有多少谋生的能力,常靠亲戚朋友资助借贷。一次张达明的大哥见到阮玲玉,觉得她的形象气质非常适合朋友正在筹拍的一部电影,便推荐她去。阮玲玉从此走上了演绎道路,这个时候她仅仅十六岁。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就是阮玲玉靠自己的片酬养着张达明。

  从起点上看,胡蝶的家境和所受的教育优于阮玲玉。可阮玲玉的的天赋也让胡蝶眼红。阮玲玉是公认的默片女皇,最节省胶片的演员。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但她的戏几乎都是一条就过。

  
  而谈到感情生活,两人也是坎坷颇多。

  胡蝶出演第一部戏《秋山怨》,和戏中的男主角恋爱,订婚。期间,胡蝶越来越红,男主角拿着胡蝶的钱投资生意,几乎全都陪了。两人在这个过程中,渐行渐远,感情消磨没了。看着如日中天的未婚妻,男人心里不平衡,为了解除订婚协议,两人对簿公堂。

  一年之间,胡蝶八次出庭和前未婚夫对峙,小报记者们闻风而动,影响力堪比前两年娱乐界的艳照门事件。拿到最终判决后,胡蝶身心几乎处于奔溃的边缘。此时,她不过二十三岁。那些不能打倒你的,最终将使你变得强大。这句话用在胡蝶身上在合适不过。

  经过这次淬炼,胡蝶成熟了。再一次选择男人的时候,分外小心。潘有声,一个茶行的普通雇员渐渐开始和她交往。他们秘密交往了好几年才公开。25岁,对胡蝶来说,她的生命才刚刚绽放,事业上越来越好,感情上还在考察期,阮玲玉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尾声。

  
  阮玲玉的感情生涯也一波三折,她和张达明十六岁开始同居,因为对方家长不同意,一直没有结婚。1927年,张达明的父亲过世,按张家的规矩,结婚的儿子可以分到二十万元,单身的只能拿到五万元,为了能多分点钱,张达明提出要和阮玲玉举行灵堂婚礼。阮玲玉懵懵懂懂地答应了。这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曾到香港避难,两人的感情有了裂痕,后来因为生活没有着落,阮玲玉又回到上海。她生命中第二个男人唐季珊出现了,他是东南亚一带有名的茶叶商人,阮玲玉所在的电影公司希望能拉他投资,两人就这样相识了。

  此时唐季珊不仅在广东有发妻,身边也有前辈已经息影的张织云。在这种情况下,他疯狂地追求阮玲玉,还送了一栋三层小楼给她,两人开始同居。唐季珊的前女友写信告诫她:“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阮玲玉觉得那是她在妒忌,这个时候,她的第一个男人张达明回来找她要一大笔钱,她心软本打算给他。唐季珊说这样的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后,同意付赡养费,每月一百块。此时阮玲玉演了一部《新女性》,其中有丑化娱乐记者的成分。电影演出后,遭到他们的抵制。一名姓腾的娱记给张达明出主意要搞臭阮玲玉。

  本来公子哥出身的张达明只是无能,有了这名深谙女明星软肋的记者,他的坏放大了无数倍。

  张达明和阮玲玉同居多年,根据当时的风气,阮玲玉的钱存在张达明名下,后来两人分开,阮玲玉私自刻了印章取了钱。张达明告阮玲玉私刻印章,偷他的钱给情人——也就是唐季珊。

  唐季珊不愿意受这样的诬陷,为了还自己清白,又状告张达明诽谤。阮玲玉不得不再报纸上申明,她和唐先生各自经济独立。两个男人剑拔弩张,痛苦的是阮玲玉。开庭时间定了,她得在3月8日上庭接受法官的质询。

  1935年3月7日晚,他们举行了舞会,阮玲玉和朋友们尽情歌舞,告别后还和唐季珊到了上海一有名的歌舞厅起舞。回到家中她服事先准备的三瓶安眠药自杀。第二天下午六点咽气。她的死讯传出,当天有五名影迷追随她而去。一代佳人香消玉殒,从此江湖上只留下她的传说。

  阮玲玉的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不愿意和曾经爱过的男人对簿公堂,加上感情不顺,唐季珊在得到她后和其他的女明星打的火热,还经常打她。此前她拍摄另一部电影时和一位导演——蔡楚生暗生情愫,她曾提出,希望他带她去香港,就不用面对眼前的一切。可导演已经有妻有子,没有承情。她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在她的观念里,她已经无路可走。阮玲玉经济独立,可她的人格没有独立。

  
  在之后的一份名为《思明商学报》的小报上,刊登了由唐季珊的新情人梁赛珍提供的阮玲玉的遗书,她对张达民写的是:达民,我已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 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

  她对唐季珊写的是:季珊,没有你迷恋梁赛珍,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做吧!......过去的织云(张织云),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

  可见,阮玲玉并非是世人传说的那样,死于“人言可畏”,而是被这些绝情又狠心的男人所逼,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短短一生,在电影中,阮玲玉成功塑造了女工、教师、母亲、艺人、作家、妓女等诸多人物形象。可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没有过好自己的一生。

  渴望爱情,甚至不惜为其倾其所有,可最终却被情所困,为情而死。

  如果从头来过,她是否还会飞蛾扑火,爱上不该爱的人。

  只可惜,这世上,只有曾经,没有如果。

  人言并非可畏,最毒怕是人心。
  
  阮玲玉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而胡蝶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

  胡蝶经过上次解约风波的淬炼,成熟了。那些不能打倒你的,最终将使你变得强大。这句话用在胡蝶身上在合适不过。

  再一次选择男人的时候,她分外小心。两人秘密相恋五年,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潘有声,从茶行小职员到经理,开创自己的小生意。虽然也算个商人,可是和唐季珊那样的根本没办法比。但就是他,和胡蝶后半生相濡以沫。

  战乱年代,幸福没有这么容易,他们也经历了一番痛苦和屈辱才团聚。他们曾经避乱到香港,香港又沦陷后,回到上海。这个时候,戴笠盯上了胡蝶,便把她老公外派到很远的地方工作,霸占了胡蝶。这几年的日子胡蝶没有多提,直到后来戴笠空难死了,胡蝶和老公才又团聚。

  传闻九一八事变前,胡蝶赵四,朱五等和张学良在北平六国饭店跳舞,当时还有诗人写诗在报纸上骂她们:《哀沈阳》。诗曰: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胡蝶承受着不白之冤,遭到人们唾骂。抗战胜利后,两人到了香港,生儿育女,帮助丈夫打理生意,偶尔演演戏,平静地度过了后半生的岁月。胡蝶受的屈辱和痛苦一点也不比阮玲玉少,可她坚韧的活了下来。

  作家赵凝脱口秀最新的一期节目中谈到阮玲玉,题目用了《女若软弱必遇渣男》。实际上,我不认为阮玲玉是个软弱之人。自杀的行为并不代表软弱,否则,你能说海明威,川端康成,屈原、王国维、海子……他们软弱吗?

  胡蝶和阮玲玉曾经在《白云塔》中合作过,胡蝶听导演的话,让怎么演就怎么演。阮玲玉会按自己的体会演绎角色,难免会和导演的意见不同,甚至发生争执,后来张石川就不怎么愿意用她。软弱之人敢和导演争执吗?

  从性格上来说,阮玲玉脆弱、敏感、刚烈,像一颗藤,但缺乏藤的柔韧。胡蝶圆润、柔韧、独立、豁达,像一颗树,屹立于战乱年代缄默不语。

  阮玲玉敢和导演争执,情绪化,而胡蝶和周围人相处的非常好,听导演的话,在动乱年代,做好本职对其他的事情保持沉默,眼光独到,抗战后去了香港。

  
  即使在现代,一个女人的幸与不幸,很大程度上也和相伴在她身边的人有关。阮玲玉最开始和贵公子张达明交往,后来选择了大商人唐季珊。

  无论经济上如何,在精神上,阮玲玉都是非常依赖对方的。一旦爱上就全情投入。胡蝶对感情的态度则理性的多,切割清楚再开始下一段,从来不指望找另一个男人帮她解决问题。

  造成胡蝶和阮玲玉不同命运的首先是性格,其次是她们选择男人的眼光。胡蝶的经历告诉我们,女人必须要有坚韧、独立的性格,在选择伴侣方面,要选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强的那个。

  幸福从来没有那么容易,可人只要有韧性,即使生活同你开了个玩笑,幸福还会在拐弯处等着你。

  
  楼主寄语

  今天楼主寄语特别点,是 ,给那个十年情尽,濒临在自杀边缘的女性读者,一点建议一点想法。

  亲爱的,

  请允许我这样叫您,您在微信找到我,跟我说了好久,您男朋友离开您出国留学了,十年情断,您们之间有许多刻骨铭心的回忆,他是何等温柔,对您如此好,您们有无数的对未来的憧憬.....现在他有了他的新人,而您还陷在回忆的泥沼挣扎.......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没你想得那么短,也没有你想得那么长。没您想象的那么短,是因为人生很长,以后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事情,人的际遇也有许许多多,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向前的,例如我,多年前出生在一个六七线小镇,然后又在二线城市成长,那时我根本不能想到我在30多岁会定居在加拿大,加拿大对于我来说很遥远很遥远,但这就是命运,生命长得让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现,也足够让您的人生一波多折,幸运成为人,快乐是幸运,但痛苦却是课程,因为人生是悲喜参半的,懂得快乐只是天赋,但痛苦却是真实的生存,大自然也一样,有西瓜的清甜,也有苦瓜的苦甘,而且苦甘有益于心。

  所以您的痛苦,只是让您快速长大,形成独立的人格,什么是独立的人格?就是不必依赖任何人,也能安然地存在于世,可以承担起许多的责任。爱情真的是奢侈品,只有经济允许,面包不缺,才有纯粹的爱你,而且在各类情感中,允许我觉得爱情永远比不上亲情,或许您觉得爱人温柔,陪伴您度过许多节日,生病的时候给您一杯温水,您人生难题都有他的参与,还有许许多多您所说的美好回忆,这是真实的。

  但是,您为了您的爱放弃生命,有没有想过您的父母,您长大成人,在无数大小疾病中,为您奔波劳碌的身影,这是一辈子最无私的付出,您的爱人或许会离弃您,但您的父母不会。

  说个例子,我的邻居,原本长得帅气的金发碧眼,在阿富汗战斗中回来后,就变得残疾狰狞,一只眼没了,鼻子还削了一半,脚也被炸了一截,原本美丽恩爱的妻子承受不了战后的他心理的变化还有恐惧的外表,离婚了,他长得好吓人,每一个见到他的小孩都发出如地狱的魔鬼般发出惊恐尖叫,说实话,我也不敢直视他,除了可怕的外表,最让人心怯的是那绝望的眼神,后来,邻居的父母搬来他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的眼神竟然从乖戾慢慢变得柔情起来......

  亲爱的,这世上,谁都可能离弃你,嫌弃你,但你父母不会,不管你相不相信,爱情是有条件的,外貌、性格、三观、身材、学历与家势,都在挑选考虑的范围中,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见钟情也得有过人的样貌和气质啊!梁家辉爱妻好男人也得因为妻子性格贤惠啊!因为爱情需要经营,显得可贵,你才忘了亲情是血浓于水,无需经营,你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父母的好,而觉得男友的好足以让你失去了生命吗?死亡是永恒的,只有活着才是珍贵的啊!

  不知道你还记得周苏红吗?那个貌美的排球女将,她与前夫曾是排球届的金童玉女,她的前夫汤淼,2004年到2007年,他带领上海男排连续4次登顶全国男排甲级联赛冠军。周苏红比汤淼大3岁,是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同样打接应二传的位置。两人曾经是那样的幸福美满。然而2007年6月,汤淼在备战俄罗斯的友谊赛训练救球时头部着地摔成重伤,胸腹部以下没有知觉,后被确诊为严重瘫痪,两人新婚燕尔不过半年,后半辈子怎么办?周苏红从手术最开始就一直陪伴在汤淼身边。汤淼悔恨自己瘫痪后无法承担家庭的重任,主动提出要与美丽的妻子离婚,要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终,两人于2011年11月办理了离婚手续,汤淼将当初杭州的新房留给了妻子,放她远走寻找自己的幸福。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爱情,因为外力不得已分开,就如汤那样,他爱他的妻子,所以愿意她过得更好,而她妻子也正年轻,等了又等五年,依然没恢复没起色伤心离开,很难说谁对谁错,现实面前,谁能不低头?放于我们,未必做得比周苏红好,但是,汤的父母不会,在瘫痪的十年间,无微不至地照顾汤,没有丝毫回报的爱,大抵来自了父母。

  人生没有你想像得长,一回头,人生就过了大半,有人悔恨,有人虚度,有人经历太多伤痛才明白人生道理,恋爱大过天的Selina,在大火后嫁给了她所说的一直扶持的丈夫阿中,后来黯然离婚,再后来,她微博中再不说太多爱,发了很多与家人旅游的照片,还表白自己的妹妹,一直都忽略她,没好好爱家人。很难说那场大火好与坏,骄傲有点矫情的,一直非常顺利的Selina经此大劫,表现出惊人的坚韧,她开始不畏惧自己展示疤痕,开始跑马拉松,身材精神体质越来越好,风波后的眼神少了少女的娇媚,换成了坚韧柔和淡然,凡是打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更勇敢,让你心智更坚定,往后的任何困难,你都会屹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亲爱的,当你年岁越大,对爱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是朝朝暮暮的陪伴,也没你想象中美好,你知道杨绛先生吗?与钱钟书先生分离,爱女早离世,一家三口就这样散了,余下自己依然继续勇敢活下去,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比爱情更重要,更值得你停留。

  请你独立于世,无论于经济上还是人格上,你只是你,不要依附于谁,痛苦与甜蜜自己尝,继续前行,往事随风去,轻松于世,活在当下吧!

  祝好!

  娜姐

  2018年6月23日12:17am
  
  《宫心计2》饰演尚宫局的4位女房司虽然换了演员,但他们除了演技棒,身材美貌也不输!今天分享的是年过50的司珍房司珍徐相思。
  ——罗霖
  
  《深宫计》播出已经快要一个月
  口碑尚算不错
  另外这部剧的看点是出现了很多老戏骨
  饰演四司的四位女演员突然回归TVB
  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已经年过50的罗霖
  
  距离上一部在TVB拍的电视剧
  已经是1996年的《真情》了
  时隔20多年再回到TVB
  罗霖也坦言有点不习惯
  宮廷的服装头饰都好重,自己都唔敢乱,而且古装对白有点难度,唔可以有口头禅,有怀疑过自己係咪唔适合拍剧。幸好,拍过几场就warm up好。
  
  虽然目前看来
  罗霖饰演的徐司珍戏份不算很多
  但还是拍剧拍到长痘痘
  偶尔还忙到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年过半百拍写真,打败同期嫩模
  尽管如此
  罗霖依然没有辜负美魔女名号
  身材火辣,肌肤细腻
  和18岁少女可相提并论
  
  在2015年
  50岁的罗霖发行了一本性感写真集
  在香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并且销量打败了同期嫩模们…
  
  是不是完全看不出她的年龄呢
  宅男简直看到喷鼻血
  
  红极一时,却退隐嫁入富豪
  入行前她当过6年的空服
  26岁的时候参加亚洲小姐竞选夺得冠军
  随后加入娱乐圈
  
  后来罗霖转投无线
  在《真情》里饰演的“双双”让她红极一时

  
  到底有多红
  问一问你爸妈就知道了
  他们那个年代肯定都看过她的戏
  
  然而
  那个年代的女明星好像都喜欢嫁入豪门
  正处于上升期的罗霖也不例外
  选嫁给了比自己大10岁的富商刘坤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