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白天坐诊或出诊,时间安排很紧,只能抽时间来对部分疑难杂症病案进行公布。中午休息有一个半小时时间,晚上八点后还要解答全国各地患者咨询和留言,只要稍有时间,我会尽力解答和帮助各位患者早日解除痛苦。
我佛慈悲,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肾癌中药方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积。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每天两次,空腹服。
方剂:需要辩证。
小蓟30克,瞿麦30克,菝葜30克,石见穿30克,回阳草30克,披荔果30克,赤芍15克,炮山甲15克,补骨脂10克,续断30克,牛膝30克。
症见:身热不解,小便热痛,或有N血,大便干燥,腰痛甚,或刺痛,舌红少津,苔黄或腻,脉数。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
上面是基础方,加减方法,由于今天比较晚了,抽空再写,欢迎留言咨询!
中药洋金花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 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4~11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成条状,完整者长9~15cm。花萼呈筒状,长为花冠的2/5,灰绿色或灰黄色,先端5裂,基部具纵脉纹5条,表面微有茸毛;花冠呈喇叭状,淡黄色或黄棕色,先端5浅裂,裂片有短尖,短尖下有明显的纵脉纹3条,两裂片之间微凹;雄蕊5,花丝贴生于花冠筒内,长为花冠的3/4;雌蕊1,柱头棒状。烘干品质柔韧,气特异; 晒干品质脆,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辛,温 。有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燥散,有毒力强,入肺、肝经。既平喘止咳,治咳喘无痰、喘息难平,内服、燃吸皆宜;又麻醉镇痛,治痛证,内服、外用皆可。 兼止痉,治小儿慢惊。
功效:
平喘止咳,解痉,定痛。
主治病证:
(1)咳嗽哮喘。
(2)小儿慢惊。
(3)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外科麻醉。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 3-0. 6g;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一日量不超过1. 5g)。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
本品有剧毒,应严格控制用量,痰热咳痰不利者不宜。因含有东茛若碱、 茛若碱及阿托品等,故孕妇、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者忌服。
胃癌
中医辩证治疗
如果发现如有一下情况,及早检查治疗。
~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不良,,吐血,或是黑便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有肠化或不典型增生。
~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
~胃溃疡治疗一个半月无效,检查溃疡增大者。
~X线发现大于2cm胃息肉。
~胃切除五年以上者。
胃癌:属中医癥瘕,积聚,伏梁等范畴。
病位在胃,是由于感受邪毒,情志抑郁,饮食损伤,再就是宿有旧疾等原因导致,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受阻,血行不畅,痰痞毒结。
现在介绍两种中药治疗方法!详情一定咨询我!
~太子参15克,炒白术,茯苓各12克,生甘草6克,黄芪,白扁豆,黄精,白蛇草,半枝莲,丹参,生山楂各30克,陈皮,山药,山茱萸,灵芝草,姜夏各9克。
~水煎服,每天两次,每日一剂。
功效~益气,化痰散结抗癌。
主治~中晚期胃癌。
临床加减~比较复杂,留言或加Q或微信详询。
方二
~黄芪40克,白芍24克,延胡索,草果,乌贼骨,茯苓,炙甘草各15克,煅瓦楞12克,五灵脂,没药,当归,白术,鸡内金各10克,三七15克研磨冲服,西洋参10克另煎。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3个月一疗程。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主治~中晚期癌症。
临床有效率47.8%
此方也需要加减根据患者症状,详情留言或咨询。
中医需要辩证服用,不可照搬,后果自负,特此声明! 七代中医世家佛门居士~释圣波
肝癌中药验方
基础方:太子参,白蛇草,重楼,半枝莲各30克,焦白术,柴胡,赤白芍,枳壳,鸡内金,谷麦芽,佛手,香橼各10克,薏苡仁40克,茯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每日一剂。
功效:扶正健脾,疏肝祛淤,解毒消瘤。
主治:肝癌。
临证加减~略,可以咨询我。
临床有效率80.95%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愿患者早日康复!
眼痛 孙某某,女,27岁,17-3-2,河北。 通过朋友介绍联系。 诉~久视后眼痛,3年余,兼有便秘,失眠。 舌苔图片~舌红,苔薄。 症属~肝血亏虚,目失濡养。 治法~养肝明目,调和阴阳。 处方~桑葚30克,女贞子,白芍各20克,旱莲草15克,白蒺藜,当归,白术,橘叶,各10克,柴胡,茯苓,木贼草,密花各6克,龙胆草,黄柏各2克,炙甘草3克。 邮寄7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 2诊~眼痛轻,大便干量少,舌暗红,苔薄白。 原方白术大剂量40克,邮寄14剂。 反馈药尽诸症消失。三年眼痛治愈, 根据患者要求,邮寄7剂巩固善后。 随访现在一切安好!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或进入Q空间更多免费验方,因时间关系白天出诊,坐诊较忙,还望见谅!
金银花
来源: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产地:
主产于山东、河南,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寒清泄,轻芳疏透,主入肺、胃经,兼入大肠经,为清解疏散之品。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病证: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拥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3)热毒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或入丸散。治血痢及便血多炒炭用。外用:适量,鲜品捣敷。也可煎汤含漱。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故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服。
结肠癌
谭某某,男,63岁,内蒙,通过朋友介绍网络联系。
女代诉~结肠癌手术9年,始终药物控制,9年来一切良好,定期检查,但近半年来烦热,时有出汗,经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经朋友介绍认识。
舌苔~舌红,苔薄白。
症属~脾肾虚弱,正气不足。
治法~益肾健脾,辅助正气。
处方~葛根10克,霍香10克,木香6克,党参,白术各15克,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芡实各10克,山药,莲子各20克,橘络3克,炙甘草6克。
邮寄7剂。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忌~辛辣,油腻,烟酒。
服用半年,回访至今尚好。
感恩佛菩萨慈悲垂闵!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南无阿弥陀佛!
耳鸣
亓某,男,36岁,河北。
诉~耳鸣半年,逐渐加重,西医诊断血管性耳鸣,中西医治疗两个多月,效果不佳,现疲倦,关节痛,四肢凉,右胸胀痛,饮食后明显,血压不稳。
~发舌苔~暗红,苔白。
~病史~胆结石。
中医辩证~胆失疏泄,气机不畅。
中医治法~疏达气机,利胆降浊。
中医处方:
金钱草,生白术,各40克,鸡内金12克,生地30克,升麻,桑皮,桑叶,射干,前胡,制首乌,刘寄奴,泽泻,橘叶各10克,桑枝20克,桑葚15克。
邮寄7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二诊诸症稍微有改善,不明显。
舌苔如常,守方邮寄14剂。
三诊耳鸣减轻,其余症状如常。
守方前后邮寄治疗一个半月,诸症愈。
巩固邮寄一个疗程。
回访至今尚好!
承佛恩,好的心态,加上用药是最好的调理方法。不要试医试药,都挺忙的!
信则医,不信则不医。
面部色斑
中医辩施治
面斑属于中医~面尘范畴。
黄褐斑~俗称肝斑,妊娠斑,蝴蝶斑等。
其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热,气血失和,或
脾胃亏虚,气血两虚,或肾阴不足,虚火
上炎,所导致的肌肤失养。
独有释圣波家传消斑驻容汤加祛斑外敷膏。
经过临床和不断改进,能有效祛除面部色斑,
和淡化黑眼圈。有效率现在达到95%以上。
大多患者症属肝肾亏虚,五脏失衡。
治法当以平衡阴阳,滋补肝肾。
方剂略~~~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
:股骨头坏死 我们常说的股骨头坏死,医学叫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这是一种基层常见病,症见髋骨疼痛,腰酸腿软,髋关节屈伸不利,如果负重或入夜疼痛难忍,甚者肌肉萎缩,这种病多种多样,不管怎么变化,其本质就是骨组织缺血。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坏死。 中医认为,肾主骨,主要病理变化与肾有关,肾有虚无实。恩师留下有个临床方剂,效果很好。方中以熟地,鹿角霜,山药补肾,丹参,土鳖虫,路路通活血通络为君药;骨碎补,川续断,怀牛膝,桑寄生强筋壮骨,独活,威灵仙祛风通痹止痛为臣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通看方剂,诸药共奏补肾健骨,活络止痛。 怎么来辩证加减,这是关键~ 若患者负重疼痛重,腰膝酸软,这是肾虚较重。阳虚者,患肢发凉,手足不温,畏寒怕冷,面色光白,更甚者患者患肢浮肿,Y W Z X,将鹿角霜改鹿茸,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 肾阴虚者,低热盗汗,手足心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去鹿角霜加山茱萸,桑葚,枸杞子,女贞子。 湿邪盛者,髋部钝痛,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原方加,薏苡仁,秦艽,鸡屎藤,木瓜。 淤阻严重者,症见髋关节夜间疼痛难忍,痛有定处,距按,或有跛行以及髋关节功能障碍,舌暗紫,脉沉涩,原方加水蛭,三七,乳香,没药,鸡血藤。 风邪重者,随着气候变化疼痛加重,游走窜痛,没有定处,原方加,乌蛸蛇,蜈蚣。 如果疼痛难忍,没有办法,加草乌,自然铜,全蝎。 ~说一千道一万~这种病一旦开启治疗,依靠外力很难阻断,一般需要3-5年,恢复程度与治疗早晚,坏死灶的大小,坏死程度,及治疗是否恰当有关! ~此病属中医(骨痹)范畴,肾虚是其本,风寒湿痹阻络是其标。该病病情缠绵,复杂多变,要想彻底治疗,疗程最低需要三年以上。患者必须有充分心理准备,另外,本病复杂多变,病机复杂,单方很难奏效,想都别想,必须复方大剂量,不多说了,有病抓紧治疗吧! 这个病比较复杂,所以说的比较多,还算全面。 文字表达水平有限,大家凑合看~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
今天患者中药发出!感恩信任!
阵发性心慌
刘某,女,54岁,上海。
通过朋友介绍微信添加讯诊。
诉~六年前由于工作,经常熬夜,造成失眠,出现阵发性心慌,休息够了也可以缓解,或好转,遇事则发作,辗转多处,中西医都治疗过,时好时坏,最近和孩子呕气,胸中不适,心神不宁。
舌苔~淡红,苔薄白。
中医辩证~心血亏损,心神失常。
中医治法~益气养心,疏郁通络。
中医处方~太子参,合欢皮,丹参,佛手,香橼,各10克,鸡血藤30克,生麦芽20克,郁金30克,路路通3克,莪术3克,栀子3克,豆鼓6克。
~邮寄7剂~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2诊~服药后没有任何改变,自觉劳累,心乱,腰痛,乏力,有时无故落泪悲伤,自感胸中郁闷。舌暗红,苔薄白。
处方~原方减去路路通,莪术,栀子,豆鼓,加炙甘草10克,大枣6颗,浮小麦30克,茯苓10克,陈皮3克。
邮寄14剂。
3诊~药后诸症有所改善,但最近感冒,自用民间~四根汤~治愈,现怠慢乏力,遇到劳累心慌,口干口苦,心烦。
舌边尖红,苔薄白。
处方~太子参10克。合欢皮,苏叶,香附,柴胡,党参,橘叶各10克。陈皮6克。黄芩6克,半夏6克,砂仁6克,蒲公英15克,药引生姜3片,大枣3颗。
邮寄24剂。
4诊~诸症基本消失,心情大好,能看孩子,闲暇去跳广场舞。
为巩固疗效,收方邮寄14剂。
随访至今尚!
久病在络,用药的同时,一定调整好心态,这样药效加倍。
~感恩信任~
你的指甲上有一道道棱线吗?
你的指甲上有一道道棱线吗,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指甲面上出现一条或数条凸起之纵线,常常体现一个人的体质好坏。体力透支、精神连续疲倦即会出现。中年开始甲纵线的数量与深浅逐渐增加,是一种衰老的象征。年轻人出现甲纵线提示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存在病态。幼儿偏食造成营养不平衡也会出现纵线。
具体表现及注解:
1、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2、是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
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通常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全身无力,心慌,头痛等。重症患者除以上症状外,还可有口腔炎、舌炎、口角炎及吞咽困难;
4、长期精神紧张,严重睡眠不足。是操劳过度及用脑过度的证明;
5、可能是外伤引起的,任何轻微的受损都可能留下痕迹;
6、表明机体某部分组织器官存在慢性炎症。可能是肾功能降低、胰腺炎、小肠长期发炎、风湿病等。
其他病理解释:
指甲表面出现棕色的纵纹或纵裂,由指尖向指甲根部延伸,那就显示患有肠道炎症病变或预示维生素缺乏和缺铁等症。指甲部分发白表示缺锌。普通发白表示贫血。指甲上出现带棕黄色的条纹,那是肝脏生病讯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棕黄色条纹要同时显现在十个手指甲上,才是肝病;如只单独出现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
建议:
多吃五谷杂粮,多吃水果,在饮食结构中注意多吃些含铁质较多的食物,必要时补充营养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A。如感觉身体其他部位有明显不适,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来自网络~特此声明
血虚,女性最大的公敌!不同证型不同方(收藏) 现在社会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很难去真正注意一日三餐的饮食,也没有时间去关心或是调理自己的身体,工作的繁忙,让不少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挑战,比如血虚,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血虚是因为疾病所致,比如溺毒证中后期,血虚就是其中的一个症状,如何治疗血虚呢?如下~ 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五官、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衰弱的证候。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溺毒证后期,由于脾肾气虚,气血化生不足,为主要因素之一。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素问·举痛论篇》曰:“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经历杂论》曰:“风痛者,善走窜,痛无定处,血虚人多患此。其脉浮大而缓……当填补血液。”血虚乃溺毒证中后期的症状之一。病因病机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所致。血虚的治疗原则为补脾肾、益气血。 一气虚血虚 主症:乏力,头晕眼花,自汗,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溺毒病久,脾肾衰败,气血生化无力,以至气血两虚。气虚,鼓动无力,故乏力;气虚导致血虚,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清窍,故头晕眼花;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气血虚少,故气短;言多耗气,气血亏少,故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是气虚血虚之象。 治法:补气生血。 方剂: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升麻、炙甘草、补骨脂、菟丝子。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黄芪健脾益气,为补气之圣药;白术补气、健脾、益气、除湿;茯苓健脾除湿;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阴血;升麻升轻、举陷,使清气上升至全身;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加强活血理气作用,使补血不留瘀;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补养心气;补骨脂、菟丝子补肾生髓以养血。诸药合用,温肾健脾,益气养血。 加减:兼怕冷,加淫羊藿、肉桂,温阳化气;兼腹胀,加砂仁、枳实,化湿理气,消积化食;兼口干、口渴,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二脾虚血虚 主症: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面色苍白,或有心悸,月经量少、色淡等,纳差腹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尤其右关脉细弱。 分析: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盖肾病日久,脾运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清窍,故头晕眼花;脾气虚导致血虚,血虚不能养心,故失眠健忘;血虚,冲任失养,故月经量少,色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脾气虚,清气不达四末,故疲乏无力;脾气虚,健运失职,故纳差腹胀;脉尤其右关脉细弱是脾虚血虚之象。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酸枣仁、黄芪、龙眼肉、远志、木香、何首乌、阿胶、白芍、川芎、当归、熟地黄、炙甘草。 方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血同时需补气,补气主要需健脾。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除湿,枣仁养心安神,黄芪健脾益气,龙眼肉养血、安神,远志安神定志,木香理气理郁,何首乌补血、养肾阴,阿胶补血养阴,白芍补血、养肝、柔肝,川芎养血、活血,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养血、补肾。 加减:若兼食欲不振,可去熟地黄、何首乌,加神曲、麦芽以助运启中;兼腹胀,加佛手、枳实,理气化滞;兼心烦、手足心热,将熟地黄改生地黄,加地骨皮、知母、莲子;心悸明显者,炙甘草加量,加强益气养心的作用。 三肾虚血虚 1.肾阴虚血虚 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五心烦热,盗汗,午后发热,舌红,苔少,脉沉细。 分析:肾病日久,肾阴不足,肾精亏损,髓海空虚,不能上充脑海,故而头晕;肾开窍于耳,肾阴虚,故耳鸣;腰为肾之外府,肾阴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午后发热;舌红,苔少,脉沉细为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和血。 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知母、地骨皮、炙甘草。 方解:生地黄补肾阴,清虚火,补血;山药健脾益气,补肾养阴;山茱萸补肾养阴;牡丹皮清虚热;茯苓、泽泻利水;当归养血、活血;白芍补血,养肝,柔肝;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术补气,健脾除湿;黄芪健脾益气,培补气血之源;知母清少阴虚火;地骨皮清虚热;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 加减:如手足心热、心烦重,加黄柏,清虚热;如食欲不振、腹胀,加莱菔子、神曲、山楂、厚朴、枳实,理气消食;如兼心烦、失眠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煅磁石,重镇安神,潜阳定志。 2.肾阳虚血虚 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疲乏无力,怕冷,手足冰凉,腹泻,便溏,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弱,两尺脉为甚。 分析:气能生血,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藏先天阴阳,溺毒既久,肾阳亏虚,髓海失充,加之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肾开窍于耳,肾阴虚,故耳鸣;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阳虚生内寒,故怕冷、手足冰凉;脾肾阳虚,寒湿内生,下注肠道,故腹泻、便溏;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弱,两尺脉为甚为肾阴阳虚之象。 治法:补肾助阳,益气养血。 方剂: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当归、巴戟天、枸杞子、人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 方解: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山药健脾益气、补肾养阴;山茱萸补肾养阴;牡丹皮清虚热;茯苓、泽泻利尿;肉桂补肾阳、补命门火、散寒;附子补肾阳、温化寒湿、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巴戟天补肾壮阳;枸杞子补肾阴;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术补气、健脾除湿;炙黄芪补中益气;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 加减:若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甚者,去熟地黄、牡丹皮,加砂仁、厚朴、神曲、山楂,以健脾行滞,化湿厚中;兼眩晕、头痛,加防风、升麻,升清止痛;兼自汗而怯冷者,加桂枝、白芍以温阳和营。 四瘀血血虚 主症: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面色苍白,或有心悸,或出血,加有紫块,或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分析:经谓,病久无不入络成瘀。溺毒病久,瘀滞在所难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之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清窍,故头晕眼花;脾气虚导致血虚,血虚不能养心,故失眠健忘;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瘀血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瘀血内阻,故舌紫暗,瘀斑,舌脉均是瘀阻之征。 治法:养血活血。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味。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黄芪、党参、白术、阿胶(烊化)、川芎、丹参、赤芍、甘草。 方解: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四物汤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加强活血消瘀之功,黄芪、党参、白术益气活血,又可益气生血,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加强养血之力。 加减:怕冷者加附子、桂枝,助阳散寒,温通经脉;气虚者党参改为人参,加强补气健脾作用;兼胸痛、心悸者加瓜蒌、薤白,理气通阳;若某一局部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莪术等,以活血止痛;肌肤甲错明显,或伴有瘀点、瘀斑者,加三棱、穿山甲(代)片及三七等,以化瘀、宁络;兼阴虚,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清泻虚火。
皮肤癌诊断要点~一是如果发生皮肤丘疹或皮下脂肪组织小结节,特别是某些职业如接触放射性物质,煤焦油,沥青和不明化妆品。二是皮肤异常,结节较硬,边缘隆起,并向四周发展,要警惕。三是病理学检查,皮棘细胞瘤增生等PAS染色阳性反映的基膜带。
三伏灸可以调理的疾病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
肿瘤,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宫颈炎,艾灸关元、子宫、八髎穴和三阴交即可治疗。方法: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大面积移动艾灸,主要在小腹部和后腰部,每天艾灸时间不低于(前、后)1个小时。
鼻炎,迎香、印堂、太阳、和肺俞。根据自己不同的症状,在这几个穴位的基础上加减。艾灸取穴:关元穴 、 足三里 、 迎香、 印堂、太阳 、合谷
腰椎间盘突出,在腰部取穴居多,主要是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和腰部的痛点治疗、 环跳,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在腰部做移动艾灸,如果出现通窜的感觉,或通窜不到位,那么就在通窜不下去的位置接续艾灸,使通窜进行到底。也就是通络。

感冒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出现偏头痛,还有稍微的咳嗽。我就用艾灸,先灸大椎近半小时,然后艾灸太阳10分钟,又艾灸头部的完骨、头窍阴、率谷、大约一天灸了三次。
妇科病,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方法:可以用直接灸的方法,也可以用温和灸的方法还可以用隔姜灸的方法。工具:关元,子宫,归来这几个穴位都在腹部与小腹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做移动艾灸,每天40分钟左右,三阴交,可以用单眼艾灸盒双侧同时艾灸。子宫穴是奇穴,在中级和曲骨之间旁开三寸左右艾灸,就可以灸到子宫穴。
近视眼,艾灸治疗近视眼以眼周围穴位为主。眼部温灸器艾灸。患者取座位或卧位,用眼部温灸器里面放置专用艾条点燃,可以在眼周穴位来回艾灸,自己感觉微热或周围皮肤潮红,然后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每穴艾灸3-5分钟。然后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风驰和大椎穴。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在艾灸期间,不要过度用眼,免得疗效不佳。
前列腺炎,可以艾灸关元和曲骨还有八髎穴,膝盖疼痛可以局部艾灸。
痛经,灸关元、中级、子宫穴、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这样的疾病多由腰痛而引起。如果艾灸,就重灸肾阳虚、环跳、委中穴悬钟穴最好委中穴放血。按摩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支气管哮喘,用艾灸治疗应该说,效果还是 很好的。方法:在背部及腰骶部为高发区,这些多发在风门、肺俞、至阳、次髎、命门、肾俞、腰阳关、关元俞、神阙等区域。
痹症,艾灸治疗:取穴:大椎穴、身柱、肾俞、腰阳关、曲池、外关、昆仑、丘墟、太溪。 配穴:行痹加肝俞、膈腧;痛痹加关元、肾俞;着痹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热痹加大椎、曲池。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的一种疾病。
【治则】培元补肾
【取穴】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关元穴、肾俞、外关、三阴交
【灸法】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5分钟。
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取穴:隐白、 三阴交、 中极 、次髎、虚者加关元。灸法:隐白最好用小艾状灸7-10状,其他穴位用艾灸盒或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井木穴,可启闭开窍,收敛止血。《针灸大成》中记载隐白治疗“妇人月事过时不止”;《保命集》云:“崩漏症宜灸隐白”。虚者配合艾灸关元穴,以补虚状元,温中止血。
食道癌手术后调理
刘某,男,53岁,渭南。
网络添加认识。
诉~鳞状细胞癌术后坚持放疗,现有少量胸腹水,肺组织有纤维化趋势,手术伤口疼痛,面黄体瘦,没有精神,乏力疲劳,纳少,胸中憋闷,气短。
舌~红,苔厚。
医院检查病理~略。
中医辩证~正气虚弱,脾虚不运。
中医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中医处方~霍香,葛根,党参,茯苓,各10克,木香,炙甘草,陈皮,砂仁各6克,白术,回阳草,浙贝各15克,忘年交12克。
邮寄14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2诊~精神好转,饮食增加。
守方邮寄24剂。
3诊~诸症基本消失,精神状态佳,能出门和邻居下棋,赶集等。
随用人参健脾丸善后至今。
回访至今尚好!
盗汗 张某某,女,安丘。 通过朋友介绍网络联系。 母代诉~高考后,女儿盗汗两周余,口黏,背沉,全身乏力,没有精神。 发舌苔图片见:舌胖大,淡,苔白腻。 中医辩证:湿阻气机。 治法~化湿调气,散淤蔹汗。 处方~桑叶40克,杏仁6克,豆蔻,荷叶,木瓜,神曲各10克,薏苡仁15克,半枝莲,青蒿,淡豆鼓各20克,银柴胡12克,黄柏6克。 邮寄7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药后反馈有所减轻。 故守方4周,盗汗痊愈。 此方需要辩证,不可照搬使用。 出现后果自负。
葶苈子/tíng lì zǐ
DESCURAINIAE SEMEN LEPIDII SEMEN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
产地:
南萃芳子主产于江苏、安徽、山 东, 浙江、河北、河南等地亦产;北草房子主 产千河北、辽宁、内蒙古, 黑龙江、吉林、山 西亦产。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鉴别:
南葶苈子
呈长圆形略扁,长约0.8~1.2mm,宽约0.5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人端或平截处。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北葶苈子
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人端。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饮片 炒苹芳子
形如苹拐子, 微鼓起,表面棕黄色,有油香气, 不带黏性。
性味归经: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辛散,大寒清降,入肺与膀胱经,药力颇强。能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消除痰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善治痰壅肺实咳喘及浮肿尿少等。
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痰壅肺实咳喘。
(2)浮肿尿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布包;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泻肺力强,故肺虚喘促、脾虚肿满者忌服。
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 不要嫉妒, 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薏苡仁/yì yǐ COICIS SEMEN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 产地: 主产于福建、河北、江苏、辽宁等地。均系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性状鉴别: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饮片 麸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微黄色。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入脾、胃、肺经,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生用甘淡微寒,渗利清补,能清利湿热、除痹排脓,略兼健脾,湿热或又兼脾虚者宜用。 炒用甘淡渗利,平而兼补,主以健脾,兼以渗湿止泻,脾虚湿盛无热或热不盛者宜用。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病证: (1)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痛。 (2)脾虚泄泻。 (3)湿温病邪在气分。 (4)湿痹筋脉拘孪。 (5)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亦可作羹,煮粥饭食,或入丸散。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
腰痛
陈某,男,57岁,沈阳沈河区。
诉~腰痛10年余,最近加重,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伴有增生,劳损。现腰痛,失眠,便干,心烦,神疲乏力,精神萎靡。
发舌苔,舌紫暗,苔干黄。
中医辩证:气血不畅,湿浊内停,胃失通降。
中医治法:通腑和胃,降浊行滞。
处方:
生白术60克,枳壳15克,党参10克,太子参20克,枳实10克,炒槟榔10克,二丑3克,炒莱菔子30克,大黄6克,虎杖20克,紫菀20克,豆鼓20克。
邮寄7剂,并配合本积善堂配制中药包。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2诊:药后心烦,失眠,乏力轻,其余没有变化。
舌紫暗,苔滑,后部苔黄厚。
处方,原方减豆鼓,加大黄炭12克,邮寄14剂。
3诊:诸症消失,精神好转,腰部继续使用中药包热敷带调理。
回访至今尚好!
释圣波居士讲舌头上有齿痕怎么办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
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
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舌头上有齿痕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舌头上有齿痕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一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食疗可以适当多食山药,也可以找当地中医开点补中益气的中药。
二阳虚型: 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艾灸非常适合。
【取 穴】神阙、命门、复溜、三阴交,涌泉‘
【灸 法】温和灸,每个穴位15分钟左右。
饮食要讲究七分饱,过量会加重脾胃负担,同时要少吃冷饮,避免刺激.其次,可以在食物中多添加些谷物杂粮类的补脾益气.另外,也可以在上午9至11时间按摩脾经的主要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最后,假如日常压力大,用脑时间过长,久而久之也易造成脾虚,所以要学会舒缓压力,劳逸结合。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草果 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
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饮片 草果仁
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外被残留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跻。胚乳灰白色至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姜草果仁
形如草果仁,棕褐色,偶见焦斑。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微苦。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温燥力强,有特异的香味,入脾胃经。能燥湿散寒、除痰截疟,凡寒湿阻滞脾胃及湿浊瘴气所致病证,皆可酌选。
功效: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主治病证:
(1)寒湿中阻证。
(2)寒湿偏盛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打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温燥伤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草豆范与草果
均辛香温燥,均善燥湿温中散寒,治寒湿中阻之证。然而,草豆范力稍缓,又兼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及虚寒久泻。
草果味异香,力较强,又兼除痰截疟,治疟疾证属寒湿偏盛者。
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 不要嫉妒, 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豆蔻/dòu kòu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r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 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产地: 白豆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我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爪哇白豆蔻产于印度尼西亚。 采收加工: 10-12月间采收未完全成熟果实,干燥后除去顶端的花萼及基部的果柄,晒干。 性状鉴别: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l.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 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能行散,芳香温化,入肺、脾、胃经。善醒脾化湿温中,理中上焦气机而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常用,疗湿温胸闷可投。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胃寒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打碎后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火升作呕者忌服。 砂仁与白豆蔻 均芳香辛温,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 但砂仁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 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可治气滞胸闷;药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
支气管炎
验方
症见~干咳,时有胸痛。
舌暗,苔薄,脉沉。
症属~肺金失润,气道痉挛。
治法~润肺止咳,缓解痉挛。
处方~黄芩,浙贝,木蝴蝶,太子参,炙甘草各10克,砂仁,桑叶,苏叶,前胡,各6克,仙鹤草30克,炒白芍,沙参各2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分早晚服。
后背发凉失眠 令某某,男,62岁,江苏淮安。 儿代诉~家父后背发凉发硬发紧10年余,皮肤变硬也有五年多。现~失眠,心慌,干活劳累,后有早搏,纳可,时有咳嗽,平时爱喝酒吸烟。 发舌苔~红,苔薄。 中医辩证~痰瘀凝滞,气机失调。 中医治法~化痰散淤,调畅气机。 中医方药~ 夜交藤,葛根,浙贝各30克,压惊子,苦情花,炒杜仲,白芥子,王不留行炒,狼目各10克,丹参,黄奇丹,各20克,栀子,长生草,各6克,皂角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分早晚服。 邮寄7剂。 服用后效果轻,守方服用3个月余,临床治愈!
金钱草/jīn qián cǎo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干燥全草。
产地:
主产于四川省。长江流域及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长1~4cm,宽 1~5cm,基部微凹,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叶柄长1~4cm。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饮片
为不规则的段。茎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实心。叶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出,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的条纹;偶见黄色花,单生叶腋。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渗利,微寒能清。入肾与膀胱经,善利水通淋、排除结石,为治石淋之要药;入肝、胆经,善除湿退黄,为治湿热黄疽、肝胆结石之佳品。还能清热解毒而消肿,为治疮肿、蛇伤所常用。
功效:
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
(1)热淋,石淋。
(2)湿热黄疽,肝胆结石。
(3)热毒疮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鲜者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治热毒痈疮或毒蛇咬伤,可取鲜品捣汁服,以渣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微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外用鲜品熏洗,有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报道。
失嗅症 文某某,36岁,女,甘肃,朋友介绍认识。 诉:没有嗅觉两年,两年前感冒,流涕, 自此失去嗅觉,在当地医院治疗两个月,没有变化,随去北京某医院就诊,反复治疗一年多,也不见好转,经朋友介绍认识。现,从感冒好后,嗅觉失灵,流清涕至今,口淡,头沉头痛,大便干燥,腰痛乏力,下肢胀痛,沉,舌暗,有裂纹苔白。 中医辩证~中气不足,九窍不利,气血失衡。 治法~益气补中,调畅血脉。 处方~川芎,炙甘草,陈皮,各6克,穿山龙,黄芪,白术各20克,佩兰,豆蔻,当归,党参,石南藤各15克,太子参,合欢皮各20克,升麻,柴胡,各3克。 邮寄7剂汤头药观效果。 药后稍有改善,流涕,便干好转,胃发堵。 舌暗红,苔白。 原方减川芎加砂仁6克,邮寄14剂。 三诊反馈~诸症减轻,有一个鼻子还是没有感觉。守方14剂。 四诊反馈~两个鼻子均能闻味,但不如从前。 善后7剂。 至今回访良好!
广藿香/guǎnɡ huò xiānɡ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
主产于广东石牌及海南省。台湾、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髄;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饮片
呈不规则的段。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切面有白色髓。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模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内化中焦湿浊而醒脾、止呕,外散肌表风寒而发表解暑。善治湿阻中焦及阴寒闭暑,最宜寒湿中阻之呕吐或兼表者
功效:
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或泡茶饮。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温散,有伤阴助火之虞,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药理
本品有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抗菌、抗螺旋体及抗病毒作用。
附注
唇形科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同广藿香。
过劳胖~ 我们总能听到“过劳死”的新闻报道,事实上,“过劳死”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过劳引起的更多问题是“过劳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这是很多人的经验。 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过劳伤的首先是脾,脾气虚了,代谢能力下降,能量过多地存留在体内,人就变肥胖了。这种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脾虚。 一、《脾胃论》中的几种状态和体形 对此,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里包含了几种状态和体形: 1 “能吃且胖型” 首先是“能吃且胖型”。这种胖很明显是吃出来的,是胖而不是肥,而且常见于年纪轻、正处于发育期、胃口特好的人。他们的胖是比较结实的,主因就是饮食过量。这应该不能算病,只需要控制食欲、加强运动就可以了。 其次是能吃且瘦型,或者是虽然吃得少,人却很胖。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病态。 2 “能吃却瘦型” 先说“能吃却瘦型”。很多人怎么吃都不胖,通俗地讲,就是吸收功能不好,“酒肉穿肠过”了,这就是脾气虚的问题。我见过一个很秀气的女孩子,特别能吃,而且特别喜欢吃肉,但是,到了晚上肯定一次腹泻光,所以她放开了吃也不会有长胖的风险。她身边的女孩子都羡慕她的这个“优点”。 其实,这种“优点”早晚要变成缺点的,因为脾气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身体不吸收,肯定还有不能代谢或者代谢能力减弱的问题。只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个女孩年纪轻,代谢问题因为年轻、生命力旺盛而暂时不明显。到40岁以后,整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脾气虚导致的代谢无能的问题就会加重,那个时候的她,很可能就成了一个大胖子。即便到了那时,她仍旧还会有腹泻的问题。 3 “少食而肥型” 另外,还有一种是李东垣说的“少食而肥型”,就是我们说的“喝凉水都长肉”的那种人。这是典型的脾气虚,也很可能是那个吃牛排而不胖的女孩子的未来。这种人除了“少食而肥”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肌肉无力。所谓“肥而四肢不举”,就是虽然胖,但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所以运动起来仍旧无力,他们的脾虚和肥胖都是过劳所致。这种过劳主要是因为心力交瘁,是思虑过劳。道医五行中,火生土,而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知识分子多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劳心所致。 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李东垣称其为“邪气盛”。这种停留在人体内的“脏东西”,道医叫“痰湿”,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一般体内都有痰湿,需要通过补脾祛除痰湿的办法来减肥。 二、“过劳肥” 这种脾气虚导致的“过劳肥”,是当今最常见的。在忙碌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凑合填饱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饮食的热量,也顾不上节制,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有的人虽然不胖,但体检时却发现得了脂肪肝,大家开玩笑说他仅有的脂肪还长在了肝上。这种情况在经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见,即便他们没有吃夜宵的习惯,即便吃的夜宵的热量很低,但仍旧难免会发胖或者得脂肪肝。 按照道医“子午流注”的理论,是因为他们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导致了这种代谢紊乱。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过劳肥”的人,减肥总是不成功,因为“脾气虚”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节食、腹泻来改善。节食和腹泻甚至还会加重脾气虚的症状,所以他们的减肥总是刚开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体重很容易又反弹回来。毕竟我们要消除脾气虚这一导致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另一种“能吃且瘦型” 还有一种与前面那个可以大吃,但仍旧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类似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对此,道医归结为“胃火盛”。这种人不仅总是饿,还很容易渴,他们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来说,要明显地呈现出病态,人会显得很憔悴,皮肤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马上治疗的。 三、健脾经典方剂 只要你弄清了肥胖最终是不是因为脾气虚引起的,你在减肥的时候,还是可以求助于很多药物的。只是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没有标明“减肥”这个功效,但是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善脾气虚的症状,减肥就成了这些经典方剂的意外收获了。 1 “补中益气丸” 比如“补中益气丸”,它是写《脾胃论》的李东垣创制的。这是一种可以长期吃的补脾药,它的减肥效果是随着脾气的强健而实现的,表面上是在减肥,实际上是在修补过劳给身体造成的影响。所以你用“补中益气丸”来减肥的话,肯定不是速效,但一旦起效,就不用担心反弹问题。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2 “参苓白术丸” 还有就是“参苓白术丸”,它是宋代就有记载的一张名方,作用比“补中益气丸”要和缓,更适合于脾气虚,尤其是因为脾气虚而浑身有些浮肿、虚胖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主要成分: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3 “五苓散” 另外,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同时还可以使面容、身材变得紧致的方子,当属汉代张仲景始创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了。 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四、怎样对抗职场上容易形成的“过劳肥”呢? 按摩穴位 除了运动之外,道医从疏肝、健脾、利湿三方面著手,提供穴位按摩,帮助过劳族抒压、调整胃肠功能,以及促进新陈代谢,对抗过劳肥: 1 内关穴 (腕横纹中央正上方2寸,有助消胀气、纾缓心悸、缓和紧张、失眠。) 2 太冲穴 (足大趾、次趾趾缝间,往脚背上推到顶处,可疏肝理气,解除压力,清除肝火。) 3 丰隆穴 (小腿外侧,约小腿二分之一高度,与胫骨距离两横指宽之处,有消水肿,促进代谢的作用。) 4 天枢穴 (肚脐左右两边2寸,约3指宽,可消胀气,紧实腹部) 5 气海穴 (肚脐下1.5寸,调补气血,促进循环代谢。) 以下五大妙招让你轻松享瘦 1 保证睡眠充足,睡饱6~8小时 击退过劳肥必做的第一件事──每天至少睡足6小时,能睡到够8小时更好。 西医、中医减重专家异口同声说,“睡眠不足,别想要减肥!”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或者超过9小时的人,身体质量指数(BMI)比睡大约7~8小时的人高,并且也容易累积体脂肪。 2 定时吃三餐 定时吃三餐虽然听来老套,但做不到这一点,对抗肥胖等于未战先输。有些人中午忙到没吃饭,下午肚子饿了,就随手抓零食、甜点塞肚子。但大多数的零食体积小,不易给人饱足感,一不小心就会多吃,且零食多为高热量、高糖、高油,吃完一堆可能比一顿正餐的热量还多。 3 补充纤维素,消除便秘 压力大往往伴随有便秘的问题,因为交感神经活跃会抑制肠道蠕动,因此建议摄取充足的纤维素,如蔬菜、水果及五谷杂粮类的食物 4 补充富含钙、镁及锌的食物 压力大导致肌肉紧绷,容易抽筋,以及长期失眠的人,可以补充富含钙、镁及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豆制品、小鱼干、深绿色蔬菜、牡蛎及海鲜类等,这些矿物质能够调节肌肉收缩,松弛神经,稳定情绪、帮助睡眠;但是胆固醇及尿酸偏高的人,要避免摄取海鲜类,如虾、蟹、牡蛎、花枝等。 5 从走路10分钟开始,建立运动习惯 道医指出,运动真的是一种习惯,不常运动的人无法体会运动后全身舒畅的感觉,而且,久坐少动,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多半有“气虚”情形,心肺功能也比较弱,如果一开始就下猛药,例如去跑步或骑车一小时,反而更累更虚,甚至喘不过气,吓得不敢再去运动,其实是动错方法。 建议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一开始从每天走10分钟路就好,走一个星期之后,身体没有不适,下个星期就再增加10分钟,然后渐渐增加运动量。
荆芥/jīng jiè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
主产于江苏、河北、浙江、江西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饮片 荆芥
呈不规则的段。茎呈方柱形,外表面淡黄绿色至淡紫红色,被短柔毛。切面类白色。叶多以脱落。穗状轮伞花序。气芳香, 味微涩而辛凉。
荆芥炭
为不规则的段,长5mm。全体黑褐色。茎方柱形,体轻,质脆,断面焦褐色。叶对生,多已脱落。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略具香气,味苦而辛。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发散,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入肺、肝经。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解表、透疹止痒,为解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功效: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4)(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荆芥穗发汗力强。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散,耗气伤阴,故体虚多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丝瓜全身是药 丝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粘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那么丝瓜的营养与功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丝瓜的功效吧。 治鼻窦炎 干丝瓜用铁锅焙焦,研成细么末。每次服6克,于早晨空腹时用温开水冲服,连服8天。 小百科: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多脓涕、头痛为主要特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多脓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轻重不一的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 治咽喉炎 嫩丝瓜洗净捣烂挤汁,加入适量白糖。每日1匙,每天3次。 小百科:咽喉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急性咽炎常为病毒引起,其次为细菌所致。慢性咽炎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 彻底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或是因为患各种鼻病,鼻窍阻塞,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所致。 治风寒咳嗽 丝瓜自焙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天3次。 小百科:风寒咳嗽,风寒犯肺,肺失宣肃,则见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咽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则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风寒表证之征。 治菌痢 丝瓜根,茎,叶均可,洗净后捣烂挤汁每次服2匙,每天3次。 小百科: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 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 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治奶水不足 方法1:丝瓜60克,猪蹄1根,炖熟后当菜吃。 方法2:老丝瓜1个,阴乾,烧存性,研未,黄酒冲服,每次服9克。 治过敏性哮喘 方法1:丝瓜藤洗净捣烂挤汁,每次服1匙,每天3次。 方法2:生小丝瓜2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150毫升服,每日3次。 小百科: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 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由于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大人缺乏相关知识,往往在早期忽视治疗,也极有可能 被误诊。 痔疮引起大便带血 方法1:丝瓜花30克,槐花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方法2:鲜丝瓜250克切块,猪瘦肉200克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食盐调味佐膳。 治疗神经痛 把丝瓜汁温热后饮下,用量根据症状而定,每日100毫升左右,或者用丝瓜叶茎捣烂挤汁涂抹患部,也有疗效。 小百科: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此种疼痛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神经痛,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或症状性)神经痛。 治皮肤疖肿 鲜丝瓜1个,捣烂后敷在患处,然后再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小百科:疖肿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疖肿可能由细菌感染、空气或食物过敏、生活压力、卫生不食、生病、抵抗力差、某些药物、吃过多垃圾食物、伤口感染、血液中毒、或甲状腺毛病等因素引起。它既痛且不雅观,有时还会留下疤痕,偶尔甚至有危险性。 治荨麻疹 鲜丝瓜叶一把,捣烂挤汁,加入少许冰片,涂抹患部。 小百科: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治斑秃 老丝瓜切片,用力擦拭没头发的部位,直到局部发热为止,每天2-3次。 小百科: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的脱发性毛发病。其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及自觉症状。 治脚汗过多 将老丝瓜烧成炭,研成细末,撒在鞋中,赤脚连穿半月。 美白抗衰老 丝瓜汁有“美容水”之誉。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将生长的丝瓜藤割断,流出的液汁,用纱布蘸丝瓜水涂搽脸或肌肤,能润肌防皱功效;也可以将丝瓜直接绞汁,调入适量蜂蜜或甘油搽,效果更好。 抗坏血病 丝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用于抗坏血病及预防各种维生素C缺乏症。 健脑美容 由于丝瓜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丝瓜藤茎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抗病毒、抗过敏。 丝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丝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功效。 月经不顺 用丝瓜络1个,加水1碗煎服,常喝可调理。把丝瓜子烘干,加水1碗煎服,水开后加入少量红糖,冲黄酒温服早晚各1次,对调理月经不顺有效。老丝瓜1个,烧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9克,盐开水调服。可治疗月经过多。 蛔虫病 黑生丝瓜子40~50粒,剥去壳,取其仁嚼烂,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或将丝瓜子仁捣烂装入胶囊服),儿童每服30粒,每日1次,连服2日。 慢性气管炎 经霜丝瓜藤150~24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二个疗程。 丝瓜食用禁忌: 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对于咳嗽痰多色白,或咳痰多白沫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食用会加重病情。丝瓜寒滑,多食能滑肠致泻。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也就是西医讲的CCE的一种。 是有心房病变,瓣膜病变,心室病变等高危因素导致。 中医同属中风范畴,属心悸胸痹辩证,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治疗主要先以消栓为主。 可用人参20克,黄芪35克,天麻12克,地龙,石菖蒲各15克,甘松12克,丹参18的,水蛭6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0克,琥珀粉3克。 水煎服,每天两次,每日一剂。 此方我的师兄经常使用,效果很好。 功效~益气养阴,熄风通络,开窍宁神,理气化痰。 症见~气虚血淤症,如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騫,乃至不语,或口舌歪斜,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脉沉细或弦。
养心能让人的面色有光泽(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道医认为人有五脏,这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的话,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难疾,那么我们该怎么调养五脏呢? 一、养心面色红润有光泽 心在人体内主宰血液的运行,濡养头面及皮肤,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面色明暗润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论肤色深浅,健康人的面色应透出红润的血色。若心气不足,心血亏损,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苍白无华,甚至枯槁。 有以下的这些症状,就说明您需要养心了: 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面色苍白、萎黄不泽、面色发红、面色灰暗、唇青舌紫,两目无光、兴致索然等。 养心小妙招 1 踏豆按摩可安心 将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双脚洗净擦干后踩踏绿豆,边踩边揉。每天睡前1小时做30分钟左右,可强心安神。 2 按压肚脐安抚心绪 肚脐有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肚脐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3 心脏先天较弱的人宜早睡不宜熬夜,睡前喝一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能养心。 4 对于心血亏虚者,可多食用“龙眼粥” 龙眼(即桂圆)100克,糯米120克。先将糯米洗净,加水煮至半熟,加入龙眼煮熟即成。常服此粥可养心、安神、补血、润肤、红颜。龙眼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和糖,其中糖的成分主要是葡萄糖,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龙眼是极好的美容补品。 5 用酸枣仁10克、百合30克炖羊心,适用于心阴虚,失眠多梦者。 二、疏肝心平气和眼睛亮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能调畅全身气机,肝与美容,肝与七情、月经、指(趾)甲、眼睛、筋脉等都有密切关系。 若肝脏有病、失去藏血功能就会出现面部皮肤呈黄色,没有光泽。当肝脏疏泄情志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表现在面部皮肤就会呈现青色或黄褐斑。 所以面部苍老及产生色素斑的人应注意调整情绪,使心情轻松舒畅,黄褐斑亦能同时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道医所说“女子中年养肝”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出现面部黄褐斑以中年女性为多。 有以下这些症状,您就需要养肝了: 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面红耳赤者、面部青紫、指甲脆弱、有黄褐斑等。 养肝小妙招 1 “阿是穴”疗法舒缓肝脏不适 “阿是穴”的意思就是“哪里疼痛哪里就是穴位”,不用分析辨认。道医认为“痛则不通”,通过手指对疼痛部位快速而有节奏地轻轻点动,即可缓解肝部痉挛、疼痛和不适。 2 因肝在体表开窍于眼睛,至少应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3 多吃青色、酸味食品 道医认为五色、五味中青入肝、酸补肝,所以肝虚要常吃青色、酸味食品。 4 用玫瑰花泡茶,一次1~3朵,可以助疏肝解郁。 5 养肝食疗粥 可将银耳、菊花各10克,枸杞子15克,糯米10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 三、健脾窈窕丰满口唇艳 脾为人体气血化生之源,有将营养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功能。道医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全身各器官、组织系统、四肢、皮肤肌肉全依靠脾养。只有脾与胃的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功能旺盛,生命才能得以维持,皮肤肌肉才能有充分的营养而健康,面部才能容光焕发。 脾和形体肥瘦、肌肉虚实、肌肤弹性、面色唇色都直接有关。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肤色才会白里透红,丰润而富有弹性。 有以下的这些症状,您就需要养脾了: 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面部水肿、面呈黄色,身体肥胖等。 养脾小妙招 1 隔姜艾灸 用姜片将艾蒿炷和穴道隔开施灸,可以调顺脾胃、温胃止呕、理气止痛。 2 腹部刮痧 腹部刮痧,可帮助蠕动亢进的肠胃恢复正常,让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3 红枣500克,去核,加水煮烂,熬成膏状,加白糖500克,拌匀即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常服本膏,能补虚疗损,祛疾延年,养颜轻身。 四、润肺滋养皮肤润毛发 在美容抗衰老方面,肺功能正常与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医认为:“肺主一身之皮毛。” 人的皮肤和毛发的荣枯与肺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面部肌肤问题往往和肺的功能失调有关。肺主气,司呼吸,肺随呼吸的功能带动营养精微物质充养肌肤,润泽毛发。它的功能失常会造成肌肤苍白、毛发枯槁。 面部毛孔的分泌功能是否能维持正常亦由肺的功能决定,当人的毛孔排泄不畅而堵塞时,人面部的表现是滋生粉刺或痤疮。肺宣发津液至皮毛,这对于保持皮肤充足的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皮肤缺水是皮肤干燥、衰老、产生皱纹的重要原因。 有以下这些症状,您就需要养肺了: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面部皮肤枯槁、面容憔悴苍白、面部皱纹增多,皮肤容易出现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粗,皮肤易过敏等。 养肺小妙招 1 呼吸吐纳 柏树能净肺安神,每天上午8~10点或下午3~5点,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做12次,长期坚持可补充肺气不足。 2 罗汉果茶、秋梨膏最润肺 秋梨和罗汉果具有极强的药性,可以使呼吸系统和肺功能迅速强壮。 3 白色食物能让肺强健起来,并减轻皮肤敏感。百合擅长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效果。 4 肺阴不足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准备百合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早晚分食。 5 百合10克、银耳10克、杏仁8个、冰糖适量、雪梨1个熬粥,适用于肺燥咳嗽。 6 四白饮 白菜10克、百合10克、白梨10克、白藕10克,蜂蜜适量,泡水饮用,适用于秋季燥咳。 五、补肾齿坚发黑不水肿 肾是女人美丽与健康的发源地,当你卸完妆后,面对发黄而晦暗的脸,早起后水肿的眼睛,日渐脱落的秀发……你就要重视破坏你美丽的“肾虚”了! 肾的健康说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系统有活力。如果肾虚了,就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的现象。肾气足,可调节体内水分循环使用并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水肿。肾气足,头发浓密而荣光;肾气不足,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 有这些症状,你就需要养肾了: 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面色黑、面部肌肤干裂、粗糙、眼睑过早松垂等。 养肾小妙招 1 唾液滋养 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三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3次。 2 多吃黑色食品 因为黑色入肾,如黑桑、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黑米等。 3 适当吃自然咸食品 因为咸入肾,如海带、紫菜等。 4 多吃补肾的坚果类食品 如栗子、核桃、腰果等。 5 多吃补肾菜食 如山药、豆类。醋泡黑豆补“水”疗“虚”,黑豆含丰富蛋白质,帮助人体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B群,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 6 补肾养颜粥 芝麻30克,核桃仁50克,糯米适量,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 7 由于肾功能失调所引起的面容受损,可服用黑芝麻食谱,如芝麻粉、芝麻茯苓粉、芝麻怀山药糊等。
慢性湿疹 神经性皮炎 症见:夜间痒甚,多在腘窝部位,因长期患病心情压抑不舒,足趾皮肤粗糙,干裂,舌红,苔薄。 症属:肝脾亏虚,皮失濡养。 治法:养血通络,温经润肤。 处方:虎杖,怀牛膝,吴茱萸,当归,麦冬,党参,清夏,川芎,桂枝,炙甘草,干姜,白芍,丹皮,制首乌,元参。 14剂一个疗程。克数需要辩证加减。 此方专治疗顽固性多年湿疹。 此方治疗过7年患者,服用半年,诸症皆消,至今随访尚好。 注~病久,不是一副两幅所能见效,服药期间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很重要,因为久病患者心理有抵触或试医试药情况,故久病需要长期服用汤剂方可慢慢见效。信则医,不信则不医。感恩大家??
头昏耳鸣 症见:耳鸣,白天轻,夜间重,心烦,失眠,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症属:肝肾亏虚,清窍失荣。 治法:滋补肝肾,荣养清窍。 处方: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枸杞,桑葚,五味子,石菖蒲,砂仁。 对症加减。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注意:保持好心态。 药切七剂!
这个穴才是全身第一大补药:散淤强根基!
谈到养生大穴一般人都会想到足三里,可是养生必须先谈到先天之本,只有固本才能开源,打开人体本身的正气,不敢说治百病,至少不怕病。下面这个穴位,比足三里更好:
肾就是我们人的先天之本,护好肾脏,就是固本开源的前提,护肾,中医讲应该多揉太溪穴,太溪穴它是肾经的原穴,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
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
❤
太溪有大水,真水护原阳
从名字不难看出“太”,就是大的意思,而“溪”就是溪流溪水。顾名思义也就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如果肾水充盈,精之充足,肾的“原阳”或者说“真水”才会发挥其作用,温润营养我们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之所以说“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取穴方法
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天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
太溪穴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足三里这个大穴,它确实很好,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脾脏),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肾),所以说它比足三里更加牛。有人说天无法改,但我们可固本、加强本身的情况嘛!
面神经痉挛
又叫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症。临床多见,根治颇难。病因多以情志刺激,精神紧张,劳累伤脾,气血虚少,或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所致。
初发病可通过针灸,草药汤剂治疗效果较好,但病程长的患者,针灸基本效果不明显,必须坚持服用草药方可有恢复的可能,病程长者,多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医案~
熊某某,男,42岁,北京。
诉:五年前因为工地赶工期,在施工时突然大雨,淋雨后,随即感冒发烧。在医院治疗期间,右侧面发生阵发性抽动,最初还没有在意,朋友探望时发现,经医院检查治疗,效果不明显,随即在北京某中医医院用中药,针灸,电疗治疗三个月余,效果不佳。
后无奈回家保守治疗,继续服用中药,前后共服用中药300多付,效果没有明显改变。
17年3月,经朋友介绍认识我。
~结合患者所述,又综合舌苔,考虑时间太久,必风痰阻络,自拟祛风化痰定痉汤,连续服用一个月后,没有太大变化。
~舌苔图片舌淡,苔薄白。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又治疗半月,反馈信息依旧没有明显变化。
~现头晕,头痛,情绪激动,容易发脾气,舌苔白腻,舌淡红。
服用汤剂的同时,配制外用止痉散。
内服外贴,双管齐下。
内服加外贴连续一个半月后~~
~现反馈,症状消除,精神大好,情绪稳定,面色红润。
~久病,虚症,此病治愈本身较慢,较难,多亏患者这些年来没有放弃治疗。在经过将近四个月的调理中,患者能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
~
~只要坚持治疗,就有希望!
5分钟的感冒退烧法
感冒如果有发烧,可以用艾条灸印堂和鼻根这个地方,就是山根和印堂交界的地方,退烧最快。大多数人,发烧的时候都可以灸这里,见效快时,只要5分钟就能退烧。
糜烂性胃炎 陈某,女,42岁,山东菏泽。 诉:胃痛,胃胀,胃酸一年多,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 发舌苔:紫暗,苔白腻,舌下络脉青紫。 症属:热郁泛胃,气机阻滞。 治法:清热通络,和畅气机。 处方:丹参,百合,乌药,白芨,白蒺藜,党参各10克,砂仁,半夏,黄芩,黄连,各6克,玄胡,连翘,各20克,蒲公英30克,炙甘草3克,干姜1克。 邮寄7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三次。 守方月余,症状好转,变汤剂为散剂巩固。 随访至今尚好~~~
后背发凉失眠 令某某,男,62岁,江苏淮安。 儿代诉~家父后背发凉发硬发紧10年余,皮肤变硬也有五年多。现~失眠,心慌,干活劳累,后有早搏,纳可,时有咳嗽,平时爱喝酒吸烟。 发舌苔~红,苔薄。 中医辩证~痰瘀凝滞,气机失调。 中医治法~化痰散淤,调畅气机。 中医方药~ 夜交藤,葛根,浙贝各30克,压惊子,苦情花,炒杜仲,白芥子,王不留行炒,狼目各10克,丹参,黄奇丹,各20克,栀子,长生草,各6克,皂角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分早晚服。 邮寄7剂。 服用后效果轻,守方服用3个月余,临床治愈!
慢性湿疹 神经性皮炎 症见:夜间痒甚,多在腘窝部位,因长期患病心情压抑不舒,足趾皮肤粗糙,干裂,舌红,苔薄。 症属:肝脾亏虚,皮失濡养。 治法:养血通络,温经润肤。 处方:虎杖,怀牛膝,吴茱萸,当归,麦冬,党参,清夏,川芎,桂枝,炙甘草,干姜,白芍,丹皮,制首乌,元参。 14剂一个疗程。克数需要辩证加减。 此方专治疗顽固性多年湿疹。 此方治疗过7年患者,服用半年,诸症皆消,至今随访尚好。 注~病久,不是一副两幅所能见效,服药期间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很重要,因为久病患者心理有抵触或试医试药情况,故久病需要长期服用汤剂方可慢慢见效。信则医,不信则不医。不要瞎问,都挺忙的,感恩大家!
小儿高热方 症见:高热无汗【40℃以上】,烦心饮冷, 讲胡话,腹满不食,大便干结,面赤唇红, 舌红,苔白腻,微黄少津,脉滑数,四肢不温。 症属:阳明腑实,热郁不达。 治法:功结导滞,透郁通阳。 方剂:枳实6克,厚朴1.5克,生大黄6克, 柴胡6克,白芍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饮,此方适合5-10岁剂量。 加减:如果服用一剂后大便通后可以去除大黄。如服用后症状全消,但精神状态不振,口渴欲饮,属高热伤津,气阴亏损。 改用生脉散既可~参须9克,麦冬9克,五味子1.5克。3-5剂。煎汤代茶善后。 ~注~小儿病症用药一定辩证好,不要盲目照搬使用!后果自负!
四肢麻木的医案分析~ 症见~自感全身不适,四肢麻木,心悸气短,郁闷容易上火。 症属~肝郁化火,络脉不畅,血脉阻滞。 治法~疏淤清热,调通气血。 处方~太子参,合欢皮,白芍,虎杖各20克,丹皮,栀子,当归各10克,茯苓,柴胡9克,白术15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七剂。 七剂后再根据不同症状加减药方!
黄芪妙用六法  1.陷者举之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痿软无力。 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黏膜之复原。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自拟经验方,亦重用黄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证候较复杂,除眼睑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语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我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2.“升”者平之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熄风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 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此外,我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 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三个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 既然血压升高的深一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体内为着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而所作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应的持续激起。 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 对于高血压危象,我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一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的效果。这亦是上述机理的有力佐证。 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 我治疗低血压证,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分量不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 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院西医生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戒”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
3.攻可补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昌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难产。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 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缘患者妊娠八月,胎动消失七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路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当时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4.瘫者行之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实证有虚也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的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搀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乃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时用至200克,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杖一拐杖缓慢行进,一年后参加工作,两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他药味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5.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 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分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 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小儿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两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三年,乃求助于余,时正六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 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克。 服四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两剂。此后疮未再发。 6.证须审之 我虽喜用黄芪,但黄芪到底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余曾治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一剂额部发热,两剂全面发热,三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 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退热,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好转。 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侯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失眠 郭某某,女,26岁,山东滨州。 失眠一个多月,头晕,便干,胃胀,食差。 舌苔图片:舌尖红,苔薄白。 症属:脾虚湿滞,气机失调。 治法:健脾化浊,安眠和胃。 处方:荷叶,6克,虎杖10克,杏仁3克,白豆蔻10克,薏苡仁10克,三棱莪术各6克,仙鹤草15克,木香6克,砂仁6克,陈皮6克,半夏6克,党参6克,生白术30克,茯苓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邮寄7剂。 此患者守方四个疗程临床治愈!
后背发凉失眠 令某某,男,62岁,江苏淮安。 儿代诉~家父后背发凉发硬发紧10年余,皮肤变硬也有五年多。现~失眠,心慌,干活劳累,后有早搏,纳可,时有咳嗽,平时爱喝酒吸烟。 发舌苔~红,苔薄。 中医辩证~痰瘀凝滞,气机失调。 中医治法~化痰散淤,调畅气机。 中医方药~ 夜交藤,葛根,浙贝各30克,压惊子,苦情花,炒杜仲,白芥子,王不留行炒,狼目各10克,丹参,黄奇丹,各20克,栀子,长生草,各6克,皂角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分早晚服。 邮寄7剂。 服用后效果轻,守方服用3个月余,临床治愈!
慢性咽炎 中药调理 方剂~淡竹叶9克,浙贝12克,石斛15克,桔梗9克,女贞子30克,芦根30克,冬桑12克,麦冬30克,泡参15克。 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加减~如异物感重或梗塞物女贞子换炒厚朴,大便溏薄将浙贝改为半夏,大便干燥用天竺黄,干咳少痰将石斛换成百合。
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也就是西医讲的CCE的一种。 是有心房病变,瓣膜病变,心室病变等高危因素导致。 中医同属中风范畴,属心悸胸痹辩证,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治疗主要先以消栓为主。 可用人参20克,黄芪35克,天麻12克,地龙,石菖蒲各15克,甘松12克,丹参18的,水蛭6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0克,琥珀粉3克。 水煎服,每天两次,每日一剂。 此方我的师兄经常使用,效果很好。 功效~益气养阴,熄风通络,开窍宁神,理气化痰。 症见~气虚血淤症,如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騫,乃至不语,或口舌歪斜,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脉沉细或弦。
最全中医名言总结 2017-08-19 医学分享俱乐部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公众号:思考部落,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飞蚊症 西医诊断:飞蚊症,干眼症。 症见:便秘,舌尖红,苔薄,脉沉。 症属:肝肾不足,脉血不荣。 治法:补肝益肾,荣目润睛。 处方:沙参,枸杞,当归,麦冬,生地,橘叶各10克,川楝子,川椒目各3克,鬼针草,女贞子各20克,桑葚30克,旱莲草15克。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 药渣熏眼,后泡脚。 症状轻者服用一个半月,重者5个月基本会全消。
外寒咳嗽的症状表现 今天,我们来讲第一个阶段,那就是刚刚感受寒邪的外寒阶段! 现在开始,外寒阶段大作战!那么,问题是:小朋友在刚刚感受了外寒的时候,是什么表现? 1、首先,会打喷嚏,这是感受外寒的明显表现。 2、同时,流清鼻涕。很多家长问:“怎么区分孩子外感的风寒和风热啊?” 答案是:主要看鼻涕! 大体上,清鼻涕就是寒证的,黄鼻涕就是热证的。虽然有极个别的情况,鼻涕来不及变化,会出现不吻合的情况,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两者是吻合的! 3、然后,孩子会怕风,怕冷,严重了会头痛,手脚会冰冷。 4、此时,孩子会咳嗽。这种咳嗽,是呛咳,很清脆,声音很轻,咳嗽的声音就在嗓子这里,绝对不会在气管部位,如果在气管和胸腔,那应该是第二阶段外寒里热阶段,或者是第三里热阶段了。这个很重要的!有的家长,孩子的咳嗽声音已经痰声很重,整个气管胸腔都有声音了,还错误地使用第一个阶段的风寒的咳嗽方法,毫无效果,却说中医无效。这是自己没有搞对症啊。 5、很多孩子不会咳痰,如果会咳痰的话,此时,痰一定是清的,而不是黄色的,如果是黄色的,就是热证啦! 6、这个时候,孩子的舌质的颜色,往往是淡白的,不会很红。 这种受寒的咳嗽,是外感的咳嗽的第一个阶段。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咳嗽,在第一时间出现的外感咳嗽,都是风寒导致的。这个,其实家长最清楚,是否孩子出去被寒风吹到了,这几天外面是否很冷等等,您自己分析一下,然后结合前面的症状,来判断一下。
按压劳宫穴降血压: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眼痛 孙某某,女,27岁,17-3-2,河北。 通过天涯联系。 诉~久视后眼痛,3年余,兼有便秘,失眠。 舌苔图片~舌红,苔薄。 症属~肝血亏虚,目失濡养。 治法~养肝明目,调和阴阳。 处方~桑葚30克,女贞子,白芍各20克,旱莲草15克,白蒺藜,当归,白术,橘叶,各10克,柴胡,茯苓,木贼草,密花各6克,龙胆草,黄柏各2克,炙甘草3克。 邮寄7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 2诊~眼痛轻,大便干量少,舌暗红,苔薄白。 原方白术大剂量40克,邮寄14剂。 反馈药尽诸症消失。三年眼痛治愈, 根据患者要求,邮寄7剂巩固善后。 随访现在一切安好!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
李某,男,68岁。 主诉:左面麻痹6天。 症候:初起左项(太阳经)僵硬,继则左目不适,流泪,再而左面部麻痹,左侧项、颌、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腻而滑。脉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经络诊察: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阳明经。 选经:太阳经、阳明经。 选穴:至阴(放血),针刺左侧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历诸穴。 二诊:头痛、流泪已轻。唯头顶、面颊、下颌胀木感。左少泽放血,针左天柱、左合谷、左养老、左足三里。 三诊:病在太阳经、少阳经。双少泽、关冲放血12滴。针左完骨、左攒竹、左偏历、左足三里、左手三里。 四诊:阵发性左侧太阳穴痛,双面颊麻木,左足趾麻。针风池、手足三里、玉枕、天柱、承浆、左鼻窦上、内地仓透颊车、偏历。 五诊:左侧头仍阵发性胀痛,余症已减。同前诊方案,减风池、左偏历,加至阴、左温溜、左大迎。 六诊至十诊:面麻已明显好转。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关为主穴。随症有加减。 疗效:经10次针灸治疗痊愈。
病症特效穴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 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 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风池穴: 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18.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20.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21.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22.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 23.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 24.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 25.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 26.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27.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香穴 28.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 29.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 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 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失眠特效穴——安眠穴 哮喘特效穴——定喘穴  7.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8.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9.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 10.贫血特效穴——脾俞穴  11.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 12.尿路结石特效穴——下极俞穴 13.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4.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5.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
高血压 验方 症见:周身乏力,动则气短,心情抑郁,情绪不稳,时常感觉委屈,舌暗红,舌中少苔。 病史:血压偏高,肝肾囊肿。 症属:心脾亏虚,宗气不足。 治法:补心脾,助宗气。 处方:虎杖20克,鸡血藤30克,合欢皮15克,太子参15克,黄芪30克,柴胡2克,升麻2克,桔梗6克,知母6克,稀见草20克,鬼针草20克,菊花20克,骨碎补15克,白蒺藜15克,乌梅1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经临床,一般4-5周症状减轻,血压平稳,体力增强,可根据患者情况加减此方?? 欢迎咨询各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