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中医世家疑难杂症经方~验方~中医中药知识,案例分析全记录~持续更新,欢迎咨询

  肚脐下冷是宫寒,肩上冷是什么你知道吗?




  1 人体部位反应



  肚脐下冷凉〈叫〉宫寒!
  肚脐上冷凉〈叫〉胃寒!
  腰上冷凉〈叫〉带脉寒!
  肩上冷凉〈叫〉胆不通!
  手臂冷凉〈叫〉肺气虚!
  颈部冷凉〈叫〉膀胱虚!
  手背冷凉〈叫〉气不足!
  大腿冷凉〈叫〉脾胃虚!
  小煺冷凉〈叫〉肠胃虚!





  2 人体背部反应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畅!
  下焦厚〈叫〉肾气不足!

  坚持通经络可以很好的改善以上症状,健康是你养出来的,疾病是你无视出来的!
  五倍子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

  产地
  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性状鉴别
  肚倍
  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
  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饮片
  为不规则形的小片,多向内卷曲或稍具凹凸,长1-2cm, 厚0.1-0. 3cm。外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外表面偶有残留柔毛,内表面较平滑。质坚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特异,味涩。

  性味归经
  酸、涩,寒。归 肺、大 肠、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酸涩收敛,寒可清降,既入肺、肾经,又入大肠经。 善敛肺、涩肠、敛汗、固精、止血、敛疮,兼降火,适用于多种滑脱之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遗精滑精。
  (3)自汗盗汗,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
  (4)疮肿,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敷。

  注意
  本品酸涩收敛,故外感咳嗽、湿热泻痢者忌服。

  
  地龙/dì lóng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1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
  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野生或人工养殖。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广地龙
  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
  长8~15cm,宽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环节有一对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咸寒清泄,通利走窜。入肝经,能清热息风而止痉;入肺经,能清肺泄热而平喘;走经络,能通络;入膀胱经,能利尿。

  功效
  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主治病证
  (1)高热神昏狂躁,急惊风,癫痫抽擁。
  (2)肺热喘哮。
  (3)痹痛肢麻,半身不遂。
  (4)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 5-10g, 鲜品9-20g; 研末,每次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
  本品性寒,故脾胃虚寒或内无实热者慎服。
  
  白驳风


  位某,男,当地。

  15年因感冒长期低热不退,反复无常住院一个半月,病愈后上班,中午饮用大量水,出汗后出现少量瘾疹,红色,外白色麟屑,痒。当时并未在意,在当地门诊消炎输液,病情加重后在县级医院诊断为牛皮癣。经过一个多月治疗,病症逐渐发展为全身,不痛奇痒。后经约诊余处治疗。

  诊见:前胸后背,四肢均大量白色麟状物,剥落底呈赤色,奇痒。舌苔白,脉弦。

  辩证:枢机不利,营卫失调。
  治法:调营卫,和表里。

  处方:国老,柴胡,半夏,黄芩,党参,桂枝,白芍,各10克,生薏米60克,生姜5片,药引大枣5枚。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两次。
  外用中药打粉,酒精泡七天外涂。


  复诊~痒轻,颜色没有变化。
  守方两个月,涂抹并用。

  再诊:诸症消失,临床治愈。

  为防治复发,巩固粉剂一个月,随访至今尚好。
  
  小儿抽动症


  治一个好一个


  现在把方子分享出来~~~

  地龙,僵蚕,姜夏,各6克,全虫,蜈蚣(研冲)全虫5只,蜈蚣一条。蝉蜕钩藤各6克,菊花,生白芍,茯苓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合一。分早晚服。


  加减~肾虚加山茱萸洗,枸杞,熟地。心脾两虚加党参,黄芪,当归,白术。痰火扰心加黄连,竹茹。


  此病属中医~脏躁范畴。
  每天大家都在讲疑难杂症,鼻窦炎久治不愈算不算~
  鼻窦炎特效方


  ~


  治一个好一个~


  ~方药~连翘,黄芩,焦三仙各9克,牛蒡子,国老,栀子,桔梗,川贝,苍耳子,元参,薄荷,蒲公英各6克,黄柏,辛夷,黄连,双花,白芷各5克,秦艽5克。

  ~~~~

  加减~鼻炎引起耳道发炎加龙胆草和赤芍5克。
  如果前额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加川芎5克,辽细辛3克,菊花9克,蔓荆子9克。

  前不久治疗一个癫狂患者,其实最不愿治疗的就是这类患者,因为弄不好,患者一旦发病,说不定有人身安全。
  这个患者是男性,我们当地的,也不是很远。家人说一个月前,上夜班回来后两眼痴呆,半夜突然哭泣大喊救命,随即打救护电话,医院打镇静剂方可稳定。经当地医院确诊为抑郁症性精神病。在当地医院治疗半月,不见好转,有几次从医院跑出,自言自语,见人就打,医院随即要求出院或转入上级精神病医院进一步治疗。随即家属商量出院回家,经朋友介绍约诊余处。
  当天约诊时突然从家中跑出,家人找了大半天才找到,没有办法,让出诊。
  只要是但凡治疗这一类患者,我都会备好针灸。
  到患者家时,只见患者独坐沉默痴呆,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哭诉,一个月前还是好好的,怎么会成为这样了。又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黑暗,印堂发黑,表情淡漠,目光呆滞,畏寒,有时震颤,四肢清冷。虽不注意,我用针灸针迅速刺入患者十三鬼穴之一的鬼腿穴,患者当时冷汗直出,问我来干什么,我回答来救他。
  患者两眼紧闭,喘气粗。
  我说你怎么不跑了,患者不应。
  又用针刺入鬼床穴。
  患者大叫,我说别让我下第三针了,再下你就没命了~

  患者随即大声说到,你放我走吧!

  我说鬼路给你留着,抓紧走吧~


  我在患者家中又待了一个多小时,患者躺在床上很虚脱,没有再复发,让患者家属去当地药店买附子15克,硫磺15克。买七付。

  用附子煮水吞硫磺。


  服药后患者电话告知痊愈,已经上班正常工作。


  我师父说过,但凡遇到这种病,必须给他们留有余地和退路,不要直接赶尽杀绝,所以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遵循师父教诲,不敢怠慢~
  如果当我再刺入患者鬼封穴加间使穴和后溪穴,此物必死,不能那么做,我佛慈悲,南无阿弥陀佛!
  中药石菖蒲的五大作用~

  1
  开窍醒脑

  石菖蒲疏散开达,气味芳香,其性走窜,入心经,开心窍。

  对痰湿蒙闭,清阳不开所致的神昏谵语之证,常配合郁金、半夏等药,如菖蒲郁金汤。

  在治疗脑血管意外,各种脑部疾患引起的神志昏迷,二便失禁时,常常根据各自兼症进行辨证施治而加入石菖蒲、郁金、远志等药以达开窍醒脑。

  如患者徐某某,女,20岁。4天前感冒服药后,突发双侧下肢软弱无力,不能行走,而且嗜睡懒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时有谵语,小便失禁,无头痛发热,入院治疗。

  经检查诊断:散发性脑炎。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而请会诊。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大便秘结,小便失禁,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此乃痰热蒙闭心窍,肝风内动之象。宜清热涤痰,开窍熄风,用石菖蒲、郁金、远志、僵蚕、双钩、白芍、黄芩、板兰根、半夏、茯苓、枳实等药后神志清楚。后改用地黄饮子滋养肝肾以收功。


  2
  镇静止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止惊作用。

  蔡老在实践中对癫痫患者,在辨证处方中加上石菖蒲以镇静止惊。

  

  如一患儿李某某,2年来经常癫痫发作。

  症见:两眼上吊,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人事不省,喉中痰鸣,经服大仓丁西药,癫痫虽能控制,但发作不停。经服中药后,症状完全控制。停用西药后,癫痫乃未再发,至今已三四年。

  其处方为涤痰汤加双钩、白芍、龙齿,并加石菖蒲以涤痰熄风,镇静止惊。


  3
  宁心安神


  石菖蒲入心肝经,补肝益心,对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有良好治疗作用。特别是痰火扰心,心神不定者更佳。临床常与远志、龙齿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如一女性患者,平素体胖,痰湿较重,后因与家人吵嘴,致使彻夜不寐,口干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投以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远志、龙齿、白芍、百合等药,服3剂后症状消失。


  4
  止遗尿,通尿禁


  遗尿与尿癃闭排除器质性病变外,大都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神经的功能失调。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必须调节中枢神经功能,促使膀胱恢复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与肾至关重要,在临床中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调理肾气时,多加用石菖蒲、远志等调节中枢功能。

  如一男孩,7岁,患遗尿症已二三年,使家长苦不欲言。带来就诊时,证见发育较差,精神不振,纳食欠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此乃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治以补益肾气,佐以固涩开窍之剂。方投《本草衍义》桑螵蛸散加益智仁、菟丝子,服6剂后遗尿除。

  另一青年女子,产后2天,尿闭不出,少腹膨隆,痛不欲言,会诊时,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投以五苓散加车前、木通、石菖蒲、远志、郁金服2剂后,小便通利。


  5
  开胃宽中


  现代药理实验,石菖蒲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其气芳香,化湿辟浊,对于湿滞气塞,胸腹胀闷,食欲减退之症有特殊疗效。

  有一少年,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口腻便溏,舌苔厚腻,脉濡。此为湿浊内蕴,气塞中阻。方宗三仁汤开胃化湿,宣化畅中。杏仁、苡仁、白蔻仁、川朴、半夏、茯苓、陈皮、石菖蒲。服后症减纳增。
  八段锦的好处在于,动作少,作用多,多到什么程度呢?随便一数,就是十几个作用,调理全身脏腑。

  所谓动则生阳,阳以化生,8 个动作经常练习,能够疏通经络,消解化瘀,增力补钙,保津益气,减脂降压,畅通气血,疏筋柔体,强体增智,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 脾胃、 肝胆、 肾和泌尿生殖系统等。
  八段锦歌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口苦,口渴案例~


  党某某,男,30岁,当地创业集团职工。

  诉:自16年3月,有次喝酒后出现口苦,口渴现象,在当地医院不间断治疗数月,情况不明显。
  17年6月15日约诊余处。
  症见: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辩证:肝胆湿热,胃热亢盛。
  方药:龙胆,才胡,黄芩,栀子(生),天花粉各20克,当归,15克,木通8克,生地30克,国老6克,生透石30克,去留草30克。

  水煎服七剂。

  忌:辛辣,肥腻,烟酒,熏烤。

  患者反馈,第五剂时症状消失,服用七剂后,为了巩固疗效,又服用五剂善后。

  至今尚好!
  中药一味


  ~~蜈蚣~~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娱蚣科动物少棘巨娱松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

  相关名
  吴公、百足虫、天龙、千足虫、百脚、嗷高姆、金头蜈蚣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野生,现多家养。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有毒,走窜搜剔,专入肝经。功同全蝎而药力更胜,并常与全蝎相须为用,以增药力。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配伍
  全蝎、蜈蚣,同源于虫类且有毒,均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治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痈肿毒、瘰疡痰核、偏正头痛、风湿顽痹等。其中,蜈蚣性温,毒大而力强;全蝎性平,毒性及药力均稍缓。

  主治病证
  (1)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2)中风面瘫,半身不遂。
  (3)疮疡肿毒,瘰疡痰核。
  (4)偏正头痛,风湿顽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研末,每次0.6-1g;也可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辛温走窜,故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血虚生风者慎服。

  蜈蚣的故事

  蛇毒中毒,不仅局部剧痛、漫肿。而且很快出现一系列“风”象,如头目肿大如斗感,复视,四肢麻痹,抽掣,烦躁不宁,甚则混糊谵妄,不即救治,每致死亡。蜈蚣为多种蛇药验方的主药之一。能克制蛇毒,控制上述症状,其用法是:制成粉剂,每服2—3克,一日4次。但如症状严重者,尚需配合有关抢救措施,方可转危为安。以上摘自《虫类药的应用》
  
  乳腺增生的临床表现为有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根据疼痛发作和持续的时间,以及肿块数量、大小、质地和周围粘连的程度,一般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乳腺增生的初期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即便能够触摸到一个或几个乳房内肿块硬结,一般也会在月经过后消失。

  中等程度的乳腺增生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大小、质地也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乳房肿块不会因月经退潮而消失。而且这些肿块的大小和疼痛还与情绪变化有关,多数人在愤怒、忧郁时,劳累后,气压低的情况下会加重。

  比较严重的乳腺增生不仅多发,还不止局限在一侧或者乳房某个部位,平时检查时可触及肿块呈结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这些人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有乳头溢液等表现。这些患者同时还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等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失眠、早醒、焦虑、易激惹等心理精神症状。临床统计这些伴有囊性增生的病变,癌变的几率也比较大。

  刚才说的这三种情况如果需要确诊,要到医院去做检查,或者取活检做病理切片定性。

  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离不开经络气血:足阳明胃经从上而下贯穿乳房,而足厥阴肝经从下而上顶在乳房下缘。

  足厥阴肝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期门穴,就在乳房下缘,第6和第7肋骨中间。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不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胃气下降,肝气上升存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而情绪过度的变化,就会打乱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当人愤怒的时候,气血会上冲上涌,所谓怒发冲冠、义愤填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月经来潮的时候也是肝经气血旺盛的时候,

  这时候肝气上逆与胃气相搏,就会导致乳房的胀痛。长此以往,加上人为压制克制升腾的怒气,就会在乳房形成痰浊瘀血凝滞,形成所谓的乳腺增生。

  预防乳腺增生的方法当然是不生闲气、不生闷气。但是已经生气了,就记住不要在气头上吃东西,强行咽下食物其实就是咽下一口气,忍气吞声的结果,会坐下毛病。

  下面为大家介绍两个穴位,大家在气头上或生气以后可以自我安抚,按摩一下,消消气。

  第一个就是太冲穴,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在脚大趾和二趾中间,按摩的时候方向要向下,可以缓解怒气上冲。这对于初期的乳腺增生特别有效。



  第二个穴位叫做陷谷,它就在太冲的旁边,在第二第三脚趾的中间,属于足阳明胃经。已经有很严重乳腺增生的人,一般都会在这个穴位上有反应点,有很多颗粒或小结节,轻轻一按就很疼。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或全息生物学理论,只要你把这些颗粒结节揉开了,乳房的增生随之也能缓解。
  家传产后痹症方
  (一)对本方所治疾病的描述和认识
  本方立法注意产后,凡产即下无令得虚,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入侵。发病多以阳虚阴亏,风、寒、湿胜为主,临床以出虚汗,周身凉、沉、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如是新产过后,以补气养血,扶正祛邪为主;如产后日久,周身关节冷痛,得热则舒,遇寒加重,虽炎炎夏日,亦身裹厚衣而不觉热,是谓沉寒痼冷。
  (二)方剂组成
  黄芪30克、附子20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制川乌10克、桂枝15克、制草乌1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甘草20克、元胡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仙灵脾30克、生姜3-4片为引。
  (三)方义分析
  黄芪补虚固表,以止虚汗,附子、肉桂、干姜以温中散寒,党参补气养血,白术健脾和胃,当归补血,川芎行气,元胡和血散瘀止疼,仙灵脾补肾,甘草和中,制川乌、制草乌散寒止疼。
  本方重用附子、制川乌、制草乌,其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治疗一切沉寒痼冷,附子、川乌、草乌为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但此三味药峻猛而有毒,犹如奇才怪辟,一般人不敢如此大量动用。附子辛温,大热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还有坚肌壮骨的作用,家传认为附子用量要大,十五克以上,量小则疗效不显。二是川乌、草乌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显的镇疼作用。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的痹症,不分寒热均可加用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优于散寒,川草乌善于止痛。
  本方还重用甘草二十克以缓其峻猛之势。服药后嘱病人开水冲服蜂蜜少许以调和之。
  (四)功能与主治
  温经散寒,适用于周身冷痛。
  (五)用法用量
  产后时间短、病情轻、身体虚的患者,附子、干姜用量可减至十克以下;病程长、缠绵难愈的附子用量可适当加大,临床视情况酌情应用。
  (六)方药加减
  本方着重以寒痹为主,风胜者可加用虫类药物,如乌蛇、土元、地龙、蜈蚣、僵虫等;湿胜者可加用苍术、玉米、防已、秦艽。此外部位引经药的应用,往往对痹症的疗效起很大作用。如上肢疼可用姜黄、桂枝、羌活等,下肢疼加牛膝、独活、木瓜、五加皮、秦艽、防已,腰疼可用川断、杜仲、狗脊、功劳叶,对四肢疼痛较甚者可加用制乳香、没药,新产过后可加熟地、杭白芍以补血敛阴。临床热痹产后较为少见,若遇热痹以白虎汤加丹皮、地骨皮、丹参。
  产后痹症的治疗,也不可一味过用辛、热、散之品,应视全身情况气血、阴阳的盛衰,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而定,酌情加用补气养血,益阴和阳之品。
  (七)应用禁忌
  1、忌食生、冷、豆面。
  2、忌受风寒与劳累过度。
  3、禁与麻黄同用。
  4、忌酒。
  (捐献秘方验方 修武县——邱小军)
  坐骨十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疗效观察
  自1990年起用自拟“坐骨十四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2岁,病史长者20余年,短者3天,45例于治疗前均自服或在其他诊所医院用西药镇痛、激素、理疗、穴位封闭等治疗无效。
  本组病例均具有以下特征:1、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掣痛,伴同侧腰及臀部疼痛;2、沿坐骨神经通路的椎旁点、臀点、下肢点等有明显压痛;3、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均能坚持自行走路。
  (二)治疗方法
  坐骨十四汤方药组成:川牛膝60-10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5克,木瓜12-18克,红花15-20克,细辛4-6克,苍术、独活、土鳖虫各10-15克,桑寄生、淫羊藿、鸡血藤、伸筋草各30克。
  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肾阳虚加川续断、狗脊、杜仲;肾阴虚加生地、熟地;湿热重增加黄柏和苡仁剂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次取药液400-50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睡前根据情况可加服一次),部分病人辅以手法推拿治疗。
  (三)治疗结果
  治愈39例(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功能复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8例(症状减轻,下肢功能好转或症状及体征消失,因气候变化及劳累复发),无效3例(治疗两周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约为95%。
  (四)体会
  本病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据其发病机理,采用益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兼清郁热之法,以古方“四妙散”为主,加补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之品,以标本兼治,补中寓泻,方中重用川牛膝,量在60克以上,常用60-80克,最大剂量至100克,经验证明无副作用,本药味苦酸,性平和,归肝肾二经,不仅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祛瘀之功,且引邪下行,舒筋止痛之力卓著,与伸筋草、细辛、土鳖虫配伍运用,止痛可获速效。
  (捐献秘方验方 修武县——张三杰)
  还阳软坚膏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
  土鳖20克、麻黄15克、马钱子10克,蜈蚣30克,生山甲15克,细辛10克,生草乌30克、防己30克、全虫30克,地龙30克、透骨草75克、乌梅120克、血余30克、急性子105克、灵仙75克、甘遂60克、白介子60克、肉桂1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血竭20克、铁棒槌20克、黄丹160克、香油2000ml。
  (二)方义分析
  方中乳香、没香、山甲片、急性子、透骨消、铁棒锤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生草乌、肉桂、细辛、蜈蚣、全蝎、地龙、灵仙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软坚止痛。
  (三)功能与主治
  椎间盘突出、椎间管狭窄、骨质增生、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陈伤筋骨痛等。
  (四)膏药制法
  取香油置铁锅内然后将前19味药加入锅内浸泡3天,加火熬黑黄为止,去渣后加热至锅内大冒白烟,加入黄丹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将清水100ml均匀地喷洒于锅内,待稍停后将后三味药研成细末,加入搅拌均匀,用时加热摊于布上。
  (五)用法用量
  将膏药在火上熏热至软,贴于疼痛部位,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六)应用禁忌
  局部皮肤破损者,孕妇、对膏药有过敏史者禁用。
  (捐献秘方验方 山阳区——郭军利)
  风湿性关节痛的快速止痛疗法
  (一)药酒成分(风湿定痛液)处方
  红花30克,当归30克,没药30克,川芎40克,乳香30克,紫草20克,威灵仙30克,续断30克,桑寄生30克,秦艽20克,雷公藤30克,蜂房30克,鹿衔草30克,草乌30克,川乌3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木瓜30克,川牛膝25克,伸筋草30克等二十八味中草药。
  (二)制作和方法
  将以上药物置入罐中,加5千克50-60度老白酒浸泡7天后备用。
  (三)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暴露腰椎(膝腕关节疼痛者暴露膝腕关节),严格清洁消毒,用湿毛巾敷在病灶周围。取50毫升中草药酒,放在浅缸内点燃,用手蘸取点燃的药酒在患处反复擦洗(注意:点燃的药酒在皮肤上不得停留过久,以免明火灼伤皮肤),持续15分钟,然后拔火罐10分钟左右(根据病灶大小,选用适型火罐),结束后,取六神丸20粒研细敷撒在患处,晾干后,用关节止痛膏贴好。用法:两天一次,连续3-5次。同时口服西药,效果更好。
  (捐献秘方验方 沁阳市)


  感恩献方的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功德无量。
  精神抑郁
  ~医案~

  女代诉~精神抑郁一年有余,少言寡语,独坐傻笑,自语,在当地医院治疗三个月,较以前好转,近两个月来,心烦失眠,心慌气短,饭后胃不舒,大便干燥秘结,小便黄。发舌苔图片暗,苔黑。
  ~中医辩证~郁火积胸,气机失调。
  ~治法~清火开郁,降浊除烦。
  ~处方~生地,当归,枸杞,桑叶,橘叶,沙参,蝉蜕,僵蚕,栀子各10-15克,淡豆鼓20克,姜黄6克,大黄,玫瑰花,代代花各3-5克,麦冬15克。
  ~邮寄7剂~
  ~2诊~服药后没有明显变化,只有精神稍改善,不大。舌如前。
  原方减玫瑰花,代代花,加威灵仙10克,虎杖15克,炒槟榔3克。
  邮寄14剂。
  ~3诊~大便增多,频排气,心慌改善,还是不易入睡,舌红,苔白腻。
  原方加熟地20克,虎杖改为20克。
  邮寄14剂。
  ~4诊~睡眠改善,心烦轻,痰多双脚凉,言语多,舌红,苔薄。
  改方~夏枯草,乌梅,威灵仙,枸杞,仙茅各10克,仙灵脾,怀牛膝,丹参,元胡各20克,鸡血藤,熟地各30克,半夏6克。
  邮寄14剂。

  ~5诊~药后反馈双足温,精神好转,可与家人简单沟通,舌暗,苔薄黄。
  此方守方三个月。

  回访反馈~可以带孩子,心情不舒有时犯病,过三两天就能缓过来,叮嘱家人心理疏导,基本情况尚可~
  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辩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虽然方便,口感虽然很好,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成药。


  可以说,小柴胡冲剂这个中成药用好了,胜过你去大医院看大夫,胜过你做很多的仪器检查,胜过挂吊瓶子!!!


  小柴胡冲剂有多家药厂生产,均可选用。这个药剂量很少,一盒药的全部剂量,都达不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一副药的剂量,所以只要辩证正确,放心服用即可,不必担心剂量过大。必要时,我们还要加大剂量服用,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1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常见病,外感风寒如果失治误治,也可入里化热,邪走少阳,则可形成小柴胡汤证,这时,小柴胡冲剂就可以派上用场,而且疗效很好。


  症状: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干咳无痰,或咳吐黄痰,眼睛干涩红肿,偏头痛,鼻干唇干,浑身燥热难受等等。


  用法: 小柴胡冲剂,冲温开水,内服。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如果同时有拉肚子的现象,可用大蒜一头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如果同时有稍微怕冷、或皮肤瘙痒、起皮疹等现象,可用生姜(鸡蛋大一块,切片)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2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干涩等等,是目前常见病。一般是因外感或肝气郁结所致

  用法:温开水冲小柴胡冲剂,送服甘草片。或用生甘草、桔梗10-20克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3


  结膜炎


  结膜炎,或其他眼睛感染疾病,症见眼睛红肿、发热、干涩、眼屎多等等 ,均可用小柴胡冲剂。


  用法:菊花,或银花连翘,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内服。 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4


  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发炎,是常见病。一般都是用西药消炎。但是,西药消炎副作用大。其实小柴胡冲剂即可解决。


  用法:小柴胡冲剂大剂量服用一次3到5袋,一天三次。方便的话,去草坪上挖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疗效更佳。腹泻者,可加大蒜一头同煮。


  5


  腮腺炎、扁桃体炎


  腮腺炎、扁桃体炎都是常见病,儿童尤其多发。症见两腮红肿疼痛,咽喉干涩疼痛、发热恶寒、口苦口干等等。


  用法:发热不怕冷者,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银花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发热怕冷者,用生姜、大枣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6


  风寒感冒后期,上火现象明显者


  风寒感冒失治误治,后期往往入里,如平素肝气郁结明显,则多入少阳、厥阴,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干咳无痰或黄痰、眼睛干涩等等。



  用法:温水冲服小柴胡冲剂。仍有清涕者,生姜、大枣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见溏泄者,大蒜一头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


  7


  偏头痛


  偏头痛者多属少阳太阳合病,或外感入于厥阴。因此,治宜外解太阳内和肝胆,加温脾阳。


  用法:生姜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大蒜一头,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大便干燥者,去大蒜。


  8


  蛇盘疮


  蛇盘疮一般是少阳兼表证,多为肝胆湿热,郁于肌表。发病部位多为躯干两侧、腰和两胁。症见疱疹、疼痛、发热、烦躁等等。


  用法: 生姜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车前草5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视症状轻重,可加大剂量至标注剂量的二到三倍。不爱出汗者,服后可盖被微微出汗;小便黄者,可加薏米30克,与上面姜枣等同煮。


  9


  皮肤瘙痒、过敏


  皮肤瘙痒、过敏者,多属内有郁热,热邪趋表而不能发越,因此瘙痒一般可用桂枝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解决。但小柴胡冲剂也可以治愈。


  用法:生姜像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花椒一撮,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5袋,一日3次。保持衣着暖和,忌食辣椒、鱼腥等。


  10


  白带黄赤、量多、阴痒


  白带黄赤为热像,多为肝胆郁热;白带量多、阴痒为湿气。总之为湿热下注。治宜疏肝清热,兼利湿气。


  用法:马齿苋、车前草、萹蓄等各3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小柴胡冲剂按正常量,一般一两周见效。蛇床子、黄柏各10克,煎汤外洗阴部,亦可减轻瘙痒。


  11


  失眠多梦


  失眠多梦,多为肝胆郁结,热扰心神所致。治宜疏肝清热,养心安神

  用法:浮小麦30克、桂圆5枚,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便溏者加大蒜一头,小便黄赤者加车前草50克,与上面浮小麦等同煮。


  12


  青春痘


  青春痘多为肝郁生心火,火性上炎于面部所致。治宜疏肝胆清心火。

  用法:花椒一撮,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3次。并用花椒煎汤烫脚、大蒜一片贴敷涌泉穴。


  13


  黄褐斑


  黄褐斑多为气滞血瘀,毒素淤积于面部皮下所致。治宜行气活血,疏理肝胆。


  用法:丹参、陈皮各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14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很多胃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症见恶心、呕吐、胃胀、嘈杂、反酸、心烦、口苦、口干、胸闷、心悸等等,往往是胆热胃寒、胆热犯胃所致。治宜清胆温胃。


  用法:生姜50克、陈皮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15


  经前期综合症


  很多女性月经之前,都会烦躁、腹痛、胸胀、胃口差、失眠等等。这些情况往往是肝胆气郁所致,小柴胡冲剂可以很好地疏利肝胆。



  用法:生姜5片、大枣5枚、陈皮1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经前3天服用,一次3-5袋,一日三次


  16


  痛经


  很多痛经都是气滞血瘀所致。小柴胡冲剂有很好的理气作用,因此可以用于痛经的调理。


  用法:生姜(鸡蛋大小)一块、大枣5枚,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加红糖适量一次3-5袋、一日3次。


  17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中医看来,此病多为湿热郁表所致。治宜清热化湿。


  用法:马齿苋、车前草各50克,生姜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18


  小儿咽炎


  小儿咽炎因为吃药困难,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其实小柴胡冲剂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用法:桔梗、生甘草各10克,大蒜3瓣,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1-3袋,一日三次。


  19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困扰很多人的常见病,严重者反复不愈。不但西医无能为力,很多人都吃过中药,但也效果不佳。其实轻度的口腔溃疡大多数医生都可以解决,但严重的反复不愈的口腔溃疡,就不那么好治了。其实,关键在于温阳的力度不够。小柴胡冲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如不能痊愈,就来找我开方子吧。


  用法:干姜、高良姜各3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5-8袋,一天三次。大蒜捣泥贴敷涌泉,可做辅助。


  20


  吊线风


  吊线风,或一般所谓中风,以致口眼歪斜,表情麻木,虽为外感,但往往与肝郁气滞有关,因此要外解表邪、内和少阳并重。


  用法:肉桂、花椒各1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5袋,一日三次。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并配合理疗。

  声明~来自网络,我看后不错,故分享给大家!
  整理部分穴位分享

  上篇 针对全身症状的特效穴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咯血特效穴——孔最穴
  5.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6.久病呕吐特效穴——长灸涌泉穴
  7.呃逆特效穴——耳针“膈”区
  8.上腹疼痛特效穴——中脘穴
  9.腹胀特效穴——足三里穴
  10.腹泻特效穴——温针灸天枢穴
  11.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2.水肿特效穴——水分穴
  13.盗汗特效穴——五倍子敷灸神阙穴
  14.胆绞痛特效穴——双针针刺胆囊穴
  15.偏头痛特效穴——丝竹空透率谷穴
  16.高颅压头痛特效穴——点刺放血足窍阴穴
  17.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8.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19.背寒肢冷特效穴——温针灸大椎穴
  20.手指麻木特效穴——点刺放血十宣穴
  21.膝关节痛特效穴——艾灸内膝眼、外膝眼穴
  22.胸胁痛特效穴——丘墟透照海穴
  23.面肌抽搐特效穴——长吊针抽搐启动点
  24.单纯性肥胖特效穴——神阙八阵穴
  25.戒烟特效穴——戒烟穴
  下篇 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一、内科疾病
  1.中暑特效穴——点刺拔罐大椎穴
  2.感冒特效穴——搓针合谷穴
  3.支气管哮喘特效穴——天突穴
  4.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5.早搏特效穴——灵道穴
  6.高血压特效穴——太冲穴
  7.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8.失眠特效穴——神门穴
  9.胃下垂特效穴——双针针刺建里穴
  10.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1.急性心肌梗死特效穴——艾灸至阳穴
  12.慢性胃炎特效穴——中脘穴
  13.慢性结肠炎特效穴——隔姜灸神阙穴
  14.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15.面神经瘫痪特效穴——地仓透颊车穴
  1/3页
  17.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8.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效穴——温针灸八髎穴
  19.痛风特效穴——刺血拔罐阿是穴
  20.失语特效穴——鸡爪刺廉泉穴
  21.白细胞减少症特效穴——温针灸悬钟穴
  22.椎-基底动脉性脑缺血特效穴——后顶穴
  二、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尿路结石特效穴——中封穴
  2.尿失禁特效穴——温针灸气海穴
  3.尿潴留特效穴——温针灸利尿穴
  4.脱肛特效穴——艾灸竹杖穴
  5.痔疮特效穴——火针点刺龈交穴
  6.前列腺增生特效穴——点刺放血至阴穴
  7.阳痿特效穴——悬灸阴茎穴
  8.缩阳症、缩阴症特效穴——隔姜灸中极穴
  9.增强男女性能力特效穴——隔姜灸关元穴
  三、妇科疾病
  1.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闭经特效穴——长强穴
  3.月经过少特效穴——盒灸八髎穴
  4.月经过多特效穴——雀啄灸隐白穴
  5.经行水肿特效穴——复溜穴
  6.白带过多特效穴——灸带脉穴
  7.急性乳腺炎特效穴——点刺放血少泽穴
  8.乳腺小叶增生特效穴——围刺乳房肿块
  9.妊娠呕吐特效穴——拔罐中脘穴
  10.胎位不正特效穴——艾灸至阴穴
  11.产后缺乳特效穴——膻中穴
  12.不孕症特效穴——敷灸神阙穴
  13.习惯性流产特效穴——敷灸关元穴
  14.阴道痉挛特效穴——点刺出血次髎穴
  15.阴道瘙痒特效穴——蠡沟穴
  四、小儿疾病
  1.小儿厌食特效穴——承浆穴
  2.小儿疳积特效穴——针挑四缝穴
  3.小儿夜啼特效穴——点刺放血中冲穴
  4.婴幼儿腹泻特效穴——温和灸水分穴
  5.小儿脱肛特效穴——指灸百会穴
  6.小儿疝气特效穴——大敦穴
  7.小儿流涎特效穴——敷贴涌泉穴
  五、骨伤科疾病
  1.颈椎病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杼穴
  2.落枕特效穴——落枕穴
  2/3页
  4.网球肘特效穴——药注网球肘穴
  5.手指痉挛特效穴——大陵穴
  6.肾虚腰痛特效穴——复溜穴
  7.急性腰扭伤特效穴——后溪穴
  8.慢性腰肌劳损特效穴——盒灸腰部华佗夹脊穴
  9.坐骨神经痛特效穴——环跳穴
  10.尾骶疼痛特效穴——后顶穴
  11.踝关节扭伤特效穴——养老穴
  12.足跟痛特效穴——下病上取足跟穴
  13.肌注硬结特效穴——围刺艾灸阿是穴
  14.针刺后遗痛特效穴——对侧相应点
  六、皮肤科疾病
  1.痤疮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椎穴
  2.荨麻疹特效穴——连续拔罐神阙穴
  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特效穴——艾灸血海穴
  4.雀斑特效穴——火针点刺斑点中心
  5.脂溢性皮炎特效穴——梅花针叩刺皮损区
  七、五官科疾病
  1.牙痛特效穴——合谷穴
  2.急性结膜炎特效穴——点刺出血太阳穴
  3.麦粒肿特效穴——点刺放血耳尖穴
  4.眼睑下垂特效穴——悬灸三阴交穴
  5.眼轮匝肌痉挛特效穴——承泣穴
  6.迎风流泪特效穴——睛明穴
  7.耳鸣耳聋特效穴——听宫穴
  8.化脓性中耳炎特效穴——艾灸翳风穴
  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10.过敏性鼻炎特效穴——鼻炎穴
  11.咽喉肿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12.声音嘶哑特效穴——照海穴
  13.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4.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15.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特效穴——下关穴
  16.流行性腮腺炎特效穴——火柴灸角孙穴
  17.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药:半夏12克,黄连5克,黄芩6克,干姜9克,党参15克,白芍15克,丹参12克,檀香6克,砂仁6克,陈皮15克,甘草6克。

  理气和胃,行淤散寒。

  党参,甘草补益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加速机体自我修复;气损日久,累及于阳,阳伤生寒,故用干姜,半夏温阳散寒;寒淤气滞,气阳不得伸展,则热郁胸,故用黄连,黄芩清泻胸中郁热;白芍舒肝解郁,蔹阴;陈皮理气和中;病久致郁,用丹参,檀香,砂仁调之~~~~
  小儿发烧咳嗽引起的~

  ~气管炎,肺炎~
  即病毒性感冒

  ~~~验方~~~


  脉:右大弦数,舌淡白。体温38度左右。

  方药:炙麻黄,杏仁,桔梗,银花,生石膏,半夏曲,连翘,牛蒡子,蝉蜕各5克,甘草,黄芩,白前各6克,芦根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早晚服或早中

  晚服。


  忌:辛辣,肥腻,熏烤。


  如果孩子低烧,咳嗽,验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烧,咳嗽3-5天,可用下方~

  脉:右数,左缓,体温38度左右,大便干燥,消化不良。

  方药:柴胡,黄芩,桑叶,前胡,炙芭叶,焦三仙各9克,杏仁,炒白芍,川贝,甘草各6克,桔梗5克,白前7克,银花5克,秦艽5克。

  如果流清涕,咽痒,咽红,咽痛加连翘,牛蒡子,白芷,薄荷,元参各5克,板蓝根10克。

  如果咳嗽多加半夏6克,厚朴5克。

  如果咳嗽,便干加苏子5克,炒莱菔子10克。


  煎服同上,忌口同上。

  愿孩子早日康复~
  白头翁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


  相关名

  白头翁、白头公、白头草、野丈人、奈何草、老公花、翁草、老和尚头


  产地

  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此外,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泄降,入胃与大肠经。善除大肠热毒蕴结而凉血止痢。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疾所常用。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病证

  (1)热毒血痢。

  (2)阿米巴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亦可保留灌肠。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泄降,故虚寒泻痢者忌服。




  白头翁的故事



  从前,在大湖边上有座牛头山。山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宝。阿宝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有天,阿宝突然闹肚子,那痛非比一般,阿宝头上直冒冷汗,连手脚都发凉了。恰巧当时左邻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干活儿去了,没人帮助。


  阿宝疼得实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挣扎着去找邻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强忍疼痛刚走出村口,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便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阿宝突然醒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棍站在他身边。老爷爷问阿宝怎么会躺在路边上,阿宝无力地回答说:“肚子疼得厉害,实在走不动了。”老爷爷说:“那就找点药吃吧。”阿宝说:“让我上哪儿去找呢?”老爷爷用拐棍指着阿宝身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顶头上长着绒绒白毛的绿草,说:“这草的根就是药,你挖一些回去熬汤,连喝几次就会好的。”


  阿宝心想:这草倒是常常见,山坡野地到处都是,果真能治病吗?老爷爷不等阿宝开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宝心里的疑问。他捋着胡须说:“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还会用瞎话骗你吗?”说完就缓缓转身离去了。


  阿宝决心试一试,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种顶头上长白毛的绿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这一宿肚子就不怎么疼了。一连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邻舍们来看望阿宝,也就知道阿宝的病是吃了一种草根治好的。


  阿宝病好了,又上山砍柴。这一天,阿宝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儿,远远看去,白胡子飘飘的,活像一位山里的神仙。


  阿宝急忙走上前去说:“谢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吃的药真好,我喝了几回,病就好利索了。”白发老爷爷笑呵呵他说:“小伙子,我正想告诉你,那是我家祖传的秘方。我见你心地善良又肯帮助村里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帮我传给世人呢。”阿宝点头答应了。白发老爷爷又突然不见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不管是谁,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宝都会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锹,到野地里去挖那种顶头上长白绒毛的绿草,回来就用草根煎水送给病人喝。喝过之后,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宝打听,这是什么药,阿宝什么时候学会用草药治病的,阿宝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见白发老爷爷等等,都告诉了大伙儿。人们又追问老爷爷上哪儿去了,问得阿宝直后悔:是呀,怎么就没问问白发老爷爷的住处呢?


  第二天,阿宝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爷爷的地方,想再谢谢老爷爷,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也好再当面请教。可是,阿宝等了一天又一天,一连等了半个月,也没见白发老爷爷再出现。


  阿宝很失望,他坐在与老爷爷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边,眼望着草地上许多顶头长自毛的绿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见一道亮光,从一棵顶头长白毛的绿草处发出来,亮光中,那棵绿草迎风轻轻摇摆。阿宝突然发现:哎呀,这株草多么像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爷!


  阿宝心里明白了,白发老爷爷恐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下凡来传授秘方,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宝又想,不能让后人忘了那位传秘方的老爷爷,既然这种草还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头翁”吧。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有了“白头翁”这味草药了。


  直至今天,人们都在用“白头翁”作一味中草药。而且还在园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布置花坛等,用以美化环境呢。
  
  慢性支气管炎验方


  ~症属肺寒咳嗽~

  方药~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白芍各10克,生半夏,五味子,葶苈子各12克,紫菀,款冬花各15克,蛤蚧一对大。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忌:辛辣,肥腻,烟酒,熏烤。

  最短半月,最长一个月,症状会基本消失。
  慢性支气管炎验方


  ~症属肺寒咳嗽~

  方药~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白芍各10克,生半夏,五味子,葶苈子各12克,紫菀,款冬花各15克,蛤蚧一对大。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忌:辛辣,肥腻,烟酒,熏烤。

  最短半月,最长一个月,症状会基本消失。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淡豆豉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相关名

  豉、豆豉、豆士、香豉、淡豉、淡豆豉


  产地

  各地均产。


  制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性味归经

  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凉微苦,甘而力缓,疏散宣透,入肺、胃经。既疏散风热,又宣散郁热,主治风热表证及郁热烦闷。另有以苏叶、麻黄水制者,其性微温,能发散表寒,治风寒表证可选。


  功效

  解表,除烦。


  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

  (2)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

  淡豆豉的故事




  唐上元二年间,南昌都督阎某于重阳节重修滕王阁完成而大宴宾客,这天王勃正好路过洪州,也被邀请而来。席间,阎都督展宣纸备笔墨,请其为滕王阁作序。年少气盛的王勃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阎都督不由为其拍案称绝。翌日,他又为王勃专门设宴。


  连日宴请,阎都督贪杯又感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能寐。请来了当时10多位名医诊治,众医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阎都督对中医略知一二,最忌麻黄。他说:“麻黄峻利之药,我也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如同釜底加薪,不可!”不用麻黄,证候难解,药效不佳,这可怎么办?正在这时,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此事后,不觉想起来豆豉。


  当地制作豆豉,先用苏叶与麻黄等浓煎取汁,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发酵而成,可做小菜。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就把想法说了出来,众名医讪笑,连阎都督也直摇头:当地土民小菜,焉能药用。“不妨一试,况且豆豉食物,对身体无碍。”王勃劝道。阎都督觉得此话有理,于是连服3天,果然汗出喘止,胸闷顿减,能安然入睡,几天后痊愈。不日,阎都督又上滕王阁为王勃饯行,取重金相谢,王勃固辞不受:“都督若要谢我,何不扩大作坊,使其不至失传。”阎都督含笑点头。从此,豆豉不仅在洪都流传,而且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鸦胆子 Yadanzi
  BRUCEAE FRUCTUS

  中药速记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 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名
  鸦胆、老鸦胆、鸦胆子、鸦蛋子、丫蛋子、鸭蛋子、鸭胆子、苦参子、苦榛子

  产地
  主产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燥,并有小毒,主入大肠,兼入肝经。内服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症,善治热毒血痢、休息痢及疟疾。外用腐蚀赘疣,治鸡眼、赘疣。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症,腐蚀赘疣。

  主治病证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赘疣,鸡眼(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或0.5-2g, 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吞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能刺激胃肠道、损害肝肾,故宜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久服;孕妇、婴幼儿慎用,脾胃虚弱、胃肠出血、肝肾病患者忌服。
  鸦胆子的故事



  一户人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子手掌上长了个瘊子,开始象小米粒一样大,过了些日子大如黄豆,表面粗糙。不久,女孩子的左手背上也长了瘊子,而且是好多个,中间一个大的,周围都是小的。奶奶说:“这叫刺瘊。孙子手上那个是公的。孙女长的是子母瘊,那个大的是母的”。媳妇听婆婆说得很玄乎,就待听不听的。婆婆见媳妇漫不经心,生气了,就没有往下讲。

  媳妇听人说瘊子可以用剪子剪,就先给孙子试了一回,结果剪了后不但流血疼痛,而且过几天瘊子又长上来了。奶奶不忍孙子白受苦,就到中药铺买了一点鸦胆子和一张独角莲膏药。随后将十来个鸦蛋子敲开硬壳,取出种仁,捣碎,敷在孙子的刺瘊上,然后把膏药剪下一小部分,面积比刺瘊略大一些,把鸦胆子碎末围封固定住。她又用同样的办法,把孙女那个“母瘊”也贴了起来。然后说:“这几天你们会觉得刺瘊烧疼烧疼的,要忍住。七天后就可以揭下膏药了。”又对孙女说:“那些小瘊不用管,母瘊一掉,小瘊跟着就掉了。”果然,等揭下膏药后,不但孙子的刺瘊逐渐脱落了,而且孙女的“母瘊”脱落后,所有的小瘊也都陆续脱落了。

  刺瘊,就是现在说的“寻常疣”,是病毒感染所致。用鸦蛋子医治寻常疣,是一种药物腐蚀疗法。用独角莲膏药去贴,主要是起粘固作用,所以改用胶布去贴也可以。至于“母子瘊”,确有一部分人只贴“母瘊”便可使所有的瘊子都脱落下来,但另一部分人需要一个一个的去对付所有的瘊子。

  现在具体地讲一下治疗寻常疣的办法。寻常疣用鸦胆子来治,要先把一小块胶布剪个洞。洞的大小与寻常疣的大小一样,刚好套在它上面,使它露出来,而把它周围的皮肤遮盖住。这是为了不让鸦胆子腐蚀正常皮肤。然后把捣碎的鸦胆子仁放在疣上,再用另一小块胶布盖在药上,就是说把寻常疣用药物和胶布封盖起来。三至四天换一次药。一般来说,用两次药即七天后就可取下胶布和药物。此时,寻常疣呈湿润状。不要管它,过几天,它就干燥脱落了。

  如果寻常疣长在脸上,不能用鸦蛋子去治疗。因为脸上皮肤较嫩,血管丰富,采用这种药物腐蚀法会使脸面肿胀。
  感冒重症一例


  范某某,女,65岁,我家隔壁小区。


  儿代诉:初期肢冷体寒,呕吐,全身乏力,无汗,头痛,尤其前额,以及颠顶,肢体酸楚,服用感冒药无效,静脉输液月余,现不能起床,其儿找余家诊。
  舌暗,苔厚白,脉沉且迟。
  症属阳虚感冒久延成疾。
  治法温阳益气解表。
  处方:制附片15克,党参15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白术,桔梗,枳壳,桂枝各10克,细辛5克,川芎8克,肾四味各15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服,每天一剂,每日三次温服。
  忌辛辣,肥腻。

  药后明显减轻,愿意吃饭,肩痛,怕冷,去肾四味,加桂枝30克,六剂。


  药后诸症消失,
  随即三剂善后。
  腹水肝癌


  白某,男,63岁,安阳。
  诉:12年6月3号因右上腹疼痛并伴有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经确诊属于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腹水,经邻居介绍约诊余处,(邻居是肺癌)。
  症见:面色暗黑,微浮肿,神倦,消瘦,纳差,腹大涨满如鼓,右上腹有压痛感,深处可有硬物触及,双下肢浮肿,尿少,便溏,舌暗紫,苔白腻,脉缓。
  症属:寒湿内停,脾阳不振。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生黄芪30克,炙黄芪30克,制附子30克,干姜,厚朴,木香,草果,木瓜,泽泻,猪苓,炮甲珠,甘草各15克,白术,茯苓,党参,仙鹤草各20克,薏苡仁40克。

  14剂,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天三次温服。
  忌:辛辣,肥腻,烟酒,熏烤。
  粉剂内服培元固本饭前一小时服,每次3克,每天两次。
  神阙穴给药疗法自拟消水散,每天敷12小时,两天停一天。
  2诊:颜面浮肿消失,下肢浮肿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成行,腹胀好转,舌苔紫暗,苔白厚。
  处方:制附子30克,干姜,厚朴,木香,泽泻,猪苓,各10克,白术,茯苓,党参,仙鹤草各20克,醋炙鳖甲先煎打30克,鸡内金20克,薏苡仁40克。甘草6克,生黄芪30克。
  邮寄24剂。

  粉剂继续,贴敷继续。

  煎法同上,忌口同上。


  3诊:浮肿基本消失,脘腹好转,睡眠质量好,舌质暗,苔薄白。守方12剂。


  4诊:腹水完全消退,身体好转,精神恢复,处方:

  制附子10克,干姜5克,白术10克,厚朴5克,木香5克,茯苓10克,薏苡仁40克,泽泻5克,党参20克,黄芪60克,仙鹤草20克,醋炙鳖甲打20克,鸡内金20克,甘草6克,肾四味各30克,三石各15克。
  14剂。
  煎服同上,忌口同时,贴敷去除,粉剂继续。

  药后电话告知一切尚好,汤剂止,继续散剂巩固半年。


  回访至今尚好
  人把自己算进了地狱。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佛把众生算成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佛算。


  放弃人算,接受天算,归命佛算。
  十人九咽炎,一种乡下“野草”,治一个好一个~~~



  火气上来了,就饭也吃不好,精神也不济,那吃什么可以降火?
  其实,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种毫不起眼的植物,它才是最好的去火药,还能当茶喝,简单、方便,“灭火”及时!

  蒲公英——“灭火利器”,上火发炎嗓子疼的救兵
  嗓子疼、扁桃体发炎,便秘、口舌生疮,脸上长痘等都属于肝脏上火的热毒症状。
  如果你有咽炎方面的问题,搜索 (薇8517后跟1414),帮你一对一对症根治摆脱咽炎。
  用干蒲公英茶,泡水喝上几天,再注意点儿饮食,喝点清淡的流食:蒲公英粥或者荷叶粥,很快就可见效了。
  蒲公英在日常饮食中并不罕见,其实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既可以作食物也是一种珍贵的草药。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结核、疔肿;可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所以,它是一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良药。我们熟知的“蒲地蓝”主药成分就是蒲公英。
  蒲公英功效
  1、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证,尤善清肝热,治疗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多种感染、化脓性疾病。
  2、消痈散结,治疗热毒壅结于肌肉所致的痈肿疮毒,高热不退。对乳痈有良效,能解毒散结通乳,可内服或外敷,常配金银花等同用。
  3、护肝排肝毒,蒲公英入肝经,可帮助肝脏排毒,并且可以预防肝损伤,尤其是酒精性肝损伤,根据美国自然疗法医学院临床副教授马克·斯特思格勒(Mrut Stengler)表示,蒲公英跟乳蓟的功能不相上下,都是最常用在需要去肝毒的病患身上。特别是蒲公英根,它是在许多预防C型肝炎中最重要的天然营养品。

  可是蒲公英受季节性和地域的影响,保存又成了问题~~最简单方便的食用方法就是---当茶饮!!
  扁桃体发炎之“茶饮”篇
  1、泡茶:蒲公英叶子和根都可以泡茶喝,携带,食用都更方便,坚持饮用,消炎降火,清热解毒都是非常不错的。
  2、蒲公英根茶煮糖水:冰糖、大枣、莲子、枸杞一起加入砂锅煮开之后,放入适量蒲公英根茶,继续文火煮三分钟,晾凉微温的时候,放入一些蜂蜜调和,滋养润燥,消炎降火,是非常好喝的一款糖水哦。
  慢性咽炎之“茶饮”篇
  1、单方泡茶:可以用蒲公英叶或者蒲公英根茶泡水喝,每天坚持饮用,一月左右可见效!
  2、复方泡茶:蒲公英+金银花+胎菊,组成金蒲菊茶,每日泡水喝,对于慢性咽炎也是非常不错的哦!

  蒲公英之“食疗”篇
  蒲公英清香怡人,非常祛火,吃了以后,身体里面顿觉清爽了不少,食用也很灵活;蒲公英叶子含有很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C。
  1、凉拌:下水焯过之后,用点蒜末,生抽,香醋,盐拌了,清香怡人,非常去火。
  2、蛋花汤:用蒲公英做蛋花汤也是败火的食疗。
  3、也可以炒菜:和鸡蛋一起炒熟;或者拌肉作饺子馅,味道微苦中带些清香。
  小小蒲公英,是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呃逆,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打嗝,顽固性呃逆属于内科比较特殊和棘手的一个病例,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其实发病机理就是胃气不足,浊气上逆。很多中医一提到呃逆,会想起~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和丁香柿蒂汤。都是很经典的方子,各有千秋。

  医案:

  谭某,男,56岁,当地农民。
  16年10月6日就诊。
  诉: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心悸气短,劳则甚,8月份病情加重,在当地县医院治疗十来天,好转后出院一天继发呃逆不止,随即又住院治疗,住院半月后不见好转,又去济南省立医院救治,服用药后也没有明显改善,回家后约诊余处。


  症见 :瘦弱,气短,舌淡苔白厚腻。问其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切脉细有结代。四诊合参~心脉淤阻,气血双亏,胃气虚弱。虚实夹杂,前期又药误,顽症。
  治法:活血通脉,气血双补,养胃降逆。
  处方:晒参10克,独椹60克,桂枝15克,丹参30克,赭石120克(包煎和冲服各半),旋覆花包煎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
  药引:生姜3片,大枣7枚。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三次温服。

  反馈:药后两剂心悸气短,便溏减轻,服药五剂呃逆除。

  为了巩固疗效,再服用3剂善后。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股骨头坏死验方

  ~~师传换骨丹~~

  方药如下:

  骨碎补300克、陆良草150克、补骨脂150克,玑石150克,山萸肉150克,玉延150克,九地300克,生龙骨150克,龟板150克,土鳖虫90克,穿山甲90克,川牛膝30克,制乳香90克,制没药90克,平骨草60克,木香60克,全虫50克,千足虫60条。

  制法:用生附子30克加炙甘草120克煮水后蒸上药一个时辰。晾干后打成细粉,过200目筛。

  服用:用时用蜂蜜调成药丸,每个药丸重15克,每日三次,每次一丸。

  禁忌:一切辛辣,禁房事。

  临床:对股骨头坏死不管时间多久,有效率80%以上。

  声明:公布此方是为了更好的解除患者痛苦,由于人心叵测,医闹事件,药物有毒,由于自己蒸煮炮制不当,服用不当,出现一切后果,本人不负责任,切记!
  学中药,记中药~续断


  来源

  本品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 ex Henry的干燥根。


  相关名

  续断、川断、川续断、六旦、六汗、接骨、山萝卜根


  产地

  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有的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稍扭曲或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沟纹,可见横列的皮孔样斑痕和少数须根痕。质软,久置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墨绿色或棕色,外缘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性味归经

  苦、甘、辛,微温。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温能补,苦辛行散,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入肝、肾经,既补肝肾,又行血脉,还续筋骨,为内科补肝肾、妇科止崩漏、伤科疗折伤之要药。


  功效

  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主治病证

  (1)肝肾不足的腰痛脚弱、遗精。

  (2)肝肾亏虚的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胎动欲坠。

  (3)跌仆损伤,金疮,痛疽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补肝肾宜盐水炒,行血脉,续筋骨宜酒炒。


  使用注意

  本品苦燥微温,故风湿热痹者忌服。

  ~~~~~

  续断的故事



  从前有个江湖郎中,整天走村串户为人免费看病送药,所到之处深受拥戴。


  一天郎中来到一个山村,碰巧遇到有个年轻人病重。病家曾请一个山霸开的生药铺配了许多药,花了不少钱,也毫无效果。眼看病人不行了,人财两空使得病家悲痛 不已,嚎啕痛哭。郎中走近一看,又摸了病人的脉,说“有治”,于是打开随身携带的药葫芦,倒出两粒丹药———还魂丹,让人撬开病人牙关灌进去。不多久,病 人就醒了过来。


  病人举家跪谢感恩,把好心的郎中留住下来。乡亲们闻知这件事,纷纷请郎中到自己家,热情款待,问病求药。最后,这事传到了山霸的耳中,山霸动了坏心思。一 天,山霸把郎中请到家中,备了好酒好菜。郎中问缘由,山霸吐露想和郎中合伙开药辅、制还魂丹、赚钱发财的意思,却被郎中断然拒绝了。见劝求不成,山霸恼差 成怒:“你个小小郎中,敬酒不吃吃罚酒。若不答应,我就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怎么四处行医?”郎中冷笑道:“还魂丹是祖传救人药,只救人,不图财。”说罢起 身离去。山霸一摆手,几个狗腿子一拥而上,用乱捧狠狠打在郎中身上,直到郎中昏死过去,满身是血,最后被扔到了山沟里。


  不知过了多久,郎中醒来,发现两腿被打断,爬也爬不成了。他含泪啃吃附近的野草,咬牙支撑着。后来,一个砍柴的青年发现了他,认出是好心的郎中,背他到山 坡上。他用虚弱的声音和手势,让青年给他挖那些长着羽毛样叶子、开紫花的野草。青年挖了许多,把郎中背回家中,每天煎这种野草给郎中喝,悉心照料。两个月 后,郎中的伤腿就好了。


  这天,郎中对青年说:“我不能再在这里住了。给我治伤腿的药草就借你的口传给乡亲们吧。”青年流着泪百般挽留,但郎中还是连连摇头,并在当晚悄悄离开了。


  青年按照郎中的嘱咐做了,并根据这种药草能续接断骨的作用,给他起名叫“续断”。经很多摔伤病人使用,确实很有效验。不过,郎中的还魂丹却从此失传了。
  
  《伤寒论》的治法和方药

  在《伤寒论》以前的医学书籍所记载的方子很少,如《内经》主要还是用针刺治疗,药方只有13个,对于临床应用是远远不够的。《伤寒论》宝贵之处就在于记载了113方,这些方子用了91味药物,比《内经》大大地发展了。

  这113个方子包括哪些治疗内容呢?

  01

  我们概括为八个方面

  其一是汗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子解决太阳表证。

  其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用瓜蒂散解决胸膈实证。

  其三是下法,用大、小承气汤等方子解决胃肠实证。

  其四是和解法,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

  其五是温法,用四逆辈治疗三阴虚寒证。

  其六是清法,用黄芩、黄连等治疗内里有热。

  其七是补法,用人参、甘草等治疗正气亏虚。

  其八是消法,用虻虫、水蛭等消磨瘀血。

  以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八法,是从《伤寒论》有了113方以后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01

  为什么称作八法呢?

  八法不仅仅是八种治疗。法是有理论的,有要求的,这才称得上是法则,是不可逾越的。例如,汗法有汗法的法则,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虽然都是发汗的方子,却并不一样。服桂枝汤发汗一定要“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得盖上被子,然后大口地喝一碗热稀粥,不然汗出不来。为什么?桂枝汤里有芍药,不能像麻黄汤似的发汗,得给它一定的发汗条件。这时候出汗了,什么汗?“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其中“遍身”就是周身,“漐漐”就是微微汗出,“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不能发汗发得像水淌似的,否则病必然除不掉,这就是法。服麻黄汤后不喝稀粥,但也要盖上被子,出一点微汗而解。服大青龙汤则不然,其麻黄用量比麻黄汤多一倍,发汗以后“汗出多者,以温粉粉之”,就是汗出多得控制不住了,赶快用米粉往身上糊,以堵住毛窍。

  药为标,人体正气为本

  药必须作用于人体,两者相合才能起到祛邪作用。我们不能说桂枝汤就祛了风了,麻黄汤就祛了寒了,那是见药而不见人。既然是这个道理,那么发汗发的太多了,就伤了机体的抗邪能力,不能完全把邪气祛掉,疾病就不解。下法也是这样。张仲景对于下法的应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疾病十分复杂,有时既像是大承气汤证,又像是小承气汤证,疑似难辨。这个时候怎么办?张仲景先给予小承气汤,如果“汤入腹中,转矢气者”,就是有燥屎,才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之;“若不转矢气者”,就是没有燥屎,赶快用别的方法治疗。开始不用大承气汤,是因为它是峻下之法,易损人正气。

   

  凡是用一个法,尤其是汗法、吐法、下法,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麻黄汤是个发汗之法,接着就说“咽淋疮衄血汗寒”这些禁用麻黄汤的情况。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为群方之冠,也有禁忌证,“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并且“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既说出有利的一面,又强调有弊的一面。

  八法的理论来源于辨证。因为首先有证,如太阳证、中风证,必须要有相应的法,才能指导方药的应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一环扣一环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临床是有指导意义的,因为它是辩证法的应用,都是一分为二。

  学习伤寒论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们学《伤寒论》不仅是学桂枝汤、麻黄汤这些方子,更重要的是学它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水平。法以方传,方以法立,这也是个辩证的关系。《伤寒论》的方药被称为“经方”,其效果很好地体现了理法,确实来之不易,这110多个方子、90几味药物是通过大量实践、筛选、推敲,经过亿万人的临床试验而肯定下来的东西。因此,这些方子并不都是张仲景一个人编写出来的,而是继承自前人,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可能就是张仲景在前人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奥妙就在“新加”两个字上。“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意蕴深。”

   

  从张仲景时代到现在有1700多年了,众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大小柴胡汤被历代医家反复地应用。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发现这些方子是有效的,甚至出人意料。《伤寒论》方是少而精,以3-5味药者居多,少则只有一味药如甘草汤,多则也就是七味药如小柴胡汤。这就和现代临床用药的多多益善不一样。
  
  《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方加减 治疗儿科疾病验案



  《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方加减 


  伤寒论 273 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对桂枝加大黄汤的理解,争议颇多。


  主要观点有三条:1、主治太阳、阳明合病,认为以桂枝汤解表、大黄通里;2、主治太阴、阳明合病,认为以桂枝加芍药汤建中补脾、以大黄通下阳明;3、主治太阴里实证,
  认为病机为通下之后,脾气受伤,而致经脉气血瘀滞的里证、实证,以桂枝加芍药汤理脾家气血不和,大黄祛气血之瘀滞。


  经方义理深奥,对部分条文的理解、临床应用,注家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以上三家观点,对本方的临床应用均有指导意义。本人在临床中应用桂枝加大黄汤或加减应用本方,治疗太阳阳明合病、
  太阴阳明合病、太阴里实证的发热、湿疹、腹痛、便秘等儿科病例取得佳效,现将部分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01

  外感发热

  张某,男,2 岁,2016 年 4 月 10 日就诊。主诉:发热 4d。患儿 4d 前发热,热峰 38℃,每日 1 到 2 个热峰,伴流清涕,易汗出,纳少,平素大便干结,近 3d 大便未排。诊见:精神一般,面色白,咽不红,纳食少,身有汗出,舌淡、苔白厚,脉缓。查血常规示:病毒感染。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外感发热。中医证:太阳中风,阳明积滞。治法:发汗解肌,通下导滞。处方:桂枝加大黄汤加减。方药:桂枝 6g,白芍 6g,生姜 6g,炙甘草 3g,大枣 6g,大黄 3g。中药颗粒剂 2 剂,每日 1 剂,分 2 次服,开水冲服。4 月 12 日复诊,体温正常,大便下,稍干。偶咳嗽,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剂,诸症愈。


  按:本例患儿,发热、汗出、脉浮缓,为太阳中风;苔厚、大便干结为阳明积滞,病属表里同病。桂枝加大黄汤,方中芍药量大,不利解表。本案减芍药用量,取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风解表,使外邪得散,以大黄通下导滞,祛宿停之积,可达表里双解之功。方中桂枝汤为汗法缓剂,可解外邪,以免大黄泻下,使表邪入里,变症丛生,亦可免过汗伤及气阳,损耗阴津,加重阳明之积热,使大便难下。因患儿无正虚之象,汗、下同用,祛邪于一役,病得速愈。


  02

  湿疹



  李某,男,9 个月,2017 年 3 月 10 日就诊。主诉:皮肤湿疹 3 个月。患儿 3 个月来反复皮肤湿疹,于皮肤科就诊,每用激素外涂,湿疹退后几日反复。曾服用清热利湿中药,服后患儿腹泻,未再服用。诊见:精神烦躁,易哭闹,面色黄,面部、躯干可见淡红色湿疹,汗出多,纳食少,易腹胀,大便干,排出不畅,舌淡、苔白厚腻稍黄,指纹淡红。


  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疹。中医证:太阴脾虚,阳明积热、营卫不和。


  治法:发汗解肌,通下导滞。处方:桂枝加大黄汤加减。方药:桂枝 6g,白芍 12g,生姜 6g,炙甘草 3g,大枣10g,大黄 3g,黄芩 10g,苦参 10g。中药颗粒剂 2 剂,1剂,分 2 次服,开水冲服。2017 年 3 月 14 日复诊:皮肤瘙痒好转,湿疹减少、消散,纳食增加,汗出稍减,


  大便排出,仍稍干,守上方 3 剂。2017 年 3 月 21 日 3诊:服后湿疹消退,纳食可,汗出明显减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与上方去大黄、苦参,加黄芪 10g、当归 10g,3 剂。2 个月后因感冒复诊,家属诉中药难以服用,未再来诊,服药后,面部偶有少量湿疹,可自行消退,纳食、大便、出汗均正常。


  按: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或以正虚为主,常见脾虚、血虚之症兼夹湿邪为患。本例患儿面色黄、纳少、易腹胀均为脾虚之象。脾失健运,湿自内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蕴表见皮肤淡红色湿疹,湿热上扰心神见烦躁、易哭闹;脾失健运,饮食停滞化热,见便干、苔厚;脾虚营卫化源不足,营卫失和,见汗出,营卫郁滞亦可见皮肤瘙痒;《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卫表不固则易感风邪,使湿疹反复。本例患儿,太阴脾虚为本,湿热、阳明积滞、营卫不和、卫表不固为标。


  桂枝加大黄汤,方中桂枝汤加芍药,内可和中健脾,补太阴之虚,外可调和营卫,解太阳之表,大黄可祛阳明积滞郁热,且有活血之功,加黄芩清上焦郁热,苦参清热利湿止痒以治其标。方证对应,取得佳效。3 诊,湿热、积滞已除,专与健中养血,留黄芩取阳旦汤意,祛余邪,且防补中生热。


  03

  便秘

  郑某,男,1 岁,2016 年 9 月 10 日就诊。主诉:便秘半年。患儿半年前腹泻后出现便秘,症状渐加重,大便干结,难以排出,曾服用乳果糖及中药泻下方药,效不佳,常 3~5d 用开塞露排便,纳少,多食易腹
  胀,多汗。诊见:精神一般,面色咣白,多汗,手足稍凉,舌淡、苔厚,脉无力。


  中医诊断:便秘。中医证:气虚便秘。


  治法:健脾益气,通下导滞。


  处方:桂枝加大黄汤加减。


   方药:桂枝 6g,白芍 12g,生姜 6g,炙甘草 3g,大枣 10g,大黄 6g,黄芪 10,白术 10g,肉苁蓉10g。中药颗粒剂 3 剂,1 剂分 2 日服,开水冲服。2016年 9 月 16 日复诊,服药间大便排出一次,仍干结,纳食稍好转,汗出减少。守上方 3 剂。


  2016 年 9 月 22 日复诊,大便 2 到 3 日可自行排出,头稍干。上方大黄减为 3g,3 剂。2016 年 9 月 28 日复诊,大便 1 到 2 日可自行排出,不干,纳食增加、出汗正常。上方去大黄,再服 3 剂,大便正常。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传导异常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之影响最为密切的为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功能。本例患儿腹泻伤正,脾气虚弱、脾阳受损,见纳少、食易腹胀、多汗、肢凉;脾气不升、升降失衡,久则胃气不降,积滞内停,通下无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推动无力,阴血、津液不足则大便失润难下。医者常以攻下药物治之,虽可取一时之效,但苦寒攻下耗伤气阳,损及阴津,故停药后症状再发,加重。


  桂枝加大黄汤,太阴、阳明兼顾。方中桂枝汤,外证得之调营卫,内证得之合阴阳,可健脾和胃,养血生津,使中焦得运,气复、津生,加芍药量,可养血、滋阴、通便。配伍通下、苦寒之大黄,即可使补而不滞,又可使通下而不伤正气,可为温下之良方。在应用此方治疗脾胃虚寒为本,阳明积滞为标之便秘时,应酌加原方中大黄剂量,多有良效。对气虚著者,可加黄芪、人参、白术之品,大便燥结重者,可加肉苁蓉、当归等润便之品。


  04

  腹痛

  赵某,男,4 岁,2017 年 3 月 10 日就诊。主诉:白血病化疗后腹痛 3d。患儿白血病化疗后腹痛,时有隐痛,且有阵发性剧痛,热敷、按揉可稍减轻,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因大便不通,进食后腹胀、疼痛,暂禁食。


  诊见:精神差,面色黄,易汗出,腹稍胀,大便 3d 未排,舌淡暗、苔白厚,脉缓无力。中医诊断:腹痛。


  中医证:太阴脾虚,气血瘀滞,阳明积滞。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通下导滞。处方:桂枝加大黄汤。 


  方药:桂枝 6g,炒白芍 12g,生姜 6g,炙甘草 3g,大枣 6g,大黄3g。中药颗粒剂 3 剂,每日 1 剂,分 2 次服,开水冲服。服药第 2d,腹痛明显缓解,大便排出。2017 年 3 月 13日复诊,偶有腹痛,进食无腹痛。与上方去大黄,加当归 10g。3 剂,腹痛止,大便正常。


  按:患儿有基础疾病,气血不足,化疗药物为攻伐之品,易伤脾阳,损及营血。脾阳不足,运化无力,则进食腹胀,温通无力则便秘、腹痛;营血不足,筋脉失养,腹部隐痛,肝木犯脾,气血瘀滞,则腹部挛急剧痛。脾失健运,饮食内停致,阳明积滞,加重腹胀、腹痛。


  本患儿病机为太阴里实、合病阳明积滞。桂枝加大黄汤,方中芍药用量倍于桂枝,取小建中汤之意,可温中补虚、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坚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故加大黄可活血化瘀、泄腑通便,且与桂枝汤配伍,可防大黄破气、苦寒伤正之弊。全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对诸多阳气虚弱、气血瘀滞及合并阳明积滞所致腹痛有良效。


  05

  结语


  桂枝加大黄汤方, 方中桂枝汤既可主太阳中风,有解表祛邪、调和营卫之功,又可平补太阴,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用;大黄既可入血分活血祛瘀,又可入阳明通下导滞;且姜、桂可去大黄之寒,大黄可防姜桂之热。


  因此方组方表里兼顾、寒温并用、补泄同施,且有调和气血之功,故灵活应用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如治疗脾气受伤、气血瘀滞的腹痛,及脾阴虚夹有积滞腹痛及脾阴虚所致便秘。


  笔者在临症时减芍药量以治疗桂枝汤所主太阳表虚证合病阳明积滞或气血瘀滞证,如发热、皮疹、咳喘等诸多病症;加减大黄及白芍剂量则可治疗太阴虚寒而致便秘、腹痛、厌食、
  腹泻、便血等病症。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深入学习伤寒论,一方面可以极大提高中医师的临症思能力,做到“见病知源”;另一方面,如能遵循方证对应原则去应用经方原方或据六经证思路灵活加减应用经方,则可扩大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可愈大多疾病。


  对于有争议的条文,可以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按照注解进行临床试用,此正为活用经方之时,能加深医者对经方的学习、认识,也常取佳效。


  声明~来自网络,请斟酌选用。


  
  肝硬化腹水用药经验谈

  益气利水煎

  方药:生晒参10克,生独椹30-120克,生白术,茯苓,当归,惠阳草,石见穿,玉米须各15-25克,生白芍20克,丹参,鳖甲(先煎),牡蛎各30克,马鞭草,大腹皮,车前草,生国老各10-15克。

  药引:大枣7枚。

  加减:肝炎急性加垂盆草,白蛇草各20-30克,贯众,半枝莲各15克。
  黄疸加茵陈30克,田基黄,丹皮,黄柏各10-15克。
  肝硬化有结节加莪术8克,三棱10克,炮山甲10-15克。疼痛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

  纳差加焦三仙,生麦芽各30克。

  失眠加炒枣仁15克,远志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天三次温服。

  忌:海鲜,生冷,辛辣,烟酒,油腻。

  适应症:肝脾肿大,腹水,下肢浮肿,便溏,神疲乏力,皮肤干燥,形体瘦弱,舌苔薄或薄腻,脉细。
  ~~~~~~
  医案分享
  ~~~~~~
  蒋某,女,63岁,淄博沂源人。
  初诊12年4月20日。

  主诉:四个月前不明原因消瘦,神疲乏力,厌食,腹胀,面黄,脚肿。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有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服用西药控制,一个月后加重,在上级医院检查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腹水消肿后出院。一个半月后病情复发用当地中医治疗,腹胀如鼓,青筋露,手掌红,经亲戚介绍约诊余处。

  刻诊:面色萎黄,消瘦,腹胀大下肢浮肿,腹部叩诊有浊音,舌红,苔薄腻,脉细。
  辩证: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气滞血瘀。
  治法:益气健脾,行淤利水,佐以软坚散结。
  方药:太子参20克,生独椹60克,生白术15克,玉延30克,当归15克,生白芍20克,丹参20克,郁金10克,马鞭草15克,大腹皮10克,车前草10克,鳖甲先煎30克,牡蛎30克,惠阳草15克,虎杖15克,生国老10克。

  药引:大枣7枚。十付。

  水煎服同上述。
  忌口同上述。

  二诊:较前好转,但纳差,原方加六神曲,山楂各25克,生麦芽60克。
  十付。

  三诊:病情稳定,纳可,腰膝酸软,舌如前。加杜仲,桑寄生,狗脊各15克,十付。

  上述药方加减服用两个月余,腹胀消退,浮肿消失。上方加三棱8克,莪术6克,继续服用。

  一个月后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测肝功,基本正常。为了巩固疗效,上方又服用一个月后。自拟固本培元粉剂巩固一年。随访至今没有复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