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天,主持人华少凭着语速“逆天”的广告播报,让广告品牌和综艺选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一起爆火出圈。
此后,这档节目的冠名费一路走高,连续打破着国内综艺节目冠名费的最高记录——却也是诸多品牌愿意一掷千金打响声量的强抓手。
然而,这种前无古人的流量效应,可能停在了11年后的今天。
随着天后李玟生前的一则录音曝光,中国好声音成为众矢之的。原本只是发生在行业内部的“反抗”,已不可控制的溢出了娱乐行业。
口碑崩塌
8月20日,浙江广电集团发布了“致《中国好声音》观众和网友”的声明。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表示将以负责任的态度进一步调查核实,并真诚欢迎广大观众和网友监督。
看起来没什么不妥。但是,从三天前开始发酵、且还在持续的负面舆论,令这一纸声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苍白无力,是个细品有些心酸的词。原以为,面对“不公平”“不被尊重”待遇时,感到“无力”的,大概率应该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不曾想,网络曝出的李玟“控诉《2022 中国好声音》”音频,让我们听到身为国际巨星,与国内市场口碑第一梯队音乐选秀节目进行“角力”时,仍是无力的。
在李玟带着哭腔的控诉中,当她腿伤严重,不得不依靠搀扶站上台时,节目组竟“故意设计”留她一人在台上。
“28年做一个歌手,我站在台上被人侮辱。”音频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令听者能够感受得到李玟的悲痛与愤怒。
17日晚,中国好声音官微发布回应声明,指出舆论热议的李玟录音为“恶意剪辑”。
但是,这段字里行间暗藏玄机的回应,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其中“我方强烈谴责”而非“追究法律责任”的措辞,更确定了曾与李玟有过摩擦。
随之曝光的,还有去年9月,李玟在中国好声音录制现场发火的视频。
“大家都在看!导演给我一个游戏规则,73分的有第二次机会,88.3分的为什么没有第二次机会?”这是李玟对赛制不透明的质疑。
紧接着,《中国好声音》的一名学员,也发微博声援李玟并主动爆料,称自己曾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遭到不公待遇。
尽管这条微博在第二天就被删除,且爆料学员本人发声表示,“没有事实依据,请广大网友不要再以讹传讹。”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位《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选手也发布微博,曝出当年参赛时被“威逼利诱”签下虚假合约条款。
一时间,这个连续数年创造广告营收神话的节目站到了舆论中心。
同时,也让其母公司的股价创下自上市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狂泻23%,蒸发110亿。
当公众期望的业内人士站出来还原真相迟迟未现,而各处泄露的“民间爆料”甚嚣尘上,《中国好声音》口碑的崩塌,眼见砸向了曾一掷千金搏声量的品牌们。
无法估量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
2012年的那个夏天,狂砸6000万冠名《中国好声音》的加多宝,声量销量双双飙升,赚的盆满钵满。
连续四年,加多宝的冠名费从6000万涨到了3亿元,不断打破着国内综艺节目冠名费的最高记录。
到了2016年,因版权纠纷,《中国好声音》更名为《中国新歌声》之后,护肤品牌法兰琳卡接棒独家冠名,广告费超过4亿元。
●图源:中国好声音微博
此后,从OPPO到金典,从安慕希到康师傅,都先后成为《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品牌。
不过,从OPPO冠名费为5亿元曝出后,社媒平台已鲜见节目冠名费的披露。
可以确定的是,尽管走过十多个年头,《中国好声音》显现疲态,IP口碑大不如前,但对很多想要抓取年轻人、实现强曝光的品牌来说,仍是投流的首选。
随着《中国好声音》口碑的崩塌,作为2023年节目总冠名的康师傅,评论区已被网友攻陷。
●图源:中国好声音微博
有网友们留言,要求康师傅撤资,否则将不再购买该品牌的产品。还有不够理智的网友喊话:康师傅退出中国市场。
除了康师傅,其他如君乐宝、雪花啤酒等赞助商,以及音乐合作平台和独播平台也遭到网友的发文抵制。
在网友发泄情绪的轮番攻势下,一些品牌不得不关闭评论区,只展示精选评论。
对合作赞助的品牌来说,这突发舆论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跑偏的“真”
彼时,借鉴国外爆款选秀节目内容的《中国好声音》,讲出了很多草根逆袭、困境翻盘,令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观众爱看《中国好声音》,是因为其偏向于真人秀。真实的唱功、真实的人设……完全凭借声音盲选的机制,赢得了观众对其公平性的坚定认可。
《中国好声音》的观众数量是庞大的。除了多集中在所谓的Z世代以外,下至5岁小孩,上至70岁老人,都曾有过为这档节目流连的时候。
如此高的覆盖率,对想要快速打响声量的品牌来说,优势显而易见。在冠名《中国好声音》的首年,加多宝的销量暴增了50%。
●图源:加多宝微博
既是主流消费群体,又是《中国好声音》忠实粉丝的Z世代们,看到某个品牌赞助了节目,出于好感再去买单产品,成为赞助品牌“被看见”的加分项。
观众们一边听着学员唱出的好歌声,一边用着冠名品牌的各类产品。从对一档节目的喜爱,到反复看到某个品牌的露出,再到主动消费这个品牌——
如此,形成了一套从流量触达到消费复购的完整链路。
不能说有多完美。但至少,每个周五晚上准时蹲守《中国好声音》的网友们,对冠名赞助的品牌一定是有记忆,或者还可能是有好感的。
可也就是这么一档偏向于真人秀的节目,如今被扒只有“人”和“秀”,丢失了“真”时,这些网友围攻声讨的品牌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网络时代的黑多于红,会对过分依赖流量的品牌产生极强的破坏作用。
而对本身已经具有相当声量、且有着较高用户粘性的品牌来说,赞助节目引发的口碑崩塌,并不是致命的。
●图源:康师傅微博
这是因为冠名、赞助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品牌更广范围的曝光,以高曝光产生高流量带来高转化。
诸如加多宝、康师傅这样的品牌,在其身处的赛道已经稳居头部。也就是说,在消费者心目中,早已树立了品牌认知。
这个品牌,选不选、买不买,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
虽然不排除因为品牌代言人或赞助某档热门综艺带来的销量提升,但终归是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再加上一贯稳定的产品力,决定了此类快消品的消费频次。
至于接下来会不会有品牌明确表态终止与《中国好声音》的合作,或者是引发一波当年“鸿星尔克”式的抢购潮,那都是后话。
身为消费者中的一员,我只希望,自己的每一次买单,所获得的是品牌最大程度所赋予产品的“真”。
《中国好声音》的口碑崩塌,不也正是因为走着走着,与本来应该放在第一位的“真”渐行渐远了吗?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参考资料:
1.南风窗:中国好声音,何以至此
2.新京报:12年招牌难招财,《中国好声音》没了好声音?
3.格隆:中国好声音,塌了
*编排 | 四夕 审核 | 李砚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