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二连降”,新能源价格崩了?




每逢岁末,商家们为了拉动KPI,总会变着法儿搞促销,新能源赛道也不例外。
同样是为了促销,一边是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纯电系列的接连降价。另一边,比亚迪、广汽、东风EV等国内新能源车企却宣布即将“涨价”。
在遭遇“寒意”的消费环境中,这一系列或涨或降的促销手段,还会继续刺激新能源市场“高歌猛进”吗?

又降价了
前几天,特斯拉宣布推出“叠加福利”。具体来看,则是自发布之日起到12月底,不仅现车提车减免6000元,还有叠加4000元的保险补贴和赠送2万积分。
有网友推算,如果购买一辆标准续航版的中国制造Model Y,叠加各项补贴后,裸车价格可实现27万元的“历史新低”。
当然,这并不是特斯拉的第一次降价。
早在今年10月,特斯拉就对中国大陆地区在售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调整过售价,降价幅度在1.4万—3.7万元之间。

●图源:特斯拉微博
特斯拉销售人员表示,再次降价是为了赶在新能源补贴即将结束之前冲一波销量。
按照特斯拉年初制定的全球销售目标,今年要完成150万辆的销量。但是,前三季度仅实现90.8万辆。
如果说此前销量的未达标,是因为产能不足。而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提升至110万辆,当下特斯拉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车卖出去。
其实,降价的不止特斯拉。进入新能源赛道后,一直不温不火的梅赛德斯-奔驰纯电系列,也于今年11月宣布降价。

●图源:梅赛德斯-奔驰微博
据悉,部分纯电EQ系列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下调幅度为5万至20余万元不等。
看到降价的是特斯拉、奔驰等定位中高端的新能源品牌,有网友发问,难道是因为这些车型此前的定价过高?
业界人士称:“之所以降价,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现在市场需求比较低迷,通过降价可以刺激消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斯拉、奔驰的降价,没准还将成为品牌“务实”的表现,带来更好的销量表现。

集体“涨价”
与特斯拉、奔驰降价“相反”的是,国产新能源品牌在不约而同地官宣涨价。
11月末,比亚迪宣布将调整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幅度从2000—6000元不等。
当然,划个重点,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用户不受调价影响。

●图源:比亚迪微博
没隔几天,广汽埃安也宣布将在2023年初,对旗下车型的指导价上调3000—8000元。不过,也仍是12月31日前下订的用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紧接着,还有北汽制造对旗下微型电动车“元宝”调了2000到8000元不等;东风EV新能源也宣布将上调所有车型的指导价,幅度为7000——9000元。
此外,还有小鹏汽车、长安深蓝、欧拉、哪吒汽车和AITO问界等新能源品牌,都先后推出“限时保价”政策。承诺若在年底前支付定金,可继续享受 2022 年国家新能源补贴。

●图源:比亚迪微博
看得出,无论 “官宣提价”,还是“限时保价”,都是新能源车企年底冲刺KPI的促销手段。
对有意向购买的消费者来说,明年才执行的提价政策,反而有着加速现在下单的可能。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长7.8%。
从11月份的销售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环比增长超过预期。
以价换量
从市场表现来看,以价换量的效果是由品牌力决定的。
以特斯拉的“二连降”为例,有不少潜在消费者选择继续观望,但更多的消费者乐于接受优惠。
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出,特斯拉在10月份第一次宣布大幅降价后,11月份销量就迅速突破10万辆,创下了月度销售历史新高。
相比于国内众多新能源车的“卖一辆亏一辆”,季度财报显示每辆车净利润高达9570美元(约6.9万元)的特斯拉,也确实有着降价的足够底气。

●图源:特斯拉微博
同时,降价对于以品牌效应著称的汽车行业来说,还有利于产销规模的提升。
从表面上看,降价或许会带来短期盈利的下降,但如果能充分把握降价的幅度和节奏,助推销量的增长,最终仍能以规模效应促进盈利。
尤其是对一些前期投入较大的造车新势力。只有当销量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才能摊薄产品研发和营销成本,并由此提升品牌效应,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在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中,问界通过保险补贴降价8000元,哪吒直接降价4000到6000元,蔚来和极氪“豪气十足”,放言对旗下部分国补退出车型“兜底”。
甚至连BBA中的宝马,也把i3车型降到了29.8万元,网友直呼性价比出来了。

●图源:比亚迪微博
按照中汽协分析,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65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数的增长,明年市场的增幅或将大概率放缓。
因此,比亚迪等一众国内车企的“逆市”操作,与其说是涨价,不如说是利用今年余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销量。
可以想见,在特斯拉“二连降”的带领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没准还将迎来新一轮的价格战。

●图源:比亚迪微博
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新能源车的品牌效应才是买单的动力。
想要实现以价换量,更得在车辆本身的安全驾驶、智能体验等方面深耕产品力。
只有在打响品牌力的同时,让消费者获得最佳性价比,才有可能助推产销规模的提升,实现消费者与车企的“皆大欢喜”。
参考资料:
1. 齐鲁壹点:只为促销?特斯拉、奔驰齐降价,国产电动车集体“预告”涨价
2. 经济日报:特斯拉“二连降”,会引发价格战吗?
*编排 | 李砚  审核 | 四夕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