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到底有多少路边摊儿?


我读中学的时候,「港澳游」还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字眼。太平山维港和迪士尼打卡,去香港电影和TVB取景地朝圣,光鲜亮丽地买来大陆买不到的国际名牌。
香港不光是旅行,也是求学与工作的宝地。

▲ 维多利亚港与天星小轮,本文唯一的游客照
后来陆港关系起起伏伏,香港的地位开始尴尬起来。还来不及在大不列颠的余韵中多孤芳自赏一会,就要被对岸的穷亲戚甩下。越来越少再有听说周围谁要「去香港玩」,人们赴港的理由变成了:转机、打疫苗和买保险。

▲ 机上所拍
我在去年中有了好几次「顺便之旅」,于是写下这篇随笔和探店小记。
 铜锣湾 
在百德新街的爱侣,面上有种顾盼自豪;
在台上任我唱未必风光更好,
人气不过肥皂泡。
——Twins <下一站天后> (词:黄伟文)
► 逛在铜锣湾
大丸百货曾经是很多人记忆中的香港闹市区。
小女生时期的Twins唱「站在大丸前」,指的是已经被拆除的铜锣湾地标大丸百货,百德新街也在附近。而香港地铁铜锣湾的下一站,就叫做天后。



▲ 百德新街车站的天桥,双层叮叮车上拍到的风景
当年日资百货林立的铜锣湾一度是香港的小银座,如今也还是年轻人喜爱的潮流购物地,那些朋友圈代购常发的时髦的服饰品牌,大多都在这个区域设有店铺。

说回百德新街,香港最大的hmv音像店也在这里,隔壁的宜家能淘到一些大陆不发售的设计款。整洁的时髦餐厅头顶挂满串灯,美丽精致,我曾在这买过一角Lady M千层蛋糕。穿过大片涂鸦的小巷拐到加宁街,路过各路潮牌店铺,犹如置身东京街头。


▲ 途中店铺


▲ 来自东京的买手店studious,试衣间做成榻榻米的样子
铜锣湾的时代广场一端,除了奢侈品招牌之外,也藏着一些低调的店铺。例如全球只有12家的Nike高端潮流支线NikeLab,各种实验性的新款和设计款在此发售。

▲ NikeLab
拐角是Gentle Monster,这个墨镜店在北京三里屯和上海淮海路各有一家店面,内外装潢和货品一样时髦。


▲ Gentle Monster
► 吃在铜锣湾
到了铜锣湾必去的就是路边摊苍蝇馆。往湾仔走,会发现很多米其林钟爱的好吃小食,比如强记的糯米饭,铜锣湾糖街的知名老字号车仔面荣记。

▲ 荣记粉面,看着黑暗吃着好吃
出了湾仔地铁,轮渡通勤于港岛和九龙的人潮迎面扑来,天桥下藏着利强记,这家脏兮兮的路边摊以鸡蛋仔出名,炸猪皮和肥肠卷也是经典的街头小食。

▲ 何洪记
我特别怀念永华面家的猪脚竹升面,绝配是加了陈皮的红豆沙。「竹升」即竹竿,用特殊方法压打出的极有弹性的面条,我觉得很好吃,一连来了几回,但据说压面的手艺已经后继无人。
永华面家已于2018年8月歇业,当时去吃的竟是最后一碗。

▲ 左:甘牌烧鹅,右:华星冰室

▲ 左:强记糯米饭,中:利强记,右:永华面家
► 住在铜锣湾
在铜锣湾有香港唯一的「Small Luxry Hotel - 小型精品酒店联盟」:「逸兰酒店 - Lanson Place」。
SLH这个组织成立于1991年,目前在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520多家独立经营的豪华酒店,恪守着「小而美」的生存理念。
不过我最终没有选择这家,而是位于天后站附近、被生活方式杂志Wallpaper*推荐的城市设计酒店:Tuve。这家在风格上更特别一点。

入口和房间都没有名字,全黑的大堂散发木质香氛,备品是le labo(一家小众独立香水品牌,在铜锣湾有门店),黄铜混凝土与大理石的禁欲系设计真是深得我心。不过房内灯光做的很昏暗,倒意外地还挺色气的。


 九龙 
我坐巴士路过九龙城,昨日启德已变冷清;
寨城消失,记忆给铲平。
——林一峰 <浪漫九龙城> (词:林一峰)
► 逛在九龙
对于爱好港式暴力犯罪电影或漫画的人来说,九龙城就是香港最神秘的禁忌之地。
歌中的「昨日启德」指的是九龙城的香港启德机场,这座起降难度极大的机场已被拆除,与九龙城寨一起成为往日记忆。这座罪恶黑暗之城,只剩下一座旧址公园早已失去以前的传奇色彩。

▲ 九龙城寨的旧址周围,还有一些破旧的建筑
所以,大多数游客的九龙游是在尖沙咀眺望天际线开始的。其实穿过维港、九龙一侧的天际线比在港岛更好拍。
它的背后就是楼顶有个直升机停机坪的香港半岛酒店。门童并不会阻拦想要进去看看或是假装来喝下午茶的游客。

▲ 一个经典的拍照地:香港文化中心
弥敦道,旺角,油麻地,九龙要在入夜后逛才有的看,网上流行的布满彩色灯牌的香港经典照,正是九龙的街景。

想要体会地道的港民文化,就一定要去庙街夜市走一圈。
不过对于爱拍照的游客来说,这条短短的街道吸引人的并不是那些廉价小商品、玩具,而是正对庙街出口的高层停车场经典取景机位。
拍完一张标准照后,停车场另一侧望出去是半个高架桥,这里过于安静,周围黑黢黢的楼房让我恍惚不已。

庙街出来,只见看相算命的红帐篷一排摆开,每一个棚里坐着一个百无聊赖的「大师」。再走两步,巨大的灯牌映入眼帘,照得狭窄街道一片红彤彤,走在光里的人都变成了影子。

但我觉得九龙最好玩的地界是深水埗,这里是是香港中下层居民的聚集地,花市与鸟市都在附近。上一次来是年前,人们穿梭在置办年货的集市中,闹哄哄乱糟糟的市井气息非常有生命力,人味儿十足。


► 吃在九龙
去九龙必吃苍蝇馆子和小吃。光在深水埗区的福荣街从头走到尾就能吃到撑。
上榜米其林推荐的合益泰就在附近。剪了肠粉卷浇上酱汁,便宜的小小一份做开胃。维记咖啡粉面在一条街大喇喇地开了三家店,白瓷砖拍出来很有港味,点碗脏兮兮香喷喷的猪肝粉,只是吃完觉得味精过多。

▲ 合益泰肠粉

▲ 左:尖沙咀的鸡爪汤,中:维记猪肝粉,右:炸猪皮
从十八座狗仔粉到文记车仔面,猪皮鱼蛋粉面都是小小一碗,小心不要吃太多给别家留点肚子。不远处的老字号豆制品小食店「公和荳品」藏在一堆菜市场摊位中,买几块煎酿豆腐一杯豆浆,去过的都说好。

▲ 公和荳品的煎酿豆腐

▲ 任你点车仔面,在九龙城寨旧址附近,三四十种汤底和配料挑花眼

▲ 油尖旺地区的聪嫂甜品
► 住在九龙
「笼屋」是九龙的一大特色。
蜗居香港的社会底层人士无力负担高昂的房租,只能栖身在深水埗危楼里的2平米铁丝牢笼之中。他们在棺材一般的隔断里度日,那是都市的光鲜背后绝望的边缘人群。


我在这里找到一家名为「云吞面」的青旅。二楼的青旅虽然不会那样逼仄,但铁丝隔断和床底的笼子保险箱足以让来这里旅游的人体验一下这种狭小空间带来的局促感。

▲ 云吞面
在九龙住过的另一家青旅是靠近K11洛克道的Hop Inn。地段很好,也没什么大毛病,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不失为穷游的性价比之选。
 中环上环 
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罗大佑<皇后大道东> (词:林夕)
► 逛在中环
鸦片战争后,1841年,英军从上环一带登录,港岛升起英国国旗,次年签订「南京条约」。九龙在时隔18年后的「北京条约」被割让,再之后是新界。
本是中学历史课本中枯燥的语句,去过九龙之后,再去港岛,会发现这是两个世界。

▲ 整理照片,发现这一带是我拍下街景最多的地方
直到现在,中上环一带还有种「洋气」得多的风貌。皇后大道东在大陆一度是首禁歌,如若不想起歌词中浓厚的政治隐喻。在中环核心地界的皇后大道,也还是确实能看到一波波如潮涌的人。


▲ 皇后大道中

▲ 上环靠近西环一带的下坡道能看到远处的维港
和铜锣湾的潮流风尚略有不同,逛中环的乐趣更多在设计和文创小店。比如中环的香氛店铺Buly1803,浓厚的古典欧陆风尚,店员在包装后会用花体字写上名字和祝福语。



▲ Buly1803
年轻人爱去的是PMQ元创方,和门面低调的新锐画廊H Queens,沿着摆花街走到荷里活道,香港网红打卡地蓝色楼房涂鸦就在这里。
不过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旁边的Tom Dixion,英国鬼才家居设计师在亚洲的第一家店,楼上是Nodi咖啡。


▲ Tom Dixion


▲ 涂鸦

▲ 荷里活道附近还藏着一条古董街
► 吃在中环
在中环,陆羽茶室和莲香楼是传统老字号茶点铺,九记牛腩门口总是人满为患,于是转头去吃了路边摊一乐烧鹅。
半山扶梯的兰芳园是丝袜奶茶的发源地,再来块猪仔包就是一份经典早餐。

▲ 左:一乐烧鹅,右:兰芳园
上环的坤记是传说香港最好的煲仔饭,可惜午市只能吃得到一份润肠腊味。IFC地下搭乘机场快线的地方就是盛名在外的「最便宜米其林一星」添好运点心店,如果碰到不大排队还是可以去吃吃。

▲ 坤记只有晚市供应的煲仔

▲ 添好运

▲ 港岛夜生活,是喝杯酒还是吃碗糖水?左:忘了名字的隐秘酒吧,右:上环著名的源记甜品
► 住在中环
铜锣湾属于新锐设计酒店,九龙属于小旅店和青旅,那中环便属于传统的高级酒店。
寸土寸金的香港居住空间普遍比较局促,就算顶奢酒店如文华东方也是如此,相比起同在中环、注重设计感的置地文华东方,老文华的装潢带着保守的古典气息,不少名人政要都曾是座上宾。


2004年4月1日,一位男星从这里24楼的健身房一跃而下,他的名字叫张国荣。如今酒店已经加装了栏杆,地标性质的中银大厦从窗外隐约可见。

记不清是第几次来香港后,我不再看地图也不再拍照打卡。只是走走吃吃逛逛,一如每个人生活着的城市。
在过去一百年,香港发生了太多改变,是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也是海风吹过的五千年。
而如今这里,只是听到觉得稀松平常、想来随时都能来的地方。

▲ 香港地铁广告,来自我很喜欢的本土漫画家门小雷
lunaeidolon/塌塌/小九/炸鸡对攻略亦有贡献

作者:鱼丸
图文原创
原文为公众号「杜绍斐」约稿,有增补

点一点右下角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