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斗案例数不胜数,但要说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那就莫过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夜袭格登山之战了。
二十二名清军侦察骑兵,在三名低级武将的率领下,居然击溃了据守格登山的,上万名准噶尔部叛军,并且歼灭招降六七千人。
关键是这25名清军没有折损一个,说实话此战甚至都堪称为奇迹了。
如果不是史料中白纸黑字的多方记录,但看双方作战数据和战果的话,还以为25名清军是不死战士呢!
那格登山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25名清军能够击溃上万名叛军,还生俘了六七千人呢?
一
英勇绝伦的归顺者阿玉锡
要想讲明白夜袭格登山之战,就必须先了解一位无敌猛人,那就是参与并指挥此战的清军首领——阿玉锡。
如果没有挂帅格登山之战,阿玉锡绝对会成为清朝历史中,名不见经传卑微到无人问津的小人物。
甚至最多就是留下个名字而已。
但是在格登山之战打赢后,阿玉锡不但被乾隆皇帝加官进爵,而且还诗兴大发给阿玉锡赠长诗一首,讲述阿玉锡那传奇且勇猛绝伦的超神事迹。
此外还要各种关于平定准噶尔部的碑文中,都要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讲述下阿玉锡的“开挂”战功。
甚至还特意让西洋画师郎世宁,给阿玉锡画功臣像悬挂留念,以至于到现在咱们还能亲睹阿玉锡,跨骏马、背火铳、夹长枪冲锋的经典勇武场景。
阿玉锡,原本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低级武官,后来因为获罪而被判锯掉胳膊,于是阿玉锡于雍正末年,果断跑路归顺清朝了。
投奔清朝后阿玉锡也没有扬名立万,仅仅是在乌里雅苏台将军账下当兵,甚至因为归化人的身份都没有表现的机会。
此后乾隆皇帝继位,偶然听归顺的准噶尔部宰桑萨拉尔说,阿玉锡这个人勇武绝伦,而且有空手夺火铳的绝技。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乾隆听后就很感兴趣,立马召见阿玉锡考验其武艺,在阿玉锡当面操练一场后,乾隆果断加封阿玉锡担任御前侍卫。
“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持铳迎面未及发,直进手夺无逡巡。召见赐银擢侍卫,即命先驱清漠尘。”(《阿玉锡歌》)
这里提到了阿玉锡的空手夺火铳绝技,面对手拿火铳准备开枪的对手,阿玉锡能够迎面冲过去给夺下。
首先这就需要胆量,没胆量肯定不敢正面冲击火铳;其次这需要极快的速度,要赶在火铳发射前近身抢夺;最后空手夺铳是需要技术的。
无论是胆量、速度、技术乃至于力气,阿玉锡都是当仁不让的勇士,这也是乾隆让他充当侍卫的原因。
而且可见在格登山之战前,阿玉锡就已经是小范围内人尽皆知的猛人,这就为他接下来格登山之战的“开挂”表现奠定了基础。
此后阿玉锡又被乾隆擢升为四品翼长。
《阿玉锡功臣像》
总之原先不太出名的阿玉锡,不但因为勇武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垂青,也为自己名垂青史铺好了路。
二
阿玉锡主打的夜袭格登山
阿玉锡在乾隆身边并没有待太久,很快就因为平定准噶尔的战争,被启用前往前线效力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平准清军主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方向进军准部;西路则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举荐阿玉锡者)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
而阿玉锡则隶属于北路阿睦尔撒纳的麾下。
五月初五日的时候,被清军击溃的准部叛军达瓦齐,带领上万名残兵败将抵达格登山据守,准备与清军做困兽之斗。
格登山,在库陇奎鄂拉北一百八十里,库克乌苏东七十里,位于今新疆昭苏县西南。
达瓦齐残部在格登山据险固守,清军虽然势众却不敢贸然攻取:
“达瓦齐拥众将及万人,后负格登山崖前,临泥淖驻营固守。”(《平定准噶尔方略》)
于是北路军主将班第和阿睦尔撒纳商议后,决定暂时不向格登山叛军发起进攻,而是要详细侦察后再做围攻部署。
五月十四日,清军在对地利进行考察后,与叛军主力进行对阵,按照班第等人的设想,是准备示弱引诱达瓦齐进攻,然后趁势围攻将其歼灭生擒的。
但是达瓦齐并没有上当。
双方一直到傍晚都没有正式交手,这不由得让班第等人怀疑,达瓦齐是不是金蝉脱壳了?这边假装跟清军对阵却不出击,八成是争取时间背地里已经跑路了。
所以在入夜后,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就招来了阿玉锡等,让他带领小股部队前往格登山侦察,看叛军手里达瓦齐是否已经逃脱。
此前阿玉锡在平准战争中的表现机会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充当向导和翻译,毕竟他以前就是准噶尔部的人嘛。
与阿玉锡同时领命还有两人:
“派翼领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尔,并新降宰桑察哈什等,带兵二十二名,往探达瓦齐果否在营。”(《平定准噶尔方略》)
这三位清军低级武官,奉命带着二十二名清军士兵,合计二十五人就前往格登山侦察了。
注意,他们本身的任务,仅仅是查探达瓦齐是否还在而已。
然而阿玉锡等前往格登山侦察后,发现达瓦齐确实还在贼营未动,按理说就能结束任务回去复命了。
但或许是阿玉锡发现有机可乘,所以来不及回营报告,也来不及派人回去求援,他就做主带领部下冲杀过去。
“阿玉锡等奋勇突入贼营冲击,出其不意,放枪呐喊,贼众惊溃纷奔,自相蹂躏。”(《平定准噶尔方略》)
虽然部下人马部队仅25人,但面对上万名叛军却丝毫不怂,直接出其不意地冲入敌营厮杀,而且发射火枪大张声势。
二十五个人也打出了两万人的动静,叛军以为是被清军主力偷袭,所以来不及抵抗就仓皇逃窜。
敌军崩溃后自相践踏,阿玉锡等人不但趁机冲杀,而且对叛军摸黑打心理战进行招降,结果来不及逃窜的人纷纷束手就擒。
“阿玉锡突其营,枪矢并发,声震山谷,出贼不意,乃大溃乱,自相蹂躏,无一人敢撄吾锋者。”(《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此次夜袭格登山,直接导致达瓦齐叛军主力溃散,他本人仅携带两千多人突围离开。
其实都算不上是突围,毕竟阿玉锡部只有二十五人而已,压根就不可能包围他。
而阿玉锡部二十五人则无一伤亡。
“我二十五人,无一人受伤者。”(《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
此战足见阿玉锡不但勇武绝伦,关键还是足智多谋、能够及时把握战机的全才。
三
阿玉锡为何能打下如此战绩?
夜袭格登山之战后,关于达瓦齐叛军的伤亡人数不清楚,但是投降人数却有详细记载。
前线主将阿睦尔撒纳最早给乾隆报告说:
“所派喀喇巴图鲁阿玉锡等,带兵仅止二十二名,即能贾勇无前,使贼众惊溃败走,招抚数千余人,深属可嘉。”(《清高宗实录》)
这里仅笼统地提到阿玉锡等招降了数千人。
不过前面他提到达瓦齐仅带两千人逃脱,而原本叛军有上万人之多,出去逃走的及被歼灭的,被俘总数应该也有六七千人之多。
乾隆作的《阿玉锡歌》中提到被俘数据是六千五百:
“大声防马入敌垒,厥角披靡相躏奔。降者六千五百骑,阿玉锡手大纛搴。”
此外还有七千人的说法:
“贼兵大溃,相蹂躏死者不可胜数,来降者七千余。”(《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
所以具体数据可能稍有出入,但阿玉锡等人俘虏六七千人问题不大,至少也不会低于五千人。
其实说是被俘有点不太恰当,准确来说应该是招降过来的,毕竟二十五人俘虏不了几千人,这不太现实。
但招降是可以做到。
阿玉锡等人冲击敌营造成混乱后,趁机对叛军打心理战进行招抚,很容易就能让他们放下武器投降。
因为叛军们也知道跟着达瓦齐是死路一条。
早在格登山之战以前,达瓦齐在清军的征讨下,就已经是人心涣散、民心尽失了,就差内讧把他抓了送给清军了。
清军也获悉了叛军内部的低迷状态:
“伊之情形,虽不能深悉,看其现在带兵来迎,未必即有归降之意,然众心离散,愿投天朝者甚多。”(《平定准噶尔方略》)
就差临门一脚了,只要清军继续向叛军施压,他们内部一定会崩溃的。
其次尽管达瓦齐叛军占据格登山据险自守,但是已经不具备跟清军对抗的能力了。
因为叛军别说精神士气不行,就连物资供应和战备器械也不行,人困马乏属实没办法打仗。
“达瓦齐自特穆尔图淖尔带兵来此住歇,军械不整,马匹亦疲……达瓦齐虽尚率众固守,而气衰力竭,断难久持。”(《平定准噶尔方略》)
所以别看叛军还有万余人,但其实愿意跟清军打、能够跟清军打的人,估计还凑不出来十个。
也许是阿玉锡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没有主力支援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发起冲锋夜袭敌营。
结果就是叛军除了仓皇逃命,就是在阿玉锡的招抚下直接归降,完全就没有一战之力。
阿玉锡也因此一战成名,不但被乾隆写诗歌颂,而且绘像紫光阁留念。
自然也少不了乾隆对他的封赏:
“着加恩授为散秩大臣,仍加赏男爵,准其世袭,并赐银三百两。”(《清高宗实录》)
此后阿玉锡的事迹就不明显了,不过凭借格登山之战的战功,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夹枪冲锋的神勇。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喜欢就给个关注和转发吧,比心ღ( ´・ᴗ・` )比心)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