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歼敌最多之战:鸡笼之战战绩多厉害?直接打服英军!



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众所周知,在清朝与英国的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清军几乎仗仗吊打,清军的战绩往往惨不忍睹。
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统计,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合计伤亡约500余人,其中阵亡者仅69人。
对英军造成伤亡最多的则是镇江保卫战,共毙杀英军39人,超过英军总阵亡人数的一半了。
不过镇江之战并不是清军打得最好的一场仗,毕竟最后的结果是青州八旗几乎全军覆没,镇江城也被英军攻陷了。
打得最好是实际上台湾抗英之战,台湾军民在鸡笼、淡水等地,先后两次重创英军舰队,斩杀、俘虏人数远超镇江之战。
那台湾抗英之战是怎么回事?台湾军民在抗英战斗中,打下了多好的战绩呢?


台湾军民做好了抗敌准备
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虽然抗英主战场在广东、浙江两地,但是台澎地区也没能置身事外。
一方面是英军虽然把战场设置在浙江等地,但还是会派遣船队对台澎地区进行侦查袭扰;一方面道光帝也较为重视台澎的战略位置,多次下旨让台澎文武做好备战。
指不定啥时候战场就摆在台湾了。
道光帝在七月的时候,给台湾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姚莹的上谕中,强调不能疏忽台澎防务:
“台湾孤悬海外,防堵事宜,尤应准备。着该督飞饬该镇、道等遵奉前旨,与前任提督王得禄同心协力,加意严防,毋稍疏懈。”(《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达洪阿、姚莹等接旨后,立即筹措兵马、火炮进行布置,但说实话有点力不从心。
因为台湾岛的海岸线实在太长了,清军压根不可能到处设防,姚莹和达洪阿能做的,就是封锁几个重要港口。
然后整顿水师和火炮,希望到时候能够在不丧失制海权的情况下,发挥港口炮台的威力,水陆夹击击退英军。

福建前提督王得禄认为:
英夷舰船高大火炮猛烈,清军水师不足以与之抗衡,应该扬长避短严防海岸,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损失。
他的意见被姚莹和达洪阿采纳,俩人与其他台湾文武紧锣密鼓的配合,修缮炮台、招募团勇、铸造火炮等。
最终共聚集清军3481名,乡勇2160名,水勇520名,分散布防于安平大港、鸡笼港、淡水等地。
此外还招募有团练一万三千余人,作为抗英的预备役部队,在清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作为生力军进行支援。
在城防炮台修筑方面:
除沿海各港口、海口配备的炮台外,姚莹与达洪阿在段时间内,新修筑炮墩、炮垛若干增强火力;
为防止英军登陆作战,台湾军民又在各港口、炮台外围,挖掘了宽一丈二尺、深一丈的濠沟,合计有数百丈之长。
在壕沟里设置有钉筒、钉板、钩连枪棍六千四百余件,铁蒺藜十万三千余个,竹签十三万二千余枝。

在火器方面:
“除大小炮位、抬炮、抬枪、鸟枪外,并多制火箭、火罐,教令兵丁操演娴熟。”(《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外姚莹和达洪阿,还申请到了军费二十万两白银,作为此次防英抗英的基础。
现在万事俱备,就差英军过来进攻练手了,事实上台湾军民的备战,可谓是恰到好处。
这里将成为英军的噩梦。

鸡笼之战让英军有去无回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三日,英军舰船开始在台湾外洋游弋,对台湾的垂涎和进攻已经是迫在眉睫。
八月十六日,英军双桅杆运输舰“纳尔不达”号,运载 270余名英军抵达鸡笼,随后对鸡笼港开炮进行轰击。
鸡笼保卫战至此打响。
英军舰船的头两炮,虽然打中了鸡笼炮台的清军阵地,但是只打中兵房一间,并未对清军造成折损。
驻扎前线的清军参将邱镇功,督率守备许长明、欧阳宝等人,在二沙湾随即开炮对以英舰进行反击。
与此同时,三沙湾的清军炮台也随即开炮轰击,附近的其他炮台也接连开炮轰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毕竟清军的火炮质量一般。
但是炮伤上六千斤、八千斤重的火炮,打起来却非常的给力,不但火力猛而且准头也不差,成功击中了英舰的桅杆。
“那儿不达”号被迫向海中撤退,结果此时刚好有巨浪袭来,英舰不慎触礁后沉没,英军纷纷落水丧失战斗力。
“海涌骤起,冲礁击碎,夷人纷纷落水,死者不计其数,或凫水上岸,或上杉板驶窜。”(《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时清军当然是选择痛打落水狗了。
面对船沉落水的英夷,邱镇功命令守备许长明、欧阳宝,千总陈连春、外委尤登和等将领,督率清军开船下海捞人。
其他清军各部也趁机下海捡漏捞战功。
邱镇功等率部下海后,共斩杀英军4人,生俘43人;
县丞宓惟慷等沉船下海,生俘英军31人;
总理谢集成、董事吴助友等部及义军,共斩杀英军1人,生俘25人;
同知曹谨部清军及家丁,下海后共生俘英军5人;
台协千总陈大坤等部,乘船下海后共斩杀英军1人,生俘英军18人;
委员陶荣部,生俘英军2人。

此后至十七、十八日,清军各部仍零星有斩获与生获,此战的最终战绩如下:
“前后共计斩馘:白夷五人、红夷五人、黑夷二十二人,生捦黑夷一百三十三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外还打捞了夷炮十门,以及缴获了英军图书文册多件,足以堪称是一场大捷了。
道光得知前线报捷后,道光高兴地评价为:
“可称一快,甚属可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然后嘱托姚莹和达洪阿,如果再有打胜仗的消息,一定要用六百里加急送来。
“嗣后攻剿夷匪摺,应由五百里奏报,如大获胜仗,即由六百里奏报。此由五百里谕知达洪阿,传谕姚莹。”(《清宣宗实录》)
此时道光的嘴跟开光了一样,因为鸡笼之战后没有多久,台湾清军就又取得了一次大捷。

大安港之战清军再次获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三十日,时任英军侵华总指挥的璞鼎查,得知英舰在基隆被守军击破的消息后。
随即派颠林率兵船多艘,前往台湾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探听情况,结果被有准备的清军逮个正着。
清军将领游击安定邦等,在英舰意图攻击大安港时,督率清军开炮进行反击,双方随即进行了一场炮战。
不过英军鉴于此时清军有所防备,外加清军此时火力有所增强,所以很识趣地撤退到外洋了。
“逆夷见大安港口兵勇众多,攻扑不进,复退出外洋。”(《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本来此时英舰可以完好撤出的。

结果撤退的路上,刚好遇到巡检高春和谢得琛所招募的渔人周梓等,他们在船上招呼英舰船上的华人。
假装怂恿英船从土地公港行驶,其实就是把英夷往坑里拐点,因为那里水浅礁石还多,就是等着英军往上瞎撞。
结果历史还真的重演了。
英军舰船再次触礁,不过这次没有直接沉入海里,而是搁浅在了港口的浅滩上,基本上成了清军的盘中餐。
“诱从土地公港驶进,果为暗礁所搁,其船歪侧入水。”(《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那清军可就不客气了。
游击安定邦督令守备何必捷、千总何建忠、李青云、把总翁标桂、林飞鹏等,集中火力向搁浅的英舰开炮。
不久后英舰就被清军彻底击毁,船上的英军除了被直接炮毙外,大部分英军落入水中开始瞎扑腾。
对于打捞落水的英军,清军有了鸡笼之战的经验,这一次打捞起来更加顺手。
巡检谢得琛、汪昱、外委萧振辉、李吴魁等,带兵乘船下海对英军进行斩杀和打捞,最终的战果如下:
“奋力围击,杀毙白夷一人、红黑夷数十人,生捦白夷十八人、红夷一人、黑夷三十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外还俘获有效力英军的华人5名。
此外还缴获夷炮十门、鸟枪五杆、腰刀十把,以及英军的档案文书等多件,取得了大安港抗英大捷。
道光帝接到消息后更是无比兴奋,毕竟此前他接到的清军战败,不是丢城失地,就是战将殉国。
这次清军的表现居然跟开挂一样:
“全莱尔等智勇兼施,为国宣威;朕嘉悦之怀,笔难罄述。”(《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至于立下首功的姚莹与达洪阿,虽然战后得到道光帝的多次褒奖,但是俩人的下场却让人唏嘘。
由于被俘的英军部分被就地正法,导致清廷与英国在谈判时被追究,姚莹和达洪阿双双以“冒功妄杀”被查办。
虽然俩人都上书表示抗敌无罪,但在英军的胁迫下道光也很无能,默认穆彰阿对姚莹和达洪阿下狱处理。
就跟起初惩办销烟的林则徐一样。
“姚、达”二人被逮捕进京下狱后,清廷朝野上下与百姓一片哗然,甚至连当时还没混出头的曾国藩,都对此等冤狱表示愤慨。

道光帝心里也清楚这二人是国之栋梁,但是还必须处置他们去安抚英军,好在迫于当时朝野与民间的压力。
穆彰阿惩办二人时就走个过场,姚莹和达洪阿也表示愿意认罪伏法,最终对他们进行贬官处置。
其实对于道光的难处,姚莹是多少能够理解的,因此在锁拿进京的路上,他慷慨陈词地表示自己不怕当替罪羊。
“苟利社稷,即身家在所不计。古有杀身成仁、毁家纾难者,彼何人哉?”(《东溟文外集》)
一腔爱国赤诚喷薄而出让人肃然。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喜欢就给个关注和转发吧,比心ღ( ´・ᴗ・` )比心)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