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大明朝天启元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亲率数万八旗兵攻陷沈阳,戍守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等将领战死。
就在后金军攻陷沈阳的同一时间,沈阳城外的浑河边上,有一支万余人的明军赶来增援。
于是努尔哈赤掉头带兵阻击,明军与后金军的浑河之战正式打响,双方都是杀红了眼的精锐。
尽管这支明军最后被全歼,但也对后金军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明熹宗实录》都夸奖这支明军道:
“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
可以说是打出明朝的军魂。
但浑河之战这支明军为何会被全歼?猪队友又是如何干瞪眼的?此战又真是戚家军最后的绝唱吗?
PS:记得给小猹星标置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哟。比心。
1、又犯了分兵大忌
就在浑河之战的前两年,就是决定明朝与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此战以明军的全盘失败而告终。
后世在讨论这场战斗的时候,总是会批评经略杨镐的分兵之策,给了努尔哈赤逐个击破的机会。
其实这次的浑河也一样。
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时,援剿总兵官童仲揆、陈策等,奉命率兵赶来增援,只是他们没有赶上场子。
等他们率军抵达浑河的时候,就传来了沈阳城失陷的消息,陈策与童仲揆决定商议退兵。
毕竟沈阳已经被后金兵占领,现在赶过去不是杀他个出其不意,而是一头扎到敌人的裤裆里。
但就在俩人下令退兵的时候,游击周敦吉站出来反对了,他坚决要求明军出战沈阳:
“禆将周敦吉等固请进战。”(《明熹宗实录》)
在周敦吉的请战“煽动下”,其他明军诸将也纷纷要求出战,童仲揆与陈策只好同意增援。
但出战的具体安排,却是周敦吉一手策划的,他要求分兵次第增援:
“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仲揆、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明史·童仲揆传》)
于是明军分兵的大忌又开始“闪现”出来。
童仲揆与陈策的增援明军约一万余人,除留下三千浙营没渡河外,头批渡河的明军以白杆兵为主力,总兵力约有七八千人。
就在秦邦屏率军渡河登岸的时候,后金军的探哨已经把消息报告过去,努尔哈赤随即带兵迎击。
在双方交手之前,努尔哈赤还特意观察了这支明军的兵器,觉得这不是一支普通的明军:
“执竹杆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绵甲。帝见之,令右固山兵取绵甲战车,徐进击之。”(《清太祖实录》)
为了有效地保护后金军,避免正面冲突时不必要的杀伤,努尔哈赤祭出了自己的战车部队。
同时还特意趁秦邦屏立营未稳时,对白杆兵等明军发动突然袭击,数千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明熹宗实录》)
因为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外加后金军有战车保护,尽管白杆兵誓死力战,但这支明军还是很快被打崩溃。
后金军在第一波冲锋受阻后,不断后撤拉枪线引诱明军追击,然后再回身对明军发起冲锋。
就这样对明军“钓鱼”了三次后,这支明军筋疲力尽无法再战,以全军覆没而告终。
石砫都司秦邦屏、游击周敦吉、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战死,但也杀伤了两三千后金兵。
“杀奴二三千人。”(《明熹宗实录》)
2、三千浙营血战浑河南
真正让明朝修史官员,觉得打出了明军气魄的,其实是浑河南岸的三千浙营,因为他们跟后金兵打得难舍难分。
努尔哈赤在击败浑河北的白杆兵后,很快就渡河追杀到浙营明军诸地,并且
将三千浙营紧紧包围。
“奴围之数重。”(《明熹宗实录》)
尽管兵力占优势的后金军包围了浙营,但是这三千浙营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他们装备有火枪火炮,并且在浑河南岸构筑了防御阵地。
“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薥秸为障,以泥涂之。”(《明太祖实录》)
而且这三千明军也是有救的,因为就在他们附近还有一支三万步骑的明军,被副将朱万良、姜弼率领着策应。
“有守奉集堡总兵李秉诚、守武靖营总兵朱万良、姜弼,领三万骑兵来援。”(《清太祖实录》)
但是,谁能想到朱万良和姜弼是俩怂货,他们的增援就是远远的摇旗呐喊,压根不敢冲过去解围。
不敢亲自上阵解围也行,能在边上晃悠着吸引火力也成,结果谁能想到他们开局就跪了。
被皇太极用几百后金骑兵给击溃了。
“见三总兵大兵布阵,四王亦不待后兵至,即率百骑杀入,三总兵不能敌,遂惊走。”(《清太祖实录》)
眼见四贝勒皇太极得手后,大贝勒代善等也率军加入追击,结果这支明军损失三四千人后败退。
《明熹宗实录》也同样记载着这俩货的猥琐表现:
“与贼遇即披靡不支。”
但凡这支拥有三万生力军的明军,能够稍微牵制下后金兵,这三千浙营至少能够突围出来。
妥妥的就是气死人的猪队友。
在把朱万良部明军击溃后,后金兵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浙营了,于是对于双方将士而言。
真正的恶战至此才算开始。
因为三千浙营装备有火器,所以他们依托构筑的阵地反击,即使剽悍的后金骑兵也得打得人仰马翻。
“用火器击之,杀伤相枕。”(《明熹宗实录》)
可以说此时占上风的是浙营兵,但大好形势也快就发生逆转,一方面是浙营兵的火药打光了:
“火药已尽,短兵接战。”(《明熹宗实录》)
一方面是努尔哈赤又祭出了战车部队:
“帝复战浑河南步兵,布战车冲入,破其营。”(《清太祖实录》)
可以说浙营的火药被消耗光,绝大部分都是后金兵战车的“功劳”,枪炮打光后双方短兵相接。
三千浙营的明军步兵,对阵铁甲悍马的后金骑兵与战车兵,其实就是一边倒的屠戮了。
因为双方刚一接阵,主将陈策就率先战死殉国,总兵童仲揆上马就想开溜,但是被副将戚金拽住质问:
“公何往?”(《明熹宗实录》)
满面羞愧的童仲揆只好转身再战,并与戚金等明军将领相继殉国,三千浙营也全军覆没。
此战,总兵官陈策、童仲揆,副将戚金、董仲贵,都司袁见龙、邓起龙,参将张名世、张大斗等人皆战死。
在全歼了浑河南岸的三千浙营后,努尔哈赤率军回沈阳庆贺,这场浑河血战宣布结束。
3、荣誉可能不属于戚家军
尽管此战是以万余明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无论是明朝编修的《明熹宗实录》,还是清朝人编撰的《明史》,都对这支由白杆兵、浙营等组成的明军,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与赞赏之情。
《明熹宗实录》评价道:
“自奴酋发难,我兵率望风先逃,未闻有婴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
自从跟努尔哈赤开战以来,明军将士几乎都是望风而逃,压根没有人敢跟八旗兵硬碰硬。但是浑河一战,一万多明军力扛六万多后金兵,而且击杀他们数千人。
尽管最后是以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是到现在记录的时候,还是能深刻感觉到他们打出了军威军魂。
这里后金军的具体数目不详,明朝和清朝都没有给出准确的数据,六万之说出于当时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在著作《鞑靼战纪》中的记录。
《明史》中则称赞道:
“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奔溃,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
尽管评语都是对抄自《明熹宗实录》,但也算是对这支的明军的肯定和致敬了,毕竟确实把努尔哈赤打疼了。
但浑河血战的荣誉到底属于谁呢?
有不少人提到是属于戚家军的,因为参与此战的副将戚金,据说是名将戚继光的侄子。而浑河南岸的三千浙营,据说就是戚家军的老部下,此战也导致戚家军从此消亡。
因此有人说浑河血战是戚家军最后的绝唱。
其实所有明、清史料,都不能为这种说法提供佐证,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戚金就是戚继光的侄子;也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表明,这三千浙营就是最后的戚家军。
相反在《明神宗实录》中,却提到了让明廷组织军队援辽,还对时任真定游击的戚金,及其部下的军纪表示了肯定:
“近督臣拣阅,惟称真定戚金之三百,与蓟镇所募之二千,其余则否。”
也就是参与援辽抵抗后金的十多万明军中,只有真定游击戚金的三百部下,与蓟镇新招募的两千明军堪用,其他的都是过来混粮饷的。
这里提到戚金援辽的部下只有三百人,而且他担任的是真定游击,只不过是隶属于陈策的三千浙营而已。能够跟戚家军扯上联系的是浙营,恰恰不是戚金的三百真定兵,更不是因为他是戚继光所谓的侄子。
因为明朝和清朝的相关资料中,在提到戚金身份的时候,都会来一句戚金的籍贯不可考。
“副总兵戚金……籍贯俱未详。”(《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四》)
如果他真是戚继光的侄子,如果他麾下的三百人是戚家军,戚金能是籍贯未定的“黑户”吗?
所以这三千浙营兵,乃至于戚金部下真定兵,跟戚家军的关系并不大,至少是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但真正值得考究一番的,恰恰是浑河血战的之后,朝廷对死于此战的陈策、童仲揆、周敦吉等人追谥时,有81名在浑河战死的朝鲜人,也在明熹宗的追封之列。
“其余死事大小官员,续查的确,一体题恤。朝鲜阵亡将士金应何等八十一员名,给银令本国致祭。”(《明熹宗实录》)
我查了不少相关资料,始终找不到金应何等人的资料和事迹,不知道他们隶属于明军的哪个部分?也不知道他们是战死于浑河之南,亦或是浑河之北?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你的阅读)
新的开始,贵在坚持。且行且珍惜。记得点赞、转发、评论哟。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