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的计谋很无用?有人跟着吴用学套路,让明朝吃了大亏!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网上对于梁山泊军师吴用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和差评,因为他阴险的人设很不讨好读者。
毕竟吴军师是个“赚人”的小能手。
石碣村挑唆三阮打劫生辰纲,为逼朱仝上山指使李逵斧劈小衙内,装扮算命先生忽悠卢俊义。
所以就会给人一种阴谋家的感觉,而且还是那种没有正经主意的狗头军师,根本不配拥有智多星这个绰号。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因为吴用在指挥作战上的确很有天赋,但凡是他出手指挥的战斗,基本上都是以全盘胜利而告终的。
关键吴用的作战套路非常实用,后世有人用吴用的套路攻城略地,几乎就没有玩脱手的时候。
咱们今天就专门说下吴用到底有没有用?
PS:记得给小猹星标置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哟。比心。


1、吴用的军事指挥理论很扎实
大家都知道吴用的出身是教书先生,所以天然地认为吴用是儒家弟子,毕竟要给学生们教孔孟之道嘛。
但其实吴用对于儒家理论的研究,可能还没有宋江研究的透彻,因为他主要研究的是兵家理论。
吴用的出场诗就说: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吴用的确接触过其他流派的书籍,但那都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真正让他用心研究的是“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是什么东东?往小了说,这是两本兵书,即《六韬》和《三略》,这两本兵书都是大有来头的。
《六韬》据说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子牙所著,《三略》则是指点过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黄石公所著,而且这两本兵书还是宋朝指定的“武经七书”。
往大了说,“六韬三略”则是泛指一切兵书。
不过按照出场诗的意思,吴用应该主要研究《六韬》和《三略》的,而且研读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即吴用的军事理论基础格外的扎实。
所以他才能轻松做到胸有谋略,上梁山后就能随心自如的指挥胜仗,这绝不是吴用再开挂,而是吴用上山前的做好了功课。
在林冲火并王伦后,重新为梁山好汉排定座次时,吴用就曾经谦虚地说过:
“只读些孙吴兵法。”
这么看来吴用不光研读《六韬》《三略》,甚至对孙吴、白起的兵法战策,也是熟读于胸的。
梁山摆九宫八卦阵对抗童贯时,书里也曾点名说吴用的谋略水平:
“这个便是梁山泊能通韬略,善用兵机,有道军师智多星吴学究。”
仅评价吴用谋略的话,书里是对他认可和点赞的,他绝不是个只会出损招的狗头军师。
因为吴用刚上梁山后就露了一手,仅凭借梁山的三四百的喽啰,就全歼了济州团练使黄安的一千官兵。
这绝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硬仗。
诱敌深入,穿插分割,包围全歼,一气呵成,吴用指挥的是稳稳当当,出手就是一个漂亮仗。
要知道吴用以前都是读兵书,对抗黄安是他第一次上手指挥,这样的战绩还不够优秀吗?

2、吴用攻城略地的战绩不是吹的
梁山泊里全歼何涛官兵,只能说是给吴用刷经验了,因为吴用后来直接去攻城略地了。
宋江起初攻打祝家庄时没有带吴用,一打、二打损兵折将之后,吴用才紧急下山支援。
结果刚好遇到登州孙立一行投奔,关键孙立还给吴用献上里应外合之计,梁山顺利地踏平祝家庄。
这次孙立的里应外合之计,可以说带给吴用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他发现堡垒更容易从内部攻破。
如果让他指挥硬打祝家庄,保不齐还得有四打、五打,结果“祸起萧墙”后轻松拿下。
用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让堡垒从敌人内部攻破,就成了吴用此后用兵的第一纲领。
不信咱们就看吴用此后的实操。
兵打高唐州:
知府高廉的妖术被公孙胜压制后,闭门不出在城中死守,梁山大军在城外无可奈何的干瞪眼。
于是吴用故意就巧妙地诈开了城门:
“我这里可使两枝人马,诈作救应军兵,于路混战。高廉必然开门助战,乘势一面取城。”
结果高廉果真中了吴用的计,看到梁山假扮的援兵后打开城门,结果高唐州被梁山攻破。
打青州:
吴用设计生擒呼延灼后,就劝说呼延灼去赚开城门,这样可以避免攻城的牺牲。
“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唾手可得!”
结果防御挺严密的青州城,被梁山大军轻松杀了进去,而且慕容知府也被秦明干掉了。
打华州:
吴用先是设计圈禁的宿太尉,完事又让人假扮太尉引出贺太守,最后安排武松等人混入城中接应。
结果这边吴用等人刚干掉贺太守,那边武松、石秀等人就打开城门,梁山大军顺利入城搭救了史进和鲁智深。
可以说这次的损失都可以忽略不计。
智取大名府:宋江两次攻打大名府,战果都是聊胜于无的存在,完事他病倒后吴用接手指挥。
跟宋江在城外跟人家死磕不同,吴用又祭出了里应外合的拿手好戏,而且这次玩的非常大。
先后派遣解珍、解宝、时迁、杜迁、宋万、孔明、孔亮、李应、史进、鲁智深、武松、邹渊、邹润、刘唐、杨雄、公孙胜、凌振、柴进、乐和,以及梁山三对夫妻混入城中,各自安排了相对应必须完成的任务。
有的去放火烧楼发信号,有的去城门边上蹲点接应,有的去袭击城内文武高官,有的放炮制造混乱,有的去死囚牢里救人,给你安排得妥妥当当。
最后在内应的配合下,梁山大军又是轻松杀入大名府,数路攻城大军差点把梁中书干掉。
夜打曾头市:
吴用以交换人质的理由,派遣李逵、樊瑞等人前往曾头市,几人顺利接应梁山大军杀进去。
攻打东平府:现实安排顾大嫂混入城中,又给宋江设计生擒董平,然后让董平忽悠开城门。
尽管吴用的套路比较固定,但你不得不说还非常实用,因为吴用几乎没有失过手。
毕竟里应外合之计用起来,让人几乎是防不胜防,哪怕你觉得这个计策比较幼稚可笑。
但吴用的确打出了不俗的战绩。

3、有人学吴用套路屡试不爽
你要是问吴用的智谋,放到古代历史中属于什么层次,最靠谱的答案应该是清太祖的水平了。
因为努尔哈赤打仗也喜欢玩里应外合这一手。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的时候,努尔哈赤率军正式向明朝开战,他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抚顺。
在进攻之前,他就听从儿子皇太极的建议,派遣装扮成商队的士兵混进城,然后来个里应外合。
“宜先令五十人佯作马商,驱马五路入城为市,嗣即率兵五千,夜行至城下,举炮内外夹击,抚顺可得。”(《明季北略》)
就这样后金军在内应的配合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抚顺城,证明吴用的套路经得起实践。
此后后金与明朝的辽阳、沈阳之战中,努尔哈赤依然善于里应外合,可以说是百发百中的顺手。
天启元年的三月,后金军队到达沈阳郊外,努尔哈赤用诱敌战术,将守将贺世贤骗出沈阳城围困。守将尤世功见贺世贤被困,便紧急率军出城营救,结果又被八旗军围住。
努尔哈赤接着率主力攻打沈阳城,由于贺世贤和尤世功都被杀了,使得明军的军心大乱。
而事先努尔哈赤已派了内奸在沈阳城里,他们趁机打开城门,策应后金大军进入沈阳城。
随后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阳,前面几场交手都是打的硬仗,双方杀得是有来有回。
但随后努尔哈赤祭出里应外合之手段:
后金军与明军在城外交手的时候,提前安排进城内奸细出手接应,攻打西门的后金军队进入了辽阳城,辽阳随即沦陷于后金之手。
后金军并不具备攻城的能力,既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先进的火炮做支撑。
可以说情况跟吴用攻城差不多,硬打硬上可能也能成功,但付出的代价指定很大,远不如里应外合来的划算。
辽阳重镇失陷之后,明朝官员就痛心疾首的总结经验,特意提到了后金的内应战术:
“况奴酋惯使奸细,己事可验,前车不远,奈何蹈之?”(《明熹宗实录》)
努尔哈赤三番两次的玩里应外合,几乎就没有玩脱手的时候,咱们怎么就没吸取教训呢?还是一个劲地重蹈覆辙。
所以努尔哈赤的战绩也表明,就算在真实的攻坚战场上,里应外合的套路依然很实用。
那咱们能说吴用的指挥水平不高吗?尽管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天算,但是实战中够用就行了啊。
对了,努尔哈赤就是很喜欢看《水浒传》,可以说是把水浒当兵书多的。
“奴酋稍长,读书识字,好看《三国》、《水浒》二传,自谓有谋略。”(《博物典汇·奴酋》)
这一样一样的攻城套路,你说他没有向吴用学习,我是不太相信的。
所以吴用还真是挺有用的,至少在攻城作战这方面,梁山的头领和喽啰都得感谢他。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你的阅读)


新的开始,贵在坚持。且行且珍惜。记得点赞、转发、评论哟。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