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室日趋衰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各国争战的过程,同时也是各诸侯国之间,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甚至诸侯臣属之间所进行的激烈的兼并和掠夺的过程。通过这些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强国覆灭弱国。某些诸侯国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兼并战争的结果,使许多小国相继灭亡。春秋初约一百四十余国,到春秋中叶以后,只剩下几十个国家了。在这些国家中,以楚、齐、晋、秦等国的势力最为壮大。他们对周围族国的兼并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楚国兼国一事,自西汉以来就有多种说法,矛盾焦点所在是楚灭国的具体数字。汉刘向说:“楚文王....兼国三十。”《说苑.正谏》清人顾栋高指出:“楚在春秋吞并诸侯凡四十有一。”《春秋大事表.楚疆域》近人范文澜则认为:“楚在春秋前后吞并四十五国。”还有的学者虽没有说出楚灭国的具体数字,但都认为被灭之国当在四五十个。

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在春秋时代将近三百年内,楚灭了四五十国。”苏仲湘说:“春秋三百年间,楚灭了大约四五十国,为列国之首位。”这个讨论今天还在继续进行,对于上述种种意见,一般认为,清人顾栋高所说比较客观。黄德馨《楚疆域变迁考略》:“楚在西周时吞灭一国,春秋时期吞灭四十二国,战国时期吞灭八国,总计吞灭五十一国。”春秋灭国数与顾氏所言一致。

秦国至秦穆公时“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又称“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见被秦所兼灭之国最起码在十个以上。
在晋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至晋文公继位,“不敢淫逸,心类德音,以德有国...是以其人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由原来四境不足一百里,扩展为领地方千里的国土。晋国在随后同西北交界的戎狄交战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土地。

春秋时为争土掠地所进行的战争,毫无道义可言,即所谓“春秋无义战”。无论是姬姓子孙,还是同姓邻国,都可以成为大国的兼并对象。如史籍所言:“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虞、号、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取”。从晋、楚两国的扩张史可见春秋大国兼并之一斑。

春秋时除晋、楚、齐、秦等国大肆兼并外,鲁、卫、邾、莒、宋、郑、吴、越等也陆续兼并而扩大势力。由楚降晋的申公巫臣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用这句话来评论春秋时的形势,确实一言而中。

通过春秋时百十年的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整个春秋时期,“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