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梅森研究资料:沙逊家族与沙逊洋行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何新梅森研究资料:
印犹沙逊世家
【沙逊家族】
沙逊家族(Sassoon family),是具有印度—伊拉克犹汰人血统的国际著名富豪家族。
这个家族创办的众多企业,包括汇丰银行等,至今仍然掌控国际金融命脉。
优泰人沙逊家族最初居住巴格达,后来迁移至印度孟买,再迁移至中国、英国及世界各地。
其家世起源,据说来自中世纪安达卢斯地区(西班牙半岛)最富有家族之一的伊本·秀珊(Ibn Shoshans)家族。
自18世纪开始,沙逊家族即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在19世纪被称为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近代沙逊金融家族的第一代,从沙逊·本·塞利(1750-1830)算起,他曾经是巴格达的首席税务官。
但是第二代,他的儿子大卫·沙逊(1792-1864)1828年带领全家迁居波斯湾港口布什尔,1832年迁移到印度孟买。
大卫在孟买成立了经营国际贸易的沙逊洋行,主要经营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大卫把家族成员安置在印度、缅甸、马来亚和中国的各个分支机构,并在每处供养一位拉比。
家族的第三代,伊利亚斯·大卫·沙逊(E.D.Sassoon,1820-1880)在鸦片战争后的1844年来到中国。
1867年他离开老沙逊公司成立新沙逊洋行,办事处设在香港和上海。
他在上海外滩建立了一座著名地标沙逊大厦。

伊利亚斯是19世纪著名毒枭,是对中国贸易中最大的鸦片贩子之一。
老沙逊的另一个儿子阿尔伯特·大卫·沙逊(1818-1896)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老沙逊公司,以建造印度西部的沙逊码头(Sassoon Docks)而著称。
沙逊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在金融上一直合作,还是儿女亲家。第三代中的爱德华·阿尔伯特·沙逊爵士(1856-1912),阿尔伯特之子,迎娶了罗氏公主艾琳·卡洛琳·罗斯柴尔德。
沙逊家族的第四代菲利普爵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担任英国空军副部长。
【老沙逊洋行】
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on&Co.,Ltd.)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一个著名英国贸易公司,主要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经营。
老沙逊洋行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夜于1832年在英属印度孟买成立。创办人是大卫·沙逊(1792–1864)。
沙逊洋行最初设于香港罗望子街(Tamarind Street)9号(现已不存在),从事鸦片贸易、银行融资和房地产投资,同时经营各种中国商品,如贵金属、丝绸、树脂、香料、羊毛和小麦。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空前繁荣。为了快速运输鸦片,老沙逊洋行建立了自己的飞剪式帆船队。
老沙逊洋行在印度、中国、日本、波斯湾和英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包括:加尔各答、卡拉奇、香港(1843)、广州、汉口、上海(1845)、神户、长崎、横滨、巴格达、伦敦、曼彻斯特。
如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的做法一样,沙逊洋行是家族式经营,大卫·沙逊把他的几个儿子任命为新成立的各地分公司的负责人。
老沙逊洋行在印度和中国的鸦片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罗斯柴尔德银行支持下,他垄断承包销售印度种植园产出的大部分鸦片产品。老沙逊洋行一度控制了约印度鸦片的70%市场。
1867年,公司的创始人大卫·沙逊去世三年之后,他的次子伊利亚斯·大卫·沙逊由于与其他兄弟之间的矛盾,脱离了家族公司,成立自己的新公司,称为新沙逊洋行。
老沙逊洋行从初期就参与了银行业务。
1865年,老沙逊洋行和一批英国商人联合创办了汇丰银行,并且在1873年英国-加州银行(后来被富国银行收购)创立中起重要作用。
1889年,波斯帝国银行成立时,主要由老沙逊洋行、格林米尔斯公司和施罗德公司提供资金。
大卫·沙逊的儿子阿尔伯特·大卫·沙逊接替他的父亲,随后将生意移交给爱德华·阿尔伯特·沙逊从男爵。在爱德华·沙逊爵士的领导下,1901年,老沙逊洋行改组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50万英镑。
虽然没有公开发行,但是首次向不属于沙逊家族的公司主要经理发放股票。
1907年,英国签署了一项条约,同意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取消对中国的鸦片出口,而中国则同意在这一时期根除国内的鸦片生产。
在这项条约之后,老沙逊洋行退出鸦片贸易,最终完全停止,尽管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其主要商业利益之一。
1912年爱德华·沙逊爵士去世后,他的叔叔弗雷德里克·大卫·沙逊(Frederick David Sassoon,1853–1917年),大卫·沙逊最小的儿子,是公司的主导人。
1917年弗雷德里克·沙逊去世后,表弟大卫·古巴伊(1865-1928)担任主席,直到1926年去世。
古巴伊结束了沙逊家族对老沙逊洋行的直接管理。
菲利普·沙逊爵士(1888-1939年)虽然持有公司的股份,但只是作为名义上的董事长参与公司的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老沙逊洋行最终出售给瑞士的瑞银集团。
【新沙逊洋行】
新沙逊洋行(E.D.Sassoon&Co.,Ltd.)是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英国贸易公司,主要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经营。
新沙逊洋行于1867年成立,大卫·沙逊(1792–1864)的次子伊利亚斯·大卫·沙逊(1820–1880)由于兄弟之间的矛盾,脱离家族公司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on&Co.),另外创立新公司。
新公司在孟买和上海设有办公室,经营中国商品。但它很快专注于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棉花和面料。
新沙逊洋行显示出比老沙逊洋行更有活力。到爱德华时代后期,其资本(125万至150万英镑)已经是老沙逊洋行资本(50万英镑)的2至3倍。
该公司后来将其业务扩展到波斯湾港口、巴格达和日本。1879年,新沙逊洋行的业务由单纯从事棉花贸易扩展到棉纺织业,在孟买收购了倒闭的亚历山德拉棉纺厂,把它们变成了成功的工厂。
1880年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去世后,他的长子雅各布·伊利亚斯·沙逊爵士(1844-1916年)接管了生意,并在加尔各答和卡拉奇开设了更多分支机构。
该公司还在上海购买了地产。
1907年,英国签署了一项条约,同意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取消对中国的鸦片出口,而中国则同意在这段时间内根除国内的鸦片生产。在这项条约之后,新沙逊洋行退出鸦片贸易,最终完全停止。公司进一步投资了孟买的棉纺厂业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沙逊洋行已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纺织集团,并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闻名。
1909年,雅各布·伊利亚斯·沙逊爵士在组建东方银行中也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利用银行信贷,使自己不那么容易受到印度卢比波动的影响。
1921年1月1日,新沙逊洋行重组为私人贸易和银行公司,放弃了旧式的合伙人结构。
1924年,爱德华·伊利亚斯·沙逊爵士(1853-1924年)和他的弟弟迈耶·哈里·沙逊(1875-1924年)在同一年内先后去世。
爱德华·伊利亚斯·沙逊爵士的儿子维克多·沙逊爵士(1881-1961年)和迈耶·哈里·沙逊的遗孀莫泽尔·古巴伊(1872–1964年)成为公司的主要所有者,总资产1500万英镑。
维克多·沙逊爵士成为公司的董事长,迈耶·哈里·沙逊的女婿德里克·菲茨杰拉德(1892-1967年)被任命为伦敦和曼彻斯特分公司的经理。
1927年,新沙逊洋行已经是孟买最大的棉纺厂所有者,总部仍设在那里。
1929-30年大萧条迫使新沙逊洋行最大的竞争对手破产,该公司接管了它们。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新沙逊洋行拥有15家棉纺厂,拥有3万多名员工,是孟买最大的私人雇主。
在孟买创造的利润被重新投资于上海的豪华房地产和酒店。
1923年,新沙逊洋行已购得安利洋行(Arnhold&Co.)的大部分股份[7],成立了华懋地产公司(Cathay Land Company)。后者在上海拥有多栋公寓大楼和一家酒店,为进一步投资上海房地产提供了完美的基础:
沙逊大厦,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外滩20号、南京路20号、仁记路
都城饭店,上海公共租界中区江西路180号、福州路
汉弥尔登大楼,上海公共租界中区江西路170号、福州路
华懋公寓,上海法租界蒲石路189号、迈尔西爱路、
峻岭寄庐,上海法租界迈尔西爱路87号
河滨大楼,上海公共租界北区北苏州路340-434号、北江西路3-28号、天潼路1-15号
沙逊别墅,虹桥路2409号
1928年,维克多·沙逊爵士成立了沙逊银行(E.D.Sassoon Banking Company Limited)。
作为新沙逊洋行的子公司,以协调其家族的贸易利益。
1930年3月,新沙逊洋行总部迁至新建的上海沙逊大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沙逊集团带来了许多变化。虽然战争提高了产量,同盟国军队的需求激增,该公司还是于1943年决定出售孟买的棉纺厂,担心一旦印度获得独立,外国所有者将出现问题。
1950年公司总部转移到巴哈马的拿骚。人们认为拿骚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不征收任何形式的个人或公司税,维克托·沙逊爵士住在那里,直到1961年去世。
维克多·沙逊爵士去世后,银行子公司沙逊银行于1972年出售给商业银行华莱士兄弟公司(控股)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Co.(Holdings)Ltd),1974年11月更名为华莱士兄弟沙逊银行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 Sassoon Bank Ltd.),后者又在1976年被渣打银行接管。
母公司新沙逊洋行继续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运营,直到1978年成为DK投资(克罗斯比广场)有限公司(DK Investments(Crosby Square)Ltd.,伦敦城克罗斯比广场4号)。
(2021-06-28)
 何  新  新  书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讯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