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欧洲和中国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在欧美,人们千百年来的习惯就是直接喝生水。在卫生措施难以保证的时代,欧洲由于饮水不洁造成的种种瘟疫,尤其是霍乱,层出不穷。

在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古罗马文明时代,整个古罗马城都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排入一条大排水沟中。这个流动的大垃圾箱成了各种病原体的携带者,它流到哪里就把疾病带到哪里。于是,罗马就成了瘟疫流行病的多发区。公元前33年、公元65年、公元79年和公元162年,瘟疫反复光顾这座文明之都,死者无数。当时的罗马远郊专门挖了埋葬瘟疫罹难者的万人坑。瘟疫过后,鼎盛时期一度拥有一百万居民的罗马城,人口锐减到二十多万,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城镇。
  为了抵抗病菌,欧洲人尽可能地少喝水,渴了的话就喝酒,因为酒精毕竟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于是,各种葡萄酒、啤酒成了中世纪欧洲人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法国葡萄酒、德国啤酒都成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象征,不知缘由的中国人把洋酒看得颇为高尚,殊不知当年欧洲人喝酒主要还是为了保命。不过即便如此,欧洲人还是难逃厄运,有些病菌,比如霍乱病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因为饮水不洁,整个欧洲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瘟疫的袭击,人口一次又一次地削减到六千万以下,近一半的土地常常渺无人烟,许多城市尸横遍野,十室九空。
在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人类似乎只能在致命的干渴和疫病之间徘徊了。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早就发明了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喝开水。当西方人用水载着各种细菌喝进肚里再顺着肠道侵入体内的时候,中国人正烧一壶开水,坐在庭院里品着飘溢的茶香。作为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喝开水有利于消毒防病,实为民生之福。虽然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但是危害程度比欧洲要轻得多。
  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孟子》中载有:“冬日则汤”。“汤”便是热水或开水,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诗经》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这个习惯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朝。要烧开水还得有锅,这一点中国人也有优势。英国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就曾经让人铸造了九个称为“鼎”的大锅,可以炖肉,当然也可以烧水。别看这些容器简单,当时可是堪称高科技产品。欧洲游牧人那时候还玩不了这一套,只能习惯于烧烤,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既然没有锅和水壶,也没有合用的加温消毒设备,到喝水的时候恐怕也就想不到烧开了喝这回事。
吴又可的《瘟疫论》是中国最早的传染病医学专著,据说他发明的达原饮是治疗非典的参考之一,这次新冠也发挥了作用,主要就是片中重点强调的:大黄。明朝末年,郎中吴又可路过潼关,与师傅团圆。恰逢崇祯重新起用孙传庭领兵扛闯,孙的大军驻扎潼关,军中忽然出现瘟疫,每天都有士兵死亡。吴又可的师傅在军营中治病,不但瘟疫更加严重,自己也染病死亡。吴又可临危受命,一场瘟疫防御战开始了....鼠疫。吴又可明确提出了六淫、伤寒之外的病因——戾气,又指出戾气自口鼻传入,并且要求戴口罩,这都是对当时医学理论的突破,而且应该说对于肺鼠疫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是他的重大贡献。
 就靠这简简单单的办法,当瘟疫来袭的时候,古代中国的人口不断增长,最多时甚至占到全世界人口的35%。当然中医的贡献也是举世瞩目的,有了这样雄厚的基础,才有了中华大地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强盛的帝国…
16世纪之前,西医防疫水平其实并不高。欧洲为了避免大量感染瘟疫,方法对策就是把公共卫生搞好,而不是防疫成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