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非常推崇蜀汉?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三国”是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晋武帝灭吴,这60年的历史时期。而《三国演义》所写的内容,实际上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的,所以这是一部描写(一百年)东汉末到三国大一统的一部作品。

汉末三国,群雄割据。三国演义最关键的人物黄巾起义的张角,虽然出场只是酱油,开始登场就能把整个小说推向高峰,起义失败后,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地军阀都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相继控制着朝廷。凉州军阀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从190年至196年,董卓及手下将里李傕、郭汜为所欲为屠杀人民又相互残杀,造成了中原极大的破坏。这时十八路诸侯推举以“四世三公,门吏遍天下”袁绍为盟主,共讨董卓……讨董结束后,各路军阀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曹操先后打败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马超、韩遂等,基本控制了北方……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刘备,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从来没有气馁,也在战争中发展自己,他在隆中会见了诸葛亮,从此开启了他新的人生。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吞并以刘表的荆州,直至江南的孙权统一天下。孙权这在三国演义里也是非常重要人物,在这种形势下孙刘组成联盟共阻曹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火烧曹军,曹操大败而回,从此曹操在无实力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并于214年占领了四川成都,之后夺取曹魏汉中,219年立为汉中王,与北方的曹操,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帝史称魏文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2012年孙权亦称“大帝”正式形成了三国的局面。

三国形成后,孙刘因关羽被杀两国刀戎相见,结局是刘备兵败,223年病死于永安。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主持国政,对外逐步恢复联吴抗魏的政策,对内修养生息增强国力,并于224年攻打“南夷”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从227年到234年,统帅大军六出祁山伐魏,于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之后,蜀汉先后有蒋琬、费祎主政,姜维治军,姜维又8次出兵北伐……263年,司马昭派18万大军,由邓艾、诸葛绪,钟会分别统帅,分三路进攻蜀汉,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曹魏政权也发生大的事件,司马家族取代曹家成了魏国的主人,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逼曹奂让位,魏亡。279年司马炎发兵20万,六路攻吴,280年占领建业,吴国亡。至此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历史。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以三国志为蓝本的,在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之前,魏国和吴国都已有“国史”,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鱼豢的《魏略》。蜀国无史,而陈寿是蜀国人,是他撰写的《蜀书》。这些史料就成为陈寿写三国志最基本的依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到底谁是正统,显然罗贯中把蜀汉当成正统,而陈寿是以曹魏为正统,何为正统?简单来说就是封建统 治者为了巩固地位,说什么“天命”,因此不能反抗,这是上天授意合法的,人民应当拥护正统。罗贯中为什么支持蜀汉为正统,在他心里国君就要像刘备一样充满仁德,臣子应当像诸葛亮忠和关羽一样忠心,“以王者之政”治国,为君者仁,为臣者忠,君臣之间有手足之义;三分天下应该有蜀汉来统一,而曹魏,吴国根本达不到那种标准。了解三国法律的就知道,在三个国家里蜀汉政权法律最轻,吴国最重,所以我想这也是罗贯中力推蜀汉主要原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