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隐喻的电影,伪装成了“悬疑片”—《不速来客》


这是一部,让你觉得有点意思,又没那么有意思,但看完了又觉得有点意思在里面的“悬疑”电影 ,它在海报里不断地在给你暗示,老戏迷都不该忽略的细节:
只有熟悉这位监制,你才会带着蓝色的眼镜去欣赏它,毕竟,很少有电影会不厌其烦地在海报里把监制放在导演前面的。

海报的特别排位,不断提醒你欣赏影片的正确路径
1、悬疑为皮,隐喻做骨
经常有年轻的影迷抱怨咱们电影的局限性,他们的概念里,只有韩国那样深挖题材才叫佳作。其实,咱们佳作一直都有,只是需要细品,比如《突围》,这几天爆出来的联想与泛海一番操作,像不像长明集团?
初看电影,你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小制作的悬疑片,层层反转,极度烧脑。可是当你看过一遍之后,你会产生许多疑问,那些荒诞的台词难道真的只是瞎编的吗?乱凑的?他可是田壮壮,第五代导演大佬。
于是,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如果你有历史功底,你会发现,台词其实并不荒诞,似乎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他:


也许是这位尤老板的青春记忆,所以在之后的交易环节,可怜的孩子们唱的是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时间线与尤老板的成长正好贴合。1986年推出的歌曲,1998年抗洪时再次传唱,这位尤老板下岗的那段时间。

2、他们都是穷人
当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不断反转的剧情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线索:
除了张颂文饰演的阎正,就像当年的《天下无贼》屡次改稿必须有叔叔加入一样,是道具式的存在外,其他人的身份都是穷人,或者曾经是穷人。外卖小哥马明亮、电器修理工老李、有钱人的情人莉莉、下过岗的尤大成、连村里寡妇都娶不上的“老总”张耀忠。

“老板”尤大成用不义之财,包养着情人莉莉;
情人莉莉用得来的不义之财,包养着小哥马明亮;
马明亮没来得及搞到不义之财,前女友嫁给了别人;
前女友很漂亮,似乎也是因为财,嫁给了别人。

这是电影开头,极易忽略的被害女友镜头
“老总”张耀忠,戴上眼镜一副斯文人造型,坚守着粗浅的传统文化“老理儿”,讲信用,重专业,给舅舅下葬也是舍得花钱,看重亲情。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让人不寒而栗,一口一个数量,仿佛在他眼里,对生命没有任何的敬畏,可怜的孩子们那只是他赚钱的工具,没有同理心,没有同情心,坚守的职业道德和从事的缺德买卖,让人感到恶心至极。

电影开篇的一张截图
3、巴掌大的天,人造的“阳光”
整部电影出现过多次的两个镜头,就是巴掌大的一块天,和那处醒目的人造“阳光”。电影的镜头语言在告诉我们:这样一群人,都在这样一个地方,阳光是人造的(你懂得)。

上帝视角的他们

人造的阳光

巴掌大的一块“天”
应不应该和做不做是两回事。
小哥马明亮,丢掉了自己相信的爱情,因为缺钱,从此以后他只信任钱。他当然错了,他性格偏激,他遇事不冷静,他还不成熟,可是,他就这么做了,没有按照我们眼里的价值观走下去。
喜欢诗歌、喜欢逻辑学的尤大成,曾经没准儿也是个文艺青年,事业不顺,离开了公司,一时举目无措,做了恶人。他当然错了,他人面兽心,他狡猾多变,可是,他就是这么做了,没有按照我们眼里的价值观走下去。
内心厚道的老李,只想用偷来的不义之财去救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孩子的事,老李也许将一直是憨厚的老李,说别人坏蛋的老李。可是,他就这么做了,没有按照我们眼里的价值观走下去。
凡事如果都按照应不应该的标准进行,那里应该就是天堂了。

4、西北口音和东北口音
这部剧的细节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思考一下:张总和虾毛的口音,为什么带有地方特征?如果你换成河北和河南口音,你是不是也觉得正常?
但要是换了京片子或者是阿拉上海银,你就觉得不正常了,因为不可能。这么丧天良的事,怎么会是生活在十里洋场的老克勒们做的事呢?只有经济落后地方,才会生出这么冷血的哥俩。仔细看这张海报,你也许就会得到答案了。

最后马明亮推不动的冰块,为什么要那样设计?无论你怎么黑化,也推不动那么一大笔钱,因为那是“不义”之财。那有没有“义”之财呢?应该是有的,不过不属于在这个房子里打转转的人。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朋友们想一想,双方的暗号说了什么?大清早不睡觉,阿猫阿狗叫什么;天冷了要吃饭,大哥大嫂打发打发。
没钱了,你就得打发打发,不管应不应该。不给?emmmmm。



如果读到这里了,不点赞是很难的事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