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妹儿啊 你等会儿啊
咱俩破个闷儿啊
你猜那 我心里儿啊
装的是哪个人儿啊
大年初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仿佛歌声还在昨天,不知不觉2021年已进入了尾声,隐者的影评也陪着朋友们又走过了一年。在过去的2021年,电影市场带给了我们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咱们盘盘,今天要说的是这部(建议开着上边的音乐):
《李焕英》、八零后与酱香型白酒
一部喜剧类的温情电影,以贾玲思念母亲的真实情感创作的《你好李焕英》,意外的创纪录拿下了票房第一。它几乎没有各单位组织的团体票,就这么口碑式的一传十十传百,纯粹口碑营销。
严格意义上来讲,《你好李焕英》其实算不上一部优秀电影,只是小品式的拼凑,加上几位实力派喜剧演员。那么它为什么能拿下票房冠军呢?还创了票房纪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八零后老了,婴儿潮的八零后老了。
不知道多年以后,社会会如何评价八零后这一代。作为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生下来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社会质疑他们的生存能力,因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太幸福了,吃上米饭了,裤子不再都是补丁了。
伴随着改开,他们上小学,教育开始收费了;他们上初中,赶上97金融危机了,李焕英们大批的下了岗,满大街都是刘欢老师的歌声《从头再来》;从中考开始,就一年超越一年的考生创新高,千军万马独木桥;上高中了,大学培养公费自费并轨了;考大学赶上扩招,大学生就像激素催大的鸡一样,也叫鸡,就是一点鸡的味道都没有了;进入社会后需要自谋职业了,但大部分八零后的家乡是承载不了他们的,所以只能奔向京沪深广。
八零后的小时候有许多玩伴,可就是这些曾带给自己无限欢乐的玩伴,长大后都成了彼此的烦恼。在大城市工作没几年,你需要买房了,同龄人也要买房,因为大家都要结婚,所以房子就跟着婴儿潮的需求打着滚上蹿。凑了首付,买完了房,该生娃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带孩子,孩子不用换尿布了,刚要喘过气来,学区房的计划又来了,你不上吧,别人的孩子都去,总觉得对不起孩子。
就这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社会的需求随着八零后的成长,一次次调整着它的姿势,终于,在2021年,酱香型白酒打着滚的往上涨,当然原因不止一个,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八零后开始变老了,开始不惑了,白酒成了为数不多的放松途径。
这些独生子女,仿佛昨天自己还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呢,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这么一个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呢,还变老了。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住着千八百万的房子,却总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或为钱忙,或为孩子忙,或为老人忙,焦虑无处不在,似乎闲下来的碎片时间,除了刷抖音,再有的乐趣就是喝酒了。
所以,许多八零后观众看到上面这个镜头的时候,就开始泪奔了。自己还没长大就老了,多么希望妈妈也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年轻,自己再有委屈,也有个地方诉说,或者是耍耍性子,再让妈妈哄哄。可是当看到母亲日渐老去的身体,再多的委屈还是憋在心里吧。
高铁通了,钱有了,家乡却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就像主题歌《依兰爱情故事》的简单旋律一样,家乡是又见炊烟的恬静,是孩子仨俩成群的热闹,是人与人的简单,是活着是你的人,死了做你的鬼的父母爱情。
这样的家乡是找不到了,同学聚会变成了炫富大会,走亲访友变成了吹嘘与自我吹嘘,随处可见的高楼、现代化的设施,方便了人们的同时,却不再有任何温度。父老乡亲坐一起看电影看演出的景象永远地停留在了记忆里,如今只剩下ipad,连电视都懒得开了。
与其说《你好李焕英》抓住了当下市场的痛点,不如说《你好李焕英》成全了那些观众,那些想哭一次的观众,无论是七零后八零后还是九零后。他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归属感。期盼着老人孩子身体健康,期盼着自己健康,期盼着公司不要裁员,期盼着自己不要在下一次财富转移中被甩下来,精致生活下,却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除了自己的父母、孩子之外,独生子女们没有任何的牵挂,同样的,也没有任何人牵挂着他们。
李焕英这个形象,象征的不只是母亲,而是世间的一切美好,亲情、友情、爱情。被电影带回的童年记忆,让你眼含热泪的童年记忆,不是因为那时候就真的那么好,而是童年的眼里,看到的都是美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本篇先写到这里,《你好李焕英》,看了别别看,记得要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