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两岸商汇"关注我们 每天都有好文章
中秋节你的幸福是什么?
↓↓↓戳下面视频观看
台湾中秋连假展开,国道五号南下车道17日已经涌现大批返乡及出游车潮。
中秋连假第一天,人潮出笼,嘉义市文化路夜市人潮汹涌
中秋连假首日,嘉义高铁站涌现返乡过节人潮,今进出车站人次是本土疫情爆发以来最多
中秋连假首日,民众已经憋不住向外跑的心。除了高速公路大塞车之外,
合欢山武岭也涌入大批游客,早早就塞爆一旁的停车场,
而武岭亭的人潮像沙丁鱼一样挤进来,几乎没有断掉过,
人与人之间挤到前胸贴后背,几乎无法维持社交距离。
中秋连假首日预估3000人涌入绿岛。
在台湾,过中秋节,惊呆了!
台湾人中秋节不玩灯笼,在台湾,中秋节不烤肉,就好像没过中秋节一样!
不仅中秋节要烤肉,放假也要烤肉!
为什么台湾人那么爱烤肉,烤肉什麽时候变成了中秋节的习俗呢?
↓↓↓戳下面视频观看
有人说台湾人的「中秋烤肉」习俗,其实是烤肉酱广告害的?
真的是这样吗?
中秋假期,北部民众在河滨公园的空地处烤肉。
中秋连假时期,台湾人最少不了的活动,应该就是「烤肉」这一项,
不论是公园、河边、还是自家的门前巷口,都少不了烤肉人潮,好像不烤肉就不算是中秋假期了。
高雄市凤山诚义里举办封街烤肉大会,有将近两千民众一起烤肉。
即使自己不生火烤肉,中秋连假的烧肉专门店家也是订位全满,反正就是要吃到烧肉就对了。
不过,这种「中秋节就是要烤肉」的风潮,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台湾人普遍接受的文化?
六年级或更早出生的朋友,也有人记得「小时候,中秋烤肉的风气并没有这么兴盛」,
作家刘轩就曾经在脸书上询问,「中秋节烤肉这个习俗,好像是近代的新发展,而且好像只有台湾盛行?」
也有马来西亚的华人、中国的网友表示:「我们没有这种传统」、「假期会烤肉,但不像台湾这麽疯」,认为这是「台湾人特有习俗」。
1971年的中秋节,一群民众在露营地露营时顺便烤肉。
1980年以前,台湾中秋烤肉的风气并不盛行,顶多是在户外露营时「顺便」烤肉,
但在1980-1990年这十年间,因为发生了「三件事情」,让台湾人逐渐养成了「中秋节=烤肉」的新习惯,
而这三件事情,其实也都跟制造贩卖烤肉原料的厂商脱不了关係:
一、烤肉用的烤炉外销卖不好,厂商拿来自用、内销:
根据1982年的《民生报》报导:「新竹地区今年中秋赏月盛行烤肉...据说:
今年中秋盛行烤肉,主要烤炉外销不景气,厂商大量转为内销,
而新竹地区又是制造烤炉大本营。有人说:看不到明亮月光,也是经济不景气的副作用之一。」
《民生报》1982/10/3,11版。
二、烤肉酱品牌的电视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
1986年,万家香酱油推出知名电视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
竞争对手金兰酱油在隔年也推出一支广告,一群人在户外愉快的烤肉、一边拼命刷酱油。
两家酱油品牌竞争下,「假日户外活动等于烤肉」的印象,越来越深值人心,
不过在1987年时,广告裡的画面还不是在中秋夜,而是白天的郊外;
要等到1989年之后,中秋节和烤肉在台湾人心中,才算完全划下等号。
三、连锁大卖场在台湾开幕:
1989年,荷兰SHV集团旗下的「万客隆」大卖场,
在桃园八德开了全台湾第一家大卖场,同一年,法商「家乐福」台湾第一家连锁店开幕,
1991年,本土的「爱买」开始营运,台湾消费者也越来越适应开车到大卖场的购物方式。
90年代初期,台湾的超市已经出现「秋节烤肉特区」,把多种烤肉食材放在一起促销。
这些大卖场为了增加买气,在中秋节前后,纷纷将烤炉、木炭等用具,以及肉片、烤肉酱等食材,放在最显眼「秋节烤肉特区」里,
让开车前来购物的民众可以一次购买,同时还会推出「烤炉+木炭」、「海鲜+肉片」的组合包,带动烤肉的气氛。
90年代的特力屋,也在中秋节举办「社区烤肉活动」
90年代初期,台湾的量贩店已经推出「秋节烤肉特区」,主打「中秋就是要烤肉」的概念
整个八零年代,经过烤炉厂商、酱油品牌、大卖场的推波助澜,「中秋烤肉」的观念,
到了1990年代,已经变成最时尚的风潮,例如1991年的中秋节晚上,台中市就发生了31件火警,
而且几乎都跟民众烤肉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显示了台湾的消费者,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厂商的广告和销售手法影响。
【1991-09-23/联合晚报/10版】
总而言之,「中秋节就是要烤肉」,经过30年的洗礼,对于现在的台湾人而言,应该也是理所当然的常识了吧?
小编能说,广告商真厉害!这是自白色情人节之后又一个广告商经典之作吧!
台湾烤肉现况
↓↓↓戳下面视频观看
愿此文能让你 关注一下本号
[台商总汇]
一个大家值得推荐的平台.
你关注了吗?
我们己经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陆地区的平台
让你在大陆
也能享用台湾美食
体验台商优质商品
赶快按下面二维码去加入我们吧!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进入特供大陆地区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