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写好了,剧情却没按着来,说明本次大会的压力,仍在可控范围内。
但下周、下下周的重点事件,是对历史的重新定义。有些事情,该正确认识的,总要给出公正的评价。
这都是小生从叶主任那里看来的,不算作消息来源。感谢主任心系苍生。
言归正传,重回养生。此次对小柴胡汤方作了应用,效果不错,略有体会,在此分享。
小柴胡汤症,关键在“寒热往来”。
小生从五六天前就变得异常怕冷,只要外衣稍敞开,便顿感胸前、双肩寒气侵体。按道理说,前一晚觉查到不妥,就服用过桂枝汤,不该如此怕冷才对。于是,当晚又服用一次桂枝汤,可第二天怕冷症状依然不减。
这说明此番并非桂枝汤症。可话说回来,症结到底在何处呢?
于是再次仔细体察身体反应,发现在换衣遇寒、另穿好衣服归暖之后,在大概肺至中焦的部位会有明显的热感,这无疑是轻微内热的表现。
虽然脉象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当时做出判断,此时病情应已由太阳表证发展成为半表半里的阳明证。
因此,首先想到九味羌活丸。因为此药在小生还不太懂中医时,在表现出伤寒症的多数情况下,一吃便效。然而,如今到底懂了些门道,便知此药主要针对外感风寒携湿症,况且其中细辛副作用较大,不宜作为一般解表药使用。
其后,想到了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抬升、黄芩沉降,分别应对表寒和里热。同时,半夏止呕,党参生津,大枣和胃,生姜生阳祛寒,乃是应对阳明病绝佳的经方。由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决定煎煮。
只是,煎煮前才发现,之前网购柴胡已受潮,无法再用。而附近药店之中,所售卖的竟全是以柴胡苗作柴胡根充数的所谓“柴胡”?!
后经网友指出,张锡纯在其著作中,也吐槽过清末药店以苗充根的行径。因此,正经的药用柴胡,应为柴胡不带枝叶的干燥根!
可是,此时网购已来不及,故先用柴胡苗替代柴胡根。因并无明显的呕逆感,故而去掉半夏。
喝过两天,至昨天下午,怕冷症状已不明显。
不过,昨晚就发现,脾胃略有不调。
在此,分享一个小经验: 失眠症,不少会由脾胃不调引起。
今早起来,用白术、山药、茯苓、党参搭了参苓白术散的轮廓,又加入适量黄芪、知母、山萸肉以补充大气不足,全方取三分之一量,权作茶饮。到此时已喝过两次,感觉有所缓解。
如今想来,脾胃所伤,一因去掉了辛温的半夏,由此少了对柴胡、黄芩寒性的制衡;二因本身内热不重,黄芩药量应按原方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