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初期鉴别与应急处理


近期天气忽然转冷,身边不经意间感冒的朋友增多。在此分享个人对于风寒感冒初期的鉴别经验,与应急处理措施。
就个人经验出发,小生稍受风寒之时,嗓子会有明显的痒感,背部、肩部和上臂也会遭受因毛孔收紧所带来的轻微不适。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像小生这般敏感。那么,我们如何快速鉴别自己是否已受风寒?
小生通过实践证实,脉象确如古代医家所言,能够迅速随身体变化而改变,其改变速度之快完全足以表征初期风寒感冒。
只是,大多数朋友们可能会觉得脉诊体系太过复杂、不易入手。然而实际上,按照名医张锡纯的观点,脉象对于病人而言,并不需要太过精细地明辨“寸关尺”三部脉,而只需掌握其大致形态,就可把握病人大概的身体状况。
就比如,在鉴别初期风寒感冒时,我们只需掌握脉象的三种形态特征即可: “浮”“数”和“紧”。
浮,将三指尖轻搭脉口,倘若在不加任何力道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感受到脉搏跳动,则为浮。
紧,稍加力道,倘若脉搏带给指尖的就像是按压充水橡皮软管的感觉,有弹压感,则为紧。
数,倘若脉搏跳动在每分钟80次以上,则为数。
脉浮数紧,为风寒表征。其中,紧为受风寒的关键标志。
所以,在疑似着凉时,只需轻搭脉口,看脉象是否偏紧,就能准确判断是否受寒。
那么,如何应急处理呢?
仲景的桂枝汤方和麻黄汤方,为经典方,屡试不爽。不出汗则服麻黄汤发汗,出汗则服桂枝汤发表。
但,冬日里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寒,然而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够煎药。这可如何是好?
在此,推荐两种成品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与姜枣祛寒颗粒。
风寒感冒颗粒,主体方为仲景的麻黄桂枝汤。只是,其中缺一味大枣保持胃气不衰,另外姜含量稍显不足。于是,每当服用风寒感冒颗粒时,混入适量的姜枣祛寒颗粒,用量以服下时咽喉刚好能感受到姜的辛辣为宜。
疑受风寒时,假设症状轻微,风寒感冒颗粒只需按照规定剂量的一半左右服用即可。倘若受风寒超过两小时,则按原规定剂量服用即可。
那么,如何鉴别自己是否开始好转?
服药后一小时左右,脉紧度减弱或消失,最理想的状态是脉弱且数,则为风寒好转的表征。
不过,最近用此法治疗时,虽能快速驱寒,但容易留下咽痒干燥的后遗症。毕竟,冬季天干物燥,影响药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关注下期文章: “冬季咽痒咳嗽的解决方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