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小节(一)


学东西,关键是从纷杂的信息中抓重点。
《伤寒杂病论》关于伤寒证的论述中,阳证从外到内: 太阳表证、阳明证、少阳证。要问: 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对应开什么药?
太阳,脉象可浮可沉,初期因外感风寒挤压阳气,一般初沉而后浮,金标准是恶寒不恶热,治疗思路是发汗。用药时,有汗则桂枝汤方向、无汗则麻黄汤方向。
阳明,一般脉象洪实,金标准是恶热不恶寒,治疗思路是清热,用药方向白虎汤。白虎汤方: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知母清实热,粳米合脾胃,甘草通药力。若脉虚,则加人参。粳米可用淮山代替,此张锡纯先生经验。
少阳,一般可通过排除太阳阳明知之,治疗思路是和解,用药方向柴胡汤。
同时,又读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先生乃清末民国一代国医,对药物的用法理解很有些独到之处。
比如,小生一直有气虚症,但咽喉也容易上火。本以黄芪补气是最佳,可只要一碰,咽喉必发炎。之前的大夫也不是没想过调整方子,但都不可避免地会刺激到咽喉。
前日,小生读张先生书中黄芪解一章,讲用黄芪时佐以知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上火。
小生最近怕风怕冷,讲话一多丹田就有干瘪之感,下肢又有些冰凉,这明显是气虚加下焦水湿的表现。究其原因,极可能是之前风寒汗多泻阳的缘故。
于是,昨日开始用20克黄芪煮水,配以知母12至15克、山药9克,日服三次。结果,不仅咽喉并未发炎,下肢也回了暖,并且睡眠质量还有所提高。
另有其他总结,在此一并赘述:
虚劳,重用山萸肉,可用至四两。虚热,白虎汤重用石膏,同时配以人参。实热呕逆,可重用石膏;肝火呕逆,重用生赭石。药力要通至下焦,可佐以生赭石。
心热欲呕,蒌仁半夏。甘草可通药力,适时添加。
张先生所制灵效活络丹,当归丹参没药乳香,每需通经活络时都可添加。
土生金,肺虚也需要兼顾脾胃。同理,肾虚可补肺气。
其中细节颇为杂乱,只因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解。
慢慢来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