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对经方是信的,因为体会过桂枝汤、麻黄汤等经方药到病除的威力;可对经络理论本是半信半疑。
虽然时时听闻针灸之神妙,但是其一并无亲身体会之经历,其二并无亲自操作之经验,于是只能将信将疑。
同时,又由于经络穴位命名之复杂,过于难记,导致内心对其有着难以根除的反感,故而在前文抱怨,是否应舍弃目前的命名体系、另辟蹊径总结探究云云。
然而,昨日用药时的体会,让小生忽而生出一丝境泽“真香”之感。
应职业要求,小生平日里说话较多。可这人本就有些体虚吧,话再一多,便时常有小腹坠坠、中气不足之感。之前常服补中益气丸,但又发现其易引发上火,进而导致咽炎。直至最近,以张锡纯“升陷汤”为参照,草拟并试验出适合小生的“升陷祛湿茶”,其方如下:
黄芪 4.5、知母 2.3、桔梗 2.3、茯苓 两块、浙白术 5、龙骨 3、牡蛎 3、怀山药 3
也可加党参3克。只因药房所售党参皆不堪用,品质好的台党参昨日才下单,尚未到货试验一二,故未列出。又因是茶饮,所以用量较小;若作药,则需加倍。
这个方子,大前天和今日都用开水冲泡喝过,不仅感觉不错,而且好黄芪那股子豆腥味,被怀山药与白术的香味那么一调和,整体香味感绝佳。喝过这么多年的中药茶饮,这个方子的口感可谓数一数二。
当然,这都尚不是今日的重点。
且说前日上午喝过此茶饮,中午受了些寒,便煮了些桂枝汤,午饭与晚饭后分两次服下。
第二天,感觉表邪已去,也因仍在试验方子的缘故,便在原方中加了1.3克柴胡。
早晨去办公室,冲泡,饮下。没过几分钟,头部两侧便开始隐隐作痛。
当时不知缘由,头痛一天,第二日转好。昨夜想来,可能是表邪未尽,所饮又是补药,彼此相冲。
但是您说相冲吧,为何单就头部两侧隐隐作痛?为何既非头顶、又非脑后,却偏偏是头两侧作痛呢?
昨夜忽而想到,柴胡乃是少阳经最常用的引药,往往是为他药药力通达少阳经作向导用的。于是,打开百度一查,发现手足六经中,只有手少阳经是经过头部两侧的。
于是恍然,为何名中医下药必须通经络之学;于是明悟,中医经络可能真有其实,只不过在下功力未到,尚不能直观感受罢了。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验证。倘若今后配合经络知识用药,能够保持有效性不失,那么这经络理论的有效性,也就不得不添加进入小生的信任白名单了。